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外汇风险 防范 管理

在1937年布霄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定》承认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于是各国的汇率波动频繁。因此,各国在参与国际贸易中会遇到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由于汇率的不规则变动而引起国家、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和个人等的资产遭受损失。外汇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汇风险指由于汇率的变化和外国政府采取管制等原因所导致的外汇交易者和外汇持有者的损失。本文分析的外汇风险是狭义的外汇风险,仅指由于汇率变化给外汇持有者和外汇交易者所带来的损失。

一、外汇风险的相关理论

(一)外汇风险的分类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同,同时各自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而会引起本币和外币的市场供求不断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了汇率的变动。外汇风险根据其表现可以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以及储备风险这四种。

交易风险是指在以外币为基础货币的国际贸易中当交易到结算期时,山于汇率波动造成了以本币为标准的价值衡量发生变动;折算风险是指由于外汇汇率的波动而造成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外汇资金项目的金额浮动。它仅仅只是一种账面的损失,并不是实际损益,但它却会影响到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整体报告成果;经营风险是指企业预测之外的外汇汇率变化而引起的企业的产品、服务等的成本发生的变化,从而使得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无法预测;储备风险是指把外汇作为一种资产储备起来,同时由于外汇汇率的波动而引起该资产价值的波动。商业银行为了平衡国际收支会有一定量的外汇储备。因此.在现如今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储备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尤其值得重视的。

(二)外汇风险的构成及其管理原理

外汇风险是由本币、外币和时间三个因素构成的,这三个因素构成了时间风险和价值风险。因为,在一定的时期内,本币和外币存在相互折算的比率。一般来说,时间越长,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大,外汇风险也就越高。

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由三个方面构成:

(1)积极地消除或避免引起外汇风险的货币因素或者时间因素

(2)科学合理地调整货币或时间因素的基本框架;

(3)为了抵消外汇风险可以使用期货交易中的套期保值,针对存在外汇实行一个与之方向相反的交易。以上三个原理是外汇风险管理方法实施的基本依据,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外汇风险管理的同时还要重视外汇风险的防范,通过外汇风险的防范使得企业的外汇损失达到最小,从而努力实现企业短期收益的最大化。外汇风险的防范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在一定的管理成本范围内,通过防范使得汇率变动给本币所带来的损失最小。只有这样的防范措施才是有效的、可行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汇风险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法则在各行业的推进,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外汇管理部门对外汇市场和汇率机制的改革同时也在不断推进,从而使得现如今的汇率制度越来越灵活,外汇交易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汇风险更加严重。

1 商业银行的资金账户和交易账户面-临的外汇风险都在加大

新的汇率机制下,商业银行的交易账户,即以交易为目的而持有的将外币作为基准货币按照外币来计价和结算的金融工具的人民币的市值会随着人民币对主要外币汇率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我国银行账户中的外汇资产和负债,也会随着汇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化。因此,将交易账户和银行的外汇风险合起来就构成了商业银行要面临的外汇风险。

2 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所面一临的外汇风险加大,提高了银行受外汇损失的概率

我国汇率机制的改革不仅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等账户,同时还可能通过影响银行的客户的外汇资产,从而进一步的影响商业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和营运能力。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的波动比较频繁而且波动的幅度较大,凼此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客户来说其外汇资产的风险也在随之增加,盈利状况难以估计,导致其向商业银行的偿债的能力减弱,进一步使得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提高。此外还是影响到商业银行资金的整体运转能力。

3 外汇衍生产品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在不断加大

外汇衍生产品的交易需要银行具备良好的定价能力,同时还要能够有效地管理这些外汇衍生产品的风险,这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交易期限不在受管制,同时银行还可以进行自主报价等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银行外汇衍生产品的交易发展,但是同时也加大了银行的相关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管理现状

1 银行高层监控外汇风险的能力还需进一步的提高

董事会作为最高的管理决策层,它承担着外汇风险管理的主要责任。从制定外汇风险管理的措施、相关政策以及外汇管理的具体程序,到这些战略规章制度的审批实施董事会都必须要积极地参与,充分的了解外汇风险。只有这样董事会才能够站在全局整体的角度进行管理决策。而现实中很多的银行高管对外汇风险管理的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不足,无法对本行的外汇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这种情况下,董事会难以发挥其在外汇风险管理方面的决策职能。

2 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还需规范

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专业化水平较低,与国际专业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首先要制定专业化的外汇风险管理政策,规范外汇风险管理的程序,要积极的将这些规章制度付诸于实践。在实际的外汇风险管理中有效的执行外汇风险管理的相关战略战术。

3 外汇风险的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能力较弱

外汇风险如果无法有效地进行衡量,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跟国际上的同类商业银行相比较,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衡量外汇风险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外汇风险衡量标准和方法较落后,早在上世纪10-80年代使用的外汇风险敞口这一风险计量工具,如今在我国才刚刚开始使用。同时,外汇风险的监控能力也很弱。这些方面的能力都限制了商业银行对外汇风险的有效管理,只有从源头上改进外汇风险的识别、计量以及监控方法才能进一步有效的实施外汇风险管理。

4 外汇风险的内部控制也需要进一步强化

在我国有些商业银行至今未建立专门负责外汇风险管理和监控的独立部门,大多数是由其审计部门同时兼职负责。而内部审汁人员对外汇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体系没有全面、科学合理的认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一方面影响了审计的准确度,同时也对外汇风险的管理效果不太显著。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的专业技术性很强,如果不是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一般的工作人员很难以发现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巾的潜在外汇风险并对其进行识别和计量的。因此,在实际巾内部审计部门几乎没有人员同时具备专业的外汇风险审计能力。

四、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管理的措施

汇率制度的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能力是一很大的挑战。我们只有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儿点建议:

1 商业银行的高层管人员要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高层要加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除了中行以外,其他的商业银行开办国际业务的时间较短。由于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国家管制较多,在实际中对于外汇风险的管理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中没有执行。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从产权制度、监管制度等机制着手,强化高管人员和外汇从业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还需完善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相关程序。

2 逐步完善外汇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和程序,使外汇风险管理有章可循

尽快制定自上而下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自下而上的报告反馈政策与程序,做到权责分明、组织结构清晰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培养一批专业技能强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外汇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程序有系统的了解,保证各种外汇风险的及时发现和识别以及计量等,进一步的制定外汇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措施。

3 完善外汇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

由于汇率的变化时难以预测的,所以有必要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来确保市场信息的传达,保证相关数据及时、准确、安全的输送到银行,为银行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有效的信息。

综上所述,浮动利率的实施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利弊都有,我国的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积极的应对这一变化才能更加有效地立足于市场,也才能够进一步的实施走出国门的战略。

参考文献

[1]何飞平,新汇率制度下的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J],商业时代。2006年20期

[2]刘杰,浅谈我国外汇体制改革与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1期

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 专利预警;预警体系;预警指标

一、专利预警的概念

专利预警在实质上是一种危机预警。企业专利预警是指企业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判断与本企业主要产品和技术相关的技术领域的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信息、国内外市场信息和其他信息,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专利侵权争端和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等情况向企业决策层发出警报。专利预警是以专利情报分析为基础,系统地对关键性的专利指标及其他指标所蕴含的信息进行评价,判断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由专利诱发的危机,所实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报警。专利预警按层次和范围可划分为:国家专利预警、行业专利预警和企业专利预警,但其本质和思路是相同的。

二、专利预警的基本要素分析

1.警源。警源是指导致风险发生的根源性因素,企业需要将专利风险中的某些关键性因素控制在一定的范围,这些因素如果发生异常将影响企业的经营,甚至使企业陷入危机。专利预警的警源除包括专利因素外,还应包括市场因素、法律因素、人力资源因素等。

2.警兆。警兆是指专利风险发生前的征兆信息或风险因素的异动。任何专利风险的出现都会有预兆,通过对所收集整理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对专利预警指标值的监控对比,判断企业是处于正常状态或危机状态。

3.警情。警情是指专利预警的警源中各种因素的不良变化,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或威胁。警源是辨析警兆发生的依据,警情则是警兆出现后企业受风险因素影响而发生的变化。由于警情在爆发之前必然有警兆,分析警兆及其报警区间便可预报警情。

4.警度。预警系统会根据实际警度值与警度临界值的差距,判断是否发出预警信号以及发出哪一个等级的预警信号。警度临界值设置的准确性是保证专利预警准确有效的关键,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预警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度调整,保持与企业战略目标和专利战略目标的一致,避免出现预警失误或失效。

三、专利预警的基本原理

根据佘廉教授的企业预警预控管理理论,企业的危机预警管理的活动内容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预警分析,即对企业内的各种逆境现象的监测、识别、诊断、评价,并由此做出警告的管理活动;二是预控对策,根据预警分析的活动结果,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大逆境现象的早期征兆进行早期控制与矫正的管理活动。专利预警主要是针对专利的产生、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而建立。

专利预警可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专利预警监控、分析和专利风险预控、处理。在确定专利风险警源后,选取关键性的指标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建立专利预警指标体系,实时监控和分析各指标的变动情况。根据警度的级别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降低风险对企业的损害。在企业摆脱风险危机后,预警系统继续实施预警监控,专利预警监控与分析是专利预警的基础,专利信息的收集、整理对专利预警机制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专利预警的目标和作用

1.识别陷阱,规避风险。建立专利预警机制,通过全面而严密的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可规避在先技术、防范侵权风险、抢占市场份额、节约研发时间和经费,识别和预控专利运作风险。我国企业通过专利的申请和布局建立起完善的专利防御体系,实现制造优势向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转变。

2.警示风险,快速应对危机。建立专利预警机制,实时跟踪相关专利情况和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关键信息,利用企业的预警信息平台动态警情监测报告。

3.完善制度,规范市场。建立专利预警机制,增强企业的专利风险管理意识并建立有效运行机制,提高企业专利纠纷的应对能力,完善企业与政府的沟通协调机制,最终保护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政府通过监测和预报重点领域、重要行业或者重大研究课题的专利状况、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进一步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和投资环境的完善,维护国家信誉、经济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

4.促进自主创新,增强竞争力。专利纠纷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建立起完善的专利预警机制,在开发某项技术或产品时先检索、分析在先专利,寻找技术空白和技术发展趋势,主动避开并超越在先专利,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者技术,促进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3

一、外汇风险的相关概念

(一)外汇风险的概念及种类

1.外汇风险的概念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协定》承认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于是各国的货币汇率频繁变动,并且经常进行大幅变动。例如,从1980年到1985年,美元对西方十余种主要货币的实际汇率平均上升了60%,而在随后的两年里几乎又跌回到原值;日元在上世纪90年代曾多次对美元汇率产生大幅度的涨跌,使西方经济险象环生。正因如此,各国在国际经济交易中会产生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又称为外汇市场风险,是市场风险中一种重要的风险。它是由引发市场风险的因子——汇率出现不利的变动而使国家、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的资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外汇风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变化以及交易者到期违约和外国政府实行外汇管制等给外汇交易者和外汇持有者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外汇风险仅指由于汇率的变化而给外汇交易者和外汇持有者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2.外汇风险的种类

根据其主要表现可以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和储备风险。

(1)交易风险

即以外币计价的经济交易在到期结算时,由于汇率波动而导致该交易以本币衡量的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

(2)折算风险

折算风险也称会计风险、转换风险、评价风险,是指由于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资金项目金额变动的可能性。它是一种账面的损失和收益,并不是实际交割时的实际损益,但它却会影响企业资产负债的报告结果。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又称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意料之外的外汇汇率变化而导致企业产品成本、价格等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经营收益增减的不确定性。例如,我国某集团公司在美国有一子公司,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组织生产,产品以美元计价销售。突然美元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这就会给子公司的经济绩效带来潜在的风险。

(4)储备风险

储备风险是指外汇作为储备资产,因外汇汇率变动而引起价值下跌或上升的可能性。每个国家或企业为平衡国际收支或国际支付都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的构成尤为重要。对于由汇率变动所引起的外汇储备损失称为储备风险。在一般情况下,外汇储备中的货币品种应适当分散,保持多元化,根据汇率变动和支付需要随时调整结构,将风险减小到最低限度。

(二)外汇风险的构成和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1.外汇风险的基本构成因素

外汇风险的构成因素有三个——本币、外币和时间,这构成了时间风险和价值风险。在确定的时间内,本币和外币存在折算比率,因此会有风险。从一般意义上说,一笔应收外汇或应付外汇账款的时间对汇率风险的大小具有直接影响,时间越长,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大,汇率风险也就相对较大。

2.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1)消除构成外汇风险的货币因素或时间因素。

(2)合理调整货币因素或时间因素的结构。

(3)套期保值操作:针对存在的外汇敞口,实行反向交易,构成一项方向相反的货币流动,可以全部或部分抵销外汇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3.外汇交易风险防范的主要目标

(1)短期收益最大化

力求短期收益最大而忽视长期的经营结果。

(2)外汇损失最小化

其着眼点在于尽量减少外汇损失。一般来说,这类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小,宁愿维持较低的收益率,也不愿冒可能产生损失的风险。

4.外汇交易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

在一定管理成本情况下,使汇率变动对本币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小化。只有从减少外汇风险损失中得到的收益大于为减少风险所采取措施的成本费用时,防范风险的措施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可行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及管理现状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可将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现状和差距归结为:银行高层监控外汇风险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外汇风险的政策和程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外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能力有待提高,外汇风险的内控有待加强。

(一)我国外汇风险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与自由兑换进程的加快,2005年,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对外汇交易市场和汇率形成机制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5月,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启动;7月,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8月,远期结售汇范围扩大,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向灵活汇率制度的转变,外汇交易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必将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将更加日常化和显性化。

1.商业银行的资金账户和交易账户面临的外汇风险同时加大

新汇率机制下,商业银行的交易账户,即因交易目的而持有的以外币计价、结算的金融工具的(人民币)市值,会随着人民币对主要外币汇率的波动而变动。同时,银行账户中的外汇资产和负债,例如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同业外币拆借、投资性外币债券等,也会随着汇率的升值和贬值而产生盈亏。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外汇风险加起来,便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

2.商业银行的客户面临的外汇风险加大,增大了商业银行受损的可能性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仅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资金头寸,还会通过影响其客户的外汇财务状况,间接地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汇率波动的频度和幅度提高后,从事国际贸易的客户经营账户的外汇风险增加,其财务状况将随着汇率波动而盈亏不定,从而影响客户的偿债能力,进而使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加大。

3.外汇衍生产品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增加

外汇衍生产品交易要求银行有很好的定价能力,并且能够很好地管理衍生产品的风险,这对商业银行是非常大的挑战。随着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范围扩大,交易期限限制放开,同时允许银行自主报价,并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这些措施在促进银行外汇衍生品交易发展的同时,也使银行面临的相关风险增加。在提供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时,银行的定价和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决定其盈利能力,体现着银行的竞争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现状和差距

1.银行高层监控外汇风险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董事会承担着外汇风险的最终管理责任。负责审批外汇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负责确定本行的外汇风险容忍度。为了有效履行这些职责,董事和高级管理层必须对外汇风险有充分了解。然而,目前不少商业银行的董事乃至高级管理人员缺乏外汇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缺乏对外汇风险的基本了解。有些银行明明外币敞口为多头,竟然误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本行有利。更普遍的问题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不掌握(也没有意识去掌握)本行的外汇风险敞口头寸,说不清本行的外汇风险水平和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设定风险限额只能是一种奢谈。这样的董事会恐怕在外汇风险管理方面很难发挥出定调子的职能。

2.外汇风险的政策和程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大部分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离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例如,从政策和程序覆盖的分支机构和产品条线看,我国很多银行的政策和程序并没有完全覆盖商业银行的各个分支机构、产品条线以及银行的表内、表外业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很多制度只是印在纸上,在实际中实施不力,甚至根本无人执行。

3.外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外汇风险无法计量,就无法管理,更做不到有效管理。与国外同类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外汇风险计量上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外汇风险敞口在国外是20世纪70-80年代所普遍使用的风险计量工具,而我国银行才刚刚开始尝试计算风险敞口,有些银行甚至至今都不能准确算出本行所承担的单一货币的敞口头寸和所有外币的总敞口头寸。很多银行尽管从国际上引入了Kendor+Panaroma等标准化的风险计量系统,能够计算VaR值,但致命的缺陷是VaR值并没有被整合到银行日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如设置交易员限额和产品限额等。而且,风险的监测、控制能力比风险计量还要弱得多。

4.外汇风险的内控有待加强

有些银行尚未建立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相互独立的外汇风险(或市场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内部审计对外汇风险管理体系的审计内容不够全面,没有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法。关键问题是,国内银行缺乏真正熟悉外汇业务和外汇风险的内审人员。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薪酬不具备竞争力,很多银行即使在交易前台也缺乏合格的外汇交易员,这些人很难被配置到内控部门;另一方面是由于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有较强的技术性,没有专业的内审人员,很难发现银行外汇业务中的潜在风险点。因此在现实中,内审部门几乎无人具备开展针对外汇风险审计的能力,而且,大多数银行都没有进行过针对外汇风险(市场风险)的外部审计。

三、加强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建议

外汇体制特别是汇率制度的改革,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外汇风险管理要求。笔者借鉴国际上商业银行的外汇管理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一)银行高管层要加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

除了作为我国外汇专业银行的中行以外,其他商业银行开办国际业务的时间最长不过20年左右,而且由于人民币长期以来盯住美元,中央银行吸收了全部汇率波动的风险,商业银行只是在理论上存在着外汇风险管理的需求,在现实中一直把信用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还为国家或政府所有或控制,尚不明晰的产权制度为一些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内部控制提供了机会。他们会在利益和业绩的驱动下,不顾风险、超越制度从事外汇产品交易。因此,商业银行应从产权制度、监管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入手,强化高级管理人员和外汇从业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和外汇风险意识。

(二)完善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应制定自上而下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授权政策和自下而上的报告政策与程序,做到组织合理、权限清晰、责任明确;新产品、新业务的内部审批程序应当包括由相关部门,如业务经营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结算部门等对其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审核和认可;要尽快培养和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知识、能够对包括外汇风险在内的市场风险进行审计的队伍,加强内部审计检查,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及时防范和化解外汇风险。

(三)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由于各种原因,国内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程度不高,即便涌现一些优秀人才,也会因激励不够或是工作环境不理想而大量流失。而人才资源是服务业的核心资源,商业银行要建立系统的培训制度、有竞争力的薪酬管理制度和升迁制度,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放在战略的高度。

(四)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 层次分析法 综合评价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背景下,现代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要求企业必须面对各种风险的挑战,承担风险的直接责任,因此,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企业一项必不可少的关键工作。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越加剧,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就越有必要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1]。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取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2]。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不难理解,要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必须对企业财务风险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价。然而,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准确全面地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并非易事,从而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在本文中,作者将给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方法,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1.企业财务风险的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构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和企业人、财、物等内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供求关系的多样性和信息传递中的不确定性等,使得企业财务活动面临着众多风险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或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现实的损失,导致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和经营效益的降低,造成实际经营绩效与经营目标之间出现非预期的负偏差。

基于对企业财务风险本质的认识和对企业财务风险生成机理的分析,企业实际经营绩效与经营目标之间出现非预期负偏差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周转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四方面的状况来表征[3]: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盈利能力可以作为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最基本的指标;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必须有充足的偿债能力,不然就会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因此偿债能力也应成为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状况的另一重要指标;周转能力综合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的正常运转能力,因而也必然成为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指标;发展潜力反映了企业在可预期的未来的经营状况,可以用来衡量企业长期的财务风险状况。综上所述,通过对企业实际经营绩效上述四方面状况的评价与分析,可以综合判断出企业财务风险是否发生以及财务风险状态的严重程度。

为了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周转能力及发展潜力,需要将它们进一步分解为不同的更为具体的指标来体现:

1.1盈利能力: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能力,该指标可以用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来反映。

1.2偿债能力:即企业及时偿还各种债务、维持正常生产和经营的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以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资产负债率来表征。

1.3周转能力:即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状况。该指标用如下三个参数来反映: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1.4发展潜力:即企业经营绩效在未来的改善潜力和预期经济效益状况。该指标用销售增长率和资产保值增长率来反映。

将上述分析进行汇总,即可获得企业财务风险的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2.企业财务风险的AHP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是一种用于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 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其基本原理是: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层次结构的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次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得到方案层相对于总目标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重值, 以此作为方案评价和选择的依据[4]。

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对其总体状况进行评价。基于AHP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所述:

2.1建立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在对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的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

2.2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特征向量:列出各层因素以上一层因素为准则进行判断所得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中元素的值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由专家通过两两比较后打分获得;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特征向量中各元素的大小反映了下一层因素对于上一层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2.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首先按下述公式计算一致性指标CI:

CI =(?姿max-n)/(n-1)

式中,n是判断矩阵的阶数,?姿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姿max=■?蒡■■(AW)■W■

式中,A和W分别是判断矩阵及其特征向量。然后,根据判断矩阵的阶数n查取随机性指标CR,并计算比值CI /CR,当CI /CR < 0.1时,便可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达到了要求。

2.4综合重要度计算:将下一层因素相对于上一层因素的特征向量中的元素取为权重,以底层次因素相对于次底层次因素的特征向量为基数,计算底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重要度。

2.5企业财务风险的综合评价:以底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重要度作为相对权重,对底层因素的风险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得出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

3.示例

现假定对于某一企业,其财务风险多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专家打分得到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及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因素的判断矩阵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底层因素风险评价结果见表3,现用AHP法对企业财务风险总体水平进行评价如下。

3.1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计算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1,结果列于表1中;计算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因素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21、W22、W23和W24,结果列于表2中。

3.2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对于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判断矩阵,首先计算其最大特征值?姿max:

?姿max=

■■+■+■+■

=4.259

由此得

CI=(4.259-4)(4-1)=0.086

由n=4查表得CR=0.9,所以

CI /CR=0.086/0.9=0.095

因此,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理,对于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因素的四个判断矩阵,可以计算出它们的CI /CR值分别为0.0031、0.0002、0.0115和0,均小于0.1,全部通过一致性检验。

3.3综合重要度计算

将第二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特征向量中的元素取为相对权重,以底层因素相对于第二层次因素的特征向量为基数,计算底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综合重要度,得到的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言,底层因素影响程度的排序为: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资产保值增长率。

3.4企业财务风险的综合评价

根据表3中底层因素的风险评价结果及表4中底层因素的综合重要度,可以汇总出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R如下:

R=0.158×0.67+0.226×0.79+0.121

×0.77+0.112×0.65+0.092×0.48+0.055×0.32+0.040×0.81+0.026×0.69+0.119×0.59+0.041×0.16+0.010×0.25=0.642

即目前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是0.642。

如果将风险评价指标[0.00,0.20]位于视为低风险,位于(0.20,0.40]视为较低风险,位于(0.40,0.60]视为较中等风险,位于(0.60,0.80]视为较高风险,位于(0.80,1]视为高风险,那么便可以做出“企业财务风险处于较高水平”的判断。此外,由于分析过程中可以获得各底层因素的综合重要度排序,这使得企业在采取风险管理措施时更具针对性。例如,在本例中,尽管“总资产报酬率”的风险水平(为0.79)尚低于“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风险水平(为0.81),但由于前者的综合重要度(为0.226)要远高于后者(为0.040),所以,为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总体水平,首先应采取措施降低“总资产报酬率”的风险水平。

4.结论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作者首先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构建了企业财务风险的三层次递阶结构模型,从而将企业财务风险分解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多个具体指标;随后简要介绍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给出了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综合评价的具体实施步骤;最后通过一个例子对本文的成果进行了说明,表明作者所给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和管理提供定量化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5

1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界定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可能导致企业进行交易核算与税收政策不一致,形成涉税风险。涉税风险使企业遭受现实或者未来利益损失,其结果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少交了税,存在触犯税法而受到惩戒或者处罚的风险;二是企业未享受到应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多缴纳税款的风险。

根据《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解释,可将企业涉税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制定各种业务运作程序,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涉税业务进行控制,达到规范企业纳税行为,规避企业税收风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活动。

2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1企业涉税风险客观存在

第一,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存在差异。由于会计和税法根本目标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的税法之间必然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收入确认、费用扣除和资产项目处理差异等方面。另外,在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中也存在差异。然而对于二者差异进行调整的过程正是涉税风险产生的重要时间节点,一方面需要财务人员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准确运用会计准则、精确理解税法;另一方面对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设计存在要求。如果未设置“辅助账”对税法和会计差异进行序时记录,会导致企业纳税申报无准确的数据来源,进而产生涉税风险。

第二,税法层次较多且不断变化。现阶段,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层次较多,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文件、通知众多,企业面临国税地税两套征管系统完成纳税义务;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也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这些都会给纳税人员正确划分业务种类、准确运用税法带来难度。此外,税法自身界定模糊、矛盾也偶有发生,使得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对同一税法理解不同。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2.2企业忽视涉税风险管理

目前大部分企业管理层对涉税风险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纳税申报是应付或不得已为之。纳税意识缺乏和风险意识不科学,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缺乏税务风险管理,在生产经营过程各个环节中缺乏对涉税风险的通盘考虑,各个业务部门又缺乏统筹成体系的涉税风险监控,增加了企业的涉税风险。企业涉税事项只是由财务人员完成,不能对税收的风险要素、风险环节、风险来源进行梳理和鉴别。因此无法对生产经营各流程进行监控和调整,更无法对各经营环节进行有效的参与控制,不能进行涉税风险的预测和分析,导致企业涉税风险。由于涉税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加之企业管理层对其重视不足,也就给企业现实或者未来利益损失带来了巨大风险,导致企业遭受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由此说明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3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3.1涉税风险管理理念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和很多国家的税务机关都对税务风险及其管理高度关注,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研究和实践。从税收征收者的角度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税务管理领域经历了快速的革新,几乎每10年在管理模式上都会有新的创新,呈现出新的管理特征。税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倒逼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

一些大企业已经意识到涉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纷纷设立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加强内部控制。例如,通用电气于2008年启动了公司内部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并在2009年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和内部自查,税务风险管理日益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这也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大环境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证明涉税业务风险是可以管理的。

3.2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建立涉税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加强涉税风险管理离不开政府的推动。2009年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充分参考了国外风险控制规范和税务风险管理的经验,并吸收了四大国际会计公司的合理建议,给所有企业提供了一个行动指南。指引着重强调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对推动企业建立、改进和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解决大企业税务管理面临矛盾,落实大企业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是弥补现有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框架不足的有益尝试,是帮助企业减少纳税遵从成本和控制税务风险的重要手段。政府的积极引导为企业建立涉税风险管理制度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发展方向。

3.3涉税风险管理能够创造价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涉税风险管理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涉税管理所创造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形价值,二是无形价值。例如,华润集团于2006年在集团财务部下设立了税务管理部,在一、二、三级利润中心都设有税务经理及专业税务人员,虽然因此多增设了岗位,但近两年集团的税务风险明显减小,税务成本控制也有明显成效。只要能够摸清涉税风险的规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涉税风险就能够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企业因此受益无穷。

4企业提高涉税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

4.1提高涉税风险意识

企业管理层首先必须认识到依法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同时应该牢固树立涉税风险意识。例如,在对交易活动进行调查和合同签订时,要重点关注对方的纳税主体资格,严格审查对方纳税资信情况,认真推敲合同条款,尽量化解涉税风险。

4.2提高企业涉税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进,税收政策的不断完善,对企业的涉税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税管理人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涉税管理的水平。因此,企业需要积极引导相关管理人员自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税收政策的学习,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

4.3实施企业经营全过程涉税管理

税务事项几乎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涉及人、财、物、技术等各个要素,税务风险的源头很可能就潜伏在决策层及各个业务部门。因此,涉税管理必须从一项经济行为的决策开始,贯穿于经济合同的签定、经济事项的履行以及该项经济活动最终的财务核算。

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6

一、邮储银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贷款五级分类工作认识不到住。邮储银行信贷风险工作人员对五级分类工作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资产五级分类的结果准确性无关紧要,平时只注重不良贷款比例指标的控制,而对资产五级分类情况重视不够;二是认为资产五级分类是临时性、阶段性的工作,只是认为每季度末进行分类,没有落实常态化管理。

(二)在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操作执行不到位。邮储银行在五级分类的操作上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小额贷款业务的五级分类完全依靠系统进行分类,系统只简单根据预期天数采用拖期法进行分类,没有根据贷款的使用情况、借款人还款能力等因素进行分类;二是在小企业贷款方面,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没有对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跟踪检查,导致部分贷款改变贷款使用用途,银行却不掌握情况。三是基层行(市行以下)没有贷款五级分类调整权限。通过调研发现,小额贷款五级分类结果若市行发现分类结果不真实,需要进行分类结果调整时,市行恰恰没有修改权限,系统的自动分类不允许进行手工修改,修改权限经询问在邮储银行的总行,省行也没有修改权限。

(三)贷款五级分类管理不到位。一是信贷档案不齐全。五级分类要求风险管理部门和信贷员建立完整的信贷、财务档案,收集、整理并更新最基本的信贷、财务资料,全面、动态、准确地了解与资产有关的全部定性和定量信息,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而调研中发现,有的行信贷档案资料不完整,不连续,缺少贷后检查报告或者检查情况不真实;在资料收集方面,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不愿意主动向银行报送财务报表,或者因利益关系提供虚假报表资料。信息收集难度大;二是信贷资料真实性值得推敲。由于农户贷款存在户数多、金额小、人员分布散等特点,银行很难掌握每个借款农户的收入状况和第一手动态信息资料,即使是在本岗工作多年的老信贷员,也对借款人所有信息的掌握不全面,信贷档案资料难以做到随时变化,可能会影响分类的准确性;三是贷后检查不到位。由于县支行近年来贷款业务量猛增,信贷人员人手不足,基层行对贷款的贷后检查不到位,特别是农户小额贷款。

(四)贷款五级分类业务人员工作能力水平不到位。信贷人员和复审人员必须具有必要的信贷分析知识,熟悉资产分类的基本原理,才能做好五级分类工作。但邮储银行信贷人员一是对五级分类知识掌握不是很全面,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风险能力较弱,又缺乏严格、规范的培训,在理解上也有偏差,依靠定性因素决定形态的成份较大。二是分类人员没有工作经验。邮储银行的信贷人员基本是邮储银行自己培养起来的,没有工作经验,五级分类工作更是陌生:三是信贷人员管户数量较大,调查发现,每名信贷员管户数量达到近180户,信贷员要发展新客户,还要对老客户进行贷后检查,很难有时间研究五级分类工作,造成五级分类工作在基层没有得到落实。

二、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认识。五级分类工作不仅是邮储银行加强资产管理的需要,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邮储银行要进一步提高对五级分类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消除对五级分类工作消极应付的态度,将五级分类工作纳入常态化的管理。要经常性开展检查督导,全面落实五级分类的各项工作要求,真正把五级分类工作作为信贷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进一步完善五级分类操作制度和管理机制。要严格按照银监部门对银行资产五级分类管理的监管要求,结合银行内部实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五级分类相关制度,规范操作流程。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与资产五级分类工作相适应的职责分工、授权认定、统计分析、监测评估、检查监督、风险预警、风险防控、动态调整、考评考核、奖励问责等一整套操作流程和制度,并认真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