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文化街区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文化街区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概念范文1

一、历史文化街区概述

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无理由的保护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对其进行保护是为了使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在1986年,由国务院给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其是指具有良好的文化古迹遗址或者当地的特色可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特点,这样的地区可以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

在2008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进一步定义,其是指经由省、市或者直辖市直接公布具有良好文化遗留、丰富的历史文物,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风貌,并且具有相当大面积的地方可以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

二、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定位

2009年,沈阳市新颁布了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条例,题为《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制定的条例,该条例指出要对沈阳存在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特殊保护,使其不受到任何程度的毁坏。

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定位:

在沈有代表性的文化街区包括方城、慈恩寺、铁西工人村等。

方城所包括的区域为东、西、南、北顺城街之内的部分。

慈恩寺所包括的区域为富教巷和般若寺巷、龙凤寺巷、东至大佛寺巷和慈恩寺东巷、大南街之内的部分。

铁西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所包括的为肇工街、南十一西路、重工街、南十西路之内的部分。

三、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

1.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及旅游开发的现状

(1)政府对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旅游开发给予高度重视

沈阳市政府对于重现历史文化街区加大力度,目标使沈阳各处的文化街区重现往日的光彩。

(2)沈阳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及旅游开发重点监视

多年来沈阳市政府对于历史文化街区进行重点保护和相应的维护,对于涉及历史文化区域的旅游开发进行重点监督,力求不破坏历史文化区域的一草一木。

2.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1)历史文化发掘不足,整体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的发掘不足,造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使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人文情趣、凝聚力、商业氛围减弱。

(2)街区内基础设施缺乏,形象混乱

随着人口的膨胀和整体经济能力的提高,狭窄拥挤的街巷、水电设施的不完善、卫生设备的缺乏、公共空间的不足等等成为了沈阳历史文化街区中最为普遍的现实问题。

(3)历史文化街区宣传不足,影响力小,维护资金不足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宣传及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但是政府缺乏专项资金对其进行宣传和维护,宣传力的不足导致其影响力度不足。

四、沈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主要对策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将它市民的生活切实的联系起来。在保护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文化底蕴的同时,要注重服务于市民生活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城市功能和社会需要,保持和恢复街区的活力,应该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发掘街区的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的文化街区具有不同的特色,其受当地的风土民情的影响程度很大。对于沈阳的文化街区的发掘工作应根据当地的文化进行推测,使更多的文化街区特点发掘出,更能突出其特点。

2.政府给予支持建立完善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程序

对于沈阳文化街区的保护,要万众一心,共同保护这一历史古迹。同时政府要给与更多的关注,必要时要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来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使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这一工作得以更快更好的施行。

3.注重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的开发

历史文化街区概念范文2

关键词: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策略

Abstract: in 2008, the State Council officially approved the "Xi'an city master plan (2008 ~ 2020)", which will qixianzhuang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planning in addition to the north gat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Sanxue Street Historic Block in Xi'an city third piec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nalysis of current problems based on the Xi'an city qixianzhu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ity design proposed update strategy qixianzhu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from the city design, city design point of the overall protection updates for qixianzhu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basis and reference.

Keywords: qixianzhu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city design; city desig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西安明城墙内东北部,占地共23.6 公顷,基地范围内包含“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和革命公园革命亭两处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中,七贤庄由1934资本家做房地产开发,1936年建成的由西向东排列组城的十座建筑风格大致相同、布局略异的砖土木混合的联排建筑。是西安近现代建筑尤其是民国时期居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革命公园是1926年纪念西安“围城” 死难的军民而建立的,是西安唯一的纪念性文化公园。此外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内还有工人文化宫、水利局1号楼等近现代建筑,体现了西安近现代社会变迁,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情感价值和经济价值。

《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并划定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区。其中,核心保护区主要包括七贤庄院落建筑群。核心保护区外的建设控制区主要由革命公园、后宰门小学、工人文化宫、水利局等多家单位及其家属院为主,用地功能复杂。(参见图1.1)

二、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问题分析

目前,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旧城保护的下的物质性、功能性和结构性的衰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内部结构松散,封闭,公共空间开放度不够,革命公园的可达性差。(2)整体面貌陈旧,部分建筑质量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居民生活质量较差。(3)公众对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缺乏了解,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都未得到充分的利用。(4)西七路、尚德路交通拥堵混乱,内部缺乏道路联系,停车困难。(5)人口结构脆弱,人员混杂,没有形成传统以地缘和血缘关系维系的稳定的社会网络。

三、城市设计目标定位

七贤庄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保护问题,而是需要建立一个遗产与整个街区以及周边城市的整体观念,在其对上位规划和现状的综合分析上的基础上,在着重场所意义以及文化内涵的前提下,确定其发展方向目标定位。

设计目标:以保护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及近现代历史城市景观为宗旨,以更新该地区整体机能为原则,运用城市设计方法通过空间秩序的重构、功能更新与策划以及街区整体风貌具体指标的控制,凸显七贤庄历史街区的近现代文化特色,提升其街区品质,将七贤庄历史街区发展成一个集参观、教育、游憩体验为主的西安近现代文化遗产的栖息地。

四、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策略建构

1. 空间秩序的建构——建立开放的空间构架体系

基于“城市客厅”的职能引导以及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目标定位,将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应该打破现状这种“背向”的关系,使之形成一种开放的空间体系。具体体现在:

(1)“开放”革命公园,增强公共性和开放度

革命公园是明城区内最大的公共绿地,也是西安最早免费开放的公园,由于之前大院式的经济体制,很多公园都修建围墙,便于管理,革命公园的围墙是革命公园建造初期,用拆除皇城的墙砖砌成的,但是今天这些围墙严重阻碍了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与融合,弱化了公共空间的开放度, 在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设计中,为了增加公园与周围的直接联系性构建开放的空间体系, 应该牺牲革命公园所谓的“属地意识”,拆除革命公园的围墙,可将将拆除的围墙重新加以改造利用,形成新的城市景观,另外改造公园外层绿化,与道路边界形成更好的衔接,同时也美化道路边界,让公众更好的享受到绿色,将革命公园改造为一个完全为公众开放的公园,增强公众的可达性。

(2)增加内部道路,增强相互的联系性

目前七贤庄历史街区内部没有相互贯通的道路联系,唯一能承担居民的穿越性活动就是主要是革命公园的西门和东门,小孩上学、上街买菜,都是以穿越革命公园来达成目的,民众也无法直接从革命公园到达“八办”纪念馆,各个单位之间也缺乏相互的联系性。应该增加七贤庄历史街区内的道路联系。一方面,可以增加各个“单位”和革命公园的联系性,另一方面更大的开放度也为民众的穿越性活动提供方便。

2.功能更新策略

作为对现代主义“功能分区”理论的反应,一般的功能分区有时并不能解决规划设计的所有问题,混合使用已成为当今城市设计的一项原则。功能混合有助于使用公共设施更为方便,社会交往的机会更多,建筑与空间的利用率更高等优点,有利于实现土地利用的多样化。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借助混合使用的概念,进行功能的更新和策划,然而混合使用并不是混杂使用,需要根据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自身特点进行有效混合。其次,可以进行

适度的功能置换。结合上海新天地的更新方式,在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内可以考虑适当的功能置换,将闲置、或另作他用等不符合七贤庄历史街区发展的历史建筑或现代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进行适当的功能置换,从而适应七贤庄历史街区的目标定位和功能要求。可以引入新功能,比如商业游憩功能以及相关文化产业,比如建立近现代历史博物馆、艺术馆等。

3.交通梳理策略

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缺乏道路联系,需要适度增加新的道路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组织的设计主要在保护原有道路系统,在整体性保护的基础上,恢复原有道路的畅通,适度增加新的道路,一方面加地块内部道路与城市道路联接,另一方面完善内部交通组织,扭转各个主要空间“背向”的局面,增强相互联系性和可达性,形成合理的道路组织结构。

保护原有道路格局

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路网基本延续了民国时期的格局,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边界道路,北新街、尚德路、西七路和西五路均是在民国初期修建新城时修建的,是组成明城区的主要道路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1956年的七贤庄片区的模型图,除了后宰门街联系北新街和革命公园西门外,七贤庄作为一个独立的街坊,四周都有道路与城市道路连接,并且在革命公园北侧还有小径与革命公园连接。可以看出,当时的七贤庄片区空间尺度、道路组织都是比较合理的。可以考虑在保护北新街、尚德路、西七路和西五路以及后宰门街的前提下,恢复七贤庄南侧和东侧的道路,以及西七路通往革命公园的道路,有助于增加和城市道路的联系性。

(2)新增道路联系,引入步行交通

对比明城区道路肌理,七贤庄片区道路密度较其他片区较小,西七路、尚德路等道路承担了更多的交通压力。其次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内部也缺少道路联系,致使相互之间的可达性较差。另外为了增加后宰门街和西七路的联系性,规划一条车行道,增强和城市道路的联系性。同时,整合革命公园的内部道路,强调革命公园的纪念性轴线。引入步行道路,即把恢复的西七路和革命公园联系的小径规划为步行道,贯穿东西,连接尚德路。其次,为了保持历史街区的交通秩序,尚德路、西七路应限制过境道路的车辆。改善交通拥挤的现状,改善街区环境。

(3) 增加停车设施,引入地下停车场。

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内部缺少停车场,路边停车经常导致交通拥堵,给市民出行和街区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可以结合历史街区景观节点,设立地下停车场。

4.景观风貌的控制

(1)高度控制

建筑高度是城市景观风貌延续的一个重要指标,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在《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高度控制的基础上根据视线通廊控制理论、视线视角控制理论进行高度控制。选取与北新街相对的西安城墙区域进行城墙与七贤庄院落的视线互通。以能看见七贤庄院落整体为通视区域,形成西安城墙与七贤庄的视线通廊。

通过视点引导,结合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和明城墙的视线通廊和视线视角的控制,可以得出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与明城墙之间的扇形片区域的高度控制图。其次,根据街道的高宽度也可以确定沿街区域的建筑高度。按照七贤庄历史街区的人文尺度,其中西七路、尚德路、北新街的高宽比值D:H在1~1.5之间,这种尺度下人们感觉比较亲切。在街道宽度以及建筑后退距离确定以后,可以得到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片区的建筑高度的控制范围。

(2)建筑风格、色彩控制

建筑风格:七贤庄定位为近现代历史街区,其建筑风格应该参考西安近现代建筑特点:简单、朴素、又在西方建筑的影响下有着传统建筑风格的演变。也可以考虑延续七贤庄的建筑风格,即:青砖灰瓦,白墙坡屋顶,门窗砌筑弧形券等。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局部使用新材料,新形式,与传统风格形成对比,亦可形成一种对景关系。

建筑色彩:在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整体色彩更欣赏,主要提取七贤庄民居的灰、白、靛等色彩,进行色阶、饱和度等的调整与变化,形成新的色彩体系,运用在七贤庄的城市设计中。具体的色彩选取要根据地块功能、定位进行色彩配搭。另外,辅助色彩在历史街区色彩规划中也有重要的意义。在七贤庄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中要提取合适的辅助色彩基调, 如与七贤庄想对应的朱红色等辅助色调活泼街区氛围。

(3)街景轮廓线控制

街景轮廓是竖向界面对街巷中连续建筑体量的外轮廓的描述。街景轮廓在传统历史街区里应该是一条变化规律、起伏有序的连续线,它通过对建筑屋顶及山墙的勾勒反映出建筑的形态特征,空间的韵律节奏以及景观的变化。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四条大街西七路、尚德路、北新街和西五路,其中西五路是已经经过改造的现代化街道景观。西七路、尚德路北新街的局部改造设计中应该注意街景轮廓起伏变化的韵律节奏,可以以七贤庄建筑立面轮廓作为参考,尽量不要有太过突出的建筑或构件形式。

(4)街道景观设施与标识小品

街道景观设施

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可以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点的处理以庭院和公共节点空间为主,以树池和花池作为营造街区空间和形成空间视觉焦点的方式。通过植物移植景观树,花坛等景观元素,使街区中的树木、花草成为整个七贤庄历史街区延续革命公园绿化的一部分而存在,共同发挥生态和人文作用。而线的处理是以街道两侧的绿化为主,西七路和尚德路两边刚劲遒放的国槐连接了低矮折叠的建筑立面形成了丰富街道景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美化了街区环境,与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一起形成强烈的场所可识别性。

标识小品的融入

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街道需要设计部分具有标识作用,具有七贤庄历史街区特质的公共设施,如座椅、书报亭、雕塑、电话亭、垃圾筒、邮筒和灯具、导游图、指示牌等。这些标识小品都可以结合绿化、街道沿街立面、公共空间,做到整体统一并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例如在街道两边或者公共空间内可以适当的放置一些展现革命题材或展现西安近现代居民生活的雕塑。此外,座椅、路灯、标识牌等可以结合七贤庄近现代的历史街区的时代特征进行设计。

结语:七贤庄历史街区是西安唯一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西安近现代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图景。然而,单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空间进行整合有时会显得过于理想化。因此,对于历史街区应该是更加系统的研究,城市设计只是作为其中对于空间更新改造的一种理论方法,还需要与其他理论、方法相互作用,才能够达到实际的目标。

参考文献:

历史文化街区概念范文3

【关键词】 历史建筑 法律法规 机构设置 保护制度 全民参与

前言

历史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建筑的保护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然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活动在不断创造新的城市形象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具有珍贵价值的历史建筑的破坏和传统风貌的丧失。对于正在进入城市化快车道的中国而言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经过不断的完善,我国历史建筑已经形成了以核定制度、保护规划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保护资金制度、激励制度和责任制度为主的保护体系。但是,该体系在现时运作中仍存在缺陷,需要我们从组织结构,法律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不断完善。

1 明确“历史建筑”概念,健全法律体系

我国的历史建筑的法律保护体系由各级人大和政府按其立法职权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与中国历史建筑保护密切相关的两部国家法律。

但是名人故居被拆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界定“历史建筑”这个问题的关注。看似明确的概念,实则含混不清,这也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监管工作带来困扰。历史建筑的广义概念应当指历史上遗存的所有建筑物和构筑物。而在保护和监管过程中,历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只是其广义概念中数量极少的精华部分。这给人留下了相当大的选择空间和争议空间,同时也给保护历史建筑留下了相当大的漏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够完善。

要消除这一障碍,在法律和行政法规暂未修订的情况下,应通过司法解释加以诠释说明,再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纳入地方性法规,促使历史建筑的概念界定明晰化。

2 完善组织结构,加强制度建设

我国历史文物保护的组织机构总体上由中央—省—地方三个级别构成,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权利分配和责任承担不够明确,例如一个重点保护文物,它涉及到的影响单位可能包括国家文物局、地方文物保护单位、省政府、地方政府,甚至项目开发商。而这三类单位有着完全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实际保护工作中,由于三类单位目标迥异且责权分工模糊,可能导致项目所涉及的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

对于这个问题,可参照美国的组织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可分为直属的三个级别,它们作为历史建筑保护的主干全权负责全国历史建筑的保护项目。通过规划阶段的三方听证会以及结束后的复核制度来保证各单位主体目标统一明确。

其次,建立文物保护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文物事业的健康发展。文物事业社会化、公益化的特点,决定了文物保护由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特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拓宽文物事业经费的筹集和投入渠道,文物部门要通过对文物的合理利用,增加事业收入;各级政府要通过制订和完善政策,鼓励社会、个人捐赠和筹集社会资金用于文物保护事业,为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和事业发展提供经费保证。

组织的完善还在于人才的培养。虽然目前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和工作队伍正在不断加强,但是仍和法律赋予的执法职责和规定的任务有较大差距, 存在着文物执法机构不健全, 执法力量薄弱, 执法水平偏低等现象。而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对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有要求,也需要他们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因此培养具有建筑遗产保护理念、又具有保护工程实践的专业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也显得尤为重要。

3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加强社会参与

在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的社会参与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以英国为例,在英国,公众参与是全部规划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并有公众参与规划委员会这样的机构,他们积极引导、帮助社区居民关心社区建设,学习有关社区建设的知

识与技术,在规划中充分反映社情民意,在”自下而上”的体系中工作。在保护规划工作中也不例外,通过公众参与,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沟通思想,帮助政府决策,且使得保护工作超过了重点保护范围,延伸到每一幢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每一片有历史价值的城市空间中,遍及全国。

实践证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从来不能被束之高阁,在文物保护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公众参与”与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都是必要的。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为例,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是大量历史建筑的集聚地,然而也是当地居民的生活住所,更是是社会公众的文化教育基地,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只有通过法律规定,使公众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涉及自身权益的事项拥有发言权,通过公众的保护要求和国家公权力的保护约束,最终达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共识,才能使历史文化街区得到最大保护。

4 结语

我国的历史建筑保护起步较晚,并且中国历史建筑特殊的木结构使得照搬西方国家保护经验变得不切实际。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其关键还是要与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的国情结合。但无论修复更新方式如何,都要遵循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的理念和目的;要从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角度、保护历史建筑的角度,以及满足当代人生活对建筑需求的角度作多方面考虑,把新的生命力注入这些旧建筑和旧街区,重现历史,传承文化,焕发新生。同时处理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面临的基本矛盾,文化环境利益与其他利益的矛盾,包括文化环境利益与居民群体利益的矛盾,文化环境利益与开发商追求经济利益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曹昌智.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概念界定[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8):36-40.

[2]龙灏.美国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重庆大学建筑城轨学院,2011.

[3]梁建宝.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法律保护[D].西南政法大学,2011.

历史文化街区概念范文4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审美认知;游憩体验;老门东

收稿日期:20160104

作者简介:秦姣(1991―),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7903

1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全民参与程度较高的游憩休闲活动,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众多旅游资源中,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大量的传统风貌和历史遗迹,不仅承载了该地区的城市记忆,更成为一个城市形象的象征。

根据《2014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显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独立的行为能力使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成为了青年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90后大学生在旅游行为和游憩体验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独到见解也可为研究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2相关概念界定

2.1审美认知

审美认知是指审美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旅游中的审美认知,则是旅游者在旅游这个特殊活动中的认知,尤其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反馈的心理过程,并形成对旅游地相关事物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2.2游憩体验

游憩体验是指人们基于某种需求而选择参与各种游憩活动后,对其游憩经历所做的一种生理及心理感受的综合分析。游憩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旅游者身心收获的感知和满足程度。

3案例研究

3.1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老门东位于南京夫子庙箍桶巷南侧一带,东到江宁路,西到中华门城堡段的内秦淮河,北到马道街,南到明城墙,是南京城南现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目前,老门东一期的开发工程已经告一段落,总体上基本采用了原住民搬迁的“博物馆式”开发。除了入口一座仿古牌坊上写有“老门东”三个大字的标志性景观以外,整个老门东街区内按照传统样式复建中式木质建筑、马头墙、青石板路,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再现老城南原貌。复原后的街巷中有四组街头雕塑,分别是黄包车夫、糖芋苗、老邮筒、学童进馆。雕塑人物统一“穿”着明清服饰,惟妙惟肖地再现了老门东明清时的民居生活景象。另外,一批带有老南京特色的“老字号”商家也纷纷入驻老门东,如蒋友记、鸡鸣汤包、徐家鸭子、蓝老大糖藕等南京著名美食,吸引了一大批本地和外地的游客。除了“老字号”商家以外,一些极具现代化气息的商家也加入了“门东热”的潮流,各种含有现代元素的商铺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设计门面,与老门东的古老建筑融为一体。这些中西合璧的内容迎合了许多年轻人的休闲消费需求。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古老的门东给他们带来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与众不同的游憩体验。

3.2数据收集:采用照片引谈法进行访谈

在具体案例的研究中采用照片引谈法,通过拍摄景区内标志性景观展示给受访人群并进行访谈,在交流过程中,记录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到相应的研究结论。

访谈人员在实地考察中分别拍摄了若干老门东内具有代表性的景观照片,从大量的照片中通过删减重复、筛选精华等步骤最终选取8张为样本并编号。基于研究目的,访谈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①请用三个词来描述您眼中的老门东;②在准备的样本中挑选两张您认为最能代表老门东形象的照片并说明原因;③分别说出对样本“箍桶”和“星巴克”的感受;④提出对老门东旅游开发的相关建议。访谈人员在老门东街区内任意选取25名90后大学生进行样本展示和实地访谈。访谈结束后,汇总收集到的所有文本、语音、影像等数据以备后期的分析处理。

3.3语义网络分析法

语义网络是一种介于句法和概念网络之间的中间层,通过语义网络分析将有助于发现认知网络的某些特征。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着重采用语义网络分析法,解析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审美认知和游憩体验。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后,汇总成含有25人的访谈记录文本。25名受访对象中有12名女性,13名男性,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年龄在19岁至24岁不等,均为在校大学生,所学专业涉及文科、理科、工科等,专业分布也较为平均。在预处理过程中,研究者采用ROST Word Parser软件对汇总以后的文本进行中文分词和词频分析,去掉”的”、“对于”等虚词以及访谈用词如“受访者”、“访问者”等相关词语后,提取了前30 个关键词如下(见表1)。

提取后的关键词较好地覆盖了全部访谈内容,笔者就提及频率较高的几个关键词做具体分析。作为南京城市的新兴旅游景点,多数青年游客对老门东的地标符号认知较为明确,这不仅与城市的旅游宣传息息相关,也从侧面展现了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南京的一种象征符号所具有的独特吸引力。在访谈中,25名被访者都提及了老门东内的各种元素,如街区、星巴克、手艺、雕塑、小巷等,这些元素都生动刻画了老门东的形象,体现了独特的南京城市文化。同时,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内历史与现代化相融合的内容较为关注,对传统元素的开发再利用有着自身独到的见解。从审美视角出发,多数青年游客认为老门东的旅游景观极具审美特色,对该地的审美认知体现在文艺和古朴等感受,这是旅游者在旅游这个特殊活动中对目的地的总体评价。

为了深入探究90后大学生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审美认知和游憩体验,研究继续采用ROST cm6软件“语义网络分析”模块,进一步分析了关键词之间的语义网络关系。进行处理后所形成的语义网络图如下(见图1)。

语义网络分析结果所反馈的信息十分丰富,笔者根据研究需要,仅按照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的审美认知和游憩体验这一内容,从文本中分析出语义路径,作为全文研究的关键数据来源。

3.4构建语义路径

3.4.1受访者的审美认知

在汇总后的访谈文本中,关于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的审美认知的典型表述有:

街头的雕塑我觉得很不错,把这种即将失传的老手艺做成栩栩如生的铜像树立在老门东街头,一是向外地游客展示老南京人的生活方式,二也能给南京人本身一种回味过去的感觉,很美很有特色。(5)

糖画这张照片我比较有感触,这种传统的老手艺出现在景区感觉非常接地气儿,至少能让我回想起童年的时光。(1)

小巷这张照片,非常能反映老门东的建筑特点,也给人宁静、古朴的感觉,仿佛能够感受到老南京人在这样的小巷中穿行、在高高的围墙中生活。(3)

在语义网络分析中,分离出关于审美认知的若干语义路径如下(图2):

从图2中发现,多数受访者都能关注到如雕塑、老手艺、建筑、街巷等元素信息。与此同时,他们的审美认知体现在从 “雕塑/手艺/建筑/小巷/街区”到“古朴/传统”,以及由“南京”所连接的“历史”与“特色”等若干方面。其中对于能够体现老门东形象的元素,受访者的普遍认知为“古朴”和“传统”,这也与老门东对外宣传的旅游形象相一致。其次,多数受访者认为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南京的景点之一,为游客打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独具南京文化特色的审美体验。以上分析表明,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有着普遍的审美认知,对其色景点的审美认知又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该群体审美认知的探究,不仅能够反应他们的审美需求,也能为景区的旅游开发提出相关建议。

3.4.2受访者的游憩体验

在汇总后的访谈文本中,关于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的游憩体验的典型表述有:

这张星巴克的照片比较现代化,我认为在这样一种比较传统的元素里融入一些现代化的事物,会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而且从建筑风格来看,星巴克的整体建造风格和传统建筑风格结合得相对较好。(7)

我觉得历史街区想要成为一个比较全面的旅游景区的话,现代化的元素是不可缺少的,就要看它怎么和传统元素相结合了,老门东这块我觉得做的挺好的。(21)

这里的星巴克建造风格跟外面的很不一样,很古典,我觉得还蛮特别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吧。(16)

我对这种古今结合、中西合璧的模式是持肯定态度的,这样的混搭方式说实话也给人们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而且也给老门东带来鲜活的生命力。我觉得挺好的。(10)

不可否认是有一些商业的气息,但我觉得时代的潮流就是这样,要紧跟时代步伐的话,是要适当引进一些现代的或者外来的元素,但最好还是延续传统的方式融合,适度商业化。(9)

在语义网络分析中,分离出关于游憩体验的若干语义路径如下(图3):

通过访谈内容和语义路径分析得知,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游憩体验集中在对传统和现代化元素相融合的关注以及对景区商业化现象的思考。多数受访者对这种融合的模式持肯定态度,但也提出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多的商业化现象。该群体认为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模式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会给旅游者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保留历史文化街区中古老的建筑格局,并与现代化元素和商业标志相结合,不仅满足了时下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和猎奇心理,也为他们打造了一种充满时代气息的游憩体验。多数受访者还认为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整个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景区商业化现象,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适度的商业化顺应了时展的需要,但过度开发和完全的商业化模式并不适合老门东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

4建议与讨论

结合访谈内容及以上数据分析,研究者总结出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所提出的若干建议如下。

(1)在现有历史文化街区中,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具有南京特色的景观以提升景区美感,如保留和复建民居建筑,在特色小吃街的整体设计中加入审美元素,将箍桶、糖画等老手艺做成景观提高观赏度,将老门东打造成别具一格的南京城市名片。

(2)挖掘南京古城文脉,围绕老城南标志性历史人物和事迹打造旅游体验产品,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并将其融入到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娱乐活动中,如在传统节日举办灯会、介绍南京白话、组织白局说唱和老手艺表演等。

(3)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的相互融合,从审美认知角度进行适度开发,在遵循适度商业化原则的同时,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使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当代南京精神的传承载体,使之成为“活着的”文化遗产。

5结语

在总结以往文献和研究的基础上,对90后大学生的审美认知和游憩体验进行调查研究,是一次探索性研究。90后大学生的审美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青年群体的审美需求,他们的猎奇心理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景区开发建设中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Tosun C.Host Perceptions of Impacts: A Comparative Tourism Study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

[2] 钟洁.基于游憩体验质量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优化研究[J].旅游学刊,2012(8).27.

[3] 沈苏彦,沙润,魏向东.旅游历史街区开发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4).

[4] 刘丹萍,保继刚.旅游者“符号性消费”行为之思考[J].旅游科学,2006(1).

历史文化街区概念范文5

【关键词】图底;关联耦合;场所精神;知觉体验

在这个呼吁生态、有机生活的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注重体验环境与居住的契合感。当下是知识生产与物质生产高度结合的时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建筑工业等各个领域都在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而要求不断更新,力求创新。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它包罗万象,总是以推陈出新为宗旨来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但同时各城市之间也在不断互相模仿。当人们意识到城市设计中大量拆迁、改建的时候,某些场所在消失,某些记忆在消失,某些情感也在消失,对于城市设计中建筑环境所营造的气氛也就开始了反思。

只有人和环境之间发生互动,才感觉到城市、建筑、环境、人有着怎样的情感知觉链接或一定领域内体验到的归属感。“知觉是人体器官借以解释和组织感觉去产生有关世界概念的一个富有意义的体验过程”[1]。“知觉和体验的获得是通过身体与身体在空间和环境中的运动进行的”[2]。当下建筑环境的营造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具有现代烙印的环境,一种是传统沉淀下来的环境。摩天大楼之间,窄街小巷的回忆;车水马龙的拥堵,羊肠小道的安逸;各大商场百货,市井里的乡情……这些都构成了城市环境。基于近年来城市设计理论的演变,“制造场所”成为焦点,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推出了三则命题大纲:图底关系理论,关联耦合理论和场所分析理论---并称为完整步骤的城市设计理论。

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作为城市设计的一部分,最后需要建立契合的场所精神,将人们带入建筑的知觉体验当中去。在加快城市化进度的同时,对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要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知觉体验,留住历史建筑环境中的场所精神,或是让场所精神回归。

1.体验图底关系

1.1 图底理论和知觉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设计的一部分,时间上具有延续性,保留至今,必定要经过不断修缮,不断改进。时间会冲刷掉其建立之初的痕迹,亦会赋予它因变更而留下的痕迹,就当下的环境而言此过程是“图形”形成的阶段。我们在看待事物的同时要有一种置换心理,图与底的关系是可以互换的。图形与底片置换的现象是基于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音译,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底片”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3]。通常的知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被亚里士多德称为第五感觉的“触觉”[4]。人通过这五种感觉去体会对建筑、环境和场所产生的情感,所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亦是这个道理,也就可以说建筑与环境的契合是建筑产生场所体验的关键因素。

1.2 宽窄巷子体验

历史街区文化改造中,成都宽窄巷子是成功的一例。宽窄巷子先前曾是清朝时期驻守的八旗清兵的住所,宽巷子提供给军官居住,士兵则混居在窄巷子,后来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宽巷子慢慢发展成达官贵人居住的高尚社区 ,窄巷子则成为平民聚居的大杂院。于2003年,成都市启动改造宽窄巷子。从街到巷、从门厅到院落、从室内到室外、从私密空间到开放空间,宽窄巷子的改造完整而有序。建筑与空间的关系呈现出图底关系,虚实平衡,整体和谐。

走进宽窄巷子,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依次排开;建筑外部空间得到充分应用,这是结合了成都的文化,成都曾经称为少城,而这里要展示的就是“最成都”(见图1)。喝茶、打麻将、吹堂风等这些活动在宽窄巷子里会显得亲切自然。街道、建筑外部空间被充分驾驭,体现建筑实体与空间虚体的有效整合,使宽窄巷子成功保留了老成都的市井生活,使老成都的“慢”生活再现,“闲”生活再现,同时也有“新”生活体现出来。在这里,能欣赏到川西民居的格调以及传统的织锦陶艺;鳞次栉比的高楼中,宽窄巷子以一种低姿态穿插其中,未尝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建筑外部环境也可以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这里是建筑与环境共同营造的一帧动态、有机、完整的画面,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见图2)。青砖瓦砾下的市井小巷迎合了成都人的性格——在慢中体会市井生活的乐趣,享受生活。正是宽窄巷子宽窄有度,才使得成都从容;正是这种亲身的体验,才能踏着历史车轮的辙痕,去品味本土的文化气息。

2.历史街区在城市环境中的耦合体验

关联耦合关系,就是通过活动者的体验线路将城市的重要场所联系起来,产生一种连续的知觉体验。关联耦合理论强调城市环境中功能和视觉的联系以及秩序感。

上海新天地历史街区的改造过程,是新天地重生的过程,是上海历史文化再现的过程。曾经的上海,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为营的小镇。因其是良好的港口,19世纪末开始展露锋芒,成为中西贸易重要的港口,改革开放后,上海更是发展迅速,已然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新天地有近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建筑街区,就像北京四合院一样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象征。由于昔日的石库门已经不再适合当代人的居住空间结构要求,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开始进行大型重建与开发,石库门也正在消失。

历史文化街区概念范文6

内容摘要:文化主题街区现有开发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文化旅游开发的一种公认模型,但这种范式有一定的局限,一是文化内涵的缺失,二是同质化倾向,三是非可持续性。文章以这种开发模式的产物――四川省成都锦里为例,探讨这类文化主题街区的开发创新点,以期使文化主题街区开发呈现健康、可持续性。

关键词:文化主题街区 范式转移 成都锦里

吴良镛先生在《城市特色美德追求与认知》中提到:“中国的城市,本来都是很具有特色的” 。因此,目前大多数城市都采用以文化为灵魂和支撑点,当地民风民俗为其内涵,打造一种以休闲旅游为气息的旅游方式,通常将这种旅游开发模式的产物称为文化主题街区。

文化主题街区的相关概念

在学术界,与文化主题街区相关的概念除了文化主题街区外,还有文化街区、游憩商业区和主题街区。文化街区又称“文化休闲街区”,一般是基于街道原本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其城市功能,再赋予一定的文化主题形成的。它主要强调文化是城市旅游的灵魂,不同的文化让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风格,而文化风格正是城市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吸引旅游者的驱动力。游憩商业区指城市中以游憩和商业为主的各种设施。游憩商业区这个概念早在1995年就被从国外引入,保继刚在研究深圳华侨城发展模式时开始使用,也由此掀起了国内积极开展城市规划游憩商业区的浪潮。主题街区指依托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具备一定的功能,它是商业与旅游的结合,是继主题公园兴起之后的城市旅游方式。

通过了解文化街区、游憩商业区和主题街区概念可以知道,文化是这些休闲区域产生的前提条件,没有文化就没有相关文化街区或者主题街区的存在,它既强调该区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又体现其旅游特性和主题内涵。然而,我国现有的对于文化主题街区的开发已经形成了一种开发范式,这种模式有其优势,同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现有文化主题街区开发范式及其缺陷

对于文化主题街区的开发,现阶段主要从物质化开发和非物质化文化开发两个方面入手。物质化开发主要强调文化主题街区外部形态特征的塑造,包括文化主题街区的建筑物和其业态特征。建筑物开发风格应与文化背景相辅相成、形成统一;业态应丰富齐全,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并尽可能成为体现文化主题的物质载体。非物质化文化开发主要是文化主题街区的精神和文化开发,这也是文化主题街区开发的核心。一个没有内在文化的街区开发是不完全的开发,没有生命力、不可持续的开发。那么,非物质化的文化开发要展现给旅游者,使旅游者感受到文化氛围,得到文化体验,这就需要选择一定的物质载体作为其表现形式将文化体现出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许多城市都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开展城市旅游特别是文化主题街区旅游也就成为其必然选择。例如云南丽江古城四方街,四川成都洛带、锦里、文殊坊等,它们都是以文化作为灵魂,从街区的建筑物和装饰以及街区商铺的业态表现一种复古情怀,力求打造出具有文化主题的仿古街区,以此吸引旅游者。正是由于某些城市文化主题街区的成功打造,从而掀起了国内城市文化主题街区疯狂打造的序幕。

库恩认为,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从旅游开发者角度,文化主题街区开发范式就是以文化为卖点,以出售“旅游商品”为追求,营造出一种文化内涵缺失的虚幻情境。但这种范式有以下几点缺陷:

(一)文化内涵的缺失

在文化人类学家看来,文化是一种符号。文化主题街区开发者总是片面地理解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因而,他们特别重视具有符号意义的仿古。但是,究其内里,文化主题街区开发并没有能够准确把握文化的实质,他们为旅游者提供的旅游文化就是一种后的文化外壳。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外壳也逐渐转变为现代商业,文化主题街区较多地变成了一条条“购物街”,连符号都逐渐消失在现代商业的喧嚣中。

(二)同质化倾向

同质化是文化内涵缺失的必然结果。文化是多样性的,现代商业所指向的“文化”却是僵化、同质的。因而,当文化主题街区变成“购物街”的时候,虽然新开发者逐渐增多,但它们都陷入了同质化的陷阱。

(三)非可持续性

文化主题街区的旅游寿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当有限。非持续性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同质化竞争,二是内涵缺失的文化吸引力的衰减。文化主题街区由于几个“先尝”地方的成功,全国各地都纷纷仿效,竞争就变得愈发激烈。同质化开发使各个文化主题街区特色消失,文化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就更加剧了这种竞争。竞争的必然结果就是大部分地方的自然淘汰(中国文化主题街区以至现代旅游业的历史都非常短,持续性发展尚未经过检验)。

正是由于以上诸多问题,使文化主题街区对于宣传营销的依赖性变得特别强烈。文化内涵缺失、同质性与非可持续性的必然结果就是对游客群的争夺,特别是新游客群的开发。本文下面就以文化主题街区开发范式较为成功的成都锦里作为例子,讨论可持续的以文化作为核心体现的范式转移。

文化主题街区成都锦里开发范式转移对策

四川成都锦里是以蜀汉三国文化为支撑,以川西民风民俗为内涵,融合成都特有的休闲文化气氛,打造出川西民俗文化和都市旅游休闲相结合的街区,是文化主题街区开发较为成功的案例,它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市武候祠古建筑群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锦里文化主题街区由许多商店经营者共同组成,而商店经营者以可观的经济收入作为支撑。因此,旅游街决不能被商业街简单的取代,旅游街是一条通过地域、民俗文化的展现满足旅游者游览观赏、娱乐消遣需求的观光街。锦里的外部景观是一条带有浓烈的三国文化和川西民俗风格的休闲观光街,街区有如木马、草船借箭等参与性较强的动态旅游项目,有时还以特色小摊的方式举行民间艺人的展演,但都还不足以表达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据统计,前往锦里的旅游者有四成游客是出于锦里小吃的诱惑,只有一成和不足一成的游客是出于了解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这表明锦里的主要旅游吸引物不是三国巴蜀文化,而是小吃,这从根本上偏离了锦里作为文化主题街区的初衷。

(一)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地方旅游特色

锦里是什么?里就是指街道,因而锦里除了体现三国文化与巴蜀文化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成都市民文化一个重要的符号代表。锦里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位于成都。作为休闲城市的代表,成都的小吃、游乐之风自古兴盛。但是,在同类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现有这种简单的、肤浅的文化挖掘是显然不够的,它需要更深入的挖掘,突出其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文化旅游产品的长久吸引力。

(二)提高旅游经营者进入门槛,保证旅游产品质量

文化主题街区旅游产品是文化主题街区的核心产品,旅游产品层次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效果和文化主题街区的旅游形象,因此,提高旅游经营者进入门槛,保证旅游产品质量是开发工作的重点。

(三)增强参与性旅游项目的开发,增加游客停留时间

参与性体验旅游实质就是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动态的旅游。锦里文化主题街区的开发不仅向游客展示静态的文化,也展示了少许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旅游项目,比如现场表演捏泥人、搭台唱戏等。但目前,锦里动态旅游项目更多的是关注游客是否参与或得到旅游体验,仅从形式上满足了参与性体验旅游的特点,却未能体现出参与性体验旅游的本质特征。比如皮影艺术,锦里体现皮影艺术的影子主要是在旅游商品店中一种静态的展示;而对于皮影艺术这一动态性很强的文化艺术,其展示方式更应该是动态的。因此,体验经济下的动态旅游项目是当今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向,它既增强了游客参与体验的兴趣,又增加了游客停留文化主题街区的时间。

参考文献:

1.严国泰,汪瑾.休闲文化街规划建设的思想基础研究[J].规划研究,2009(3)

2.别林娜.对城市旅游主题街区的一点探讨――以成都锦里、文殊坊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5)

3.董芳,杨琴.文化街区开发研究 成都锦里与文殊坊的比较[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8)

4.许康,马利亚,黄鹭红.体验经济下的民俗消费场所――以成都锦里为例浅析旅游观光式商业步行街设计[J].工业建筑,2008

5.唐晔.探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以成都“武候祠-锦里巷”的保护开发为例[J].重庆建筑,2007(1)

6.李晶晶,邢千,卓彦斌.锦里古街对川西民间建筑文化的传承[J].古建园林技术,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