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1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困境;对策
教育是文化延续和传递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文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是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地方音乐新课程是现代中国音乐教育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有效传承并合理开发利用民族音乐艺术资源,不仅能提高民族教育的总体质量,而且能促进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传承中面临的困境
(一)土家族文化课程开发不够
土家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课程开发目前还未深入。从走访的一些学校发现,土家族地区绝大多数学校课程主要采用适合汉族地区的“大一统”课程模式,适应民族特点、照顾不同文化背景的多元文化课程模式尚未形成,民族特色体现不够。
如今,在州政府提出“民歌民舞进课堂”这一思想指导下,也有少数学校在这方面有过尝试。有的学校每周增设一节民族音乐文化课,自编教材有计划地传承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虽然有了诸多尝试,这些探索也仅仅是学校或教师的一种自发行为,欠缺目的性和系统性,并常常受其它因素影响而不能正常实施。[1]
(二)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程度较浅
湘西土家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人力、自然环境资源。尽管湘西的特色课程资源丰富,可开发的价值高,但实际开况不理想。从调查中发现,教师教授的教材大部分是国家统编教材和省编教材,仅有少部分教师教授的是地方州县所编教材,除了《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乡土教材、“蒲公英行动”试点学校的部分从事音、体、美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自主编写了少量校本教材外,非试点学校的教师自主编写校本教材的几乎没有。
(三)土家族音乐教师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往往是衡量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顺利进行的重要标志之一。懂土家文的音乐教师非常少。如今通过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越来越多的接受正规主流教育的年轻教师走进中小学,但他们不懂得土家族民族语言,使得双语教育的师资面临更多更大的困难。
二、加强学校教育传承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对策
(一)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不仅是一定的文化精神的载体,也能对学生产生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校本课程的编写还需进一步利用好民族文化的教育资源。此外,在学校教育中的其它课程里,还要加入土家族的民歌、民族乐器和民族舞蹈等。
目前,土家族音乐文化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量劳动力输出,使得土家族传统资源的传承产生了严重的危机。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仅仅具有稳定性和低成本性特征,也能为中华民族传承土家族珍贵而稀有的音乐文化资源。土家族传统音乐资源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也是良好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团结合作,增强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深层次发掘地方课程资源
湘西土家族地区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优美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宝贵的人力资源,而所有这些均有待于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不仅是记载和传播知识经验的重要工具,而且是传承本民族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心理的表征。因此,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本民族文化。此外,民族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反映了它们的价值体系、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等,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重要素材。[2]土家族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创造了丰富的民间艺术,这些都是民族文化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鼓励教师参与音乐课程设计
在教育体系中,教师不仅是课程改革的最终执行者,更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参与者。从这个角度上说,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为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同时发挥教师在音乐课程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并使教师在课程发展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使他们能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经验、兴趣、学习风格和发展需要。
在教育发展中,我们鼓励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种途径改善课程设计模式,例如让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与土家族文化有关的内容。教师甚至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单元,将土家族的舞蹈、音乐、戏曲等融合起来,运用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习、了解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四)重视双语双文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既能掌握汉语又不忘记本民族语,这是土家族个人生活和土家族地区发展的需要,也是繁荣土家族本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需要。
实施土家、汉双语教学,在促进土家族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丰富土家族学生知识、促进土家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双语双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使其自觉接受、学习、掌握、传承和创新土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双语教学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华主体民族文化的同时,可以提高土家族年青一代适应中华主流文化社会的能力,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必要的多元文化视野。
参考文献:
[1]王以东.在传统课程中寻找特色与新意[J].中国音乐,2007(3).
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2
【关键词】乡土音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文化多元化
中国传统音乐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族音乐,即淳朴优美而又极具特色的乡土音乐。乡土音乐蕴含着当地浓厚的生活气息,有效地融合了历史与现实,带领我们目睹古代人民的智慧、感受他们最真的情感,有着迷人的独特魅力。乡土音乐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国内学校等机构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一、乡土音乐的意义
不同民族的乡土音乐不管是音调、节奏,还是调式、调性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自成一派,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淳朴优美,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不同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来说,学校要重视乡土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学的融合,让学生从乡土音乐中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在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当地生活的气息。比如,广西某地区的学校将乡土音乐融入音乐教学的课堂中,运用乡土音乐中蕴含的地区特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例如,广西壮族的铜鼓音乐描述了当地劳作时的场景,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农作物大丰收的殷切期盼,当地的男女老少都会哼唱。再如,蚂拐山歌寓意长寿,是逢年过节壮族人民都会唱的山歌,以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表达着人们的喜悦。当地的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播放有关蚂拐山歌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乡土音乐的热情,之后再由老师教唱,让学生以自己民族的音乐为傲。在教唱学生乡土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三观。音乐教师在教学生唱壮族的乡土音乐时,可以向学生普及关于壮族的文化以及经典的故事,向学生展示壮族人民的情怀,让学生在学习乡土音乐的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怀。通过对这些独具特色的乡土音乐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认知,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加强学生对乡土音乐文化的热爱,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山歌是最值得仔细倾听的旋律,山歌可以激扬人们的心情,开阔人们的眼界,促使人们更多地了解不同民族的特色。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乡土音乐的魅力,毕竟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让学生从音乐中读懂家乡,用心体会,感受不同民族之间淳朴的情感。乡土音乐源于生活,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将乡土音乐作为学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民族的强烈情感,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向往之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回到自己的家乡,聆听本土的民间音乐以及了解各种乐器,感受先民的智慧,同时借助互联网向更多人展示自己的民族音乐,让更多人感受乡土音乐的天籁之音。音乐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积极地把乡土音乐融入音乐教学的课堂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纯粹的音乐美[1]。
二、乡土音乐文化运用在音乐教学中的现状
(一)乡土音乐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音乐发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于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现阶段音乐行业的更新越来越快,通俗音乐较为流行,受到社会年轻群体的广泛喜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互联网上以说唱的方式表达音乐,这给乡土音乐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流行音乐相比,乡土音乐不易被学生接受。因此,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融合乡土音乐的元素,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对音乐的热情,进而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教学的效果。(二)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合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音乐教师的教学要求有所提升。大部分的教师会按照教学的内容进行讲解,而各省市音乐教材当中并不包含当地的乡土音乐内容,导致音乐教师无法有效融合乡土音乐文化。因此,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会忽视乡土音乐教育。另外,各省市的音乐教师并不了解本土民族音乐,更谈不上对乡土音乐文化进行教学,造成乡土音乐无法得到传承。(三)乡土音乐存在难以传承的困境。经研究调查可知,以前的乡土音乐都是代代相传的,主要是对社会风俗进行传承,以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大多都是口头上进行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传承方式,比如学校等机构,可以进行乡土音乐的传承[2]。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即大部分的乡土音乐都包含了方言,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而由于地域的差异,造成乡土音乐很难在大范围内流传。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乡土音乐的收入比较低,无法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缺乏学习乡土音乐的积极性,大多数人只是把乡土音乐当好或者是副业,因此,乡土音乐存在难以传承的困境。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多云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任何一类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出生活的,音乐也是一样。我国各地区的民族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民族的不断发展,民族音乐也在不断地进步,而且由于我国的文化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式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可以扩大文化的传播。此外,为了促进我国乡土音乐的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目前的传播方式来看,互联网与媒体传播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但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无可替代的,是至为关键的传播方式。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精准地掌握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体现民族文化的精神理念与思维特征音乐教育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促进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手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传承音乐文化最主要的形式,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承,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来说意义非凡。由此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乡土音乐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尊重每一种乡土音乐文化类型。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多元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体现音乐文化的过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理念与国家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契合,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加深学生对乡土音乐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且个性化的发展。目前,各国文化在不断地进行交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融合了多元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三观[3]。(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校的音乐教学当中,进行音乐教育并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效地融合了各个地域优秀的音乐文化,结合先进的多元化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对多元化音乐文化的热爱。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氛围,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音乐的熏陶下,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
四、乡土音乐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
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的不断进步,教育形式的不断丰富,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提高了对艺术的追求,而艺术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因此,要加强音乐文化的教育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中国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引入先进的西方音乐文化,还要有效结合民族音乐文化,让中国的音乐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音乐文化。虽然在现阶段,国内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课程设计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可以不断进行改善,在引入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重视本土优秀的乡土音乐文化,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家国情怀,促进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五、乡土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
(一)乡土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进步。世界多元化文化在不断地发展,我国音乐教育深受影响。因此,大多数的教育机构响应素质教育理念,运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不断地对音乐教学课程进行创新,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除此之外,多元化音乐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爱唱歌的学生可以进行歌唱表演,爱跳舞的学生可以进行舞蹈表演,而比较内敛的学生可以运用其他创作的方式表现自己。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其中就包括我国各地区的传统乡土音乐文化。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要讲究循序渐进。首先,要充分学习本民族的乡土音乐,之后再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最后再学习其他国家的音乐。所以,乡土音乐教育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基础,可以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进步,同时向更多的人展示本土音乐的魅力[4]。(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乡土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乡土音乐文化拥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具有独特音乐魅力,并且随着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乡土音乐要跟随时代的进步,积极主动地融合优秀的文化,才能在艺术领域中具备核心竞争力。因此,在乡土音乐发展的过程中,要及时融合新鲜元素,世界优秀音乐文化就是最好的养分。乡土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吸收别的音乐文化,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国内各个地区乡土音乐教育的不断进步。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重视各个地区的乡土音乐文化,开拓人们的音乐视野,提升人们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推动各个民族的积极发展。经研究调查可知,有很多地方已经应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加深学生对多元化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音乐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乡土音乐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计.传承乡土音乐与创新音乐教育[J].知与行,2017,(12):80-83.
[2]苏培锋.文化传承视角下乡土音乐的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20,(23):42-43.
[3]苏培锋.文化传承视角下乡土音乐的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20,(23):42-43.
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3
一、乡土资源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所起的作用
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新课标更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人性理念。充分运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中学美术鉴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于爱国爱家乡教育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都有着显着的地方特色,是地方民族文化中最为生动、本原、质朴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地方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传达着民族基本心理意识和美好愿望,凝聚着地方乡民的艺术创造及智慧才能,特别是那些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作品,是浓浓乡情的最好表达。不仅可以理解地方先民健康、原始、质朴的美学思想,而且可以增加现代人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所以,乡土文化是最好的爱国爱乡教育的素材之一。
2.有利于美术课程改革的推进
任何一个版本的美术课程都不可能全面阐述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历史文化,只有施教者在课程传授中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将美术课与地方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增加对地方历史、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理解,才能将自己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认识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吸取地方现代文化中的精华,合理开发并传播乡土文化,更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
3.有利于师生教与学的融合
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传播乡土文化,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其教育目标;有利于师生共同关注乡土这块文化,使学生早日适应时展的要求。
4.有利于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城市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我们忽视了乡土这块可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致使一些弥足珍贵的乡土艺术及文化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呢?比如贺州市贺街镇的临贺故城及贺州市瑶族民居,起始于西汉时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然而到了近代,这独具特色的地方建筑将面临失传。通过开发与利用,将有利于学生广泛接触地方乡土优秀文化,将美术学习与传统文化资源、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等联系起来,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更热爱自己的家乡,感触身边文化的艺术魅力;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与经济有机的结合,更好地继承和传承。
二、如何有效地利用乡土资源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唾手可得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把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融入校园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需要有载体来实现的,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则是有效的载体。把乡土文化融入校园,使其深入师生的心灵,遍及校园的角落,直至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成为学生耳闻目睹的活生生的题材。
2.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学科中教学
乡土文化是绘画、设计的原型和起源,并与其他学科互通曲款。而多门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文化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飞檐翘角马头墙,玉题干栏万字窗,素瓦灰墙斜山顶,龙头凤尾伴太阳”的建筑文化特点看似只与书法、绘画、设计、雕刻有关,其实它深深地联系着当地的历史、信仰与民俗。
3.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传承和交流
教育部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搜集、整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美术教育,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4.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审美教育
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4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00-02
乡土文化以有形可感和无形潜在的方式影响塑造着个体的气质和人格。因此,学校结合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以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对于增进学生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关注社会的热情具有积极作用。
一、乡土校本课程建设的定位
1.作为材(课程)的补充。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在联系中寻找最佳契合点,全面开发、实施乡土校本课程,建立“知识化学习”与“生活化学习”整合的课程形态,以克服基础教育课程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倾向,彰显学校的独特个性和鲜明特色。乡土校本课程理应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凸显乡土的特色。直面当前青少年漠视民族文化的实际情况,把在历史进程中融合和体现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乡土文化引进校本、引入课堂,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其他学科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形成具体而微的体系。结合地域实情,不断发掘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构建相对完备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势在必行。着重从校本课程内容、校本课程计划、校本师资体系、学生分类、校本教学评价等方面形成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且可立体操作的校本课程体系,可深入推进学校的人文教育向纵深发展。
4.铸就实用型素质。针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尽可能地培养学生了解家乡、心怀家乡的情怀,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和情感素养。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学校力求做到利用乡土校本课程整合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共性,形成二者相统一的文化品格,为其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乡土文化的特点及资源选择
乡土文化就是在某一特定地域发端、流行并且长时期积淀的,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总和。
1.乡土文化的特点:一是文化标签,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地域性是乡土文化最主要的特点,它是一个地区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社会历史演进中积淀而成的。无论是名胜古迹、文化遗存等显性文化,还是社会风俗、道德传统等隐性文化,无一不渗透着浓郁的地域色彩。二是地域情感的凝聚,具有可传承性。极具人文性的乡土文化,是本地区内人们成长的精神家园,对人的精神滋养和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丰厚的人文性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和自豪感。
2.资源的选择:一是资源分类,利于选择。乡土文化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乡土的地形、气候、动植物等为主的自然环境类,第二类是人类在乡土中如交通、聚落等有形建设和如文化、风俗习惯等无形建设为主的人文环境类,第三类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团结、包容、合作等为主的社会环境类。二是注重选择,形成体系。广泛收集乡土文化资源的素材和资料,进行客观科学的选择。以历史为经,以特色为纬,选择、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形成较清晰的脉络及相对完整的体系,做到稳定性与修订性相结合,加强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与传承。
三、结合乡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
地方文化以显性的地方性知识和隐性的地方传统精神影响、塑造着个体,因此,开发和实施乡土校本课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重应试轻人文的观念。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乡土文化知识的比重仍相对过小,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乡土文化的有意识学习和传承。教育部门对乡土文化的学习未作明确规定,社会各界也普遍缺乏传承乡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导致大量乡土资源利用率低。
2.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基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就是让学生触摸到乡土文化的深层内核,充分认识和挖掘优秀的乡土精神,同时,对落后过时的东西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形成一种对待乡土文化的理性态度,形成对家乡持久而有真挚的热爱,让乡土文化精髓在教育中传承。
3.有体系、多途径地推进课程。在收集、把握课程素材和资料之后,进行课程组织和教材实验,科学统筹确定课程开设、教材编写的整体结构,制订较为严密的教学和教材撰写计划,落实各环节的具体任务。务必让学生从乡土校本课程中有体系、多途径的获得提供其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乡土文化资源。
4.课程必须具有可实施性。学校作为传承乡土文化的主阵地,关键是要把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与乡土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网络体系,将各学科所涉及的千条万缕的乡土资源整合,再把整合的乡土资源有机融入到各学科之中,选择恰当的方式,灵活多样地推进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将文本阅读与实地体验的方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文本阅读和实地体验中去学习、感悟、体验。
5.加强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管与评估。基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要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把态度、情感、精神等方面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一是评价要注重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发展。二是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地方精神品质、情感取向做出客观、公正的点评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三是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1]陈文强,许序修.立基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0,(07).
[2].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2.
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5
常州地区的多个乡土音乐已经入选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市的民俗音乐、传统习俗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与重视。基于此,文章对常州市小学音乐乡土课程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常州市小学音乐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文献,提出几点常州市小学音乐乡土课程资源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常州;乡土音乐;小学音乐
由于溧阳戴埠镇太平军锣鼓、金坛谈庄秧歌灯等乡土音乐被被评为“国家级”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市顿时掀起了弘扬乡土文化、倡导传统民俗的热潮。过年过节时大街小巷、文化广场,大型文艺表演的演出舞台,经常能够看到常州市传统文艺、音乐的表演,常州市的乡土音乐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重视。
一、常州市小学音乐乡土课程资源的现状分析
对常州市溧阳、金坛、天宁、泓口等地20多所小学的走访调查发现,常州地区的多数重点小学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乡土音乐教程。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小学音乐教程只是局限于国家材,乡土音乐的实施大多都是以学校为中心各自开展,没有统一的规划与方案,实施的进程也各自不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乡土音乐在小学范围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常州市小学音乐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文献研究
根据《常州传统音乐的传播、传承与发展策略》《论本土传统音乐课程资源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机整合———以江苏常州为例》《江苏常州天宁寺梵呗音乐保护现状调查》《论常州吟诵的保护与传承》等文献的记载,常州市的几个重点乡土音乐项目在历史的流传和发展中曾遇到了很多的坎坷和阻碍。如今,国家和省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又为常州市的乡土音乐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乡土音乐又一次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了。
三、常州市小学音乐乡土课程资源的选择
本文选择国家级非遗项目天宁寺梵呗唱诵、常州唱春、道春以及省级非遗项目茅山乾元观的道教音乐、泓口丝弦、溧阳戴埠镇太平军锣鼓、溧阳社渚“跳幡神”和金坛谈庄秧歌灯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在常州市乃至全省、全国的弘扬与发展。
四、常州市小学音乐乡土课程资源实施策略
(一),全市小学联合编写“太平军锣鼓”教材
“太平军锣鼓”是常州市乡土音乐中较为容易掌握,也较易传承的一项民俗音乐。全市的各个小学可以联合力量,组织学校精英音乐教师及聘请“太平军锣鼓”方面的专业艺人,共同商讨、研究开发“太平军锣鼓”教材。在教材编写时要注重把“太平军锣鼓”的历史、演变、乐器、技巧方法、动作要领等详细地编入教材,从而充分激发学生演奏“太平军锣鼓”的演奏兴趣。
(二)创编小学“金坛谈庄秧歌灯舞蹈”
常州各个地区的小学可以共同协作,合力创编“金坛谈庄秧歌灯舞蹈”。利用教师周末、课下的时间共同开会研讨,商定“金坛谈庄秧歌灯舞蹈”的创编方案。每个学校的教师再根据“金坛谈庄秧歌灯”的特色舞蹈动作及表达情怀,写出本学校的创编动作。通过多轮商榷、推敲、否定、重编,最终确定适合小学生学习并大范围普及的“金坛谈庄秧歌灯舞蹈”。
(三)组织校园“唱春、道春”合唱团
每个学校可以组织自己的“唱春、道春”合唱团。教师组织对“唱春、道春”有兴趣并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进行排演、训练。通过“唱春、道春”的经典曲目练习增加学生对“唱春、道春”曲艺的了解和掌握。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唱春、道春”艺术专家,定期到学校合唱团进行指导、传教,把教师的唱功和学生的掌握要领提升上去。
(四),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
学校还可以定期聘请市内优秀乡土音乐表演专家到学校进行表演,让乡土音乐的民间艺人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学生与传统艺术零距离地接触,更加真实地体验常州乡土音乐的表演与传承。学校还可以聘请个别艺术家到课堂内手把手地教学生的动作要领和情感展现,让学生也可以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表达出热烈的内心情感。
(五)组织学生参观天宁梵呗唱诵、茅山乾元观等道教音乐
及溧阳社渚“跳幡神”等民俗音乐对于天宁梵呗唱诵、茅山乾元观的道教音乐、溧阳社渚“跳幡神”这种与宗教有关的民俗音乐,学校可以利用周末、春游的机会,组织学生去这些寺庙、道观参观乡土音乐的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和文化精华。
总之,将常州市的乡土音乐融入到小学音乐教程,需要各方面协调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只有常州市的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及乡土音乐传承人都致力其中,常州市的乡土音乐才能有更好的推广和发展。
作者:苏畅 单位: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乡土文化的传承范文6
(一)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教材与课程的乡土化
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最先需要变革的是以地方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教材编订和课程设置。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途径的乡土教材及乡土教育,通过对地方乡土文化社会的实践调查,以当地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主要内容,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相贴合,让学生从自身生活的人文、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建构自己的地方性知识,使其产生浓厚的乡土意识、乡土情感和乡土责任。但在当前,大量乡村社会人口向城镇快速流动,乡土社会凋敝,乡土教材逐步退出基础教育,乡土意识培植的场域不断被压缩,导致人们对自身的传统文化环境缺乏应有的自觉意识,乡土记忆、族群记忆相对模糊,具体表现在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日益陌生化、对地方文化发展传承的责任感、义务感及主体意识缺失。因此,结合乡土教育的近百年经验,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可设置相关地方文化的系列课程,其教材至少应有两种以上编订形式,先编撰文本教材,然后收集整理与文本教材相应的影像资料。其内容应包括自然与人文两方面要素:一是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二是聚落建筑、经济活动、饮食服饰等显性文化及语言、习俗、文艺等隐性文化。以地方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为主体内容的教材编订,能使学生的乡土知识与文化自觉得以回归与重塑,从而实现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高校可借助本地优势,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以广西为例,壮族织锦与山歌、苗族蜡染、侗族芦笙等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均可成为地方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
(二)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层级化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强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引导,创设师生、生生之间彼此交换、分享视觉影像及艺术作品的情境,实现师生共同讨论、双向互动。视觉影像的欣赏与剖析应先将影像的意义层级化,第一层是影像显性意义(包括是谁、什么、怎么被呈现在作品中),第二层是影像由表象传达何种意义与价值等隐含意义。[3]因此,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也应相应层级化,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选择学生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来源的地方文化视觉影像或艺术作品,并对其艺术形态、风格和创作表现手法等学科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影像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显性意义进行初步考察、理解与分享,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积极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趣。第二,教师介绍各理论流派分析视觉文化的不同视角,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剖析影像作品的表达方式,审视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隐喻意义,讨论艺术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联。将文化艺术视为复杂系统,要重视其审美价值,更要引导学生对文化艺术作品及影像做出批判性的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欣赏与认知,形成对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以文化艺术形式为载体的,教师的教学步骤应该为:先解读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继而引导学生以批判的视角深入了解文化艺术符号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作品所蕴含或表达的价值观、权力关系、信仰等社会意义进行剖析,由此达到对社会的理解和批判,并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进行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思考、理解、厘清和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点与信仰,最后通过创作和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应推广双向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文化名人、文化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等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动态模式。与课堂层级化教学相结合,由校内教师完成传统文化艺术多样化形态的理论讲授,形成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形态的初始印象,完成初步的审美体验。然后,重点选取最具地方性、民族性的文化艺术形态,筛选相应的文化名人或民间艺人进行现场展演和体验,从而把民间艺人的展演实践与学校的文化学术传承相融合,通过演出展示、技艺培训、实践参与等环节构成动态模式。其具体操作步骤是:先在学校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获知当地学生对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了解程度和学习意愿。再安排课程教学、艺人展演、参与演出、学术讨论等,并进行课堂观察与课后访谈,获得这一文化实践活动的一手资料。最后,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探寻该模式的实践效果,并形成新的改良方案。这一动态模式弥补了以往艺术教育单一模式的缺陷。一方面,通过民间艺人或文化传承人对地方民间文化的文化展演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地方文化常识;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相关学术梳理深化学生前期的浅层记忆,培养学习、守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兴趣热情,从而培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这一模式的推广也有利于降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成本,并形成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长效机制。
(四)推广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周边社区常态化展演的模式
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乡土教育均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在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边界模糊化的背景下,高校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地理边界不应过度清晰,而应该是校内、校外的一体化。学校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校园周边的文化传统背景影响甚至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底色”,是当地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互影响的重要中介。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应内在地、逻辑地包含高校周边社区的文化建设。因此,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应与校园周边社区的文化建设相融合。通过校园周边社区化教育打造传统文化艺术的校外教育环境。具体可先从校园周边社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入手,确定其文化艺术的类型与特色,然后在校园周边社区与地方的合力下加大投入,建设一部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项目或举办相关的地方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学生校外文化活动的有利环境。以地方戏剧为例,高校可与周边的村社、居民小区及单位社区等进行常态化的联系,与社区共同出资或通过社区文化精英发动民众自筹资金,组建村社文艺队或文艺工作小组,让学生、社区民众共同参与,利用闲暇时间自娱自乐,形成小型社区常态化、日常化的文化艺术娱乐方式和交流空间。校园周边不同社区间还可利用地方民俗节庆或日常闲暇相互交流、学习,以日常性的娱乐休闲方式,拉近地方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以休闲娱乐的方式实现地方文化艺术的教育学习,由此培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横向传播的有利氛围。[4]学校可利用周边社区的公共空间,对当地多种文化艺术形态予以收集整理和展出,让学生在兴趣观摩、参与互动中了解和学习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多重社区力量共同介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种艺术展演及各种相关活动的举办,强化文化艺术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经常性的接触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和培育出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所必需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这样,将学校周边社区文化艺术活动与学校场域内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相结合,可以共同打造双向多元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