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生消费者;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217-03

一、“学生消费者”概念

“学生消费者”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最早产生于美国,其主要根源是高等教育的经济负担逐渐从政府社会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均公共经费减少;二是学费上涨;三是学费在高校总收入中的比重上升。高等教育生源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了大学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学生的选择决定大学未来的发展,以尊重学生消费者的观念在大学中逐步形成。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于学院和大学提供的课程数量增加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相对降低,大学就经常被描述成是教育的“超级市场”,大学的学生被看做是教育的“消费者”。

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高等教育消费的主体。作为教育的主体,他们要求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必须合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关注学生的需求。作为高等教育消费的主体,他们要求教育在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的基础上,保障他们的利益。李福华认为,作为高等学校的“公民”和顾客,学生在学校里也存在一个“利益谱”。他们将关心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和水平、管理的宽松度、学校的信用和提供的各种公共设施、奖贷学金等。这种角色的转变和确立将不可避免且自然而然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学生与管理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增添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越来越表现为消费关系、交换关系、委托者人关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选择性教育阶段,“学生消费者”时代正在形成之中,学生消费者的主体意识、自主选择性大大增强,其主体地位得以强化。学生消费者握有“货币选票”,他们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服务。高等学校也必须尽量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消费者”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消费者”的地位和作用

在一般商业领域,“顾客是上帝”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对于厂商、企业和营销人员来说,他们深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赢得了顾客,谁就赢得了市场,顾客永远是决定厂商生存的唯一因素。相对于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产业,由于其市场发育不完善,“学生消费者”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国内外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加剧,“学生消费者”的地位将愈来愈突出。“学生消费者”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类型和就读方式,这种趋势对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学生消费者”的选择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关键

把高等教育看成是服务产业,就意味着学生及其家庭有权进行选择,他们是教育服务产业的消费者,因而有权选择和获得满意的教育服务,并且这种选择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的局面,选择的余地逐渐增多。高等教育消费的主动权也逐渐从学校转移到学生消费者手上,再不是高等学校去选择它们的学生而是学生精心挑选他们的学校。正如劳凯声教授所说的那样:“在不久的将来,学习者或其家长自己来规划真正适合和有利于自己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形式,精心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消费类别、水平和品位,从而获得自己真正需要而且有效的教育服务,这可能是每个学习者和每个家庭在进行教育投资时都会反复考虑的事情。这就需要明确地树立一种新的教育服务与消费的理念。而作为教育的提供者,则应想方设法提高教育的服务质量和品位,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对部分学校来说,学生的自由选择可能使他们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这反过来刺激着高等学校重视学生的地位并改进自己的服务质量。

比如在美国,人们说选票在学生的脚上,他们可以选择学校和学科。约翰・范德格拉夫等人在《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一书中指出:“同实行人力计划的高等教育系统相比,在美国这种系统中,消费者的需求起着重要作用。消费者掌握着平衡杠杆,而计划者却没有;消费者不仅可以选择进入哪所院校,而且可以随意退出,从一所院校转到另一所院校。由于存在着如此广泛的入学选择权和以后的退学权、转学权。因此各学院和大学的生存或者依赖于满足用户的需要,或者依赖于以自己大学的优秀质量来吸引用户”。这实际从体制、制度上保证了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的形成,因为在理性的市场面前,作为消费者的学生能充分表达主体意识和行为。美国的高等教育正是依靠消费者的选择这种看得见的力量来指导自身的发展的。正是消费者学生的主体性存在推动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美国的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戴维・里斯曼认为:“这种从注重学术价值到注重学生消费者的转变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两次最重大的方向上的转变之一。”

高等教育服务消费者(学生及家长)对学校与专业的选择愿望日益增强,同时,他们也变得越来越挑剔,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高等学校能够提供多样化的、价格合理的、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服务,对不能够适应这些要求的院校将面临着淘汰的危机。我国高校中新生入学到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学生休学、退学、转学等比例逐年上升,这些现象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选择性教育”阶段,学生消费者的选择决定着大学的生存与发展。

2 “学生消费者”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

市场化使得高等学校的学生成为最大的消费者,成为高等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不仅仅表现在学费和学生的其他支出逐渐成为高等学校收入来源的重要部分,还表现在政府的公共经费投入也逐渐以学生数量和学生质量为依据。在荷兰、波兰、俄罗斯和英国,学费正成为高等学校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且对学生的资助也正在被各种各样的学生贷款取代。奥地利、法国、葡萄牙和一些中欧国家正在讨论把学费引入公立高等教育中或增加学费。许多国家政府改变了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从过去的“输入投入体制”(inputsystem),即依据招生人数来投入,转变到“输出投入体制”(outputsystem),即经费投入不仅仅依据招生人数,而且更加重视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毕业率等)。在英国,各地方政府试图通过“购买”产品来对高等教育进行财政资助,并根据学生来引导政府投资,改变了以前依据学校的各项投入进行资助。“政府越来越把他们和大学的关系理解成顾客和承包人的关系。政府不再为了大学出钱,而是为了购买它们的产品而出钱。”迪尔英委员会(NCIHE,1997)曾向政府提出建议:“政府有计划地转变固定的拨款方式,让拨款随着学生走。对高校的表

现和政府开支进行评定和审核,以实现将拨款总数的60%根据学生的选择分配给学校。”在瑞士,自1993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绩效的本科生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强调教育机构对结果负责。按照这项制度,40%的资源以全时制学生入学人数为基础进行分配,另外的60%则是按照学术的成绩进行分配。

公共教育资源以学生为基础进行配置也是我国的基本政策,所以,学生规模的大小对高校的影响不言而喻。《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报》(1999―2005年度)统计数据显示,高等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逐年降低,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从2000年的10 230.81元下降到2005年的7613.51元,下降幅度为25.6%。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扩招后学杂费占高校经费来源的比重不断攀升,2003年学杂费占高等学校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已经上升到28.8%,这一比重高出美国的11.7个百分点。因为高等教育是个成本递增的行业。在政府公共投入下降的情况下,只有依靠个人和家庭来弥补。而在我国高等学校的经费来源渠道不畅,主要经费来源是公共财政和学生学杂费收入,所以,学校总经费的多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规模大小,而学生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学生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学生成为高等学校的真正“财源”。

3 “学生消费者”是治理学校的主要力量

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生权力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的承认并有一定的政策保障。从校长选拔到学生的事务管理,学生有广泛的参与机会和权力。美国一些州的大学选拔校长的委员会有学生代表参与。日本大学的学生自治会和研究生自治会是学部的“三权”之一,在涉及学生利益的学部事务上不仅有参与权,而且有相当的影响力。法国“五月风暴”后,学生在校务委员会中有自己的代表。俄罗斯的改革使学生权力同学校权力一样得到充分的落实,在校务委员会中学生比例按规定不少于25%。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在一种开放的市场中,谁不尊重消费者的,谁就会被市场所抛弃。要赢得学生消费者的支持,必须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治理,这种参与的目的主要是协同学校调整办学方向,使之适应学生消费者的需求。

这种管理模式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根据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式”,学生逐渐成为治理学校的主要力量。威廉姆斯甚至认为政府可以是一个“在供给和需求这两个互斥力量之间调停的仲裁者,以此来保证公平的竞争。或者,政府也可以把自己看做是这场比赛的推动者,它提供设备,建立规则,以此来得到超级市场的某种目的。”

但在我国,高等学校被界定为政府的附属部门,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延续着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模式,学生的权利受到抑制,学生很少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

三、我国高等教育应对学生消费者时展策略

哈耶克认为,市场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政府绝不可以为所有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资助,多少人需接受高等教育完全是市场决定的,国家的教育投资规模不应受非经济的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完全由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来决定。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是以政府支持的公立高等教育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为特征的。由此形成的是政府主导的、垄断的高等教育“卖方市场”。在加入WTO并对教育服务进行一定的承诺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消费市场正在逐步开放,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国内外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出国留学将更为方便,人数将进一步上升。国际之间竞争的加剧将刺激着高等教育消费市场逐步过渡到有利于消费者的“买方市场”,这种转变将是根本性的且不可避免。这种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意味着教育消费者将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而不仅仅是高等学校来挑选合适就读的学生,教育消费的主动权将由目前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转移到学生消费者手中,高等教育必须进行彻底改革以迎接“消费者市场”的来临。

1 政府应进一步放权,使大学面向市场,自主办学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行为很多时候是受到其收益的影响的。教育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行为,正如哈耶克所说,高等教育的供给和需求应该由于市场来调节,而个人或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将取决于他们对预期收益的判断。在此过程中,政府不应过多干预,政府的干预可能会使大学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决策以适应市场需求,会造成教育供给结构的失衡。大学的唯一选择就是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管理,建立市场导向的办学体制。

2 树立“学生消费者至上”理念,切实保障学生消费者权益

美国的历史说明,生源的竞争导致教师(包括管理者)影响的下降,同时,学生市场至上作用加强,学生与学校的关系被看作是买者和卖者的关系。大学管理者也从注重学术的价值到注意学生消费者的需求。这些观念的转变是以“学生消费者至上”理论作基础的,或者说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以保障学生消费者权益为目的的。

在我国,“学生消费者”主体意识在逐步增强,学生对大学的诉讼开始日益增多。因此,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消费者为中心,注重和保障学生作为消费者应有的权益。

3 提供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服务,增强学生的选择性

选择权是消费者的一项基本权利,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它特殊在往往大学(消费品提供者)可以选择它的消费者(消费主体),而大学的消费者们却无法选择他们的服务主体。这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是相对稀缺的资源,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所导致的。

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应该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包括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对未来职业的预期等方面来选择某种类型、层次的学校,还包括选择不同的教育消费方式。劳凯声教授认为:“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服务业,一种可以交易的服务产品,这就意味着每个学习者或其家长都将变被动为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他们是这场贸易的消费者,因而有权选择和获得满意的教育服务。”而作为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则应想方设法提高教育的服务质量和品位,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服务,以满足教育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4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尽管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应以就业为导向,但是,我们仍然无法回避“越来越多的大学本科生把进行职业准备作为大学的首要目标”。传统大学学术技能训练的不足,同时,通识教育的目标也没有达到,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部门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专业人员、技术人员需求的比重将会扩大,其层次也会加深。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不适应市场的需要,有继续发展提高的空间。

5 大学应借鉴企业营销策略开拓市场

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重庆 高等教育 经济贡献

一、研究方法

一是以投资收益率来衡量投资角度的高等教育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研究教育的投资效益亦称教育投资外部效益,是指一国或一地区教育或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量与教育投资的比较,即教育的社会经济产出与教育投入的比较。教育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量与教育成本之间的比率就是教育的收益率,主要是通过教育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舒尔茨把不同教育程度的毕业生之间的工资差别作为计算教育投资收益率的根据。计算时,首先计算出相邻各阶段学校毕业生平均收入的差额,以这一差额与某一阶段的人均教育费用的比率表示收益度,还可计算社会收益率。计算公式为:

教育收益率=(本级毕业生工资-前级毕业生工资)/本级教育投资×100%

二是通过重庆高校的年招生量、学费、其他费用估算高校每年多收学费、学生在校消费,再用我国的产出乘数来匡算高等教育可拉动的投资与最终消费。以此衡量消费角度的高等教育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三是通过统计重庆高校与国有大型企业共建研究开发机构或经济实体的数量、累计已转化科技成果、高校科技企业产业销售、上缴利润来衡量科技成果转化角度的高等教育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二、研究结果

1、重庆的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由重庆市人才大市场实习与就业基地与各高校创业协会联手进行。调查人员在重师、西师、重大、西农、工商大学、工学院等6所高校共发放5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216份,调查内容包括月薪、首选单位和行业、就业困难原因等十余个方面。其中对毕业第一年的月工资要求:800至1200元的占46%,1500至2000元的占27%,2000至3500元的占12%,3500元以上的仅占7%。由此可以估算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大致为1500元。

重庆各大学的学费一般为3200~5000元/年,以平均数4100元计。其他支出:30%的学生月花费200元~300元,50%的同学月花费300元~500元,少部分学生月花费在200元以下或700元以上。平均值约为360元。

重庆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则为800~1000元。

代入舒尔茨公式可得,重庆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为21.3%。

2、重庆高等教育对消费的拉动。重庆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学费、人均消费及对投资和最终消费的拉动情况见表1。

3、重庆高等教育的科技成果转化。2006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1.5亿元,比上年增长3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新组建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累计达2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32个,其中国家级中心2个。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技术市场合同成交2682项,成交总额56.8亿元。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471件,增长3.4%,授权专利4590件,增长27.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04件,增长31.2%,授权246件,增长38.2%。

三、政策建议

根据经济越发达教育投资收益率越低的一般规律,通过与同样为直辖市的天津市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25.07%相比,重庆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的21.3%说明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是相对发达的。据统计,20世纪90年达国家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为12.3%,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为20%。重庆当前的经济发展同发达国家相比无疑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也说明重庆的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作用仍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高等教育规模还可以扩大。由于扩招引起的就业问题,关键是改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企业的用人观念。根据国外的就业情况,本科学历在生产一线的比例很大,从事研发的基本上是研究生学历。相对于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本专科毕业生只要经过适当的具体操作培训,其工作能力应该超过前者。随着经济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的降低,本专科毕业生在工资方面也会更具优势。当然,招生规模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过度的扩招将会适得其反。按照当前GDP每年8%~10%的增速,我国大约要半个世纪才能成为发达国家。1998年美国的在校学生数量为1420万,占人口总量的比例为5%;我国2006年在校学生数量为2500万,占人口总量的比例为1.9%。以此为基础估算,每年的扩招比例应为1.8%左右。

虽然高等教育的产出乘数低于各个部门产出乘数的平均水平(2.67),但教育所带来的最终经济效应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以2006年为例,重庆高等教育带来的投资和最终消费增加值估计为3800万元,按重庆市当年工资水平19215元,可以新增1977个就业岗位。若扩招规模保持稳定,则每年可解决近2000人的就业问题。

同北京、上海相比,重庆高等教育的科技成果转化仍有待加强。2006年北京、上海、天津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金额697.3亿元、344.43亿元、58.86亿元,重庆则为56.8亿元。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整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是直接相关的,要加强高校的科研能力应加大研究生的招生比例。

关于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从重庆的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看,结合重庆的当地情况,重庆的高校学费相对偏高。虽然相对发达国家的情况,重庆高校学费还有上升余地,但结合国内及重庆当地的条件来看,学费应该适当降低。也就是说,在扩大招生数量的同时,适当降低学费。据研究,当前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成本弹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在当前的私人教育成本水平下,10%最高收入户高等教育需求的成本弹性系数为0.330,10%最低收入户高等教育需求的成本弹性系数为0.738。这表明,高等教育私人成本提高同样的幅度,对来自不同收入阶层的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影响程度不同。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对私人教育成本的变化越敏感。适当降低学费,既可进一步发挥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又满足了社会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闫露:多角度研究高等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海教育,2001(4).

[2] 魏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短期经济增长作用.1999

[3] 杨东平: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2005-1-21.

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高等教育收费 行政作用 经济利益引导作用 优质优价

有关高等教育的改革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事关民族存亡,如何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是各界都在深思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人才的需求逐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也随之扩张,到现在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规模扩张和政府投入不足导致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严重紧缺的局面促使高等教育逐步由公共产品过度到准公共产品,对其成本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根据成本补偿理论,它应当由享受个人收益的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与社会共同分担,由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收费阶段。高等教育收费和社会各阶层利益结合紧密的特征,使其从提出伊始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结合高等教育收费问题,试图讨论如何安排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利用行政作用与经济利益引导作用促进我国高水平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离不开学校、学科、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的努力,所以,本文首先探讨行政作用与经济利益引导作用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主要从如何调动这三者的积极性的角度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安排。

一、行政作用与经济利益引导作用的机制分析

(一)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行政推动机制与市场引导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存在近似同一特性。虽然国家有高校收费的指导价或区别定价政策,但所有高校都按规定的最高限额收费,这种行政推动机制主导下的收费制度遵循了同一性理念,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均等。但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收费仍停留在成本的补偿与分担,还没有建立高等教育的价格机制,单纯以行政力量主导的收费制度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的收费原则,使得政府的指导价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应有的效果,不能使教育资源的配置得到最优,也无法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率。而纯粹的市场引导机制是指将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建立在对高校的绩效考评上,以考核结果区别高校的不同级次,在此基础上再决定收费标准的高低,实行对高等教育的优质优价策略。这种收费制度有效地利用了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使得收费的过程公开化、透明化,赋予各个高校更多的自,也能够更积极有效地配置资源。然而,缺乏了行政作用的规范、将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物品完全交与市场来主导是不现实的,这会使教育收费差距过大,两极分化严重,从而阻碍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认为,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应该适当引入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即将教育收费的行政推动机制与市场引导机制联合,互相渗透,共同作用。首先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划定不同类型高校的基本收费范围,规定收费的上下限,然后通过市场力量的作用,使价格手段参与到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中来,赋予各个高校在收费标准制定上更大的自主决策权,对不同级次的高校、学科及师生实行差别收费,以此实现高等教育优质优价的收费制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高等教育收费的市场引导机制的作用分析 高等教育收费的市场引导机制将收费交由消费者、市场竞争来确定,可以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教育产品的质量,具体地可以从其对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作用来体现。首先,从学校的层面看,不同级次、不同质量的高等教育服务成本不一,从公平角度来讲,其收费也应该有所差别,这正是高等教育收费市场引导机制的体现。级次高的学校,其教育质量普遍优于级次低的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受教育者今后的收益,通过这种优质优价的收费政策,使高校意识到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相应提高教育收费,从而对高校积极性的提高起到很好的推动及激励作用。其次,从学科的层面看,通过引入市场引导机制,将高等教育收费上的差别体现在学科的差异上,可以缓解学科的供需矛盾,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对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实行差别收费,可以消除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偏离;对优势学科与一般学科实行差别收费,可以使学科成本得到科学准确的弥补,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最后,从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层面看,在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中引入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而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主要推动力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的提高,是建立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基础,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源泉。市场引导机制具体地表现在,对高校教师按其专业水准的差异实行差别化的奖励政策,而对学生则是按其个人承受能力的差异实行差别化的学费减免政策,这样的制度安排推动科研能力的提升,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二、改革收费制度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发展

(一)现有收费制度分析 从我国现有的收费制度来看,国家有高校收费的指导价或区别定价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所有高校所有学科都按规定的最高限额收费,基本上没有对优质优价的体现,这样的收费制度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1)高等教育收费的同一性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阻碍作用。高校层次的不同体现出高校投入和教育质量的不同,一般来讲,高层次的大学的投入和教育质量都将明显优于低层次的高校,可以为学生带来的预期未来收益也相对较高,根据利益获得和优质优价的原则,高层次的高校收费应该高于低层次的高校收费。但在目前具体的实践中却并非如此,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将高校一般专业的收费标准定为4600元,这意味着层次较高的南京大学的一般专业的收费标准与其他同层次和低层次的学校是一样的。如此收费并不能与南京大学的投入和培养质量相对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高层次高校的办学动力,阻碍高层次高校进一步提升培养质量。(2)现有的收费制度不利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据统计,学生就读于不同层级的高校,其所承担的学费差别不大,这与各个高校的经费总投入并不成正比。层级较高的高校中教育收费在教育经费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可能不到10%,而层级较低的高校中这一比例却在50%左右,如此大的差距充分体现出目前的教育收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经济的优质优价原则,不利于教育资源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学校,不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长期以往将会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不同收费机制对高校办学水平的影响分析 在我国现有收费制度下,由政府统一规定收费指导价和区别定价政策,但同一地区不同级次高校之间的学费差距却不大,这样就导致级次较低的高校学生的净支付水平要高于级次较高的高校学生的净支付水平,损害教育公平的实现,无法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而且这种行政作用下的收费制度既不受教育成本的影响,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也弱,更没有促进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和表现对学生的评价,这样的收费机制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会降低高层次高校的办学动力,阻碍高层次高校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行政推动机制的以上不足要求我们适当引入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即通过市场的力量,将高等教育的收费与高校绩效考核的结果挂钩,放开价格限制使学费成为反映高校质量的信号和调节供应的手段,从而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实现高等教育的优质优价。在这种市场引导机制的作用下,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依据一系列的绩效指标来确定,如高校的教育服务质量、供需状况、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等,通过这些指标的衡量自发地形成高校之间的不同级次,以此实行优质优价,决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这种绩效考核和收费标准是动态变化的,可以及时地反映高校质量的差异,从而对高校产生激励作用,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机制,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和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国外不同类别高校收费机制借鉴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为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很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理念从本世纪初开始向差异性转变,根据学校级次的不同决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这一转变过程对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机制的改革有着多方面的启示意义。以英国为例,它于2004年通过了《高等教育法案》,并于2006年开始实施,该法案确立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打破了传统的同一性理念,表达了一种差异性理念。该理念根据“同质同价、异质异价”的原则进行差异性收费,它认为各个高校都具有由自身质量与声誉决定的潜在市场价值,高校可以依据不同的市场价值来收取不同的费用。根据英国新的高等教育收费政策,从2006年起,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高校开始根据专业要求和学校声誉,将本科生学费从目前平均每年1000英镑上调至最高限度为3000英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确定学费及其涨幅,这就给了各个高校更多的自,高校可以根据其级次、投入成本的差别确定合理的教育收费,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成本补偿的需要,提高高层次大学的办学积极性,提升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

(四)建立以高校等级差别为基础的教育收费机制改革设想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规模不断扩张、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资金投入相对紧缺的局面,如何开拓高校的融资渠道、在教育收费制度中引入市场引导机制、实行教育收费的差别定价是改革的关键点,为此,提出以下改革设想。首先,要制定合理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这是基于制定收费制度的行政作用而言的,以确定高校收费的基本范围。为此,要深入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原则和方法,明确高等教育成本核算项目,形成教育成本核算的统一制度,便于同类高校之间比较,也便于社会监督,也将会使制定收费标准的依据更加明晰,更加科学。在此基础上,严格规范高校财务管理,建立健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全面遏制乱收费、乱开支的现象,保证高校财务支出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使制定收费标准的依据更加准确。其次,在收费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引入市场力量,建立对高校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教育收费与高校绩效考核的挂钩。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和一系列绩效指标的评价,自发形成不同的高校级次,以此决定高校的收费,对社会声誉和培养质量高的学校收取较高的费用;对声誉和培养质量较低的学校收取较低的费用,正确引导和规范高校的办学行为,调动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将高校各方面各环节的行为取向引导到绩效上来。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把收费标准的决策权下放给学校,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决策权,从而在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以优质优价为原则的差别化定价模式。最后,要建立收费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就目前情况看来,我国的收费标准已经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了不变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高校成本补偿的需要。高校之间的竞争导致各个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产品质量产生差异,而这种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瞬息万变,消费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因而,对收费标准的确定应该遵循动态性原则,使高等教育收费不仅具有灵活性,而且具有前瞻性,使高等教育收费标准不会因为情况的变化而滞后。

三、改革收费制度推进高校学科发展

(一)现有依据学科类别的收费制度剖析 学科有冷门学科与热门学科、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分,热门学科能为学生带来的未来收益一般高于冷门学科,重点学科的培养成本一般高于一般学科,应用学科对学生的未来直接收益一般要高于基础学科带来的直接收益,从优质优价、成本补偿的角度考虑,对于热门学科、重点学科、应用学科的收费标准应高于冷门学科、一般学科、基础学科的收费标准。而在目前我国行政作用主导下的同一性收费标准下,学科之间的收费差距并不明显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冷门学科的学生在付出同样成本的情况下却只能获得相对热门学科较少的收益,这不符合成本补偿的收益多分担多的原则,影响收费的合理性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重点学科的额外投入得不到相应的补偿而导致发展缓慢;基础学科在学生专业选择时备受冷落,招生数量不足,学生质量不高,从而造成基础学科长期以来缺少高水平的科研人员,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基础学科发展及国家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瓶颈。我国现有高等教育收费制度表现出来的问题对收费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二)依据学科不同收费制度对学科水平的影响分析 在现有的收费制度中引入市场力量,通过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将收费标准的制定与学科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是改革的主要切入点。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不是私人产品,这就导致高等教育服务的价格不可能像商品价格一样,完全由市场供求来调节形成,这样会造成学费标准的设定失去控制,学费甚至会出现高于高等教育成本的可能性。因此,主张通过行政力量和市场规律的联合作用,在控制收费标准基本范围的基础上,赋予高校更多的自,根据学科考核的排名决定收费的多少。新的收费制度以对高校学科的绩效考核为依据,自发形成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学科差距,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实行差别化的收费。这种制度以办学成本为依据,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消耗的成本是有差别的,那么学校应该根据培养成本的不同收取不等的学费,这一方面满足了成本补偿的要求,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高级次学科的积极性,促进高校学科的良性发展。新的收费制度还体现出了市场收益的差别,不同学科的未来市场收益不同, 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服务的期望和需求也不同。基于此不同收益的教育,其学费水平不应该一样,这可以在学科之间拉开距离,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受教育者公平的实现。

(三)国外高校不同学科收费制度借鉴 从欧美主要国家的收费政策上看,同一性的收费模式已经逐渐被差异化的收费模式取代。根据优质优价以及利益获得原则,对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学科收取不同费用的方式已经成为改革的主流方向。以美国为例,其在不同学科上的收费有所区别。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别,由于不同学科专业其培养成本和学生毕业后预期的收入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美国高校热门专业的收费一般高于其他专业的收费。如耶鲁大学200年至2005学年学费,森林和环境学院为23850美元,法学院为36490美元,商学院的学费加上杂费高达64100美元。而在2008年,其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学院学费为31500美元,护理专业为14512. 5美元,商学院则高达7万美元。由此可见,国外各高校充分利用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根据市场对不同学科的预期对其进行自发的排名,以此决定学科收费的多少,这样的收费制度体现了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有利于国家优势学科总体水平的发展。

(四)建立以不同等级学科水准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 学科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水平的提升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此,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应以学科为基础,建立以不同等级学科水准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是改革的关键点,对此,我们提出如下改革建议。首先,要建立系统的学科投入与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一方面,要理清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对高校学科投入的配置和效率进行测评,进一步优化资源的配置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完善投入结构与比例。另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得评价结果可以进行跨学科的比较,以对学科的层次、专业的优良进行评估和比较,合理确定内含自身质量和声誉水平的各个学科及专业潜在的市场价值,为高等教育收费的差别化定价提供依据。其次,要建立高校学科收费听证会制度和公开教育收费的信息制度。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由于其所处地位的不同,对收费制度的评判和考虑会有所不同,双方的关注点也会有所不同,若只由高校单方面确定收费标准,可能会造成利益上的倾斜,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基于此,主张建立由政府、高校、受教育者及社会代表所组成的高校学科收费听证会制度,以使学费标准的制定更透明、更合理,规范和约束高校的行为,形成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作为补充,在收费制度确立后,还要建立相关的教育收费信息制度,保障收费制度的公开、透明,使市场力量在教育收费的改革中发挥最优作用。

四、发挥优秀教师与优秀学生的奖励制度

(一)不同奖励或减免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分析 从我国现有的收费制度来看,高校收费趋于同一性,在收费确定后,这种收费制度在对各个高校、学科收取差别不大的学费时,并没有考虑对学校质量做出积极贡献的教师的奖励,而且,它对每个家庭和受教育者都是一视同仁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的考虑相对不足。从相关统计数据上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而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对所有人都实行免费或者无差别收费的政策,就只会是以表面的均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均等,甚至会加剧这种不平等。这种收费制度难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这两者又是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主要推动力,长此以往会阻碍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在现有的收费制度下引入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在国家有限的教育投资基础上,对不同水准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奖励政策,对个人采取有差别的收费政策,兼顾贫富不均与学生水准共存的客观事实。这方面,英国的收费制度就值得我们借鉴。在英国,对年收入低于15200英镑家庭的学生进行全额补助,家庭年收入在15200-22560英镑以下的学生,每年可免交学费1200英镑,此类学生约占英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30%;家庭收入在22560-33533英镑之间的学生需交部分学费,此类学生约占英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10%;家庭收入超过33533英镑的学生需交全部学费。同时,还采用先上学后付费的模式,并且是在毕业以后年收入达到15000英镑后才开始偿还贷款,还款的金额为超过15000英镑部分的9%,如果在还款期间学生的收入下降到15000英镑以下可以暂停还款。这样的收费制度将高等教育学费与个人、家庭收入水平挂钩,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和个人采取不同的收费等级,并辅以健全的学生资助体系,我国在收费制度的改革中,以此为出发点,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满足广大受教育者的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与国际教育体制接轨,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二)对教师和学生的奖励与减免制度的改革设想 高校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其人力资源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一所高校能否产生并保持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并产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和优秀的学生。如何将高等教育收费与这两个主体挂钩,将提高师生的积极性作为教育收费的主要目标是改革的重点,对此,我们提出以下两点设想:(1)从教师层面上看。要完善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制度,作为教育成本补偿的一个方面,在决定收费标准的时候,要同时考虑该学科教师的水准,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优秀教师数量越多的学科理应受到更多的投入,这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力。可以通过对专业能力、科研成果、教学水平、社会工作、师德学风等方面的考评,解决目前考核制度目标单一、侧重与科研成果的现状,建立系统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并辅之以科学规范的考核流程,运用多种考核方法的交叉结合,以此决定对优秀教师的奖励。这种动态绩效考核可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使各方面的目标、利益一致起来,促进高校办学效益的提升,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2)从学生层面上看。一方面,在收费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及其家庭的支付能力,对收入不同的阶层实行差别化的收费标准和政策,并重点关注低收入家庭,给予一定的照顾和优惠,体现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资助与扶持。虽然目前我国也有相应的对贫困生的资助,但这更多的体现在事后的补助上,而且资助的范围相对较窄,为此,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资助的时效性上,即在制定收费标准的最初状态,就以条文规定明确对支付能力不同的学生实行差别化的收费,对此可以参照英国高校的做法。另一方面,在收费制度制定过程中,还要综合考虑对优秀学生的减免制度,这是将绩效考核引入教育收费制度的又一体现。向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学费减免及经济资助,扩大现有资助的范围,这可以通过学生获奖情况、学生科研成果等方面来评价,通过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现对优秀学生的肯定,在保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下,维护社会公平的实现。

五、结论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引入市场力量、通过经济利益的引导作用、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与高校绩效考核相挂钩、形成行政推动机制和市场引导机制的双向作用是改革的重点。行政作用在收费制度中的作用仍是不容忽视的,政府需要对收费标准的制定依据和制定范围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以监督和规范高校行为。此外,将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收费,将政府宏观管理和市场规律相结合,通过对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绩效评估考核,进行不同档次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将收费标准的决策权下放给作为经营实体的高校,使高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等情况灵活、自主地确定和调整收费标准,实行教育收费的优质优价,充分调动高校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积极性,为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奠定基础,使学费真正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晓刚:《成本分担,优质优价――从“精英取向”转向“大众取向”的高校收费政策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第1期。

[2]杨扬、陈敬良:《公办普通高校的学费应体现优质优价原则》,《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3期。

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4

通识教育理念的复兴

2009年11月国务委员刘延东以及新任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从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来重新深思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实施教育法的新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学校的需要,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它指出了教育必须要做什么,我们能够做和怎样做的问题,这其中包含了如何改革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管理理念的滞后、管理模式的滞后、评价体系的滞后的问题。他为当前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视角,其中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新的教育理念作为前导。当前有许多教育者认为,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入点。借用总理的一句话“: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全面推行新的教育理念,这将是今后面临的最大问题。通识教育在中国自古有之,它把培养“全人”“完人”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不同的历史内容。李曼丽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使之成为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丛慧卉认为:通识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博与统整,其目的是要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善的人实施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和学问、理智与情感、身心等各个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情操、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的能力而且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彭寿清先生针对上述的界定进一步指出通识教育是一种非职业性,非专业性的教育,是人人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大学理念完美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自由社会的健全公民”,这样的人要具备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合适判断的能力,辨识出普通价值的认识能力。上述学者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目标,结果,过程,功能等不同的角度来阐释通识教育的本质,来应对我国处于转型期的高等教育。

无论是从钱学森老人的忧思到高教扩招现状的弊端,从刘延东、袁贵仁全面推进教育均衡的发展到通识教育理念的复兴,我们都不能不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评价体系的方向,去追问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当通过何种途径去变革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通识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从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上

钱学森并没有提出通识教育的高校教育理念,但钱学森从其父著名的教育家钱均夫那里不仅得到数学和物理知识,而且得到了包括音乐、绘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钱老讲“: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钱老以广博的知识作支撑、全新的思维方式、知识的交叉融合,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至少没有在教育的理念上受到了泯灭乃至扼杀。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在《大学所有的手册》当中提出五项标准:要有起码的说服沟通的能力;对宇宙,社会,人类要有基本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在生活品质上,阅历上有较宽的视野;遇到进退两难时,在道德选择上有足够的明辨力;在主修科目上能够掌握问题的理论,方法与数据,未来可在较深的基础上触类旁通,以确切证鉴,下结论,甚至能说服人。先生在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许智宏先生更是明确地指出“现在的北大不缺钱,缺的是思想”。他们留给北大的许多文化和精神并没有随着他们的离去而消失,而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人。

2从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上

中国的教育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儒家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宗法伦理渗透一切,皇权至上,等级特权观念浓厚,德治仁政,重义轻利,它集中体现在儒家的学而优则仕。而发轫于隋唐的科举制度本身又是一种高度伦理化的教育,科举制度首先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然后才是一种考试制度,所以中国的传统教育始终围绕着科举这一重心,以固有的国家功利主义为指针。虽然科举制度随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灭亡而走到了尽头,但它并没有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而从人们的思想中彻底的消失,甚或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丰富它的内容,通过新的形式依然根深蒂固地生存在每个人的思想深处。只不过是在封建社会教育的成本全部由受教育者自己承担,一旦“学有所成”,由社会来加倍返还,这不仅成就了封建等级观念,而且使教育的模式彻底依附于国家的政治体制。现在我们能否通过在科学的组织和制度的创设,包括设计的原则、贯彻原则的策略上下功夫来完善高校的教育模式,营造高等教育的文化氛围,如强调其内容应该涵盖古今中外,从政治经济到科技文化,从宗教哲学到文化艺术;强化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突破封闭式的狭隘专业的范围,从而为培养知识面广,基础厚实的复合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氛围。

3从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上

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5

(一)大学生思想多元化而高等农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却相对落后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相比多元文化在大学校园中更为流行,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他们更容易受到影响。[2]目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教育思想还不能很好地反映我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急速的变革,在高等农业教育面临现代化、多元化的现实面前,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转变仍面临一定的问题。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等方面都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因此,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高等农业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学会应对遇到的种种情况,探索出全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二)高等农业院校与其他普通高校之间的不平衡加剧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精英型高等教育已被大众型高等教育所取代。在过去的精英教育阶段,学生面对的是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国家和社会对各类院校的资源投入相差不多,高等农业院校与其他院校之间的差距也较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我国的教育资源主要流向了经济类、理工类等热门行业,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越发显得滞后,从而加剧了高等农业院校与其他普通高校之间的不平衡。教育部1998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国50所高等农业本科院校仪器设备的价值平均每校为2283万元,是清华大学的5.58%,而清华大学的仪器设备的总值是高等农业院校平均值的17.89倍。高等农业院校生均仪器设备为5371元,只略高于标准5000元,是清华大学生均的1/3。[3]农业学科与其他理工类学科相类似,需要有大量的现代化设备,这就要求有大的投入,现在农业院校基础设施差,经费投入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国家投入不足,当然这也与农业教育的经济回报率较低有关。

(三)高考扩招,农业院校却生源不足

目前我国社会仍存在着轻视农业以及农村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多元化,考生的专业选择也多元化,再加上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普遍就业困难,考生选择农业院校的意愿较低,致使农业院校招生困难以及生源素质相对较低,从而危及到了高等农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这就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我国振兴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客观需求。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因为农村经济和农村的思想观念都相对落后,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无法顺利的圆自己的大学梦。我国的高等农业教育要实现快速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需要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高等农业教育在实践中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在各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另外高等农业院校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报考,使农业院校的生源多元化。

(四)农业人才的培养结构以及农业科研推广体制落后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已经与国际接轨,实现了专业化、产业化。高校对学科结构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步,但仍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就教育体系本身而言,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以及普通高校等各部门没能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使各种教育资源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益。在教育体系以外,相关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农业教育等部门在教育培训上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协同合作的合力,制约了我国农业领域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改进高等农业教育的途径

(一)通过对话与交流创建新的校园文化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如果一味的固守陈旧的理念,反对吐故纳新,不仅不能跟上现代文化开放性、多元性的发展潮流,同时也不利于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冲破自我孤立的思想意识,不断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外部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发展校园文化,才能繁荣校园文化,从而构建出新的校园文化体系,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接收外来文化,交流时也要提高自身多元文化的意识和判断能力,我们要寻求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融与发展,消除多元文化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形成共同努力的合力,从而把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思想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上,进而开创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二)鼓励办学体制多元化

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整体投入是有限的,在高等农业教育领域不断加大投入是不太现实的想法。要改变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投入与农业教育的实际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就要在办学体制的改革上想办法。现在我们的高校主要是以公立学校为主,这些院校的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我们应跳出这种旧的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农业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实现高等农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要对高等农业院校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各高校所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的不同而进行分类。教学型的主要以财政投入为主,科研型或科技推广型则可以大量吸纳社会资源办学,教学科研型的则可以财政和社会同时投入办学,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鼓励农民与高校相结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相结合,使我国农业产业形成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为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添砖加瓦。

(三)加快推进高等农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地方教育;提高措施

目前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知识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地方经济快速崛起并且快速发展。在地方经济在不断快速发展的条件下,高等院校提高地方教育水平已经形成了共识。需要通过地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来提高地方的教育水平。应当重视地方高等院校与提高地方教育水平之间的现实联系,吸收借鉴别国在高等院校提高教育水平方面的经验,更好地实现地方高等院校与地方教育水平、地方经济之间的相互和谐的发展。这是目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方经济教育对地方高等院校的支持作用

仔细分析地方的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地方教育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内部具有紧密联系的各要素构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有机系统。地方的教育与地方的经济、科技、卫生、文化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当一个地方想要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的时候,是需要与当地的高等院校的教育之间相互配合的,并且地方的高等院校的教育是要为地方教育水平来进行服务的,这样才能够最终的形成一个能够与地方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相互适应的地方教育系统。

在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年,总体上看,我们国家在地方的教育水平的发展战略上采取的是一种优先发展效率的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在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的现状面前,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教育水平的差异也在逐渐的扩大。各地区与各地区之间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要素方面的差距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才是我们所谓的地区差距,即地区与地区之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地区差距的存在我们主要可以通过像人均GDP、居民的消费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等这些指标来反映出地方的发展状况。

地方高等教育离不开地方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地方的高等院校在除了拥有教育教学的管理权之外,其他的政治管理、经济、教育等权力都是属于地方的。地方高等院校的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途径就是来自于地方上对高等院校的教育资金的财政拨款。通过对地方高等院校的教育进行改革来提高地方的教育水平,通过地方高等院校的教育来为之服务,让地方的经济、政治、科技等等都能够与地方的教育水平紧密相联。

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际上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趋势就是高等教育的地方化。现在地方高等院校在发展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非均衡性。

在地方的教育过程中,地方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能够影响到大众对地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于地方来说,当地的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地方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与地方的教育水平、地方的科技文化水平相挂钩的,而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从根本上制约着地方教育水平的发展。

地方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能够影响到大众对地方高等教育的投入。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地方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是与地方的教育水平、地方的科技文化水平相挂钩的。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可以从根本上制约着地方教育水平的发展。

地方的教育水平对地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有直接影响的。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对学生进行扩招以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压力。

当今社会的人才就业市场来说,最最大的特点就是待就业的人数的数量是非常多,严重超出预期人数。在这些待就业的人群中,除了正常的就业人员的流动、下岗再就业等各种原因事业的人员之外,最主要的待就业人群还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

如果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不理想是能够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预期受益的。如果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理想还会影响到居民对于高等院校教育的投资和居民对于高等院校教育的积极性。

地方的教育水平能够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就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会加大,所以更加的会加剧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地方高等院校是提高地方教育水平的主要源头。在知识型的社会当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分别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人力资源。高等院校的教育已经成为了能够提高地方教育水平的动力,地方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在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创新这两个主要方面来进行改革,加大对于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加大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地方高等院校要担负起在提高地方教育水平过程中的重要的责任。

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消费需求能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新增长点。这就是教育启动消费论。所谓的教育启动消费论就是通过对学生的扩招来让居民对于高等院校教育的投入增加,居民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投入的增加能够带动地方经济、教育、文化等发展水平的增加,这些增加还能够有效的增加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高等院校应当要做的就是扩大高等院校的教育规模。地方高等院校对于地方的教育水平能够起到一定带动的作用。应当选择要通过扩大高等院校的教育规模来提高地方教育水平的发展。高等院校对于地方教育水平的拉动作用是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要想地方高等院校把提高地方教育水平的力度加大,就需要相应的加大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力度。地方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途径等等各个环节进行突破。

在高等院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管理的方式,处理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管理机制进行科学的制定,能够有一个科学的高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教育教学的管理,要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规律性并且能够把握住这些规律性,这样才能够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更好更有效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且能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校人才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整个地区的教育水平。

三、地方高等院校提高地方教育水平的措施

高等院校中的那些数量众多的优秀人才、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科学的创新等,都是地方高等院校中能够在提高地方教育水平中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

为了促进地方高等院校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也应当选择加大对地方高等院校教育的扶持力度。当地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院校对地方教育发展水平的作用。

地方高等院校应当制定提高地方教育水平相关措施。我国政府现在已经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水平的重要作用。教育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所以说政府在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的时候,应当考虑到要促进地方的教育发展水平。

政府应当在一些地方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地方,建立起更多的能够为地方教育水平服务的高等院校,这样也能够给整个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的人才,能够为社会提供出更先进的科学技术。

提高地方教育水平应当对当地企业进行教育培训。企业应当充分运用地方高等院校中的科学技术的力量,选择和地方高等院校进行合作。

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中生存并且快速发展,必须做到不断的扩大企业自身的再生产的方式,这就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地方高等院校中汇集着各种各样的学科种类,而要想能够对地方教育水平起到提高作用,对地方经济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就需要地方高等院校拥有着雄厚的能够进行基础的科学研究的力量,要具有一支由专业技术好的学生组成的队伍,要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力量。企业应当用带有战略性的眼光来和地方高校合作,通过和地方高等院校进行合作来提高企业自身的再生产的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科学技术发展的力量。

企业再进行科学技术革新的时候可以邀请地方高等院校的专业的相关专家来进行参与,这样能够及时的找出明确的方向从而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科学技术革新。

地方高等院校的知识型人才在去到企业中的时候,可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宣传,这样还可以整体的提高员工的素质。同时企业中的优秀的专业技术的专家可以去高校进行讲学,参与高校的人才培育计划,向学生传授实际的企业专业知识。这些措施都能够有效的提高地方的教育水平。

在地方高等院校的正常开展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其研究型的功能。地方高等院校的研究能够解决困扰提高地方教育水平的难题,并且能够为地方提高教育水平提供智力上的支持。

在提高地方教育水平的过程中,地方高等院校应当制定出一些的能够有效的提高地方教育水平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样才能够科学有效的提高地方教育水平。地方高等院校从多方面着手,探索提高地方教育水平的途径,完善加强地方高等院校自身的建设,提高地方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蓉蓉 林雷.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9(04).

[2]张晓鹏.美国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途径和经验[J].上海高教研究.1992(02).

[3]张永利 成福伟.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求实.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