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

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学前双语班;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

加强学前阶段“双语”教学,是全面推进“双语”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新疆政府加大了对学前双语教育的扶持力度。但是,目前喀什、和田等南疆地区缺乏大量学前双语专业教师,师资数量不足和素质良莠不齐成为制约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瓶颈”。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师范学院从2008年起设置学前民族双语班进行学前双语师资职前培养,主要招收入学前以维吾尔语为学习语言,高考“民考民”的各族学生,按照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实行分班教学,采用“浸入式”纯汉语授课,至今已有三届,共5个班,08级学生即将毕业。学前教育双语班主要培养面向新疆区域,能在托幼机构及其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机构特别是民汉“双语”幼儿园工作的幼教人才。经过一年汉语预科学习,学生HSK水平在4级到8级之间,学生职业认同感较高,学习态度认真,积极性高。

“学前卫生学” 是学前教育系民族双语班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包含了解剖生理学、营养学、预防医学和心理卫生等学科的重要内容。课程的学习是二年级、三年级学习“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等课程的基础。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幼儿卫生保健知识、幼儿生长发育特点与规律,具有能观察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能对幼儿进行身心保育,能组织和指导幼儿一日活动等从事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教育的职业能力。

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前卫生学”在双语班的教学过程中相对于普通汉语班级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教学中存在大量专业术语,对于汉族学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对于以前以母语维语授课的民族学生理解较为困难,而且语之间很多词语很难对应翻译。②民族学生自信心不足,专业学习畏难情绪较严重,缺少学习主动性,部分学生甚至不敢与老师交流。③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欠缺,汉语听说读写水平参差不齐,汉语分析和归纳能力较差,不习惯汉语思维。④对于知识的掌握多局限于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缺乏灵活运用的意识,实践操作水平较低。

在构建高职课程一体化的过程中,在双语班“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把握汉语水平差异较大的教学对象?如何对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适应目前新疆大量双语幼儿园所需要的幼教人才?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课程设计立足学生的实际水平,课程目标包含专业学习目标和语言学习目标

托幼机构强调的是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结合,本课程主要围绕使学生具有能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和教育这两个核心能力特别是保育能力为主来设置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包含和托幼机构相关的实训内容,根据“理论有用、能力为重”的职业教育原则,从强化结合实际,注重能力培养,突出高职教育特色要求出发。在汉语水平不同的班级,授课的进度、内容、难易程度有所区别,在双语班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通过能知道、能简述、能掌握三个纬度划分知识目标,在能力目标中,能运用知识、会健康评价,最后落脚在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具体包括身体保护教育、心理保健教育、饮食健康教育、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和安全教育。从语言学习角度来划分,“知道”侧重于让学生能够听懂,“简述”侧重于学生能听懂也会用汉语表达,“掌握”侧重于学生听懂、用汉语表达的基础上能够应用。在能力方面,相较于汉语班的学生,放低学生进行健康评价及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的要求,通过各种简单量表帮助学生进行粗略的健康评价。课程学习的重点包括学习幼儿卫生保健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健康评价和相关健康教育。难点是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健康评价和健康教育的实践之中。此外,在德育目标中,重点引导民族学生克服本民族文化和校园多元文化的冲突,。

二、教学过程力求生活化、交际化、实用化

目前全疆大多县、镇双语幼儿园普遍存在教师汉语听说水平不高,专业能力、技能有限的情况,学好汉语是作为一名合格双语教师的前提。学前卫生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贯彻“在提高汉语水平基础之上有效学习实用专业知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对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力图将知识以通俗、系统的语言和方式呈现,将教学与民族学生生活经历及幼儿园实际有机结合,通过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尤其注重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在学习卫生保健知识的同时提高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精讲,对知识点讲深讲透,不囫囵吞枣,不贪多,不过高要求学生表述时语言结构的准确度,鼓励学生对专业知识多说,实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生活化、实用化。

三、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运用合理化

1.借鉴了学生学习“汉语精读”等汉语教学课程的方法帮助学生解读教材

民族学生已经习惯了学习“汉语精读”等汉语教学课程的方法,即学习汉语时从词汇到句子到文章再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借鉴了这一种模式,重视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有选择的为学生挑选教材阅读和精读内容,对于汉语水平较弱的HSK水平在6级以下的班级在口语训练上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复述,避免机械记忆,在汉语水平较强的HSK水平在6级以上的班级不仅侧重于帮助学生在理解、简述教材内容,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注重训练民族学生的汉语思维

2.运用字典、联想法、情境模拟等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又快又准确的理解重要的专业词汇和内容

重视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对难懂的字、词查字典,在课堂上对重点词语的语音及时纠正,语意进行解释,如:讲到儿童消化系统时,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腺”的“腺”字,可以告诉学生“月”字偏旁代表人的身体,“泉”代表泉水流淌,合在一起“腺”字就表示一个在人身体中不断流出各种水的器官。在讲述儿童骨折急救处理时,可以请学生模拟场景,来演示不同部位骨折固定的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快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授课,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大多数学前双语班的学生来自新疆边远城镇和农村,性格偏内向,普遍存在自卑感,缺乏自信,宁可自己埋头苦学,也不敢和老师交流,虽然教师采用纯汉语授课,但是学生在讨论问题过程中仍然习惯使用维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述幼儿园进餐活动时,可以针对一些维吾尔民族传统食物,如:抓饭、胡萝卜羊肉包子、丸子汤等食物进行营养分析,鼓励学生做餐前介绍。在讲述儿童常用护理方法和急救方法时,可以让学生从维吾尔医学的角度提出治疗和预防方案。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应该条理、规范、简洁,不写潦草字,授课语速中等,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便于学生理解,为学生做出示范。

4. 重视“以探究问题为核心”的小组教学形式的有效开展

在班额过大的情况下,将汉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根据能力分配任务,有利于面向班级的每一个汉语能力、专业能力不同的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能够调动每一位民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各小组探究的问题通常由教师提出,小组成员根据汉语水平不同,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归纳、总结并进行集体汇报交流。如:在讲授幼儿园一日活动日程这个专题的时候,每一个小组分别接受入园接待、就餐、睡眠等环节的观察任务,然后让学生在幼儿园进行一周的见习体验,不同小组侧重观察幼儿一日活动的不同环节的准备、过程,重点观察环节中儿童出现的问题,见习结束后,由小组成员汇总观察结果并由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集体汇报,大家共同探讨儿童出现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形式,让学前双语班的每一个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幼儿园一日各环节的基础上用汉语表述每个环节的准备、过程和问题,并集思广益找到解决方案,提高了学生的汉语思维水平。

四、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水平和汉语言学习水平两方面评价

在双语班评价上,以“实用”为原则,特别重视课堂提问力度,将学生对汉语言组织和表达的清晰、流畅度、规范程度纳入考核范围。在不同HSK水平的班级,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差异,评价的标准有所区别,以期能够通过评价激发每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在笔试过程中除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点之外,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如:儿歌创编和案例分析等,考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汉语分析、归纳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学前儿童卫生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高莹洁.浅析在学前双语师资班中如何教好“幼儿卫生学”[J]. 跨世纪.2008(7)

[3]贲春明.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8)

[4]宋晴葵.浅谈在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20)

[5]张春芳.学前卫生学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2011(6)

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 游戏 幼儿教育 激发 自主性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幼儿自主性的激发与建立。由此推断,幼儿教育是未来更高级的教育的基础,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阶段。这就代表着,我们必须在幼儿教育阶段完成孩子的性格、品质、决断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建立工作,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那么,要完成幼儿自主性的激发与建立,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幼儿的生活中,游戏是最为常见的活动,而在幼儿的生活中最受到幼儿欢迎的,也是游戏。马卡连柯曾表明过这样一个观点——“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就像活动。工作和服务对成人具有重要意义一样。”直至现在,仍然有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游戏对幼儿的成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游戏通过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让幼儿在娱乐的同时,收获许多在他们的人生中所必须的人格特征。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手段。下面,就让我来分点简述一下游戏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游戏有利于智力的开发

我们知道,游戏深受儿童的欢迎,为了玩游戏,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惊人的举动。通过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讲述,我们知道,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孩子们为了玩得更好、玩得更开心、玩得更有趣,常常会挖空心思,努力思考怎样才能够将这个游戏更好地进行下去。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许多诸如逻辑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在观察中得知,幼儿在游戏中都是通过行动和感官来进行思考的,这一获取思考的途径,直接导致了他们的意识需要建立在亲身的体验上,即通过经验进行学习。幼儿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实践上,才能够让幼儿有足够的经验积累,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

例如,我们可以让幼儿在分别头上戴上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不同图形,接着让他们根据自己头戴的图形,在规定的时间里(比如倒数十个数之内)走到规定的区域内(即戴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小朋友们分别站在一起)。这一游戏,对于幼儿对形状的认知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群体参加这一游戏,更加深刻地认知到不同图形之间的区别,让他们不但能够认清楚各个形状的基本特征,而且能够有足够快的反应能力,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对于幼儿们的具象图形认知能力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相应的,在这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用于加深幼儿对于认知的记忆,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幼儿的自主性的激发和建立就完成了相当一部分。

二、游戏有利于人格的健全

游戏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当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表现在智力的激发上,游戏在帮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上,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人的人格也称个性,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幼儿正处在一个人格形成的阶段,普通的教育很难涉及到人格的方方面面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培养,容易造成孩子的人格缺失,导致各种的心理疾病。在游戏的帮助下,我们就得以顺利解决这一难题。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拼图比赛的形式,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他们合作完成一幅相同的拼图,胜出方可以获得糖果等奖励,但是失败者就要忍受没有糖果的痛苦。通过这样的游戏,并辅以相应的奖惩,我们可以让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又必须有优秀的个人表现和良好的分工方式,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拼图。比赛结束后的奖励与惩罚,能够让胜出的幼儿学会分享,而败落的幼儿则能够学会面对失败、承担责任。这样一来,就兼顾到了幼儿人格的各方面锻炼,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换句话说,我们在幼儿的自主性的激发和建立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游戏有利于规则意识的形成

在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和建立过程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需要我们去完成,那就是规则意识的形成。要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需要对规则意识的概念有所了解。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作为现代人必备的一个意识形态,规则意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游戏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上所作出的贡献是,通过游戏规则的形式,让幼儿学会遵守事物中间运行的规则,通过游戏当中对规则的建立和遵守,渐渐形成规则意识。为了成功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需要在游戏中强调规则的存在和作用,要求幼儿有遵守规则的自我约束,让他们学会在有规则存在的情况下完成游戏。同样是用奖惩的方式,让孩子们意识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于是建立起规则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从而加重幼儿对于规则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自主性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引导幼儿进行合理有效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渐渐完成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健全和规则意识的形成,孩子们的自主性的激发和建立,也就完成了大半。而剩余的部分,就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完善。我们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有着非常美好的明天,聪明的教育者应该懂得结合使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和渠道来完成幼儿的教育,从而在我们的幼儿身上建立起完整的、强大的自主能力。游戏的重要性,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了,要想拥有优秀的孩子,我们必须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游戏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尽情玩耍的同时,激发良好的自主性,这样的孩子,才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幼儿 审美 教育 探究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审美喜好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关键的功能。有了喜好,幼儿能对对象形成主动开放、积极接纳的心态。由此,幼儿审美教育提上议程也显得尤为必要了。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狭义美育即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喜好,提高幼儿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审美能力制约着学前儿童艺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乐曲、富于变化的形体,即使在婴儿阶段也会注重和喜爱这类刺激。而且,幼儿心理的可塑性大,布满好奇心,轻易培养审美喜好。

一、幼儿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一)幼儿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

(二)幼儿审美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医学探索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靠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和协调才能进行。上述探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三)幼儿审美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聪明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功能,有助于幼儿一般聪明的发展。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喜好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灵敏、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征。

二、幼儿审美教育的特征

幼儿期审美的特征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交际”的范围也日渐广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而且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并在不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儿童社会”不仅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非凡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一)大多注重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漂亮的色彩,喜欢有趣的,非凡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在文学欣赏中,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幼儿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着,而是咩咩地叫着: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过来的,小花猫是喵喵地叫着跑过来的……。可见幼儿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非凡的要求。

(二)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兴奋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孩子在听故事时听到伤心处会掉眼泪。同时,幼儿的美感体验并不深刻,且缺少稳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积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会扔下积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纸上画小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鸡,他又觉得捏小鸡有趣,跑去捏小鸡了。孩子越小,这种表现越突出。

(三)审美想象日渐丰富,且带有幻想色彩。在审美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异的。孩子编的故事怪诞离奇,会令人目瞪口呆。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树叶、瓦片、小草,在他们眼中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异,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同时,幼儿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如妈妈让孩子画一只小鸭子,可孩子画了四只。妈妈问他为何不按要求画,孩子却说,“一只小鸭子多孤单呀!许多小鸭子在一起玩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说明他在画画时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四)审美评价愿望强烈,标准简单,且有两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如孩子在看电视、听故事时,总是急于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这故事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充分显示情感的两极性(爱和憎、乐和悲、好和坏)特征。

三、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的经验和感受,简述如下,和同行共勉:

(一)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在初次欣赏油画《天鹅湖》时,幼儿只说好看,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再次观察时,我让他们观察这幅画的内容、色彩,说画家是如何表现恬静的气氛的。通过启发,孩子们发现灰兰色的天空、深绿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雅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这些特征构成了整幅画面的静态美,给人一种舒适、闲适的情绪体验。渐渐地,孩子们能够发现四周事物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了。

(二)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一是创造幼儿的生活环境美。教师要创设出和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布置教室,让他们走到那儿都有玩的、有学的,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满足情趣的天地。并从心底里产生要顾惜、保持美好环境的强烈愿望,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二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美、行为美。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幼儿礼貌用语美、谈吐语言美、交往礼仪美。当发生矛盾时用礼貌语言解决新问题。和人交流时有要态度亲切。在描述事物时要尽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因为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审美体验的产生不只在施教者的说教,更在他所选择和运用审美媒介的感染力。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影、电视等生动有趣、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的多种感官参和审美活动。四是注重渗透于各个教育领域的审美因素。幼儿美育作为和体、智、德并列的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因为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以美育人。例如:语言活动中有语言美,数学活动中有数字美、外形美,体育活动中有动作美、造型美等等。教育活动本身应是美的,幼儿美育也只有在各领域中交织、渗透、强化,才能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

(三)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幼儿审美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要重视课堂外的教育因素。我们承认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环境、教玩具、活动材料、教育设施的完美外观、教师的端庄衣着、文明礼貌言行、师幼之间亲切友爱的交往等,都能给幼儿以美感,使幼儿在美的教育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但是其功能是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一是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二是重视家庭、社会对幼儿美育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文化修养都应成为孩子的楷模,使孩子从家庭这个小天地里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

(四)消除审美对象可能对幼儿产生的消极影响。教师和家长还要十分注重审美对象可能对孩子产生的消极影响。孩子知识经验有限,辨别是非能力差,而又喜欢模拟。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孩子看了电视、听了故事,最喜欢模拟的经常是反面角色的语言及动作。家长和教师在审美教育中,除了正确引导、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辨别美和丑、是和非的能力外,还要在孩子欣赏艺术作品时,尽量注重冲淡反面角色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也要注重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不要把孩子妆扮得怪模怪样。如染红指甲、烫头发等,都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会使孩子养成不健康的审美情趣,应予避免。

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幼儿;一日生活;交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29-01

大班阶段是幼儿在幼儿园度过的第三个年头,也是最后一个学年。他们即将从熟悉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充满新奇与挑战的小学生活。他们的交往也逐渐的多起来,发生的矛盾自然也多起来了,但是解决问题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却很欠缺,这就需要尽快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这也是指南中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是他们学习社会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及健全的人格,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最佳时机。那么如何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学会交往呢?

一、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基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这个阶段正好是孩子们从生活中得到直接经验形成观念的时期,需要大量丰富的环境来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健康成长。因此我园在硬环境创设中进行了思考,让其能够走进幼儿的心里,产生喜爱之情,如:在走廊文化中创建了《温暖的家》主题墙,上面是每个幼儿 的生活照片,让幼儿在心里缩短与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馨、友爱和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教育环境,鼓励幼儿主动去交往,这对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尤为要注重软环境创设,我园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带领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十不准》、《最美教师的事迹》等不同方面的内容,提高了教师师德修养,培养了职业责任感,规范了一日常规,使其将爱的教育真正地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同时也为幼儿做出了榜样。

二、基本的礼仪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前提

礼仪教育,不仅是幼儿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交往能力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基本的方式,更是提高我国人民素质,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为提高幼儿的文明礼仪素养,为幼儿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礼仪行为品质,形成一个学礼仪、讲文明的良好礼仪氛围,提高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我园研发了幼儿礼仪教材,教材共分为三部分: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幼儿园礼仪。教材图文并茂,内容循序渐进,以幼儿的一日生活为背景,寓教于乐。再通过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让每个幼儿通过亲身感知、实践,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意识和礼仪行为,为提高其交往能力,促进其全面、健康、平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丰富的体验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1、有趣的课本剧表演。我园将课本剧引进幼儿一日生活。利用课本及幼儿读物中幼儿喜欢的故事,让幼儿在分析故事情节、扮演喜欢的人物或动物角色及相互间的合作中感受快乐,从而形成融洽的幼儿间的关系。

2、丰富的主题活动。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关键是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所以园里结合重大的传统节日,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母亲节开展《我为母亲添红妆》、六一儿童节开展《童心画未来》等主题实践活动,在爱与被爱中丰富了幼儿的情感,懂得了如何孝敬长辈,尊敬他人,如何与同伴快乐的相处,从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融洽的关系。

3、自由的区域活动。《指南》中指出要将幼儿 的一日活动与活动区游戏有机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 ,这也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最好契机,也为幼儿创设了充分自由交往的环境和条件。幼儿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技能,需要在宽松真实的氛围中进行充分的尝试与练习。

首先,建立促进各区幼儿间合作的良好常规。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娃娃家里的一个小朋友要将自己的娃娃带到餐厅去吃饭,于是就来到了餐厅区说:“我带孩子来吃饭,请帮我点一碗面可以吗?”正在餐厅干活的的小朋友愣住了,转头看着。我向她们点头示意,洋洋马上走过来说:“好吧。”那个来吃饭的小朋友吃过饭说:“谢谢,再见!”通过以上的事例说明,我们应该鼓励、引导各区域游戏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有利于拓宽幼儿交往的平台,增强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

其次,鼓励幼儿尝试解决矛盾。自由合作的平台有了,自然矛盾也有了,这时教师要鼓励、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

四、家园共育是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桥梁

幼儿的行为习惯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园教育是其重要的途径,但家庭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视,熟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足以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恰恰现在的家庭教育却是严重缺失的,盲目地追求高分教育,对幼儿的生活全部封闭,幼儿的终身发展受到了制约。面对此景,我们该怎样改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幼儿园通过家长的微信平台、家园共育、家长开放日等方法,让家长了解《幼儿发展指南》的内容及一些教育孩子的经验,为家庭教育提供及时的养料。再通过亲子活动为家长和幼儿和谐相处的平台,

五、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交往意识

为让幼儿的生活更加社会化一些,我们让幼儿从了解自己的周围环境开始,教师首先为幼儿在幼儿园里寻找交流的机会,如:在大班毕业季临近,会带着他们去小学部看一看,感受他们之间的差异,与哥哥姐姐交流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等等。再通过许多活动让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入社会,了解社会的生活。如:走进交通岗,带领幼儿去体验交警叔叔的苦与乐,感受他们给社会做出的贡献,知道如何珍爱生命。生活让幼儿的思维和行动有了质的改变,成为他们终生的老师,不断地学会适应生活,尝试交往,获得交往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够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幼儿审美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1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喜好和审美能力。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1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

1.2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探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靠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和协调才能进行。

上述探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1.3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聪明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功能,有助于幼儿一般聪明的发展。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喜好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灵敏、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征。

2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2.1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喜好和能力。还包括审美情趣和喜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等。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审美喜好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关键的功能。有了喜好,幼儿能对对象形成主动开放、积极接纳的心态。而审美能力是指幼儿在审美的过程中对具体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它是在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审美能力制约着学前儿童艺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具有不同审美能力的儿童,在感受美和创造美方面体现出来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同时幼儿审美喜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其审美能力的发展,只在当他能真正欣赏和创造美时,他的审美喜好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持和发展。

2.2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喜好,提高幼儿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对儿童进行审美喜好、审美能力的教育。不仅仅指借助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还包括以大自然环境、人的言行等为审美对象的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既不是要培养儿童成为艺术家,也不是要让艺术完全成为其受教育的手段。而是要萌发幼儿最初对美的喜好,给人生一个好的开端。美的事物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和学前儿童的熟悉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吻合的。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乐曲、富于变化的形体,即使在婴儿阶段也会注重和喜爱这类刺激。而且,幼儿心理的可塑性大,布满好奇心,轻易培养审美喜好。

美的事物围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假如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或者即使愿意去欣赏它们,但却没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得到应有的享受,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都将是狭隘的。假如说喜好构成了学前儿童审美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审美能力则是幼儿成功地从事艺术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假如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情感,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具备了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幼儿,才可能真正投入审美活动,并从审美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审美教育。

3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征

3.1幼儿期审美的特征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交际”的范围也日渐广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而且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并在不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儿童社会”不仅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非凡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3.1.1大多注重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漂亮的色彩,喜欢有趣的,非凡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在文学欣赏中,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幼儿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着,而是咩咩地叫着: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过来的,小花猫是喵喵地叫着跑过来的……。可见幼儿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非凡的要求。

3.1.2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是幼儿审美的又一特征

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兴奋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孩子在听故事时听到伤心处会掉眼泪。同时,幼儿的美感体验并不深刻,且缺少稳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积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会扔下积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纸上画小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鸡,他又觉得捏小鸡有趣,跑去捏小鸡了。孩子越小,这种表现越突出。

3.1.3审美想象日渐丰富,且带有幻想色彩

在审美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异的。孩子编的故事怪诞离奇,会令人目瞪口呆。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树叶、瓦片、小草,在他们眼中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异,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同时,幼儿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如妈妈让孩子画一只小鸭子,可孩子画了四只。妈妈问他为何不按要求画,孩子却说,“一只小鸭子多孤单呀!许多小鸭子在一起玩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说明他在画画时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3.1.4审美评价愿望强烈,标准简单,且有两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如孩子在看电视、听故事时,总是急于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这故事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充分显示情感的两极性(爱和憎、乐和悲、好和坏)特征。古尔维奇说:“儿童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和坏、对和错、喜欢和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

3.2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征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通常简称为“幼儿审美教育”或“幼儿美育”。根据幼儿期审美的特征,在对幼儿进行审美喜好、意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

3.2.1情感表现性

幼儿对美的喜好、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让幼儿充分表现其情感和体验。例如:早上一入园,幼儿就告诉老师:“妈妈昨天给我买了一个好漂亮的大蝴蝶(风筝)!”这时教师应当和幼儿一道描述风筝的美,表达自己对风筝的喜爱之情,让幼儿的审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

3.2.2情节虚构性

幼儿审美情节往往不因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才发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体现在编故事及绘画活动中。例如:幼儿在画小白兔时,忽然说:“小白兔迷了路,到处找妈妈。”画熊猫时,不按老师的要求而添画了床、吊针,还解释说:“熊猫生病了,在打吊针。”这时教师决不能批评幼儿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因批评只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尽量保护幼儿的这种超现实的审美情趣。

3.2.3手段表现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及形式的。例如:幼儿在砂堆里插上树叶,表示“绿在沙漠”。又如,教师请幼儿自己想办法表现冬天的严寒,有的幼儿画出了小朋友穿着厚厚的棉袄,有的则用白色手工纸剪出漂亮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纸屑抛上天空制造下雪的景象。

3.2.4主体自主性

审美活动不是由教师强迫幼儿进行的,它是作为活动主体——幼儿的自主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是对美的自我体验。对幼儿的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代替。有的教师在玩色活动中害怕幼儿将颜料弄脏了衣服桌椅,常会代替幼儿完成点色的过程,不让幼儿自己动手。这样的活动,幼儿完全是旁观者,根本谈不上对美的自我体验。

3.2.5目的非功利性

幼儿审美教育不以把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和态度为目的,因而是非功利性的。一些老师和家长为了让幼儿把握“一技之长”,而强迫孩子上各种“喜好班”、“特长班”这样做,只会使幼儿失去真正的乐趣,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过激行为,是不可取的。

4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的经验和感受,简述如下,和同行共勉:

4.1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和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在初次欣赏油画《天鹅湖》时,幼儿只说好看,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再次观察时,我让他们观察这幅画的内容、色彩,说画家是如何表现恬静的气氛的。通过启发,孩子们发现灰兰色的天空、深绿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雅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这些特征构成了整幅画面的静态美,给人一种舒适、闲适的情绪体验。渐渐地,孩子们能够发现四周事物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了。

4.2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

4.2.1幼儿的生活环境美

教师要创设出和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布置教室,让他们走到那儿都有玩的、有学的,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满足情趣的天地。并从心底里产生要顾惜、保持美好环境的强烈愿望,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4.2.2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美、行为美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幼儿礼貌用语美、谈吐语言美、交往礼仪美。当发生矛盾时用礼貌语言解决新问题。和人交流时有要态度亲切。在描述事物时要尽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如教师问:“你们都看见过什么样的天?”有的说兰兰的天,有的说晴朗的天,还有的说乌云密布的天、晴间多云的天、下雨的天、没有一丝白云的天等等。

4.2.3注重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

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征,在审美素质教育中要充分注重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因为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审美体验的产生不只在施教者的说教,更在他所选择和运用审美媒介的感染力。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影、电视等生动有趣、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的多种感官参和审美活动。

4.2.4注重渗透于各个教育领域的审美因素

幼儿美育作为和体、智、德并列的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因为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以美育人。例如:语言活动中有语言美,数学活动中有数字美、外形美,体育活动中有动作美、造型美等等。教育活动本身应是美的,幼儿美育也只有在各领域中交织、渗透、强化,才能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

4.3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

4.4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

4.4.1重视课堂外的教育因素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规范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轻易在计划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往往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美育潜课程的新问题。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环境、教玩具、活动材料、教育设施的完美外观、教师的端庄衣着、文明礼貌言行、师幼之间亲切友爱的交往等,都能给幼儿以美感,使幼儿在美的教育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

其功能是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4.4.2重视家庭、社会对幼儿美育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文化修养都应成为孩子的楷模,使孩子从家庭这个小天地里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

简述幼儿思维的培养范文6

手工――DesignItYourself(由自己设计),由这个词义来看手工应该是自由的,解放的。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手工有很大的热情和兴趣,但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仅限于老师所教授的范围,少了很多自己的感悟和探索。总是把自己看作单纯的学生,而不会想到自己将来的角色――幼儿教师。怎样脱离呆板的教学,更多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解放她们的思维和双手,怎样去衔接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让解放的心灵成为美的缔造者。本文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策略。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手工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选取不合理。在相应的美术手工教学选取中,很多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手工教学选材还存在内容分散的情况,在学前教育教学设计及方向涉及较为广泛,致使相应的教学缺乏系统性,中职学校学生对其掌握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其学前教育过程中的熟练运用产生一定的影响。(2)手工教学观念落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手工教学还存在着教学观念较为落后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学生日后在学前教育中的相应观念。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中,很多教师对相应美术手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剪纸、布艺等手工课程相对简单,从而忽略了美术手工教学的意义。(3)教学模式单一。在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手工课中,很多教师基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相应的课堂导入中有其固有的教学模式,导致其方式单一缺乏新意、灵活性,久而久之,致使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灵活运用课本,更多的时候是对教材进行解读,并且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落实。

二、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创新手工教学策略

(一)重视材料的收集

在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手工制作是在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不同的材料的运用、相同材料运用的形式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可以说对材料的认识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创新手工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废旧物品”在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手工教学。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不但可以成为我们手工教学中很好的材料,而且还可以教育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们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让学生寻找、收集、制作这些材料,不仅让她们观察了解这些物品的不同特性,制作不同的精美物件,还能增加环境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减少污染的意识。这种认识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材料本身。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手工指导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渲染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这种认识已经超过了材料的自身。而且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提前的布置任务,由学生自己构思,之后教师会与其他的学生共同的来讨论,在这样的教学下,能够对学生进行改进,将手工创作进行美化。

例如《风铃制作》的教学,教师应该提前两周给学生布置任务,之后让学生观赏网络上的图片,之后就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将需要寻找的材料进行集体的讨论,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就可以使学生在不经意之间产生灵感,也要给学生布置找材料的任务,在两周之后,学生就会带着自己找到的材料进行手工制作,这些材料有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也有我们比较熟悉但是却不常见的材料,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材料与学生和教师进行讨论,其中有一个作品“鸟巢”使用的就是稻草、吸管、树叶、纸和酸奶灌制作的。

(二)“解放”大脑,培养发散思维,做探究的领路人

传统手工课教学中,都是采用教师教一步学生跟着学一步的单调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可以用“想――做――玩――赏”的手工课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

如:在《折纸》教学中,我并没有一步一步教学生怎么去折,而是先强调学会看折法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去看折法,自己探索着折,在哪步遇到问题了,再由老师示范讲解步骤的要点来学习。在布置作业时不是交几个折纸作品,而是要求了一副《折纸拼画》的作业,这样即结合了美术构图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有兴趣去找更多的折法,来完美自己的作品。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教学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思维,引导学生互助、共同进步,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利用综合手段,整合资源教学

多媒体的教学就是很好的整合资源的手段,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学发展的必然。把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美术教学中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视频资源,通过优秀的图片和视频,通过网络流行的词汇来达到教学的目标,视频还有个优势就是可以重复播放,对于不懂的细节可以选择性播放。在教学过程中网络资源学习,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成果。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网络资源学习的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对资源的整合和筛选,提高艺术欣赏的眼光,对于网络在中学生生活中的优势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面,示例图片是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和自己的想法结合的手工作品。

(四)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

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发挥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同时也把对材料的表现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兴趣小组中,教师让学生用易拉罐来造型,有的学生想到用易拉罐组合成一个运动员的形象。以迎合奥运的主题。有的学生想到用易拉罐拼接成一个动物的造型。有的学生说用易拉罐搭一座房子,而当一位同学想到在易拉罐上面画画的时候,几乎说有人都赞同他的看法。这是对材料表现形式的又一次突破与尝试。画什么主题呢?最后商定用统一的脸谱形式来表现。脸谱由学生自己想象创作,可以很夸张、很怪异,可以融合了京剧的元素,可以充满童趣。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对材料的性质缺乏了解,一开始我们只是用水粉颜料在上面作画,可是颜料一干,便全都剥落下来。后来经过了解之后我们改用丙烯颜料,作品可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了。将画好的易拉罐堆砌起来,犹如一面墙,而上面都是形态各异的脸谱,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力。整个过程教师也都参与其中,与学生一同思考,一同创作,遇到问题一同设法解决.体现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互动形式。

(五)评一一层级观摩,鼓励进步

手工课是需要思考、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它只有在自发的、积极的学习状态下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最佳的教学效果。从多层级完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取得更大的进步。(1)给出评价量规。教师可以依据手工制作的几个要素(如:色彩搭配、精细程度、创意构思等)给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分值,便于学生自行评价。(2)自我推介。可以采用师生推荐的方式,培养学生要敢于展示、推荐自己的作品,还要能够简述自己的制作方法和意图。教师可以事先给出一些词语或句子让学生模仿,(如:我运用了……等媒材,采用了剪贴/组合/……的方法制作,表现的是……)促进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表达。(3)举办展览,相互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作品展览,在展览中发现别人作品中的闪光点时,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利于学生即时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