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1

关键词:中职;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子系统的一部分,其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备受社会、学校、企业及个人的重视。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渗透并融入社会各个领域的“校园文化力”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中等职业院校欲在现代市场竞争下立于不败之林,需同优秀的、成功的企业一样树立品牌形象,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 corporate culture)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在总结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企业经验后提出来的管理新理论。关于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国内外学者有诸多不同见解。美国学者John P.Kotter与James L.Heskett认为:“企业文化通常是指是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行为。” 我国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也作了描述,认为企业文化指的不是战略、组织、制度等,而是组织成员共同信仰的价值及行为模式,是指一个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 并为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的内容很丰富,但其主要由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等构成。

关于校园文化( Campus Culture)的内涵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 并反映师生共同追求、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的总和,它主要包含校园风气、校园环境、校园内的各类社团活动与师生日常生活等,其核心是校园内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精神风貌。它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在学校的整体活动中处于核心部位,并且在整个人类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

笔者在诸多学者对中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上将中职校园文化界定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得到广大师生及员工等普遍认同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

二、企业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的关系

中等职业院校应该借鉴企业各种文化,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首要理清其联系和区别。

以下是企业文化和中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四个方面的相同点:

(1)企业文化和中职校园文化的本质具有相同性。企业文化和中职校园文化都从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都以人为本,并重视挖掘人的内在潜力,以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2)企业文化和中职校园文化的构成结构基本相同。企业文化和中职校园文化都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行为文化等层面。(3)企业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相似。企业文化和中职校园文化都具有凝聚性、规范性和导向性等基本功能,都从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面的管理文化、组织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都具有导向、规范、协调、激励和凝聚等作用;都有普遍性、差异性和适应性等特性。(4)企业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目标相同。在企业当中员工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师生则是学校文化的载体。企业和学校加强文化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员工、学校师生的整体素质,在企业和学校内部形成一系列广大员工、师生都能认可和接受的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等。其目标都是促进企业员工和学校师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增强其组织凝聚力,推动组织协调发展。

但企业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也存在着差异。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注重的是文化的结果导向,而校园文化相比较企业文化而言是一种研究性文化,更注重的是过程的导向。从目标上看,企业文化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目标,而校园文化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标;从价值观来看,企业文化强调实用和实效,而校园文化注重内涵;从环境氛围来看,企业文化强调规范、纪律等, 而校园文化则较自由、宽松;从行为模式方面来看,企业文化更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而校园文化则强调个人奋斗。

正是由于企业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职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所需人才方面存在差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但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却远远滞后,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优秀企业文化在对中等职业校园文化建设上具有诸多借鉴之处。

三、借鉴优秀企业文化, 构建中职校园文化的思考

(一) 学习企业的制度文化,推进中等职业院校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和创新。

企业为保障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先进制度。管理制度的建设同样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等职业院校为保证正常的教学和各项事业的更好发展, 必须重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在构建校园制度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文化,要把诸如诚信、守纪、敬业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内容吸收到中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中;要注重课堂纪律、行为举止、师风师德等的教育,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制度文化的建设,要具有开放的思路,不断创新校园制度文化,以满足中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要求。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2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育人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如何让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力像原子核裂变一样深入人心,学校的视觉品牌形象设计在校园文化中的视觉化表现,是学校树立名校品牌对外理解和认知的基础。本文就校园文化视觉系统的设计,从艺术设计视觉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觉化表现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谈视觉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必要性。

关键词:视觉设计;校园形象;校园文化

立项课题:项目编号: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6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6T072;

广东省省级科技划项目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2013B040200036、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87-02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形的世界里、除了第一自然我们形形的物体都是概念的物化。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它们通过我们的视觉或触觉传递其有关的信息:所以我们看到或触到的线条、纹理和形态、质感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比如喜悦、安全、优雅……。所以视觉设计已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的环境、建筑、雕塑、精神标语等一草一木等,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强校名校是学校奋斗的目标,而树立鲜明的强校品牌是才是对外理解认知的基础,如何让一个学校的形象像原子核裂变一样深入人心,学校的视觉品牌设计在校园文化中的视觉化表现,是树立名校品牌形象的直通车。如果我们能结合设计概念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将其内涵深化表达,无论是在校园还是教室、图书馆或学生公寓视觉化应用教学理念,通过视觉传达校园文化精神一定会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起到熏陶教育的目的。同时特别有利于树立一个学校对外传播的品牌形象,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认识和升华一所学校源于历史、基于现实、引领未来的气质禀赋和核心理念,形成学校的育人精神、育人氛围和育人环境。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学生、教师都能受到熏陶和感染,产生出积极高效的教育效应,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

一、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

1.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每所学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这是一种不容忽视且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的意义就在于整合和升华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自觉运用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之成为一所学校的精神和氛围,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与效应,为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优秀人才服务,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丰富内涵;校园文化的核心与实质在于精神;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显性与隐性的统一。行为、物质的背后是精神和文化。例如,雕塑是物质的,但它传递出来的信息是精神的、文化的。可见校园文化的视觉化表现多么重要。

2.校园文化的实质

校园文化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强大的磁场效应,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个体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和熏陶,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应。“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都在说话的远大目标”。

名校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品质。这是由其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决定的。每一所学校都在追求发展,但发展的路子各不相同,所以办出的学校也各有特色。一所学校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品质,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它活在学校每一个人的心中,流动在每一个人血液之中,并表现在全体师生一言一行之中,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

3.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

校园文化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熏陶功能、规范功能、提升功能,他们总是综合发生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确立发展战略,展示特色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总在不断寻找和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办学特色,寻找自己立校、兴校方略和办学策略。例如,情景教学、科研带动战略;有的学校以打造品牌为平台,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等。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新的突破口,是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突破的重要平台,并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确立发展战略,展示学校特色。

(2)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和水平

管理是连接学校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是统领整个学校工作的关键。当代学校管理呈现出新的发展走向,即从粗放式、规模化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从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生长点,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境界、新趋势、新阶段。

(3)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品牌的塑造

品牌代表优质,代表特色,代表被广泛认可,品牌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时尚追求。学校品牌形象是一个包容面非常广泛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校名、校徽等有形要素,也包括信誉、办学思想、科研水平、创新精神、人才质量、行为规范等无形要素。VI设计通过对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所有形象要素进行整合,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学校形象来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学校把品牌作为办学目标,体现了对优质教育的诉求。对内能够激励师生员工办好学校的积极性,对外树立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理念。品牌的核心是文化,品牌的支撑是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品牌的灵魂,没有文化含量,没有足够的文化支撑,品牌是打造不出来的。

二、校园文化的视觉体现

一所学校良好的形象,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顾客”。一般说来,每所学校都具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社会。校园文化有利于学校与政府、企业、家庭、社区等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交流与沟通中,形象非常重要。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打造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高效促进学校形象的定位与传播。就一所学校来说,素质提高了,内涵发展了,优秀的形象树立了,学校的地位就会得到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得到提升。所以校园文化的视觉化设计应该体现在以下基本设计系统和应用设计系统两个方面:比如学校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吉祥物等标准应用及校园标志性建筑、读书长廊、操场一角、标语、口号、形象墙、学生校服、办公用具等做统一化规范设计和形象推广。

1.学校基本系统视觉设计

学校基本设计系统包括学校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学校导视标识设计、装饰纹样、组合模式等规范设计。特别是学校的标志设计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灵魂。学校标识是通过造型简单、意义明确的统一标准的视觉符号,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战略目标、办学特色等要素,传递给社会公众,使之识别和认同学校的图案和文字。 学校标志是视觉形象的核心,它构成学校形象的基本特征,体现学校内在素质。学校标识不仅是调动所有视觉要素的主导力量,也是整合所有视觉要素的中心,更是社会大众认同学校品牌的代表。因此,学校标识设计,在整个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和校园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下图1―2所示

例如清华大学的标志形象深刻的突出了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时间,校徽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上下是英文校名;中环左右并列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词组,清华大学以此孔子名言作为办学的精神标志,可见其在努力办成世界第一流大学的同时,既注重加强对我国传统教育的研究,也注重培养新型君子人格的教育,造就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再如北京大学的校徽最早可以追溯至1917年,是时任北大校长的先生请鲁迅设计的。在这枚校徽上,“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学校的标准字体和标准色彩识别设计也很重要,它们都是经过设计的专用以表现学校名称或品牌的字体和色彩。例如很多学校用毛体的组合字体或隶书的变体设计作为学校的专用字体以便识别应用。

2.学校应用系统视觉设计

学校应用系统设计包括办公事务用品设计例如:名片、信封、信纸、传真纸、档案袋、合同书、招标书、工作牌、工作证、纸杯等设计。还有办公环境、教学环境、校园环境与课室环境设计、校园文创产品的推广设计、学校对外广告活动视觉统一设计等一切需要视觉规范的设计。如下图所示济南大学的办公信纸及VI树基本系统和应用系统设计。

此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校品牌文化的塑造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学校品牌设计中有三大核心,他们分别是学校标志、标准色彩以及学校标准模式的设计及应用。他们就像核裂变一样可以应用到学校的办公、环境、活动宣传及对外交流之中,为学校产生无限大的附加价值,所以校园文化力的表达是视觉符号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行之有效的设计再现。

三、校园文化力的品牌传播思考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艺术性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精心设计校园物化环境,视觉形象符号,统一学校标识导视等对外传播的视觉内容。使校园具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

2.利用视觉设计系统统一规范学校的文化内涵建设

学校从政治文化到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建设不但要健全还要充分视觉化,这样才能对内产生一致的价值观,对外产生认同感。所以要强化学校的精神文明并使之成为标识符号统一设计,同一应用。当学校有了凝聚校园文化的标志、独特的色彩和易识别的字体作为规范,应用到社会或校园中就会产生强大的校园文化力,例如校园绿色植被的科普知识可以设计导视牌介绍,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的设计,办公室课室的文化牌设计,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甚至墙体外观的涂鸦设计等会无时不刻对学生产生耳闻目染的文化熏陶作用。

3.利用统一识别的校园文化对外打造学校品牌影响力

(1)积极参加对外活动

学校应该结合当地文化与旅游产品紧密结合,通过设计包装媒介推广学校与当地的文化衍生品设计,设计的形态多样,可以是动态的网络媒介,比如学校可以借助2016年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大事件,做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纪念章、挂历、年画、体现珠海航展主题的工艺品、陶艺纪念品、体恤衫、手提袋、车体靠枕、沙发抱枕、旅行杯、、绘画等产品设计。重点体现学校对国家大事及当地海域风情的文化建设及推广应用,这样不但可以借助媒体传播名校也可以发展强校。

(2)通过创意设计开发学校的文创产品

视觉传达的最终目标是将抽象的概念视觉化,最终研究成果是设计生产。

教学,科研,生产三者融通,学校强调的产,更重要的是将一部分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或物质形态。所以我们要形成自己的文化创意工坊,利用现在的交互媒体创意创业,建立微商,电商,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及文化衍生品设计及推广平台。真正在学校中就形成成熟的产业模式和商业设计市场,让学生的课堂符号能在学校就形成商业集市的产业需求。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设计目标和设计的实用性价值,提高课堂的主动创作能力和兴趣。如果我们有统一的学校视觉识别符号,那么我们的文创产品都会在学校统一的视觉传播系统下对学校创名牌得到最大化传播。

总之,学校视觉设计是展示教学科技水平和人才形象的学校形象设计系统,是集教学、科研、公关、管理、营销、组织行为等于一体的知识密集型创造性活动。校园视觉系统设计能很好的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整体的视觉形象营造高雅的校园环境,融校园建设的实用性、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通过优化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无声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陶冶,养成美的行为,形成美的品质。因此,实施学校视觉设计,塑造有特色的学校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构建和谐学校校园环境的必然要求。

作者简介:

闵文婷(1979-),女,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就职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关于广告品牌的形象推广和广告创意设计的思维方法及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实践应用研究。指导学生作品获学院奖金奖、大师奖优秀奖等。

教材:《企业形象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10

《Photoshop图像处理实训》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论文:

《创意是创造性设计思维的结果》美术大观CN21-1173/J

《企业品牌与CIS战略性研究》中国商贸CN11-3443/F

《自然形态的图形设计仿生研究》艺术教育CN1―1188/J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插画创作中的应用》术品鉴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3

教学过程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

长期以来,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始终有一种误解,总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学生课余活动相提并论,其实这种认识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课堂教学重点是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我们总是不能把文化建设同知识传授联系起来,相反,又总是认为它们之间处在一个相互干扰的背景中。学生如果在课堂学习知识的同时总是联系文化层面的内容便心有旁鹜了,因此,把二者界限分明地划分为学校工作的两个部分,而且在时间上也径谓分明地确定为课堂和课外。正因为如此,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处于消闲的层次上(因为没有知识的参与),也使校园文化建设无法充分发挥塑造人的精神素质的作用。教学作为学校工作最为重要的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进行文化教育,一方面要对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文化意义的扩展,另一方面要对知识的学理内容进行文化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校园文化建设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这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只有在主渠道中,贯彻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深入人心,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同时,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单纯地就文化讲文化是一种空洞的文化建设,只有通过课堂的知识传授进行文化意义的扩展和在对知识的讲授中对学理内容进行文化提升,才能够使文化建设有知识的基础,使文化脱开空洞走向实在,学生们才更易于接受,因而课堂教学既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形式,也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它使教书育人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当然这并不是说课外活动就是可有可无的了,课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性的补充,作为课堂教学中扩展和提升文化内容在具体活动中的实践,都是不可缺少的。即使是娱乐活动、消闲活动它所体现的自由意识、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等,其本身也正验证着文化的活性,依然具有实际意义。通过课堂进行的文化建设是一种严肃的文化,知识特性显得突出,是对校园文化格调、品位的一种规定。课外活动,趣味性特点突出,是对校园文化特点的活跃和多极性的一种展示,两者在学校工作中纳入了一个整体,构成学校校园文化的整体风貌。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确认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的同时,课外活动也绝不可淡化。

教师的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的渗透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

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和最为频繁的,尤其是倡导开展素质教育之后,教师在处理课业内容的时候有了更大的空间,因而教师个人情趣、文化修养等对学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首先,学生把他们喜爱的教师的各个方面都作为表率和榜样,在现阶段的院校中,学生对具有文化内涵的教师普遍表现一种崇拜的心理倾向,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心里留下印记,因而教师的文化修养就有了特殊的导向作用。学生因对某教师文化内涵的敬重而对其所教课程产生兴趣已不乏实例。而在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时,对其知识进行文化拓展的基本范畴也往往成为学生的兴趣点。在长期的接触和教学中,这些兴趣文化修养逐渐变成爱好,专注于爱好之后又自然形成学生文化修养的特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通才,而教师文化修养的知识构成的具体内容的范畴,往往是学生最易于接受的引导。因而,出于同一师门的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有一致或相似、相像的地方,其原因就在于此。尤其是院校对于知识讲授及拓展、深化处理的自由空间的扩大,使这种引导作用更加明显。那些学生不喜欢的缺少文化修养的教师,其影响作用虽然没有学生们喜欢的教师的影响那么大,但在外表的拒绝中,在内心里仍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影响。这正如某些电视广告,刚一开始,你对其非常反感,但它并不因为你的反感而停止播放,渐渐地你开始麻木,虽然没有好感,但也不再反感,最后你熬不过它持久的精神在不知不觉中认可,甚至偶尔引述其间的语言和情节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没有文化的教师它的负面引导作用也是自然的。而那些有知识没文化的教师其负面影响更大,因为他的知识获得学生们的认可,使他缺乏文化的本质被知识所掩盖,学生们在学习他的知识的同时,也认同了他没文化的修养,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拒绝了文化。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教师文化修养的几类情况中,无论哪一种情况,也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教师的文化修养都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形成都具有导向意义。

教师普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校园文化的状况和方向

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和方向,一方面取决于校长的文化修养和对文化建设的态度,这是在学校工作中总体设计中体现的。具有文化修养的校长,能够切实地认识校园文化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学校工作整体规划中,校园文化建设就被确定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但这只是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前提,有了这样的前提,另一方面的内容对于能否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这个内容就是具体学校教师的普遍文化修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文化扩展,还是对于理性内容进行文化提升,其程度和效果都取决于教师的文化修养。课外活动同样如此,如何组织课外活动,如何将消闲内容淋漓尽致地提升为一种文化享受,如何将单调的感受提升为丰富的解悟等等,也都始终伴随着教师们的文化程度的提升。这一切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或浓或淡)集中体现着教师们整体的文化修养。因此,教师普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校园文化的状况和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校长的文化素质及对文化建设的态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能性,而决定于最后结果的是直接参与者――广大教师在具体运作中的态度和做法。在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都有很大的自,这种自既可以产生对于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产生对于校园文化的消解作用。高文化素质的教师在具体授课和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中创造性地理解活动本身的文化意义,使活动中原有的文化意义得到了丰富的扩展,使活动在落实学校的具体文化建设的措施时得到充实和提高,当然也就使其效果得到完善。而低文化素质的教师在具体授课和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中,往往从自己的特定的文化修养出发,缩减知识的文化内涵,淡化活动的文化意义,使知识的传授及课外活动都不能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一个学校有文化修养和缺少文化修养教师的比例,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方向和具体状况。诸如,在一个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相对应的文化层次时,其文化建设就会迅速发展起来。个别缺少文化修养的教师在环境的影响下,或者努力于自己文化修养的提升,或者文化参与遭到限制。相反,一个学校如果被缺少文化修养的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那么效果会恰恰相反,不仅无法实现预期的文化建设目标,而且少数具有文化修养的教师也会因此而失去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搞好教师文化修养方面的提高,只有首先在教师队伍中形成文化氛围,才有可能在学校其他工作中推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这是一项具有决定意义的工作。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人才科学发展观 校园文化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61-02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校园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它包括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集中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先导、辐射、熏陶、教育、约束等功能,在高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

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首先,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常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了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

其次,教学区、活动区、住宅区的设计要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布置学生风采、学习园地、展示自我、星光灿烂,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校风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

第三,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绿化工作,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对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万方科学院依手托母体学校河南理工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是河南理工百年文化的浓重积淀,仍具有无限的激发潜力。当前,我院在积极建设郑州现代化新校区的同时,应对校本部校园的环境继续进行改造和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改造废弃楼建设一所现代化体育馆,让全院师生在遇到恶劣天气时能够进行课余休闲,为学院营造一种活泼与严肃相呼应、静态与动态相融合、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古老与现代的气息相交叉的校园文化氛围。

2.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全面提升师生素质。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最集中的体现是学风和教风,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

首先,我们从领导入手,通过理论学习,统一认识,端正办学方向,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促进良好校风的建设奠定基础。

其次,我们从教职员工入手,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组织教育观念大讨论,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现代人才的衡量标准,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

第三,在学风建设方面,我们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班级开展“创文明班级、树优良班风”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在学生中形成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3.充分发挥校园宣传阵地的作用,开创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

首先,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橱窗、校报和校园网等宣传媒介的作用,营造正确的文化舆论氛围。我院应继续重视在开展广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宣传媒体的教育优势,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师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师生,以高尚的情操塑造师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师生。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师生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健康向上。学校应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各项主题活动中,结合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不失时机地组织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在实践中得到社会交往的体验。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校园文化质量。继承和发扬我校文化活动的传统,举办各类体育竞赛、文艺比赛、专业竞赛以及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以体育和文艺美术为载体,将校园活动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二、创新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不断优化运作体制。

1.校园制度文化的内涵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氛围下、现实金融危机不断冲击下,万方科技学院应在原有管理理念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优化运作体制,使学院上下树立效益市场和质量意识,增强危机感,强化竞争意识。

2.教师队伍对校园制度文化的影响

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态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因此,学院教师管理机构的设置,调整应以高效、精干实用为原则,优化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需要加强对外联络和宣传的力量,突出科研机构的设置。

总之,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基地,是人才的摇篮,学校怎样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所育之人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理论水平、价值取向、工作作风、生活态度、自身素质等起着非常关键的主导作用。

3.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制度文化建设层次。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教师积极工作,使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要有目的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此外,学院还要创新对外交流合作机制及监督机制,有组织、有目的以多种形式派管理、科教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为学院长期发展创建良好外部环境,为学生创造接近社会多层次多方位渠道。

三、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和谐校园文化。

科学人才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发展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建设与学院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促进学院全面和谐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统整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基本的群体是教师和学生,由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制的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体文化体系。但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大不相同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者代表着主文化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相对而言,教师群体是社会主文化的代表和化身,而学生群体只是主文化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的接受者。因此,在实现两个群体的整合中,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让教师群体和学生和谐发展,共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从而实现校园文化所要求的育人目标。

四、结束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各方面。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影响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围绕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高层次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 杨 蕾、董治刚.浅论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J].内江科技,2008.9.25

2 何 知、刘 艳.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创新,2008.3.18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5

关键词 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目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06-011-05

一、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

笔者认为,自考校园文化建设应定位于和谐文化建设,同时以专业、德性和人生观(信仰或意识形态)相整合而成人才品性建设作为目标建设模式。

1.和谐文化是当前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以“和谐”为精髓,使大学校园拥有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核心,大学先进的文化精神的生成,必须以“和谐”的思想为精髓。自考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自考校园文化以和谐文化为发展的最高目标有其现实的必然性,具体来讲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发展动力。相应的,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因此,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这样,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和谐文化的建设就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自考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有其特殊的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但是,它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那就必然要和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因此,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以和谐文化为其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自考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组成。物质文化是指学校中带有与自考相关的文化色彩的学校建筑、设备、图书馆、校园绿化等实体性文化设施,也就是自考校园文化环境。自考校园文化环境对校园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整洁、优雅、文明的自考校园文化环境会大大激发人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教师积极进取,相反,脏、乱、差、粗俗的自考校园文化环境则使人走向反面。制度文化是指具有与自考相关的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的总称。制度文化是影响学校运行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它使学校各级组织的工作以至全体校园人的活动有了依据,确保各个方面活动的顺利进行。精神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员工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精神面貌、心理素质等。精神文化是自考校园文化的源泉和灵魂,在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这三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中,精神文化是自考校园文化的核心,它对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起着决定作用,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则是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者的协调一致,也就是说,如果学校在精神层面上所弘扬的价值观是尊师重教,那么在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则要充分体现这一要求,这样,才能达到三者的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出自考校园文化的积极导向功能。因此,三种文化的协调一致,也是和谐文化成为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第三,这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人追求的是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共同发展。这三个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缺一不可。其中,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发展方向,进而推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进程。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提供智力支持,进而推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向前发展。人的健康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存在的基础,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而这本身就蕴含着和谐的诉求,也就是说,没有和谐的价值导向,就没有三者的协调统一,也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和要求。另外,从人的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文化的形态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前提。所以,和谐文化就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大学校园,作为培养人才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地,在自考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必然要以和谐文化作为其发展的最高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2.人才品性: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关于自考校园文化的界定,研究者曾先后提出了“社区说”“氛围说”“社团说”“教育说”“亚文化说”“精英说”等观点。笔者认为,自考校园文化是以大学文化为基础、以特定的人才品性养成为目标、在大学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积淀起来的一套自我识别的文化表征和符号系统。就校际之间而言,自考校园文化是一套与高校彼此区别的文化符号的识别系统。就大学与社会关系而言,自考校园文化与自考毕业生人才品性的评价相关,特别是在“后校园时期”,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群体,其社会地位、社会声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的高低,都是该校自考校园文化“生产力”的综合表现。就校内自组织系统的“社会动员能力”而言,自考校园文化成为与自考相关的各组织、团队和个人行为合法化的动力资源。它具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整合资源的意识形态功能。所谓人才品性,是以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口径为前提,以自考校园文化的价值规制为基础,形成的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和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综合品质和特性。人才品性的基本结构有三个要素:专业、德性和人生观(信仰或意识形态)。专业与自考生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能力有关,就一般的意义而言,专业知识或专业能力的合法性或合理性依据,专业知识的社会性应用,要受到社会伦理价值倾向的约束,任何专业或职业都有其深厚的专业或职业的伦理基础。德性,是自考生在专业伦理或职业伦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自我行为选择的规范行为。这些规范行为,在接受一般社会伦理的真、善、美的价值倾向之外,主要体现在如何“追求”真、善、美的价值选择上,其行为表现出由自考校园文化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伦理品质。观察发现,以个体生命时间为坐标,不同高校的毕业生其德性曲线是有差异的。人生观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即信仰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人生观的构建,不完全是自考校园文化的任务,但如果毕业生在专业伦理和德性伦理两个方面的养成是正确的,再加上自考校园文化在正确人生观方面的养成和体认上的支撑,一般而言,若其在信仰或意识形态方面“重构”人生信念,“人生成本”是非常高的。从理论上讲,“人生成本”的高低与自考校园文化养成的人才品性的“质量”成正比。

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范文6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素质;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26-02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立足和取胜,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够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创新人才。近年来,中央陆续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等发展要求,这对高等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命题。高等学校应当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

一、何为高素质创新人才

什么是创新人才?是那些能产生具有社会历史首创意义的产物的活动的个体才可称为人才吗?笔者认为:能产生具有社会历史首创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发展,这是创新,但这只是少数,通常只有少数专家才能做到。对大学生来说,尚处学习时期,不能苛求他们做出惊天动地的创造。大学生的创造虽然也产生了新颖的、有意义的产物,但这种产物在人类历史上大多并非首创,只是就其个人的历史而言具有首创性意义。人们衡量专家的创造性,其依据主要是人类的文化传统,而笔者认为,衡量学生的创造性,主要凭借个体的发展。就创造活动的过程而言,专家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的本质是相同的。创新人才必备的创新能力基本结构包括两大方面,即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创造性人格则是由与创造活动有关的创造主体的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信念、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和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构成。

什么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笔者认为,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人,而且还要具备能动的知识拓展、专业创新和独立创业的品格,同时,是否具备创新精神、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至关重要的要素之一。概括地说,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拥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文化素质,这是基本条件;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具有健康的体魄和稳定成熟的心理品质,这是可靠保证。同时,他们还是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求精神,拥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二、校园文化环境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当前,创新人才培养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与高校中“创新教育”相关活动已开展多年的情况是不相称的。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少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土壤”――良好的环境。既包括宏观,又包括微观的环境,只有二者良性互动,才能利于我国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从宏观环境方面看,国家正实施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各种社会资源、经济环境和政策支持等都在逐步改善,这无疑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件大好事。但仅此是不够的,高等学校要借助宏观环境的不断改善所提供的支撑力量,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微观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施展才智,最终为服务社会做出贡献。

这里的微观环境主要指校园文化环境。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都在这一环境中度过。因此,为创新人才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我国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有“课外活动说”,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课外活动,用以娱乐和调剂学生的文化生活;有“第二课堂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生接受道德及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完善;有“文化氛围说”,认为校园文化既非课内活动,也非课外活动,而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有“规范说”,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以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以及“校园精神说”,认为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在物质上、意识上的具体化。综合看来,校园文化首先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主体包括学校中的全体成员,即学生和教职人员。校园文化不仅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物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还包括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构成了校园文化。

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校园文化的影响可能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它的确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校园文化能培养大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德育在整个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取决于受教育者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特别是学生的创造力和其他能力的形成更依赖于主观能动性。道德品质决定了个人的行为表现和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决定了他所选择的成才道路是否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特别是随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越来越强,灌输式的品德教育早已不再被学生接受,而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和导向功能,不失为一种有效解决学生道德素质发展问题的良好途径。校园文化可以将学校目标、教育思想、道德、传统、办学风格及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社会行为等方面,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作用于学生。道德品质是高素质创新人才最基本的一种素质,对其他素质起着导向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和学习氛围的形成,能够在创新教育难以直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起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活泼有趣、生动形象、多姿多彩、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的德育方式,更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促进作用。没有课堂上正襟危坐的学习,没有铺天盖地的理论灌输,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在知识与娱乐活动的融合中习得。校园文化是一种观念和舆论的约束,是一种信念的力量、一种道德的力量、一种心理的力量,它可以达到制度纪律所达不到的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使校园人将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内化为一种心理定式,形成一种响应机制,从而“软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校园中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

其次,校园文化在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智育活动中发挥了很好的补充作用。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了视野,为发展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各式各样的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都是传播前沿领域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的渠道。大学生可以得到许多启发,许多创意的想法得到论证与实践,还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不仅促成他们知识的更新,还能激发他们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有利于日后的学术创新活动。

再次,校园文化也是实施美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一个集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为一体的良好校园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在美的环境中培养人格和提升境界,从而提升综合素质,有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养成良好的习惯。正如伊顿公学的校长在1861年时提出的“进一所好学校,最需要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艺术和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表达意见的艺术;表达在一瞬间注意到一项新的学术动向的艺术;迅速了解他人思想的艺术;重视细微差别的习惯,准时完成工作的习惯;以及要学会判断、学会鉴别的习惯,增强精神上的勇敢无畏并保持头脑清醒。”校园内各式建筑、绿色美化、现代化设施,不仅仅是其物态形式本身,往往也是一所学校的标志、象征,可能体现着建校者对学校的精神寄托,也可能体现了校园人所具有的精神风貌,抑或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思想、治学态度等。正所谓“美”能引“善”、“美”能导“真”,身处于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生受到各种先进精神思想的熏陶,他们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必然会引出对真理的追求,迸发许多的奇思妙想来创造美,激发出创新和奋斗的力量。

最后,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一方面,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选择,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能够长期从事的体育运动。做学问、搞研究,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好的身体。通过从事体育运动,既能锻炼体格,又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团队合作的精神、随机应变的灵活度等。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会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通过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同时,校园文化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它使大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了相互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不但了解别人,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育,而安全感、归属感、客观认识和完善自我,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等,正是个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三、营造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良好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为了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深入思考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培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首先,要重视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大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一所大学只有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才能够培育出拥有自身特色的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大学既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也要强调人的价值,重视校园文化主体的个性发展,注重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世俗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一些大学办学和教育工作中逐渐出现了一种技术化和非教养化的倾向,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滑坡,尤其表现在不能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忽视学生的基本品德教育两方面。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重视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重塑大学精神。其次,要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任何精神氛围总是要由一定关系的人群来表现的。高等学校作为一种有着明确目标的社会团体,人们之间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要由组织制度来维系。这种存在方式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坚持制度文化建设。制度的设计应尽量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保持统一,将办学理念通过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转化为校园人的行为。大学制度的设计和改革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才、激励人才,旨在为人的创新能力、创造才华有得以施展的舞台,鼓励学生潜心向学,积极参加实践,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鼓励教师尽心育人、刻苦钻研,在教学和科研上不断进步;鼓励各行政职员,全心服务,不断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再次,要加强大学的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是目前我国大学环境建设的重点。大学校园环境是大学的名片,直观反映大学的办学水准、办学思路,是大学办学实力的表现。校园环境建设应注重整体布局、功能定位、建筑风格等,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

人们常说“清华大学的学生有清华学子之神韵,北京大学的学生有北大学子的气质”,这就是校园文化在学子身上打下的烙印,是校园文化内化为学子精神和行为的表现。校园文化在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拓展知识、发展智育的重要补充,是开展德育的有效方法,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是增强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无法取代的方式。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应该继续在实践过程中传承、发扬和创新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这一宝贵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参考文献:

[1]林金辉.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