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农村 小学生 开发利用 乡土 课程资源
众所周之,我国广大的农村小学教育的教学条件简陋,教育资源匮乏,已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但是,农村又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直接的生产、生活经验等。能否积极、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作为教学资源,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化,关系到课程与教材的建设,也关系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般被认为是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事,与学生无关。而事实上,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拓者,下面,探讨几种如何让农村小学生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方法。
一、让农村小学生从常见的事物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许多人提到科学课程资源总认为那是个神秘和抽象的概念,其实恰恰相反,它是非常具体和鲜活的。作为乡土课程资源,它们往往就是孩子身边的一些常见自然环境事物,而这些常见的事物往往会给孩子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也容易令孩子对它们产生亲切感。多种多样、具体鲜活的资源,还易于引起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他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动物、农作物,便可以作为帮助小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很好的课程资源,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值得孩子们探究的、有价值的内容。以一只蚂蚁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问题,如蚂蚁的身体组成?它一般生长在哪里?它吃什么?它能活多久?它的家庭是怎样的?它与我们人类有关系吗?等等。孩子可以通过观察、提问、查找资料、设计探究性实验等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对于生命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对于生物生命周期以及生物的基本需求的理解都会有新的认识,孩子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又如,农村小学处在大山之中,旁边有农田、小桥、流水等独特的与城市不一样的校园周边环境,小学生每天上学和放学,都与这些周边环境有亲密的接触,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小溪、小河的水的来源?流向哪里?它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好处?能不到小溪、小河中玩水?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农村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教育小学生要珍爱生命,如何保护自己。
对于我们农村地区的学校来说,能将这些自然界常见事物作为课程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课程资源紧缺的矛盾,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
二、让农村小学生在家庭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家庭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家庭中的食品资源、家用电器、生活小用品等。学校要宣传和发动家长以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鼓励孩子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有能力的,甚至可帮助家里提高饲养和种植水平。农村有美丽的大自然,家长尽可能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
现实中,由于家长缺乏现代科学教育方法的指导,家长们对于子女的教育大多还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传统的经验进行的。此外,由于家长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家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还处于无序与随意的状态,资源的利用情况还很不理想。因此,通过学校加强对家长进行指导很有必要。如让孩子做家务、干农活,不仅能让孩子从劳动中领悟道理,掌握知识,更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在农村,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看到房屋墙壁上的广告,可以看到《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栏》,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这些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从《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栏》认识了许多书本上没学的东西;从对联中不仅认识了许多字,而且积累了许多成语,“吉祥如意”“万象更新”……可以让学生收集社会热点在我们农村问题上的反映。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农村“破坏耕地、滥采矿石资源”现象;“构建和谐社会”“保持水土,造福子孙”。这样不仅能让小学生了解家乡发生的事,更能激发小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保护家乡的情感。
四、让农村小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利用各种节日,让小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并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传统、人情风貌、文化习俗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提高文化素养。清明节,教师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到革命烈士纪念馆观看烈士生平事迹展,瞻仰烈士遗物。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许多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孩子们发愤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端午节前后,让学生参加当地的“赛龙舟”,了解民俗风情节,使学生在热闹的活动气氛中感受农村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让农村小学生从生产活动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从“农业生产”“生活经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出发,联系身边人、事、景、物,写读后感,观后感,观察日记与调查笔记,写游记,写乡村的变化,写畅想乡村的未来等。总之,农村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广大教师善于引导孩子们去开发和利用,并积极实现各学科甚至是各学校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如此学文化知识、用文化知识,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肯定会全面提高,农村的教育事业才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城里的孩子在家里可以看到电视、电脑、报刊等,而农村的孩子也可在家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农具和农副产品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如学生的识字,学生可通过收集种子来认识各种“种子”,如“小麦”“玉米”“高粱”,等等。学生的识字欲望增加了,看到实物“玉米”就问“玉米”该怎么写?看到实物“白菜”就要想“白菜”二字是什么样子?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从某些教材、教师或其他来源所呈现的概念感到难以理解,就是因为这些概念与他们己有的概念在本质上不是同一概念框架。如果这些概念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状况、思维方式、身体发展、情感状况等结合在一起,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村的孩子与他周围乡土的一些东西朝夕相处,具有浓厚的乡土感情,如果农村小学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引导或组织学生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不仅能解决农村小学教学资源不足的燃眉之急,而且能降低费用,减少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乡土美术 教学模式 探究
一
乡土是一个文化学概念,是指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包括这一地方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等。美术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广义的美术则凡与造型和色彩有关的因素都可以是美术的范畴,而狭义的美术则是指绘画、雕塑、装饰设计等。可见,乡土美术一词包含了社会学与文化学的综合含义,是一个看似简很单实则很复杂的一个复合型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说,乡土美术就应该是指乡土中的美术成分,比如民间绘画,民间图案装饰,民族服装,民间雕刻等等,这类乡土素材是广大劳动群众集体创造的结晶,它反映了某一乡土族群的精神特征和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认知方式,是民族、族群的精神、思想和审美的共同结晶。它蕴含着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文化因素,因此有很高的综合学术价值。广义上说,乡土美术则是指乡土中的美术成分,而美术成分则不仅仅只包括以上所说的内容,也包括了乡土文化中含有造型和色彩的一切因素,例如砍柴用的刀,耕田用的犁,甚至遮风避雨用的斗笠蓑衣等等,也包括一定的造型因素,这些造型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生活经验而得到的最合适的造型,同样蕴含着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文化因素,同样有很高的综合学术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
乡土美术虽然有很高的综合价值,但是在众多的美术专业院校教学大纲中,把乡土美术内容融入教学体系的并不多见,除非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大纲。198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中等师范教育美术教学大纲》中就有乡土美术教育的相关要求①,根据这一大纲编写的中等师范教育美术教材也有相关的教学内容②,但是随着中等师范教育逐步升格,相关课程没有受到重视,乡土美术教育在提升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融入高师或者小教本科的课程内容,也没有融入美术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而是淡出了教学体系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然而,教育部的历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都有关于乡土美术的相关教学内容,各省区自己编写的美术教材都会把本省区的乡土美术内容编入教材,而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理所当然应该重视乡土美术的教育。高等教育中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传授,这样本无可厚非,但是在系统传授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横向知识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学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认识乡土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对于有着很高的综合价值的乡土美术,作为高校美术师范专业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把相关内容融入自己的课程体系中。
乡土美术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是很综合的,除了具有知识上的意义,还具有很综合的德育、美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操。
乡土美术教育首先是乡土教育,乡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由热爱家乡而热爱国家以及文化传统。有了对家乡的爱,就会有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才有建设家乡的根本动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族群文化的尊重,从而促进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深刻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族群和谐。
2、 有利于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传统文化很多是通过口口相传得以保存的,而它们大量存在于民间,有的已经融入民间的乡土文化中,体现在乡土美术上,通过学习乡土美术,更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从根源上了解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成分的内涵,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及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学生的传承文化传统的责任意识。
3、 有利于丰富教学内涵。
高校的美术教育以系统的知识体系为授课的基本范畴,在这个知识体系中有着自身的逻辑和系统,但是这并不等于乡土美术素材与其他专业的教学内容相违背,而恰恰相反,它们在原理上是相通的,是并行不悖的,在专业上也是平行的,在技术上则相对边缘,因为乡土美术的技法特点比较丰富,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所有的美术类技法都可能被乡土美术所使用,因此,把乡土美术内容引入课堂,其实是引入一种文化内涵,也使教学更贴近艺术的真实本身。
三
广西的乡土美术资源分布较广,按材料分可分为布料类,有少数民族服装、刺绣等,纸张类,有剪纸、年画等,木材类有建筑、乐器、劳动工具等,金属类有银饰、铜鼓等。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东部主要是客家人的宗祠寺庙美术,客家戏曲美术,瑶族服饰美术等;南部则是渔业文化美术,壮族建筑美术,壮族服饰美术,京族服饰美术,陶器美术等;西部是“那文化”的中心地带,是壮族美术比较集中的地区,壮锦、绣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壮族服饰、建筑等等都是很典型的乡土美术;北部则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的民族自身的美术特点已经不够明显;例如毛南族、么老族、彝族,而苗族、侗族自身的民族美术特征很明显,苗族的服饰美术更像是一座美术宝库,其中包含了剪纸和刺绣的各种技法,而苗绣更是在全国享有盛誉的特种刺绣之一;侗族的建筑美术则一枝独秀,风雨桥和钟鼓楼是民族建筑中的奇葩。瑶族多个分支服饰美术也很有特点,铜鼓也是一个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术内容的乡土美术素材,而近年所开发的与壮、苗、瑶族相关的盘古文化也有相当的美术成分。
四
广西虽然有着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但是这些资源被转化为教学素材的并不多。国家教育部已经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采取了取消升学考试等等措施以促进教学科目的平衡发展,但是各地区为了工作考核而以考分为排名依据,这也间接维系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格局,为了追求排名靠前,各校也只能狠抓考试科目,美术学科也就保持了低人一等的副科身份,美术课程不能得到保障,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素材难以纳入教学系统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相当数量的学校在乡土美术教育方面的认识不够,执行教学大纲的力度有限,制度不够严格。各学校都在考核或者升学的压力下不断给学生学习考试科目,而图音体不例如考试科目,重视的程度有待加强。
2、 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质提高,很多从事一线美术教育的教师缺乏对乡土美术的深刻认识,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乡土美术在高等美术师范专业的专业设置中相对空缺,造成很多美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应有的乡土美术知识,即使对于自己家乡的乡土美术也认识有限,甚至产生认为乡土美术是不屑一顾的雕虫小技的想法,在教学中没有处理乡土美术素材的能力。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主动引入乡土美术内容,或者排斥乡土美术内容的现状。
3、 不少学校意识到乡土美术作为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很有必要大力挖掘,深入开发,但是迫于师资和投入,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是因本地的乡土美术资源难以引入课堂,另一方面又因为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而不愿投入,形成了二者的恶性循环。
以上现实说明,要把广西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资源传化成教学资源,除了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养具有乡土美术才能的教师队伍。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美术专业,把乡土美术素材引入课堂,不仅十分有必要的,而且还十分紧迫的。
五
目前,就全国高校美术教育现状而言,还没有比较全面的乡土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也没有哪个高校把系统的乡土美术作为必修课程之一来设置。广西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作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摇篮,肩负着为广西乃至全国部分省区培养美术教师的重任,在提倡素质教育为主要精神的新课改观念下,我们的教学也要紧跟时代要求,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引入乡土美术不仅有利于丰富“一专多能”的基本培养目标,也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对教师的要求。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把乡土美术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使之融入教学体系中。
把乡土美术素材引入教学体系,培养目标则是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型美术教师,这些教师能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乡土美术,在教学中有能力积极主动自主使用乡土美术素材;在课程设置上,按照美术教学的一般习惯,应该以材料作为分类原则,设置布工、纸工、木工、金工等课程,每类课程还可以设置平面内容和立体内容,如平面布工、立体布工、平面纸工、立体纸工、平面金工、立体金工等等;在教学内容上,以广西的乡土美术素材为主,兼顾其他生源省份的典型乡土美术素材,例如山东的民间年画,湖南的湘绣等等。在教学原则上,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开设实践类课程使学生掌握乡土美术的制作原理,同时结合艺术理论课程或者其他文化课程,进行乡土美术理论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乡土美术的文化内涵。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设计专业均可引入乡土美术内容。在1.5+2.5课程设置中,可以把乡土素材放在2.5课程中,2.5课程共5个学期,除了最后一个学期毕业创作和毕业答辩外,其他学期都可以安排一定的乡土美术素材③。设计专业则可以至始至终融入乡土美术素材,具体建议如下:
1、 少数民族服装作为相对专业的类别,可以安排到设计专业的课程中,设置“广西少数民族服饰”课程,让学生系统了解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和制作基本原理,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面。
2、 油画、国画专业第五学期的工艺制作课程就应该安排相应的乡土美术教材,各专业都应该学内容和教学大纲。
3、 剪纸和年画比较接近版画专业内容,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制作过程。
4、 壮锦、绣球、银饰、铜鼓等最富有广西特色的内容则应该作为专业必修课,让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了解,掌握制作原理和文化内涵。
5、 配备专门的专业教室进行乡土美术实践,在不大量增加教学成本的前提下完善教学内容,例如壮族服饰、苗族服饰、绣球、壮锦、侗族建筑模型等。
6、 完善艺术实践的内容,把乡土美术素材作为艺术实践的硬性指标来完成。
7、 调整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乡土美术原理和文化内涵的讲解,使学生提高对乡土美术的认识。
乡土美术作为一种文化成分,其综合的文化价值应该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拓展,真正乡土美术素材融入教学体系,还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搜集整理,使之系统化、序列化。我们期待乡土美术的相关内容恰当地融入教学体系之中,对教学体系形成很好的完善和补充,实现有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具有乡土美术特色的师范美术师资。
参考文献:
[1]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大纲编写组,《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15)
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全球化视角 乡土企业 企业家
一、乡土企业的内涵
(一)乡土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乡土企业是在经济技术全球化一体化下,为了实现农村经济自主发展的目标,把农村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的“实体”与实现形式结合起来,在全球化视野下重新认识、发现乡土特色资源价值,然后对其进行重新整合,实现资源新的配置的实现形式。
乡土企业以着力于乡土特色资源的优势开发,有效的利用当地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为原则,明确市场定位,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并以乡土特色来增强自身竞争力,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乡土企业的成长主要是采取本土化战略,同时必须沿着开放世界的大趋势,找到和确立适合国情乡情的经济技术的整合发展模式。即当地人依赖本乡本土的资源,面向世界,以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特色文化信息发展自己,以本土的发展确立自己在世界的地位。
(二)乡土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发展能力被剥夺,以至于农村发展长期处于相对城市的绝对滞后和相对滞后的双重滞后中。双重滞后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从结构上重点培育和增强农村自主发展能力。农村的自主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开放式自主发展。而乡土企业正是符合了这种发展的需要,它是农村自主发展的主体,它有资格有能力自己做决定,决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模式。乡土企业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根据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性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和发展方式;并且它并不排斥引进新的技术、新的信息,也不拒绝与外部力量的跨区域合作,而以乡土资源的特色与优势为本,同时注意消化吸收外部所有可用的资源,内外互补与集成,创造性的发展自己。
二、乡土企业的发展方式
乡土型企业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下新农村建设在产业组织上进步的依据和内在驱动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在产业组织取得大的进步,进步主要体现在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两个方面上,这两个方面的互动和并驾齐驱取决于乡土发展理念下的乡村企业重组和乡土型企业发展。乡土型企业通过将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乡土文化等资源整合,使工业企业和乡村特色融为一体,是促进新农村农工协调、内外和谐的实体。
乡土企业是特色企业,是具有区域性特色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它的经营发展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特殊资源或关键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工艺或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体制创新作保障,以特色产品为载体,以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及产业化运作作为特征的。中国地域广博,广袤的农村大地和多样的人文地理气候特点蕴含着大量富有乡土特色的经济,在长期的乡土人文浸润下逐步生化出许多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这些土特产品是乡土型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条件。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和引擎,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的持续成长有赖于企业家的锐意创新和超越进取。因此,企业家是企业成长的首要因素。乡土企业发展的动力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本乡人的创业,创建以乡土资源为基础的乡土企业;二是乡土技术创新。不过世界技术创新史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背后是企业家的带动和引领作用。这也是由乡土型企业家在乡土技术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所决定的。因此,乡土型企业家要担起这样一个责任,就是充分利用本乡本土的特色资源、特色文化,对其进行充分的整合,并引导农民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竞争中吸取有益的发展思想成果。
三、企业家视角中的乡土企业成长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也就是我们把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结合起来,生产其他的东西,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即实现了生产手段的新组合,产生了“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也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实行新的组合,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这一理论对全球化下中国乡土型企业家的创新的分析也是适用的。企业家必须决定创新什么、如何创新、创新成果的应用方式等。在参与全球一体化竞争中涌现出来的乡土型企业家,立足于乡土,面向全国,有世界视野,具有市场价值创造思维、全球竞争思维和现代网络信息思维。当这些思维的创新能带来某种潜在的利益时,企业家就会主动投资或吸引他人投资,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创造或引进新的生产方式去获取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乡土企业家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将有乡土特色的各种资源加以新的整合,创造出新的生产函数,建立乡土企业。
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乡土景观,乡土聚落,传统文化景观,学科流派,研究路径
Abstract: In the 1980s, the rural landscape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atten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country, so far, the local landscape is still at a preliminary stage of growth, which adapt to the new direc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as a leading role. Due to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geographical landscape and local culture have lost the original style, people-land relationship has also been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ocal conditions is also behind all over the country local flavorgradually devour. In recent years on the basis of the local landscape research, integrated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disciplinary genre studies explore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local landscape at the same time, the rural landscape and the weight of the body discipline as the core path structure,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d research prospects. Through the above research, the hop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to further explore one of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landscape.
Key words:Local landscape; local villag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genre subjects; research path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经历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城市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国际一体化”越来越深入的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地域景观和当地文化都已失去原有的风貌,人地关系也受到严重威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也被抛在脑后,全国各地的乡土气息也逐步被吞噬掉。在这一过程当中,无科学的规划发展将会破坏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破坏生态环境,最终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所有的美好风光只能存留在人们脑海里的一种想象。这种问题同样出现在中国的景观学科界,对于乡土景观的研究在相关学科的学者们对于“全球均质化”的讨伐声中正逐步得到发展。乡土景观研究在国外起步于20世纪40-50年代,我国学者对乡土景观的关注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到90年代研究队伍逐渐壮大。乡土景观最初的研究学科主要集中在建筑学学科,更倾向于对我国传统聚落的研究,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主要有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和风景美学等相关学科。
1 乡土景观的概念与内涵
“一条崎岖的山间小路,一片生机的绿色稻田,一排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屋......”,这就是传统印象中“乡土”传达给我们的影像。实际上,“乡土”是由“Vernacular”一词得来,来源于拉丁语“verna”,意思是在领地的某一房子中出生的奴隶。乡土引入国内的翻译,被大部分接受的还是“乡土、家乡、故土、或是地方、区域”。(如图一)
图一乡土印象(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有关乡土景观的概念界定迄今没有统一,甚至连称谓都没有统一。与其相近的研究主题主要有“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乡村景观”(rural landscape)、“乡土建筑”(vernacular architecture)等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人的集团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上叠加了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景观”(司徒尚纪,近年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而“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刘黎明等人);乡土建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 ,某一特定国度 ,结合本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风土人情、文化特征的一种建筑风格。它是人类从穴居、半穴居或架木为巢开始 ,经过漫长的岁月 ,逐渐积累了结构上的技巧和技术 ,创造出来的符合地方条件 ,与自然协调的建筑形式”(川西北乡土建筑的生态特征初探 ,成斌)。
俞孔坚学者对乡土景观的概念有着较为详细的定义,他将乡土景观分为三种不同的理解进行诠释,分别是地域性景观、乡村景观、寻常景观,认为所谓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俞孔坚. 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 建筑学报, 1993, (2): 10-14.
]可见,各个学者所处研究领域不同,对乡土景观也有不同的见解,但也有一定的联系,根据社会的进步以及设计学科的需要,乡土景观的概念也在变化。
2乡土景观研究的各学科流派
乡土景观是一门较景观生态学更为年轻的学科,由于各个学科在研究乡土景观的出发点与应用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从而形成乡土景观在应用研究上形成的差异,形成以学科为圆心的若干流派,不断的在学科交叉网中深化研究。学科包括本体学科与外部学科,各个学科研究主体不一,因此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各有不同。
2.1 地理学研究流派
地理学主要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在不同地理特征基础上形成不同特色景观的类型及演变,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金其铭、刘沛林等人。金其铭等人认为乡土景观是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或共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复合体[ 项红梅.宋立.初宝顺.乡土景观的国内研究状况. [J]. 中国园艺文摘.2010/01.],金其铭主要是对城市地理与文化地理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景观研究,另一个是农村聚落地理研究,主要成果有早期的《农村聚落与土地利用》、《农村聚落地理研究》等文章。刘沛林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聚落地理、景观规划及人居环境学,他运用景观基因全新概念,对景观差异性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并对农村聚落文化沉淀进行相关研究,主要成果包括《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景观基因图谱: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等文章。
2.2 景观设计学研究流派
景观设计学科主要以景观保护与再利用为研究对象,景观设计学科对于乡土景观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设计师用一种新的、非自我的视角,设计内在人生活的景观,从一种不自觉的、没有设计师的景观和唯设计师的景观,走向自觉的为使用者而设计的景观。[ 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 建筑,2005/04,第23卷.]俞孔坚教授在这方面有很多理论研究以及成功的案例,将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否放在首位,重视人行回归,土地回归,认为只有尊重与善待土地,才能重建人地关系的和谐,他在《续唱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一文中,提到了当代中国设计创新的动力与评价中国现代设计的根本标准的两种危机意识,一种是指民族身份,另一种就是指人地关系,这两种危机意识出现的核心问题就是对本土性的忽视。[ 俞孔坚.李伟.《续唱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J].建筑学报. 2004/08.]俞孔坚教授在于2006年提交给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的“三个建议中”[ 俞孔坚.《关于防止新农村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的三个建议》.中国园林[J].2006.]也提到了对于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并认为风景园林学科应将这个事业视作本身的使命,在其中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俞教授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并进行了很多设计实践项目,很多实践项目都是作为成功案例被行内用来教学研究以及学习。在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2002年大会上,俞孔坚领衔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获得年度大奖,这是国际景坛最高奖项之一(如图二)。中山岐江公园建造在废弃造船厂旧址上,是俞孔坚景观理念的代表作。其主导思想是保留、更新和利用造船厂原有地基与植被,充分提炼工业时代的标符,同时进行新的设计和艺术加工,采用现代景观语言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比如重新包装水塔,使之变成了照亮过去50年过往时间的灯塔。这个曾受到国内众多专家反对的方案后来却受到了国际评委的高度赞赏,被称为“工厂有幸化公园”,“船坞和齿轮成为城市的怀旧艺术”。成功案例还有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设计,运用原始的农田肌理营造的乡土校园景观, 这是一个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用最经济的途径来营造一个校园环境的案例,景观中应用了大量的水稻和庄稼,并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试图对庄稼、野草和校园做一个重新的认识。(如图三)
图二 广州中山岐江公园
图三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景观及设计草图
由此可见,俞孔坚教授运用独特新颖的专业知识使理论不再是空谈,对于乡土景观的重视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的身份去提出问题,更多考虑的是整个名族未来发展兴衰与否。
2.3 景观生态学研究流派
景观生态学流派主要是主要集中在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和乡村土地整理研究以及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上。此外,还包括从20世纪90年代村落生态学科对村落生态系统的分布与模式的研究,近年来,关于景观生态学的过程、格局与尺度方面研究较多,景观类学科基本都是遵循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式,这为乡土景观的研究有很好的指导和研究基础。[ 项红梅.宋立.初宝顺.乡土景观的国内研究状况. [J]. 中国园艺文摘.2010/01. ]主要代表人物有王云才、谢花林、郭文华、王浩、王向荣等人。王云才多年来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他的研究热点包括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性与孤岛化现象、传统地域“欠发达”与文化景观边缘化现象、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地方性与现代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真实性与商业化。并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一文中提到,在“四化”(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商业化)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冲击下,传统与现代、地方性与国际化、保护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不同作用不同过程下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与机理,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控制体系。
2.4 建筑学研究流派
建筑学研究流派主要集中于对乡土聚落及民居研究,基本侧重于古建、古民居以及聚落的组织、布局以及形态,乡土聚落适应于当地的乡土环境,并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由于不同地区的乡土环境的差异,导致各地乡土聚落形态、规模、布局、职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样也可归为乡土景观研究部分。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阮仪三、彭一刚、陈志华、张松等。阮仪三学者多年也致力于乡土建筑与古村落的保护及相关研究,表达了对所谓民族之根的关注与重视。彭一刚学者在此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书中主要对传统村镇聚落形态形成与传统村镇聚落的景观分析进行了大量的描述,这对于今后的乡土聚落研究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包括陈志华学者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的《诸葛村乡土建筑》等著作,都是重要的研究著作。目前,乡土建筑是最脆弱,也是受到最大威胁的文化遗产,众多学者也是共同呼吁全社会都能关注日渐消失的乡土建筑,重视对乡土建筑与它多体现的地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问题。
2.5 风景园林学研究流派
风景园林学学科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乡土景观和乡村景观,本学科的代表人物为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他在几十年的教学以及实践经验中,成果以研究乡村景观居多,他认为乡土景观是可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他发表了《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等学术专著;并应美国芝加哥公署司的特别邀请,独立完成了迄今为止在美国最大的中国式园林“芝加哥中国城公园”的规划方案。他的设计倾向于对当代国外设计方法与中国本土景观园林相结合,为中国当代景观设计谋求更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景观设计方法,在我国景观园林研究领域独树一帜。
3以景观生态学学科为核心的研究路径重构
以景观生态学学科为核心的研究路径包括三种,分别是学科本体路径、外部学科路径、应用路径。以景观生态学学科本体路径为核心看待乡土景观,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作为乡土景观的研究基础,以研究乡土景观发生过程及内在属性为目标,对乡土景观垂直及水平要素的特征加以描述,主要研究乡土景观的过程、功能、结构。以其他视角为核心看待乡土景观,通过对乡土建筑、传统文化景观、乡土园林所影响到的社会、文化、地理背景的研究,深层次的发掘乡土景观的内涵与过程研究。本类研究不再是以建筑自身为主体,而是以“关系”为主体,从这些学科的视角观察建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乡土景观在学科外部多方面的属性及特点,这些学科包括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学、地理学、建筑学、风景美学、文化学、考古学等。外部学科路径符合当代“各门学科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又在相互交叉点上产生综合”的趋势[ 岳邦瑞.地域资源约束下的新疆绿洲聚落营造模式研究.2010.
],目前看来,其研究领域为“跨”,但其研究理论与方法实为“借”,取“外部学科”的视角,依靠“引进方法”,持“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研究对象,比如研究乡土建筑与社会学的关系,则广泛采用社会学中一般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若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则采用地图方法等,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交叉”尚有一段距离,有待针对性更强的理论、方法的创新与整合。
在应用路径方面,小城镇规划建设随着现代城市建设中,大量的钢结构、膜结构被应用其中,由此出现的是大量的豪华硬质铺装、只可远观的大草坪、大型硬质广场等景观。城市原本的地域特征逐渐消失,区域特征也开始不明显,众多学者提出在城市设计中的乡土化研究,俞孔坚教授提出反规划的景观系统模式,确实是一种让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乡土化城市景观有效模式,赵永斌在他所写的《乡土化城市景观初探》中同样提到,为了避免我国的城市景观趋于雷同的这种现状,必须根据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去设计创造我们的城市,利用具有乡土化特色的景观来装饰我们的城市空间,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加舒适。对于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运用,将乡土景观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相结合,沈雷洪描述了乡土景观的四大特点分别是:实际功用性、多样性、文化意义、时代性与社会性,并讨论了乡土景观所具有的景观、社会、经济、生态、科研、教育等价值对建设有中国特色小城镇的重要意义;在乡土景观元素与现代园林的结合运用方面,孙新旺的《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一文中,他依据不同的表现形态,将乡土景观元素归纳为:乡土的“物”、乡土的“事”和乡土的“意”3类,并探讨了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创作中的运用,分别提炼出不同类型乡土景观元素的表达方法;住区设计对乡土景观的运用方面,曾庆华与彭重华在《乡土景观设计特征对居住区景观限额设计的启示》中也提到了乡土景观设计是“百姓的设计”,其特征能为居住区景观限额设计带来许多启示,例如空间上追求人性化尺度和亲和感、设计元素以绿色、土为主体、材料选择上扎根于地域性、场地性等。
每一个学术研究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论学科为基础,也需要其他外部学科多视角研究,理论到实践的终点就是达到应用路径层面,任何一个本体学科无法完全支撑起整个学科学术研究,但是本体学科必须拥有本体学科自有的基础理论研究,才能使本学科更好的发展及相关外部学科之间有更好的融会贯通。
4 整合与重构――乡土景观研究存在问题以及展望
如上所述,乡土景观的研究并不是某单一学科就能够解决的,它在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综合研究,其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研究空间。目前,乡土景观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其系统性的研究还是相对落后,相应的理论研究体系有待完善;乡土景观在创作上仍然处于摸索前行的状态,许多相关设计给世人展现出惊喜的同时仍旧存在许多纰漏,考虑到视觉冲击的同时,对景观营造带来的某些不和谐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和。
因此,准确的理解国内乡土景观并发展乡土景观,这对于探寻一种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建设模式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得以可持续发展,使我们明天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对于乡土景观的研究的任务是任重而道远,这对于更多的设计者来说是最基础最具有意义的研究,对于其未来的研究展望有如下几点:一、将乡土景观的研究不要仅仅作为景观设计师的研究使命,更是设计相关行业工作者的使命;二、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民间组织的支持,政策支持主要是政策文件实施以及资金方面,民间组织主要是指民众中非设计者的参与与呼吁;三、完善的法规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是最大保障。相信在越来越多致力于乡土景观研究的学者们共同努力下,乡土景观营造在设计领域和学术领域都将取得可喜的成果。在将来的研究中,应针对各个地区不同的地域资源进行乡土景观的调查和分析,来实现乡土景观在多个领域的运用,更多的是如何保护现拥有的乡土景观资源,以便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乡土气息,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自然的味道。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J]. 建筑,2005/04,第23卷.
[2] 项红梅.宋立.初宝顺.乡土景观的国内研究状况. [J]. 中国园艺文摘.2010/01.
[3] 俞孔坚.李伟.《续唱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J].建筑学报. 2004/08. [5] 俞孔坚.《关于防止新农村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的三个建议》.中国园林[J].2006.
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乡土生态建筑环境观;共存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132-1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当代环境艺术既能反映现代的文化环境又能彰显本土文化特点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从社会状况与文化艺术自身两方面考虑分析。关键在于,要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环境的理念为当代设计所用,完成一种立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艺术理论。
一、对中国建筑与环境现状的分析
社会现状:社会现状带来的环境方面的恶性影响。人类不断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也有很多消极、不利的行为,造成生态的灾难,产生严重的影响。
全球化的资讯爆炸与科技共享使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急速蔓延。西方的强势文化以惊人的速度传入我们的生活,具体到建筑与环境艺术方面,中国当代文化的“不自主性”与传统文化的迷失。
环境艺术设计现状:西方强势文化的设计模式左右了中国设计界。西方的设计理论充斥中国的建筑界。其实在西方的传统艺术观和社会观中有很多背弃大自然的概念,现在西方加大对生态建筑与环境的研究,利用了很多高科技的方法,投入成本比较高,是不适合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设计思维遭到现代文明的隔离。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真正保存了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设计思维与实践的案例,大多数集中在偏僻的乡村,保持着一种不为世人所知的地域文化特征。随着媒体传播的经济发展及西方设计理念的侵入,中国乡土建筑遗留的那种自己自足、封闭的空间结构,与“天人合一”的人和环境共处的态势,正在日渐丧失。
二、中国乡土生态建筑环境观
风水术概述。“风水术”是中国乡土建筑设计理念的体现。它不仅考虑了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的现象,采取了相应的规划设计措施,同时还考虑了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风水术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使用思想与文化因素的双重内涵。
乡土生态建筑环境观的指导意义。风水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其交互感,注重人与自然种种关系的整体性。在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极为重视自然景观和建筑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中国的地域差异产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乡土生态建筑模式,如客家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使其在各自的条件下,利用自然环境形成各自独立的形态样式。
三、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当代转换
传统形式的当代借用。将乡土建筑的功能、自发式的形式上升为一种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使现代建筑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但保持与其的距离,表现出创造性。这需要对传统形式的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方式,完成形式上的“差异性转变”。
材料与技术上的运用与拓展。继承乡土建筑业以形成的一套建筑手段与技术,在去粗取精的前提下,对原有的技术不合理处做相应的修改,吸收乡土建筑就地取材的优点,为整个建筑的过程和最终效果以及现代人生活要求服务。同时,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旧有生存经验与当前生活方式的关联。在当前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的生存方式中,人们血脉中的“趋向传统意识”,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仍会追溯回忆,幻想回归久违的自然,完成一种感觉上的安逸。一定地域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具有传统文化印记的设计会达到接受角度的共鸣。
乡土文化资源的概念范文6
由于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侵袭,福建沿海多数地区的乡土性在日益升级中丧失,休闲旅游缺乏高品位的观光旅游资源。近几年,福建山区大多主打生态牌,已经开发和推广了众多的生态休闲旅游景区。大田县现阶段休闲旅游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诸多问题:一是规划和投资滞后,造成小、散、乱、贫,即景区(园)规模小,布局分散,内容与形式雷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积聚效益;二是主题和形象欠突出,地域特点不够鲜明,处于闽西北强势品牌的阴影笼罩之下;三是基础设施等旅游综合配套支持系统不够完善,缺乏休闲度假等配套设施。就大田周边而言,南部永春的牛姆山,德化的戴云山和石牛山,安溪的茶叶大观园和清水岩等景点都以生态休闲为主题;北部永安的桃源洞和鳞隐石林景区、宁化的客家祖地和天鹅洞群景区、泰宁的大金湖和地质公园、将乐玉华洞和天阶山景区、沙县淘金山景区等也大多以生态休闲为主题(表1)。但是,大田县的旅游业也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与南部周边的永春、德化、安溪相比,都处于品牌开发和形成阶段,大田在生态休闲旅游资源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再加上闽西北与闽南连接带的区位优势,并且处于各大旅游圈交汇之处(表2)。大田县的历史背景与地理条件形成了海洋文化、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闽越文化兼容并蓄的特殊地域文化,这是一种多元交流文化,具有开放、多元、兼容、热情、朴实、稳重的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饱含这些精髓的区域文化成为大田休闲旅游发展的文化支撑,因此,大田县生态休闲旅游仍具有很大的潜力。
二、大田县生态休闲旅游的定位分析
(一)树立一个目标: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的魅力在于其能够带动上游旅游商品开发和下游旅游商业、娱乐餐饮等产业链的延伸和区域品牌的塑造。旅游过境地主要是门票收入,带动力很小,意义不大[10]。改革开放以来,定位为旅游过境地的县市,没有一个能把旅游业做大。只有旅游目的地,才能逐步提升区域形象,带动产业发展,成为县域支柱产业。根据引力模型,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泉州市和三明市对大田县的理论辐射范围临界点是建设镇,泉州市与永安市对大田县的理论辐射范围临界点是桃源镇。考虑到行政区划等因素影响,三明市和永安市对大田的辐射范围可能比理论模型大一点。基本上可以判断,大田县域建设以南、桃源以南的南部区域是泉州辐射范围,北部乡镇是三明辐射范围,永安对大田的辐射力比较弱。大田主要接受泉州、三明两个城市辐射,形成南北两个主要辐射区(表3)。因此主要采取以下3个方向来开拓游客市场:1立足闽西北和闽南县市客源市场重点开拓厦门、泉州、三明、漳州等大中城市一级客源市场,与厦门、泉州、三明等城市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2开拓闽北、闽东、闽西客源市场重点是福州、南平、宁德、龙岩等城市的客源市场。3吸引周边省份和海外华侨、港台客源市场随着跨省市快速交通的发展,周边省市,包括浙南、赣南、粤西等城镇居民,以及依托泉州作为海外华侨、港台同胞的祖籍地,周边省份和海外华侨、港台居民是潜在客源市场。
(二)特色切入:突出山寨土堡,营造乡村意象
大田县休闲旅游在南北区域中处于“洼地”。大田县的生态景观有开发潜力,但仍以生态为旅游概念,不能与周边生态休闲旅游形成差异化,毕竟山没有人家高,水不比别人清。大田县的土堡民居具有独特性,但单体小,孤立分散,所在村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难以塑造独立的旅游景观。因此,大田县休闲旅游开发的关键是以生态为基础、以土堡为整体形象的乡土化。主要采取以下4点发展策略。1.山寨土堡是画,高山生态是背景,乡土是色差山寨土堡、高山生态、乡土是大田休闲旅游业的三大差异性要素。要根据三大差异性要素,设计富有吸引力的休闲旅游地主题形象,营造休闲体验的旅游氛围,设计休闲旅游形象口号,传播休闲旅游形象。2.山寨土堡的形象塑造,能够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大田土堡单体小、孤立分散,无法与永安的安贞堡相比,而且在推广上容易产生与永定、南靖土楼类似的联想,最后湮没在土楼的强势形象和概念中。建议使用“山寨土堡”概念和形象,把土堡和山寨放在一起,以区别于安贞堡和土楼,并在推广界面上把土堡和山寨钳制在一个画面上。3.乡土性至关重要,决定了大田县旅游整体上与其它地区的差异性与沿海城市比,乡土性越明显,与城市的差异性越大,大田休闲旅游的竞争力越强,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越大;与周边县市比,生态基础是一样的,但概念、意象不同。以大田县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生态等五位一体,以山寨土堡为整体形象,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挖掘乡土性休闲空间和场景,保持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原真性,塑造与城市观光旅游的互补性和差异性,凸显与周边县市、甚至全省生态旅游的差异性,可能构成大田休闲旅游的核心和独特卖点。4.闽南取向的营销重点大田县处在周边热点景区的包围之中、强势景区的阴影之下。相比而言,北部永安、泰宁、宁化、将乐等景区的品牌比较强势、与大田旅游资源交叉性大,而永春、德化和安溪虽然有戴云山、石牛山、牛姆山、茶叶大观园等景点,但品牌知晓度比较弱。与南部县市相比,温泉、山寨土堡等具有资源优势,再加上对接沿海门户的区位优势,比较容易突破。
三、大田县生态休闲旅游路径选择
(一)生态:大田生态休闲旅游的基础
自然景观、友好生态是山区发展休闲旅游的基础资源。若离开了大田生态这个基础,休闲旅游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构建、维护大田各个景区与城市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真正成为城镇居民修养身心、回归自然、各具特色的“后花园”。建设和申报鼋自然保护区。鼋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福建省尤溪河特有物种,被称为“水上熊猫”。通过建设有利于鼋成长的小区域,并实施保护繁育,不仅是对濒危动物保护的贡献,也可成为福建省生态旅游的独特卖点。鼋的主要产地原是浙江和云南,近年已很少见到踪迹,主要散见于少数的几个保护区内。
(二)体验:大田生态休闲旅游的重点
当观光不足以聚集人气时,体验就成为关键。根据中国目前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观光和体验仍然是吸引人气的主要卖点。大田休闲旅游的观光性不足,景区开发就要突出体验,这是构成与城镇旅游、周边生态旅游差异化的基本途径。根据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是主动参与或被动参与,以及消费者的关联或环境关系是属于融入情境或只是吸收讯息,体验分为4大类。1.娱乐的体验这是有别于城镇光声电娱乐的各种乡土娱乐,如斗鸡、牧兔、小猪赛跑、滑草、漂流,以及原生态的乡村武术、乡村婚庆、乡村歌舞等。2.教育的体验乡村景观、物候、万物生长发育机理的认知,农事、乡村文化的学习等,如学习果树生理、正确的采摘技术及水果、茶叶的营养保健价值等。3.逃脱现实的体验乡村异质景观环境下的浪漫意境与情节,身心放松,包括农作体验,生态体验(夜观天象、萤火虫,清晨听鸟叫虫鸣等)等。4.美学体验山寨土堡意境美、乡村景观自然美、乡村文化形式美,包括乡村饮食文化体验、乡村景观与环境(声音、夜色、小气候等)体验、乡村节庆体验、乡村文化民俗体验。
(三)文化:大田生态休闲旅游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