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行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规划行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规划行业分析

城乡规划行业分析范文1

2020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在举国之力抗击疫情的同时,自己选择迎接新的挑战,决定跳出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寻求“国土空间规划”新的挑战,也是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成长。

1、新目标

回顾自己职业经历,基本是在为北京规划事业贡献着绵薄之力,参与或负责的北京项目类型较为丰富,但却深知北京规划项目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与此同时全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这是一个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和丰富专业技能的机会,我们这一代规划行业的新生,错过了规划行业的黄金时期,希望自己在新的时代,抓住这个新的机会。

2、新环境

2020年11月加入清水这个大家庭,短短两三个月左右,虽然工作地点在中社科,但切实感受到,这是一个有专业、有激情、有温暖的团队,我希望可以融入这个团队,与大家一起努力。

3、新工作

从传统的城乡规划转变到国土空间规划,还有很多需要适应和学习。在这段时间中,主要参与鸡西市和临沧市国土空间规划项目。

鸡西项目主要负责鸡西市城市体检工作,在自资部新规程要求下,开展体检工作。其中包含指标体系建立、指标收集、体检报告编制和体检图纸绘制等工作,在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整体完成较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阶段性工作成果,但体检报告内容仍有提高的余地,下一步工作中继续积极优化调整。

临沧项目参与了部分调研和驻场工作,主要负责部分双评估和市域现状梳理工作。由于项目时间紧迫,主要负责的前期现状梳理工作,相对较为粗犷,下一步工作需要针对市域现状情况,进行系统性整理分析,理清逻辑关系,研判现状问题。

4、新体会

如愿以偿的置身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在此期间感触颇深,主要体现在对国土空间规划认知和规划行业感受。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最大的感受用一个词语表达就是“复杂”,由于国土空间规划中包容了多学科和多领域,在工作中就容易折射出规划基础知识的不扎实、规划相关知识面的狭窄等问题。个人观点是虽然不能“面面精通”,但要“面面俱到”,所以在国土空间编制过程中,仍需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知识,这才是行业中立足之本。

城乡规划行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地域性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策略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人才需求现状

(一)城乡规划工作的综合性需要各层次人才

城乡规划工作在类型上既涉及到城乡形象空间美化又涉及到城乡发展策略制定,而在地域级别上从国家到省市乡镇乃至山村都需要城乡规划工作者参与出谋划策。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要求多层次的人才输出,既要有具备高精科研能力的高学历人才,也要有专业技能扎实的本科、专科生,而后者往往是服务地方城镇发展的主力军。

(二)特色城镇建设需要精通地域背景的专门人才

在传统城市化阶段,规划建设中出现了忽视城镇特色、无视地域文化等问题,使城镇丧失了原有的地域精神与活力。在新型城镇化阶段,亟需精通地域人文历史背景、产业发展特点的专门人才参与到城镇建设中,提出切合地域实际需求、符合地域发展形势的专业规划,以建设突出产业特色、彰显文化传承、充满活力的特色城镇。

(三)村镇崛起需要适应本土发展的规划人才

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村镇发展不仅是振兴国民经济的关键节点,也是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在村镇崛起的时代背景下,规划人才的输出必须面向区域、聚焦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并填补当前县域村镇层级规划人才的缺失。

二、地域性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配置不合理

当前,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多集中于本科院校,并以五年制教育为主要培养形式。但在实际就业中,四年制本科教育与三年制专科教育的毕业生更为倾向于回归地方、扎根基层。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不应只重视专业高精人才的培养,还应将不同学历的人才培养机制纳入到专业教育建设体制中,根据岗位特点,合理配置相应层次人才。

(二)专业课程架贪图知识面的“大而全”

城乡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既要掌握传统工科知识,又要拓宽地理、生态、社会等相关知识面。传统的本科教育往往大包大揽,力图课程架构中涵盖所有知识点。这样一方面压缩了专业主干知识的精深学习,另一方面也扼制了学生自学的兴趣,降低了后期专业方向专门化拓展的意愿与机会,从而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方向与岗位上感到茫然,难以做出合适的职业规划。

(三)教学中忽视地域性规划的学习实践

于教学内容上而言,专业教学注重将理论结合实际项目来进行学习运用,而一般教学中更倾向于以大城市规划建设项目作为案例来学习先进规划思想与设计方法。这种固然具有相当的教学意义,但若不同时注重地方城镇规划的案例教学,会误导学生在未来学习实践中盲目模仿大城市的规划建设模式,而缺乏研究地域性规划特点的方法与理念。

三、地域性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改革策略探析

(一)构建适应地域性城乡规划建设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

相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地域性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更有针对性,以适应当地建设需要。在对地域相关企业及建设管理部门进行深入调研后,分析规划设计师、规划管理人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总结不同岗位的能力内涵和人才需求标准,并主动邀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制定适应地域城镇发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二)优化丰富教学课程体系

为切实培养出适应地域性城乡规划工作的毕业生,必须在传统课程体系上进行架构的优化精简与内涵的丰富提升。一是在基础课程阶段,了解地方传统建筑特点与城镇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发掘传统地方文化。二是在专业课程阶段,在注重城乡规划主干知识体系学习的基础上,引入当地城镇特色规划项目作为辅助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发展需求与规划思路,激发学生对地域性城乡规划的思考与兴趣。三是在毕业设计阶段,主动与地方企业、建设管理部门合作,带领学生参与到当地建设项目中去,利用实际项目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增进学生地域性城乡规划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特色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不仅要外引高学历教师、内培高职称教师,还要注重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当地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提升专业教学与地域规划行业发展的融合。同时,加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纳入绩效考核,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服务地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实现师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地域性行业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增强。

四、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乡规划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才需求,而于传统城乡规划教学体制下,地域性城乡规划人才显得较为缺乏。针对这一形势,高校必须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策略改革,以培养出能切实高效为地方城镇建设服务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行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下,通过采取一些激励性的手段,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努力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而服务,使社会主义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城乡规划管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发展的,包括了城乡制度的建设、各项管理、权力之间的分配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之下,我们在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应该进行合理的反思,将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保证城乡的共同发展。

一、城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规划编制滞后于建设,与实施可能性脱节

规划设计在相当程度上强调的是城市空间环境质量,追求物质空间结构理想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缺憾。规划是指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预定目标,得以实现,城市规划是“龙头”,是建设的依据,规划应该超前,但对于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规划的编制显然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出现滞后现象。在现实的规划设计中,有的规划编制单位不能深入实际,具体了解中小城市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编制,以至造成编制的规划和实施可能相脱节。目前规划过程中往往是强调规划方案唯一性,把事物发展存在的多种可能方向。最终规划成—种发展可能,对规划的实施发展诉求存在的更多的可能条件分析不足,这使规划缺乏一定科学性。

2、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规划实施监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什么是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简而言之是指对规划工作实施的效果的一个检查验收工作。但具体说(的)的是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现有的已经颁布的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以及城乡规划部门的许可,对规划范围内的土地的使用情况和各个建设活动进行检查,并对其中的违法用地事例进行依法查处的行政执法工作。这就是规划监督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现实工作中,监督部门对规划用地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城市建设用地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却一直存在,很多违章建筑今天拆掉,明天就又建设出来了,监督工作只是停留在了对违法现象单纯的惩罚工作上,没有从本质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出现。这样带来的后果是违章建筑遍地都是,城市发展和规划达不到预想的目标。还有一些不雅的现象,违法建设项目的老板事先向规划局打招呼,执法部门则在监督工作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一些违法违章建设只是做一些表面化的程序化的文章,对其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说,对于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工作中的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如何治理是当前阻挠城乡规划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

二、城乡规划管理的落实措施

1、加强规划编制与实施相结合,促进城乡规划的制度化发展

(就是)规划的范围要从城市延伸到农村,统筹安排城市和村镇建设,统筹安排人民生活、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布局,努力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各类要素的全统筹、各类规划在空间上的全协调。城乡建筑规划部门作为一个宏观调控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需求以及土地、人力、财力等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供给的综合管理部门,它最需要在这个急剧发展变化的社会上迅速得到丰富、准确的有关信息以作为设计和决策的基础资料。必须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建立为规划能够实施而编制规划的思想,规划编制部门应加强信息的沟通,广泛收集资料,与计划,财政部门紧密配合,充分掌握上层规划的内容及编制动向,编制近期建设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进行城市规划实施的最切实依据。而总体规划着重于加强城市战略研究,解决涉及全局性的发展方向,空间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2、城乡规划监督检查管理工作解决措施

从宏观方面考虑,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要加强自己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力度,加大自身部门的建设力度,还要对整个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做系统性的调节和整理。一个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一个针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信息反馈网络。若想使得验收的规划部门的数据不会出现作假现象,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将竣工验收时的数据和客户及政府相关部门共享。还需要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对于违规违法的建设项目的惩处力度要加大,对他们的违法行为对公众公布,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教育,令他们意识到这些行为的严重性,提倡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执法者一定要将法律这把利剑用好,确保法律环境和城乡规划的健康发展。

3、通过多学科的渗透互补,增强城市建筑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

我国规划设计师多出身建筑专业,知识面稍窄,影响了建筑规划部门在一些重大的社会经济决策中本应是权威策划者的地位。规划行业可以以美国的规划专业课程为蓝本,结合中国实际,编制出在业岗位培训课程和业余阅读书籍以丰富从业人员的知识面。另外可通过传播媒介鼓动公众参与,还可聘请与城市建筑规划有关的行外专家协同工作。其实,建筑师在城市建筑规划中也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因城市建筑规划中的空间布局和城市设计若没有丰富空间思维力的建筑师参与是不可想象的,现代建筑规划中的区划管理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都是“图法兼用”的管理手法,”图”的设计制作就应借助于建筑师的专长。所以,多学科的融合协作是增强城市规划调控能力的保证。

4、强化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规范村民住宅用地

城市土地是城市规划、建设和未来发展的第一资源,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受城市土地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规划蓝图的实现,为了有效的实施城市规划,必须加大城市土地管理的力度。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二、三级土地市场,对用地行为及土地交易实行归口管理,同时完善土地供应机制,使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推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城区的闲置土地和“退城进郊”置换的土地,实行储备管理,纳入地方土地储备库,统一经营。

5、城乡规划的落实创新

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要提高各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加快城乡规划的审批速度,优化资源的配置,既包括资源的分配,也包括对于专业人员的分配。同时不能忽略的是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得统筹发展的措施真正为人民服务。并且将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相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结束语

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是城市合理的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我们将继续从自身职责出发,在下一步的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积极做好相关工作,努力为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质作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碧.浅谈城乡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6(20):34-36.

城乡规划行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5003205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而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调整而来[1-3],该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培养既善于宏观区域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4],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应用型专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岗位,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学科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机会。由于专业设立较晚,目前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研究并未深入展开,对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研究较多[5-7],部分学者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定位、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研究[8-10],但关于地方院校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以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求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院校该专业人才提供借鉴。

一、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现状

2004年菏泽学院升本后,为适应菏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于2006年申报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2007年首次

招生,至今已有4届毕业生顺利毕业。专业设立以来,我们积极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逐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2006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别于2008年、2010年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两次大幅调整,完成了从单一的培养方案到分城市规划与管理和旅游规划与管理两个独立方向的培养方案,再到分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三个模块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日趋清晰,培养方案日趋完善。2012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应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070503)专业,并组织精干力量修订完善了相关培养方案。2013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次招生。2014年该专业被评为菏泽学院特色专业。

二、地方需求与院校专业特色分析

(一) 地方需求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从国家层面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新农村建设到区域层面的都市区规划,再到某个城市乃至最微观的村镇或社区发展规划,亟需一大批既善于宏观社会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从目前来看,发达地区及大城市人才聚集密度较高,竞争激烈,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镇人才严重匮乏,城乡规划人才地域分布严重失衡。菏泽市地处鲁西南,是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最低、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市区之一,人才引进困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尤为匮乏[11]。

在全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菏泽市城镇化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量变到质变,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同步呈现出爆发式发展之势。审时度势,菏泽市新一届政府确立了今后一段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三个目标:一是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确保在目前城镇化率43%的基础上逐年提升。二是按照“产城融合、设施配套、突出特色、宜商宜居”的要求,完善市县城镇发展规划,搞好功能区划分,优化城市布局。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城镇水、电、路、暖、气、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市场、公交、绿地、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在菏泽市城镇化推进的同时,借助乡村文明建设契机,菏泽市旅游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原有牡丹观赏旅游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托菏泽各县区的生态、文化、地域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以上城乡建设、乡村旅游目标的实现及后续工作不仅需要高起点的规划设计,更需要关注“人地和谐”、城乡一体化和人文关怀等问题。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具备了从城乡实体空间规划到“人地关系”人文哲学的多层次素质,拥有从宏观城乡规划,高起点做好城镇规划设计、构建和谐宜居的城乡环境,到微观项目设计的综合能力。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菏泽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 专业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 立足小城镇、面向新农村

专业建设从菏

市及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小城镇数量众多,建设滞后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化趋向,这些内容在培养方案制定及平时作业训练中均有体现。

2. 注重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

该专业为学生开设了两个学期的美术基础课程,以加强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开设了AutoCAD、Photoshop、3DMAX等专业所需的各种城乡规划计算机软件课程,并配备专业教师加以辅导,以加强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图件制作和图像处理能力,强化对规划图件的综合表达。培养计划中从“建筑单体” 到“城市详细规划”, 再到“城市总体规划”,最后到“区域规划”的课程结构设置,更体现了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过程。

三、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刚刚脱胎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学校立足于地方院校的实际,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等方面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任务,该专业发展与完善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此,在专业发展中,紧密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不断优化本专业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使该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参考文献:

[1]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110(4):94-98.

[2]谢启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36-39.

[3]许树辉,李航,飞温瑞虹.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思考[J].地理教育,2015(1):54-56.

[4]张璐.专业更名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2):88-92.

[5]杨莉,周秀慧,康国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0,36(3):268-270.

[6]邓琳,王纯岩,乔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28):132-134.

[7]赵小风,黄贤金,付重林,等.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3):50- 53.

[8]刘富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思考[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14,12(6):165-168.

[9]许树辉,左盘石,李航飞.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教师教育,2013(5):59-60.

[10]张守忠,李玉英,胡囡. 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3,39(12):228-229.

[11]侯光辉,张前进,陈卫.以“小区域”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天津城建大学的探索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5(1):40-43.

城乡规划行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信息容量

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以及地籍信息等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技术。通俗的解释,就是运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细节,最常见的其实就是电子地图,全球定位等。我们生活当中用到的最多的也正是手机中的以及车载的地图、导航、定位等等,包括日常定外卖时用到的定位。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地籍管理、地理信息更新、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等等这些,都需要用到地理信息技术。因此,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下文将首先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入手,介绍目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在此前提下,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

1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科技与社会发展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乡村发展也在不断推进,将乡村发展并入城市,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发展新环境下,出台了相关的规章文献《城乡规划法》,这是基于另外两个文献《城市规划法》以及《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而总结后提出的。以往的规划管理工作上是将城市与乡村两者分开来进行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的规划管理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这也是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正式的进入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局面。

2地理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现状

2.1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技术。在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的时候,我们要明确两个概念既: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技术。前者是指信息,后者侧重于获取、整合、显现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与科学手段。二者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必备的基础图件、详实的现状信息和科学的评估依据,是土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护与应急响应的监控管理平台,是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2专题地理信息。这是具有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包括行政区划信息、资源环境信息、土地利用信息、城市建设信息、城市规划信息、市政设施信息、公共设施信息,以及包括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在内的专题属性信息。2.3地理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应用中取得的成绩。城市在空间发展上需要先制定好规划与部署,在科学的规划下才可以开展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城市的建设已经不是传统的单一地上式建设了,在空间上有地面、地上、地下更加多维度的发展,这也意味着地理信息更加繁杂。二十多年来,城市规划行业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完成了“甩掉图板工程”,实现了电子报批,在CAD辅助制图、GIS数据建库、OA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具备了良好的网络平台、硬件设备、软件应用和数据基础,促进了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地理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应用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建议

3.1建设完善的地理信息数据体系3.1.1扩大地理信息覆盖范围。城市建设范围的迅速扩大和区域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迫切要求协调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测绘工作,扩大横向上在区域范围和纵向上在专业领域的地理信息覆盖,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性地理空间框架。3.1.2丰富地理信息含量。从侧重城市建设扩大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在基础地理信息基础上采集丰富的专题地理信息,建立反映城市圈基本地形地貌、自然生态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地理空间信息支撑平台。3.1.3扩展地理信息深度。城市空间综合开发的普遍开展,要求建立数字三维地图,为城乡建设管理、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基于三维可视化的技术平台;开展城乡基础地质调查和灾害危险性评估,建立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数据库,为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宏观决策依据。3.1.4加快信息更新速度。城市旧城改造的加快,要求缩短地理信息更新周期,航飞定期更新与竣工测量实时更新相结合,加快城市建设热点地区及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信息更新,重视历史数据管理,为建立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奠定基础。3.1.5将信息共享机制进行完善。城市的发展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并且要兼顾到方方面面。因此,这里的信息共享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来,方便工作中进行统一的网格划分并且也利于编码体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着大量的地理信息需要整合,信息共享机制能够便于地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的整合与提高。同时还需要建立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空间数据交换中心以及空间数据协调机制,这样一来便于实现跨地域、跨部门之间的地理信息相关数据的共享和交换。3.2发展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体系3.2.1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需要统筹规划城市圈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考虑和建设覆盖城市圈的定位基准体系,实现坐标系统的对接与联系,为实现各地、各类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奠定基础。3.2.2地理信息整合与管理技术。需要进一步加强三维GIS、多媒体GIS、虚拟GIS、时态GIS、数据融合与无缝集成、空间分析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解决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多源数据转换与集成、异构操作平台信息链接和综合应用等问题,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分发、安全管理和便捷服务。

结束语

城乡规划行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 管理机制 ;问题;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规划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尤其我国处在转型期面临更多的挑战。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市规划实施的最基本的手段,是城市政府相当重要的工作,必须对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内容、对象、过程和方法等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制度创新,才会有新的发展活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化和市场体制管理要求,具有中国城乡规划管理特色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规划管理机制包括规划决策机制、规划制约和监督机制、规划领导机制和规划咨询机制等四个方面,应当完善配套,以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运行的系统性、顺畅性,工作的效率性、积极性,办事的制度化、有效化、从而使规划管理工作有目标、有规律、有职有权、高效顺利地进行。

1、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机制的现状

城市规划管理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行政是国家政府机关和其他行政组织,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对社会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根据《城乡规划基本术语标准》的解释,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的统称。综合上述管理的解释,城市规划管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城市规划管理是国家政府机关为实现一定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目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利,制定城市规划并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进行组织、控制、协调、引导、决策和监督等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城市规划管理机制面临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整合城市中的各种资源,已成为政府作用于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与手段,但在规划管理过程中,比如公共开发领域出现市场行为政府化,把本来应该通过市场运作的设计项目作为指令性任务形式;或者出现政府职能市场化,为迎合开发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使规划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前瞻性。因此,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合理设置,管理权限的合法使用、管理方式的适用性、管理机制运用的规范化等规划管理机制体系的改革创新刻不容缓。

2、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也在不断加快,但有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城市建设的速度而忽视了质量,城市规划不科学,管理困难,各种问题频繁出现。由我国国情所定,我国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主要以政府直接干预为主,政府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管理内容和对象,管理到什么程度,都可能会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实施有不同的效果。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我国的规划管理机制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管理决策方面

现在的城市规划管理效果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政府规划部门管理方法单一、不规范,且以行政方法和指令计划手段为主。城市规划之所以能够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条件的手段,其操作的可能性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进行管理的实质是对开发权的控制,这种管理可以根据市场的发展演变及其需求,对不同类型的开发建设施行管理和控制。但由于规划管理职能的错位,以及戏称“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纸上画画、不如领导一句话”的当今城市规划命运的真实写照,使规划管理在不知不觉的忙乱中本末倒置,失去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宏观整体方向,使城市的发展陷入无序状态。规划的有效实施,关键在领导。政府作为规划的组织者、决策者、协调者和实施监督者,对规划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规划的决策水平和实施效果。因此,规划管理部门及领导,应依法行政,强化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战略性、整体性和规范性,加强规划管理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调控力度。

2.2监督检查方面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有:行政监督、立法机构监督、社会监督。城市执法监督检查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由于在思想上对规划监督检查工作重视不够,存有侥幸心理,常采取局部打“球”、“先斩后奏”等方式,来达到某种目的或追求更高的开发利润。如:擅自扩大用地面积;改变用地性质;改变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擅自增加建筑物层数,不按规划审批建筑设计图纸进行外立面装饰;擅自移动建筑物位置;降低绿化率;降低标准进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有的开发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擅自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等。这些违规建设不但破坏了城市规划的实施,扰乱了正常的城市建设秩序,降低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时还会带来一系列民事纠纷和事故隐患,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造成了社会不和谐等因素。因此,违规建设必须根治,加强行政监督、立法机构的监督、社会监督工作势在必行。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的公共决策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修订原来管理政策的同时加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城市规划管理创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3.1监督机制的法制化和完善化

作为行政主体,城市规划的部门是城市规划管理权的行使者,政府任期相对于城乡规划而言具有短期性,加上一些领导对城乡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就经常发生只要项目,不顾规划的现象,造成规划责任与规划权力严重脱节,从而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监督机制的法制化和完善化,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严肃处理各种违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违法渎职行为。积极维护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对于违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破坏城市规划建设整体布局并在社会上和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的违纪、违规人员,要敢于启用罢免、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

3.2政府机制的公开化和规范化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加强制度建设和宏观调控。因此,政府必须体现出规范化和公开化的特点。在世界媒体网络如此健全和信息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除了一些涉及机密的信息不能够公开以外,政府的其他规划事务都没有必要保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一项面对全社会,且服务于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理所当然就应该做到公正公开,并且体现出规范化的特点。

3.3决策机制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无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宏观决策,还是单个建设项目的微观决策,大到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环境保护,小到地块的开发强度、建筑日照等,无一不涉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民主化是规划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前提,作为政府行为的科学决策除了科学的方式、方法外,必须运用咨询来帮助决 策,既能减少决策的失误,尤其避免大的失误,又能集思广益,取得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4咨询机制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在城市管理方面,可通过咨询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建立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咨询机制,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探索城市管理新途径。此外,还可采用信息化手段,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实行精准化操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培育和发展规划行业的协会;建立规划专家库和规划专家咨询机构。

4、结束语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更是一个社会综合体,是市民赖以生存的居住地,加强城市建设管理,还应当倡导公众参与,加强公众监督,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当然,我国城市规划的体制创新除了建立监督机制的法制化和完善化、政府机制的公开化和规范化、决策机制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咨询机制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四个方面的机制以外,还应该建立其相应的规划管理运行机制和规划管理的激励机制,使创新活动、创新理念始终贯穿于城市规划管理,从而全面的提升城市规划管理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