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新生儿的护理知识

关于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文1

【关键词】初产妇;新生儿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93-01

初产妇由于无相关经验,对关于新生儿喂养、护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的比较少,且其中多数为他人的经验理论并无科学依据。新生儿期对于婴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1],而初产妇的理论知识水平是使其健康度过此时期的关键,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其掌握程度,有助于正确护理。本文针对70例初产妇展开调查,分析其理论知识掌握现状,以指导临床有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现总结干预效果及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针对70例初产妇展开调查,均龄为28.5岁(22—32岁)。文化水平:13例(18.6%)为大专及以上,18例(25.7%)为中专,20例(28.6%)为高中,11例(15.7%)初中,8例(11.4%)小学。家庭情况:36例(51.4%)月收入大于4000,29例(41.4%)月收入在2500—4000之间,5例(7.2%)月收入在2500以下。

1.2 方法 (1)调查:使用的问卷为我调查组自行设计,内容主要是关于新生儿护理,分析调查现状后有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并再次展开调查,两次均可确保为初产妇本人填写。(2)健康教育:在规定的时间开展知识讲座,答疑解惑,并对操作性较强的护理知识进行演示,如喂养姿势等。将新生儿易于出现的症状进行介绍,重点讲解相应的缓解措施。

1.3 数据统计 将问卷数据输入专业软件(SPSS18.0),卡方检验,P<0.05两次调查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初产妇二次调查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初次调查(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尤其是脐部消毒等专业性较强的操作正确率有大幅度提高,见表1。

3 讨 论

据统计,目前的产妇中大多数为初产妇,这可能与国家生育政策有关[2]。也正是因为如此,家庭很重视婴儿的生长发育,新生儿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初产妇的理论知识水平将直接影响这一时期的护理操作是否规范[3]。本文将调查统计发现,初产妇所掌握的新生儿护理理论较表浅,且存在认知不当的现象,尤其是对皮肤清洁的重要操作知之甚少。经过分析,我院有针对性的为其实施健康教育干预,以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其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二次调查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初次调查(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尤其是脐部消毒等专业性较强的操作,并且有助于其对新生儿不适表征认知,说明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其掌握程度,有助于正确护理,建议在分娩前对初产妇实施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叶绿,陈镭.137例流动人口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认知与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14(11):59—60.

关于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文2

关键词:新生儿;疼痛管理;非药物;研究进展

缓解新生儿疼痛常见方式可分为药物止痛与非药物止痛。临床应用药物止痛存在安全性问题,对新生儿的精神状态、记忆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影响。再加上存在操作方面的困难等原因,临床采用药物进行止痛的效果并不十分乐观。这给非药物缓解疼痛手段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临床对非药物疗法表示十分认可。本文通过对非药物疗法作用于新生儿疼痛的相关措施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对新生儿疼痛的管理。

1新生儿疼痛定义与原因

国际疼痛协会将新生儿疼痛定义为一种主观感觉。新生儿疼痛指的是一种不愉悦的感受与伴有具体或者隐藏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1]。可见,疼痛是一种主观性的情绪体验,而新生儿缺乏对疼痛的描述能力。预示,国际疼痛协会将疼痛的定义进行修正,其中增加了这样的描述:对于缺乏交流能力的个体,不能否定其有疼痛体验或者需要适当的缓解疼痛的可能性。虽然新生儿对疼痛无法运用言语进行描述,但通常可通过对新生儿的细微行为与生理表现观察出新生儿的不适反应。新生儿疼痛原因主要来源医疗以及护理的侵袭性操作引起的疼痛。疼痛来源主要是侵袭性操作:原因是足跟采血、静脉穿刺、肌内注射、动脉穿刺或置管、气管插管、气道吸痰、腰椎穿刺等。其他原因是局部感染、损伤组织周围痛觉过敏、皮肤烧伤、术后、过高的环境噪等。

2住院新生儿疼痛性操作现状及疼痛对新生儿带来的影响

2.1住院新生儿疼痛性操作现状及其影响 新生儿由于早产、患病等因素需要长期住院者,有时时间会长达数周乃至数月,而住院护理和治疗时常常需要向患儿提供许多操作,包括静脉穿刺、足跟采血、肌内注射等,这些操作或多或少会使得新生儿感到疼痛。反复的疼痛刺激会导致外周感受器敏感化,造成新生儿出现痛觉过敏反应。有资料报道了对新生儿进行多次静脉穿刺后,新生儿表现出痛觉过敏--无痛刺激表现,无痛刺激表现即未经过刺激操作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疼痛表现,例如常规的体格检查时新生儿集体会判定为疼痛刺激而出现疼痛反。反复的疼痛行操作甚至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细胞发育造成影响,导致新生儿出现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活动紊乱等一系列行为的改变。这些变化将会对新生儿未来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社会交流能力带来不良影响。

2.2疼痛对新生儿带来的影响 新生儿阶段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阶段。对于包含疼痛的相关急性应激反应,均可导致新生儿出现以免疫、植物神经、内分泌以及行为变化等适应性反应。当发生适应性反应失代偿或者过度代偿情况时,易致使机体与环境存在动态失衡状况。从而易引起新生儿生理失调,而不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此外,疼痛还可引起一系列的短期与长期不良影响。在长期影响方面,包括疼痛阈值减少、发育缓慢,或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损伤、情感失衡等;在短期影响方面,包括疼痛敏感、免疫力减弱、代谢提升、应激受限、血糖指标异常等。

3非药物疗法应用现状

缓解新生儿疼痛常用方法是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对于新生儿手术通常会选择进行止痛。但除手术引起的疼痛反应外,新生儿住院时期所经历疼痛多为操作性疼痛,应用药物止痛无法良好控制。相关文章指出[2],存在87%的止痛药物对新生儿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相比于药物疗法,临床应用非药物疗法具有低风险、易操作等优势。并且干预效果良好,临床认可度高。

4非药物缓解方法

非药物止痛方法包括口服蔗糖液与葡萄糖液、非营养性吸吮、抚触安慰、缓解法、襁褓包裹、袋鼠式护理、音乐疗法、等多种非药物方法。

4.1襁褓包裹 襁褓包裹是指采用棉布做成毯子、杯子等包裹新生儿[3]。对于襁褓包裹减轻新生儿疼痛的临床研究较多,由研究人员对利用心率变化幅度作为评定指标胎龄超过31 w的早产儿和胎龄

4.2抚触安慰 温柔的抚触可以满足新生儿的情感需求,并能够消除新生儿的忧郁、孤独情绪。在对新生儿开展静脉穿刺操作后,通过将其搂入怀中,并适当对新生儿的背部进行抚摸,轻轻摇摆3 min,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5]。相比于未接受抚触安慰的新生儿,接受抚触安慰的新生儿情绪更加平稳、疼痛应激反应更小。临床推荐,对轻度疼痛的新生儿采取抚触安慰,而对于中重度疼痛的新生儿,采取抚触安慰的同时配合喂奶过程,从而有利于减轻新生儿疼痛反应。

4.3非营养性吸吮 非营养性吸吮(NNS)的定义指的是给新生儿的口中放置无孔的安抚奶嘴,而未参与母乳与配方乳摄入的过程。实际的非营养性吸吮并无母乳或者配方乳的吸入。非营养性吸吮不仅能够有效训练新生儿的吸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起到镇痛作用。吸吮是通过刺激口腔触觉感受器而使疼痛阈值提升,从而直接或者间接的促使损伤性传导的5-羟色胺释放,进而发挥镇痛作用[6]。当新生儿的吸吮频率达到30次/min时,非营养性吸吮便可起到较好止痛效果。此外,吸吮动作也可发挥安抚作用,从而促进新生儿维持较好的情绪状况。关于非营养性吸吮减轻疼痛的机制,有关研究人员报道称,通过非营养性吸吮能够减少早产儿的激惹状态,通过减少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波动幅度,来降低早产儿的日平均变异率。

4.4缓解法 当新生儿侧卧、仰卧或俯卧时,通过使其四肢中线屈曲位,而达到一种放松状态的舒适,对缓解新生儿疼痛具有显著的效果。舒适作为一种有效的缓解疼痛干预措施,在新生儿开展足跟采血时,可以降低新生儿脉搏的变化幅度。从而有效缩短婴儿的啼哭时间,但是对血氧饱和度无影响[7]。有学者针对新生儿俯卧位与仰卧位足底采血,所致疼痛反应开展随机对照研究[8]。通过研究发现,取仰卧位的新生儿组在哭吵以及行为变化等方面的表现,比取俯卧位的新生儿组更为显著。取仰卧位的新生儿组的呼吸、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幅度,也比取俯卧位的新生儿组更显著[9]。可见,对缓解新生儿疼痛可造成一定的影响。

4.5袋鼠式护理 袋鼠式护理也叫作“Skin-to-skin care”,这种创新的护理照顾方式是1983年由雷、马丁尼医师(哥伦比亚)首次提出的[10]。是指通过新生儿家长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新生儿以直立的方式贴在家长胸口,从而为新生儿提供安全感和温暖。临床有较多研究证实了袋鼠式护理能够有效的减轻新生儿疼痛,但是有关于袋鼠式护理的具体止痛机制临床尚未明确,部分研究人员热内,通过向新生儿提供袋鼠式护理,能够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活动,进而降低β-确入摹⑼僖浩ぶ蚀肌⒀清皮质醇的分泌以发挥止痛作用。

4.6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护理方法,其缓解紧张和疼痛的作用受到了临床的公认。对于新生儿,在制痛性操作前5 min向其提供旋律轻松、优美的音乐能够有效的降低新生儿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同时增强新生儿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影响机体内啡肽等物质的释放,最终起到镇静、催眠、缓解疼痛的作用。

4.7蔗糖液与葡萄糖液 对于开展包皮环切术的新生儿,在术前2 min,通过给予新生儿20%蔗糖水口服2 ml,通常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11]。其止痛机理是通过甜味觉,而激活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疗效。葡萄糖液属于甜味物质,其亦具有镇痛效果。在对新生儿行静脉注射前,可通过口服30%的葡萄糖液1 ml,可显著缓解新生儿的自觉疼痛感[12]。同时还可缩短新生儿的啼哭时间,并能够促进其心率恢复正常水平。这是由于新生儿通过味觉感知葡萄糖液的甜味,进而改变内源性阿片受体调节通路的传导,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作用。

4.8其他 疼痛的非药物缓解方法十分多样,除了前文所述的几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改善新生儿的病房环境(例如通过避免噪音、光线等刺激)、增强医护人员的疼痛护理意识、母乳喂养、母婴亲密接触等方式[13-14]。虽然药物直止痛的效果明显,但是其具有不良反应等不安全因素。而非药物疗法无任何不良反应、操作简单、易行[15]。因此,笔者认为,采用非药物疗法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方式在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5结论

非药物疗法在新生儿的疼痛管理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应得到广泛的推广。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单纯开展非药物疗法无法彻底替代药物疗法。例如对于施行手术的新生儿,药物疗法十分必要[10]。而非药物疗法主要应用于新生儿的急性、轻中度疼痛的管理。比较人性化的新生儿疼痛管理措施是采取多种非药物性方式并行应用,并适当配合药物作用,达到综合干预的目的,这在缓解新生儿疼痛方面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张玉红,毛美玲,袁红.疼痛综合管理在新生儿疼痛应激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4):270-271.

[2]潘兰霞,尚方.父母参与新生儿疼痛管理的效果调查[J].护理研究,2014,28(02):198-199.

[3]连佳,王玉玲.新生儿疼痛测量评估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09):17-19.

[4]戚少丹,陈.新生儿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10):1200-1205.

[5]蒋伊莉,王华.新生儿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228-228.

[6]陈子江,陈浪,谢凤兰.非营养性吸吮缓解新生儿疼痛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3):2586-2587.

[7]曾超,蒋奇云,陈朝阳.心率变异性分析在新生儿疼痛检测中的应用[J].物理学报,2014,63(20):383-391.

[8]朱晓云,唐妮,张晶群.新生儿疼痛临床早期干预的100例分析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2):4-6.

[9]程晔,谭桂玲.非药物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4,22(4):139-141.

[10]汪殷明,徐玉香.口服蔗糖水在新生儿镇痛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5,41(18):2228-2229.

[11]许翠华,张艳红,张玉侠.糖水缓解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系统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29-32.

[12]熊秀兰,高翠娥,曾邦兰.重复剂量口服糖水对缓解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5,7(2):5.

[13]杨巧菊,潘兰霞.新生儿疼痛的预防和管理[J].中国医科指南,2016,20(26):287-288.

关于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文3

关键词:循证护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院内感染; 系统评价

新生儿静脉输液治疗要求的静脉通路开放,选择PICC置管,保证了新生儿长期治疗时给药和营养支持的需要。为了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置管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水平。我科将循证护理的方法,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培训,降低了院内感染率,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护理部组织,新生儿科护士24人,年龄19~22岁,平均(20.10±1.4)岁,均为中等护理专业毕业,并有执业资格证,参加工作时间0.6~1.2年,平均(0.8±0.3)年,每12人分为一批,共分2批进行培训。

1.2方法

1.2.1理论学习 培训时间为每周2、4下午各2h,3个月共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践课16学时,以讲座形式组织学习循证护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循证护理的诞生与发展,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内涵,循证护理中的实证和临床应用,自拟循证护理计划。掌握Cochrane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Meta分析,随机化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ned controlled Trials.RCT),临床试验(Clinical.Controlled.Trails.CCT)等基本方法。由带教老师讲授静脉置管的理论知识,学习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分析穿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血管部位选择,进针角度,穿刺方法,置管时送管方式,穿刺成功后接管方法。强化预防院内感染理论教学。

1.2.2操作训练 由带教老师演示操作方法,培训对象实际操作,现场讨论,评审实证依据,制定实证的操作方法:将寻找的实证集中讨论,实证一:血管选择由于新生儿特殊生理条件,不需特别制动,让其自由活动,可防止肢体肿胀,肢体得到最大程度的舒适。对新生儿宜选用相对粗直、血流丰富、易于固定的血管。首选贵要静脉,依次为正中静脉,头静脉。实证二:进针角度,以60°角度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小,进针压强大,速度快,表皮受损范围小的特点,35~40°角进针具有穿刺回血时间快,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和静脉损伤程度轻的特点。培训时强调对进针角度灵活掌握。实证三:置管中的送管方式。采用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的方法,以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同时外套管又有针芯支撑可顺利通过皮肤,置管成功率较高。

1.2.3循证护理相关证据的收集

1.2.3.1导管堵塞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最常见的原因是纤维鞘形成或血栓,有文献报道[1]:60%的堵管是由血栓引起。患儿因素包括影响循环和/或凝血功能的病变,频繁使用CCAD采集血标本可引起医源性失血的潜在危险性,也是导致患儿感染的潜在因素。

1.2.3.2对静脉置管的记录应清楚准确,反应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及用药情况。置管记录内容包括:置管日期及时间,穿刺部位,置管功能(如出现回血,抽血量及输液量)和所使用的静脉输液,药物或冲洗液。对静脉置管的处理不当可导致发病率、致残率和延长住院日数的严重后果。

1.3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置管培训效果的评价方法 采用不同期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即培训前,培训结束后两时点进行。①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参照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由护理部指定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监考,考核内容:完成时间,完成质量,进行打分,取平均分作为操作考核成绩。②理论考核:在两时点采用自行设计的试卷进行闭卷考试,内容包括:循证护理的理论根据,循证护理关于静脉置管的证据收集,临床护理文书的制定,新生儿静脉置管护理4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取Likert5级评分,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差异性,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P

2结果

2.1 研究对象新生儿静脉置管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培训前操作考核成绩为(89.76±4.75)分,培训后为(93.38±3.53)分,两相比较t=4.98,P

2.2研究对象用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置管操作培训效果评价,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需要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选择顶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通道,与院内感染率相关。通过循证护理,使护理人员全面地掌握了新生儿静脉置管的相关知识,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为每一操作步骤提供理论依据,降低了院内感染率。

肢体循环障碍是留置管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置管后静脉变窄及道管周围血栓形成,引起静脉管腔狭窄,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沈诺等研究表明:一次性输液可有3%的患者因液体压力变小,软管内回血处理不及时,导致软管被血液堵塞,增加穿刺次数[3]。研究表明:在内径和血流速度相同的血管内,直径小的留置针对血管壁的物理刺激也小,因此引起的炎性反应也较轻[4]。在护理操作时,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阻塞和院内感染。近20年的文献显示: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具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实行置管与维护操作,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手段[5]。1个月的新生儿院内感染数,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的患儿,重症监护,侵袭性操作等为发生院内感染的一般危险因素。新生儿所处的特殊环境,温箱光源,温度适宜,无菌条件好,操作前认真评估患儿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患儿的全身情况,在穿刺过程中是否能保持生命体征的平稳,评估患儿血管情况,确定穿刺部位[6]。由于新生儿不具备自主生理反应能力,应加强巡视,及时处置意外情况。

综上所述,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置管的培训,在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与操作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体综合能力,降低院内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张世玲,李桂芹.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74-75.

[2]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6-47.

[3]沈诺,陈莉.静脉留置针与一次性静脉输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72-73.

[4]American Cent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 Line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J]. MMWR Recomm Rep,2012,51(RR-10):11-29.

关于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文4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进展

新生儿窒息是指在分娩之前、分娩过程中和分娩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发生的呼吸系统异常。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原因有很多,在出生前可能由于母体及子宫、脐带和胎盘的因素而引起,在分娩过程中可由术中突况如胎儿窘迫或难产引起[1]。由于新生儿窒息的病情多紧急,若长时间不做处理会对新生儿有极大损伤,因此对新生儿窒息进行复苏处理和护理行为在对新生儿护理系统的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1 复苏方案

1.1基础复苏 对所有娩出的新生儿采取有效的复苏方案,对新生儿口腔及鼻腔中的分泌物及羊水等异物进行处理以保持新生儿呼吸顺畅,减少新生儿的散热,在擦拭后进行包裹,以上所述操作需在20s之内进行完毕,经触觉刺激后呼吸和心跳若逐渐恢复正常可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若处理后新生儿仍无明显呼吸现象可对其进行适当刺激并考虑给予通气复苏。

1.2通气复苏 对无自主呼吸、心率减缓的患者可采用复苏机加压给氧,具体给氧时间根据新生儿出现呼吸抑制的轻重和持续时间而决定,若心率持续性降低达到80次/min以下可考虑心外按压,若无效果即采用气管插管,有必要时可进行药物治疗,静脉推入肾上腺素等急救型药物。

2复苏后护理

2.1基础护理 保持护理环境的安静,并尽量减少家属的探视次数,以免影响新生儿的休息。保持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舒适性,最适合新生儿的环境温度在28℃~30℃,最适合新生儿的空气湿度为55%~65%,定期为新生儿体温进行测量。除此之外要进行通气的操作。保证新生儿接触到的空气足够新鲜,但要保证不要使风流直接与新生儿接触,并避免阳光的直射,为新生儿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2]。

2.2保暖 新生儿护理一般较注重温度的适宜,尤其对于窒息复苏后的新生儿来说,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是极为重要的护理要求。最适合新生儿的环境温度在28℃~30℃,若环境温度不能保持在此范围之内可以对新生儿进行远红外照射或者将其置于通过其他方法制热的保暖台上。

2.3保持呼吸道顺畅 使新生儿保持正确的,一般情况下使新生儿仰卧位于处置台上,将其下巴稍抬高,头部稍像后仰,保持气道的通畅,并且此更利于呼吸道中异物的清除,也有利于有必要时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对于呼吸系统阻碍严重的患者可给予持续高压吸氧。

2.4预防感染 新生儿一般体质较弱,易被病原菌侵染而导致感染的发生。可对新生儿进行隔离处理,尽量避免新生与外界环境接触,将探视的人数尽可能降到最低,并对新生儿使用适当抗生素。护理人员和家属在接触亲生儿之前都要进行洗手、消毒、带上口罩的操作。对新生儿自身做好清洁工作,尤其对于脐部的处理,避免脐部发生感染[3]。

2.5观察护理 新生儿窒息不仅会导致呼吸系统不同程度的异常,甚至伴随其他系统功能的减退,复苏后的新生儿常会发生脑水肿、血糖降低、出血、离子平衡紊乱等表现,为了在最短时间发现这些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及时作出处理应对新生儿进行密切监护。观察指标有新生儿的呼吸、心跳、皮肤状态、末梢循环状态、新生儿哭声和意识状态等,一旦发现异常状况马上采取治疗,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2.6家属配合 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家属的支持理解与合作对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护理工作的进行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需告知新生儿家属新生儿目前生理状态和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耐心对其家属展开关于复苏后护理所需进行的操作讲解,在家属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尽量使新生儿早日恢复健康。

2.7出院指导 在新生儿各项生命指征均逐渐恢复正常以到达出院指征时,应对新生儿家属讲解出院以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如何通过新生儿呼吸、心率、哭声、皮肤颜色、排便性状等方面来判断新生儿的生理状况。并对新生儿的饮食特点为新生儿选择合适的食物,并定期进行复查,若有异常情况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

3结论

影响新生儿呼吸的原因有很多,可能由于母亲在怀孕期间并发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或者由于为新生儿提供营养的胎盘出现胎盘早剥、功能不全等情况,还有可能由于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胎粪等异物堵塞的新生儿的呼吸道而导致。因此,对新生儿进行窒息后复苏并给予加强护理会减少新生儿的窒息率,增加新生儿的生活质量,使死亡率降低。新生儿的复苏对医患人员的要求较高,在整个过程中要正确、有效、及时、迅速,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复苏效果。因此在医护人员在针对新生儿窒息后复苏的操作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方面要保持严格的规范性,并定期进行培训及考核,以保证工作完成的优质性。

新生儿窒息后复苏的工作不仅是为了抢救新生儿的生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有窒息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真正做到减轻新生儿的痛苦。因此,对新生儿窒息复苏后进行加强护理的必要性显而易见,根据各新生儿病情特征采取合适的护理方式对新生儿机体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爱平,于凤琴,张家洁.新生儿窒息病因与远期预后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07,25(20):952-953.

关于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 新生儿;疾病筛查;基层医院

[中图分类号] 27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4-0018-02

Investigation on neonatal illness screening in basic level hospital

ZHANG Lihong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nan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Linan 311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neonatal illness screening in basic-level hospital.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7 to December 2010, the number of neonatus, puerpera in 2010, medical workers in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were investigat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bout neonatal illness screening was done in medical staff, puerperal and family members in one basic-level hospital. Results During the four years, the screening rate of neonatal illnes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awareness of neonatal screening knowledg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doctors, puerperal, and family members (P <0.05). Conclusion The neonatal illness screening rate in basic level hospitals were improved greatly, but the medical staff still need to enforce their vocational study,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education, improve the screening rate of neonatal illness, and to reduce the birth defects, improve the population quality.

[Key words] Neonatus; Disease screening; Basic-level hospital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对新生儿通过先进的实验室检测发现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从而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新生儿因脑、肝、肾等损害导致智力、体力发育甚至导致死亡。出生缺陷已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主要筛查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和苯丙酮尿症(PKU)。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之一[1]。笔者调查某基层医院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现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出生的新生活产儿及2010年在院产妇、现场在岗妇产科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4年间共调查新生儿1259例,其中男婴663例,女婴596例;早产儿25例;平均体重(3.4±0.5)kg。调查产妇512例,年龄20~32岁;医护人员12例,年龄18~50岁。

1.2 方法

对4年间每年新生儿筛查人数、未筛查人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在院产妇及家属、医院在岗医护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内容包括年龄、职业、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概念及意义、疾病筛查种类、筛查方法、筛查阳性结果的随访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某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

2007年1月~2010年12月4年间某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率逐年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总筛查率为71.7%。见表1。

2.2 2010年医护人员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认知状况

2010年某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认知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医患双方关于筛查必要性的认知状况

医患双方关于筛查必要性的认知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2,P < 0.05)。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之一。根据我国《母婴保健法》要求,医疗保健机构应逐步开展并至少开展“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和“苯丙酮尿症(PKU)”两项筛查。疾病早期发现,大多数患儿治疗后均可获得较高智商或达到正常水平,疾病的疗效和预后如何,完全取决于确诊和治疗的早晚[2,3]。因此新生儿疾病筛查对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1月~2010年12月4年间某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率逐年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总筛查率为71.7%;医护人员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认知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医患双方关于筛查必要性的认知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2,P < 0.05)。结果说明新生儿疾病筛查率有提高,但仍有不足,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具体如下:(1)要明确认识,接受筛查是每个新生儿应享有的权利,医护人员要提高自身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知识的掌握。本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医护人员对新生儿疾病筛查认识不够,甚至否认其必要性,因此要加强业务学习[4,5]。(2)要积极开展筛查知识宣教,努力提高筛查率。向新生儿父母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宣教工作,比如将新生儿疾病筛查知识内容制成宣传画,张贴在医院醒目处或病房内,或者做成宣传册发给产妇和家属,使产妇和家属知道什么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筛查什么疾病、筛查的意义和必要性、如何筛查等,使家长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新生儿疾病筛查,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患儿只有得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有可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6]。(3)对于提前出院的产妇,医务人员要在婴儿病历上与产妇或家属约好日期7 d内至少不超过20 d,务必来医院采血,并注意电话联系督促其来医院做筛查,努力提高筛查率,对每一个新生儿负责。否则,漏掉一个阳性结果患儿,耽误其治疗时机,将给孩子、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综上所述,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是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一项社会群体性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和规范化的管理。基层医护人员不仅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还要对新生儿家长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努力对每一位新生儿负责。

[参考文献]

[1] 顾崇范. 新生儿疾病筛查[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56.

[2] 郑明霞. 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11552例临床分析与护理干预[J].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7):764,770.

[3] 杨美丽,王小娟,陈芳,等. 基层医院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现状调查研究[J]. 现代护理,2007,13(4):355-357.

[4] 郭钰娉. 庆城县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6):249.

[5] 段建华,张玉敏,秦金莉,等. 早期筛查诊断治疗的57例苯丙酮尿症患儿智力发育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4):12-15.

关于新生儿的护理知识范文6

【关键词】产前检查;健康教育;围产期;保健;应用效果

妇女怀孕28周到产后一周这段时期称之为围产期。[1]围产期保健指的是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孕产妇、胎儿或新生儿进行一系列的保健工作。产前检查和健康教育是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确保孕产妇、胎儿或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24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产前检查结合健康教育在孕妇围产期保健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提高孕妇围产期保健工作的水平。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24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所有孕妇的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文化,所有孕妇的家庭经济条件均为中等水平;孕妇年龄在22~3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9±4.6)岁;240例研究对象平均孕周为(28.8±2.4)周。

1.2方法

1.2.1 资料分组

随机将24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平均年龄、平均孕周、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临床资料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干预方法

给予对照组120例产妇常规护理干预,及给予常规检查和体格检查等常规护理;观察组120例产妇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产前检查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产前检查从第20周开始到36周期间每4周检查1次,首次检查需要详细询问孕妇病史,并对孕妇全身进行系统的检查,检查的方法包括四步触测法、阴道检查、指诊、骨盆测量等方法。健康教育包括产前健康教育、产时健康教育和产后健康教育。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值小于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120例产妇对保健知识的认知、自然顺产情况、平均产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母乳喂养情况5项指均优于对照组120例产妇,观察组120例产妇对保健知识的认知情况理想,自然顺产高,并发症的发生低,母乳喂养高,与观察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20例产妇平均产程为(5.16±1.97)min,短于对照组的(6.56±2.36)min,其它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产前检查和健康教育在孕妇围产期保健工作中的重要性

产前检查是为了预防预防遗传性疾病的繁衍,避免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生殖细胞及生殖细胞的功能造成损害,确保产妇和胎儿、新生儿的健康。[2]通过产前检查,对于一些不宜继续妊娠孕妇,产科医师应劝告其适时终止妊娠。另外,产前检查吧孕妇从妊娠开始就保护起来,对那些可能的高危因素进行干预,大大降低了高危妊娠情况的发生率。

孕妇围产期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受益大的事情。[3]做好孕妇围产期健康教育工作,让孕妇及其家庭成员加深对孕产知识、胎儿健康知识的了解,明白分娩过程中容易导致不良后果的因素,从而使孕妇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医师的工作,使有害于产妇和胎儿、新生儿的因素得以减少甚至消除,对确保产妇和胎儿、新生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3.2产前检查的方法和健康教育的内容

产前检查从第20周开始到36周期间每4周检查1次,首次检查需要详细询问孕妇病史,并对孕妇全身进行系统的检查,检查的方法包括四步触测法、阴道检查、指诊、骨盆测量等方法。孕妇围产期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内容有所差别。[4]产前健康教育主要传授育婴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首次妊娠的孕妇,需要帮助他们转变角色,学会基本的营养知识、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等。产时健康教育主要是陪伴分娩,让有丰富经验的助产师为产妇提供指导和帮助。产后健康教育主要是关于新生儿的喂养问题,母乳喂养应做到“早接触、早吸允、早开奶”等问题。另外,产后健康教育还应对喂养新生儿的食谱进行必要的指导。

3.3产前检查与健康教育在孕妇围产期保健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对保健知识认知的产妇观察组占98.33%,明显优于观察组的86.67%。另外,观察组在自然顺产率和母乳喂养率分别为80.83%和100.00%,都优于对照组的61.67%和84.17%。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为3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67%。观察组120例产妇平均产程为(5.16±1.97)min,短于对照组的(6.56±2.36)min。所以,产前检查和健康教育对提高产妇和胎儿、新生儿的健康有较好的效果,为了确保产妇和胎儿、新生儿的健康,孕妇围产期保健工作中应加强产前检查和健康教育工作。

综上,产前检查结合健康教育对提高产妇和胎儿、新生儿的健康有明显的效果,能有效降低围产期孕妇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孕妇围产期保健工作中应加强产前检查和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陆翠云,朱燕飞.产前检查在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工作中的应用[J].黑龙江省医学:2011,24(5):831-832.

[2]卓光芸.试析围产期健康教育对初产妇保健状况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07):2035-2036.

[3]郑清娥,侯文奎.加强围产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10):167-168.

[4]张爱香.围产期初产妇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内容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9,(1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