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篮球基础训练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篮球基础训练教学范文1
1.初级训练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
初级训练阶段的任务首先是让少年儿童掌握田径项目中多项合理技术的基础,其次是让少年儿童接触运动训练,能够承担一定的身体和心理负荷。
低年级的儿童已经具有掌握复杂技术动作的能力,能够很好地学习新的技术动作。但是通常只是掌握一种粗线条的轮廓,而对于精细分析技术动作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在田径技术的初级教学中,最好采用跑、跳、投等各项技术的完整性教学,这样有助于少儿运动员很好地学习正确的技术。教师和教练员必须牢记,在这一阶段学习技术的主要任务不是改进适合个人特点的技术细节,而是掌握动作的基础,如学习放松的跑步动作、跑动中跨过栏架、跳远的正确起跳、投掷的最后用力及有节奏的助跑等。这些练习经常采用集体教学形式,不过多地强调区别对待。在初级训练阶段,要经过每次90分钟及以上时间的练习活动,这种训练完全不同于自由的玩耍,是有一定负荷,并且带有一定约束和强制性质的练习,因此能够使少儿逐渐具有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的身体能力。同时通过一些测验、比赛等增强少儿承受心理负荷的能力。
2.初级训练阶段训练内容和训练时机
少儿初级田径训练一般从9-10岁开始,至12-13岁结束,基本相当于小学3-6年级。在这一阶段的训练目标是:掌握基本技术动作,同时发展身体素质。
儿童在这个年龄段参加体育运动,抱着将来获得奥运会冠军的目标的只是很少数,绝大部分儿童都是想通过体育训练和比赛得到乐趣。因此在初级训练阶段,教师或教练员应该按照孩子们的意愿多安排能够提高儿童兴趣的活动,如活动性游戏和球类活动(足球、篮球等)、体操和技巧练习,这些活动的总量应该占活动总时间的20%,这些活动同时也是完成全面身体训练的练习手段。在初级训练阶段,一般身体训练和技术教学所占训练时间总量的60%,是训练的主要内容。其余20%的训练时间应该安排专门身体训练、测验和检查性练习、比赛等。在初级训练的第一年中,每周可以安排3次练习,每次90分钟;第二年中,每周3次练习,每次100分钟;第三年中,每周4次练习,每次110-120分钟。
3.根据少儿的特点进行田径基础训练
(1)发展速度。发展速度素质,在9―11岁的儿童及以前阶段是可以达到最大效果的,在训练课中应该多注意培养速率和步频等因素。快速动作的能力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12―13岁时,神经过程的速度与灵活性已经达到成人的水平,因此发展速度素质要根据少儿的不同发育阶段重点发展不同的影响速度素质的因素。具体是9―13岁,重点发展动作频率;14―16岁,发展快速力量素质,兼顾肌肉力量;15―17岁,发展专项耐力。
(2)发展力量。发展少儿运动员的力量主要是发展快速力量,而不是绝对大力量,这一点教师和教练员要严格遵守。9―11岁的儿童,可以通过一般性练习发展力量,不必单独进行力量练习。通过体操、技巧、跑、跳、投、球类活动等各种运动,少儿都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力量。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少儿加入动作的用力强度来增加肌肉力量,而这些练习都是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不要采用有重量的器械进行。12岁以后的少年可以根据未来发展的项目进行一些力量练习,如准备向投掷方面发展的少年可以进行轻器械练习,但是一定要注意重点是发展快速力量而不是绝对大力量。并且在练习中防止受伤,力量练习后一定要进行按摩放松。
(3)发展灵敏性和柔韧性。发展灵敏性和柔韧性的最佳和最有效时期就是少年儿童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在灵敏性和柔韧性方面受到的损失将无法弥补。
儿童篮球基础训练教学范文2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提高全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为目标,全面推进全民健身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确立了“加强体教结合,拓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平台,推动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业余训练发展思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全民健身为平台,营造业余训练氛围
1、通过各单项体育协会活动,促进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开展。
我区现有注册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围棋、武术、跆拳道、体育舞蹈、长跑等单项体育协会13个和俱乐部10个,在我区的单项体育发展中起着基础推动作用。通过各单项体育协会活动与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结合与延伸,营造业余训练开展氛围,提高业余训练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增加学校对业余体育训练的支持与信心,扩大体教结合的深度。
2、积极倡导学生参与社会文化体育活动,带动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开展。
我区从年初开始,全年举办有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棋类等各项全区性体育活动20余项次。特别是在我区的“彩色周末”“全民健身日”等公益展演,都会有如跆拳道、武术、体育舞蹈等学生体育表演。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极大地烘托了赛场气氛,同时也带动了我区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开展。
3、依托区位优势,吸引京津技术人才资金的投入,改善场馆设施的建设,推动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开展。
我区现有标准体育场地5个、非标准体育场地59个;体育馆4个、综合房5个、轮滑场3个、游泳馆5个、网球场2个(7块)、羽毛球馆9个(场地60片)。去年新增综合馆1个,羽毛球馆1个,改建区体育场内篮球场地5片,增建室外塑胶小篮球场地1个。社会性投资健身俱乐部3个,引资北京宝迪沃健身俱乐部480万元、凯迪沃健身俱乐部600万元在我区建设健身会所。通过依靠政府投入、企业赞助、社会各界支持以及体育场馆设施的商业化运营,我局去年投资200余万元对乒乓球馆、羽毛球馆、武术馆、篮球场、足球场进行了修缮、维护。筹资800万元新建的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二、坚持“体教结合”的原则,以学校为基础,搭建业余训练开展平台
学校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扣“选拔苗子,组建队伍,基础训练,积极输送”这一主题,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依托教育部门和传统学校建立单项训练基地,把体育部门管理优势、政策优势与学校的生源优势、师资优势、场地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狠抓区少儿业余体校及其业训基地、区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和各学校运动队的建设,为业余训练开展搭建平台。
1、既要以人为本,读训并重,育人成才,全面发展;又要科学施教,科学训练,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成才率。逐步完善考评细则,强化督促指导,努力营造良好的业余体育训练工作氛围。
抓好体校日常业余训练工作,合理安排业余训练时间。平时训练每天晚上2小时,双休日下午3小时,节假日每天上午训练半天,这样就做到了读训兼顾。同时引导学生不上网吧、不去游戏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增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了学生体质。对刻苦训练成绩优秀的学生,采取鼓励表扬、免收训练费等奖励措施,鼓励其积极参加训练。对现有的学员进行登记归档,依据学生家庭住址及户口所在地实施造册。随时记载和掌握学员的训练情况,以利于学员成绩的提高和会员的输送与转接。经综合评定将被挑选学生列为重点后备人才,此后对其进行长期跟踪考察,定期测试,并给予适当照顾,达到保证重点的效果。对现有的乒乓球、足球、篮球、武术、围棋等项目开展梯队训练,科学选才,将为省、市体校各专业队及大学院校输送更多更好的体育后备人才。
2、改革体制,搞活机制,坚持走“体教结合”道路,抓好特色体育项目工作。以区少儿体校为基地,走出体校办体校,建立多元结合的“大业训体制”。
利用区少儿体校专业训练优势,深入基层学校,“请进来,走下去”,以免费训练、联合办学等形式,扩大生源队伍。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五点放学后,在区体育场对区新华路小学、二道巷小学和炸子市街小学1-4年级约80余名学生进行集中训练1.5小时,免费开展了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普及推广体育技能。同时还与其他各学校合作,选派教练员,协同各学校体育教师,利用学校大课间,普及业余训练工作。今年重点在我区工业街小学、东升路小学和相国庙小学建设羽毛球、武术、乒乓球、篮球等训练基地。
3、抓好传统项目学校和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以完善机制为重点,纵深推进体教结合。一是进一步强化体育和教育部门的会商机制,密切部门联系。二是进一步完善了体教结合的激励机制。今年,拟联合出台《区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及突出贡献奖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体育教师培养后备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进一步加强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协作机制。设立评定了区级传统项目学校9所,保证寒暑假和平时学生体育训练时间,做好项目普及和提高。今年将设立区少儿体校单项训练基地4所,进行挂牌。
4、开展好青少年体育竞赛,以学校体育为重点,以赛促训,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我区每年组织一次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各学校组织一次校运会。全区性中小学生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棋类等比赛活动也竞相举办。并且积极组队参加省、市级各项比赛。去年,区少儿业余体校利用节假日组织小足球学员参加了北京“国安杯”校园小足球比赛和秦皇岛全国少儿足球夏令营活动以及市冬季滑雪活动。活动的开展,增长了学员的见识,提高了刻苦训练的自觉性。我区少儿体校足球队、羽毛球队与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北京董炯羽毛球学校共建“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和董炯羽毛球学校分校。我们拟在7月份与北京海淀区体校组织羽毛球夏令营,开展两校交流,促进学员技战术提高。
三、以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教练员的主导作用,全方位推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1、抓管理,健全管理制度。一是制定完善了《区少儿体校绩效工资实施方案》、《教练员教学管理办法》、《教练员教学目标责任制》、《教练员训练补助标准规定》、《竞技体育奖励办法》《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训练,以制度促进训练。构建一套稳定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少儿体校走上制度化管理的轨道。二是实行分级管理体系,分类指导。每季度、每半年和年终按统一标准分级进行检查、考核、验收。三是认真作好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和武术等重点项目训练大纲的贯彻实施。
2、以肯干、肯学为基础,建立起以教练员为核心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抓好教练员队伍的建设。规定没有大专学历或市专业队退役以上的条件,不能担任业余训练的教练,在调整的基础上,积极进行选拔、引进和培养年轻教练,广纳贤才,充实教练员队伍。现有专科以上学历的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等专职教练员8人。从驻宣高等院校聘请武术、足球等专业教练员10名,解决训练不足的问题。形成了以专职教练员为主体,兼职教练员为补充的教练员队伍,为开展好业余训练提供了人才支撑。今年暑假期间,将共同组织推进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程。
3、健全业训激励机制,扩大对外交流,积极锤练队伍,加强培训,提高教练员专业技术教学素养。实行教练员竞聘上岗,实行训练补助、奖金与参赛成绩、输送人才等挂钩。每周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支持教练员参加各类培训班,积极为教练员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与北京体育大学、省局各管理中心进行对接交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方式,选送教练员跟班、跟队教学培训。请进高校教师和专业队教练,对全区体育教师、教练员进行理论业务培训和现场教学,提高了教学训练水平,同时又促进了业训工作思路的开拓、调整和教学训练方案的优化。我局聘请北京市海淀区体校教练员在双休和节假日不定期地到我区进行教学指导,以提升教练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县区级体育工作职能呈弱化趋势,指导性下降。大多数学校对加强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中无要求,物资上没保障。个别学校因生源原因对上级业余体校选材不予支持,导致体育苗子不能及时得到更好的培养与输送等。二是学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运动项目开展较少,有待开发。我区青少年运动项目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项目上,排球、羽毛球项目开展学校少,举重、摔跤、柔道、游泳等容易出成绩的项目因受场地器材设备和师资的影响一直未曾开展。有的根本就没有抓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想法,认为学校体育工作就是上体育课、开展课间操即可,亦或怕苦怕累怕出安全事故。三是体育事业经费紧缺。业余体校的人员编制、福利待遇、训练经费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和不足。绝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场地狭小、器材短缺的现象普遍存在,基本没有可用的经费投入到学校体育工作特别是业余训练工作上。四是竞技实力不强。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儿童篮球基础训练教学范文3
前不久中俄少年的几场足球赛,踢得国人心头一惊。技术和比分上的差距暂且不论,单说体能上所呈现的鲜明对比,就让人无法漠视我国青少年体质下滑的严酷现实。同是小学生,人家的孩子在场上能全攻全守,我们的孩子跑了20分钟就气喘吁吁。
青少年体质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人种差异、遗传基因、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生活习惯、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都是造成中外青少年体质差异的原因。我们常常感叹国外孩子热爱体育,却疏于培养自己孩子的运动技能;我们常常艳羡国外环境如何开放,却往往把自己孩子“困”在家中。看看国外孩子怎么锻炼,不止是学习和借鉴,更重要的是反思和追问: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
体育课学什么?
成功的体育教学奠定孩子一生的运动基础,反之可能毁掉孩子对体育的兴趣
“我们最近的体育课是集中练习垫上技巧,我几乎一项都做不好。关键是,我觉得课程安排好扭曲。”一位叫高tiger的网友在博客上抱怨。
对于青少年而言,每天最好的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校园体育就成为孩子日常锻炼的重要一环。学校如何安排体育课程、如何指导学生锻炼、如何定位体育教育,不仅直接牵动青少年体质的“生命线”,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一生的体育价值观。
曾有学者研究过美国体育教育模式,发现美国的体育课内容设置非常细化,仅中学教学计划就有10大类,包含冒险运动、体能运动、水上运动、团队运动等60多项,跑步、游泳、网球等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项目占47.6%。“美国、加拿大实行的是自由入学制度,教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国外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很重视,也有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说。
诚然,体育课需要体质和体能的基础训练,但过于粗放的课程设置、枯燥无趣的教授方式以及过度防御的“高危项目禁令”,正在逐渐毁掉孩子们最单纯的运动兴趣。“记得我一年级在美国上学的时候,有时候做游戏,有时候打棒球,有时候滑轮滑,每次大家都兴奋而快乐。但是我回到中国上小学后,印象中的体育课就是跑圈、立定跳远,打篮球只是老师对我们课堂表现好的难得奖励。”高tiger回忆说。
其实,体育教育并非单纯的身体活动,更不必刻意追求技术动作,而是与健康、快乐有关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提升体质的同时,还用于完善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理念在国外很多国家得到广泛认同,像日本的学校就倡导快乐体育,老师不会拿运动指标去衡量学生,而是充分调动孩子爱玩的天性,让他们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也会通过“赤足训练”等方式增强孩子体质。
“体育课教授的,应该是一项我们热爱的、一辈子都能参与的运动,而不是考试目标或索然无味的动作练习。”这是一位中学生的呼吁,也是体育和教育部门最该反思的问题。
放学后哪里去?
在不同的人才评价体系下,“体育成绩好”可能备受推崇,也可能无足轻重
网络上曾盛传一段日本小学生足球联赛的视频,那些六年级孩子所展现的细腻技术、默契配合以及流畅攻防节奏,让许多中国球迷惊叹不已。在日本留学的郭阳说,每天下午放学后,东京大大小小的足球场都是踢球的孩子。据了解,这种生活模式已经盛行日本全国。“通过踢球提高青少年的运动能力,让他们感受体育的乐趣,效果立竿见影。”日本职业足球之父川渊三郎今年来京谈到青少年体质问题时如此表述。
孩子们放学后的不同去向,折射出一个国家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熊丙奇指出:“我们的家长其实也希望孩子们多运动,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家长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国外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环境相对注重孩子的休闲生活与体育锻炼。”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的初中和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
“国外很多学校在录取时要看3个指标,一看学生参与学校运动队的情况;二看社会责任服务时间;三看SAT(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水平测试成绩,这个只要达标即可。这也是我们未来的方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键说。
在一些体育文化深入人心的国家,学生放学后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父母带孩子看体育比赛成为传统,家人以孩子进入校队为荣,学校里最受推崇的是在竞技比赛中为母校创造荣誉的人……在这种主流观念以及人才评价机制的引导下,孩子运动的意愿得到自上而下的认可和鼓励,青少年锻炼自然水到渠成。
政府如何作为?
绝非某一部门责任,需要统筹安排,给予学校主动权,引导家长更新观念
其实,许多中国青少年正遭遇的体质问题,其他国家的孩子也未能幸免,像青少年肥胖更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以美国为例,据数据显示,全美国超重少儿的比例在过去25年里增长了3倍,目前这种状况仍在继续恶化。
学生锻炼能否落实到位、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绝非某一个部门的事情,政府在其中发挥的引导和统筹作用至关重要。“目前行政管理过多导致体育教学活动的冲突,形成了所谓的‘圈养教育’。政府要投入硬件设施,监督学校依法办学,保证了这两点,其他的事情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学校。”熊丙奇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