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思维范文1
一、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在有关"磁铁"的教学中学生对磁铁能吸铁感到很新奇,特别对隔着木板都能把铁吸住很感兴趣。于是就让学生去想:这个特性可以应用到那些方面?经过引导和辅导,学生就发明了加装在玻璃黑板上方便挂图的"黑板挂图磁块导轨"。参加了佛山市青少年创新大赛。
二、继承前人知识,鼓励学生质疑。
真理的相对性,知识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现代的今天。让学生以审察的态度去认识前人总结的知识,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不足,去大胆质疑,这是成功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基础。但是这种质疑不是对前人的思维结果简单的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科学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前人发现的真理,前人总结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有进一步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需求。就能塑造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就容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行动。就能进而达到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结果。
例如:自然教材中《叶的光合作用》这课书里学生知道了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课后曾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水底植物苦草在阳光照射下能放出氧气的实验。实验后就有学生对鱼塘管理中,一方面把水里的苦草割掉,另一方面又不断开增氧机给鱼塘增加氧气的做法表示怀疑。于是老师就引导学生用有苦草的鱼塘和没有苦草的鱼塘进行对照,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测试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进行对比。通过反复的观测,得出了鱼塘里留下适当的苦草对提高鱼塘水中的溶解氧,提高塘鱼的产量有帮助的结论。后来把反复对照两类鱼塘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水质的观测记录,塘鱼产量的对比进行整理。写出了《苦草净化鳗鱼塘水质的试验》的小论文。论文不仅对当地生产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改变了鱼塘中的苦草全部清除的传统习惯。还参加了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三、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
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的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生产中的不够合理的部分,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
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而引起的,要结合实际,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创设的问题不应局限在教材内容,而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有一位女同学,经常帮助家里做针线活,通过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用品找缺点的思维活动中,她用魔术贴结合常用的方形蚊帐发明了不用夹子夹蚊帐口,不用配蚊帐钩来钩蚊帐的"方便蚊帐"
四、创设和谐气氛,师生共同协作。
创设和谐气氛,就是要求老师抛弃师道尊严,客观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师生共同协作就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老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起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里,通过积极、自觉的思维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老师则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当的帮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否则就容易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才能。
老师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协作,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参与,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创造。例如: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是经营鱼苗场的,他经常到鱼苗场参加劳动,对水产养殖有一定的了解。他就曾经提出根据薄膜育秧的道理给要冬眠的鳖保温,缩短鳖的冬眠时间使鳖的生长期缩短的建议。对于水产养殖了解很少的我,没有扼杀这个建议,反过来向他了解这个建议的可行性,提出在学校的生物园里进行这项试验,并由他来主持。老师只做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后来在老师的辅导下把这次试验的做法和结果写成论文,参加了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鼓舞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力量,是启发学生认知积极性的一种积极心理,是发挥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欲望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使讲授的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采用的教学形式的不断地变化,对教材的处理更要表现出灵活性、艺术性、创新性。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思维不断求异、创新。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求教师重视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造就学生的进取心、成就感、荣誉感和快乐感。因此教师要特别地重视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和进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
标本、模型,给学生直接的视觉感受,容易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幻灯、挂图,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运用CAI软件可以变静为动,超越时空,化抽象为具体,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图像,激发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通过思索引发创新的思维过程。
六、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在自己的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独特品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因材施教,首先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要注意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思维范文2
[关键词]科技辅导;思维;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35-01
思维与创新是科技辅导的主要内容,创新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文章浅析了在科技辅导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应该做好下面的几点工作:
一: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
在科技辅导中,辩证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的本性在于创新,世界没有终极的真理, 我们已有的知识仅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科技还是要向前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辨证思维方式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科技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当代学生只有在科技创新中不断坚持辨证思维方式,科技才能进步,社会才能进步。
二:增强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有些人认为,教师在上课时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就传授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没有必要再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了。此说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实践证明,只有课堂上的常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有过这样的试验,让两组一般条件相似(但一组受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另一组未受过系统的思维训练)的学生一起去参加某科技活动,效果却大不一样,受过训练一组同学的创造智能明显高于另一组,其差别首先就在于前者的创造意识明显强于后者。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要始终把树立和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思维训练的首要环节,经常组织学生去参观现代化的工厂、商店、科研机构、集贸市场、让他们走向社会,进行考察研究,以开阔视野,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并可以通过举办系列讲座,命题征答、专题论辨、演讲比赛、智力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从新旧思维观念的比较中除旧布新,以增强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门科学。它不仅要求学生更新观念,树立起强烈的创造意识,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方法得当,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把它作为科技活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做到循序渐进,尽可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专门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课,固定课时,排入学校课表,并参考有关资料,结合实际,实行正规化教学,对学生实施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训练中应该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应该向学生介绍各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以拓宽他们的思路,并通过反复训练使他们掌握要领。在科技辅导中,要深切领会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无比奇妙的作用,并能自觉地把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去。
二是基本思维程序的训练。这是在掌握思维方法的同时必须掌握的基本规范和技能,体现了科学思维的一般规律。可以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思维程序:“观察――联想――思考――筛选――设计”。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通过观察,触发联想,提出问题,然后进入广泛深入地思考,设想出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科学的筛选,选出较好的设想再进行周密的设计。通过训练,要使学生懂得遵循思维程序的重要性,把握程序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初步掌握这一基本的思维程序。
三是系统综合能力的训练。就是要使学生把学到的各种思维方法、技能融汇贯通,系统把握,综合运用。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灵活地而不是机械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
创造性思维训练作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应该紧密结合活动的实际来展开和深化,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思维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可以说,实践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造的摇篮。因此,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决定科技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谓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指更新观念。树立创造性思维意识不脱离实际;训练技能、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不能脱离实际。还是指在“观察――联想――思考――筛选――设计”的基本思维程序中不能脱离实际。是指从设计、制作、试验到修改、完善的解决问题的创造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效果最终都要落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都得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体现出来,因而能否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于创造性思维,总主要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爱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异想天开”,不求一开始就成熟;
二是支持学生,让学生大胆实践,学中干、干中学,逐步总结提高,不求一下子就成功;
三是指导学生选准重点,总结提高,做到有所取舍,集中集体智慧,不求一揽子都解决。
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智力能源。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启发、引导和培养训练工作,这一能源一定会被激发、被唤醒,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四:在科技中怎样创新
首先说下创新过程的一般规律:在科技研究中没有对比,就没有差别。通过对比,发现差异。找到差别来源,制定趋利避害的方案,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比如你不熟悉电子学,却急需修复一台有故障的电子仪器,不妨打开一台能正常工作的完全相同的电子仪器,用万用表同时测试两台仪器各个部位的电压分布,你就会很快发现电压分布的差异所在,确定受损的部位,进一步找到受损的元件。
所以青少年在科技方面要勇于创新,打开思维,不能把自己关在束缚的牢笼。能做到举一反三,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科技型人才。
并且创新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参与、竞争、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提高科学素质为主要活动目标,所以科技创新活动不受时间、地点、教材限制,真正为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科学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天地,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敢于创新。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良好的学风,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技能的重要条件。可以展开开放式的课堂将科技创新活动整合到新课的学习中,既是快乐的文化课,又是高效的艺术课。只有开放式的课堂,才有这样的活动效果;学生自身投入到活动中,才能更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因此,科技创新活动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情感,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
当然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要有好的行为习惯,更要在学生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以及勤奋精神、劳动态度、坚持耐心的作风、探索兴趣以及与他人协作意识的养成上下功夫。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都能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的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与探讨》.
科技创新思维范文3
关键词:创新思维;科技活动;设计理念;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212-02
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中国要想有所突破,从低端的“中国制造”转化为先进的“中国创造”,离不开大学教育中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先进的设计理念。信息学科的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与特点,在国家大力支持信息行业发展的大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先进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之大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因此,支持国家重大发展方向――即工业和谐友好发展,从高校教学层面出发,要从大学信息学科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抓起;从学生个人层面出发,大学生应通过不同途径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先进的设计理念,巩固大学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与逻辑创新思维。
一、信息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状及原因
“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及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与传统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开创出一种新的形态。目前,我国高校正在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然而,纵观我国的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系等7个专业及26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目前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课程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相关知识更新得非常快,而学校的传统教学多以书本内容为主,知识更新缓慢,实践教学环节经常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而且,以语法教学为主、上机实验检验为辅的教学形式,不能突出程序设计的基本理念、思路或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实践教学不足。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没有跟上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工程时间和创新能力培养需求的转型,基础理论教学课时比例过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阻碍了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思维与设计理念的培养及科技活动发挥的作用
作为“建筑类老八校之一”的高校,我校信息类专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在国家振兴工业发展大潮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因此,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提高学科竞争力,我院通过多次专题会议对教学与创新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出一系列实践经验和做法。(1)引进创新型教师深化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兴趣培养中学习专业知识。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较快,对大学究竟要学会什么似乎没有太多意识。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依靠创新型教师队伍实施和完成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我院开展了如下活动:鼓励教师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进行教师讲课比赛,实施学生自主选课制度,鼓励教师走进大中型企业实践学习,在课堂中增加新的教学活动。先后在各种教改活动中涌现出一批新兴创新型教师。近年来,我院先后评出多名省级优秀教师。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教师,对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模式,在竞赛中汲取实践知识。学生创新思维模式,需要一定的外部因素来激发,因此,科技活动已成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项重要抓手。信息类学生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加渴望创新思维与先进设计理念的培养。为了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我院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来培养信息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设计理念。①开展科技竞赛活动。我院积极筹备制定了“西建大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关于科技竞赛实施办法汇编”,罗列了十几项与我院学生直接相关的科技竞赛,如“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等,设立了创新创业竞赛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委员会。各项创新创业竞赛由教学办、学工办组织学生报名,并协调相关事项,实验室和教研室教师负责具体赛事指导。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长”和“院团委―学生会―科技部―班委会”的双重宣传、倡导机制,成立科技类社团,确保每个团队有一名以上指导教师负责亲自指导,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知识。②开展科技类主题教育活动。邀请部分专家、学者以及在本专业有突出成就的企业成功人士开展专题报告会。在各大赛事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对其参加比赛及活动经历进行汇编,并通过积极准备开展相应的科技活动主题宣讲及专题研讨活动。从科技创新的历史发展、创新实践过程和信息创新思维方法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特的创新思维,培养先进的设计理念。③实施开放教育模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开放教育模式作为科技教育活动的一种,具有蓬勃发展的潜力和趋势。基于总体发展趋势和“书院―学院―学科制”培养模式,我校不断深化开放课堂和通识课程教育。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公开课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化的学习平台,学习者不仅是资源的使用者,也是资源的创造者,从而实现进一步的社会化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方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设计理念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④科技竞赛团队的培养。在各年级内树立竞赛标杆,选拔重点学生,培养科技竞赛团队,形成良好的传承机制,重点扶持,实时关注主要竞赛参与情况,扩大此类团队在学院的影响力,感染周围同学积极参与。一是学院竞赛创新,完善学院常规各项比赛,创新竞赛内容,提高竞赛实用性。二是建立本硕对接机制,促进研究生与本科生对接,定期举行本硕经验交流会,鼓励本硕组队参赛,形成老带新的参与竞赛机制,提高竞赛获奖率。(3)发挥典型校友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先进理念与创业能力。学院从1960年成立至今,已有56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校友资源。利用典型校友资源,实现校企联合和产、学、研相结合,是新时期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大校友在本专业领域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对母校的科研成果比较了解,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知名校友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学长,对学生发展具有潜意识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宣传典型校友事迹,凭借校友助力,对大学生先进理念与独特创业思维的培育,发挥了榜样引领作用。当今,创新已是很多领域的主题,特别是在信息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积极搭建各种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迫在眉睫。今天,对创新型科技活动的加强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仍在继续,我们也将时刻关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侯玲.休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69.
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y in Cultivating Innovation Thinking and Design Concept of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GU Xin,CHEN Zhang-zheng,HU Zhen-qi,YIN Yi-k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55,China)
科技创新思维范文4
关键词:绿色思维;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科技管理
收稿日期:2009-02-10
作者简介:方 熠(1962―),男,湖北英山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期刊出版的研究和办刊实践以及科技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2-0048-03
绿色意味着自然与生态、和谐与健康、安全与和平、协调与以人为本。绿色思维则是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对人类行为方式和生产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思维模式。绿色思维在人们日常生活活动中一定程度上已有所普及、接受并受到重视,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或者由于主观认识不足,或者由于成本考虑,或者由于其他因素,绿色思维还没有得到科技人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提倡,倡导以绿色思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当今绿色生态社会科技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1 绿色思维内涵
绿色思维是一种秉承绿色理念,实施绿色战略,谋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协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追求绿色增长的思维方式。对于科技创新活动来说,绿色思维至少具有生态性、可持续发展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内涵[1]。
绿色思维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思维方式。绿色思维第一关注的是生态环境问题。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后工业社会,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技术的无限追求,对自然界、对地球的资源长期进行毫无节制的掠夺性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和极大破坏,使得产生了能源危机、资源短缺、全球变暖、生态失控、人居环境严峻等全球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赖于人们进一步增强绿色意识,有赖于新的绿色技术的创造和产生,有赖于以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绿色思维的普及和发展。
绿色思维是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维方式。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要注重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环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追求协调、均衡、连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绿色思维的共识是: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只有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协调,人类才能持久、持续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
绿色思维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思维方式。人的存在具有二重属性,即自然人和社会人。作为自然性的人,需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作为社会性的人,又要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绿色思维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蕴含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理性思考,彰显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对人类和平、安全、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人文关怀。
2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新思维基础
未来社会是生态社会、绿色社会,绿色思维是当今和未来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思维方法和思维基础。
2.1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逻辑基础
无论是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自然危机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类的生存发展危机,说到底是传统思维方式的危机。绿色思维反对科技创新中片面、急功近利、惟利是图、浪费、掠夺和环境虚无主义,主张崇尚绿色、自然、开放、节约、人道、可持续和面向未来。绿色思维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科技创新活动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目标。没有绿色思维作支撑的科技创新活动将是盲人瞎马、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能够取得所谓“科技成果”,即使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有一定市场,但终究会为未来人类社会所遗弃。
2.2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基础
科技成果的价值必须在市场上体现。科技市场消费主体的绿色意识使他们能够接受绿色价格,支持绿色科技创新。人们崇尚自然和谐的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其对科技产品的绿色价值的期望变得越来越高,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还可能主动选择比较价格更高的绿色科技产品,因而绿色科技成果将产生出更多的价值。科技产品的价值体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科技附加值,而是高绿色附加值。
2.3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生产力基础
人们熟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能否顺利转化成生产力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接受市场的检验。没有绿色含量的科技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呈线性的非循环工艺,从原料―产品―废料,以排放大量的废物为特征[2],应用得越广泛、时间越长,其产生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负作用可能越大,耗费的环境成本就可能越高。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如太湖流域)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只有真正以绿色思维支撑的科技创新成果,才能真正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2.4 绿色思维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力基础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市场已初具绿色思维理性;未来社会,必将造就一个更加成熟的绿色科学技术市场。具有绿色意识、绿色思维的消费者,会从自身利益和社会责任出发,主动选择绿色技术、绿色产品,自觉抵制一些生产消费过程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使非绿色产品在市场上逐渐丧失市场份额,直到最终退出市场竞争,形成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取代非绿色技术、非绿色产品的局面。即使同样是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前提下,绿色性能的比较优势也将是技术产品的关键性竞争力,绿色思维正是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成为科技创新活动中竞争力比拼的思维基础。
3 绿色科技创新中的几个关键环节
3.1 绿色选题
绿色思维引领的科技创新活动,必须要把握住几个关键实践环节。首先要把握好科技选题环节。
选题方向从根本上决定科技创新活动的成败。绿色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方向应注意:一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要促进学科的绿色取向,三要与国家目标一致,四要考虑科学问题的内在规律,五要贴近民生,以人为本。
3.2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3,4],是指在科技创新活动的策划和设计过程中,着重考虑科技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科技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保障等要求。绿色设计的原则为“3R”原则,即Reduce,减少环境污染;Reuse,减少能源消耗;Recycle,回收再循环或重新利用。人性化设计也是绿色设计的重要内容。
3.3绿色实验
绿色实验是科技创新过程中艰苦而漫长的环节。绿色实验是科技创新绿色取向的保证。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材料使用、结果分析等都应有严格的绿色标准。
绿色实验材料是指可再生、可回收、对环境污染小、能耗低的材料。在科技创新实验环节,实验材料选择上应首选环境兼容性好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和有辐射性的材料,所用材料应易于再利用、回收、再制造或易于降解,提高资源利用率。另外,还要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以便成品后减少废弃物的回收成本。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应重视绿色指标的达标情况。印证检验应一丝不苟,力求精确无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技创新的成果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科技成果。
3.4绿色转化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成果进行推广普及、转化成生产力,以期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造福人类大众。在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中,更要强调绿色思维的作用,因为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产品,进入消费者中流转使用,如果性能上一旦存在绿色缺陷,必将产生严重后果。2008年三鹿婴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而西方国家盛行的产品召回制度是值得提倡、推广的绿色科技成果转化方法。遵守科技伦理、科技道德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绿色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以绿色思维促进科技管理
4.1绿色科技政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绿色科学技术观念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一起应运而生的,绿色科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相对于工业化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绿色科技方面的差距要稍小一些,只要在科技政策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尽快缩小差距不是没有可能。国家应在科技发展战略上优先鼓励绿色科技创新,保持与科学发展观的一致性。建立有利于绿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采取积极的政策,扶持和奖励在绿色科技发展方面,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方面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和推广绿色科技创新活动,掀起绿色科技创新的。
4.2绿色科技评价
对科技成果及其应用效用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是保证科技成果产生真正效应的重要前提。绿色科技评价是指对科学技术方案、技术成熟度、转化可行性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其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绿色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行为过程。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绿色效益)三方面是有机联系的,但三者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因果链,不能片面追求科技、经济与社会某一方面的高速发展。绿色科技评价制度的使命就在于从宏观上控制和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和速度,保证科技创新向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向着为人类造福,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把科技中的负效应控制到最小限度,使科技与社会、自然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达到最佳耦合状态[5,6]。
5 结 语
绿色思维的生态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发展理念在引领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人类要突破当前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困局,必须提倡和发挥绿色思维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引领作用。如果在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发挥绿色思维的引领作用,将有可能催生出一个崭新的绿色科学技术体系、绿色科学技术时代,使可持续发展变成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秦书生.绿色文化与绿色技术创新[J].科技管理,2006(6):136~138.
[2]王忠学,陈凡.绿色技术系统观[J].理论界,2004(2):51~52.
[3]刘志峰,刘光复.绿色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4]傅志红,彭玉成.产品的绿色设计方法[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0(2).
科技创新思维范文5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五个方面。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过创设问题环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营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好奇的不断摆脱。”而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有好奇心才会有学习的动机,才会有发明创造。一般来说,好奇心强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迫切,上课时注意力更集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无限拓展性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好奇心,通过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商讨论方式,使学生主动去读书、去探索、去感悟,从而获得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这个过程在某个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2.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实践和操作为特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遇上了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蜜糖中泡大的孩子。虽然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是依赖性也十分强,遇到困难是不会考虑自己如何解决,而是习惯于在家靠父母、在学校靠教师来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创新精神,无法真正地适应实践工作和适应市场与产业的发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活动中,他们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望,有活动的热情,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竞赛的兴趣,从要我学改为我要学,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一切从学生出发”的思想。教师要根据情况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的兴趣与能力,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动手能力。
2.创新性原则教师必须采用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不能只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现状,挑战现状,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教师还需要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以弥补各种必修课给学生的知识结构造成的禁锢,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发展兴趣爱好。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利用其专业特有的优势,提倡其进行跨校、跨院、跨学科地选修课程,因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多元化的知识补充有利于更好地完善专业知识的学习。
3.实践性原则要求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学生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归纳总结出符合学生的经验方法。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区别于其他的专业学科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注重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和应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教授时,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有针对性的根据阶段课程的学习,开展一些相关的竞赛活动,以激励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觉重视操作技术的培养,特别是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科研课题的开发。
4.循序渐进性原则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分层次、分阶段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VB教学中,我先教学生了解VB的界面,学会使用VB的一些常用命令按钮,了解各个命令按钮的作用,等大家掌握了这些知识后,讲解一些简单的程序,再讲解程序的结构,如条件、循环等结构,最后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编写各种各样的程序。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对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要求其编写较复杂的程序,使该程序能够完成较复杂的任务;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先要求其编写较简单的程序,在其掌握各种知识点后,再要求其编写较复杂的程序,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思维范文6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欲望
健康、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实现教与学的一个理想的教学保证。学生只有在无忧无虑、活泼、愉快的学习情景中畅所欲言,融洽地讨论并传递学习方面的种种信息,拥有较多的训练机会,才能学得活、学得深、学得透,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体现,而不至于受到拘谨、枯燥、死板、生硬、紧张的局面的影响,妨碍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譬如“回答得真好”“你真棒”这些话语,看似无足轻重,但在学生看来,它犹如一首诗或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曲,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心灵得到一种愉悦的享受。教师的情感、表情,尤其是微笑的表情,更能带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受。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思想及灵魂都得到潜移默化,其创新精神也将在这美好的教学氛围中放射光芒。
二、启迪点拨,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悉心指导和培养方能奏效。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包含了听、说、读、写及理解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它是识字的一种强化训练,又是理解内容,积累字、词、句及学习和了解写作题材、主题、写作技巧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阅读的特点,我在教学生阅读的时候,重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并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找闪光点,激励创新能力
小学生都有一种荣誉感及上进心,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如果对学生的某种进步及时加以表扬或奖赏,学生的荣誉感就很容易得到满足,其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能力就会极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样,学生更容易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会积极参与思考、回答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形形的问题,教学也就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利用想象,提高创新意识
想象不仅是创新的方法,同时也是创新的一种动力。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罗盛教》一文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英雄救人的惊人场面,让学生切实体会英雄在做出“摸、托、顶”三个动作时的体力和心理变化,并设计“在_____时候,我的想法是_____,我想对罗盛教说_____”这一主题,拉近学生与英雄之间的距离。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用想、说、写等形式呈现出当时千钧一发、惊心动魄的情景,并且在课后积极查找资料,利用图书、电视等多种渠道全面了解英雄人物。由此,学生不仅认识英雄的精神品格和舍己为人的高贵斗志,而且走进了英雄的内心世界,体会和学习了这一精神。
五、引导发现,激活创新思维
第多斯惠说,科学的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种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我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我让学生据题发问。学生问:“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我又启发学生:能否据此发现提问的一般方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问就是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我便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去文中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六、多一些欣赏与激励
不管哪个学生总想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一些表扬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获得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富有魅力的鼓励语言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它是一种思想感情的流露,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心声。优秀教师的鼓励性语言能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说法也灵活多变。下面是一位特级教师在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表扬,因人而异,真诚明确,很值得我们借鉴:很好,这位同学讲出了自己的看法;你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所以读得好;你说得很有条理,三个问题都一个一个地回答了;你看得很仔细;对,体现出了感情;问得好,还有吗;这一遍比刚才一遍读得好多了,谁再来试一下;非常好!还有别的理解吗?
七、多一些趣味与幽默
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才华,更是一种力量。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必将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艺术的评价语言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笑脸,听到的是一阵阵欢声笑语,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飞扬,展现的是一节节灵动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