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1

摘 要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从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等三个方面入手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核心素养

2014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为了响应《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虽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但是却并没有对其做出具体的概念界定。然而,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开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也开始逐渐的清晰。概括来说,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应该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离开了学科教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相应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化实际上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归结为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的部分。所以,本文在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 二、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态度等方面,例如:是否喜欢体育活动、热爱体育运动等等,与此相对应的,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就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的,学生体育情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相较于学生的体育情感而言,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体育精神,例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团结协作和奋斗拼搏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学生体育品格的培养就是围绕上述内容开展的。

在体育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有效培养,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要注意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的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开展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的培养工作。例如:针对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采用情境教学法往往会取得更理想的成效;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则更为适宜。 三、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有效培养,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要注意明确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要注意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四、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上。由于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存在不同的缺失。所以,目前我国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有效培养,一是要注意健康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开展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再如,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 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功效 学生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体育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加上体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当前人们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目的有了更为成熟的认知,以往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首先考虑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效价值和意义。因此,整个体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体育课程本身来开展。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成熟,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人们逐渐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成长引导,整个教学课堂的重心从简单的实践技能教学转化为学生素质培养。体育教学从教学实效转向学生身体素养培养不仅是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更是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客观要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转化教学思路,对体育教学改革有效开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而这更是小学田径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

1转变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的原因分析

随着教学理念的逐渐成熟,在小学田径体育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不仅是当前人才培养需求变化的要求,更是教学理念革新后的产物。正是教学要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体育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学要求,因此必须对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进行革新,通过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从而确保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之所以实施由实效教学转向学生身体素养培养的体育教学改革,究其实质:

1.1实施以体育功效为核心的体育教学弊端分析

一方面,传统以体育功效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人才科学培养活动的必然要求。而要想科学化开展人才培养活动,就必须对教学活动进行规范化改革。随着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深度融合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丰富人才培养内涵,而这就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首要要求。只有深化人才培养要求,完善教学理念,才能确保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在田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其投入时效长,见效慢,因此我们不能过分看重学生对田径知识内容的学习效果。以学生素质提升为出发点,恰恰就是科学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以体育功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适应复合化、多元化人才教学理论的客观要求。随着教学环境不断丰富,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之前的重视理论技能学习,已经转化为以学生全面成长为核心内容的教学要求,整个人才教学活动更加复合化、多元化。随着教学活动不断完善,传统的人才教学理论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因此,整个田径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素养。这一客观要求就使的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推动开展以学生素养培养为核心的人才教学活动。

1.2转变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的作用意义分析

小学田径教学的重点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爆发力和耐力,通过田径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帮助学生全方位提升身体素养,同时健康合理的田径教学也能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体质。相对以往关注体育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实效而言,当前教学活动更重视对学生健康体质的培养。这一体育教学方向的重大变革不仅仅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革新,更是体育教学理念的成熟与进步,可以说转变体育教学方向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小学田径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整个教学活动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多少理论和技能,而是结合田径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帮助学生养成必要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健康茁壮成长,无论是身体各项技能,还是身体各要素都能实现根本性提升。田径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决定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只关注教学实效,必须重视融入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而这是确保学生学习效果的根本保障。

事实上,体育教学从功效转向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不仅仅是体育教学内容的改变,更是教学理念的丰富与革新,从机械的效能评判到“以学生为本”的科学教学理念,可以说整个田径教学活动实现了质的飞越和发展。以往注重体育功效时,往往对学生的客观条件缺乏足够重视,学生的耐力、体力以及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能力,都未能充分考虑,这将从根本上制约田径教学效果,整个体育活动既无法帮助学生养成健康体质,同时也不能从根本上发挥田径教学的效果。

2实现由体育功效到学生素质提升的具体教学要求分析

2.1完善教学理论,丰富教学内涵

我们必须革新教学思路,从以往注重教学功效转向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只有落实这一内容,才能确保小学田径教学过程满足人才需求。体育教学活动的方向调整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提升,提供了客观基础。而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过程中,整个田径课堂的教学形式实现了极大优化。们应该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应该认识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不仅仅是教学目标,更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其提升的是以身体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在培养学生身体素养的同时,也要规范化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既帮助学生养成健康体质,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

2.2筛选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性

在小学田径教学开展过程中,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筛选,结合改革教学方法,从而确保学生健康成长。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学生学习、成长所不可或缺的因素,与其他学科所不一样的是,体育学科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和必要的身体参与活动,所以部分体质较差的学生对体育课程会有些厌恶,甚至是反感,如果不能有效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那么不仅很难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同时也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理想效果。因此,在兴趣驱动这一因素影响下,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内容完善上下功夫,通过有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为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课堂提供足够动力。

2.3优化教学活动,合理开展体育教学

想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必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越想达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标,就越需要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只是与以往相比,其核心由教学功效转向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教学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因此,想要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目标,必须优化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合理化开展体育教学,确保体育教学课堂与学生培养目标有效结合。

3结语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体育教学课堂作为健康体质培养的主阵地,其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方向的改革和调整,从而能大大融入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从体育功效到身体素质培养转变这一过程不仅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更是小学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滑冰.自主性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运动,2013(3):76-79.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小学体育;素质教育;实施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国内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成果,而素质教育背景下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也需要做及时的调整与改变。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受重视程度正在逐渐增加,然而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影响下随之教育实施的难度相对较高。素质教育强调着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小学体育课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也需要实施素质教育并转变教学理念,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对于素质教育进行具体实施。

一、小学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素质教育是国内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主要成果,而国内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均十分重视,可以说,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内教育的主要方向与特点。

(二)小学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体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整个教育环境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着“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均衡发展,而小学体育直接关乎到其中的“体”,其实施素质教育也成为了一种必然。此外,小学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国家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体育学习是贯穿于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于日后人才的培B与人才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径研究

(一)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基础

小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学生对于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利于相关体育教学活动的继续开展。长期以来社会及学校对于小学体育的不重视使得小学体育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体育教学实际上成为了小学生自由活动的一个时间段,而这一状况直接导致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难以顺利进行。小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应当从上至下的提升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重视体育课堂环境与氛围的营造,使得小学体育教学相关先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得到学生的赞同与认可。

(二)重视小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

体育本身也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特别是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遵循一般的运动原理,学生只有在对体育知识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高的参与到体育活动或运动之中。小学体育教学与其它阶段体育教学不同,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体育,热爱体育,在进行系列体育活动时获得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小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也在于重视小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具体来说,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将学期教学时间进行划分,对于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划分。例如,在跳远这一运动的教学讲解中,教师需要在课堂前15分钟进行跳远相关知识和动作要领的讲解并在课堂剩余时间内组织学生进行跳远尝试,在学生进行跳远尝试时发现其学习上和动作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三)提升品质教育占比

小学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实施需要提升对于学生品质教育内容的占比,小学体育教育虽然是一门单独的学科教育,然而素质教育实施要求其在教育中对于学生审美能力进行提升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坚韧意志。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游戏这一具体做法来提升品质教育占比。例如,在集体接力这一体育游戏中可以使得学生明确互相分工,并逐渐培养其团队内部合作与团队之间竞争的意识。部分强调个人表现的体育活动或游戏开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小学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教授更是要通过系列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小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与增强学生心理素质,部分学生之所以对于体育本身无法产生浓重的学习与参与兴趣与其心理素质有极大关系,现阶段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其对于体育这种参与程度极高的学科教育本身大多具备一定的心理障碍,而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务必要对于这些心理障碍予以解决。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的引导,小学体育教师更是要对于素质教育在实施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注重对于学生进行引导与心理疏导,使得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本身才能够保障素质教育相关教学活动能够更为顺利的开展。

三、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一种必然选择,更是新时期人才综合培养的基础部分。在小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必然会面临多种问题,这也需要小学体育教师不断的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及对于体育课堂进行把控的能力。素质教育目标真正的达成最终依然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出引导者这一角色,特别在现行教育体系下,小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相对低下,学习方法也不尽科学,教师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4

素质教育新形势下,体育课堂教学不应单纯片面的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体育技巧,令其在体育测试中获取高分。更为重要的是,应利用体育课程教学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令体育锻炼能够变成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核心基础方式,满足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综合需求。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学,更应就具有良好可塑性的小学生,开展锻炼习惯的培养,令他们形成终身锻炼发展的观念。

2、创设丰富教学情境,锻炼兴趣

传统小学体育教学阶段中,教师更为重视借助学生身体锻炼令其学会基本的技巧、掌握一定能力。而对于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活动习惯则没能全面考量。一些教师甚至还将课堂作为体育锻炼活动的场地,并没有全面重视学生从事锻炼兴趣及活动习惯的培养。实则,锻炼兴趣是激励驱动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核心环节,活动习惯是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有效保障。要想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实践教学效率,推进学生健康身体素质的综合发展,便应由培养习惯、激励兴趣入手。小学体育教师应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进而引导激励学生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提升学习兴趣,令其在自主参与中获取满足感与喜悦感。同时,教师应令学生明确,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锻炼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始终是革命本钱,只有健康身心,才能持续不断的努力、奋斗,在体育锻炼之中,令身体素质变得更加优越,学习劲头十足,获取全面持续发展。

3、培养锻炼学习习惯,优化教学计划

养成锻炼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该过程中,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锻炼计划,对习惯的养成产生根本影响。锻炼习惯具体涵盖合理的锻炼手段、科学的锻炼方式以及良好的活动习惯。实践教学中,引导教育学生学会科学的锻炼方式与习惯便成为重中之重。教师应令学生明确,并非各类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均有利,倘若无法掌握科学有效的锻炼方式,便不能令锻炼起到正面积极的效用价值。相反会令学生的身体受到不良损坏。为此,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的传授给学生科学有效的锻炼方式以及学习技巧,令学生在体育锻炼之中科学的应用技能推进身体素质的良好发展。小学体育实践教学中,教师不应忽略学生针对自身身体结构的熟悉了解以及对系统器官具体功能的认识。只有清楚身体功能,方能确保应用正确合理的锻炼方式从事体育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直接组织进行理论课程教学,还可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有针对性的穿插一些知识。另外,教师应引领学生明确生理负荷最适宜的锻炼方案以及最合理有效的锻炼流程,便于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可在充分做好活动准备的前提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另外,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依据小学生存在的不同身体差异以及具体的性别比例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作出合理的规划安排,确保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特点从事体育锻炼。

教师应注重令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可通过相对严格且不断重复的实践方式令学生形成规范的操作技巧。教师可依据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不同学生特征开展强化性训练。依照从简至难、不断推进方式,由单项直至多项,令学生在学习掌握学习技巧的基础上,坚持不懈的从事持久锻炼。

4、合理引导,提升学生自律性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扮演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学生从事体育锻炼行为不能由教师取代。为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便应将教师作为主导者,培养学生提升自律意识,进而自主积极的从事体育锻炼。

实践教学中,应强化教师主导性。所谓主导,需要涵盖教师积极的主导示范以及科学的引导教学。这里的主导示范,也就是小学体育教师应努力变成学生模仿的楷模与学习的榜样。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其具有较强的模仿学习能力,教师日常的锻炼习惯、教学方式,会直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活动习惯形成作用影响。为此,实践教学中,教师不应单纯的光说不练,应积极主动的深入到学生之中从事丰富的锻炼教学活动,为学生发挥良好的示范榜样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小学体育教师命令体育委员或小组长引领学生进行准备活动,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而是在一旁观看。这样的教学模式持久下去,会令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不尊敬情绪,无法对教师的指令言听计从。实则,倘若教师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之中,便能够发挥良好的引领与榜样作用,在较多时候则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影响,其作用要比反复强调、不断灌输来的更有效。再者,小学体育教师应为学生做好技术引导。例如,对于弹跳力锻炼项目,怎样才能达到最优效果,篮球活动过程中,投球应采用的手腕姿势以及眼睛应位于怎样的观察方向等。该类均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良好的示范,给予学生锻炼学习必要的纠正与引导,令其掌握正确锻炼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最为需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律实现。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引入丰富生动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由被动滞后的学习锻炼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令教师的有关要求合理的转变成学生自我的现实需要。该目标的实现可利用明星效应完成。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观看NBA比赛、奥运会竞技项目赛事等,令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体育运动的激情与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自主锻炼与学习需求。再者,教师可辅助引导学生设计制定出一套契合学生身体特征、个体需求的锻炼学习方案。例如,明确合理的锻炼活动时间、具体的体育活动内容、从事的方式方法以及总体的运动量等。应令学生依据自身养成的锻炼习惯始终坚持体育锻炼。

教师还可通过小组教学模式组建锻炼活动监督组织,令小组体育锻炼真正的由他律发展变成有效的自律。可以说,习惯养成素质,尤其是体育锻炼活动。强化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习惯的培养,不仅可全面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5

一、初中体育分项教学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分项教学是从学生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特长与兴趣,自主选择项目进行教学,从而避免消极项目。分项教学法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距,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意愿自主选择,这样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教学中认真学习多种动作。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就能掌握一两种体育技能,并养成锻炼习惯,以提高综合素养。

(二)有助于学生得到成功体验

因为课程项目是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自主选择的结果,在课时与专业性有保障的情况下,保障学生的学会与学懂,最终提高专项成绩。在分项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安排实习裁判、竞技比赛与实习教练等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就感与快乐感,同时这也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体育意识的有效方法。

(三)有助于整合师资力量

在传统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不仅杂,而且多,很多体育老师都反映教不过来,直接影响专业技能的发挥。自初中体育实施分项教学以来,师生有双向选择的权利,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展教学,这样不仅学生有了兴趣,老师也有了教学兴趣,教学更得心应手。另外,在分项教学中,只要训练时间足够,学生在技能、技术、肌肉力道上就能明显提高。只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能迅速提升。

二、分项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应用

(一)强化教学理念

从初中体育教学反馈的信息看:传统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分项式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爱好与兴趣,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分班教学,并且整合学生个性需求与初中、小学、高中体育衔接特征,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强化因材施教进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分项教学中,老师必须整合教学现状,在转化教学理念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分项教学中,老师必须制定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目标与评价体系,尽量让各个教学阶段得到有效衔接。

另外,分项教学也应该注重体能锻炼,通过培养团队精神与集体精神,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相互学习中养成锻炼习惯与能力,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例如:在《耐久跑》中,首先我们应该掌握耐久跑中的“第二次呼吸”与“极点”,利用多种身体练习,磨炼学生的意志;通过练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并且探索小场地耐久跑方法,为其提供有效的思路。在教学方法选用上,需要注意的是耐久跑作为一项无味、枯燥的活动,如果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出现逆反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使用短距离、多样的练习方法,使用马俊仁的“多餐少吃”的方法,通过三角形、长方形、螺旋跑,加强三分线、罚球线练习,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次练习中,我们可以将负荷量过度、长时间的练习变成多种方式的练习,以实现教学目标。如在讲解完耐久跑技术核心后,利用图形变换游戏,让学生进行600米至900米的跑走交换与变跑练习。

(二)强化教学方法

在分项教学中,为保障体育教学效率与质量,处理要整合教学现状与内容,还必须实时调整、变通教学方法与理念,通过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可行性,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在体育学习中,除了要整合体育时代性与娱乐性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参与,从源头上加大应用力与实践力度。为了落实分项教学,必须以班集体为单位,做好选项分班教学。例如可以选定足球、篮球、羽毛球、跳绳、立定跳远、实心球等项目进行分班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这样才能保障学生从生理、心理上进行健康提升与引导。

另外,对于不同学生的差异,老师应该整合学生的身体素质,让4至6人为一个小团体,并且根据分项教材特征,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小组都齐心完成任务。为了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老师必须在团队协作上下工夫。例如:在足球兴趣班中,足球训练与竞赛更多的是讲究配合与合作,必须和同伴相互配合,才能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三、结语

体育教学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体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老师必须利用分项教学的作用,整合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落实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趣生动。

参考文献:

[1]董艳丽.初中体育分项教学模式初探[J].学周刊C版,2014(2):86-87.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6

摘 要 2016年随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的出台,我们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什么是核心素养,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在哪里?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论述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并研究了体育学科中如何结合核心素养进行教学与评价,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发展,以期为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 教学与评价 学生发展

我们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作为一线教师应站在学校和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实际需求。站在国家“立德树人”要求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改革教学方式,体现学科独特育人价值。明确体育与健康学科最有价值的核心素养有哪些?重视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关注体育学科的性质、特点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或水平上的表现特征是什么?有哪些成分和维度构成。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前课改只制定了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学生核心素养概念,尽管提出了学生素养问题,但对素养的要求分散在各个学科中。这样,对人的培养目标过细过碎,导致目标模糊不清。因此,我们只有高屋建瓴地把握育人目标,理清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纲举目张地指导和实施教育。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P键能力。对于体育学科而言核心素养是指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其内涵包括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品质:自我认识、自我约束,阳光向上,抗拒挫折;良好的品德:责任;向善。

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展,通过增进大脑供氧,使人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其次,体育培养社交能力,包括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尊重规则、尊重对手,以及遵守纪律,这些都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中国,通过体育运动培养社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所形成的能力和品格。

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要求

(一)发展学生运动能力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的要求,实施学科育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三维健康观,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接受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些能力和品格对于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未来实施终身体育具有重要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形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

(三)提升学生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时代要求人要能适应急剧变化发展的社会,人只有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适应。核心素养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所需要达到的能力和素养作出了规定,也就是对于教育结果进行了规定。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加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建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核心素养是衡量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依据。

在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指导下,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体育学科所规定的能力或素养,可以用以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同时也可以用以衡量教育质量,优化体育教学的评价模式。核心素养的制定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导向,能够指引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核心素养并不满足于制定学生已有的学业能力水平,还包括放眼未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