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的法律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的法律知识范文1
摘要:在我国的高职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非常陈旧的教学观念,如技能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理论知识的培养,在高职法律的教学实践中,也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为了提高培育法律专业人才的教学成果,学校应确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对于技能的灵活运用能力,实行仿真教学,通过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逐渐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法律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法律;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使法律专业的高职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高职院校必须改变教学现状,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对目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旨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帮助学生早日走上工作岗位。
一、 高职法律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 重理论轻技能
根据我国传统的教学习惯 ,以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在高职法律教学中也是如此,给学生大量的灌输理论知识,忽略了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学校的法律专业教学主要以传授系统的法律知识为目的,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和技能培养不够重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法律条文和基本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 可是这种教学方法也有缺陷,学生学习法律的目的在于面对具体案例时能够灵活运用法律条例和技巧,帮助当事人打赢官司,可是由于在教学工作中重视理论教育,轻视技能培养,学生面对真实案例往往不知如何入手。
(二) 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实践教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模拟法庭审判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就模拟法庭审判来说,让学生自己扮演法庭中的法官、律师、证人和当事人等角色,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每个角色的心理特征,刚开始模拟的时候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学生热情高涨,可是整个模拟过程就像背台词一样,缺乏真实感,几遍下来学生就丧失兴趣。
单单对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训练还不够,为了弥补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实习,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毕业前学生只要向学校提交一份实习相关单位的盖章证明就行,这样学生实习期在干什么,找的工作对不对口,学校无从知道,彻底对学生失去了监督和指导的能力。另外,由于法律专业的特殊性,一场官司动辄几个月,可是毕业实习生的实习时间有限,往往一场官司还没有追踪完实习期就结束了,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实习效果,学生为了顺利拿到毕业文凭,实习报告相互抄袭,托关系盖章后提交老师,这样做完全丧失了学生实习的真正目的,变得毫无意义可言,致使实习沦为形式。
(三) 没有形成系统模式
在法律教学中高职院校尝试采用各种教学法,其中包括模拟法庭、录像观摩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在某种程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可是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部分高校对课程安排进行了整改的同时增设了一些新的课程,如商法、律师事务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并且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目前的教学方法和真正的实践教学相差甚远,案例教学和录像观摩等教学手段成为了基础法律教学中的点缀。所以,根据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我们应该意识到要从法律高职教育的整体考虑,构建一种主要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 高职法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实现让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完成构建法律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就必须在法律教学活动中强调实践教学的地位,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因为我们学习法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为他人提供法律援助,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要能够熟练地运用,所以,在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时,要以实际的操作技能为准,在学习法律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发展为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
(二) 加强法律实训仿真教学
法律实训仿真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法庭环境。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把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作为教学场地,让学生感受到环境带来的真实感,从而了解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行为上充分实践教学内容,使知识理论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在模拟法庭上或模拟仲裁庭等实训场所,让学生扮演律师、法官、当事人等各种角色,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法庭的氛围,通过角色扮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方式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老师在现场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采用这种教学手段,不但有效的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更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三) 切实提高实习效果
笔者对高职法律专业的实习毕业生进行了访问调查,结果发现了目前法律专业实习生的真实情况,如指导老师管理困难,实习单位不够重视,实习周期短等,根据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灵活安排实习时间。由于实习期的统一性,一旦学生全部同时外出实习,那么势必会给接收单位带来很大压力,并且资源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可以把实习时间进行调整,分为多个批次外出实习,能够大大缓解接收单位的压力。第二,制定实习定期汇报制度,为方便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了解,实习生要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情况。第三,做好与实习单位的交流沟通工作。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还没有毕业,没有工作经验,在单位往往只是处理一些杂事,甚至干着端茶送水的工作,根本没有接触案件的机会,在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中,要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法律高职院校应该以学生的未来出发,根据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点,针对所设专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对课程教学的系统设计,最终建立一个综合性、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金钊. 法律解释的哲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2] 陈瑞华. 看得见的正义[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3]魏丽,王金兰,李墨.高职法律实践教学体系之理论基础——构建高职法律实践教学体系之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05).
专业的法律知识范文2
一、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基地(硬件)建设问题。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 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实训教学基地是法律职业技能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是 实施实训教学计划 的基本条件,是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重要基地。实训 基 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 技能操作,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 训练。校外实训基地是依托行业特色对学生进行训练,促进其职业技能养成的重要场所,是 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
实训教学要以必备的硬件做为支撑,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没有必备的实训基地 ,就无法进行相应的实训。因此,一定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校 内的实训基地是学校经过自身努力可以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而校外的实训基地的建立则有赖 于 相关部门,如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等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实训教学基地的建立 方法和操作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软件)问题。通过对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了解 ,发现 有些院校根本没有建立实训教学的管理制度,有些院校虽然建立了却没有严格 实施。由于学校的管理和制度的缺失,教师和学生也对实训环节采取敷衍的态度, 其实效就可想而知了。实训的质量基本上靠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自律, 使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3.实训教学的考核问题。从对学生实训严格要求的教师那里了解的情 况是,教师进行实训考核时都感觉到左右为难,原因在于学校对实训教学一般都不采取与理论教学一样的 严格的评分制度。实训教学的考核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而且考核一般都让路于 学生就业等情况的需要。这样做的后果导致学生的不重视和教师的不认真考核,实训教 学就这样流于形式了。
二、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
1.制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实训教学大纲。学校应该制订比较具体的实训 计划,内容应包括各项具体技能的训练目标、要求、课程设置、实训方法和手段、实训效果的测试与鉴定 等。同时学校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实训计划的基础上制订翔实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应 对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有一个切实的和可操作性的阐述。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制订 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与法律专业总体教学计划的关系,特别是内容衔接和时 间的合理分配等;二是实训教学计划中综合计划与专门计划的关系。
2.鼓励教师编写实训教材。在法律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将 职业技能训练作为主干课程予以合理安排。现实中的问题是实训教材的匮乏,教师苦于无一套成熟的实 训教材进行实训教学,从而导致了实训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校应采取与理论课教材相同 或对等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实训教材的编写和创新。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材的编写应 坚持兼顾法律职业伦理的原则、观照法律生活实际的原则、训练法律职业技能的原则、反映法学理论研 究动态的原则和学以致用的原则。
3.建设实训教学队伍。法律职业技能实训教师队伍可以分为专任教师 和特聘教师。专任教师由法律职业院校的教师构成,专任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从 事法律实践活动、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特聘教师是法律职业技能实训教学队伍中不可 缺少的力量,它是对专任教师队伍的有益补充。特聘教师主要来源于法律实务部门,由实践 岗位的专家、能手构成,其主体主要是知名的法官、检察官、警宫及律师。这样的教师队伍 构成是很理想的,可以充分运用合理的教师资源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但实 践中仍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特聘教师一般都是兼职,他们由于本职工作的需要,在时 间和精力上与对学生的实训指导存在着工作和教学的时间上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如何解决,还 有待学校的实训教学管理者思考。
4.建立实训教学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坚持情景仿真化、功能实 用化、管理专门化的原则,以真正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校内的模拟法庭、模拟监狱、模拟劳教所、模拟侦 查室等都可以作为校内实训场地,用以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技能、语言技能和社交技能等。以 模拟法庭为例,模拟法庭实训是指以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为蓝本,让学生充当各个诉讼法律关 系的主体,模仿各种真实法庭审判情景,按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模拟审判的 实训活动。模拟法庭实训活动具有可控性、仿真性和重复性等特征,因此,每一名学生均能 有机会扮演各种角色,锻炼各种法律技能。这种实训,注重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培 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有效地克服了以往法律教育模式的弊端,有利于 实现法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做为高职法律职业教育经常采用的形式。
合格的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例场所、设备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学校管理者应以发展的眼光全面规划,科学论证,有效运作。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 识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综合应用法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模式,尽可能与法律职业 工作的实际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法律职业环境。
此外,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基地的选择可以与教师实践基地、学生实习基地 、毕业生就业基地进行统筹考虑,尽量做到一“地”多能和一“地”多用。基地建设应 坚持相对稳定、管理方便、利益共享的原则。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 单位,如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等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5.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训基地建好了,硬件齐备了,要 想使硬件充分发挥 作用,就要对实训教学进行严格、科学的管理。实训前指导教师要安排好实训任务,提出具 体要求。实训期间要与学生经常联络,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建立师生一对一或一对多 的固定联系制度,学生要向指定的指导教师汇报实训情况,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与辅导。指 导教师要对学生的阶段实习效果进行考核,考核分数计入实训总成绩。实训管理包括设备 管理 、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要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提高投 资效益。为保证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实训教学文件。各 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实训守则、实训基地负责人职责、指导教师及专业技术 人员岗位职责、设备管理制度、学生实训考勤与请假制度等。
6.进行严格的实训教学考核(从学生角度)。实训教学的考核是确保实 训质量的重要手段 。应规范实训教学考核办法,保证实训教学质量。首先要制订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 评定办法等实训教学文件。实训成绩评定办法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考核。实训结束 时,各实训基地要成立实训考核小组,负责评定学生实训成绩。 凡被评为实训成绩不及格者,一定要补考,补考仍不及格者应随下一届学生重新 实训。各实训基地可收取一定的补考费。若能认真落实以上措施,便可在较大程度上确保实 训教学的质量。
7.检测实训教学效能(从教师角度)。我们认为,法律实训教学效能的测 评应该从以下 几方面来进行:第一,优秀的实训教学效果。从质与量两个维度来体现,衡量的标准以学校 培养出来的法律职业人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标准。第二,高质量的校内组织和人员 素质。学校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的设置,必须以提高效能和效率为指导思想,坚持因事设岗 ,组织建设围绕实训目标和任务进行,倡导工作人员一专多能,最终实现“高效率、高质量 ”的组织建设目标。第三,实训计划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第四,实训效果是否符合 法律职业岗位的要求。建立这样的实训教学效能评价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励进行实训教学 的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鼓励其认真负责,勇于创新,从而保证实训教学体系的良性运行 。
参考文献
[1]王冰路.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若干问题探析[J]现代技术开发,2002( 12).
[2]张宇晨,刘发生.浅谈法律职业技能实训教学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 005(20).
[3]陈黎明.浅谈高职法律专业模拟法庭实训教学[J]湘潮:理论版,2007(4) .
[4]高文骁.高职高专法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J]新疆警官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6(2).
专业的法律知识范文3
一、贵州省旅游市场现状
贵州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雄奇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之日渐看好的市场前景,决定了旅游业必然会成为贵州最具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产业。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贵州旅游资源富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特别是贵州以喀斯特风光为主的,即集瀑布、溶洞、湖泊为一体的自然风光;以贵阳、六盘水等为代表的避暑休闲度假资源;以西江、肇兴、音寨等为代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融合了以、四渡赤水等为主的红色文化,以屯堡为主的老汉族文化,以镇远、青岩为代表的历史古镇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城市、核心景区周边乡村旅游资源。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中药材、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吸引着大量的外国客人。
(二)爽爽的气候条件
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因此,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三)丰沛的水资源
贵州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黄果树瀑布世界知名。众多的河流造就了大量的漂流资源。而以赤水河水酿造的茅台酒,被称为“国酒”,更是誉满全球。
二、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旅游发展形势大好,越来越多的国外旅游者被这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保护完好的少数民族风情所吸引,但是贵州省的涉外导游并不多,这个问题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加凸显出来。近年来,高职院校也在为培养涉外旅游人才做努力,但成效并不大,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涉外旅游专业师资不足
从贵州省的各大高职院校看来,能够独立纯英文教学的教师并不多,而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教师更为稀缺。大部门涉外旅游专业的教师由学英语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组成,所以在教学上,英语专业的老师不熟悉旅游领域,而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又不能娴熟的运用语言能力为学生答疑解惑,造成了涉外旅游专业并不“专业”的问题。
(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拼接严重
课程体系建设在一个专业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专业到底应该开设几门课程,具体开设哪几门课程,这些课程应该分别安排在哪几个学期,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好好思考的问题。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涉外旅游专业课程基本上是英语专业课程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简单拼接和叠加,并没有建立起适合这个专业的独立课程。
(三)家长学生对涉外旅游专业认识过于片面
很多家长简单的认为,涉外旅游专业不过也就是培养导游而已,只是可以带国外的客人罢了。在历史文化底蕴并不是十分厚重的贵州省,很多家长都认为做导游是一个特别没有前途的职业,认为导游这种职业只是在吃“青春饭”,没有任何发展可言。家长的这种认识对学生本身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导致部分高职院校辛辛苦苦的建立起涉外旅游专业,却没有学生前来报名,即使有一定的录取率,也会因为低报到率而被取消。
二、解决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所遇到的困难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进企业计划
在贵州省各大高职院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进企业计划。可以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管理学院,酒店管理学院的高级人才;外聘国际国内著名酒店管理集团管理层人员作为学校客座教授,不定期来做报告或者讲座。学校可以有计划的派送涉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到有经验的学校进行交流和学习;可以让教师直接进入知名旅游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践。
(二)建立有涉外旅游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的定位,结合贵州旅游市场的情况和用人单位用人的情况,建立具有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教学特色、突显职业教育、多学科结合的课程体系。作为面向职业和岗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一定要与市场紧紧相扣。构建课程体系之前必须认真分析问题,有计划的到涉外的旅游市场和企业中去进行调研,明确将要开设的课程是目前企业需要的并真正能学有所用
(三)加大宣传力度,正确认识涉外旅游专业
各高职院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涉外旅游专业。涉外旅游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范围包括:旅行社高级领队,涉外导游,高端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以及销售等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事景区的外语讲解与管理工作,涉外业务的翻译工作以及旅游行业的行政工作等。事实上,涉外旅游专业的就业面是相当广阔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专业的法律知识范文4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中职旅游;任务驱动教学法
当前形势下,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难以适应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不少旅游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思维僵化,教本宣科,最终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日益浓厚,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低下。笔者认为要有效提升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建构主义是一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习理论,自从九十年代以来,这一理论进入我国教育界,并获得我国众多教育家的肯定,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以及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的课改形成了巨大影响。建构主义认为,获取知识如果一味依靠教师的传授,则不可能牢固的掌握,而应该让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正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根基的,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求:中职旅游教师一定要抛却陈腐的教学观念,摒弃“填鸭式”和“一言谈”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处于附属地位”的传统师生角色定位,借助世界大学城和多媒体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为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教学活动彻底以学生为中心,令学生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探究任务,沟通交流、合作讨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可见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方向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是完全吻合的。
二、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法的具体策略
(一) 构建和谐情境、展现目标任务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教学必须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同时也可充分运用世界大学城这一平台,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展现教学目标。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构建和谐情境主要是为了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让教师与学生能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沟通,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完成任务。但要注意的是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境是一种以任务为目标的情境。对此中职旅游教师可综合运用世界大学城的空间和多媒体课件结合具体的旅游专业课程通过某一趣味化的生活场景向学生展示任务式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探究任务的兴趣,让其对任务的研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其对任务的深刻理解。
(二) 探究任务、提出问题
中职旅游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世界大学城的空间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出任务后,并不要急于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探究,而是应与学生共同对任务进行研究,启发其对任务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从而达到让学生深入了解任务内涵的目的以及任务中需要探究的问题。而解决任务中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包办,而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浅到深的原则。因为在本环节的研究中是无法探究完所有的问题的,教师也没有必要把任务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向学生提出。因为任务中的很多问题如果学生不亲自去钻研,是很难发现的,即使教师提前向学生提出,也不会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任务中的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不能过度拔高。其实任务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学生以前不曾遇到过的,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 独立学习、合作学习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旅游教师借助世界大学城的空间与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任务和需要探究的问题有了清晰明确的了解后,接下来就是学生根据任务独自探究问题的实践了。此时学生通过上一环节的铺垫已经对自己的探究方向非常明确,能够自行开始探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清闲的,而应对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宏观上的把握,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须不断在学生之间来回走动,以便对学生在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点拨。但请注意一定是点拨而不是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在点拨时教师一般都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指导学生仔细分析任务的深层次内涵,让学生对任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应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指导其分析任务中的现成例子,并充分联系任务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进而明确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避免陷入毫无意义的“钻牛角尖”和机械呆板的模仿。此外还应引导学生摆脱定势思维的影响,进行创造式探究;第二、虽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但因为就学生的基础而言,独立学习还是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世界大学城这一平台对教学任务进行探讨、交流,通过合作的方式去共同面对问题中的难题,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培养合作精神的目的;第三、对于后进生的学习,教师千万不能歧视,而应热情的帮助他们,而这种帮助可以充分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引导他们完成任务的探究,可是教师须注意帮助和包办是不能划等号的;第四、对于优等生的学习,教师应在现有任务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要求,借助世界大学城的空间单独给优等生布置教学任务,以此促进其旅游知识获得进一步的纵深发展;第五、对于学生自主的探究过程教师要掌控好尺度,不能放任自流,对任务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如果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可以世界大学城的空间作为平台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并及时予以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整体完成对任务的探究。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教学如能大力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设计生动形象的任务,以此激发学生对旅游专业课程的兴趣,定能有效提升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专业的法律知识范文5
关键词:实用性教学法 ; 实施 ; 建议;
引言:所谓实用性教学法,就是以教材为基础结合生活实例,创设出实用性强的问题作业,把教学内容融入解决实用性问题作业之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作业过程汇总学会新知识、新技能,体验成功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浙江省中职旅游专业新课改教材中《中餐服务》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目前餐饮市场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服务技能,掌握行业中各类最新的餐饮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的工作进行灵活地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让学生具有过硬的技能和良好的行业素质。实用性教学,势必要求教学中根据客观存在一定环境或者社会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如何来进行有效地教学呢?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1.联系客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育培养学生成才,兴趣是起点,是人发挥智慧和取得成功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熟知班级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发展兴趣,这对他们的整体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虽然是一位专业教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兴趣,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设计能激发他们兴趣的教学活动和内容。
开学的第一堂课,学生和我之间的相互不熟悉是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难题。要想自己的第一堂课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必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兴趣激发和引导。于是,在课前的备课过程中,收集了一些短小精悍又意味深长的哲理故事。例如:秀才的故事(寓意: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利用这个寓言故事,了解了学生对《中餐服务》这门课的想法和期望。同时,幽默风趣的语言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剩余的时间里布置了小小的任务,让学生将自己对本门课的需求和自己的期望进行描述。如此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了我,而近距离的交流也让学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结合学生个性差异,设置不同梯度问题,鼓励人人参与学习
一个班级,是由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组成的,每一个人对知识的认识和接受能力都存在着差异。但是,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解答问题,应该给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给与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学习中来。在此过程中,实用性教学方法应该在问题的设置上进行充分的考虑。了解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等,引导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中餐服务》的“餐巾折花”这一技能教学中,笔者收集了不同难易程度的餐巾花造型图片以及制作视频。主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成为主导,自主尝试学习,请学生来阐述并展示制作过程,总结疑问和不解。简单的花型绝大多数的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面掌握,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并不能理解当中细节。所以,利用餐巾花的制作视频,使最低阶梯上的同学也可以根据视频学习花型。同时,展示一些制作步骤的图片,中等以上的学生可以根据图片上的步骤进行自主学习和模仿,甚至是进行创新。而最低梯度的学生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和探索。这样,全班同学都学会符合自己认知的餐巾花造型,也培养了对此技能的兴趣和行业的探究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可以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不至于“吃不饱”,让接受能力差的学生经过努力也能学会并掌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产生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探究学习兴趣。
3.创新教学设计,在体验中实现实用性教学
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时代在呼唤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改变思维方式,要敢于打破常规去思考,敢于换个角度去想他人没有想到的问题。既敢于“求异”性思维,改革思维习惯后,思考问题时束缚较少,思考面较宽,常常能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长短优劣,在比较中显现创新的闪光点。
在讲解中国菜肴知识的时候,将重点放在了对川菜和甬菜的特点介绍上。打破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和体验。实践中预订了几盘四川菜和宁波菜,让每个小组的组员进行实物品尝。在品尝之前布置了任务:请通过你的黄金舌头,品尝桌上的美味佳肴,享受之后请总结出你桌上的菜肴有什么样的特点?属于哪个菜系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尝和总结,在动中明白不同菜系的口味特点。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知识点也概括得比较完整,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
4.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实现实用性教学
餐饮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书本知识容易过时。只有教会学生自学能力,应用各种技能处理实际问题,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才是教育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应用为着眼点,创设实用性强的教学任务。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技能,激发学习主动性、探究性,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种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开发思维、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培养。
譬如,在“上菜服务程序”教授之前,布置学生实用性的任务:参观你家附近的酒店餐饮部,了解菜肴的类型以及当地的上菜习惯,总结出一个普遍的规律。要求:根据实际到访了解的情况,设计更加合理的上菜顺序,并分析其原因。学生接到作业后,纷纷前往自己家附近的酒店进行了解,积极协作、沟通,充分调动了各种媒介,发挥了自己的思维。通过这次的实地调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兴趣也更浓了。实践证明学生的探究能力很强,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5.在及时检查和巩固中,提高专业知识的实用性
及时的巩固和检查,是对教学效果的及时检查,也是对学生接受程度的检查。利用部分时间来回顾专业知识,更能让学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提高知识的实用率。
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竞赛”的考核方法。课前五分钟说明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将学生进行了小组分配,四个代表队组成本堂课的知识抢答成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复习并预习本章节的相关知识,在此期间说明竞赛的细节规则。自读完毕之后,根据自己事先设计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提问,每个小组的积极性很高,也可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6.结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例和社会需要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就会激起学习的内驱力和探究欲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实用性的问题,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去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新技能,在解决实用性问题作业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技能、技巧,培养其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为了学生,从学生出发进行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结合现实的社会环境和地方行业的岗位环境,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性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专业的法律知识范文6
当前,尽管法学界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仍未达成统一,但较为一致的认识是,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并以自治为基本理念,但民法的自治难以解决市场的失灵、外部性及公共产品投资问题,因而需要国家权力的监管、调控以及并从新的角度来思考公共产品投资的法律规范形式。由此经济法至少应包括市场监管法、宏观调控法、环境资源法、社会保障法等内容。其所调整的不是私人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而是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与调控。基于此认识,市场主体法如公司法、市场行为法如合同法,以及物权法、侵权法、婚姻家庭法等均属于民法的内容,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产品质量法、税法、环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则常被划归于经济法的体系范畴。根据上述关于民法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基本划分,可以说,民法和经济法均调整市场行为,均与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民法侧重于市场主体及其自主决定的经济活动,而经济法则侧重于对市场主体自主决定行为的局限进行政府干预。在很大程度上,民法构成了经济法的基础,因为不了解民法所调整的私主体行为,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公权力干预的正当性。而且,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劳动法与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被划入经济法体系范畴的单行法,其所涉及的侵权关系、合同关系均以民法上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因此,对于经济法专业的法学本科生而言,民法是必修的基础课程。由于经济法与市场监管与调控紧密相关,常常被列为经管类专业的必修法律课程,但受专业课程计划的限制,不可能为法律课程留下充分的空间。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基础的法律知识背景,他们很难真正理解经济法的真正内涵。即使学到一些“法律知识”,也很难能在实践中准确地运用,实际上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对非法学类专业而言,单纯一门经济法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开设更多的法律课程从专业课程规划的角度又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受学科意义上经济法调整对象的限制,而应针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从“经济法律制度”的视角来进行课程设计。相对于“经济法”,“经济法律制度”不仅能够涵摄民法范畴内与市场经济活动相关的内容,从而有助于解决经济法课程前提性法律基础之不足,而且也便于将相关法律制度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整合。
二、非法学专业法律教学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即使通过经济法律制度整合民法中有关市场经济行为的法律,单单这一门法律课程仍嫌不足。因为在学习经济法律制度之前,学生需要对法律的一般理论,经济法律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经济法律责任所涉及的刑法、行政法以及诉讼法等问题均需有基础性的把握。一般而言,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设置应当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主要介绍法的一般理论、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构造、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社会法及诉讼法所调整的基本社会关系及其基本内容。课程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对我国法律的基本体系与内容有个概括性的了解,并在此基础培养基本的法律思维与法治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为全民法治观念,要将法治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从中小学即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据此可以肯定的是,基础法律课程将成为高校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目前,各高校经管类大多仅开设《经济法》一门法律课,很少未开设专门的法律基础课程。尽管思政类课程中涉及法律基础的内容,但其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并不在于基础法律知识的介绍和法律理念的培养,而是将法律作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来对待的,其侧重点在于尊法守法意识的树立,与作为专业类法律课程的基础以及十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相差较远。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基础类课程中的《经济法学》课程的讲授缺乏必要的基础法律知识背景,仍需先行介绍法律的基础知识,从而严重影响了《经济法学》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层次即经济法律制度。该课程属于学科基础类课程,其内容主要介绍与市场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果说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认知和理解,经济法律制度的教学目标则应适当增加法律的具体应用能力。第三层次为专业类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具体专业方向的需要而有针对性地开设的课程。经济法律制度由于涉及到的法律领域十分庞杂,只能侧重于基础,而难以具体和深入。更为深入的内容只能就不同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另行开设。比如人力资源方向,需要专门开设劳动法,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开设建筑工程法,物流专业方向需开设物流法规,而对外贸易专业方向则需要进一步了解海商法的专业法律知识。这一层次的法律课程由于是针对具体的专业方向需要而特别开设的,故在教学目标上应更加注重法律知识的具体运用。上述三个不同层次的法律课程,经济法律制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于法律基础课程,它已经较为偏向专业需要,是对有关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的进一步深入。但相对不同专业方向的特殊需要,它又属于经管类的基础类课程。
三、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设计与创业教育之协调
当前,已出版的各类《经济法》教材近百种,但大多数是针对法学专业学生而编写的,虽然部分教材考虑了非法学专业的需要,但并未针对特定专业的自身特点,而是力争“包罗万象”,由各专业根据不同需要自行选择需讲授的内容。由于缺乏明确的针对性,这样的编排内容全面有余,但系统性不足,几乎毫无例外地均是依照单行法律来设章分节。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只能使他们掌握一些零散的经济法律知识,而难以形成体系化的认识,更无需谈法律的具体应用。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要求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尽管法律教育并非创新创业教育之重点,但法律课程建设无疑是创新创业——尤其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迄今为止,法律专业课程设计还未能充分考虑创业教育之需要。创业法律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法律知识并能将之运用到创业工作中去,而相关的法律知识——企业的设立、公司治理、投资者内部关系、合同的订立与履行、市场经营与竞争等等——几乎均与经济法律制度密切相关,故此完全可以与经济法律制度的课程内容设计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经济法律制度》课程的内容设计可考虑以创业过程为线索,将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贯穿起来。这样不仅可满足非法学专业尤其是经管类各专业法律课程教学要求,而且有助于法律知识的体系化理解和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