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杠杆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杠杆的基本原理范文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最优目标,对于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确定资本的最优结构,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根据个人的学习与思考,决定从确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出发,分析财务管理最优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并运用资本结构的计量指标(财务杠杆利益),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状祝进行分析研究。
一、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目标,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并通过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笔者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企业价值不同于利润,利润只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而企业价值不仅包含了新创造的价值,还包含了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由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可知,报酬与风险是呈比例变动的,所获得的报酬越大,所冒的风险也就越大。而风险的增加又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状况和获利能力。因此,企业的价值只有在其报酬与风险达到较好的均衡时才能达到最大。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其理由主要有: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利润最大化的不足,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没有考虑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它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取得的同一利润额所用的时间不同,其价值不同,承担的风险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还可能会忽视产品开发、生产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等工作,导致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进行财务管理就是要权衡报酬与风险的得失,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使企业价值最大。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将企业取得的报酬按时间价值进行计量,考虑了报酬与风险的关系,使企业的当前收益与未来收益都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有效地避免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
另外。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更符合我国国情。在我国,有人认为应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因为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以一定限度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这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它是三类量化指标的综合:一是以资本、成本、利润的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的价值指标;二是以产量、质量、市场份额等表示的实物量指标;三是以劳动生产率、资产利润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标。并认为第一类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现实的赢利水平,第二类、第三类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潜在的赢利水平或未来的增值能力,因此该指标在利润中加入了时间因素,可以认为该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笔者认为,由于反映企业赢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赢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使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衡量资本结构的重要指标――财务杠杆利益
财务杠杆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价值确认 价值分离 预期价值法
一、可转换债券价值确认方法研究综述
近年来全球可转换公司债券市场规模已超过了5000亿美元。但可转换债券潜在权益价值的确认计量问题尚未解决。美国会计职业界至今仍然按照APB第14号意见书将可转换债券确认为债务(直接债务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2003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IAS)第32号要求可转换债券分别确认为债务和权益(分离债务法),并建议了两种方法:一是负债部分以债券本金和利息的现值计量,发行债务总值减去债务确认价值即为权益价值,这与美国早期APB第10号意见书的使用的方法一致,即为余额法,通过转换期权公允价值或用Black-Scholes等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得出期权价值,再以发行债务总值减去期权价值作为债务价值。国际会计准则(IAS)第32号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把可转换债券双重性质问题的解决提到了议事日程。2004年,FASB再次着手研究可转换债券的债务与权益问题,委员会明显倾向于按照债券现值和嵌入期权价值将可转换债券分开处理,这类似于第10号APB意见书和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IAS)。我国在2006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关于可转换债券处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思想,即在初始确认时将可转换债券发行收入分解成债务和期权价值进行会计处理。
在Marcelle等(2005)提出的预期价值法之前,学术界对可转换债券初始价值确认计量进行了一定探讨,但多数是检验现代期权理论对可转换债券的影响。Vigeland(1982)较早注意到期权理论可以应用到转换的可能性和转换的时间选择上。King(1984)为可转换债券计算了潜在权益的期权价值。这种“潜在权益”从债务中扣除加到了权益中,并用于财务比率的计算中。而可转换债券代表的股数等于“权益价值”除以现行股价。King认为可转换债券权益的价值就是期权的价值,并假定可转换债券的债务价值就是直接债务的价值,事实上这种情况仅在可转换债券没有转换情况下出现。Gaumnim andThompson(1987)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了可转换债券价格如何随着其内在权益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问题。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将可转换债券是否转换的“可选择性”在会计处理中加以反映,直到2005年,MarcelleandLAnn提出预期价值法,才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二、预期价值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一)预期价值法的基本原理 预期价值法认为可转换债券内含的期权既不是债务也不是权益,在标的股票市场价格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它既可能产生权益又可能产生负债。如果债券被转换,债券的本金则不用偿还,而只需支付持有者持有期间的利息;如果债券不被转换,发行者则需支付持有者全部本金及利息。因此债务的预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转股的可能性的大小。在一定的转换概率下,债务的预期价值等于直接债券价值(本金和利息现值)与利息现值以转换可能性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与此相对应,权益的预期价值则由债券发行总价减去预期债务价值得到。这一做法也是分离法,但它没有像IAS32那样以直接债券价值代替债务价值,而是在考虑了转股的可能性基础上,在发行当日或之后,动态地对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总价进行分离确认负债和权益的价值,以建立一种公司债务、权益、财务杠杆以及每股盈余的动态经济观,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预期价值法建立在债务和权益的价值将随着可转换债券的寿命周期而变化的财务理论基础上,认为对于期权类型的金融工具,标的股票价格的变化和距离到期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可转换债券以及相应权益和债务的价值。因此,在预期价值法下,必须重算转换股份的预期数量、债务的预期价值和权益的预期价值,并分析其对债务、权益、财务杠杆和EPS的影响。具体方法如下:(1)预期转换股数。金融分析家们在计算EPS时把预期的转换股数计入总股份,而预期股数取决于债券转换成股票的可能性的大小。假设n为潜在股数,为转换的可能性,预期股数则为n(p)。(2)债务预期价值。直接债务的价值常常被视为可转换债券债务部分的价值,它是以市场利率为折现率将债券本金和利息进行折现。其实这种情况只有在债券预期没有转换而本金和利息需被100%偿还时才适用。这就是说可转换债券有三种可能:一是全部被转换,此时可转换债券在到期转换日只需支付到期前利息;二是全部不转换,此时可转换债券在到期转换日需将债券本金加利息支付给投资者,但实务中更多的是第三种情况,既可能转换又有可能不转换,假设这种可能性为p,则按预期价值法计算的债务的预期价值等于直接债务价值(假定不转换时的应付额)和利息(假如债券到期转换应付额)以转换可能性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即:债务的预期价值=(1-p)*直接债券价值+利息现值*p。借助于这一公式可以发现,在p为100%时,可转换债券全部转换,其债务预期价值仅为全部转换前所付利息的现值;当p为零时,即可转换债券预期未转换时,债券的预期价值即为直接债券价值;如果可转换债券有p的可能性转换,则有(1-p)的可能性不转换,债务的预期价值会小于直接债务的价值。可转换债券转换成股票的可能性越大,债务部分的预期价值就越低。(3)权益的预期价值。权益的预期价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计算:一是余额计算法。可转换债券的总价值等于预期债务价值和预期权益价值之和,因此权益的预期价值等于总价值减去预期债务价值;二是期权定价模型计算法。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中,期权价值是权益预期价值(现值)与行权成本预期价值(现值)之差,那么权益预期价值则是期权价值和行权成本预期价值之和。如果行权成本用公允的市场利率折现,则与余额计算法计算结果相同。在股份、债务、权益预期价值的计算中,转换的可能性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债券没有其他诸如发行者赎回等嵌入期权,而且仅在到期转换条件下,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可用于计算转换的可能性,即N(d2)在Black-Scholes模型代表在行权日获利期权的可能性,如果投资者是理性的,N(d2)则代表转换的可能性。如果可转换债券允许到期前行权或者为诱导转换允许发行者赎回债券,可以使用美式期权定价方法。这些可选择的期权计价方法提供了每个转换日转换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可用来计算预期的债务和复杂期权的价值。
财务杠杆的基本原理范文3
近年来全球可转换公司债券市场规模已超过了5000亿美元。但可转换债券潜在权益价值的确认计量问题尚未解决。美国会计职业界至今仍然按照APB第14号意见书将可转换债券确认为债务(直接债务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2003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IAS)第32号要求可转换债券分别确认为债务和权益(分离债务法),并建议了两种方法:一是负债部分以债券本金和利息的现值计量,发行债务总值减去债务确认价值即为权益价值,这与美国早期APB第10号意见书的使用的方法一致,即为余额法,通过转换期权公允价值或用Black-Scholes等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得出期权价值,再以发行债务总值减去期权价值作为债务价值。国际会计准则(IAS)第32号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把可转换债券双重性质问题的解决提到了议事日程。2004年,FASB再次着手研究可转换债券的债务与权益问题,委员会明显倾向于按照债券现值和嵌入期权价值将可转换债券分开处理,这类似于第10号APB意见书和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IAS)。我国在2006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关于可转换债券处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思想,即在初始确认时将可转换债券发行收入分解成债务和期权价值进行会计处理。
在Marcelle等(2005)提出的预期价值法之前,学术界对可转换债券初始价值确认计量进行了一定探讨,但多数是检验现代期权理论对可转换债券的影响。Vigeland(1982)较早注意到期权理论可以应用到转换的可能性和转换的时间选择上。King(1984)为可转换债券计算了潜在权益的期权价值。这种“潜在权益”从债务中扣除加到了权益中,并用于财务比率的计算中。而可转换债券代表的股数等于“权益价值”除以现行股价。King认为可转换债券权益的价值就是期权的价值,并假定可转换债券的债务价值就是直接债务的价值,事实上这种情况仅在可转换债券没有转换情况下出现。GaumnimandThompson(1987)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了可转换债券价格如何随着其内在权益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问题。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将可转换债券是否转换的“可选择性”在会计处理中加以反映,直到2005年,MarcelleandLAnn提出预期价值法,才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二、预期价值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一)预期价值法的基本原理预期价值法认为可转换债券内含的期权既不是债务也不是权益,在标的股票市场价格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它既可能产生权益又可能产生负债。如果债券被转换,债券的本金则不用偿还,而只需支付持有者持有期间的利息;如果债券不被转换,发行者则需支付持有者全部本金及利息。因此债务的预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转股的可能性的大小。在一定的转换概率下,债务的预期价值等于直接债券价值(本金和利息现值)与利息现值以转换可能性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与此相对应,权益的预期价值则由债券发行总价减去预期债务价值得到。这一做法也是分离法,但它没有像IAS32那样以直接债券价值代替债务价值,而是在考虑了转股的可能性基础上,在发行当日或之后,动态地对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总价进行分离确认负债和权益的价值,以建立一种公司债务、权益、财务杠杆以及每股盈余的动态经济观,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预期价值法建立在债务和权益的价值将随着可转换债券的寿命周期而变化的财务理论基础上,认为对于期权类型的金融工具,标的股票价格的变化和距离到期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可转换债券以及相应权益和债务的价值。因此,在预期价值法下,必须重算转换股份的预期数量、债务的预期价值和权益的预期价值,并分析其对债务、权益、财务杠杆和EPS的影响。具体方法如下:(1)预期转换股数。金融分析家们在计算EPS时把预期的转换股数计入总股份,而预期股数取决于债券转换成股票的可能性的大小。假设n为潜在股数,为转换的可能性,预期股数则为n(p)。(2)债务预期价值。直接债务的价值常常被视为可转换债券债务部分的价值,它是以市场利率为折现率将债券本金和利息进行折现。其实这种情况只有在债券预期没有转换而本金和利息需被100%偿还时才适用。这就是说可转换债券有三种可能:一是全部被转换,此时可转换债券在到期转换日只需支付到期前利息;二是全部不转换,此时可转换债券在到期转换日需将债券本金加利息支付给投资者,但实务中更多的是第三种情况,既可能转换又有可能不转换,假设这种可能性为p,则按预期价值法计算的债务的预期价值等于直接债务价值(假定不转换时的应付额)和利息(假如债券到期转换应付额)以转换可能性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即:债务的预期价值=(1-p)*直接债券价值+利息现值*p。借助于这一公式可以发现,在p为100%时,可转换债券全部转换,其债务预期价值仅为全部转换前所付利息的现值;当p为零时,即可转换债券预期未转换时,债券的预期价值即为直接债券价值;如果可转换债券有p的可能性转换,则有(1-p)的可能性不转换,债务的预期价值会小于直接债务的价值。可转换债券转换成股票的可能性越大,债务部分的预期价值就越低。(3)权益的预期价值。权益的预期价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计算:一是余额计算法。可转换债券的总价值等于预期债务价值和预期权益价值之和,因此权益的预期价值等于总价值减去预期债务价值;二是期权定价模型计算法。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中,期权价值是权益预期价值(现值)与行权成本预期价值(现值)之差,那么权益预期价值则是期权价值和行权成本预期价值之和。如果行权成本用公允的市场利率折现,则与余额计算法计算结果相同。在股份、债务、权益预期价值的计算中,转换的可能性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债券没有其他诸如发行者赎回等嵌入期权,而且仅在到期转换条件下,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可用于计算转换的可能性,即N(d2)在Black-Scholes模型代表在行权日获利期权的可能性,如果投资者是理性的,N(d2)则代表转换的可能性。如果可转换债券允许到期前行权或者为诱导转换允许发行者赎回债券,可以使用美式期权定价方法。这些可选择的期权计价方法提供了每个转换日转换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可用来计算预期的债务和复杂期权的价值。
(二)预期价值法示例ABC公司发行5年期面值100(百万)元可转换债券。一般利率8%,由于含有期权,所以可转换债券的利率低于正常利率5.5%,仅为2.5%。每张1000元的债券可以转换成40股普通股,发行者不能赎回。现行股价20元。股票未含股利,预期价格波动约35%,无风险利率3%。为了简化,假设发行者不能赎回可转换债券;除了转换特征的买入期权没有其他嵌入期权;欧式期权;行权日即为到期日。这些假设使该例可以直接使用Black-Scholes模型,而且更易反映其他嵌入期权、行权的跨度或随着时间变化的行权价格。具体计算结果和过程如下:(1)收集整理公司基本信息。(表1)详细列示了公司的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嵌入期权和原有资本结构的基本资料。公司以面值发行5年期利率2.5%的可转换债券,低于正常8%利率,因为可转换债券含有期权。每张100元债券中含有4份期权,每份期权价值通过Black-scholes模型和第2栏中的参数计算得出为5.58,4份共有22.29元期权价值。对于不含期权的2.5%的债券,每张面值100元的可转换债券的真正价值是77.70元。(2)美国现行债务法与预期价值法下EPS的对比分析。(表2)将目前GAAP把可转换债券作为一般债务处理的方法与预期价值法(EV法)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两种方法稀释股份和稀释EPS的影响过程。尽管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为4000000股,但因为转换的可能性0.3142,所以第2栏中预期股数应为1256800股(4000000*0.3142)。EV法稀释了大约8%。相比较,按照GAAP规定稀释了27%。因此EV法下的稀释率相对较小。为分析对稀释EPS的影响,使用转换发行部分的利息调整税后净收益。如果在EV法下使用相同的盈余,稀释的EPS则为1.02(16256800/16500000),这是—种反稀释作用。(表2)的第2栏显示的EV法下的净收益是只将有可能转换部分债务的税后利息加回到净利中。因此EV法下稀释EFS应是0.95(15500/16256800),而GAAP现行制度下计算的稀释EPS是0.87(16500000/19000000),这相对低估了EPS。(3)现行美国债务法、国际会计准则分离债务法和预期价值法下财务杠杆的对比分析。(表3)对比分析了现行美国债务法、国际会计准则分离债务法和预期价值法对财务杠杆的影响。在预期价值法下预期权益价值为43.5(百万)元,为分离债务法得出的预期价值仅为22.3(百万)元,只是预期价值法计算权益价值的一半,而现行GAAP不考虑预期权益价值。这种对预期权益价值估算的不同,导致EV法、分离债务法和GAAP下的债务权益比不同,分别为1.04、1.17和1.33。由于按照GAAP可转换债券不含有权益价值,因此计算的债务权益比最低。显然现行GAAP的做法实际上比EV法高估了债务权益之比。三、预期价值法的改进
与以前可转换债券初始价值确认方法相比,预期价值法引入了转换可能性概念,而且随着标的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债务的预期价值、权益的预期价值都在变化,因此这种动态理念是该方法创新之处。但该方法在反映可转换债券经济实质等方面仍可做进一步研究。实际上可转换公司债券是兼有债性、股性和转换期权的混合物,但三种特性不一定所有时间都同时出现,也就是说有时表现为债性,有时表现为股性,有时表现为债性和股性同时并存,但不论那一种情况,只要可转换债券未转换就一直含有期权。因此,可以对预期价值法做一定的改进,使这三种可能在可转换债券价值确认方法上加以体现。(1)可转换债券到期一张都未转换成功。这种情况下可转换债券则以债性为主,但比一般债券多了一种转换权利(尽管未转成),故其发行收益应分解为持有期间本金和利息现值加转换期权价值。用公式表示则为: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债务价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其中,应确认债务价值=直接债券价值=债券到期本金现值+持有期间利息现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债务价值。(2)可转换债券到期全部转换。这种情况下可转换债券则以股性为主,持有者用持有债券可以在规定期限换回价值相当的股票。故其发行收益应等于持有到期按转换价转换的股票和转换期权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则为: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股权价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其中,应确认的股权价值=直接股权价值=到期转换股票价值的现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股权价值。(3)持有债券转换的可能性为一定概率。假定持有债券转换的可能性为p,则持有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有p的可能性转换为股票,即具有股性;同时也有(1-p)的可能性未转换,即具有债性。此时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体现为其债务价值、股权价值和转换期权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则为: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债务价值+应确认的股权价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其中,应确认的债务价值=(1-p)*债券到期本金和利息现值;应确认的股权价值=P*到期转换股票价值的现值;应确认的期权价值=可转换债券发行收益-(应确认的债务价值+应确认的股权价值)
上述方法是对预期价值法的改进。改进方法将可转换债券完全转换情况下的价值界定为到期转换股票价值的现值与股权所含期权价值之和,而不是预期价值法中的利息现值。这是因为在完全转换状态下,现在持有的可转换债券价值足以使持有者在转换日换回价值相当的标的股票,而不是换回一点利息,此时现在持有的债券价值应等值于将来转换日换回的股票价值。另外,即使是到期全部转换为股票,在初始价值中依然含有期权价值,因为当初没有这种权利,将来债券是不能转换成股票的。在可转换债券未转换情况下,未转换并不代表债券价值中不含转换期权价值,而是含有的期权价值没有条件去实现,但这并不否认转换期权价值的存在。由于在以上这些方面的理解不同,使得在转换概率为p时,对可转换债券债务、股权和期权的价值确认产生很在差异,从而对公司的债务权益比等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改进的预期价值法下,前例ABC公司可转换债券计算如下:应确认的债务价值=(1-0.3142)*77.70=-53.29(百万)元;应确认的股权价值=0.3142*68.10=21.40(百万)元;应确认的期权价值为25.31(百万)元。此时,ABC公司的债务总值为353.29(百万),权益总值为346.78(百万),因此债务权益之比则为1.02,比未改进前预期价值法的债务权益比更低。
四、结论
财务杠杆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网络与多媒体教学
财务管理课程是面向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一般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和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中非会计专业的选修课。从理论角度讲,财务管理涵盖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涉及到大量的数学模型和计算。从实践角度讲,财务管理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财务管理知识的枯燥与晦涩让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差异化
财务管理作为综合性非常强的交叉学科,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又跨越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涉及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利润分配决策、财务分析等方面,内容多而繁杂,理论性与务实性比较强。在目前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很多专业都设置了这门课程,有些作为专业必修课,有些作为选修课。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财务管理内容又多又杂,不容易掌握,也谈不上对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和综合掌握,更不用说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了。面对这种情况,如果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财务管理知识,并能灵活应用,这显然是不大现实的。这样就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正视这种差异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财务管理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理财理念。这门课程不仅帮助将来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学生走入企业顺利而有效地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更能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新的理财观念,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现实挑战。理财活动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在教学中要让理财观念深入学生思想,无论做出任何决策,都要考虑到时间和风险的价值,以及成本与费用比这些理财的基本观念,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
其次,对于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要体现出差异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使他们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搜集资料进行实验或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掌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并能灵活运用财务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对于那些知识储备不够的学生来说,应强调他们在这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性,和一个比较愉快的学习体验过程。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财观念和获得快乐的参与体现。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财务管理的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感兴趣的地方,获得乐趣。
二、教学内容实用化和生活化
对很多学生来说,很少有人有过工作经验,根本没有对企业或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涉及到很多公式、模型,理论性很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一些通俗易懂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距离他们并不遥远。讲到时间与风险时,举“朝三暮四”的例子;讲到财务杠杆效应时举“借鸡生蛋”的例子;讲到现金流入量中的现金节约额时,举“某人买同样商品时比别人少花钱”的例子等。
除了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实用性也是很重要的,很多学生往往会有一些疑问,现在学习到的这些知识究竟是不是有用的问题,特别是很多学生将来并不从事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对教师来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地意识到,财务管理的实用性是很强的,可以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讲到时间与风险的价值时,为了让学生树立时间与风险的观念时,可以引入“朝三暮四”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讨论“朝三暮四的猴子”究竟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再引申到工资是每月月初发放还是月末发放好,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思考,意识到时间和风险都是有价值的,从而树立理财的基本理念,并能将这些理念应用到日后的理财决策中,诸如,按揭贷款、养老储蓄等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化
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和粉笔为工具、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涉及的表格、数字、公式较多,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文本、声音、图画、动画和视频录像等手段,可以把许多文字表达不清楚的内容进行静态和动态相互转化,把真实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予以反映,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让学生不但了解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重复播放、延长停留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呆板的说教活动和文字表述,向学生展现形象、直观和具体的情境,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财务杠杆教学为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满篇的公式和数字感到枯燥、很难理解由于固定成本、利息这类固定费用的存在。固定成本的存在,产量的小幅变化使得息税前利润更大幅度的变化,这是经营杠杆发挥作用;由于利息的存在,息税前利润小幅的变化使得每股利润更大幅度的变化,这是财务杠杆发挥作用。在授课的时候,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用跷跷板来形象展示杠杆作用。通过动画形式,跷跷板一头是产量,另一头是息税前利润,支点是固定成本的杠杆,支点靠近产量一端,然后让杠杆动起来,这样,产量小幅的变化,杠杆的另外一头息税前利润就会以更大幅度的变化,财务杠杆也是如此。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联动作用,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效果。
四、教学体系网络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时间约束性和空间限制特点。离开课堂就几乎不能再继续组织教学。网络教学是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一个有益补充。网络的开放优势,为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自主学习,加强协同学习和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运用网络教学方法,可以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广泛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学习,这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深入学习和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补充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相对传统教育,教师是网络教学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教师可以把专业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以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等网络媒体的形式呈现,由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并及时反馈给教师。运用网络平台,更容易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可以通过网络的聊天、论坛和留言本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借助网络的无时空限制、开放、互动等优势,网络教学更适用于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网上答疑与交流等教学方法。
此外,网络信息几乎不受容量的限制。采用网络辅助教学,学生不仅能接触书本教材的内容,而且可以广泛地接触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利用网络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仅内容量丰富,而且学习资源的形式也丰富。
参考文献:
[1] 李素英.对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思考[J].财会研究,2006,(5).
财务杠杆的基本原理范文5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评价;风险管理;AHP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163-02
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在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处理多目标、多准则、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可进行定性与定量系统分析、决策分析、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这些因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隶属关系以不同层次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最后将该问题归结为最低层相对最高层的比较优劣的排序问题。由AHP基本原理可以看出,它可以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将复杂的难于定性分析的问题转化为简捷明晰的定量分析问题。
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所面临的问题之后,其中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用框图形式说明层次的递阶结构与因素的从属关系。当某个层次包含的因素较多时(如超过9个),可将该层次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子层次。
1.2.2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性(或优劣、偏好、强度等)的认识,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当相互比较因素的重要性能够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比值说明时,判断矩阵相应元素的值则可以取这个比值。
1.2.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的主要过程是,将判断矩阵A的特征问题AW=λmaxW的特征向量W规一化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为进行层次单排序(或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需要计算一致指标Ci=λmax-nn-1。当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0.10时认为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满足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其中修正值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如表1。
1.2.5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这一步骤也是从高到低逐层进行的。如果B层次某些因素对于Aj单排序的一致性指标为CI=∑mj=1ajcij,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C则B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CR=CI/RI类似地,当CR<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2 建筑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模型
2.1 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模型研究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9个。他们分别是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金管理能力、成长能力及现金能力,他们构成了AHP分析中的准则层。二级指标9个,他们分别是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金利润率、总资金利润率,资金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金增长率、留存收益总资产比,经营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总资产能比。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2.2 判断矩阵的构造和处理
利用专家咨询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再求矩阵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各指标的相对权重,然后进行逐层的排序,最后得到总排序,即测评体系中的一级指标权重和项目权重。通过具体计算,我们得到描述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准则层的权重值,即支付能力T1= 0.22,偿债能力T2=0.20,资金管理能力T3=0.24,成长能力T4=0.15,现金能力T5=0.19。由于0.22+0.20+0.24+0.15+0.19=1,故不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
根据AHP原理对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得出层次总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如果CR>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直到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最终得出企业的风险评级值,为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3 模型的应用
下面以中国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阐述财务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方法。该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山东省建筑业的骨干企业,是具有对外经营权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及各类综合性项目的设计、开发与施工。公司成立十几年来,经营业绩良好,在同行业中的知名度和综合实力逐步提高,1997年5月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3.1 财务风险水平的评价
为便于分析公司的风险水平及风险因素,根据1996~2006年该公司财务报表和同期中国统计年鉴,计算了该公司的九项财务指标。将数据输入建筑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计算分别得出该公司风险评价值(0.56)和同期建筑业的风险评价值(0.87)。
3.2 风险管理措施
针对以上风险因素,建议公司采取以下风险管理措施:
(1)凭借自己优良的信用,继续争取金融机构更大的支持,扩大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
(2)加强内部管理,吸收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使公司在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后获取预期的高额利润。
(3)建立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采用BOT方式承包工程并进行综台开发,这既可带来长期稳定的收入,也可避免市场波动风险。
(4)将其大量营运资金用于短期投资,如进行安全性好、流动性高的国债回购业务,在保证公司偿债能力的前提下,增强其盈利能力。
(5)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权衡盈利性和风险性,合理确定应收账款投资额。
4 结论
本文在AHP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建筑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根据风险来源特点构建了建筑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模型。案例结果表明,模型不但能准确反映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而且能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
参考文献
[1]李秀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1999.
财务杠杆的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私募证券基金;VaR计算;可变均值;t分布
一、引言
自2004年阳光私募产品“赤子之心”发行以来,私募证券基金“阳光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私募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可,但是由于私募基金具有对冲操作、高财务杠杆、“黑箱操作”、配套法律缺失等特点,其风险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要更为显著,因此对私募基金的风险管理尤为必要。本文就将运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最常使用的VaR方法来测度中国私募证券基金的市场风险,并找出最优的VaR测度方法。
二、VaR基本原理
VaR(Value-at-Risk: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的置信度下,在一定的持有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在实践中最常用的VaR算法是方差―协方差方法,在这种方法下,通常假设几何收益率(以下收益率均指几何收益率),其中Pt为t期价格指数,根据VaR定义,在置信度(1-c)下,有P(rt
但是一种更为一般化的情形是假设收益率的变化是一个均值和方差都可变的随机过程,假设t期收益率的均值为,标准差为,则对 P(rt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为衡量中国私募证券基金行业的系统性收益与风险,这里选取融智・中国对冲基金指数作为数据分析对象。融智・中国对冲基金指数基期确定为2006年12月31日,基点指数为1000,以后每月一次,从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72次,可以计算出这72个月的几何收益率,我们就将对收益率数据进行分析。
(二)数据检验
用Eviews5.0对72个收益率数据进行检验。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ADF=-5.5832,PP=-5.4848,两种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拒绝有一个单位根的假设,说明收益率数据平稳。然后进行正态性检验,JB=0.3532,伴随概率P=0.8381,接受正态性假设,但是峰度值统计量K=3.1293,高于正态分布的峰度值3,说明私募基金指数收益率具有一定的尖峰厚尾的特征。再进行相关性检验,通过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图,可以明显发现收益率滞后1阶和3阶的相关性较强,因此对滞后1阶和3阶进行自回归,并对残差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发现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都很快收敛到2倍标准差之内,说明自回归有效地消除了自相关现象。最后对残差进行ARCH效应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任何阶数都接受残差不存在ARCH效应。
(三)VaR计算
通过自回归可以得到均值方程:,假设原收益率服从X(,),X表示某一尚未确定分布,则残差的分布为X(0,),它们的方差相同,由于残差不存在ARCH效应,所以仍用传统的时变标准差方法对标准差进行估计,假设残差序列为εt,对前三个月缺失的残差以均值0代替,则用公式,可以计算出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标准差。基于以上的正态性检验,这里分别假设标准化收益率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和t分布,则在不同置信度下有相对应的a值,再用公式 VaRt(绝对)=计算出VaR,一共可得60个VaR数据。
(四)返回检验
通过以上VaR计算,并比较预测失效个数与失效率,发现在t分布下自由度为7~11能够较好地模拟风险价值,在90%、95%、97.5%和99%置信度下的失效个数分别为6、4、2、0,失效率分别为10%、6.67%、3.33%、0%,与此同时,在正态分布下,相对应的失效个数为6、4、4、2,失效率为10%、6.67%、6.67%、3.33%。相比较而言,基于t分布的计算更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