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土文化的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土文化的创新

乡土文化的创新范文1

[关键词]创新 乡镇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62-01

要想创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必须认识到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要想实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目标,就必须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只有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一、乡镇群众文化的特点

(一)地域性

我国群众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比如,高甲戏在我省闽南地区是比较受欢迎的,无论男女老少都比较喜欢,但是北方地区就不太喜欢这种文化形式。不同地区的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不同,这也是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群众文化形式的原因之一。

(二)多元化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目标是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由此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是有紧密联系的,如果群众不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工作创新中,群众文化工作就失去了创新的源泉。不同层次的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不同也决定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实现多元化,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只要是群众需求的,群众文化工作都必须涉及,群众文化工作必须进行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工作内容。

(三)功能多样性

群众文化来源于民间,群众文化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分化。人们在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成果。在乡镇地区,群众文化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群众文化把多种功能集于一身,让人们得到多重满足。也正是因为群众文化具有多重功能,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

二、创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途径

(一)丰富群众文化工作内容和形式

要想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就要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如果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一成不变,群众就失去了参与群众活动的积极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就失去了意义。群众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的体现。因此,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必须以国家先进文化为基础,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很多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国家法定假日有很大的联系,群众文化工作就可以以法定假日为突破口,开展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植树节可以组织群众去义务植树,美化环境。这样就可以把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商业运作

如今,我国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但是,政府的资金扶持根本满足不了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资金需求。要想实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创新,就需要把商业化运作方式引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中。群众文化工作的商业化可以更好地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群众文化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目标,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群众文化活动商业化也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案例:高甲戏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也是闽南诸剧种中传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大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台湾等闽南语系地区,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2006年,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

2000年以前,某乡镇认为高甲戏就是一种群众文化活动,是供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2000年以后,该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经过不断创新,改变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模式,逐渐将商业化运作模式加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中。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了企业的广告宣传,群众文化工作者也可以从演出中获取效益,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和创新奠定物质基础。

(三)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是为群众服务的。要想创新群众文化工作,就要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不断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目标,也可以外聘一些专业人员,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水平。群众文化工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这也就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做贡献。乡镇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工作创新的成效有很大影响。

总之,群众文化工作的目标是服务群众,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不同层次的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创新水平,丰富群众文化工作内容和形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乡土文化的创新范文2

以往的农村文化建设,初步解决了农村图书信息资料匮乏、基础设施简陋等问题。然而,一些地方过于强调“输气、送花”,动静虽大,效果却未必好。比如,一些地方搞电影下乡,放的却是令农民陌生的都市题材,观者寥寥。而那些植根乡土、讲述农村自己故事的文艺作品,不需过多推广就能获得群众认可。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不能简单把城市文化当作农村文化建设的标杆,把现成的城市文化产品简单投入农村地区,而应该认真考虑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认真对待农村居民的消化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农村文化的内生发展。

有生命力的文化是内生的,来自于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沉淀。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满眼仰望城市的琳琅,而要反躬寻觅乡土的根脉。城市文化有值得吸收的精华,但不是农村文化唯一可期待的愿景。将农村传统文化升级成为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精粹的、更优质的生活样态和文化样态,是转型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也是机遇。农村居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中的亲身感受体验,是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源之水,是值得挖掘并以多样文化形式保存下来传承下去的文化资源。讲述好农村居民自己的故事,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之道。讲故事的过程,是自省和探讨意义价值的过程,也是文化内生的过程。

讲好乡土故事,推进农村文化的内生发展,需要创新工作思路、机制和措施。最近,中国社科院“文化与治理”项目组在浙江台州路桥区调研时发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需要党委政府、文化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及村民多方互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例如,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党委政府部门提供资助和标准,文化专业人员在村组织的协助下,全面研究村情和村民意愿,设计方案,经政府、村组织和村民讨论审议通过后建设。知识讲座、法律道德宣讲、公共文娱活动等文化“软件”,让群众“点单”,群众需要和喜欢的活动多举办,反响差的活动要找准问题设法改进,从而消除了以往文化活动靠下命令定任务给面子的“拉人”现象,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更有助于检验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乡土文化的创新范文3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区域活动;困境与对策

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游戏进行的自发学习,是最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的活动。 近年来现代农村幼儿园教育虽然得以快速的发展,但是实际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幼儿教育多以小学化教学为主,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很多老师不得不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过早学习拼音、写字认字、算算术,很少甚至不开展区域活动,更谈不上创新区域活动的开展,使得幼儿教育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一、乡土资源概述

乡土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指的是:学校所在地以及师生所在地,全部的自然资源、科技人文、社会经济等,能够充分彰显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并且具有较强地方特色的内容。乡土资源主要包括地方历史、文化习俗、社会科技、生产经验等,即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非物质性与物质性因素。若农村幼儿园能够积极的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幼儿园区域活动,不仅能够积极地弘扬当地的乡土文化,还能够提高教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村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二、农村幼儿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区域活动的难点

农村幼儿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区域活动,面临着以下困难:1)重视程度不够。基于农村幼儿园实际情况,教师资源较少,而且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教师不知道怎样开展区域活动,对于乡土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区域活动难度较大,加之对于城市文化的追随,以及受到离农目标的影响,使得幼儿教育与游戏内容发生极大的变化。2)管理模式的束缚。农村幼儿园管理多为集权式管理模式,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遵循统一目标,使用要求规定好的教材以及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使得教师难以充分的发挥自我能动性开展教学活动。3)师资力量不足。基于农村幼儿园教育特点,很多在农村地区,使得多数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学压力大,给乡土资源开发创新区域活动造成极大的难度。

三、农村幼儿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区域活动策略

(一)加大政策支持

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发展,需要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为农村幼儿园开发乡土资源区域活动提供政策保障。教育部门加大各方面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譬如:针对教师队伍建设,利用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幼教老师,使其深入到农村幼儿教育中。对现有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则需要提高其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参加乡土资源开发区域活动培训活动,通过参观、观摩或者培训的方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转变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积极鼓励农村幼儿教师走出去,参与乡土资源开发,通过建设示范性幼儿园,为其他幼儿园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使得各个幼儿园之间能够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做好乡土资源开发利用在区域活动中的创新开展。

(二)发挥幼儿主体作用

幼儿教师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主导者,在落实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时,则需要重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主动发现知识。幼儿教师则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将自己作为资源的开发者,这需要幼儿园管理者,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在教学模式与方法方面,为幼儿教师留有空间,使其能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作用,幼儿园方面则做好监督与管理工作,确保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幼儿园活动面积小,幼儿人数多的情况下,综合利用,巧妙结合。充分利用室内外的一切空间,为幼儿创设区域活动场所。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过程中,要基于农村本土资源优势,深度挖掘传统的具有价值的乡土资源,为幼儿创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掌握各种技能与知识。譬如:幼儿园开设木工房、沙池区、绣美空间、玩石区、种子区、小吃区、种植园等农村特有的活动资源,幼儿在那里可以自由地创作,进行敲、剪、画、炒、切、打、锯、钉、粘、绣鞋垫、糊灯笼等探索活动,通过组织灵活多样的区域活动,不仅能够达到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还能够提高幼儿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荣誉感,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联合家长实现乡土资源的开发

在材料收集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和利用家长资源,让他们带着丰富的资源积极参与到区域活动的筹备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能成为可利用的资源。如竹子、沙、石头、木棍、泥土、废旧的竹筛、簸箕、瓦块、轮胎、,野花、野草、各种树叶、种子、果实等都是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材料,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资金,还能让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独具特色,引导幼儿用这些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为创新性区域活动注入更多的活力。

结束语

农村幼儿园开发以及利用乡土资源创新区域活动,面临着诸多困难,对此需要教育部门、幼儿园领导、教师、家长等,共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立足于当地,就地取材,做好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就可以开展经济实用,丰富多彩的创新性区域活动形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乡土文化的创新范文4

乡土资源开发与运用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上看,初中生对世界很好奇,渴望接受新知识;但他们忍耐力不强,思想不稳定。思品课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有些概念抽象,有些内容复杂。如果没有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学生很难领会有关知识,也更难实现思品课的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功能。乡土资源来自于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本土特色,可以弥补教学内容烦难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思品课塑造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目标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恩格斯说过:“只有热爱家乡,才能热爱祖国。”初中生本能地对家乡有依恋情结,思品课教学中多运用乡土资源,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乡,用自己的心灵体验家乡,用自己的情感感悟家乡,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淮安古城、古镇和新风貌,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就思维特征而言,初中生善于形象化思维和开放性思维,而乡土资源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具体性和鲜活性,初中生对乡土资源有着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辩论、小品表演、撰写小论文、才艺比拼等形式激发创新潜能,通过上网查询、问卷调查、参观访问、勘查故居等形式了解淮安的古韵今风,增强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弥补教材缺陷,丰富教学内容 思品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当前,淮安使用的是苏人版教材,它服务于全江苏的思品课教学。教学内容要么过于陈旧,要么远离学生实际。开发和利用通俗易懂的乡土资源,将课本知识生活化,既可以丰富教材,彰显地方特色,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传承传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 思品课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既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也“润物细无声”地发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作用。如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淮安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贯通东西、兼顾南北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质,孕育了质朴豪放、秀丽婉约的多元文化以及尚善若水、宽厚包容的水文化,产生了灿若星辰、熠熠生辉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名著,贮备了不可估量、不断增值的宝贵资源和文化富矿。在文化接力推进中,淮安积累了丰富的现实文化资源,以为代表的亲民文化,以《西游记》文化为背景的创新文化和以运河文化为基础的开放文化成为淮安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中国书法兰亭奖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中“淮安军团”捷报频传;“一县一品,一区一特”的节庆活动特色彰显;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国字号”文艺品牌魅力独具;最美环卫工孙美兰等草根明星大美尽显。在这种乡土气息浓厚的课堂氛围中,“淮安味道”弥漫于课堂的每个角落,淮安的传统文化跃然纸上,学生将牢记于脑海。

乡土资源开发与运用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 开发乡土资源,一方面要明确开发哪些乡土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可开发的乡土资源进行筛选,形成乡土资源和课本知识的有效链接,归类整理出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乡土资源教学体系。仍以淮安为例,可供开发的乡土资源大致可分为:一是自然景观和文化场所。有美丽清纯的洪泽湖,有通江达海的千年古运河,有国内目前唯一展示我国漕运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中国漕运博物馆。二是名胜古迹和人文地理。童年读书处、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故居、吴承恩故居、纪念馆、青莲岗文化遗址、新旅陈列馆、苏北灌溉总渠、淮安船闸、镇淮楼、漂母墓、韩侯故里、明祖陵等。三是时代楷模和名人名家。开国总理、大军事家韩信、西汉辞赋家枚乘、小说家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剧作家陈白尘、小说家施耐庵等。四是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有淮安茶馓、淮城蒲菜、平桥豆腐、洪泽湖大闸蟹、洪泽湖龙虾等地方特产;有河下都天庙会、粗犷豪放的淮海戏、柔和婉绵的淮剧。五是现代政治经济发展成就。淮安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蓬勃发展;淮钢集团、淮阴卷烟厂、淮安富士康集团、江苏韩泰轮胎有限公司、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江苏爱特福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

思想性原则 以苏人版初中思品教材为例,它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设置了“对话”“阅读”“感悟”“探究”等栏目。这样,教材在内容表达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为学生留有思考探究的余地,也为师生提供了共同开发乡土资源、打造乡土特色课堂的空间。当然,乡土资源的开发,不能只是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气氛的活跃性,而应该紧扣初中思品课的德育功能,充分体现学科的思想性。

生活化原则 新课标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体验的重要来源,是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地方风味得以弥漫的根基所在。乡土资源在不断变化发展、生成积淀中,这为初中生的生活体验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更为初中思品课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

持续性原则 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样,教学中可开发的乡土资源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中,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为了很好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在传承传统、紧跟时代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开发乡土资源,保持乡土资源的新鲜性和思想品德课程的鲜活性。为了很好适应课堂教学,我们也要持续地开发乡土资源,探求当地的城市发展理论。以淮安为例,围绕总理一生追求的“中华崛起梦”和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淮安早日展现模样要求,加快把淮安建设成为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富庶美丽幸福之地,提出以“六大战略”为引领,围绕“两大目标”,推动“五大突破”,实现“四个跨越”的发展思路。

经济性原则 乡土资源是源于本土领域、在空间分布上有天然优势的教学资源,这种优势为思想品德课乡土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淮安的乡土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必须进行认真筛选和有效开发。坚持经济性,一方面要坚持“空间经济”,充分挖掘身边的、易得到的乡土资源,切忌舍近求远;另一方面要坚持“成效经济”,对淮安乡土资源的开发深度、广度和难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课堂教学目标,争取获得“易得到、花费少、用处大”的乡土教学资源,切忌舍本求末。

乡土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策略

联系现有教材发掘 作为乡土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它需要教师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诸如本地历史遗迹、悠久的民风民俗、日新月异的经济变化、近期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当地的文化标志、、知名人物、传说故事、环境问题等,都会对思想品德课乡土课程资源的获取提供直观、快捷多维的帮助。联系现有教材发掘乡土资源中的教学资源就是一条捷径。无论新旧教材,列举的材料往往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案例很快就会显得陈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应善于洞察社会变化,捕捉教学需要的乡土课程资源,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如在苏人版九年级第二课《融入民族文化》一课中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书中的事例有京剧、编钟、书法等,但这些事例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就拿京剧来说,虽然是我们的国粹艺术,但是能够欣赏的人毕竟是少数,课堂运用效果不佳,如果把它换成学生们自己的乡土艺术,如淮扬文化或者地方流行的淮剧等,学生不仅耳熟能详,这对于弘扬地方文化也有积极意义。

从社会生活中寻找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素材,或是近期发生的事情,缩小课程资源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和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差异,只有这样的课程资源,才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苏人版八年级第十课《对自己的一生负责》第一框题“人生与责任”这一内容时,并没有采用教材中上世纪60年代草原小姐妹龙梅、玉荣的故事,而是播放了当地前不久刚举行的“中国洪泽湖国际大闸蟹节”开幕式的视频,启发学生思考:“在视频中你看到哪些人的身影?他们分别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因为有一些学生观看了开幕式,甚至有的学生还参加了志愿者活动,所以,这样来自于学生生活的事例增强了真实感和亲切感,让学生有话说、有感而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责任的特点:责任无时不在;角色不同,责任不同。随后,该教师播放第二段视频:被称为“大湖鸿雁”――党的十代表、洪泽县老子山镇邮政支局副局长唐真亚,坚守投递岗位、服务湖区百姓的事迹。之后,教师设置问题:“唐真亚承担了哪些责任?”学生总结出:作为邮递员、公民、丈夫、党代表等多重角色的责任。并由此得出一个人所担负的责任往往是多重的这一责任的特点。这两则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使得课堂有效地链接了生活,链接了社会。可以说,任何语言的描述都不如这两段资料更具有说服力、震撼力,课堂真正做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这样处理教材,学生学习就会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空洞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使课堂不断生成智慧,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

乡土文化的创新范文5

所谓的乡土资源,是指学校周边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和自然资源。例如,民间美术、古代建筑、民俗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等。一般来说,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教师只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稍加转化,就可将其转变为优质的美术教学资源,从而有效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一、美术教学中对乡土资源进行挖掘的意义

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对于乡土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则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对美进行探寻。学生在较为熟悉的场景之中对美术文化进行体验,可以发展其自身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美术教师可以借助乡土资源和多媒体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美术。同时,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变化之中的,这也为美术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把生活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之中,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二、美术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的相关策略

(1)借助乡土资源要把握好“度”。美术教师在对乡土资源进行引入时要注意“度”的把握,切忌过度引用。例如,有些教师把美术教学中多数课时都安排在室外,以此让学生对建筑、传统文化以及自然中的美进行感受,但这样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美术练习和体会。如果乡土资源引入过度会造成学生过于兴奋,常会忘记随堂作业,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整?w提升。然而,如果教师因为怕学生会因贪玩而摒弃乡土资源的引入,就会使美术教学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好引入乡土资源的“度”,在激发学生绘画兴趣的前提下,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2)转变教学方法。美术教学在开展绘画教学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使得美术教学整体效果不佳。教师要大胆尝试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美术教学移到室外,使学生在与乡土资源无限接近的过程中学习美术知识,进而提升其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乡村美术教师在开展美术课时可以将教室移到麦田或者小溪边,让学生融入到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的祥和与宁静,观察自然中的色彩。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与自然无限接近之中培养对美的欣赏能力。

(3)按照本地特点对乡土资源进行挖掘。城市有历史博物馆,有代表民俗文化的建筑作品等。而乡村学校则拥有许多矿物类资源和动植物资源,这些都是开展美术教学的乡土资源。因此,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可以按照本地特点对乡土资源进行挖掘。例如,乡村之中草木编织工艺、木雕、树皮画以及小河中的各种卵石都是绝佳的乡土资源。美术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到自然界中感受美和艺术,带领学生走进木雕和编织工艺这些民间艺术,让学生对民间美术进行品味,鼓励其用画笔将看见的事物描绘出来。

(4)开展美术相关活动。美术并不是一种凝固的艺术,而是一种动态生活的艺术,生活乃是一切艺术诞生的摇篮。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期间,可以举出一些乡土资源的实际例子,并让学生自主去寻找生活之中常见的乡土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周围乡土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评价寻找到的乡土资源所具有的美术价值,最终选出符合教学要求的乡土资源。例如,教师可以以学校所在地独有的风土文化作为依托,开展一些具有体验性的审美活动。也可以以学校周围独有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开展一些走入自然的相关美术活动。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修养,还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区域内具有的民间艺术、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地理环境,进而激发学生对乡土资源的亲切感和自豪感,让他们日后为乡土资源的保护出一份力。

(5)对学生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教师要给予学生绘画作品正确的评价。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在对其作品进行评价时,不要单纯地给出分数。教师可以借助贴笑脸、五角星和红花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肯定他们取得的进步,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开展多元评价,尽量从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行评价。例如独特的视角、思维的进步、创新的亮点、情感以及学习的态度等。

乡土文化的创新范文6

1乡土文化教育的概念

所谓乡土文化,简而言之,即一个特定地域内各种文化的总称,其中包括地域特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地名、地区历史、社会情况、民间风情、名人特产、民间传说、方言美食等内容。乡土小学,具体而言,即富有乡土文化,极具地区特点的小学产品,其诞生和特点和所处地位人们的生活、意识息息相关,具有小学美术教学和使用双重价值。本地区历史丰富,文化久远,有着极为鲜明的民俗特色,值得我们去进行研究和教学,如剪纸、刺绣、泥塑等,而以方言、传说等无具体载体的乡土文化也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的发展也使得我们具备了进行乡土小学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条件。

2进行乡土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通过长期以来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笔者意识到,若想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为乡土小学美术教学服务,就必须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巧妙地设计将小学美术教学和环境结合为一体,并且大胆创新,以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现感情的变化,创作亦不应受过多的约束,这些也都是小学美术发展史和现实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如果有效的进行乡土教育,不仅可以宣传本地区域文化,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为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打下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学校、学生、教师和本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合理、科学的选择、改变和创造教学内容,使得小学美术教学和乡土文化、自然产生紧密、和谐的共鸣。

3小学美术教学的载体应当选择生活中的常见物品

以本乡本土的媒材为载体,开发自然资源,从而使得教学和生活之间产生有效的联合。因此,在设计和开发教学内容和课程时,应当充分的对于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和学生日常生活有关。例如,在素描教学时,应提前嘱咐学生带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陶器制品,如罐、瓶、壶等,以及玉米、萝卜、土豆等常见的土产品。这种方式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可以使得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而且可以极大的刺激其学习积极性,利用常见的日用品和土产品来作为素描的教学,从而画出富有美感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植物秸秆、粘土、树根、玉米皮等极为常见,但是从小学美术教学的角度而言,却是非常特色而又贴近生活的材料,值得进行开发和创造。因此,应当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较为特殊,却又非常特殊的材料,进行创新和创造。在进行《树枝创意造型》的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对于美的眼光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勇于创新的品质。此外,应当注意对于学生艺术修养和生活品味的培养,并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小学美术教学应当以优秀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为载体

在我们身边,有着极为丰富、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具地方特色,和乡土小学文化有着极大的共同点,并且特点鲜明,生命力极强,不会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正因如此,作为一种艺术魅力和个性特点相结合,并且需要落于实践的课程,乡土小学必须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传承本地文化,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乡土小学美术教学绝对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中,而是应当走入社会,发掘当地优秀的乡土文化。实践中,笔者组织学生来到本地古文化街,进行写生课的学习,这就可以确保学生可以直观的进行感知和观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对小学学习的兴趣。这种方式不仅教学效率极高,而且可以为学校的小学教育加入新的活力,开拓新的途径。

5乡土文化教育的价值

5.1乡土文化要和其他学科相联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在促进小学美术课的学习时,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极大地促进,可以为学生美学思维的确立打下基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载体,乡土文化绝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将龙灯、旱船、狮舞、二人转等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且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小学美术知识的同时,扩展眼界,提高综合素质。

5.2结合社会实际,以实践来促进小学美术教学,促进学生实践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可以在课内外对于相应素材进行收集,加强学生美术学习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也可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从而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5.3对于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以德育来丰富内涵:乡土文化资源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德育内容,可以利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国乡土文化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对此要进行有效的挖掘,寻找其中可以被小学教育利用的内容,以此为基础开展多样的活动,从根本上促进学生道德觉悟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总之,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深入、科学、有效的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来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提高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欢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青华小学

参考文献:

[1]康海燕.漫谈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王亚非.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效果[J].教育研究,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