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文化建设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范文1

[关键词]史前遗址;博物馆;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G2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65-02

时下,“博物馆”与“社区”都不再是人们陌生的词汇;博物馆应该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也已经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作为博物馆大家庭中的一员,史前遗址博物馆为社区文化建设略尽绵薄,亦是分内之事。

一、史前遗址博物馆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

(一)不可移动优势

和其他类型的博物馆不同,史前遗址博物馆别无选择地建筑在史前遗址所处的位置和原来的地域,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建在北京房山区远古先民生活的周口店,西安半坡博物馆建在陕西西安沪河东岸进行过考古发掘的半坡村,其他如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甘肃大地湾博物馆、桂林甑皮岩博物馆、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等,莫不如此。历经风雨沧桑的史前遗址数千年乃至上万年未曾动迁,建成博物馆后成为当地社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地标。

(二)文化信息优势

史前遗址博物馆保存、展示的文化信息既有文物藏品的,又有遗址本体的既涵盖远古人类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史前先民艺术、信仰等思想精神的点点滴滴。更值得一提的是,史前遗址博物馆还包含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人类活动关系的大量信息。如史前先民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聚居地的选择有何原因,先民为什么废弃曾经的家园,而这些文化信息和当下社区建设密切相关,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三)联想、体验优势

原地保存的古老遗址、身临其境的历史氛围,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独特鲜明的魅力所在和最为引人入胜的地方。当人们零距离面对坑洼不平的文化地层和“土里土气”的出土文物时,总会引发思古之幽情,产生深入探寻和体验的欲望。通过联想、对比古今之异同,通过史前文化的参与和体验,观众能够从中认识先民的创造能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是观众思想和精神的升华,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认同、和谐优势

史前遗址博物馆对遗址状态真实而准确的呈现,以及对遗物、遗存科学而通俗的解读,不仅帮助观众丰富了远古历史文化知识,更增进了观众对史前遗址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其中既包括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影响,对增强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的影响,也表现在对积极、和谐、健康文化生活的影响。

二、史前遗址博物馆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活动

(一)办展览

史前遗址博物馆是所在社区的重要成员,办好陈列展览,吸引社区民众参观是博物馆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近年,国内各史前遗址博物馆陆续进行基本展览的调整改造工作,将保守、刻板,老学究式的专业化陈列,变成通俗易懂、注重参与互动的亲民化陈列。河姆渡遗址博物馆2008~2009年闭馆改陈,重新开放后展览大获成功,其放下身段,强化与普通观众沟通的陈列设计理念赢得观众广泛好评。举办临时展览也是史前遗址博物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据《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报告》(2011年度)统计报告,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2011年举办原创性临时展览四个,引进临时展览三个。这些与史前遗址博物馆内容相关的展览,不仅让社区民众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加了民众对于社区内史前遗址博物馆的关注度。

(二)送讲解

史前遗址博物馆在馆舍之外的社区文化活动既有较传统的形式,如博物馆在社区举办一些小型流动展览并安排同步讲解或讲解员走进社区学校开办“史前历史文化课堂”、博物馆专家在社区单位举办专题讲座地有一些创新、时尚的教育项目,如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原始部落快乐行”。这项活动2012年开始实施,旨在通过交流、展演、参与、体验等新颖活泼、灵活生动的形式解读原始文化。目前,根据传播对象和主题的不同,分为不同版本,其中包括“时光倒影”、“远古之旅”、“情景舞台”、“半坡古韵”、“争分夺秒”、“古今穿越”等板块。“原始部落快乐行”丰富的活动内容,热烈的现场气氛,令人感受强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台湾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社区文化建设借鉴

十三行博物馆地处台湾省新北市八里乡淡水河海界处的南岸,是一座保存大量陶器、铁器和史前炼铁遗迹的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的建立,缘起于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当时台湾省住都局已得到批示决定在十三行遗址上兴建污水处理厂,此举势将彻底破坏遗址,后经考古学者大力呼吁,遗址抢救发掘工作得以开展。在此过程中,考古学者们一方面从事严谨、细致地发掘,一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地遗址保护宣传,赢得了社会大众,尤其是八里社区民众热情的支持和回应,最终十三行遗址被“内政部”指定为台湾重要文化资产二级古迹,并决定保留遗址区域,由台北市政府筹设十三行遗址文物陈列馆,后更名为十三行博物馆。

2000年之后,十三行博物馆开始了新馆建设和陈列改造,这项工作历经三年时间,从博物馆馆区环境、建筑的规划设计到陈列方案的拟定和布展,十三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设计师与八里社区的民众深入沟通和交流,采用邻长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仔细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2002、2003年,十三行博物馆新馆建筑因内涵深刻的设计理念和独特的外观造型,两度获得“台湾建筑奖”首奖和“远东建筑奖――国内杰出建筑设计”首奖。

十三行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凝聚了社区民众的智慧。在社区座谈中,民众提出希望于博物馆之外就有回到十三行人生活年代的感觉,希望展览视角从普通参访者切入,展览内容让普通观众易于理解。这两点建议在十三行博物馆的陈列展示中得到了体现。2003年重新开放后,观众来到十三行博物馆新馆之外,从观赏博物馆建筑时就已进入“重返十三行”的情境之中了――不同形态的建筑群,象征山与海,表达出过去与现在的时空意象;特意设计成倾斜不正的八角塔,隐喻考古现场无法重现。十三行博物馆常设展以“重返十三行”命名,各个单元的内容用讲述故事的方式串联起来,观众从“发现十三行”、“抢救十三行”、“探索十三行”开始,慢慢“走进十三行”、“遇见十三行”、“认识十三行”,逐渐强化了对十三行遗址的理解。

十三行博物馆还制定了“水岸・社区・博物馆”的总体规划,旨在结合社区力量,吸引民众积极参与八里地区的自然和文化建设,以提升社区生活品质。十三行博物馆的社区文化活动可谓多姿多彩,充满奇思妙想,且影响广泛。仅以2012年年度年庆活动为例。元旦期间,十三行博物馆举办“蛋生好运・幸福希望十三行”活动,合作者既有社区八里国小大鼓队同学,又有社区推选的爱心妈妈们;春节期间活动异彩纷呈,有配合赛德克文化特展的“八里彩茶趣――赛德克彩虹幸福茶”,有以龙年为主题的“龙腾马跃卡幸福一十三行马卡龙”,还有观众动手参与的“勇往掷前――掷出幸运十三”2~4月,又成功举办了“新北市考古生活节”,活动不仅包括“八里左岸艺术节暨社区营造”、“考古博览会、考古工作坊”,还有“十三行博物馆九周年馆庆”和“十三行遗址踏查”,据《2012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年报》中的统计数字,这次不到两个月时间的活动一共服务社区民众28911人。

四、国内史前遗址博物馆如何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一)社区文化建设要从让民众理解保护史前遗址的意义和建立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要性入手

文学家陈之凡先生在著作《剑桥倒影》中感慨:“许多许多的历史,才能形成一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能形成一点文化。”悠久的历史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好深蕴内涵的史前遗址,不仅能够促进社区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能够从中提炼出社区文化的精神。建立史前遗址博物馆,不仅是重构起社区民众的记忆,也体现了社区民众对于历史遗产的自觉的认识,而这也正是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点。

(二)理解的方式是吸引社区民众积极参与史前遗址博物馆活动

载入西安半坡博物馆馆史的一次展览给了我们最好的例证。据《叩访远古的村落――石兴邦口述考古》一书所记:上世纪50年代,半坡遗址发掘过程中曾举办过一个展览会,“展览分两部分进行,一是在发掘现场由学生(北大实习生)现场讲解,再一个是在墓葬区的断崖下划出三十多米长的一段地方,挂了些图片和绘图,由群众自由观看(也有学生义务讲解)”。就是这次不讲究形式设计的“路边展览”,吸引了“数十万人,有附近的农民、工人、机关干部和中小学生。有些当地群众看到古人的坛坛罐罐居然这么重要,就把他们以前在附近其他地方挖土挖到的出土东西交了上来”。“令人惊讶的是,一些交来的东西比我们挖出来的还完整。”时隔60年,现在史前遗址博物馆不仅可以策划实施更多更新的宣传教育活动提供给社区民众,还有事关史前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如土遗址的加固保护、投资决策会、发展论证会等都应该邀请社区民众参与。

(三)史前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要和社区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诚如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先生所言“博物馆正在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史前遗址博物馆应该立基于所在社区,为社区民众广泛使用。这种使用不仅包括让老人在这里聚会,恋人在这里完婚,友人在这里小酌,孩童在这里嬉戏;还应该包括让文化在社区土地上生生不息,无论社区生活怎样继续和变迁,古老文化的因子能够得以传承和延伸。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范文2

关键词: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社区;文化记忆;集体记忆;文化记忆景观;植入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成了拆迁居民,离开农村、住进新建小区,告别了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过上了集中居住的城市生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总要环节,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增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提升农民的自身素质,完成从农民变市民、村民变居民的身份转变。实践证明,这种身份的转变过程将会产生诸多问题:例如村民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无法找到归属感和家园感。追根究底,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在社区文化重建中村民过去的集体记忆没有得到尊重和保护。集体记忆的载体有哪些形式?在社区建设汇总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再现?

1 文化记忆景观与集体记忆

在文化范畴内,最先值得留意的是景观意识。[1]文化记忆景观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两个主要问题:1)什么是文化记忆?2)什么是文化记忆景观?

文化记忆是由德国学者简・阿斯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一个区域的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过去,需要文字、仪式、纪念碑等文化形式作为主要媒体,并通过背诵、实践、庆典等机构化的交流进行维持。一个区域的社会群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按照哈布瓦赫的观点,“大约有三到四代人的生命长度,其特征是其有限的范围,以及口头的传统,它的非正规性,它的建立在群体成员之间日常交流之上的那种性质。”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是有区别的,集体记忆是文化记忆的组成部分,时间长度不及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景观的形成是建立在集体记忆场所之上的,景观是由若干场所构成的。一个记忆场所往往包含两部分信息,一部分是物质形态,另一部分是故事,两者缺一不可。记忆场所不仅见证变迁中的集体记忆,还可以持续性地叙事与传播,维系与促进地域文化认同感的建构。[2]这种地域文化的认同也是地方感的认同,透过集体记忆是建构地方感的重要方式。科瑞斯威尔认为地方与记忆似乎无可避免地纠结在一起,指出“纪念物、博物馆、特定建筑物的保存、匾额、碑铭,以及将整个都市邻里指定为‘史迹地区’,都是将记忆安置于地方的例子。地方的物质性,意味了记忆并非听任心理过程的反复无常,而是铭记于地景中,成为公共记忆”。城市中历史文化景观充盈着城市的记忆,塑造着地方感。[3]

由此可见,文化记忆景观的形成具有地方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也应该强调地域文化的认同。这种地方感的认同在相当一部分群体里面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对自己原有的生活场地有着深刻的记忆、留恋和自豪,在设计实践中对于这一类型的集体记忆我们是要重点对待和研究的。

2 文化记忆景观植入社区环境的方式

为什么要将文化记忆景观植入到新的农村社区?在我国因为各个区域的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各不相同,经济较落后地区受资金制约,政府提供的文化资源较少,大部分农村社区文化硬件缺失严重,基本的设施建设难以到位,甚至没有公共办公场所。一些经济情况稍好的社区,文化建设所必需的各类文化场所流于形式化、牌子化,一间房子挂了好几块不同功能的牌子,没有发挥文化场所应有的作用。农村社区文化硬件上的匮乏,导致广大农民无法获取文化资源,也无法通过社区文化去了解社会、学习知识、增长知识,也无法培养广大农民的主体性意识。[4]

国外关于文化记忆的再现方式比较多样,值得借鉴,比如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的彼得・冯・门施从多媒体艺术角度总结了一系列“寻找集体记忆与归属”的策略。例如阿姆斯特丹的情感城市互动地图通过若干主题将特定的记忆场所与关联的故事整合起来,让市民分享集体记忆……这些灵活的策略为居民提供重现“集体记忆”、强化文化认同的渠道。[2]

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笔者经常会面对各种不同社区情况,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注重将地方文化特色与社区建设相结合,注重“一社一品”的打造,努力使社区不仅成为居民办事活动的场所,而且成为休闲娱乐、沟通交流的地方。以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社区为例,这个成立于2005年12月的大型社区下辖三个居民小区,2500余户动迁农民,建有幼儿园、小学、社区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和6条商业街道,生活氛围浓郁,是典型的“城乡一体化样板社区”。社区所营造的“园林式、花园式”的景观环境,正是村民自发的文化记忆景观的植入。在新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植入是一种有机的设计手段,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合适的设计形态。千灯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般若寺、秦峰塔、石板街、顾炎武构成了千灯的记忆符号,这些记忆符号形成了记忆景观。这些记忆景观不可能照搬到新的社区建设,但是决策者的观点和态度直接左右社区的建设风格。炎武社区的命名就是对地方名人的最好怀念和推崇,这个是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决定的;社区居民需要一个亭子来“歇歇脚”的建议被管理者采纳,是自下而上的亲民政策显现。之所以炎武社区的居民需要一个亭子,也是居民对千灯镇街头的“牡丹亭”的记忆产生的潜意识。

3 结语

在农村社区文化重建中,文化记忆景观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场地记忆,也大大丰富了新社区的文化生活;即实现了管理层“一社一品”的工作思路,又满足了居民的心理慰藉,为实现“幸福社区”提供了物质保障。文化记忆景观在农村社区文化重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今后的理论和实践中对其的研究必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中国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陆邵明.拯救记忆场所,建构文化认同[N].人民日报,2012.

[3] TimCresswell(美).地方――记忆、想像与认同[M].徐苔玲,王志弘,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范文3

一、精心策划,突出特色,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一)组织协调地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春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

春节期间文化活动重点在基层,各单位、社区居委会要把安排好本单位、本地区春节文化活动做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团拜会、联谊等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出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以满足春节期间群众文化生活需要。

(二)创造条件,精心准备,搞好“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五月下旬以迎接奥运会为主题,举办XX街道第二届社区群众歌会。

(三)广泛开展以“露天电影进社区”为主要形式的夏日群众文化广场活动。创办由企、事业单位参与或资助的电影广场,专题文艺演出广场。

二、贯彻政府工作重心下移方针,强化社区意识,突出特色,建立有效的社区文化发展模式

大力推行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区协调,企业资助的社区文化建设基本模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通过社区文化“共建”,实现社区文化资源优化配置与资源共享,逐步增强社区凝聚力。

(一)奥运倒计时XX天,奥运实施计划提速发展为契机,推动地区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秋季适时举办社区蓝球联赛,百人秧歌、腰鼓、太极拳(剑)、木兰扇、球(操)等全民健身活动。

(二)拓宽思路,实现文化资源“跨社区”共享。

打破城乡界线,积极探索适合城乡结合部特色的城乡文体活动,丰富区域内广大居民和农民的文化生活。

三、加强社区教育,培育高素质文化骨干,以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凸现现代都市文化魅力。

通过加强社区德育教育,普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优化育人环境,使社区、学校和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发挥各自优势,齐抓共管,培养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文化内涵,以教育促进社区文化发展。重点扶持1—2个居委会文化室,拓宽教育面。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范文4

关键词: 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谐社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推进文化强企、提升胜利文化提供了最佳机遇。胜利油田确立了“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共同愿景,就是要为“打造世界一流,实现率先发展”做好文化建设的引领和谋划。与此同时,孤岛社区提出了“打造精品社区,服务百年油田,共建美好孤岛”的发展愿景,这既为做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1、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代代相传、人人笃信的作风和信念,就是文化。文化是骨髓里的东西,是知时好雨、润物无声,是静水深流、精气内行。基业长青,文化制胜。当今时代,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刻而广泛,企业文化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凝聚和激励全体职工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一个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孕育一个企业发展的“精、气、神”,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2、把握胜利文化的精髓。社区文化建设是胜利文化的继承,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先学习胜利文化,学习胜利精神。人无精神不立,企业无精神不强。而胜利油田石油企业的特点,决定企业文化所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胜利油田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培育了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胜利文化。胜利人所树立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坚定信念,早已深深埋进每一名职工的血脉里,这种信念就是胜利精神,这种力量就是胜利文化的精髓。胜利精神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内涵,形成了“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这一精神是油田的根,是油田的魂,它为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为百年胜利发展涂上了浓重的底色。

3、领悟社区文化的内涵。文化是“魂”,文化是“根”。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在新时期、新阶段推进文化建设的新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孤岛社区在十六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企业价值观的培育,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社区精神,对统一职工思想、振奋职工精神、凝聚和塑造职工队伍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连续制定实施三年规划,新时期社区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并逐步渗透、融入到社区生产经营和各项管理工作中,成为引领和支撑社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不足。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对企业文化认识的高度。

2、社区文化建设的考核机制不健全。现在出台了很多标准,如“社区服务标准”、“社区服务考核评价”、社区管理服务“比学赶帮超”指标体系等一系列科学规范的考核标准,但还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社区文化建设考核标准。

3、社区文化建设人才队伍不足。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人才队伍,是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社区从事文化建设的工作者大多是兼职人员且年龄较大。

4、社区文化软硬件投入仍有待提高。尽管社区近几年对文化软硬件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建设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阵地和文化家园

1、推进社区大本营文化建设。以党建思想文化工作向社区拓展延伸为载体,以服务和管理为宗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文化,与主营单位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2、推进社区网络文化建设。适应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社区网络文化,充分利用孤岛社区信息网、孤岛社区新浪微博、孤岛吧、短信平台、会场电子屏等网络媒体,净化文化环境,弘扬主流价值。

3、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充分发挥党员服务社、团青服务室等团体作用,以小区居民文化书苑、文化长廊及文化广场为重要平台,组织开展 “社区大舞台、亲情大联欢”、摄影集邮、书画展览等员工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把社区的精神理念渗透到说、唱、舞、书、画等多种文化形式中,丰富和活跃职工群众文化生活。特别要把孤岛油地军春节联欢晚会、元宵社火、小区消夏晚会等打造成群众文化品牌,成为孤岛亮丽的文化风景。

4、巩固和拓展文化阵地。充分发挥社区文化阵地作用,进一步在整合资源、做精做优、提升质量、改进服务、强化引导上下功夫。

5、组织创作优秀文化作品。积极调动各方面文化力量,引导社区广大文化艺术爱好者,运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摄影、书法、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相统一富含“油味”的优秀文化作品,传播先进文化,展现社区新风新貌,讴歌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提升文化素养。

四、建设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

1、坚持文化向品牌信誉转化。品牌是文化的的结晶,社区品牌是社区文化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代表着社区的整体实力和信誉形象。

2、深入推进基层家文化建设。以“聚情爱家、聚力建家、聚心和家、聚智兴家”理念为指导,大力培育弘扬催人奋进的团队精神,完善“达标、创优、争银、夺金”创建机制,细化文化考核标准,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基层家文化规范提升。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范文5

关键词:生态移民;社区文化;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175-02

对于“生态移民”(eco-migration)的概念,由于国外、国内移民的方式不尽相同,因而学术界尚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各学者曾从目的层面、原因层面等多维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阐释,虽然不同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落脚点不同,但其核心内涵是共通的,即生态移民是指由于生态脆弱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将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地区的人口。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一方面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异地开发,进而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

“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宁夏实现生态移民工程的奋斗目标。经过30多年的努力,宁夏地区成功地将数十万贫困人口从南部山区移出,这一工程使得移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其迁出地的生态环境也得以改善。但生态移民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其带来的成效在短时间内很难确切的衡量,在移民期间或在迁入地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要使移民融入新的社区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通过移民社区文化建设来进行调节。

一、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宁夏生态移民工程的进行,移民原有的社区将出现转型、解体,而作为移民迁入地的新社区内会出现重组、组合等现象。因而将产生移民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认同问题,如果移民间相互认同度高,社区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反之亦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移民融入新社区的过程也是其在迁入地再社会化的过程,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研究认为:“由于个人必须通过社会化过程来获得与其社会生活地位相适应的习惯和智力特征,才能够参与社会活动,因此,如果愿意,我们可以称此为文化适应。”[1]移民在新的社区环境中会受到民族、文化、行为、职业及素质等各种差异的影响,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就是对新的社区文化的重新构建过程。但是在构建过程中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利益冲突

利益是生态移民过程中产生社区冲突的重要根源。宁夏的移民属于以政府为主导在政府组织和资助下的自愿移民,在实践中生态移民迁移的社区整体性分为:整体迁移与部分迁移。其中整体迁移的主要冲突表现为:在新的社区中各种资源能否在移民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或者移民能否认同制度性资源分配的结果。而部分迁移的冲突主要表现为:移民“插花”式的被分配到新社区,在社区组合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来源的移民集结为新的社区,一开始就存在着社区内群体的分化,这种潜在的利益竞争群体极易发展为现实的利益冲突群体。此外,在与周边地区原居民的交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本地人”与“外来人”之分,而移民作为“外来人”享受着一些优惠政策,使得原居民心理产生不平衡。进而出现政策安排上的“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利益差别,形成在资源使用上的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冲突极易发生。

(二)文化冲突

由于移民迁出前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同,使得进入新的移民社区环境中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竞争、对抗的状态,表现为文化冲突。对此,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冲突的根本原因不再是经济或宗教之间的矛盾,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一观点虽然存在缺陷及不足,但也从某一侧面说明了文化对人的重要影响。

宁夏的生态移民迁出前的生活环境多是交通落后,生态环境恶劣,在这样一个相对孤立封闭的系统内,居民“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与之相反的是新的移民社区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这里与外界会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及资源的交换。由于迁入地社区的开放性,促使移民的观念发生变革,活动自主性有了极大的提高。随着迁入时间的延长,移民社区成员对利益、权力的竞争意识就与日俱增,而受其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勤劳等因素影响所导致的财富上的差距也逐渐扩大。通过在宁夏生态移民过程中部分迁移或整体迁移,随之出现多民族杂居或多的移民社区,社区成员也会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来建构自身的身份认同。

(三)文化建设不足

随着移民搬迁工作的进行,移民新社区也逐渐发展起来,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建设,接之而来的就是移民能否随着搬迁至新社区后而较快转换社会角色的问题了,这也是衡量移民工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要想使移民“稳得住”并且能“住得稳”就不能使其对新的社区产生否定性情感。有学者通过对三峡库区移民的跟踪调查研究后提出:移民会将原居住地或其他地方作为自己的心理社区,对心理社区的成员产生依恋感和“我群”感,返迁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大。”[2]由此可见,一个社区的建设发展不能缺少特有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与个人及家庭的素质,道德水平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因而需要在新社区建设中加强文化建设,使移民能找到“归属感”并主动融入社区活动中。在新的移民社区中,如果没有建立起符合本地特色的社区文化以及相关体系,将产生多种社会问题。美国学者塞尼研究认为:“由于原来经济组织和传统权威体系的摧毁,就破坏了移民社会的自身动员社会能力,促使产生对社会的淡漠感。”[3]即在社区文化尚未形成的环境中,许多移民缺少了应有的文化滋养和约束,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增加迁入地及周边地区的不安全因素,促使犯罪率不断上升。

宁夏在生态移民的搬迁过程中,政府将重点放在移民社区生产和生活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完善上,而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关注度相对迟滞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少了文化氛围的熏陶及感染,也就对移民社区新环境少了归属感,从而可能为日后移民能否实现“住得稳”及宁夏的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

二、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策略

“社区是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力量,它为其成员准备好了价值、规范和法律,生活在社区中的人必须按规定行事。”[4]由此,为了使移民能尽快融入社区中,就需要加快社区文化的建设进程。重新整合多种要素及资源,形成一种文化重建机制,并吸取迁出地原有社区内部的优良文化传统,这样将在建设新的社区文化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激发社区移民的文化自主性

文化自主性是指移民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主动性。激发移民的文化自主性,将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元性和维护各种文化接触时的平衡关系。宁夏地区的移民社区既有单一回族的社区,也有回汉混合型社区,为保持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发挥社区各种文化之间的制衡作用,社区工作人员应该设计能充分激发社区移民文化自主性的方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建设原则,因地制宜、因村而异的组织和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促使新移民之间相互了解,增进邻里情感使其达到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认同。维护社区各种文化之间的良好生态关系,同时有利于社区的安定和谐。

(二)完善移民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宁夏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移民多来自于南部山区,其迁出地普遍存在用水困难、教育、医疗条件落后,学校、医院距离居住地比较偏远,其子女上学及居民看病求医极为不便。完善的公共设施、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卫生环境是保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不返迁”的重要因素。因而政府就要对移民社区的各项公共设施及文化发展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

教育扶贫是宁夏扶贫工作的重点,只有为移民子女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拔穷根”,杜绝代代贫穷的现象。因而政府需要以优惠政策吸引教育专业人才到移民地区的学校,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力量。再设立专项资金,在移民社区学校建立音乐活动室、美术活动室、体育活动室,完善学校的各项教育设备,使移民子女不仅能在学校学习课程知识,而且还能参加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来促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进而开阔眼界,紧跟时展。

最后,随着移民社区的经济发展,作为大众传播文化的载体――电视、电脑等必然逐渐进入到移民的家庭生活中,政府应该完善闭路电视、接通网线等相应的基础设施,从而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社区文化

以人为本是生态移民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贯穿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生态移民社区的建设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推动移民的生计发展,致力关怀移民的现实困难,最大限度地满足移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完全尊重少数民族移民的风俗习惯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作为极具生命力的文化资源,将产生独特的整合作用,促使移民社区内的居民通过风俗习惯和而凝聚起来,从而形成以风俗习惯和为纽带的社区文化。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对宁夏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对迁出的回族移民也具有重要意义,发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的积极功能,对于建设移民社区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可以在社区内选取有威信的阿訇,对他们进行培训,进而使他们成为宣传政府工作的桥梁,为社区工作的顺利进行搭台铺路。

最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文化,需要不断加强移民社区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对移民社区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移民社区的各种文化元素,促使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均衡发展;建立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工作机制,做到各种利益资源之间的合理分配,较少纷争,为社区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宁夏的生态移民工程任重而道远,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双重使命。事实证明,这一工程在生态恢复与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我们同时也该看到移民迁出后产生的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移民的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就业问题、移民新区犯罪率提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社区的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因而,政府在日后的工作中应该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移民社区的文化建设,权衡各种利益得失,组织专业团队积极研究移民搬迁过程中产生的文化适应性、心理变化等问题,使新迁移民能“稳得住”并且“住的稳”,从而促进移民社区及整个宁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潘蛟,等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9.

[2]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01.

社区文化建设建议范文6

关键词:社区医院;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24-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39-2

1 绪论

由于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们就医心理的驱使,大医院就诊人数居高不下,总是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看病难成为了现今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于城市来说,分级诊疗制度意味着社区医院的改革是重点。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和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医院对于社区居民信息和医生信息的信息化管理是社区医院改革的首要工作。社区医院的改革可以实现小病在社区医院解决,大病在大医院解决的目标,大大缓解大医院看病人多、看病难的问题,是我国公共医疗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

近几年社区医院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就诊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人工管理可能会造成病人信息错误、遗漏,医疗流程混乱等问题。社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社区居民健康信息及社区医院相关工作的管理水平,为社区医院的日常运行提供帮助,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同时,社区医院信息系统可以与大医院进行双向连接,既可以提供并同步更新居民的医疗信息,还可以结合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就医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对相关病症开展研究,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

2 南京市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

我们对南京市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首先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搜集资料,将相关记录和回收的问卷进行归类、统计与分析,从中了解和总结被调查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情况、社区医院信息系统的可用性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调查南京市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情况,具有一定的地域针对性。其次,笔者还选取了江苏省其他城市作为文献调查的对象,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调查其社区医院信息化发展状况,使得本次调查结论更具普遍性。为了很好地了解南京社区医院信息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在选取调查对象的时候选择南京市不同行政区的社区医院作为调查的样本。

调查的内容包括:

①南京市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情况,社区医院员工对于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及这些员工所拥有的信息技术水平。

②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医院现有信息化服务的满意程度,对于社区医院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建议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③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①观察法。笔者使用社区医院信息系统和实地考察,获取使用信息系统的相关信息。

②访谈法。分为对社区医院员工的访谈和对社区居民的访谈两部分。

③问卷法。本次调查设计了关于社区医院信息化水平的调查问卷。

问卷涉及被调查者的年龄、所在社区、每年平均去医院就诊的次数、选择社区医院就诊的次数占就诊总次数的百分比、对于社区医院信息化服务的满意度和现阶段未满足的需求等问题。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获得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于2016年7月下旬开始,到2016年8月中旬结束。首先通过在南京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找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资料,包括有报刊新闻、医院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说明书、学术论文等。根据所查阅的相关文献, 8月初制定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亲友分发给居住于不同社区、不同年龄层段的南京市民。在等待问卷回收期间,笔者走访了南京部分社区医院,体验其信息化服务水平,并对社区医院员工及周边居民进行了访谈。八月中旬收回了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统计,结合所查找的资料和访谈记录,得出相应的调查结果。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江苏省内除个别偏远地区的社区医院,基本开展了一定的信息化建设。社区医院大多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医院的工作进行管理,已经可以实现从挂号到结算全流程的信息化服务。通过访谈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自国家实行医疗改革以来,江苏省就在不断进行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以南京某社区医院为例,信息系统基本可以满足社区周边居民日常医疗的需求,南京市鼓楼区的十二家社区医院还与省人民医院、鼓楼医院、中大医院和南医大二附院这四家医院成立了医疗联合体,构建了共享与交流病患健康信息、医疗资源的通道。然而,南京市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着不足,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功能不完善,没有实现完全的信息化管理,使得居民就诊仍存在着不便因素。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江苏省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评价,一是从社区医院自身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角度,二是从社区居民对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满意度的角度。社区医院自身信息化建设情况采用具体的绩效考评指标进行评价,每一项有具体的得分,综合得分分析。社区居民对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满意度通过问卷结果的频数分布进行评价。

如表1所示,江苏省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绩效考评平均得分为50分,可以看出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管理组织的建立及医疗信息共享交流等指标的得分仅仅过半,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如表2所示,所有5个问题回答的平均满意度在50.84%、基本满意30.52、不满意度在18.64%,虽然有81.36%的人对南京市社区医院信息化服务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但对于社区医院具体每项的信息化功能的不满意度有的却达到了30%。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以说明,目前江苏省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并不高,尽管大多社区医院已经普及了信息管理系统,但仍有许多信息化功能没有被满足,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

①社区医院与大医院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无法建立信息化连接。目前,南京市各大医院已经建设起了较为完善的医疗管理信息系统,但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发展较缓慢,两者间的不对等导致社区医院与大医院间病人信息和医疗资源无法使用信息化方式交流,以转诊为例,社区居民在社区医院首诊后若要转入大医院继续就诊,需凭借社区医院开出的转诊单去大医院办理转诊,如果社区医院与大医院间建立了信息化交流平台就可以简化这一过程,减少复杂的人工操作。

②社区医院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与组织。在所调查的社区医院中,大部分社区医院都没有建立信息管理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关的信息管理规章制度,社区医院内只有一两位负责信息管理的技术人员,而这些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相当有限,只能处理计算机层面的问题,不能对社区医院的信息系统进行维护与改善。

③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重视度不够,缺乏具体的规划方案。调查的结果表明,60%的社区医院都没有制定本年度信息化建设目标,而他们给出的长期信息化建设目标也只是建立一个信息化的社区医院。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情况,也没有确立每一阶段建设方案,

导致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目标形同虚设,信息化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由于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也不能带来显性的经济效益,使得社区医院的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相应的投入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达不到平衡。

针对上述社区医院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①社区医院管理者应明确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信息化是未来社区医院的生存之道,加大对于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给社区医院配备好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的软硬件设备。社区医院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应结合社区医院自身的发展现状,共同制定信息化发展的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并严格执行规划内容,实现规划目标。

②社区医院管理部门应适当引进具备医疗、管理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对在职的信息管理人员的技术培养,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讲座、专人授课、实行阶段考核等方法提高他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社区医院应成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保证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并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化建设工作。

③社区医院与大医院间应加强信息化交流,交换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且社区医院与邻近的大医院应采用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社区医院可以选择简化大医院的信息系统作为自己的信息系统,减小差别,进一步打破院与院的独立模式,实现社区医院与大医院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发挥信息化便于交流的优势。

4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和医疗事业的双重发展,医疗改革的进行使得社区医院成为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社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又是社区医院发展的重难点。因此本文以南京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了调查了解。通过对社区医院信息化调查结果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南京市大部分社区医院已经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并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对社区医院日常工作进行管理,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