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化学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化学原理范文1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初中化学;教学例析
“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勒及其助手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至少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形体智能、肢体智能、音乐韵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处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基本智能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1、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的结合
将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相结合,更加关注学生,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灵活多现的评价观。《化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用结合。化学实验、化学故事、实物、模型、影像资料等构成了图文兼备的教学素材。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出发,设计各种教学活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多种载体展示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更好地运用并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另外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不能简单地用考试成绩这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应该以多种评价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
2、多元智能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例析
本案以《石灰石的利用》教学为例,讨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2.1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
了解石灰石的成分、性质和用途,掌握由实验现象结论应用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实验技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同时为将来盐的性质学习打下基础。
以多元智力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设置情景,充分发挥图画与实验的直观教育效果。
2.2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课题引入。教师活动:1.播放影像(溶洞、珊瑚礁等图片)简介石灰石的广泛存在。学生活动:观察。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创设意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环节:了解石灰石的存在和用途。教师活动:问题A:1.生活中有没有接触或见过石灰石?2.石灰石作为常见的矿石,它有什么用处呢?学生活动:回答:石灰石在建筑业、装饰业等方面作用巨大。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进行观察、分析判断自主获得新的知识,培养语言智能。
教学环节:探究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教师活动:问题B:1.石灰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过程中,怎样检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2.含碳酸钙吗?现在就来验证这一猜想:[学生分组实验]分组将已标号的建筑石子(1)、碎瓷砖(2)、锌粒(3)鹅卵石(4)、与盐酸作用观察现象的不同。学生活动:回答: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且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描述现象:(1)有气泡,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无明显现象;(3)有气泡,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建筑石子溶解在盐酸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说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得出结论:物质(1)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2)和(3)主要成分不是碳酸钙。设计意图:(1)向学生渗透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的思想;(2)培养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3)培养提问、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等数学逻辑智能。
教学环节:过渡交流与讨论。教师活动:问题C:3.还有哪些物质中可能含有碳酸钙,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呢?补充:[学生分组实验]用自带的蛋壳、贝壳等,碳酸钙相似的物质,盐酸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呢?4.从上面的实验中同学们能归纳出什么结论?学生活动:总结:和盐酸反应,若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物质为碳酸盐。设计意图: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肢体运动智能,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环节:石灰石的烧制。教师活动:问题D:播放视频配音乐:中,用汉白玉修建的建筑裂开成了碎片发生了什么变化?演示:用酒精喷灯灼烧鸡蛋壳问题1:鸡蛋壳是否还保持坚硬?问题2:如将其放入水中有何变化?滴加酚酞呢?介绍:《天工开物》中的石灰烧制的原理。学生活动: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后作答:1、不能,变得易碎。2、与水反应,产物能使酚酞变红,观看,思考。设计意图: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培养学生视觉空间、言语语言,音乐、逻辑思维、人际交往智能。培养学生视觉空间、逻辑思维智能。
教学环节: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质和用途教师活动:图片展示:生石灰怎么转化成熟石灰。介绍:生石灰转化成熟石灰的过程是放热的,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其放出的热量应用于生产。问题:通过学习你能知道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吗?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出来吗?学生活动:归纳,总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言语语言、逻辑思维智能。
教学环节:小结教师活动:一、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CaCO3。二、石灰石的烧制。三、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质和用途。学生活动:可让学生自己总结。设计意图:知识巩固。
基础化学原理范文2
关键词:化学实验; 能力培养; 教学方式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07-0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能力”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
一、高一新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能力现状
1.“措手不及”的实验起始教学
2012学年,又回到新一届高一,满怀喜悦地开始新的一轮化学教学,绪言课结束后,我就安排了学生实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本想,这节课结合CuO的制取,CuO对KClO3分解的催化作用探究,训练基本实验操作,可谓“形式和内容”都相当完美。我作了简要的实验原理分析和要求说明后,就放手让学生开始实验。可实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学生的操作能力可以说是差到了极点,不要说“过滤”“蒸发”等实验不能完成,许多学生就连酒精灯、胶头滴管、量筒等仪器的使用都盲然不知。
2.学生实验技能与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首先,在当今的江苏高考模式下化学不计入高考总分,而只需要过等级,且初中化学也只占中考成绩总分中的60分,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校、教师、学生都不再重视化学的教学和学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都比较薄弱,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训练和实验技能培养就显得非常欠缺。
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闭卷笔试为考试形式的现实下,以“传授知识为主,大题量重复操练”为特征的“应试教学”较为盛行。教师对实验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这样,势必将培养动手能力的实验教学加以淡化,甚至打入“冷宫”,学生的实验技能与能力低下也就很自然了。
最后,由于现在的农村中学教学条件落后,虽然省市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增加投入,但也只能维持勉强做些演示实验,仍无法满足让学生做分组实验,所以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几乎没有碰到过实验仪器,动手能力自然就会很差。
二、对策思考与实践探索
如何尽快弥补学生薄弱的基础,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与能力,以适应高中化学继续学习的需要,作为学科老师所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的教学行为。我对教学计划作了及时的调整,先采取合理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设计,通过一定时期的化学实验衔接教学,来补上这一课,并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加强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方法的实践教学
鉴于学生的实验基础,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初中实验基础知识强化,和集中式初中实验基本操作复习训练,特别是一些仪器的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更应该通过多次强调和规范强化来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
2.规范学生分组实验课的要求与程序
第一,明确实验室常规:保持安静――不允许有嘈杂的声音发出;实验台面仪器药品要求摆放整齐、有序,并保持清洁;仪器药品用后随即放回原处,保持原样;注意实验安全――严格按规定进行实验,对有毒药品和危险实验要有明确的安全措施;实验过程、现象要详实记录,不能杜撰等。良好的习惯是形成科学态度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实验前必须做好预习。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预习,老师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实验内容,复习有关化学知识,明确实验目的,熟悉操作步骤,掌握实验要领,做好预习报告。
第三,强化实验的指导与检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对个别问题实施个别指导,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或测得的数据,实事求是地作出分析和总结,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第四,强化总结与评价。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实验报告,让学生对所做实验再思考如何才能把实验做得更好,并尽可能对学生个体作出合理评价。
3.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
新版高中化学教材除了安排一定量的学生实验外,还设计有实验习题、选做实验和探究实验等,结合高中化学新课标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一定量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实验,如课外兴趣实验、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少量的规定实验,大多以鼓励为主,很多学生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从中获得了学习化学的乐趣,也提高了实验技能与能力。
三、实验教学的反思
第一,“化学实验引领学科教学”不应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应是一种教学理念;不应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而应是一种随时更新的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课型结构、操作程序应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变的。以“实验创设问题情景的探究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式。
第二,“化学实验引领学科教学”,不是说以实验代替教学,也不是否定传统的讲授教学。不可否认,在现实的高考压力下,注重知识的接受与掌握,训练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依然是取得高考成绩的“法宝”。问题是,一方面,“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教学的本质是发展”,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学生的现实发展,又需要知识的接受,解题的训练。两者必须兼顾,且尽量避免矛盾,形成统一。这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
时代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教育的对象也在不断地变化,教育的方法当然需要不断地创新。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条件下,实验教学就是为了跟上变化的形势,变化的对象而作出的必然选择,而“以实验引领的学科教学”更是新课程理念下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梁慧姝,郑长龙.《化学实验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基础化学原理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十分值得研究。因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这个现象既影响了初中历史课程的向前发展,更阻碍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存在低效化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一是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使得初中各科教学包括历史课程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与以往教学模式有了改变。但是由于一些教师仍然延续着以往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然后教师布置作业。这种老套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这个教学主体,无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逐渐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教师仍然沿用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内容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无法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主动探究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三是学校对于初中历史课程不重视,初中历史课程相比较语文、数学、英语来讲是一门副科,存在课程设置少的特点,加之许多学校对于历史教师的培养不重视,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设备等没有给予很大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造成了初中历史教学低效化。四是由于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突破,不重视因材施教,特别是不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分类教学,使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畏难等情绪。
二、解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问题的对策
1.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有自己的特色。首先,相关内容或者事件时间上比较久远,这种久远往往使学生感到一种难以逾越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代化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网络、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因素,将久远的历史故事或者实物以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在我身边这种感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将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名胜古迹通过计算机以视频教学方式投射出来,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这些承载当时历史的名胜古迹,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2.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的责任感
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教学的责任感,不能认为自己教授历史这门副科而缺乏教热情。教师的教学热情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授课程时特别是在课堂设计上、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和作业布置上都存在松懈懒散、对付的心态,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就不佳,愿意学习的学生可能会慢慢丧失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要能够不断增强教学的责任感,将历史课程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拓宽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课堂上那种蓬勃向上的精神,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3.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反馈
所谓课堂教学反馈,指的是教师要能够掌握学生课后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教学反馈既能够帮助教师真正了解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够找到发现、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因为,课堂教学反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极其重要。教师要能够在课下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直接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测验、兴趣比赛等方式检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结合相关测验、比赛的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学习情况后,教师要能够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采用更新颖、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阻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更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学。各级初中历史教师要能够及时总结相关工作经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广阔。
作者:安中娟 单位:兰州市第二十中学
参考文献:
[1]朱秋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3,22.
基础化学原理范文4
目前,我国技工院校主要按照专业课程授课,学完基础会计后,再进行基础会计的实训。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按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学生在进行实训时,会忘记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造成课程技能训练的脱节。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基础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技工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或不能按期毕业的高中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也不高,课堂纪律散漫,也不会在课余期间复习课堂学过的知识。而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课后记忆和本文由收集整理复习的理论知识和计算公式也非常多。在这种状况下,如何让学生学好会计的专业课就成为摆在每位任课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1.编写一体化教材
基础会计的理论学习和实训应采用一套教学资料。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设计基础会计的教学安排时,一般从借贷关系讲解会计分录。老师讲解的重点是会计分录中的借贷关系,虽然非常容易理解,但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处于被动,长此以往,会厌烦听过多的理论。要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填写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在讲课的同时,也让学生动手操作,改变了会计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一体化教学要求老师每讲授一个类型的分录或理论知识就配以相应的会计手工操作内容,供学生练习。这样就能让学生体验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院校一般使用的《基础会计》《基础会计实训》两本教材。这类书籍要么注重理论知识,要么按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思路编写,并不适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的需求。教师应当遵循一体化教学的思路和实际会计工作流程,编写一本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教材。
2.建立会计实训室
传统教学通常在固定教室进行。一体化教学可在专业的会计实训室上课。会计实训室中应为学生模拟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以进一步增强学习氛围。实训室应配备齐全的实训资料,例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银行进账单、转账支票、文具、装订器和安装有会计电算化软件、excel软件的计算机等。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后,就可指导学生在实训室中借助电算化软件进行开设销售专用发票、出库单等操作,让学生体验会计的工作流程。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实训室填写附有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在实训室中,学生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这样的教学活跃了学习气氛,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
3.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学校招聘的老师需要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这也导致了大部分专业教师为应届毕业生,缺少工作经验,属于理论型教师。一体化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任务进行无缝结合,并能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师。针对大部分青年教师是应届毕业生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工作1~2年,让老师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和工作技巧,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出既能“讲”、又能“做”的教师。
4.加强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基本都有校企合作项目,以实现所教内容和实际工作的接轨,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技术工人。但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学校很难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找到实习的企业。同时,因为行业的限制,即使有实习企业,能去实习的学生数量也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有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为学生讲授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教学内容可以选取单位一个月内实际发生的部分会计资料,由企业财务人员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实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写方法、课本中的理论计算方法如何应用于会计工作中、不同会计岗位的相互联系和牵制等内容。
基础化学原理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多元立体化;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6-0095-02
1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大班教学,学生数量多,在上机课时教师很难辅导到每一位同学,学生的问题可能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2)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水平不同,农村家庭孩子接触电脑少或甚至没接触过电脑。条件好的学生能熟练操作电脑,但这部分能熟练操作电脑的学生也分不同情况。有的只会玩QQ、游戏、上网,但却不会Word、Excel等软件,有的可能会一些Word等。
(3)课程内容多但机房课时少,学生操作不能得到熟能生巧,今天学了明天可能又忘了。
(4)学生学习方式或态度不正确,不会记笔记,学习方式不主动,被动听老师讲,到了自己操作时又不会。或者有的学生只重视应用,不重视理论。
2 构建多元立体化教学平台
2.1 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
2.1.1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能实现资源广泛共享、信息处理自动化程度高、信息传递方便快捷等;具各添加教学课件、补充资料、随堂测验、布置课后作业、在线讨论、学习跟踪、在线测验、教学评价、课后交流与辅导等功能;具有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和实时的师生交互性,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2.1.2 建设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多方面的,包括教材、习题库、实验指导书、教案、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学习辅导光盘等,符合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特性。
编写或选用案例、任务式的教材,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际任务式的案例掌握知识点和技能,以实际应用案例驱动。按照“任务目标一案例操作要求一操作过程一知识和技能要点”的教学过程、内容和案例实用。由浅入深,从介绍操作要求、操作过程和方法出发,带出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操作技巧和技能拓展要求,将枯燥的知识融入到实际应用操作中,引入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
录制教学视频,将课程案例或习题库录制操作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操作,从而指引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解决了老师因学生众多而不能全面辅导的问题。
编写习题库,习题库编写要遵从教学大纲,覆盖到每个知识点,同时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提供正确和科学的答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改正错误。也可将习题库制作成在线测试系统,并且能自动评分,学生可以评测自己的知识。
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是以任务式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践,指导学生通过实训提高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任务的编写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基本任务,另一种是拓展综合任务。让学生既能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也能将知识进行拓展,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2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2.2.1 实现“三个一”的基本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我院全校性的必修课,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很多,为了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三个一”。即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统一的教案,充分保障了完整的教学内容和良好的教学质量。
2.2.2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多个任务,任务中包含知识点和技能,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中掌握了要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2.2.3 主题研究型教学模式
布置一个主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型的学习,比如演示文稿的学习,让学生制作旅游景点介绍的ppt。在学习Excel函数时,让学生用函数制作一个小账务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如何收集信息、组织和处理信息,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2.2.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会学生找到正确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习题库和实验指导书来巩固知识和查漏补缺,补充自己知识的空缺,端正学习的心态。弱化教师的课堂讲解,将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自己学习,这样也可解决学生因水平不同的多层次的学习需求。
2.2.5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程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的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将课程的网站挂接校园网,学生可以在课程网站上自学或复习,可以在网站上进行练习和在线考试。有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站发送问题信息或在线和老师、同学交流及讨论。
2.2.6 “教、学、做”为一体
将教学目标落实于学生应用能力上,建立课程的技术、技能体系,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训中。教师在采用边讲边操作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2.3 提倡学生自主的学习模式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学生根据网上自测确定自己的自学目标,通过操作视频和实验指导书模仿完成达到目标。再利用在线测评系统进行自测,通过这种“螺旋式递进”方式来获取知识。
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丰富和广泛,学生要学会知道自己不会的知识点,并且及时亡羊补牢。学生需及时进行网上测试和网上学习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制定学习方案。
2.4 采取多方位的评价体系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差并不是一两次测验就能体现出来,建立一个多方位的评价体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为自己的能力提高而学习,并不是为期末考试能取得高分而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面跟踪,既能让教师及时发现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要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从多方位如网上作业、课堂回答问题、出勤率、测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考量,成绩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
3 结束语
多元立体化的教学平台虽然有些方面还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但已取得良好效果。多元立体化的教学平台也可以尝试普及到其它学科的学习,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也能得到提高和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基础化学原理范文6
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1.受传统教学模式所限。
当今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沿用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无法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初中历史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使得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3.教师素质不高。
如果历史教师没有较高的素质,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素质。
4.历史教材内容有待完善。
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参照,需要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当今的历史教材内容单调,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用这样的教材教出来的学生,必然只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考试,而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5.初中历史教学效果评价制度有待改革。
目前,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制度限制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解决对策
1.改变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以往那种以自己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主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习效果。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提高对历史的热爱程度,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契合社会现实。
在教学中,教师要契合社会现实,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历史基础,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现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另外,教师还要以教材为依据,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历史知识就在生活之中,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知识。
4.改变教学评价制度。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考试成绩是教学效果的主要评价标准,但实践表明,成绩优秀并不代表能力优秀。因此,考试成绩不能作为历史教学效果的唯一评价标准。对此,教师要建立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5.提高教师素质。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对此,学校要为历史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