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1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探究
创新是一个国家强盛不衰的永恒动力。在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课程就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1、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把握好原有的知识体系并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其主动性得以体现,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很多人认为创新是对原有知识的否定和摒弃,我觉得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要想有创新必须在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作为后盾的基础上你才可以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的想法和观点,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和捏造,不是天马行空毫无依据。任何毫无科学依据的创新也只能是空想,最终也会被社会所淘汰。创新并不像苹果落到牛顿头上,万有引力就发现了,这么简单。试想假如牛顿对物理知识一片空白,目不识丁,他又怎么能因为一个苹果就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呢?所以创造型思维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它应该有强大的知识体系,完整的科学依据作为基础。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要把已经成形的优秀的科学知识体系领悟透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
小学科学课程系统编制了学生的科学小实验与创新培养的案例,例如,教学《雷雨》时,要引导学生在昏暗的屋子里用废旧电池正负极短路连接产生火花,通过让学生大声模拟雷声,来体验雷电的感觉。教学《大气压力》时,对 “一张纸托住一杯水”的实验进行改革,弥补实验的缺陷:第一,有同学认为是水把硬纸片弄湿后沾在杯口了,不能很好的证明是大气压的原因;第二,硬纸片和杯口密封不好,容易掉下来。为此,我做了如下创新:第一,用塑料薄板代替硬纸片,用塑料茶杯代替玻璃杯,在杯底钻一小孔,用透明胶布封好,在做实验时,把胶布揭开,由于水和空气接触,硬纸片就会掉落。第二,用玩具气球,剪成圆筒状,套在茶杯口上作为胶垫密封,这样装满水倒立后,无论怎样用力向下甩塑料薄板都不掉落。
对于前人的经验要善继承,更要善创新,并把它发扬光大。同时也要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范畴有所突破和创新。这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2、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有拥有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拥有了对知识的渴求性,才有可能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进行讨论、研究、争论,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精神负担。这样课堂上,学生把老师当成同学或者朋友,教师完全退到和学生一起探究的位置,教师视具体教学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发展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身上潜在的创新思维的萌芽,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想象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让学生通过使用电池、导线、铁钉、曲别针,让学生做电磁铁吸铁钉、曲别针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变化规律。并设计利用磁铁有磁性的知识来创编“钢珠掉到树洞”磁铁吸钢球的实验活动。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质疑是思维的开始,多提问题,这样会有助于孩子对知识对未知的探求,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作为我们的中学课堂常问为什么同样重要。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已经认真思考过了,才会有疑问。试问如果学生关于某个知识什么也不知道的时候,你怎么让他去提问题呢?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我们问学生答。而是更多的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预习,自学,反思。在预习,自学,反思中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或者就一些很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多角度认识某个知识点。这样学生会渐渐的学会提问。当然所提问题我们要让他们尽量做到观念新,见解广,有一定高度与众不同。让问题充分表现自身特点,体现竞争能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辩证的去分析,争取做到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提问质疑中发现自身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鱼缸里放冷开水养鱼可以吗?下雨前打雷是怎么回事?云彩是怎么形成雨的?风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4、构建创新性课堂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2
思维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之间具有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都是后天性的,是在主体思维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稳定化的,因而在形成和发展时期具有可培养性和可变性。
新课改下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营造"自由联想、自由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行为的主体。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即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方向来思考问题,并且还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给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机,这对于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
第一、学会合作、交流。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为引导和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创设条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彼此沟通,使个别问题升级为典型问题,使完全没有必要由老师统一讲解的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这样学生比被动学生时积极性更高,方向更明确,时间精力分配更科学,效率也更高。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第二、学会倾听、赏识、激励。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才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作用范围的广泛和全面的程度。其表现为思路宽广,能全面分析、多方探求,多角度研究问题。对于一个问题能通过联想、类比获得多种解法。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应注意:
第一、捕捉有用的信息,富于联想。解题的信息存在于条件与结论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在联想中认真分析题义,积极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第二、一题多解。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对一个例题的讨论与交流,可以得到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对各种方法进行鉴别,从中选择最佳方法。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由多渠道、多角度求解同一问题,这对开阔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大有裨益。
第三、一法多用。巧用解题思路,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通过这种变换和转化,学生可以扩大视野,开阔思维,所学的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应用。
三、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表现为善于使用抽象概括,理解透彻深刻、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解决难度较大问题。善于运用集中思维和分析思维是思维深刻性的主要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我曾试用下面两条途径:
第一,通过辨异,对比教学,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很多概念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容易产生错觉,不明确概念的本质。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应当随时运用辨异、对比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第二,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善于分析与识别具有本质性的因素。在解题过程中,要教育学生认真、仔细地审题,不仅应掌握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应探索带有本质性的或核心的因素。解题的突破口往往寓于这些因素之中。
四、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又称思维的独创性,它往往与创造活动相联系。就是说,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发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呢?这就需要教师切中要点,千方百计的把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法,引导他们去观察、发现、体会,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有了这种好奇心,才能带着愉快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去探求未知的世界。
第二、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多向思维。培养多向思维,应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多结论、多途径的开放性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由于开放性问题结构不完整,思路不明确,解题途径有多条,思考容量大,可培养学生从多个方向、多角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五、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独立见解、自我反馈、不轻信不盲从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对已有的数学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怀疑。在数学中,有许多问题是人们通过不完全归纳或类比等而得到的,具有思维批判性者,则不盲从、不附和,并能从中发现其问题或错误;另外,还要学生养成纠错、改错的习惯,并能对思维过程作出正确的评价。
总之,学生思维的五个品质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与补充,只要教学中我们老师能以学生为中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特征,促使学生在观察-思维-认识-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为学生成长为开拓创造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论》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3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方式最大的转变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教授,还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有策略、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最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
一、构建轻松和谐氛围,打造思维环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应当为学生创建和谐轻松的氛围,为学生打造宽松的思维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遵守:“学生是主角,教师为配角”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诱导职能。构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具体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将课堂的话语权以及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课堂中努力平衡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科学优质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群体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通过自主讨论,自主交流,自主获取知识
2、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空间,丰富教学内容。如,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还可以跟学生在课堂上做小游戏,也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等等,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升数学知识的可接受性,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
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课时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利用多媒体将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各种四边形的模型图片)2、教师巧设问题情境:“生活中的电梯是什么形状的?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以及问题情境的悬疑性,成功吸引学生的眼球。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成功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完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家里的“平行四边形”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时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又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大数》时,数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际入手,将祖国一些名声古迹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如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全长6397千米;香山的海拔575米等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的思维时刻保持兴奋,说出生活中的大数。
三、多角度探讨,锻炼学生的求异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改变学生的惯性思维是重要环节。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很容易生搬硬套公式或者相关理论,思维空间不够开阔,容易陷入思维盲区,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针对这一教学现象,数学教师应当从心理学生的角度入手,带领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拜托思维定式,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算法逆运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算法之间的联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出几道例题进行强化训练。如666可以连续减多少个3?引导学生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可以将666里包含几个9,以除法的方式进行解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防止学生片面、孤立地看问题,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
四、一题多解,锻炼学生的思维开阔性
思维的的开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另外一种特征。思维的狭窄性智慧让学生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在日常训练中,引导学生对一道题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打开学生的思维,这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例如,在课堂上数学教师在屏幕中打出这样一道习题:在一次校园数学竞赛中,一共有8道题难题,做对一道得5分,做错一题倒扣4分,小红得了22分,请问她做对了几道题?
教师:同学们!说说大家看到这道题,有什么解题思路呢?(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
学生1:我们可以设小明答对了X道习题,那么做错了一共是(8-X)道习题,解题步骤是:
5X-(8-X)×4=22
9X-32=22
6X=54
X=6
解得:小红做对了6道题
教师:真不错!大家跟这位同学的解题方法一样吗?还有别的方法吗?(课堂上沉寂下来)
教师:这种常规方法固然可以解答这道习题,但是还有一个方法。经过一段时间讨论、交流,学生得出另外一种解题方法:假设小红全部答对习题,小红应当得到:5×8=40分
从习题中又可以知道,小红实际得到22分,那么小红一共失去40-22=18分,又知小红答对一题得5分,答错一题不得分还要扣4分,所以小红失掉5+4=9分,所以小红答错了一共18÷9=2道习题,所以小红做对了8-2=6道习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4
【关键词】质疑思维;自主空间;激活提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思维显得很重要。所以,教师要以数学课堂教学为舞台,利用相应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来培养学生质疑思维。质疑思维是指学生在原有知识的条件下,通过“为什么”(可否或假设)的提问,综合应用多种思维改变原有条件而产生的新知识的思维。它不单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更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潜能的方法手段。
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思维能力很重要,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建议教师注意一下几点。
一、教师要熟知质疑思维的特征
(1)质疑思维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它的疑问性。疑问性充分体现在问“为什么”上。这是探索问题的切入点、入口点,表达了一种开发、开掘的欲望,他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钥匙。
(2)质疑思维表现最明显、活跃的特征就是它的探索性。探索性充分体现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穷追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探索精神,直到无疑可质,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3)质疑思维最可宝贵的特征是它的求实性。质疑思维的结果目的完全在于他的求实性,亦包括他的求真性、完整性、价值性和规律性。
二、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质疑思维的情景,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为质疑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给予学生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在课堂上善于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教师应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有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中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使用较普遍的有效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思维敏捷,不受老师讲解的束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动中。
三、根据质疑思维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同一时间情况下)只是一个思维的最敏感问题,我们称之为“思维敏感点”。激活学生质疑思维的课堂提问是寻找触发学生质疑思维敏感点的关键。这样易使学生质疑思维高度集中,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质疑思维敏锐性。通过上课深入思考的多次参与和课上自主、热烈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留给学生自主空间。要培养学生质疑思维,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数学过程摒弃“满堂灌”的老式教学方法,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细致、认真地备课,在教学过程中精讲,甚至是不讲。那么,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教师明确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引导到一条正确的学习道路上。其次,教师要指出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以便学生能围绕重点拓展思维。最后,教师的任务就是到位的、及时的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进行点拨、解释,并加以指导,让学生解惑,得以求知。而在这三个任务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合作、探讨的方法激活提问。有些数学课堂,针对要学的数学知识,教师虽然事先安排好像上述的数学过程,但往往数学过程不遂人愿,学生并不能很快地、自主地投入到自学。找疑的过程中。此时教师可采用组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法,激活质疑。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本小组里或小组间进行问题的讨论,教师要给不同小组相同或不同的探讨任务,让学生找出疑问。这样,即可活跃课堂气氛,也可带动每一个同学参与学习,参与动脑思考。学生一旦学会合作、探讨,享受到合作、质疑学习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四、鼓励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勇于思维的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5
一、巧设计,在引导中激活思维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善于运用整体观念和系统方法精心设计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案,从课堂教学、作业训练到社会实践都要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突出思维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正确设计引导;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耐心、细致,选准“火候”,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学会”并“会学”。如在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一足球运动员在离球门12米处开始射门,当足球向前行进8米时达到最高点,此时足球离地面4米,足球门高2.44米,问这个运动员能否把球射入门内?”对这个问题,学生兴趣很浓,会产生很多猜想,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对足球的运行轨迹构画简图,巧妙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与二次函数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善探索,在实践中训练思维
如何让学生学会探索问题,努力提高学习效率?第一,学会逻辑说理。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图形、语言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逐步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在探索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倡导重复学习法。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指出不断的重复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这种重复不只是机械的重复和简单的记忆。而是每次学习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目的,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反复思考,就是把课本知识的精华化为自身素养的过程。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第四,坚持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原则。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地安排每天的学习活动,做到不等待、不依靠、不耻下问;做事有主见,不轻信,不盲从,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然后通过适当的拓展练习,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课堂学习要超前思维,抢在老师讲解之前进行思考,把课堂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思维训练的活动。
三、多交流,在讨论中发展思维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数学交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帮助学生结合别人的意见来完善自己的观点,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交流中应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公式的逆向应用,题组的变式训练,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等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创新能力。课堂讨论是交流的重要形式。怎样才能优化课堂讨论呢?首先,要有良好的交流情境。创设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萌发灵感、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还能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再次,善于提出质疑。人们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要引导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向教材挑战,敢于质疑教师意见,敢于质疑“标准答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勤总结,在归纳中深化思维
总结是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并使之产生升华的必要途径,因此,不论是概念、公式还是数学思想、方法都要坚持积累、归纳。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是位善于归纳总结的人。许多学生之所以进步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会归纳总结,或是遗漏了这一重要的学习环节。当然,这里指的归纳和总结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善于归纳和总结已学过的和某些未学过的知识,使之成为知识链,通过教师的归纳、点拨,使学生能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解决高一层次的数学问题,充分体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在课堂总结中具体要做到:1.做好课堂笔记。梳理概念、公式的特征与要素及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2.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总结。经典范例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较为集中,数学思想、方法贯串其中,归纳其解题规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3.敢于总结失误。只有正视学习中的漏洞和错误,才能在比较中不断完善,加深理解,在反思中巩固成果,深化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根本就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以思促学。只要长期坚持,必定会促进主体智力的发展,也会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范文6
数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精神.著名的数学家谷超豪院士曾说:“数学成为各门科学可靠的工具,也正因为它具有最严谨、最严格的特性.因此,在基础教育中,要教会学生在进行运算时要严格地遵循运算的正确法则,而且要相当熟练,不引入主观臆想,换句话说,要认认真真地、正确地计算.要学会严格推理困难就大一些,但也完全是必须的,一定要逐步使学生适应这种严格的推理方式,并且在书写上能反映出来.特别在几何教学上,一定要重视这种逻辑的演绎,这也是训练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要重视几何教学的一个原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猜测、验证等,而忽略了数学上严格的推理论证的话,那么,数学就不严密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笔者在使用新教材(特别是几何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改进,现付诸笔端请方家斧正.
一、引导学生突破几何语言表述关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这样的一个怪现象:一部分学生(包括少数优秀生)在学完“证明的再认识”后还不能准确地应用几何语言进行说理,究其原因是许多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来发现真理和知识,不再需要原来旧体系中严格的几何论证,也就不需要规范的几何语言了.这种想法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几何语言本身是比较规范严谨的.几何语言分为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具有生动、形象、准确等特征,符号语言具有简洁、严谨等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教学语言生动简洁严谨,通过教师的示范,强调学生阅读教材,借助几何图形、举反例等方式培养学生规范使用几何语言.为了降低教学难度,笔者认为应先对学生进行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互释、互译的练习.
例1、对顶角相等
如图,∠1、∠3都 转化为 ∠1+∠2=180°
和∠2互补,所以它
∠3+∠2=180°
们是相等的.
∠1=∠3
b 2 2 a
3
1 3
a 1 b
(例1) (例2) c
例2、平行线的识别
如图,由于∠2=∠3 ∠1=∠3(已知)
因此如果∠3=∠1, 转化为 又∠2=∠3(对顶角相等)
就有∠1=∠2,于是 ∠1=∠2(等量代换)
可得a∥b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二、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几何证明
在华师大版的数学教材中与证明有关的部分只安排了十几个课时,仅有两周多一点的教学时间.试问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呢?培养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需要学生“做”推理,光“讲”什么是命题,什么是推理,什么是证明是学不会的.任何试图把能力“传授”给学生,试图把能力培养“毕其功与一役”的做法都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例3、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教材中是让学生用剪刀将3个内角进行拼接实验后得到结论的.而实际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没有实际价值,该命题的价值在于培养理性思维,从公理出发进行演绎推理.“量”只能作为定理合理性的一种说明或引导学生“怎样”进行推理.因此,我在教学时进行如下处理:
在实验并得到结论后,提问:(1)如图,剪下的∠ACB、∠BAC拼在一起时,其公共边BD与ABC的边AC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平行);(2)你能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说明你们刚才得到的结论吗?这样就避免了复旦大学教授李大潜所担心的“老是量,就倒退到尼罗河时代了”现象的发生.
A D
C
B
例4、平行线的特征
在得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事实后,笔者让学生练习:
1、如图1,已知直线a∥b,试说明∠1=∠2;
2、如图2,已知直线a∥b,试说明∠1+∠3=180°.
a a
1 1
b 2 b 3
c c
图1 图2
我认为,为了弥补新教材比较注重观察实验,而对公式、定理的推理论证要求较低的不足,教师应设计出一个个既有对定理、公式的直觉想象和猜测,又有对它们的严格推理论证的教学程序(情境).富创造力的培养于知识的教学中,使知识学习与创造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不过在设计这样的教学程序中要注意问题的选取应是学生“最近发展区”中的问题,要有利于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同时应设计好“先行组织者”,激活学生思维中已有的知识“组块”,让学生经常具有“跳一跳能摘果子”的成功体验.
三、在现实生活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与以往的知识经验有密切联系,是吸引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内容.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活动中经常需要做出判断和推理,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例4、(1)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n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结合图形,通过合情推理探索规律)
(2)若每两个人要握一次手,则三个人共握几次手;n个人共握几次手?(类比)
(3)由上海开往北京的1462次列车途中要停靠23个站(不包括北京和上海),这趟列车共发售多少种不同车票(类比)
例5、如图A、B两个城市位于公路MN的同一侧,现在在公路边建一个供货站P,试问P建于何处,使A、B到P的距离之和最短.
A B
M
N
P
这里就是运用了图形的变换思想,与物理中“一束光线如何射向平面镜,使其反射光线照到已知物体”这样问题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然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不仅是几何领域所具有的,而且在整个数学领域中都有涉及.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要设置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平面几何教学的回顾与前瞻.数学教学.2005,5
[2] 田载今,李海东.几何教学中的直观实验和逻辑推理.数学教学.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