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文化特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文化特色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实现我街提出创建文化特色街道的目标,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富有地方特色、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促进街道和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为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以点带面阶段:在2010年底前,以社区(或小区:下同)、社区、社区为试点,各建成一个文化特色社区,以点带面,以试点工作推动全街道创建文化特色街道活动的开展。
2.全面实施阶段:我街道全面创建文化特色街道活动要在2011年在全街道各社区全面铺开,我街道(办事处)要力争创建一个市级的文化特色社区,在2年内(即2015年底前),在全街道建成文化特色社区*个。
三、创建标准
各文化特色小区的基本标准及评分标准为:(组织健全100分;参与广泛30分;活动经常40分;特色鲜明50分;设施齐备180分;经费落实100分。450分为达标分。)
(一)组织健全(100分)
各社区要建立相应的机构负责活动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做好辅导、培训和日常管理工作(要有专人管理的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兼职文化指导员3-5名,并要建立一支具有街道特色文化的、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队伍)。
1.创建组织评分标准(50分)
各社区居委会成立创建领导小组,有主管领导任组长,并有专人负责指导、协调、管理创建工作。(每缺一级创建机构扣10分,无同级主要领导参加该级创建领导小组的扣5分;凡缺创建活动规划、组织实施方案、管理规章制度、开展活动的图文资料并建立艺术档案的,每缺1项扣5分,每缺一次活动资料档案的扣2分;没有配备专人管理文化活动中心的扣10分)
2.创建奖励评分标准(50分)(加分以最高档次为准,不累计)
(1)文化创作队伍方面(30分)。配备兼职文化指导员并有1—2人的创作队伍得30分。其活动或作品获以下奖励的给予加分,获县市级奖励的加2分,获地市级奖励的加4分,获省级奖励的加6分,获国家级奖励的加8分。
(2)文化活动队伍方面(20分)。有一支具本社区特色,老中青结合的文化活动队伍得20分。缺少老、中、青参与的队伍,每少一类扣5分;每增加一支活动队伍的加5分。
(二)参与广泛评分标准(30分)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我地有一定的影响。
1.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一定的规模(30分)
2.在我地有一定影响的(该活动项目受到以下表彰的,给予加分,加分以最高档次为准,不累计),在国际获奖或受命名的10分,获国家表彰或命名的8分,获省表彰或命名的6分,获地市级表彰或命名的6分,获县市表彰或命名的6分。
(三)活动经常评分标准(40分)
节假日、季节性节活动不断,常年坚持。具有一定的质量和示范性,并开展跨街、跨社区交流活动(每月活动不少于4次,全年演出或表演不少于4次)。
1.每月排练演出或表演两次以上(20分)(每少一次扣5分)
2.每年举办演出或表演两次以上(20分)(每少一次扣5分)
3.开展跨街道文化交流活动。(参与以下活动给予加分,加分以最高档次为准,不累计)赴国外或港、澳、台参加演出或表演的10分;到外省参加演出或表演的8分;参加省级演出或表演的6分;参加地级市演出或表演的4分;参加县市级演出或表演的2分。)
(四)特色鲜明评分标准(50分)
各社区要充分发挥我街道是全国“之乡”和“之乡”的特色和优势,根据实际,选定本社区最具特色的项目,如曲艺、民歌、诗词、书画、戏曲、花灯、舞龙、醒狮等,开展各有特色,各不同的特色文化活动。
1.项目特色(30分)。该项目具有地方特色,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后继有人。该活动(工作)在当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家喻户晓,喜闻乐见,活动正常,并有一定的社会效益,能带动当地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对周边的地区具有一定的辐射力。(凡形成持续15年以上的历史传统项目给予加5分)
2.项目传承(20)。有较完整的记载该项目有形成时间、历史没革及产品成就的艺术档案或图文资料。
(五)设施齐备评分标准(180分)
有适宜开展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如活动室、排练室、小广场(含小舞台)、定期更换内容的宣传窗(栏)、图书室(藏书4000册以上,有条件的应建立电子阅览室并实现与文化部“文化资源共享”网络联网),有可供村民、居民活动的设备。
1.文化活动中心(30分)
建筑面积200m²以上为满分,(每增加10M²加1分,每少10m²扣1分)
2.活动功能室配备(30分)
活动功能室配置齐全(活动室、排练室、小广场(含小舞台)、定期更换内容的宣传窗(栏)、图书室(藏书4000册以上,有条件的应建立电子阅览室并实现与文化部“文化资源共享”网络联网)(6项为满分,每少一项减5分)
3.图书阅览室(30分)
(1)面积50M²为满分30分,(每增加10M²加0.5分,每少10M²扣0.5分)
(2)开办电子阅览室加5分,与文化部资源共享联网奖5分。
4.排练室(30分)
(1)面积50M²为满分30(每增加10M²加0.5分,每少10M²扣0.5分)
(2)演出(表演)乐器、服装、基本灯光、音响设备齐备得15分
(3)每月排练平均次数(每增加一次加2分,每少一次扣2分)
5.少儿活动室(15分)
(1)面积50M²得分5分(每增加10M²加0.5分,每少10M²扣0.5分)
(2)活动设施、器材齐备10分(每增加一项加2分,每少一项扣2分)
6.老年活动室(15分)
(1)面积50M²得分5分(每增加10M²加0.5分,每少10M²扣0.5分)
(2)活动设施、器材齐备得分10分(每增加一项加2分,每少一项扣2分)
7.宣传栏(窗)(15分)
(1)面积10M²得分9分(每增加1M²加0.5分,每少1M²扣0.5分)
(2)每年出版期数6期得分6分(每增加一期加1分,每少一期扣1分)
8.文化小广场(含小剧场)(15分)
(1)面积300M²得分8分,(每增加50M²加0.5分,每少50M²扣0.5分)
(2)小舞台面积50M²得分5分(每增加10M²加0.5分,每少10M²扣0.5分)
(3)有演出(表演)基本灯光、音响设施得分2分
9.其他活动设施(文体活动室、球类、棋类室、场等),每个项目面积每项在20M²以上(每增加一项加2分)
(六)经费落实(100分)。
有一定的经费用于文化特色村和社区文化建设,包括必要的设施建设投入和开展经常性活动的经费开支。
1.每年社区划拨活动经费(以5万元为满分)每增加1万元加10分,每少1万元扣10分
2.每年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以5万元为满分)每增加1万元加10分,每少1万元扣10分
3.开展以文补文,多种经营活动收入,每增收1千元加2分
四、创建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成立街道创建文化特色社区(街道)活动领导小组,由街道办事处主管领导任正副主任,下设创建活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文化工作站,由文化站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创建活动办公室负责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指导。
(二)认真组织发动。开展创建文化特色社区活动,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创建文化先进街道的需要,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和发展社区基层文化事业,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街道党委和政府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社区基层组织积极投入创建活动,指导创建社区制订计划、落实措施;街道文化站要积极发掘本地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项目并加以提高,同时要加强对创建活动的业务指导和培训;要通过抓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确保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
(三)坚持注重实效。创建活动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一阵风”,防止走过场;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重实效,成熟一个、命名一个,扎扎实实地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要坚持特色,确保质量,力争通过努力,在全街道范围内命名个特色文化社区。
社区文化特色范文2
关键词:地方特色档案;区域文化;档案文化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乡一体化多类型集群图书馆发展研究”(201303173);唐山市科技局项目“基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驱动的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13140211)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1日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地域的差异、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内容既包括有形的文化也包括无形的文化,它所蕴含的社会历史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对推动本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和一种特殊文化,为地方区域文化建设服务具有独特的先天优势。档案文化建设对提升城市形象、传承和繁荣地方历史文化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区域文化建设的意义
所谓区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是一定区域内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建设,就是从价值观念、能力水平、道德品质、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等方面塑造区域主体形象,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高层次、含有多元文化的环境建设能够提升区域的品位和亲和力;高素质、有文化底蕴的人能够增强区域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文化与经济的有效融合能够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在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可以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所不能解决的诸如精神需求、观念转换、民族团结、人才素质、文化复兴等种种社会问题。
二、档案工作与区域文化建设
档案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又是当前区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它真实记录和展现了区域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光辉历程,是人们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科学研究、文化教育、艺术创作等社会活动的宝贵资料和生动素材。档案文化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不可缺少的内容。当今城市间的竞争,已经从政策和区位的竞争转移到环境的竞争,优化城市发展“软硬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已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个地域的档案记载和延续着这个地域的文化与文明,档案工作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将某一地区档案资源中蕴藏的、体现该地区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元素向公众传播,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该地区公民的文化素质、提升公民对该地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形成该地区软实力与硬实力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对促进区域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三、地方特色档案与区域文化建设
(一)地方特色档案的涵义与内容。地方特色档案,是指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档案资源,能够突出反映本地区文化特色的具有重要影响和查考价值并经过科学整理的档案资料,主要反映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重大事件、名人、名胜、名优特产等特色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记录材料。不同的地域特点,会产生不同的民风民俗、自然景观、饮食文化等,自然也会产生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档案。地方特色档案与传统概念档案的不同之处在于,地方特色档案的内容是某一地区特有的、体现独特的地主色彩和风格,对本地区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研究该地区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社会发展和变迁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地方特色档案的主要内容有:记录和反映地域精神财富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域水文地质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区域资源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域古建筑、古遗址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区文化艺术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区风俗民情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地方名优土特产品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重大工程特征的档案资料;记录和反映家族特征的档案资料。
(二)地方特色档案与区域文化的关系。地方特色档案与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地方特色档案承载着丰富的区域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区域文化的文化因子之一,又是区域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又影响着地方特色档案,直接影响着该区域内特色档案的形成、留存和解读。地方特色档案为区域文化建设提供助力,区域文化又对地方特色档案具有外在推动作用,两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地方特色档案是区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媒介之一,不仅丰富和充实了区域文化的内容,而且促进和推动了区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其他文化项目的启动和进行也起着积极作用。
四、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意义深远
(一)有利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区域化特征。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中文化的附加值越来越明显,经济竞争中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增长点,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不同的区域文化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积淀可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增强区域竞争力。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招商引资,文化为经贸服务、带动经济起飞已成为目前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只有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同步前进,使文化融入经济、为经济服务,才能实现地方经济建设的长久发展。
(二)有利于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档案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它真实可靠地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趋势。地域文化是该地区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发展的集中反映,包括该地区的民风民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族、宗教、饮食习惯等,反映该地区社会居民的生活内容、文化、形态、精神气质,是该地区自然、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因其所在环境、民族、经济水平和社会条件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地方档案在传播和弘扬地域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档案部门的职责,就是要找准本地区的切入点,把档案与地域特点相结合,记录下本地区历史发展的轨迹。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机构,应以本地区的文化为依据,深入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化特点,探寻、挖掘地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背景,从中找到档案与文化的结合点,也就是本地区文化发展的主线,并围绕这一主线开展档案工作,为地方公共文化建设服务。
(三)有利于档案事业自身的发展。综合档案馆特色档案的丰富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衡量一个地区档案事业是否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强地方特色档案的收集,能够为建设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档案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有选择、有主题的挖掘、征集、整理活动,把反映本地独有的某一历史文化现象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全部档案集中收集起来,不仅能够丰富馆藏内容,改善馆藏结构,而且可以更全面、深刻地反映本地区历史的真实面貌,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档案资源的查考需要。开发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还能够提高档案馆的文化品位。对反映地域文化方面的档案材料进行征集、收集,促使档案人员对本地区的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解与研究,提高文化修养,并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宣传、弘扬地域文化能够增强本地区的凝聚力,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促进档案事业以及本地区各项建设的发展。档案部门应积极谋求多方合作,参与到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的各项社会活动中,在合作开发中提高档案部门的社会价值,增强档案部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结语
地方特色档案与区域文化理论渊源深远,对二者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阔视野,为档案学和区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另辟蹊径,不仅有利于地方特色档案建设实践的进一步开展,而且有利于区域文化构建较为全面地走向纵深。档案工作者要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将区域文化建设视为自己应尽的职责,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区域文化建设的热潮之中。档案部门要化主动为被动,深入民间,深入挖掘,寻求多方合作,通过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为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贡献。挖掘地方特色档案文化资源,服务区域文化建设,将成为新时期档案部门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严永官.档案工作与区域文化建设[J].浙江档案,2011.4.
[2]谢海洋等.基于档案文化传播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策略研究[J].兰台世界,2013.11.
社区文化特色范文3
关键词:标志;动态化趋势;信息传达
标志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视觉符号,具有象征性的图形设计,传达特定的集团、活动、事物、产品等的特定信息。标志设计涉及美学、广告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语意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设计分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如何使标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如何使标志更加准确、快速的传递信息成为标志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通过对该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标志设计呈现出了众多新趋势,动态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一、标志设计动态化的具体表现
信息时代标志设计动态化的表现首先在于,标志设计不再局限于在任何场合的运用都必须尽量保持其所有面貌,不能轻易改变所谓的“设计原则”。在设计实践中,设计师开始大胆尝试突破标志单一、静态、固定的外形与色彩,更加注重利用标志内部结构的韵律和动态平衡来表现视觉形象的本质,根据相应的视觉原理,赋予作品外在形态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使标志在视觉上产生极具趣味性的动态变化,显现出具有无穷生命力的视觉意象,并使蕴含于其中的深层含义在视觉的时空延展中得到准确、有效的识别。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标志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动态化的特征。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以“人-自然—技术:一个诞生中的世界”为主题,旨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方面为未来有可能实施的应对方案提供全球性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在标志征集活动中,主办方要求标志必须充分反映主题,具有独特性,能与“Exp02000Harmover”的标题字样协调结合;标志造型必须简洁而不乏深意,除适用于印刷、网络之外,还必须适合动画制作。最终,大会选用了奎恩工作室设计的外观看似有机生物结构的作品。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是,该标志并没有固定的结构,其外形和色彩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而形成多达456种变化样式,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难以捕捉的,充满了灵气、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动态延展的视觉效果。正如主设计师MichaelGds所阐释的那样:“它包含了促使其保持运动和活力的元素,一种永恒的能量。这也是21世纪发展对人类的要求:保持运动、思维灵活、勇于创新,运用智慧推动世界向前发展。”
又如,韩国一民美术馆的标志设计。设计师对“一民”的韩文辅音字母进行了几何化处理,并利用“田”字形的构图形式对其进行组合,标志的整体形象在稳定中富于变化。在标志的实际应用中,这种组合形式并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背景、媒介、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重新分解、组合。将上述标志设计案例聚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标志的识别性并没有因为造型的动态变化而受到影响或减损,恰恰相反,正因为设计师在创意过程中抓住了视觉形态的本质,才使得标志的不同组合、变化显现出相同或相近的视觉感受,从而强化了标志的识别性。实际上,这也正体现了格式塔的“变调性”理论,即“一个格式塔,即使在它的各构成成分(如大小、方向、位置等)均改变的情况下,格式塔仍然存在或不变”。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动态化标志的设计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对称、平衡、对比、统一、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法则,充分展现标志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内在特征。唯有这样,才能使标志在动态变化中准确地传达信息。
除外在形式以外,动态化还表现在标志与其他视觉设计要素的相互关系之中。
标志在视觉系统构架中通常占有绝对主导的作用。其他相关要素如标准字体、辅助图形等都是为了发挥标志的这种绝对中心地位而服务,标志与其他视觉设计要素之间也因之而产生一种静态的、主次性的关系。本文作者认为,这种静态关系的维持虽然可以突出企业的主体视觉形象,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却限制了视觉设计各要素的能动性,弱化了视觉系统的创新性与可持续发展性,这实际上也造成了对视觉资源的一种浪费。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设计理论及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当代视觉设计中已经可以看到标志与其他视觉设计要素之间逐渐显现出的动态化趋势。比如说,标志和辅助图形之间并不一定是主次关系,而有可能是一种互相补充、互为拓展的动态关系。美国奥睿律师事务所(OrrickHer-rington&Sutcliffe)的标志是一个绿色圆环状图形,辅助图形则是一系列与标志环状外形相似的圆形实物(如齿轮、唱片、纽扣等)。实际运用当中辅助图形在很大意义上拓展了标志的概念,通过对人们相似或相近联想和想像的引发,使标志形象突破了原有的环状外形,其意义也变得更为深远。
由此可见,在标志与其他视觉设计要素关系的动态化趋势中,我们已经不能想当然地将标志界定为视觉设计的唯一中心,其他诸元素或元素组合也有可能取得与标志相同甚至超越标志本身意义的地位。当然,标志与其他视觉设计要素之间的这种动态关系也并不是毫无标准可言,在标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们要在保持突出产品、企业、团体或是活动的整体视觉印象的前提下,合理调控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作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视觉信息得到准确地传达。
二、标志设计动态化的意义与价值
从信息传达的角度看,标志设计的动态化符合受众的认知规律,符合新媒介发展要求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的总趋势,对于提高信息传达的效率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标志设计动态化符合人的视觉特点。视觉信息的传达包含生产、创造信息的一方,也包含接收信息的一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受众”。受众在图形信息传达中虽然处于非主动地位,但却对信息传达的最终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在进行标志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受众阅读图形时视觉在生理、心理乃至审美层面的需求和规律,才能将预先设定的信息顺利、准确地传达给受众。
动态化的标志图形与静态化的标志图形相比更符合人的视觉特点。通常来说,人在其视域范围内观察事物时,往往会对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产生与其他事物相比更为清晰的认识,对于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形象或是杂乱无序的对象都容易产生厌腻和感知疲劳。在现代社会纷繁的信息面前,人不是对图形所有的细节信息都能关注,而是会有选择地把重要信息安排在视觉焦点上,将注意力投向那些富于动感和变化或是与周围环境中其他普通可见物有着显著区别的形状和色彩上去。受众对新奇事物通常会有天生的好奇心,正如宋代画家郭熙所说:“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
信息传播的起点从人们对信息载体的注意开始,没有对图形必要的关注就不能实现信息“消费”。动态化标志图形充满了奇形异构、空间纠错、梦幻矛盾的大胆创想,它以主动出击的视觉形式,为其成为视觉选择的重点提供了机会,从而增强了对观者视觉生理和心理的刺激程度,为在繁杂的图形信息海洋中实现快速传播创造了前提和条件。
其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介的广泛应用对标志设计提出了动态化的要求。自1981年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推出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以来,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网络与数码技术的成熟更是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观念与行为。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各种数码编辑软件的出现为设计师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摄取、存储和编辑的方式。互联网、互动电视、数字手机等新兴的传播媒介,更是集合了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介的传播优点。它们利用多信息通道的优势,将文字、图画、影像、音响等信息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文字媒介、声音媒介和视觉媒介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充分调动了人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缩短了视觉传达的周期,增强了视觉传达的时效性,同时也为交互式的信息传达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互联网络上,受众可以通过单击某文本中加以标注的一些特殊的关键单词或图像,打开另一个文本,激活一段声音、一组图形或是播放一段视频动画。不同的信息阅读者可以在同一时空和网络媒体或者是相关的信息编码者进行交流,甚至交流的本身也可以成为网络媒体实时的信息的一部分。简而言之,以数字式信息符号传播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及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载体,为设计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段,同时又对设计者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信息传播的视觉符号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社区文化特色范文4
关键词 社区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 中国
1 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开,社区成为都市中全新而富有活力的细胞。社区图书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在我国各个地方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数量、起点、规范、标准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现在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1.1社区没有图书馆
在一些旧居民区,居住条件很拥挤,社区文化设施非常少,原来的社区藏书室要么早已经摘牌他用,要么名存实亡,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图书馆。
1.2社区只有藏书室
这种社区藏书室,一般都规模很小,藏书量很少,图书陈旧,设施简陋,没有专业的图书管理员,通常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来管理。因为没有经费来源,很少增加图书,利用率极低。
1.3现代意义的社区图书馆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建立起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图书馆。这些社区图书馆设备先进、齐全,图书更新速度快,配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能够很好地为居民所用。目前,我市属于社区图书馆起步较早的城市,仅以香坊区为例:全区共有十四个市级社区分馆,藏舍面积均在100平方米以上,藏书2000余册,报刊74种,可同时容纳50余人阅读,完全电子化办公,实行了与哈尔滨市图书馆、哈尔滨市中心分馆及45处社区分馆通借通还的三级网络服务体系。馆内还设有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设备二台,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办馆的人文化与现代化。
2 加快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依托于社区,通过对文献信息的选择、组织、储存和传递为社区居民服务,是社区的文化教育机构和社区信息交流中心。
2.1社区图书馆以特有的生存方式服务于人民群众
2.2社区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和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
社区图书馆为社区居民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学习场所,社区居民可以利用身边的图书馆从事学习和文化休闲,以满足居民的文化和精神的需要;同时,社区图书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使社区居民共同学习、探讨,以便社区居民相互沟通,加深了解,增加感情,从而为社区创造和谐、互助、友爱、向上的人际关系,使社区居民更自觉、更积极地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
3 社区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政府及各级组织不是将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必备设施来建设,往往出于形势需要或上级要求,而不是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社会进步必备条件的公益事业去办,只建馆而没有后续的投入和管理。因此,社区图书馆功能不健全,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4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措施与对策
由于经验不足,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进程比较缓慢,对于如何建设社区图书馆,由于各个社区具体情况不同,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同的。针对我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背景和发展现状,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在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中,笔者个人认为应采用以下措施。
4.1以政府为主导来建设
社区图书馆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级领导对基层文化事业的认识程度和实施力度,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进步程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中央有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示和精神,妥善解决社区图书馆经费、馆舍、人员等问题。
4.2要依法办馆
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必须按照城市发展的战略进行,要在制定和完善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保证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看,成功的社区图书馆建设都需要法律的保障。如深圳市就在1998年制定了社区乡镇图书馆量化标准,为基层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标准。
4.3办馆模式要多样化
由于各个社区的具体发展情况不同,在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采取不拘一格的多种办馆模式。从目前的社区图书馆建设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构建模式可供参考:第一,个人办馆。我们应该接纳他们以个人的名义出资建馆。第二,政府投入。根据城市社区管理条例,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体。第三,居民集资办馆,自建自助。第四,联合办馆。这是目前国内外普遍接受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模式。
4.4要发挥社区图书馆的地缘特色
区图书馆是以地缘为特色的图书馆,主要是为本社区的全体居民服务的,应采用现代化设备,要考虑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家庭妇女等各类人士的特殊需要,文献信息要有普及性、新颖性、娱乐性和休闲性的特点,为居民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借还图书手续要简单,服务要周到,给人一种温馨的家庭亲切感,吸引读者到图书馆来。其馆藏不必求全求多,除一般的图书信息外,要根据当地居民的特点在特色上下功夫,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4.5多种多样的服务
可以针对儿童、青少年、中青年、中老年、残疾人、下岗职工、现役军人等提供多种方式的服务,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报告会、演讲会、交流会、科普活动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使社区图书馆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6建设特色社区图书馆
特色图书馆在国外称为特别图书馆,如盲人图书馆、音乐图书馆、咖啡文献图书馆等。建特色图书馆的目的在于扩展图书馆的功能,不再固守传统职能、陈旧格局。特色图书馆应该强调“特”字,特色就是要体现在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上。特色图书馆的建设,要从本地历史、经济、文化的特色出发来考虑。特色文献的范围很广,一是以人物为主的特色文献,二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的特色文献,三是以地方经济、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特色文献。社区图书馆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藏书体系很不健全。因此,搞特色图书馆是其发展的一个方向,如在教育密集的社区,社区图书馆的藏书应以青少年读物、教学参考为主;在老年人较为集中的社区,可以老年读物和医疗保健书刊为主。有了特色馆藏,就要搞名副其实的特色服务。
社区文化特色范文5
1、是提升社区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成教协会副会长陈乃林同志在对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中强调,“社区教育要在深化特色上实现转型发展,学习品牌建设是彰显特色的最有效途径。”因为“学习品牌”昭示着“我和别人是不同的”。学习品牌的建设和形成,标志着社区教育发展向高点定位、跨越发展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社区教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口碑,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和美誉度。
2、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习品牌是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的,有了“学习品牌”就有了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具有凝聚力与扩散力,就能成为持续、优质发展的强大动力。社区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内涵的不断深化,具体可以表现在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学习方式日益多元化,学习品质不断提升,师资水平逐步提高等等,而这些内容都离不开学习品牌的推动和引领。
二、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的内容抉择
1、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创学习品牌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类优秀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长足稳定发展。区域不同,文化不同,居民的学习需求不同,教育的发展目标也就不同。因而,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首先要从当地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条件出发,基于本土文化和特色,吸收和融合地区原有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实证1】基于阳明社区学习品牌建设探索余姚市阳明街道阳明社区是余姚市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小社区荟萃“大人物”。这里人文昌盛,名人故居众多,有着大量文化遗存: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诞生地“瑞云楼”,启蒙思想家黄梨洲七世孙黄武万的“黄家墙门”、朱舜水族裔居住的“翰林第”;余姚三阁老之一的孙文恭的故居“宰辅宅”;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原校长蒋梦麟的故居“蒋家花园”等,这里是余姚历史的缩影,余姚历史文化的家园和宝库,她展现了余姚“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的文化特色,这是阳明社区教育的地域特色及优势所在。余姚社区教育学院立足阳明社区这一地域优势,整理本土文化资源,开辟历史文化宣传阵地,在社区教育中,显示出特别亲和力和强大的感召力,成为社区教育学习品牌的主要内容。
2、立足居民学习需求创学习品牌
社区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全员性”,即社区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这一复杂的群体,其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状况、生存状态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社区教育要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要,就必须从各类人员的需求出发,打造教育学习品牌。【实证2】基于家长需求的学习品牌活动展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然而,在面临就业形势严峻、各类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迅速发展的局势下,家长这一“职业”却是能够“无证上岗”,家长们普遍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岗前培训,家长培训一度是职业培训的空缺,这无疑成为孩子教育的一大盲点。因此,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氛围,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更是我们社区教育工作者急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基于此,2012年,余姚社区教育学院针对“家长”这一人群的学习需求,结合目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展了智慧家长培训,编印《智慧家长》教材,聘请家庭教育权威专家,面向全市3岁~18岁的孩子家长,有计划的开设系列课程,家长反响热烈,参加者踊跃,充分反映了广大家长对于此类课程学习的迫切需要,从而形成学习品牌。
3、立足特色项目开发创学习品牌
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在实现其服务功能方面,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提供的教育服务和培训项目尽可能贴近社区实际需求,体现社区教育新颖、实用、优质等特点,突出公益性,强化服务性,针对社区内不同群体的需求,实施差异化的教育项目。【实证3】基于中学生素质拓展的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向教育领域的扩展,以“网校”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内也相继涌现出许多网校,但大多以成人高等学历远程教育为主,针对中小学基础教育而开设的网校很少,也很难。2011年,余姚社区教育学院知难而上,创办了余姚市阳明网络教育学校。该网校聘请全市名优骨干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实时视频授课,并为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提供网络交流空间,实现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最终提高教育质量。这是一个面向全市,服务社会,公益为主,适度市场化运作的网络学习教育平台。有效抵制“有偿家教”等不正之风,成为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个高效优质的学习品牌脱颖而出。
三、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的路径探寻
学习品牌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准确定位,进行顶层设计。以下是基于姚江文化的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过程。
1、深入调查,明确学习品牌定位
余姚市社区教育学院针对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建立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的历史文化研究小组,深化对历史名贤、名人的发掘和研究,特别是围绕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历史名人,以传承和宣扬余姚“四先贤”史迹和先贤精神为主要内容,以“文化育民”为目标,打造学习品牌。
2、资源整合,打造学习品牌载体
社区教育的学习品牌建设,在实际的运作上,必须要有一个宣传主题和系列化活动载体,进行深度开发,编辑出版《余姚四先贤的故事》四册,以其草根性、全民性等特点,传阅于市民。搭建教育活动平台,开展系列化教育活动,开辟“西北之声”讲坛、姚剧《王阳明》表演、校园社区故事会、演讲赛、研讨会等载体,让优秀历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四先贤精神普及到全体市民。
3、课题带动,推进学习品牌形成
在“姚江文化”的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过程中,余姚市社区教育学院承担了浙江省教育科学2012年度规划课题《基于姚江文化的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研究》(编号SC86),2013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的实证研究》(编号G13JY—24),课题组大力挖掘余姚文化的丰富内涵,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利用,切实推进学习品牌形成。
4、注重传播,树立学习品牌效应
社区文化特色范文6
关键词:文化;社区;人文内涵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一、文化社区建设中人文内涵的多维观照――地域性、传承性、创造性
1.历史地域性
一个社区拥有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色以及人文内涵。地域性差异较大的社区,我们不难认识其文化的差异,如东西半球形成的中西文化,我国东海西域、北国南疆的文化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长三角”地区就因为滨江临海,又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自然条件与历史文化形成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特征,其居民大多讲甜软的吴语或越语,水乡的秀丽和大海的宽阔铸就了他们细腻委婉、善于思考、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但在同一个城市中的不同社区,会不会因为地理位置微小的差异而形成文化的差异,这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其实只要我们稍稍调查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各个社区,我们就会发现其文化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其地域性同样构成了相对不同的人文内涵。随着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文化意识不断地发生变化,比如知识分子群居地、商贸人士群居地、公务人员群居地和普通市民群居地等,这些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群居体,其地域性的差异形成他们独具特色的人文内涵,同时,又自然构成了社区文化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文化社区建设中,不能忽视地域性对于特色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2.历史传承性
新型的城市产生新型的社区,新型的文化社区不会缺失历史的传承。虽然,城市社区不同于自然村落,其文化传承也不会那么原始,那么直接,那么固守,但是,任何现代化文化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聚居一体,他们虽然都有各自的文化历史和文化性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会逐渐成“地域性趋同”的文化特质和传统性格相互碰撞、相互渗透而产生的新型的人文内涵。例如江苏的海安龙舞、海安花鼓就是在挖掘当地传统民间龙舞、花鼓的基础上,并融人了现代舞蹈理念创作而成的。在文化社区建设中,尊重社区人的历史传承,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是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3.历史创造性
创造性是人的本能之一。文化是人创造的,所有的历史文化都是人创造的。一个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文化社区,必然有一定的创造性,这个创造性也是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中人文内涵的量要内容之一。在文化社区建设中,认识和开发这个创造性,把文化社区真正办成一个现代人生活的精神家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属于人文内涵的创造性不是外部强加给社区人的,而是社区人本身已经具备的人文内涵,作为文化建设部门或社区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认识这个人类的创造性,在不同居住条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居住群体中,让文化社区建设始终有一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这种创造性将是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的主要动力,使人文内涵得到更加充分而美好的张扬。
二、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政策导向、组织架构、运行机制
1.政策导向
文化社区建设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已经实现了城市化,并制定各种文化政策来推进文化社区的建设。如日本,1996年文化厅制定了《文化立国21世纪方案》并在这一年开始实施“文化街计划”,文化建设的重心由“地方文化的普及”转为“地域街区建设”。各地的自治区主动采取措施,建设文化会馆、美术馆,开始了以文化为中心的街区建设。政府奖励并支援各地的文化街区建设。美国也有许多城市倡导要把社区建成学习型场所。在我国,各地政府也都出台了相关文化经济政策等。这是一种政策导向,为文化社区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