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新形势;林业发展;趋势
1 新形势下林业发展主要特征
1.1 具有高效性
在新形势下,林业发展必须要具有高效性目标,要以提升森林培育为核心,合理利用林业的资源,发展出高效、优质、高产的林业,加快增加森林资源。必须要做好森林经营,对低产林进行管理与改造,有效提高森林效益与质量,为林业的发展增添活力和生机。
1.2 具有节约性
我国属于人口大国,资源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尤其是人均森林面积较低,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新形势下,就必须着重发展循环经济,延伸林业的链条,提升其综合利用率。努力实现网络化、无纸化办公,降低各行成本。
1.3 开放性
当前与未来世界发展总趋势就是开放性,林业要顺应新形势发展就必须要对外开放,必须在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各行业间以及各个单位间,形成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开放态势,进而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以及互利共赢。
2 新形势下林业发展趋势
在新形势下,必须要紧抓住林业发展主要特征进行相应的创新,让林业朝着现代化发展趋势迈进。本文着重探析新形势下林业发展基本思路与发展趋势。
2.1 新形势下林业发展思路
新形势下必须要树立新的发展思路,才能成为林业发展趋势的指挥棒。根据新形势发展模式来看,林业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具有以人为本发展观;在新形势下林业发展必须着眼于改善生态、增加资源,要满足人们在文化、心理、物质、生理以及交往等各个方面对林业需要; ②不能够侵害后代人生存与发展;在大力发展林业同时必须要考虑到后代人生活,不能够只为了满足自己需要与发展,肆意掠夺资源,导致资源枯竭,严重破坏环境,影响到后代人的生存;③建立自然与人和谐相处价值观;新形势下要发展林业,不管是采伐、造林还是培育,都必须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科学合理使用自然力来增强生产力。
2.2 新形势下林业发展必然趋势
树立了正确的发展思想,才能够在思想指引下快速发展。综合起来看,新形势下林业发展必然趋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2.1 木材生产过渡到生态建设;在一度时间中,人们对木材的采伐主要是天然林为主,大肆破坏自然资源。在新形势下要杜绝再发生类似事情,要大力培育人工林作为采伐使用。只有转变了采伐场地战略目标,才能有效保护天然林资源。这就需要对林业结果利用与发展模式做出重大的调整,加大培育人工林的步伐,进而增强用材林场基地的建设规模,增加供给木材的规模;同时还要开发新的加工开发技术,扩大木材的有效使用率,达到节约木材的目标。
2.2.2 转变资源利用;在新形势下林业发展必须要从以林木资源为主,逐步朝着以林区资源、林地资源为主的方向转变,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林地的产出率,加强林业产业的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以多功能的森林来满足人们需求。
2.2.3 增强木材利用综合效率,最大范围节约木材;现实之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有很多木材仅仅利用了不到一半,另一半就被白白浪费掉。要么作为柴火燃烧,要么被潮湿之后腐烂掉。因此新形势下必将科学合理利用木材,发挥其最大的利用效率。
2.2.4 朝着2种资源和2个市场发展;新形势必将立足于两种资源,放眼于2个市场,以走出去为开放性战略,尽最大可能使用国外的森林资源。目前,我国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森林资源,增加从俄罗斯进口力度。俄罗斯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也清楚意识到联合开发的重要性。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采用有效的措施,组织协调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项目,构建出资源供应基地。
2.2.5 依据市场规律,建立宏观调控;必须要构建出市场准入体制,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在相应产业政策指引下,依据市场规律有序发展,同时要建立预警信息体系,将市场风险降到最低,并运用多种综合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进一步发展林业。
3 结语
近年来,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对林业产生了较恶劣影响。如果只顾经济,那么经济发展到后期必将被恶劣环境所破坏。因此必须要在重视经济效益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必须要根据新形势下的基本特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想,才能推动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五营林业局
中图分类号:F3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5)02-0056-0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指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作为一种组织,起源于1844年的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合作社,它是自愿联合起来的人们通过共同所有与民主管理的组织,以实现其共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目标及需求的自治联合体。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区广大林农在以往零散经营的基础上,创办了多种形式的林业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其中就包括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也使得各地区的林下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正是由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大量涌现,才有力地推动了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和林业结构调整,提高了林下产品的竞争力,并已逐步成为林区职工增收和林区、农村等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但是由于林区的人口素质还没有达到较高的层次,他们对于合作社的认识并不充分,也就导致很多林区职工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有些地区的合作社存在着名存实亡的状态,合作社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因此,本文对伊春五营林业局林区职工参与木耳种植合作社的意愿影响因素,对于五营林业局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区职工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木耳种植现状及合作社发展状况
1.1 木耳种植销售现状
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林业局盛产:优质木耳,通过对当地的调查得知,该地区术耳种植大多数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自己掌握有一定的种植技术,也有个别家庭的产量超过平均水平很多,成为木耳种植大户。该地区木耳质量较为优质,在质量方面可以形成竞争力,但是由于近年来“天保工程”的实施,黑龙江省全面停伐,木耳生产所需的锯末的价格也开始上涨,于此同时,制作菌袋的工人工资等人工费用也不断上涨,导致成本大幅升高。而在销售方面,东北地区并非木耳销售的最佳市场,而由于五营林业局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地理位置偏远,木耳售往外地市场的运输成本太高,所以木耳销售绝大部分是由山东等地的外地商户收购,当地木耳种植户在销售价格上并不占优势,没有决定做,木耳价格由外地商户主导,当地木耳虽然优质但不能卖上好价钱,术耳种植户增收效果不理想。
1.2合作社发展状况
对于当地木耳种植户的调查发现,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不是如想像的那样十分普遍和有效,一些林区住户甚至没听说过合作社的概念或是听过但没有参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当地政府在“天保工程”实施以后对林业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将森林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扶持,而对木耳产业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所以对于木耳种植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不够,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多名义上存在,没有发挥实际作用,由此导致木耳种植户参与热情不高甚至没有。
2.样本选择与样本基本特征
2.1 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自于2015年1月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资助的科研小组对伊春市五营林业局林区职工开展的抽样调查。为了保证样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整个样本选取的过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员和林区职工进行面对面的访谈,随时解答林区职工的疑问,以确保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调查地点包括实验林场、平原经营所、平山林场、杨树河林场、车队五个样本区,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2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80%。
2.2 样本基本特征
在被调查的96位林区职工中,选择“愿意”参加木耳种植合作社的林区职工有68位,占样本总数的70.8%,选择“不愿意”参加木耳种植合作社的林区职工有28位,占样本总数的29.2%,由此可见,多数林区职工愿意参加木耳种植合作社。从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看,林区职工平均年龄50岁,40岁以下林区职工l3人,占样本总数13.5%,40岁以上林区职工83人,占样本总数86.5%.其中4l~50岁的林区职工58人,51 - 61岁的林区职工25人:75%的林区职工的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89.6%的林区职工家庭规模为三人及三人以上,平均家庭收入为50000元。
3.实证分析
3.1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3.1.1模型构建
本文将问卷设计中的问题“您是否愿意参加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影响林区职工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因为是否愿意加入合作社是林区职工在自主经营与合作经营之间的一个二元选择问题,本文采取二元Logit模型,因变量Y1为林区职工是否愿意参加合作社,自变量X为影响林区职工做出有关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令Yi=0表示林区职工不愿意加入合作社;Yi=l表示林区职工愿意加入合作社。通过因变量和自变量构建binary logistic模型:
P(Y=1IXi.)=1/[1+e一(口+∥t)]
将职工愿意参与合作社的条件概率表示为
P(Y=1 lx,)=P,
则P= 1/[l+e-(以+∥X,)]
=g(以+∥x:)/[1+e(a+j8X,)]
不愿意参加的条件概率表示为
1一=1/[1+P(以+∥墨)]
求得林区职T参加木耳种植合作社的kif模型即:
In(P/1-只)=(以+∥墨)8。3.1.2变量选择
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从升级产品种植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帮助种植户抵抗市场风险等方面来增加林区职工收益,林区职工是林业产业合作社的最终获利主体,所以他们的自身条件及家庭特征影响着他们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其次,合作社能否满足林区职工的需求,切实解决林区职工在种植和销售等方面的问题也是有关林区职工参木耳种植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而林区职工对于合作社的认知态度和市场及政府政策等一些外部因素也对他们参与合作社的意愿改变发挥着影响作用。
本文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及入户访问调查两项工作将影响林区职工参与合作社的意愿的因素分为林区职工及其家庭基本特征、种植与销售情况、对合作社的认知及外部环境环境影响四类,选取了十六个变量。
第一类是林区职工及其家庭基本特征,包括林区职工性别( XI)、年龄(X2)、文化程度(X3)、健康状况(X4)、是否兼职(X5)及家庭劳动力数量(X6);第二类是种植与销售情况,包括年产量(X7)、种植历史(X8)、是否受灾(X9)、生产资料购买问题(X10)、资金问题( Xll)、销售问题(X12)、信息问题(X13);第三类是对于合作社的认知,包括合作社的领办人的选择( X14);第四类是外部环境,包括价格变动幅度(XI5)和是否有政策支持( X16)。各变量的取值及定义如表l所示。
3.2.2 计量结果分析
经过整理问卷数据,运用spss22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数据处理的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二元logit模型的计量结果,可以将影响林区职工参与合作社意愿的主要因素及其显著性归纳如下:
①林区职工及其家庭基本特征中,林区职工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林区职工是否愿意参加木耳种植合作社影响显著,健康状况、是否兼职、家庭劳动力数量对林区职工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林区职工的年龄( X1)在1%的置信水平下对林区职工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影响显著,并产生正的影响,这说明男性比女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参与合作社的意愿更强。林区职-的年龄(X2)在5%的置信水平下对林区职工参与合作社意愿影响显著,并产生负的影响,这说明年龄越大越不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容易拘泥自己主观想法墨守成规,而年轻人更具有远见和开阔的眼界而愿意接受合作社这样的前景发展的合作经营模式。文化程度(X3)在5%的置信水平下对林区职工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影响显著,且产生正的影响,说明林区职工受教育年限长有利于提高自身对于合作社这种新型事物的认知程度,有利于看到合作社发展的前景及合作经营模式的必然利益性。因此,受教育年限越高的林区职丁越容易接受参加合作社。
②种植与销售情况中,牛产资料购买问题( Xl0)和资金问题( Xll)都在5%的置信水平下对林区职工参与合作社意愿影响显著。且都为正的影响,其他变量对林区职工参与合作社意愿影响都不显著。据调查,生产资料成本过高或购买困难会影响林区职工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一般成本高的或购买困难的林区职工更愿意参与到合作衬中来。很多林区职工因为自给资金不足或资金筹集有困难和种植成本的压力,这样的林区职工更愿意参加合作社以期来降低成本同时解决资金困难问题。
③合作衬领办人的选择(X14)对林区职工参与合作社意愿影响不显著,说明由谁领头开办合作社对于林区职工来说并不能影响他们参与合作社意愿的选择。
④外部环境对林区职工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价格变动幅度( X15)和是否有支持合作社会发展的政策(X16)在10%的置信水平下对林区职工参与合作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林区职工参与合作社的意愿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关系不大。
4.对五营地区木耳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4.1 培育新型林区职工,提升林区职工参与合作经营的能力
只有职工的思想意识提高了,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才会会提高,才会更有意愿加入合作社。同时职工应该积极了解合作社经营模式,参与合作社的日常管理。
4.2 率先树立木耳种植合作社的典型示范,发挥带头和带动作用
据了解五营营林业局地区并没有发展十分成熟的专业木耳植合作社,这就阻碍了整体合作社的发展潮流和方向向,实践证明龙头的带动作用对于行业整体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所以要加强培育五营地区的龙头合作社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政府的人力支持促进和一些木耳种植大户的牵引,还有一些思想积极的农户共同的加入其中,来引流地区合作社的发展。把合作经营模式引向发展成熟.
4.3 政府应该重视该地区木耳产业的发展,为合作社的建立创造良好的环境、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在此调查中发现,伊春市政府的发展规划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而对木耳产业的发展较为忽视,因此即便当地有木耳种植的专业合作社而且很多人听说过,但却很少有人愿意加入。另外,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属于公共产品,若没行政府的支持,很难有一些职-愿意仅凭自己的力量建立合作社,所以在合作社的建立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4.4 合作社应该做好木耳销售平台的建立工作,积极拓展内地市场与外地市场
利用网络建立网上木耳销售平台,同时利用现代物流的便利条件扩大木耳销售范围;同时,合作社应该联合各家木耳种植户,提升对外地收购大户的话语权,提高木耳出售价格;合作社还应该积极引导种植户增加木耳产品附加值,对木耳进行初级加工,或是对木耳产品进行绿色产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提高种植户,的收入。
4.5 加强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建设,避免出现合作社有名无实情况
在调查走访期间,发现五营林业局地区曾经出现过名存实亡的合作社,同时有很多林区职工参与过合作社,但最终都是止于表层没有真正的给职工带来实质性的收益。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林区职工对于合作社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刻。所以,要加强地区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建设,避免让木耳种植合作社成为一块挂名的牌子。只有加强实质性的工作、开展实质性的帮助措施,真正的让合作社运营起来,才能增加林区职工对于术耳种植合作社信任与支持,最后达到合作经营的最高目标,实现林区职工和地区集体利益的统一,出现共赢局面
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3
一、联系童话生活,拓展国画题材
童话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可以联系小学生的童话生活拓展国画题材。
例如,在教学“花”这一国画主题时,在学生讲了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以后,通过自己的画笔来画出刚才的故事内容。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绘画热情,他们的思维活跃了,用笔大胆了,画面也丰富了。学生们创作了《百花仙子》、《花神》、《米依花的童话》等作品。学生画的花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有的画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在这些画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一定的指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于是,很多优秀的作品便诞生了。
利用童话作为小学生国画学习的素材,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以后,就能够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的学习。
二、巧用童性手法,丰富国画意境
国画,最为重要的是其意境,国画的意境美是国画与其它画种相比最具特色之处。在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童性化的国画手法去丰富国画的意境。
1.巧用夸张,描绘意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他们一般都是通过直观感受来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够在脑海中把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一定的强化。因此,在小学国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为切入口,指导学生用夸张的手法来进行国画创作,这样,小学生就能够在国画中通过自己的笔画出脑海中的意象。
2.巧用置换,体现意境。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他们的思维不够严密,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往往会对某一些事物进行“张冠李戴”,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这种“张冠李戴”巧妙地转化为“借物置换”的写意表现手法,这样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写意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事物的构造特征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物体的结构特征,然后让他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某部分来细致刻画,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其他物体的某一部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独特的形象,让国画的“意境味”更高。
例如,教学《轮船》一课时,我利用教材上的范画让学生对轮船进行观察,了解船身和水的基本特征。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船身、水的关系和生活中的什么现象比较相似?这样一启发,学生立刻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轮船和水进行置换,形成了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意境,有的学生的画的意境是很深远的,学生在课堂上乐此不疲。
教师把轮船和水作为素材,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置换,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夸张的手法在变换与合理中形成了新的意象,并构成了深远的意境。虽然有的学生在画中表现的事物并不合理,但却体现了国画意象的基本特征。
三、开展趣味游戏,创作国画作品
绘画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即画自己想画的题材,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充满激情,有自己独特和完善的技巧和风格,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控制。小学生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先学用笔、用墨的技法,再开启自身思维,推陈致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国画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保守和庄重的,所画内容,也仿佛规定好了一般,但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陌生又无趣的,所以他们只能停留在临摹学习阶段,无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那为什么不让学生画他们认为好看的、有趣的、可爱的、新奇的事物呢?例如,在教学“画坛巨匠”时,可以先带学生到植物园观察真正的兰花,然后在网上收集不同的兰花图片给同学们观看,让同学们在充分了解兰花之后,再让同学们下笔画。同时,引导他们想象与兰花有关的事物,有的同学在兰花下画上了一直睡午觉的蟋蟀、有的同学画了一个漂亮的兰花圃、有的同学画了长在森林里的幽兰……
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世界各地历史、地理、人文、气候等自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使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景观,地域特征各具特色。 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不同的地域特征往往造就不同类型的风景园林。纵观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优秀风景园林作品,都体现了基于地域特征的规划设计原则,在尊重不同区域地域特征的过程中,反应了各地域的人文历史、社会属性、自然环境等。忽略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使得景区众景一面、城区千城一面,不会是一个好的设计,也降低了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意义。
1 地域特征的概念
地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综合体。地域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不同的地域反射着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地域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地域范围之内存在的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标志、表征,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
2 阐述地域特征的内容
在地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实习惯,地域特征可细分为两大类: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对地域特征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从地域自然特征、地域人文特征中分别进行。
2.1对地域自然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在多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地球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一样的自然特征,自然特征是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被、水文与生命界有机组的综合反应,是一个自然综合体。
(1)气候气象。处于地球外圈层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是自然环境因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在满足地球生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气候气象特征。
(2)地质地貌。不同地域的地质土壤的不同情况,决定了自然景观特征的不同。地貌指地球表面在不同的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地球表面承受着来至于岩浆活动、地壳活动、地震等带来的内力,同时承受着气候中流水、冰川、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类型丰富的地貌特征。地质地貌往往关系着风景园林中植被的种植、亭台楼阁的建造。
(3)植被。植被是人居环境中的参与者,是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环境因素。在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植被是主要的设计和规划对象,是风景园林生态属性的主要体现因素,是环境建设、风景园林建设中除了人之外的又一活因子,因此,风景园林受到地域植被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4)水文条件。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临水而居是最常见的社会行为。在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作品中,以山、水为自然屏障的规划设计非常普遍。
2.2对地域人文特征主要内容的研究
人文特征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地理环境为基础,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积累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人文环境。人文特征是一个内容广泛、含义丰富的概念,就其中所包含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做简单介绍。历史遗迹与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域,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历史背景的研究要深入到地域发展线索的梳理,了解人文特征的形成与变化。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要在宏观的整体的时空背景下思考地域,充分了解地域的历
史背景,使景区园林与历史遗迹有更好的融合。民俗风情与民族信仰。受地理因素和的影响,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传统民俗,传统的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时空连续性、地域性、集体性等。在景区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民俗风情及信仰的融入,使人们更容易接受景区,也利于民俗传统和风情的具体体现和传承。另外,人文符号、社会背景也是地域人文特征研究的主要内容。
3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3.1设计规划中的地域自然特征
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植被,水文条件等自然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错综复杂。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一项自然特征,综合分析使用功能、生态保护、艺术价值等,依据地形地貌合理的筑亭建台、堆山理水,加强山、水等天然风景与构建风景的完美融合,达到园艺设计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要求,更好的达到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
3.2设计规划中的地域人文特征
尊重并延续地域的文脉,是现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特征。任何的设计流派,无论风格样式有着怎样的风貌,实质上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自然条件与社会需求共同决定的艺术形式,有着渊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技术背景。地域人文特征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某些地域的风景园林规划中,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遗迹是历史留给后人记载和反应人类历史活动的宝贵印记,是人类在地域特征上的宝贵财富,在后人对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在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对历史遗迹进行合理的利用,但这种利用不能以肆意的修改和抹煞为前提。在杭州西湖西进景区的规划建设中,以纯自然的外部景观创造出朴素脱俗的美景,并在景区中重现了历史上的杨公堤、古上香水道、苏小小墓等,重现的历史遗迹与原风景园林相得益彰。
在笔者参与的芜湖神山公园规划设计项目中,对于地域历史文化的尊重及运用也是设计的主要原则。在这个以自然特征为主体的公园中,规划提出了“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设计主题。公园以自然山体为依托,形成森林环绕、自然幽静的生态背景,进入公园内部,则以水体湖面为视觉中心,精心雕琢为开放绚烂的城市公园。在这种相对现代的设计理念下,地域文化内涵同样得到重视及展现。根据山体的形态及历史特征,规划赋予其新的内涵:人文山、历史山、运动山。古老的人文资源如干将墓、淬剑池、试剑石、铁门槛、至喜亭等集中在历史上,通过历史步道串联,并通过多种手法对历史遗迹进行展现凸显。烈士陵园、盆景园等相对现代的历史人文资源集中在人文山,规划以此为基础,增加文化园、艺术园等,凸显当地人文内涵。神山公园的地域人文特征展现,使得该公园形成集自然文化交融、历史现代共生的良好氛围,为周边城市新区的发展提供自然及文化依托。
4 结语
风景园林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的实现,已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断追求的目标,而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则,永远是重要不可忽视的。地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会不断的发生变化,在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中要去研究和发现变化,并分析和确定变化。
参考文献:
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5
一、突出优势
1.重组结构,创新教材设计
本着创新教材设计、优化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八上新教材处理思路相对比较清晰,如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设置三节内容,即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第三节“河流和湖泊”。很明显教材是从地形、气候、河湖三方面说明中国的自然环境,这样安排教材结构比老教材清晰、简单。其中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将老教材“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基本特征”两节内容揉和一起,编者的出发点不言而喻,将中国的自然环境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目的安排,新增阅读内容“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推移及其影响”,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接着新教材呈现“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内容环环相扣,成为新教材亮点之一。
新教材修订以八年级下册尺度为最大。八下“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为中国地理分区开篇,之后设专门章节分别讲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分区。四大地理区域中穿插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既有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必学的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又有东北三省、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从而实现课程标准关于“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些区域作为其中的一个自然或行政区域,在四大地理分区的背景下,有宏观地理知识作铺垫,学生学习会比较轻松,也利于深化对四大地理分区知识的理解。
2.情境导学,激发学习兴趣
八下中国区域地理新教材编写的思路和七下世界区域地理新教材编写思路相同,由导学情境与区域主图和名片一起占据完整的一页,构成独具特色的“导学篇”。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策略是:选择一幅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画面,或提供照片,或给出地图或人物图像,以资料卡的形式提供材料,用简短文字叙述,自然地切入教学主题,集中学生注意力;通过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子目标题,突出区域特征
八下新教材中国区域地理每一节内容都设有子目标题。子目标题往往是对某一目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其很强的概括性便于学生理顺图文脉络,建构知识框架以掌握主要知识内容。虽然老教材编写也注意突出区域特征,但新教材处理更为明显。如关于每一区域的位置和范围,老教材专门用一目进行介绍,新教材则将各个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安排在导学篇中进行学习,每一节的每一目都以区域最突出特征作为标题。这对于感性知识较强而不善于逻辑思考的初中生而言,学习有关键词可抓,易降低学习难度。如八下“黄土高原”一课,共由四目组成:第一目“全球最大的黄土区”、第二目“水土流失严重”、第三目“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第四目“生机焕发的黄土地”。再如,“东北三省”一节,共由三目组成:第一目“冷湿的自然环境”、第二目“重要的农牧业基地”、第三目“转型中的工业基地”。每一子目标题都是对该目内容的高度概括,很好地突出了区域特征。
4.地理活动,关注探究过程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课堂活动设计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如八下“黄土高原”一节第20页新增设的活动“水土流失小实验”,讨论水土流失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笔者认为这一活动不仅是本节教材的亮点,更是必须重视的活动内容――地理探究活动。该活动通过三个对比实验,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强度与地面植被、降水强度、坡度大小的关系。该活动并未直接给出结论,需要学生自己探究发现。这类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更为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生成过程及探究意识的培养。
5.图片精美,承载信息丰富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能够承载丰富的地理信息。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重新绘制地图、示意图,使其更加科学、美观、形象,景观图片更具视觉冲击力。图像与课文结合紧密,起到以图引文、以图释文的作用,形象直观地反映和说明地理问题,对学生产生很强吸引力。八年级下册新教材这一特点非常明显。如“黄土高原”一节中直接提供有效信息的图表多达17处,其中第18页图6-3-1“黄土高原范围和地形”,可了解黄土高原位置,清晰找出黄土高原范围、流经该地区河流、所处地形单元等有效信息,利于培养学生读图素养以及获取信息能力。又如,第19页黄土地貌景观图和第21页黄土高原景观图,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特征,可为后面教学创设情境――“假如你生活在这里,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你会有哪些举措”,从而过渡到第四目“生机焕发的黄土地”的学习。
6.海洋国土,全面认识国情
八下新教材增加了“我国的海洋国土”一章。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它顺应时展,体现课程标准“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的要求。同时也避免老教材中国区域地理只讲陆地区域,不讲海洋区域的局限。教材由陆地到海洋的编排方式,隐含了中华民族正在以开放的胸怀和气魄走向蓝色海洋,走向世界,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国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和国土观念。
二、不足之处
1.个别内容表述不够严谨
八下新教材第54页香港组成描述如下:“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组成”。这种描述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即“香港只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而从图7-3-4“香港特别行政区”图上可知香港组成不仅有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还有周围200多个岛屿。教师新授课时应让学生明确香港的组成部分。
2.某些地方抢占学生探究空间
八下地理新教材编写有许多地方用文字形式直接给出结论,笔者认为这样做忽略知识的生成过程,也阻碍有效教学活动。如八下新教材“黄土高原”一节第二目“水土流失严重”,开篇即给出结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土质疏松、降水集中等自然原因,也受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耕种等人为因素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是本课重点,也是组织学生从事探究活动最好内容,这样设计忽略知识生成过程。可做如下改动:在组织学生做完“水土流失小实验”,得出水土流失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后;呈现课本第21页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干燥的黄土遇水后变为泥浆、延安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口头描述或写出黄土高原的外在特征;最后让学生分组探究,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原因,可通过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得出结论,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3.局部内容编排略显混乱
八上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基本特征”第二目编写,教材内容略显混乱,层次感不强。为了承接第一目季风气候显著,可这样编排:“季风影响下,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是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体现,人们通常根据一个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然后呈现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还表现在气温时空分布上”,紧接着呈现“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及其相关内容。“我国气候复杂多样还体现在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上”,可呈现教材内容与“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这样编排教材,内容紧凑、层次分明。
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 幼儿园 情景式 区域活动 创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情景式区域活动的概述
所谓情景式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学前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以故事、生活、角色、问题、任务、目标、社会交往等情境设计为主题而创设的各种动作,并贯穿于活动过程始终的区域活动。情景式区域活动是区域活动的一种。情景式区域活动让幼儿的活动具有情境性、参与性、趣味性,使幼儿的行为表现为一种角色的参与行为。这种教学形式能够让幼儿身临其境地体现学习的快乐,因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幼儿年龄、季节季候、地域环境、主题内容等是情景式区域活动的开展必须考虑的因素。
2情景式区域活动的基本特征
情景式区域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如下三点:
(1)注重情境的导入和利用。情景式区域活动需要创设各种情境,而这些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满足幼儿的兴趣爱好、身心特征及其经验等,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情景式区域活动的开展中应注重情境的导入和利用。
(2)注重幼儿的参与性。情景式区域活动要求幼儿能够在参与不同情境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这种参与不仅是一种行为上的参与,更应是一种思想上、精神上的积极主动参与。
(3)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运用情景式区域活动指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满足幼儿的趣味性。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因此,情景式区域活动的主题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趣味性,促使幼儿在参与情景式区域活动中更积极、更主动,以便更好地实现幼儿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
3情景式区域活动的创设策略
3.1不同幼儿年龄的情景式区域活动的创设
不同幼儿年龄的身心特点、经验、兴趣需求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针对不同幼儿年龄进行情景式区域活动的创设时,应采用不同的策略。具体而言,在对托班、小班幼儿进行情景式区域活动的创设时,应采用创设生活化、角色化的情境。这主要归因于托班、小班的幼儿行为特征主要受情绪支配,虽然他们基本上形成了生活相关的概念,但他们对大人或教师的依赖性依然较强。对托班、小班幼儿应采用创设生活化、角色化的主题内容。如可以选择“娃娃家”、“快乐超市”、“小医院”、“大城市”等;在对中班幼儿进行情景式区域活动的创设时,应采用创设体验化、拓展化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既能满足中班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也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如可以选择“机器人”、“水果打拼盘”、“快乐剪纸”以及各种拓展游戏等主题内容;在对大班幼儿进行情景式区域活动的创设时,应采用创设辩论式、提问式的情境。大班幼儿的主要特点表现为:自我评价能力、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合作意识、控制能力等明显增强。如可以选择“有趣的轮胎”、“我要上学啦”、“ 奥运阳光运输队”等主题内容。
3.2不同季节季候的情景式区域活动的创设
针对不同季节季候特征对情景式区域活动进行创设也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技能。根据四季鲜明的季候特点可选择创设不同的情境,如春天可以创设“我们去春游”、“ 春天来了”、“燕子”等与春天主题相关的情境;夏天可以创设“热闹的夏天”、“学游泳”、“夏天的服装”等与夏天主题相关的情境;秋天可以创设“摘苹果”、“秋天的童话”、“小菜农”等与秋天有关的情境;冬天可以创设“快乐的冬天”、“冬季保健院”、“美丽的雪花”、“堆雪人”等与冬天有关的情境。
3.3不同地域环境的情景式区域活动的创设
针对不同地域环境对情景式区域活动进行创设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对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场地、气候特征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教师的必备的专业技能。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地域文化、场地、气候等资源进行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如叶蔚青在其撰写的《挖掘乡土资源,创设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一文中,指出根据当地农村特色,采集植物类、沙石类、民间劳动工具类、昆虫动物类及其他废旧日用品类等乡土材料,并将农村的民俗民情引入情景式区域活动之中来创设农村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取得了显着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可以根据农村与城镇、山地与河流、平原与高原等不同地域特点来创设不同的情境。如“勤劳农家”、 “快乐登山”、“长江隧桥”等情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