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发散思维;创造性;课程改革
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而研究表明,现代我国的青少年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刻不容缓。而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人的创造能力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发散思维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没有发散思维就不可能产生新的设想,新的见解,也就不可能有创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文就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化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教科书设计的出发点,把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作为教科书改革的重点。在使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更多地教给学生思路和训练科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贯穿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的情景,很有利于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实验探究是教师或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然后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进行观察和思维,最后依据实验现象,结合理论分析,最后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这类实验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伴随积极的思考,因而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契机。如在选修四盐类的水解这节的教学中,引课时提出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盐溶液是不是就呈中性呢?通过课文中的实验探究测出一些常见盐溶液的pH值,得出盐溶液并不都呈中性,有些呈酸性,有些呈碱性。接着问学生:盐溶液中只有水电离产生H+和OH-,面由水电离产生的H+和OH-浓度是相等的,为什么盐溶液中这两种离子浓度不相等呢?最后通过几个个问题分析原因。如NH4Cl溶于水后怎样电离?溶液中有哪些微粒?有没有哪些微粒可以结合成弱最解质?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溶液中H+和OH-浓度相对大小如何?这些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但学生的好奇心大起,此时老师可加以引导,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后,得出答案,最后问题得到解决,也大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将该课推上了。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从中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快乐的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通过习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1.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一个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否得到提高,关键在于平时训练能否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即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思考。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扩散的因素,寻找发散点,进行思维的发散性训练。而一题多变正符合发散思维训练的要求。
2.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不拘泥于常规,积极寻求变异和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而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诸多专著中,都一致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最直接和简单的方法之一。应积极采用“一题多解”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推广“一题多解”的好方法。
3.通过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古人说: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也说明了新知识的获得往往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对比,加工,提练而得的,通过知识的迁移,通过大胆的联想和猜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通过知识迁移,学生不但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对新知识也较容易理解,同时也教会了学生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在教学中应通过此法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利用教材中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进行发散思维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上完课后归纳知识点,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答一些题目就完事,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思维也没有得到训练。而化学新教材中,有很多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这些部分可由学生进行思考并交流,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最后进行全面分析,得出最佳答案或多个答案。如在氯这节的教学中,做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后,课本中安排一个思考与交流:通过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通过思考并交流后得出:燃烧不一定要有O2参加,凡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这些在教学过程要求教师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训练学生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方式,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为我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发散思维虽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但发散思维也不是独立的,它离不开多种思维的支持,尤其是集中思维。很多有价值的创造思维成果都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加工收敛,做出正确的判断,得也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多途径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寻找发散点,进行长期培养,才能培养出思维活跃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化学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很多,采取什么方法,因人而异,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方法。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论坛,2004,(3)
[2]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用好教材 和谐关系 多种角度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3-02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不同角度地、不同侧面地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研究、逆向反复比较,从而找出多种合乎条件的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的特点。它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想,提出新的方法,并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我们知道小学生也有符合他们自己年龄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随时都力求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和选择者,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是新课程的主要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认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用好教材”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首要条件
开放性是科学课程的基础理念,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前提。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是开放的。“教教材”的教学,是封闭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照本宣科,书上是什么就教什么,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而“用好教材”则是开放的教学,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中,这样才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比较水的多少教学时如果我们只是“教教材”,课本上也就只出现了两三种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不能有效的培养的。如果我们“用好教材”,不局限于教材,而是给学生提出比较水多少的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寻找更多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平台,学生就会找到许多的方法,有的甚至是老师想不到的,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用好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发散,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做适当的增减;对于教学过程要灵活,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新生成的问题对原有方案进行调整,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对于教学结论要变通,不强调所有学生的答案是一致的,况且科学课的结论有时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时间和空间要开放,要更多的给学生自由,不要只用上课的时间、课堂来束缚住学生的手脚,要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精彩才是学习科学的第一大课堂。科学课程资源是丰富的,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中众多资源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供己所用,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用好教材”成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首要条件。
二、“和谐关系”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情感基础
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老师应对学生倾注真爱,用自己的感召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支持和帮助,努力创设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及时洞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拓展思维空间的前提。老师的话语、关怀、信任和鼓励,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动力,从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养成乐思、善思、勤思、敢思的思维品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过于重视自己的权威,使学生敬而远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敢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生怕出错被骂,这样学生的主体得不到体现,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更别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了。
三、“多种角度”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保证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吃透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再通过分析和理解去把握问题的各个方面及其实质,是多角度思考前提。其次,要教会学生善于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开拓思路。能否多角度思考,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敏捷而灵活地思考问题。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就必须锻炼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角度看问题,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还要教给他们一些多向思维的方法:1.顺向思维。既循着问题的直接指向去思考。2.逆向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反向思维不满足于“人云亦云”,不迷恋于传统看法。但是反向思维并不违背生活实际。3.纵向思维。即在原材料已知内容基础之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推想和引申,从而得出新意。由于得出的问题新颖,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横向思维。即通过联想把材料内的已知内容要素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要素联系起来思考。这两种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常常是相似、相关或相反。这种联想可以由此及彼,也可以由彼及此。
四、“合作探究”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学习平台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3
一、深化概念教学,强化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夯实基础。
物理的发散思维是体现物理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的过程,这种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发展需要有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做后盾。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必须首先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而要做到这一点,深化概念(包括定义、定理、定律等基础性知识)教学,强化基础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结构的基础,是物理思想方法的载体。学生对基础概念理解的深度,掌握的准确度,将直接影响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准确性和广阔性。所以,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必须做到“四要”,即:一要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和背景;二要准确表述概念的内容(其中包括文字表达、公式表述、图像表述);三要深刻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对条件限制的挖掘,特殊情形的挖掘,思想方法的挖掘等);四要学会普遍联系,揭示规律,明确概念所带来的解题中思维的关键点(即思维发散的关键点)。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教学中,首先通过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动能势能的具体量的变化,研究运动过程中机械能的特点,从中发现机械能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守恒的。让学生理解守恒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思考机械能守恒的前提条件,很自然地引出机械能守恒定律,体现定律的合理性、条件性和科学性。最后通过对例题的解析,反映机械能守恒的本质和成立条件。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注重内外结合,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中去探究课内教学所不易探究的问题;去领悟课内教学来不及渗透的奥秘,去验证课内教学中无法体验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可持续的学习动力。
物理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只有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能构成物理教学中一个自然和谐的整体。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好恶,就是对物理情感的一种反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和学习动力是否有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充分激发学习热情。首先,以尊重为前提、信任为原则,以人为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创设愉悦的空间,用信任和激励燃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其发散思维的精神。其次,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乐学氛围。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物理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设疑是否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将直接影响这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把握时机,巧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主动、迅速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发挥。在教学中我精讲、少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进行多样化学习。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教学中我首先提出一系列与这节课知识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分析、探索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其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授完这节课后,我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哪些是利用惯性,哪些是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各采取哪些措施。这就促使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了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三、积极创设物理情境,采取“散”式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由于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独特性、变通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应适时、积极创设物理情境,采取“散”式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即借助典型实例和实验,通过各种不同的思维发散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渠道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命题的发散和解法的发散两种发散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训练。
所谓命题的发散是指变更命题的条件、结论或变化命题的形式,而命题的实质不变。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积极思维、归纳、概括,从而多角度、多方向地揭示命题本质。这样能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解法的发散是指解题方法的发散,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探求不同的解答途径,或对不同的问题利用相同的方法解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题多解”、“一法多用”。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多方拓展学生的思路,拓宽思维领域。除了常规的解法和实验方法外,还要启发学生探索巧解、速解的新方法、新途径,并对此作出归纳总结。利用这种教学形式能够引导学生在多思、多练、多用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体会物理思想,优化解题思路,从而不断提高其创新意识,使思维“散”在广阔性和深刻性中。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4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思维是数学教学的基础目标之一,创新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构成,而发散又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核心。所谓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和信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发散思维追求多种可能的答案与结论,绝不满足并拒绝单一正确的答案与结论。
当下,虽然很多一线教师在理论层面都清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但在操作层面往往只注重于反思与建构中的发散思维,而在课堂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中,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关注停留在无意识状态。笔者就多年的教学探索,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几点做法,权作抛砖。
一、变化呈现形式,引导发散思维
数学基本概念教学历来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新教材在数学基本概念内容的编排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但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绝不是照搬教材,而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重新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转变基本概念的呈现方式,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角度进行必要的辨析,都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对数是高一数学中第一个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如何转变呈现形式,让学生正确认知?笔者曾听过一节示范课,课堂教学以WWH进行设计处理。具体来说,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对具体人口问题的探究,感受对数的现实背景,引出对数的概念,重点讨论:Why(为何)――为什么要引入对数这个概念?为什么对数采用这种表现形式?What(什么)――对数到底是什么?How(怎样)――对数与指数、根式等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个相对开放的问题探究环境,对培养学生的求知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极大的帮助。高一新生已开始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问题的认识也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求异心理正是发散思维所必须的。本节课通过“为什么要引入对数这个概念?”这一问题的提出和教师的精心留白,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流程。围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通过“WWH”的讨论,点燃了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在感受、批判、碰撞和感悟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打破已有常规,弱化思维定势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定势在需要创新时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如何突破不良的思维定势?我认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力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支持并激励那些具有不同见解、思维新颖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突破常规和推陈出新,适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中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本身及其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互关联,很多内容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区别,极易导致学生概念不全、理解不透、区分不清,不良思维定势的结果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混淆不清,知识的运用机械或错位。该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真实体验,大胆猜想,从本质上克服了不良的思维定势,既培养了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品质,也在实验过程中有效培养了发散思维。
三、注重大胆质疑,学会发散思维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常常是培养发散思维的突破口。在长期、传统的教师单向信息传递教育方式下,学生已经非常“适应”,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很难萌发。学生独立体验与判断的欠缺导致质疑能力的缺失,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能够引发学生质疑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使之具备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设计中,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故意让学生“犯错”,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面对超出预期的结果时能大胆质疑,从多角度寻求解决新问题的答案。这正是探究式教学所追求的课堂状态,既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也能有效激活学生发散思维。由此观之,在课堂上适当选用一些学生容易进入误区的问题,或以质疑的方式将变式教学,变条件教学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答疑,都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质疑精神,在质疑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四、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在寻求“唯一标准答案”的影响下,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其结果是学生的思维出现直线性,发散思维受到阻塞。我们也有些教师唯“标准答案”是从,一旦学生的答案和预设的“标准”不一致,就千方百计“诱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近,对学生的答案置若罔闻,直至把学生的一些极富创意的个性化答案“引导”成与“标准”答案一致才心满意足。如何让学生学习知识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倡导学生提出与教材、与同学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拒绝人云亦云。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5
(一)发掘教材中的“发散”素材,培养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所谓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数学心智活动的畅通少阻,快速敏捷,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连接到或表达出较多的信息。数学教材采用综合演绎方式编写,将数学知识归纳于严格的逻辑体系,这样的形式和体系对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是有益。但是,有些有利于发展发散思维的因素被这种体系本身所遮掩。因此,教师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发散”因素。多思考,使学生能够大胆地发表意见,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大有好处。
(二)在变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集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重视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即“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议”,“一图多问”。综上所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多方面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片面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会失之偏颇。在思维向某一方向发散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集中思维的配合,同时需要严谨的分析、合乎逻辑的推理,在发散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中,也需要通过比较判断,获得一种最简捷、最科学的途径与结果。所以,思维的发散与集中犹如鸟之双翼,需要和谐配合,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到新的水平。
(三)开拓引伸,培养发散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发散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对问题所作的深刻思考,能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能通过一些简单的、特殊的问题寻觅到复杂问题或一般问题的解答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作适当地延拓,引导学生进行新的探索。可以从一些已知的命题出发,通过变更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让学生在一个新的情景中寻求解答,使他们从已有的原理和方法去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这种训练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又有利于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二、训练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教师的创造意识对学生的影响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意识,教师是否具备发散意识和创造意识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思索教师的素质提高问题,其中对教师创造意识的探索,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中学数学教师,他的创造意识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中的创新;教学研究中的创新;学科研究中的创新。
(二)教师的观念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发散性思维
思维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由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互结合而成,其中发散性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性思维,亦称求异思维等,它要求学生开拓思路,从不同途径和角度对已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教材的限定范围,尝试多途径多方法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阐述如下。
一、通过鼓励求异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启发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笔者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多种角度多种方法探讨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笔者利用“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一句话,鼓励学生多角度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志愿军战士知道老妈妈腿疼,所以心疼她不让她远送了;有的说这句话充分反映了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亲密感情,所以分别时依依不舍;还有的说,这句话如果改成“大娘,请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不是更显得尊重老妈妈吗?这样通过鼓励求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质。
二、通过因势利导培养发散性思维。
学生对事物的差异往往产生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和见解,保护和发展这种直觉性思维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一位同学就向笔者提出:威尼斯既然是水上城市,那些建筑是怎样在水里建成的呢?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大纲所规定的要求,但笔者抓住这个机会,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让他们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后来很多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讨论,很容易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加深了对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的认识。
笔者通过对这名同学的问题进行因势利导,大家通过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
三、通过激发想象培养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大胆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路。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笔者问同学们:“大家说,小羊就心甘情愿让狼吃掉吗?”结果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都发挥出了浓厚的想象力,有的说,狼扑过来,小羊一闪,狼就掉进河里去淹死了;有的说小羊退到悬崖边,小羊一躲,恶狼掉进了万丈深渊。通过激发同学们大胆想象,各抒己见,一只聪明而勇敢的小羊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会得到积极发展。
四、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发散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小站》一课时,笔者根据课文上描述的设备简陋的小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五年后的小站可能是什么样子?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对车站的设备大胆幻想,包括修假山、造喷泉,有的则根据自己曾见过的火车站来进行加工,比如添加了电视机、饮水机等,有的同学还特别提出在加强车站设备建设的同时,提高车站的服务质量才是关键。这样通过笔者的启发,同学们各抒己见,既拓宽了视野,也使自己受到了教育。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加深印象和了解,并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
五、通过重组语言培养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重新组织课文语言,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可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使学生领悟到好文章的创作方法。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笔者在第一段设计重组语言的练习:“谁见过大草原?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原是什么样的?”,结果同学们就争相述说着草原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有的说草原一望无际看不到边,有的说草原上的草像一床绿色的盖被等等。在同学们说完后,笔者又继续引导:“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同学们说,你们刚才描述的和书上描述的草原,哪一个感觉更好?为什么?书上是抓住草原的哪些特点来写的?”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课文用短小精炼、形象生动的语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形象。通过重组语言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精妙之处,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六、通过课外拓展培养发散性思维。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以书本为中心,如果结合语文教学定期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意义重大。如在教学《皮球浮上来了》一课时,有学生不明白皮球浮上来的原理,笔者有意识引导学生做各种水的浮力实验,如向水里放纸船、石子、乒乓球等,让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观察与思考,学生们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很好。课外拓展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在大量查找资料及做试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总之,发散性思维不受课本知识的束缚和局限,允许学生思考问题时标新立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授课时要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通过多途径多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Robert J.Sternberg. 赵海燕译.《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