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发展的两面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发展的两面性范文1
现在,我们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了,日新月异,每天都有东西发明。什么隐形眼镜、掌上电脑的都有。而科技发展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运用。而我认为科技发展是利大。为什么我会认为是利大呢?因为科技发展了,再加上人们的正确运用,就能给每一个人都带来好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但当初人们研究并利用是为了制造武器——原子弹。原子弹是利用核能,能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裂变弹。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梯恩梯当量,有巨大的杀伤破坏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无数的人民断送了性命。而现在原子弹的利用,更多的是用来建造核电站,把核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做贡献。
还有比如电脑。我们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这当然好。可也有不好的,如果是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那就是不好了。就是说电脑对什么人来说都有好处和坏处。对上网查资料、看新闻、增长知识、科学计算与数据处理、文字处理、娱乐、辅助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是好的;对上网玩游戏和上不良网站的那是不好的。这是使用的人使用的正确不正确的问题。
因此,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也有坏。好和坏都有使用者自己来决定的。科技发展也是如此,它的利弊也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
六年级:渝后婧天
科技发展的两面性范文2
1全球化语境下科技与价值分化的概念与现状解读
(一)科技异化概念
科技异化,源自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是“劳动异化”的概念引申。它强调劳动主体“人”与科技之间异化关系。人创造科技,然而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步脱离了人的掌控范围,人被科学抛弃,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的工具。例如,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问题、能源问题、道德缺失等等。简而言之,科技带来了文明,促进了社会进步与经济繁荣,也引发了巨大的价值危机。
(二)全球化语境下的科技与价值分化的根源
万物皆有源。长期以来,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全球语境下科技与价值分化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科技作为一种实践的工具,其价值本身是中立的,因此,我们不能将科技与价值分化的责任推到科学本身,而是应该辩证的来对待。经过对专家学者论述的分析,找到了以下两个根源:
(一)科技发展对伦理价值的忽视。
居里夫人曾说:科技是无罪的,罪在于滥用科学。科技作为一种工具,具有两面性,是否产生有益的效果取决于应用科技的主体。然而,许多科技的创造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忽视了社会伦理,引发了战争等一系列的危机;
(二)科技与人文分离。
科技具有社会性,然而在社会发展中,科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使科技的发展脱离了人文精神的引导,造成了科技异化。
2全球化语境下科技与价值分化的风险危机
(一)科技与价值分化带来的全球化危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类逐步步入了全球化,全球化与科技共生的观念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随着二者的共同发展,科技与价值分化现象跨越了国家与体制的壁垒在世界范围内蔓延。首先,资本社会对利益的追逐,使科技无节制的被开发利用,自然变成了纯粹的消费对象,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加剧;其次,全球化背景下,利益至上的观念导致了世界范围生产的无序性,最显著的特征是近年来金融危机的频频爆发;接下来,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但是各国之间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科技大国逐步占据竞争的核心地位,造成了全球化的不公平现象,引发一系列危机;最后,因为信息技术的渗透性伴随着信息技术漏洞的普遍性,黑客与技术攻击在全球范围蔓延。这些都是全球化语境下所带来的价值与分化问题。
(二)下的风险与危机解读
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思认为,资本逐利本性致使技术的胜利是由价值的败坏作为代价换来的。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加剧了对科技的开发与滥用。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提出资本社会科技已归人格化资本所有。科技成为了支配社会的一种手段,造成了人文价值观的缺失。他强调只有把科技从资本主义制中解放出来才能最终消除科技的异化现象。
3全球化语境下科技与价值分化的强化超越
目前科技与价值的分化严重困扰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最大限度的解决这一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一)以人文精神作为价值导向
科技是实现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正确的科技价值观是科技能够稳定健康发展的指明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深入,科技与价值分化跨越了国家与制度壁垒。但是,科技离不开人性,将“以人为本”作为科技发展的价值导向,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个体的私欲,将不同国家利益放在同样的道德标准下,使科技服务于全人类。
(二)推动全球化合理化发展
在国际社会发展中,我们常提到“共同利益”的概念,它是指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甚至整个社会共有的利益。追求“共同利益”有助于达成社会化的共识。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公平的、公正的、合理的全球化是缓解科技与价值分化,实现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手段。理性的引导全球化发展,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就目前世界大势看,推动全球化合理发展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4结语
科技发展的两面性范文3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安全性;科学发展
一、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简介
纳米(nano)本是一个长度单位,1纳米为10-9米,即十亿分之一米。大部分原子和分子的尺寸约为0.1-100nm,当很多宏观物质的尺度降低到纳米量级时会表现出很多与我们平时所观察到的不同的现象,所以研究材料在0.1-100nm尺度范围内的性质和应用就形成了当前非常热门的纳米科学与技术。
90年代末,纳米技术在我国也有着快速发展。纳米科技与以往的科技领域有所不同,它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电子学等科学技术领域,并引发核派生了纳米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生物学和纳米材料学等诸多新领域。其中纳米材料学是研究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的一门纳米应用科学[1]。如纳米尺度的结构材料能在不改变物质化学成分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器纳米尺寸的大小来控制材料的基本性质,如熔点、磁性、强度和颜色等。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只有提高纳米材料的性能才能实现需要的功能。所以,纳米材料在整个纳米产业中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二、纳米材料的健康效应
1、正面效应:纳米医学
纳米材料已经或正在走进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如生物医学领域的纳米制药和疾病监测的方面。因为纳米材料尺度小、活性强,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药物可以准确的杀死病变细胞不会对健康细胞产生影响,这是常规药物所不能实现的。纳米生物芯片技术将传统的生物样品检测实验室集成到一个芯片上来,大大增强了检测速度和精度。
纳米材料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为生物医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野,纳米材料也医药学方面和生物芯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更为广泛的应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等将会变得更有效率,治疗费用也会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成熟又逐步降低,从而我们的生命健康保障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2、负面效应:纳米毒理学
尽管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产生的革命性的变化,但是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同时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任何一门技术都具有双面性,即有有利的一面也会存在有害的一面,纳米材料也不例外。
对纳米材料安全性的研究工作最早的是英国牛津大学和蒙特利尔大学的科学家在1997年发现防晒霜中的TiO2和ZnO纳米颗粒会破坏皮肤细胞的DNA。直到2003年3月,美国化学会年会上的有关纳米颗粒对生物可能存在危害的报告才引起了世界对纳米材料安全性的广泛关注。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者让大鼠在含有粒径为20 nm 的聚四氟乙烯(特氟龙)颗粒的空气中生活15分钟,大多数实验大鼠在随后4小时内死亡;而另一组生活在含120 nm特氟龙颗粒的空气中的大鼠,则安然无恙[3]。
三、纳米材料负面效应的解决方法
1、各国政府的对策和行动
20世纪末才发展起来的纳米科技正在逐步完善,已经应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的许多重要领域。21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纳米材料已经应用在众多国防和军事领域,如美国B-2隐形轰炸机的表面涂层材料,新型的特种兵作战服。而且,纳米材料作为其他行业的基础,为传统的制造业带来了新的生机,纳米材料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纳米材料标准化方面引起了纳米研究大国的激烈竞争,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正是竞争的交点。为了率先占领纳米科技的未来市场制定纳米材料标准,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更显得非常重要。
2、结合我国国情的策略
我国的纳米材料科技研究起步较早,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不大。纳米材料在化妆品、涂料、纺织业、汽车工业和半导体产业都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就我国纳米材料市场来看,其主要产品为金属纳米颗粒材料、纳米氧化物、纳米碳化物和半导体纳米材料,如银、铜和铁等纳米颗粒材料,纳米氧化锌,碳纳米管和纳米钛酸钡等。2007年出版了纳米毒理学领域第一本专著《Nanotoxicology》。此外,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等也都成立的纳米材料安全性方面的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白春礼院士在第243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指出:"任何技术都是有两面性的,纳米技术也可能同样是把双刃剑。正确的态度是吸取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纳米技术的同时,同步开展其安全性的研究,使纳米技术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在其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之前就已经过认真研究,引起广泛重视,并最终能安全造福人类的新技术"[3]。
四、科学发展营造绿色纳米世界
纳米材料研究和产业的发展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纳米材料安全性的题不仅关系到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利益,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新兴的纳米材料科技要为人民所用,而不是要危害人民的健康。纳米材料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也会带动制造业、国防产业等领域的发展。健康、绿色的纳米材料是纳米材料科学发展的最基本前提。坚持纳米材料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纳米材料、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9]。
当前,传统行业里的"中国制成"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站住脚,但是在当前世界的利润分配中,制造环节的利润越来越低而且产生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取而代之的是研发和服务环节的利润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就是著名的"微笑曲线"。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纳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一个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1]。"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是困扰纳米科技进一步走进人生生活的关键,只有解决好纳米技术也人类发展的关系,营造一个绿色纳米科技发展环境,人类才能真正的享受到纳米科技的福音。
参考文献:
[1]徐云龙,赵崇军,钱秀珍.纳米材料科学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1.
[2]贾宝贤,李文卓.微纳米科学技术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
[3]赵宇亮,赵峰,叶昶.纳米尺度物质的生物环境效应与纳米安全性[J].中国基础科学科学前沿,2005:19-23.
[4]赵宇亮,白春礼.纳米安全性:纳米材料的安全效应[J].世界科学技术,2005,(4).
[5]汪冰,丰伟悦,赵宇亮,邢更妹,柴之芳.纳米材料生物效应及其毒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2005,(1).
[6]Y.Song, X.Li, X. Du.Exposure to namoparticles is related to pleural effusion, pulmonary fibrosis and granuloma[J].Eur Respir,2009,34:559-567.
[7]Service R F.Nanomaterials show signs of toxicity[J].Science,2003,300,(11):243.
[8]张立德.我国纳米材料研究的现状[J].中国粉体技术,2001,(5).
科技发展的两面性范文4
[论文关键词]科技发展 高校德育
20世纪的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进入21世纪,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高校德育也将受到强烈震撼,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空前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就其意义来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新的科技发展对道德的影响更加深刻,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1.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德育工作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科技发展一方面为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提供新的物质载体,从静态的笔墨纸砚到动态的音像资料等,都跟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更为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大学生在受到学校提供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获取信息,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自我。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也为增强德育效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通过揭示生命形成过程的内在机制,使人们对近亲婚姻有害性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以这种认识为基础来进行禁止近亲婚姻的道德教育,较之仅凭经验或习俗来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2.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各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高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以视听为主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材料技术,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德直观化,把抽象的理性内容通过真实可靠的、活生生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大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正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它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通过网上的互动交流来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收到在班会、课堂或面谈中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网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科技发展促进了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德育观念的转变。科技发展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进步,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突出表现为德育主客体的变化。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知识的占有量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自我学习来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正由主体向主导方向转变,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也更有利于他们在同教育者和德育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习惯,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个体个性品质的积极发展。
二、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尽管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有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它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领域也是如此。高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科技进步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1.科技发展使高校德育工作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伴随科技迅猛发展而来的是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科技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现在的德育工作环境日趋开放,西方文化的长驱直入,给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文化糟粕的消极影响,造成年轻人价值观念的迷乱和道德心理的困惑。因此,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现代化,正使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批判腐朽落后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在开放的条件下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选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科技广泛应用造成的自然资源不当开发而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道德问题;对传统生命伦理关系带来冲击的器官移植、遗传工程、生殖技术和无痛苦死亡等新生命伦理问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与信息安全和隐私相关的网络道德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道德观念的扩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科学知识的主要拥有群体,其科技道德素质状况对于他们正确使用和传播高科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与传统的德育相比,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内容也亟待拓展,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科技发展给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带来冲击。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德育效果;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导致人们盲目崇拜科学技术,导致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加。特别是在道德监控中,过多地强调技术的作用,会使得人的德行不再靠自我意识深层的良心来支撑,靠人们发自良心的舆论的力量来监督和调控,而是靠可操作的物质技术来强制性地加以规范,从而耗竭道德自觉的生命力,使得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强。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交通和通讯更加方便快捷,这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这种技术工具的发展,却容易导致人们的交流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直接交流减少,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造成人性的淡漠,容易使人格发生扭曲,作为社会人的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三、科技发展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在科技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表现形式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吸取有利因素,努力消除负面因素影响,进一步提高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当前,要在以下方面给予加强和改进:
1.进一步解放德育工作思想,更新德育工作观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在科技发展背景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导。面对新的挑战,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从根本上突破落后的、保守的旧观念,以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一方面,要改变过去简单、机械地向大学生灌输某些信条和观念,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成才的客观要求和培养方向,大学生也认识到了创造精神是跨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因而他们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敢于质疑、批判和创新。高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
2.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指个体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行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发个体的道德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动力,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在动力。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德育工作中如果忽视个人的道德需要,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道德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来自国家的被迫要求,疏远甚至拒绝德育。这也恰恰是高校过去在德育工作中所忽略的地方。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尊重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潜能,彰显个性,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3.应对科技发展的要求,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依托“两课”教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种注重由专门学科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忽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的倾向,其实这既是道德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的表现,在实践中也不利于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注意道德教育的“学科方法多样性”。一方面,各学科在进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本学科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与道德教育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些人文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从本学科的角度研究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各学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贯穿道德教育的思想。德育蕴涵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德育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德育观,是当今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4.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充实更新德育内容。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引起了道德领域内某些观念、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内容,也应及时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深入开展科技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科技道德教育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由于滥用科技成果导致的生态恶化已严重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大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养成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习惯。二是加强生命伦理教育。科技进步使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劳动,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体现为人与机器的关系,这容易导致人的异化。因此,要加强生命伦理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和珍爱生命。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发展也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等方面的负效应,因此,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
5.吸收科技发展新成果,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科技进步使得网络日益迅猛发展,这也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德育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加强网络建设,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网络正日益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德育工作主动权。如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构筑高校德育建设重要阵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如通过电子信箱、BBS、聊天室等,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银德辉.现代科技对道德影响之我见[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刘天阁.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J].许昌师专学报,1999(4).
科技发展的两面性范文5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系统外包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更加重视培训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组织所需的专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科技带动技术价值的提升,企业培训开发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在培训开发投资上的积极性增强。另外,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还会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
员工援助计划。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有所控制和伤害。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关注是比较高的,但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方面。随着科技影响的加大,系统的员工援助计划将会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基于工作变革的员工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专门咨询活动,在我国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能力工资。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增加,创新对于市场竞争和利润增长的意义重大,组织对能力和人员之间的结合和更新程度要求增加,因此,薪酬制度将会从以职位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两者的结合。
科技发展的两面性范文6
教师是学生的标杆,正所谓为人师表,教师的谈吐与精神修养直接左右着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广阔的知识面,升华人文精神,充满人格魅力尤其是要加强人文修养,多给予学生人文气息熏陶,学生自然会受到感染而完善自身素质。但是,高中学生毕竟身心素质并不成熟,教师应起到疏导作用,不可生硬灌顶而应循循善诱,多向国内名师学了讲课方式和技巧也应注重大师的外在气质和形象,自身的形象以及动作手势都是吸引学生的方式,逐步带领学生注重提升人文精神。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做到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方向。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历史课程教育内容及方式
根据北京教科院教研中心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在北京市两千多名学生反映的最不愿意学的课程中,历史课程赫然排在第三位。孩子们如此反感历史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尤为迅速,在这个充满功利的社会无论家长还是孩子自身注重的只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不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扩充,认为历史只是副科无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学习,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历史既然过去了没什么用了,学了也是浪费时间。于是转攻主课,就这样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发展尤为困难,却也更加重要。首先教师应该在第一堂课上的时候就让学生明白历史的重要性,学好历史不仅对个人的知识面有很大的提升也使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更加成熟。
那么在教学内容上,对于历史人物课程,教师应注重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测能力,抓住人物的特点,体验人物的情怀。以及针对某件事的得与失,是否对自身及对社会起到应负的责任。同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如果自己是主人公会怎么做,争取找到最合适的做法;在讲解民族文化以及军事政治的内容的课程上,应着手于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的体现,让学生意识到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是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本,让学生逐渐体会文化的魅力以及政治的丰富,逐步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丰厚的文化底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讲解经济以及科技内容的课程时,应告诫学生认清实物的两面性,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背后必然伴随着环境的破坏,不能盲目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给学生带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正确思想。在讲完教学要求内容后,教师应通过自身的知识层面,向学生多讲述一些略微有深度的问题来锻炼学生思考的深度,比如唐朝基本继承了隋朝的制度,为什么却获得了不同的命运能迎来盛世。或者通过临近下课的时间向同学们讲述一下时下的正能量,并与一些历史问题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不用刻意培养就接受了社会上的人文精神,体验人生价值的具体实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
在这个充满创新的时代,教学方式一成不变会大大缩减教学效率,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应延续传统的教师在上面讲学生被动的在下面接受的教育方式,个人认为在讨论问题时应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来讨论课堂上所涉及到的问题,通过计分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人在压力下才能爆发自身的潜能,还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添加辩论的元素,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若是有的问题上涉及历史故事还可以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让学生置身事中,这样表演的同学能深刻体会历史,也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态度,让学生在欢乐中成长,在健康中成熟。在时间允许的情形下,教师应设置学生间的互问互答环节,最后由教师来纠正和补充,如此一来学生更能辨认的认识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有提出问题和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