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土文化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土文化调研

乡土文化调研范文1

一、调查内容及基本情况

为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礼仪文化在当代乡土社会传承的状况,并为保留适应时展需要的礼仪文化提供决策依据,课题组于2011年底至2012年初从南昌、九江、宜春、抚州、吉安、赣州、上饶等地市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20余个村庄,抽取了210人进行了结构式的深度访谈。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家庭类型、人口数量、男女比例、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就业状况等是否会影响其对礼仪文化传承的态度。访问结束后,经课题组甄别,共获取203份有效问卷。这203份有效问卷主要是访问中青年人获取的。平均年龄为31岁,年龄最大的65岁,年龄最小的16岁。其中男性89人,占43.8%,女性114人,占56.2%;外出读书或打工者为168人,占82.8%,在家留守或务农的35人,占17.2%。调查表明,无论是外工者还是留守农村者,大多认为乡村礼仪文化很有意义,希望礼仪文化能够继承和发扬。

二、乡土社会礼仪文化传承的现状

调查表明,江西省的礼仪文化仍有一定程度的传承。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年节活动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如91.2%的受访者描述说,春节来临时,本地有拜年、贴春联、守岁和给压岁钱的习惯;61.1%的受访者强调如果挤得出时间,一定要参加清明祭扫活动。二是邻里关系仍是村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如73.3%的受访者描述说,如果家里做房子,邻居们之间仍会相互帮工;89.9%的受访者描述说,丧葬仪式上,抬棺的“八仙”都是村里邻居组成的,送逝者上山也主要是村里人。三是修谱及修祠堂的活动日益兴盛,村居们之间的良性竞争日益增强。如55.4%的受访者认为,修谱及修祠堂是必要的,既可以激发年轻人更加上进,又可以使那些外出的精英们或务工者对乡村有一种精神归属,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意识。

尽管有上述传承礼仪文化的活动及动力,但是,目前,礼仪文化在乡村的命运仍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穴一?雪礼仪文化传承总体形势并不乐观

礼仪文化传承因乡土社会结构的变迁而大受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自然村的青壮年农民全部外出务工,村庄中只剩下儿童和老人。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已成家的新生代农民工一般夫妻一起外出,一部分人家庭是将孩子交给祖辈留在村庄内养育;还有一部分家庭是举家外出,选择打工城市或县城生活。青壮年农民的外流,尤其是财富的外流,使村庄生机日减,公共设施往往只破不建,集体性活动也难以组织,村庄公共生活日益陷入凋敝状态,礼仪文化传承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面对“您觉得礼仪在乡土社会的传承怎么样”的问题时,68%的回答者认为“总体上不乐观,需要改进”,;而当问及“处理个人事务时,您是否会遵从传统礼仪”时,45.3%的人回答“不会”,36.9%的人回答“看情况”,只有17.7%的人回答“会”,而且回答“会”的人多半是年龄在39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就是说,礼仪文化在年轻一代那里的传承情况非常不乐观。

(二)传统集体礼仪文化活动渐趋式微

礼仪文化是乡土乡民们的处世规则,它已融入乡民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并已渐渐演化成为各种习俗和仪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节庆仪式。千百年来,节庆仪式往往是在农闲时间,乡村社会通过安排一些集体性的仪式活动,来感谢上苍、沟通情感、强化认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批农民外出务工,乡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改变,部分农民象侯鸟一样,农时回家,农闲离家;部分农民只有春节几天才回家;部分农民几年才回一次家;还有部分农民不再回家。由各家各户出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办起来的集体性节庆仪式因之趋于式微。在调研时,我们特意选在春节前后,为的是能在村庄找到不同年龄阶段的调查对象。在问及“逢年过节村民会去村里祠堂吗”?78.3%的受访者说“以前会去,现在不会”;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受访者因为保留着年少时乡土社会集体生活的深刻记忆,对集体礼仪文化活动有着很深的情感;而年轻一些的受访者,尤其是常年外出务工者似乎只是将乡土社会礼仪文化看作是乡土社会的过时特色,颇有一些无所谓的意思。

(三)传统家庭礼仪文化规则有所变异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乡土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在传统乡土社会的家庭中,为人子女者对父母需竭尽孝道,为人父母者对子女需疼爱教诲,家庭内部其他成员相处时亦需恪守礼节。在家庭内部构建起以父母、子女之间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的,父威子服、家庭和睦的家庭礼仪文化。然而,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传统家庭礼仪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在问及“您会不会每日向家中高龄长辈请安”时,56.3%的受访者回答“不会”,27.2%的回答“偶尔会”,只有16.5%的受访者回答“会”,且他们多是在家务农的年长者。再如被问及“吃饭时,您是否能做到长辈入座后再入座”时,42.3%的受访者回答“做不到”,36.5%的受访者回答“偶尔会”,只有21.2%的受访者回答“做得到”。可见,年少者对年长者的尊敬程度大大下降了,就是说父辈的权威逐渐下滑。家庭中平等的气氛增加了。但是平等的氛围并不意味着更加和谐的家庭关系,相反,它可能带来家庭更多的不平静。如在问及“和家人有不同意见时,您是否会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时”,只有35.5%的受访者回答“会”,却有40.9%的受访者回答“不会”。

乡土文化调研范文2

【关键词】:田野调查 乡土建筑 文献法 测绘法 访谈法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2009年,因缘际会之下我们开始了乐清黄檀桐村的乡土建筑研究。为了对黄檀桐历史文化名村的乡土建筑状况和民俗生活的内容有一个系统地了解,2009年以来我们对黄檀桐村进行了多次考察。期间相继走访了乐清市城北乡乡政府、乐清当地的档案馆、图书馆、乐清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等单位,收集黄檀桐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开发的相关资料。整个调查试图从一个民俗学的视野下观察乡土建筑环境的构成因子,因而调查内容涉及了黄檀桐村的历史沿革(村落发展历史、重大历史事件)、自然环境(山脉、河流、矿藏、动植物资源、气候条件)、交通状况、物品供给、人口迁徙、社会组织结构、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整的重要宅院的建筑构造,以及村内民俗生活等等诸多方面。在黄檀桐村的田野调查中运用了多种具体的调查方法,同时为了突出单个古村的研究的特点,这里将黄檀桐古村中的调查工作和调查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能为同类性质的古村调查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一、建筑学视野下的传统调研方法

1.测绘法

建筑学领域关于乡土建筑的调查借鉴了考古学的诸多经验,形成了建筑测绘与文献学并重的方法。建筑测绘包括了测量和绘制两个部分,测量必须在调查对象所在地进行,所有测量获得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绘制则包含了两种形式,一种是为了辅助记录测量数据所作的图形记录,大部分时候以手绘为主。另一种是对测量数据整理分析后形成的规范的测绘图纸。建筑测绘是一项细致、严谨的工作,在开展工作以前应作好充足的准备——首先,要制定全面的测绘计划,还应选择合适的测绘工具与测绘时间,测绘开始后可根据之前制定的调查计划,确定测绘顺序。此外建筑结构、立面形式、屋顶形式以及斗拱、柱础、木雕、砖雕、彩画、铺地、对联、龛台等细部大样都要作好详细的记录,形式最好图文并茂。还可以适时地用相机拍摄下建筑各个细部的照片,以便以后参详比照,事实证明这也是在后期数据整理中非常可靠的辅助手段。

在黄檀桐村作测绘的时候,我们发现古村落的许多建筑在两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宗祠为例,为了迎合旅游的需求,宗祠戏台周围的通道被改建成了展览室,入口左右边加建了管理用房,宗祠周围的地貌也被整理成宽阔的平整场地,方便日益增加的游客停车、集散。宗祠况且如此,更宸论那些无人居住的宅院,还有那被台风天肆虐过的倒塌建筑,这个时候适时图形图像类得数据整理与记录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文献法

建筑考察中通过文献学的方法获得的资料可以与测绘资料相佐,通过历史、地方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地区建筑发展的历史线索。乡土建筑中的文献有族谱、县志、地方志、专著、杂文等多种形式,再者,某些建筑上的铭文、刻字也可以成为乡土文献的一部分。如黄檀桐村的考察中已发现的可供研究的文字资料就有《乐清县志》、《浙江省名村志》、《卢氏族谱》、青年作家杨坚的《吾乡吾土》,另外,宗祠、卢文周、东不大宅几处重要建筑与先祖墓碑上的刻字,在没有专史、专著介绍的黄檀桐村这些文字资料就是文献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它与建筑测绘可以构建起比较完整了建筑信息的脉络。

二、民俗学视野下的调研方法

1.访谈法与参与法

除了建筑学的方法,田野调查还可借鉴民俗学的方法。民俗学对于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的两种方法——田野作业与文献学的方法对于搜集与建筑相关的民俗资料有着明显的优势。与建筑学中以本体研究为主的调研方法不同的是,民俗学田野作业的方法在调查之初撒下一张大网,更容易全面地研究乡土建筑的环境特征。因为民俗本身包含内容量大,且范围广阔,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物质生产生活到岁时节日、信仰、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等。这些存在于民间的活的民俗事项,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表现为具体现实形态,篆刻在建筑空间中。对于这些资料的获取一定要身体力行地下到民间,积极地与调查对象交谈,并且要与调查区域内的不同对象交谈。为了提高调查资料的可靠性,有时甚至要深入到调查对象中与之共同生活,正如民俗学研究专家钟敬文所说的“从生活方式的参与,进而到文化心理、民族意识的参与”[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484]。

2.文献法

文献学方法在民俗资料获取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许多民俗史、风俗志、地方志、诗文集中对传统风俗习惯都或有提及,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这是非常珍贵的材料。虽然那,本次调查的黄檀桐村民俗文献不多,但是一些地方口头文学和当地媒体资料也可以纳入到民俗文献中进行分析研究。

三、建筑学与民俗学并重的具体调研方法

事实上,实际调查过程中建筑学和民俗学的方法并不是如此泾渭分明,对于同一个对象的调查为了力求调查资料的真实可靠,往往融合了两种不同的调查方法。下面以调查过程中的几个具体对象,分别介绍其调查方法。

1.关于重要建筑的调查

古村中常常有许多破坏严重或完全倒塌的建筑无法进行完整测量,针对这些建筑的调查可以通过对村民的访谈,使其回忆建筑的历史面貌,或者对建筑遗址遗迹进行详细考察,从建筑历史发展规律尽可能地去复原建筑原貌。对于一些比较重要且主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的乡土建筑则可以进行详细的建筑测绘,并通过手绘图纸、拓印图和电脑输出的CAD、Photoshop图纸等形式,完成了各个主要建筑的总平面图、外立面图、建筑内部平面图、剖面图、以及建筑内木雕、砖雕大样图的绘制和记录。测绘是个细致的工作,对那些建筑的柱础、地基、建筑主体框架、梁架结构、门头、墙面构造等也应进行分类采集,如果可能应该形成分类对照的分析表。此外,重要建筑的调查还包括了建筑建造年代、历史住户、使用情况和历史相关事件与人物等信息的采集,这部分的信息一是通过建筑上的牌匾、刻字、典型构造推断,另一方面是通过与现居住于此的住户或村内年长的老人的访谈进行补充和验证。

2.关于村落格局的调查

一般历史悠久的文化名村关于村落格局的形成在其族谱与地方志当中都有介绍,保存完整的族谱中还有建村伊始的选址缘由的记载,和村落最初规划的格局图,这类村落格局的调查就可侧重历史文献记载。但是也有一些古村如果缺失该部分的文献记载,如本次调查对象黄檀桐村,在其调查中我们则侧重了村落格局近一个世纪的状况的调查。黄檀桐村格局紧凑,生产用地、居住用地、防护用地相对集中,四面环山的地形形成天然屏障,历史上格局变化较少,主要在50年代后有较多改变,针对这种现象,调查工作主要侧重了走访,再结合相关测绘仪器,如海拔仪、测距仪在卫星图的基础上,将宗祠、住宅、古庙、龙游溪、古树名木、寨门、巷道、农业用地、经济用地等进行了定位。

乡土文化调研范文3

【关键词】:乡土材料;城市景观;村镇景观

1、茯茶小镇的概况

茯茶小镇位于陕西泾阳县,占地约1300亩,包括茯茶文化产业园、商业展示区、优美小镇及双赵村商业改造四部分。为实现城乡统筹,加快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泾河新城联合泾阳县充分挖掘特有的人文、历史、文化、民俗等禀赋,打造了以茯茶文化为主题,集吃、住、游、娱、购为一体的特色民俗园。旨在带动周边村镇经济及旅游开发,形成集茯茶文化、关中民俗文化、关中生活文化为一体的茯茶小镇。

双赵村作为茯茶镇的领头项目,已通过改造提升,变成一条关中民俗小吃街,不仅村中建筑换了“新颜”,村民们生活生产方式也都变了样,家门口当起了老板。在这里,市民不仅可领略中国悠久的茶历史,陕西关中民俗,体验茯茶文化的魅力,体味田园城市生活,还可以可感知茶马古道的繁华。

2、乡土材料的含义

乡土材料包括很多方面的东西,但它主要包括那些质朴的、本土的和传统的东西。简单理解,乡土材料是指在一个地区分布较为广泛、较常见的、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地域特色的材料。再做深入了解,从中提炼乡土材料的元素,乡土材料就分橐韵录钢衷素:乡土的“物”,乡土的“事”,乡土的“意”。乡土的“物”指基本上不需要二次加工而直接可以用于景观营造的物质形态,如乡土建筑、植被等;乡土的“事”指乡土地域上的事件性元素,如地方习俗,民间典故等;乡土的“意”指那些可以感知的、非物质形态的元素,是“物”与“事”的结合和统一。[1]

3、茯茶小镇景观中乡土材料的种类调查统计

景观材料是景观的主要载体,是景观的外表,承载着景观的内涵,任何景观都要依靠材料去实现和完成。乡土材料种类繁多,用法各异。就茯茶小镇而言,乡土材料就有很多种,用其组合造景,来体现当地的特色景观。2016年6月,我们通过对茯茶小镇的调研,对当地的乡土材料做出了一下统计,常见的大概有青砖、青瓦、石材、木材、土、茅草、竹子、磨盘、陶土罐等,其中青砖、青瓦、石材的应用面积较广,随处可见。从用法上来说,青砖、青瓦主要用在景墙、建筑、铺装及景观小品和树池上;石材主要用于路面铺装、驳岸、坐凳及其他景观小品;木材主要用于亭子、建筑门窗及休息长廊等处;茅草主要用于亭子及长廊的顶部;竹子主要做栅栏使用,等等。所有的这些景观材料大都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通过组合搭配及用法的变化来造景,呈现出不同的景观花样,最终达到和谐统一,与茯茶小镇的环境融为一体。

4、乡土材料的特性

乡土材料取自本土,取材广泛、用材经济、节能低碳、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和地域传统文化烙印,反映该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它根植于地方,依托地域性而存在。与现代新型的材料相比,乡土材料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属性,总结起来,乡土材料的特性有以下几点:首先,乡土材料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其次,乡土材料具有多样性和生态型;第三,乡土材料具有适应性和经济性。[2]正是这些特点和属性使他们一直没有被人们所忽视,也是设计师们营造乡土景观的必选材料。

5、乡土材料的研究意义

材料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进行建造活动的基本条件。它影响着人类的进化,代表着人类文明的科技水平,重要的材料被当做划分文明进程的阶段性标志,比如人类文明的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就是以材料来划分的。本文就是针对当前中国在高速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材料入手,揭示当代景观的本质问题,从一种新的视角审视当代景观,试图通过乡土材料的使用,在景观的本体性、地域性和当代性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探寻一个地方的本土景观。[3]

5.1回归本体

景观的根本在与建造,设计师应用材料并将之构筑成整体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在新材料不断涌现的今天,乡土材料也被当做核心内容备受关注。材料是设计师用来表现景观艺术的载体。材料与景观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材料语言具有强大的感官表现力,也是设计师创作的灵感源泉。

对材料的关注有助于在这个图像化的、超速发展的时代,慢下来,回到景观本体,进行反思。

5.2继承传统文化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有的传统逐渐消失,尊重传统的目的在于保证人类社会能够持续不断的发展。当今城市中导出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的构筑物,城市中的人们完全生活在一个以钢筋混凝土构筑的世界中,与自然界的隔离越发严重。相反,历史更悠久的木、石、土等传统乡土材料的屈屈才容易,便于加工,与人更亲近,而且特质因产地而异,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特色,在体现地域特色、传承和表达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5.3探索现代之路

中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中国的当代建设技术既应该追求现代性,体现时代精神,也应该将自己丰富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时,中国是个幅员辽阔,地域特色多样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景观应该体现不同的地域特色。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体现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仍然具有相同价值的传统地方材料及建造工艺,是当代中国景观及建筑等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最终探索出中国的现代景观与中国传统景观文化的现代之路。

6结语

茯茶小镇的建设是设计师运用了多种乡土材料,对乡土材料视觉形态语言的探索和表现力不断追求新意,运用现有的技术,结合当地的乡土材料及历史文化,与地域的物力资源相耦合,寻求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平衡,创造出了一个生气勃勃,包罗万象和富有人情味的景观。它不仅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也显示出茯茶小镇的风土人情,更传承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一个既有过去又有未来的特色景观。

【参考文献】:

[1]黄文慧.乡土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4,5.

乡土文化调研范文4

——农村人才培训工作探索研究

今年,本着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的宗旨,我们就农村人才培训专题深入到我市广大农村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了农村人才的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开展了农村人才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情况

今年,我们深入到×市、×县、×区等区县(市)的人事局、乡镇、农村,就农村人才培训专题,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进了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市农村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我市共有×万农村人口,可以说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人才资源相对匮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人才较少,不能适应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是我市农民文化层次较低,懂得农业科技、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奇缺。据调查,我市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工作的几乎没有,同时大部分中学毕业生也进城务工,这些都使得我市在乡务农的农民文化水平层次较低,造成了农村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市腰堡乡中腰堡村为例,全村共有550户20__名村民,共中大学毕业生人数为零,高中毕业生只有6人。二是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广大农民有强烈的培训需求,有着急切的通过学习掌握致富本领的愿望。一些青年农民希望参加学历教育的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农村科技、管理方面的知识,力争学习回乡后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建设新逐村建设的实践中去,做农村的科技带头人、致富带头人。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农民希望接受短期的实用技能的培训,通过短、平、快的学习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致富能力。如×市腰堡乡中腰堡村村民李×谈到,她在销售植物药品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为植物对症下药,正在自学但收效不大,所以迫切地需要植保方面的专业知识。李×的这一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的心声。

二、对策措施

结合我市农村人才队伍的实际状况,针对广大农民的培训需求,我们决定从今年起实施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大力培训农村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具体情况为:

(一)、新型农民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实施新型农民培养计划,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大力培训农民,迅速而有效地改善农民知识结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实现农民知识化,使“现在”的农民成为“现代”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丰富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

(二)新型农民培养计划的工作措施、进展情况和成效

沈阳市新型农民培养计划主要包括村村培育大学生、致富能手培养、乡土拔尖人才培养等工作内容。

1.村村培育大学生计划

培养目标:培养一批植根于广大农村,懂得农业科技、农业经济,掌握先进技术、管理的农业人才,为实现“一村一业”提供人才保证。

培养方式:委托×农业大学,设置作物生产技术、园林、园艺、畜牧兽医、农林经济管理等五个专业,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或年龄在18周岁以上、具有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开展为期2年的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

进展情况:首期大专学历班已于今年9月份开班。今年共招收135名学员。专业分布:园林专业33人,园艺专业27人,畜牧兽医专业30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44人。目前,学员正在校学习中。

2.致富能手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通过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让农民掌握一、二项农业实用技术,扶持农民成为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

培养方式:围绕农学、植保、蔬菜、园艺、花卉、果树、保护地栽培、食用菌、饲料生产、林业、农机维修、水产养殖、畜牧、兽医14等个专业,选拔一批具有一定特长的各类乡土人才,选送到沈阳农业大学进行先进实用技术的短期培训,或组织专家到区县、乡镇及农村进行实地培训,使他们成为懂技术、有特长、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完成情况:今年,围绕园艺、保护地栽培、畜牧兽医三个专业已在×农业大学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每期50人,共150人。近期,我们正在组织专家到区、县、乡镇及农村进行实地培训,将举办8期培训班。

初步成效:通过培训,参加学习农民掌握了一定的实用技术,提高了致富能力,达到了预期培养目标。

3.乡土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培训目标:培养农村高层次人才

培养方式:对具有农民专业技术职称或在农村从事专

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培养一批高层次乡土人才。完成情况:今年,主要围绕蔬菜、畜牧二个专业在×农业大学举办了二期培训班,每期50人,共100人。

初步成效:通过培训,参加学习的农民更新改善了专业技术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了专业能力和水平,达到了预期培养目标。

(三)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实施的其他相关情况

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省人事厅对此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支持。省人事厅党组成员、省人才中心王×主任代表省人事厅在×市首期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培训班开学典礼上,指出×市实施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工作开展得好,找到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着力点,找到了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新思路,为全省人事系统带了个好头,为全省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型农民培养工作也得到了沈阳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常务副市长就此项工作作了重要批示,并多次听取汇报。财政部门也给予了很大支持,市财政拨出了46.2万元的专项培训资金,各相关区、县(市)财政部门按市里要求拨付了规定数额的专项资金。一些农村基层村委会也非常支持农民参加学习培训,如×县×镇×村、×村的村委会积极出资,为本村青年参加学历教育个人承担费用部分给予了全额资助。

新型农民培养计划部署后,广大农民积极咨询有关事项,踊跃报名,体现了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如×区有52人报名参加各类培训,超出了我们的原定计划。×新区×乡×村村委会主任张×(43岁)、妇女主任薄×(51岁)等一些基层村委会领导也带头参加了大专学历教育班。学员们普遍反映,市人事局举办的农民培训班对他们来说太及时了,太有帮助了。他们认为这给农村年轻人带来了新希望,表示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为今后作新农村建设有用之才奠定坚实基础。

新型农民培养计划也得到各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电视台、×晚报、×日报、×晚报、×电视台等×地区9大新闻媒体对此项工作都给予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起了良好反响。

三、建议

在大力进行农村人才培训的基础上,我们还建议:

乡土文化调研范文5

关键词:乡土植物园林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园林绿化建设高速发展,人们在运用植物营造景观时已不仅仅是根据景观要求和环境特点进行简单的人工组合、单纯追求视觉效果的享受,而是更加注重景观与生态的结合,把生态学的有关原理体现在造景的各个环节中。然而,在我国目前城市绿化的植物品种的应用上,出现了一些舍近求远的误区,大量的外来植物被引进并越来越多地成为城市绿化中的主角,而各地拥有的大量乡土植物却很少应用。比如目前在广东的绿地系统中,常见的大王椰子(Roystonearegia)、翅荚决明(Cassia Alata)、黄婵(Allemandacathartica)、叶子花(Bougainvilleaspectabilis)等原产于美洲,凤凰木、非洲桃花心木(Swieteniamahagoni)则是来自非洲的种类等,本地的乡土植物却难以见到。随之带来的是植物多样性降低,植物资源退化,病虫草害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显,绿化成本增加,城市特色削弱等多种问题。因此,在对城市环境进行绿化美化的过程中,应以提高生态环境为目的,以建设节约型园林为指导思想。

一. 乡土植物的特点

乡土植物具有如下4 种特点:第一,凸显和彰显文化底蕴。我国历史上对于乡土植物的运用就非常重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乡土植物的文化底蕴。乡土植物在服务园林改造,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亦赋予了园林一定的文化品质和内容;第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乡土植物是长期生存于本地,且保留下来的物种,在其生长进化的过程当中已经高度适应了周边环境。因此,乡土植物在具有强适应性的同时,亦可对当地特色加以体现;第三,性价比高。乡土植物栽培技术简单,抗逆性强,且观赏价值极高。只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植保防护和配植,繁花似锦的效果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是十分优良的园林应用材料,具有很高的性价比;第四,管理便利。乡土植物因乡土浓郁,可在园林绿化中可营造特色景观,对地方特色加以表现。

大王椰子是单干高耸挺直,可达15~20公尺,干面平滑,上具明显叶痕环纹,茎基部会有不定根伸展,幼株基部膨大,成株中央部分稍膨大,膨大部分是含水多的地方,乃为适应旱地生活所产生;羽状复叶长可达3~4公尺,小叶披针形,叶鞘绿色,环抱茎顶,肉穗花序着生于最外侧的叶鞘着生处,花乳白色,雄花:花萼3片,花瓣3瓣,雄蕊6~12;雌花:花瓣啮合状排列,不完全雄蕊6枚,呈齿牙状突起,子房3室,柱头3,果为浆果,含种子一枚。

翅荚决明是直立灌木,高1.5-3米;枝粗壮,绿色。翅荚决明叶与花序羽状复叶,叶长30-60厘米;在靠腹面的叶柄和叶轴上有二条纵棱条,有狭翅,托叶三角形;小叶6-12对,薄革质,倒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8-15厘米,宽3.5-7.5厘米,顶端圆钝而有小短尖头,基部斜截形,下面叶脉明显凸起;小叶柄极短或近无柄。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具长梗,单生或分枝,长10-50厘米;花直径约2.5厘米,芽时为长椭圆形、膜质的苞片所覆盖;花瓣黄色,有明显的紫色脉纹;位于上部的3枚雄蕊退化,7枚雄蕊发育,下面二枚的花药大,侧面的较小。

黄婵是一种灌木,高达2米,具水液。叶3~5轮生,椭圆形或窄倒卵形,下面侧脉凸起,叶柄极短。花冠筒窄漏斗形,基部膨大,裂片淡黄色,卵形或圆形。雄蕊着生花冠筒喉部。蒴果球形,被长刺。比较适合观赏栽培,可修剪成球形,庭院栽培或盆栽,每年早春,需剪短1次,控制其高度,促其多分枝,提高观赏价值。盆栽即将扦插成活的苗木直接上盆。盆内营养土以含腐殖质高的塘泥或林地表土为主,适当加入少许火烧土和磷肥,充分拌匀装盆,淋足定根水,早晚保湿。

二. 乡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在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当中,虽然乡土植物应用的成功范例,但是所应用的种类却十分有限,使人们对于乡土植物的定位有了不够档次、单调和普通的分类。就园林绿化中乡土植物的应用来讲,昆明只应用了银杏、滇杨、女贞、云南樟、香樟等品种,应用中了只占了当地乡土植物种类的9%。湖南也只有桂花、栾树、香樟3 个品种的应用。实际上,还可开发应用于园林绿化的种类还有很多,像昆明的马缨花、云南山茶、清香木等,湖南的梓树、大叶女贞、乌桕等都有极好的应用潜力。

乡土文化调研范文6

关键词: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融合

乡土文化是在某一特定地域中发端、流行且长期积淀的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生态文化的总和。

最早的知识产生于乡土沃野之中,人类的原始教育起源于乡土教育,而乡土教育离不开乡土文化。各地在自身的历史长河中,必然会形成有地域特征的乡土文化。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研究、探讨这种本土文化,去开垦、培植这块百草园,这是优秀的语文课程资源。

一、乡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一是适合当今时展。乡土的就是特色的,把乡土文化穿插在语文教学中,是契合地方特色发展战略的选择。浙江省文化积淀深厚,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积极开展“种文化”系列活动,以此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把乡土文化引入语文教学,符合浙江省文化活动的战略方向。要增强地方特色竞争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而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大力挖掘整理、丰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题材,正是语文教师借助三尺讲台,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是助推新一轮课程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乡土文化进入课堂创造了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新课标中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利用和开发”。因此,开发乡土资源,整合生活资源,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课本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让乡土文化成为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成为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三是传承发扬民族历史文化。目前,中小学生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统一的教材,而本土历史文化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加上学校环境相对独立,学生大多埋头读书,社会接触面相对狭窄。许多学生虽然来自本地,但对本地的风土人情、基本概况并不十分了解。没有对本地历史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就谈不上有意识地保护、传承和发扬本土的历史文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本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在知家乡中爱家乡,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四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近家乡的山水,走近家乡各种民俗文化,感受体验本地的风土人情,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得到阅读等能力的培养,而且也必能增强其对本地人文地理的求知渴望,由此进一步推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中融入乡土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

二、乡土文化是优质的课程资源

浙江省龙游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富,其历史沿革、民俗文化、典籍篇章等方面的收集整理都已有一定的成就。地方志上记载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记载着历史长河中文人墨客的佳作名篇,这都是语文教学鲜活有力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会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下面就此简要分析。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据可考史料,夏商时龙游为越地,春秋称姑蔑,后属越国,具有“浙西文明发源地”之称。秦始设太末县,是浙江历史上最早建县的13个县之一。龙游历代人文荟萃,素有“儒风甲于一郡”的美誉。南朝徐伯珍,箬叶学书,淹通经史,成为传颂佳话;唐徐安贞、宋刘章、汪应辰、余端礼等,亦官亦儒,立业著书堪称典范;宋末元初民间天文学家赵友钦,《革象新书》巨著影响至今。由于人杰地灵,古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唐代著名诗人杨炯、宋抗金名将宗泽曾任县宰;加之山水隽秀,顾况、孟郊、李商隐、罗隐、陆游、杨万里、徐渭、郁达夫等众多文人儒士均在龙游留下了笔墨行迹。

文化灿烂,艺术纷呈。龙游的姑蔑文化、商帮文化、石窟文化、龙文化等底蕴深厚,特色明显。龙游县是婺剧主要发源地之一,越剧、睦剧、木偶戏、马灯戏等都有流传;龙舞、狮舞、貔貅舞,采茶灯、马灯、小脚灯等民间舞蹈、灯会名噪省内外;《范宰相与鸡鸣堰》《十殿九塔》《吆牛小鬼勿是人》《蛮娘哭嫁女》等民间故事、歌谣则别有风味。

名胜众多,景观奇特。龙游境内山水隽秀,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颇具特色,三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00多处。近年来发掘的龙游石窟,其宏大的气势、科学的结构、精美的修饰、扑朔的谜团,使之赢得了“世界第九大奇迹”的美誉;集元、明、清建筑精华的民居苑,是全国两处古建筑异地保护单位之一。这些景观为组织学生开展调查、采风等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乡土文化内容

1.课堂导入就地取材。成功的课堂导入往往有先声夺人、事半功倍之效。利用身边的文化现象比较切入,更贴近学生生活。如学习《雷雨》这篇剧作时,引电视剧《梦回春谷》作为导入,因这部电视剧是2006年在龙游民居苑拍摄的,就地取材,且两部作品情节有相近之处,写的都是大宅门的家族恩怨,极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2.师生互动不忘乡土。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及时穿插带有乡土特色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中营造兴奋点。如《五人墓碑记》一文里,有“以大中丞抚吴者”,中丞毛一鹭原名毛汝麒,在文中的形象并不光彩,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可他却是龙游人,课堂上抛出这一事实无疑具有极大震撼力,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同时还可以把相关史料作为辅助教材,让学生对毛汝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3.课外作业引导探索。改进以考查学生知识点为目的的作业形式,“更关注学生能否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课后作业内容由课本延伸向课外,让学生在生活应用中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如学了李商隐、陆游等人的诗作后,把相关诗人抒写龙游的诗文进行整理,由学生比较鉴赏,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达到“教”是为了“学”的目的。

(二)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乡土文化气息

1.语文知识积累整合方面。生活处处有语文,走在大街小巷,各种招牌、横幅迎面而来,其中很多充满了地方文化特色。看到“姑蔑食府”,可引导学生认识“姑蔑”一词的由来;看到“千古之谜――龙游石窟”的广告牌,听到 “龙之游,人之居”的县歌歌词,可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及虚词的作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城市的店名、招牌等作一番评点,评选出最有意思的公共文句等。

2.古诗文感受鉴赏方面。根据文言文的作者、体裁等相关性,将本地的相关文章作为必修课文的辅教材。如在学习碑文或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文时,引入韩愈的《徐偃王庙碑》,因为徐偃王是龙游人的先祖。在阅读中,体味家乡文化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把孟郊、李商隐、陆游等抒写龙游的诗文作为阅读材料,使学生在感受本地悠久璀璨文化的同时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3.语言文字应用拓展方面。新课标提出“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就要求学生写作要开阔视野,尽可能地做到有感而发。对学生的作文,提倡抒真情、表实意。游览了龙游石窟,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描绘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千古之谜;看过了荣昌广场,亲身体验了龙游灿烂的历史,让学生写一写今天安居乐业的生活;还可走近祖辈、父辈,家乡的老、老艺人,了解本地的乡土文化和风土人情,了解历史进程中感人的事迹,让学生写写家乡生动感人的故事、村庄历经的沧桑。

(三)开展各种语文活动编纂乡土教材

1.编纂配套教材。在掌握本地文化典籍资料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将相关性强的乡土素材纳入教案中,并制定目录以方便补充和查询。如此不断完善,形成乡土气息浓厚的辅教材。若条件成熟,则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大成果编印成书。

2.搜集整理资料。乡土文化资源很多是散落零碎的。充分利用学生分布广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搜集整理乡土文化素材。可利用节假日有计划地走访古桥、古镇、庙宇等遗迹,对姓氏宗族、祭祀庙会、歌谣以及民间舞蹈等作深入了解,搜集方言特色较浓的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结合随笔,让学生把搜集、调研的成果作为家乡园地栏目定期撰写。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素材,拓宽了知识面。

3.开展特色活动。除教师上课穿插乡土内容外,为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定期为学生提供展示乡土文化成果的平台。课前可开展以“说家乡、爱家乡”为主题的讲演活动,可把精华内容在校园网上张帖,还可邀请本地的老党员、老艺人到学校举行乡土知识讲座或表演。到学期结束,把精华文章整理成班上的《家乡集萃》,供大家阅读。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乡土文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情感,感动学生生命。如此,语文教学也必能成为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构架了。

参考文献:

[1] 余绍宋.龙游县志[M].语丝出版社,1999.

[2] 陆民.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