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的属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科学的属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科学的属性

体育科学的属性范文1

关键词:教育学 学科性质 独立性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在当今教育理论界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早在教育学刚刚引进中国的时候,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特别是对于刚刚涉足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人来说,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更是具有基础的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解教育其他基本理论将会起一个奠基性的关键作用。研究和明确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的问题对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路线都有直接和持续的影响。可以说,怎样认识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怎样认识形成教育学科的路径,就会怎样去建设该学科,怎样去形成该学科的知识,就会设定怎样的追求目标,所以很多学者将它称为中国教育学发展的三大世纪性问题之一,并且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当代的教育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教育学有四大悲哀,第一个悲哀是教育学要么没有,要么只占据某个矮小的角度;第二个悲哀是很多的读者都瞧不上教育学的学者;第三个悲哀是凡是真正的教育大家都不是学教育学出身,优秀的教师不是因为学了教育学而变得优秀;第四个悲哀是教育学理论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分离已成常态。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这种悲哀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有密切的关系。从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全程看,对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学的知识性质问题,它究竟属于理论性学科还是应用性学科;第二方面是教育学是科学,还是哲学,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或者其他?这两个问题是西方也是自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后一直存在的问题。综合后来21世纪人们对教育学学科性质的更多的扩展性的分析,大致可以对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做以下的罗列和总结:

1.教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乌申斯基认为,教育是一门最高级的艺术。

2.教育学是一门科学。历史上科学教育学思潮的倡导者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后来在德国著名学者施莱尔马赫,他在1826年对“科学”的教育学提出疑问的,还有后来的狄尔泰于1888年对教育科学进一步提出疑问。

3.教育学是介于科学和艺术之间。如法国的涂尔干所说:教育具有混合性特征。

4.教育学是自由运用科学的艺术。这是美国大教育杜威的观点。

5.教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持这样的观点。

6.教育学是过去的艺术,是现在的科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有关于此观点的具体提法。

从另外一个视角,还有很多不同的学者,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有如下的思考:

1.教育学是社会科学;教育学是人文科学。

有学者认为,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而也有学者(李铁生)认为,教育学是育人之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既是社会科学,又是人文科学,同时具有多重性的特征。

3.教育学既是理论,又是应用科学。

4.教育学既是思辨科学又是实证科学,包含有应然的价值问题和实然的实践问题两方面。

5.教育学既是人学,又是理学。

6.教育学既是物之学,又是人之学。

7.教育学既是理性之学,又是经验之学。

8.教育学应该从二元对立的传统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的第三门学科,即是一门同时关注社会和人的学科。

9.教育学与社会,教育学与人是教育学的永恒命题,要把教育学建立成综合性学科。

或者是教育学是超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学科。应该把教育学建立成为“进入生活,介入生活,面向人类的幸福生活”的学科,使得教育能够培育生命自觉,促进生命成长,促进人类幸福。因为教育实践活动是围绕人的生命活动来展开的。

通过上面的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观点的罗列和总结,我们就会发现:很大部分的学者都是把别的学科的性质和理论直接套用或者经过简单的改造和组合就把“帽子“戴在教育学的“头上”。教育学会出现悲哀的原因之源,教育学地位的根源也就在于此,就是教育学没有自己的根,没有自己的科学内涵、科学标准和方法。

不容忽视的是,在20世纪,教育学没能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平等对话,就其本身而言,缺乏不可取代的独特性和缺乏深入意义上的基本理论水平是主要原因。另外还被人熟知的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解出来的,但与哲学不但一直没有“决裂”,相反,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至今为止与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一事实本身也反应了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它对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水平之间的不可分割性。在20世纪,还相对集中地出现过两次拖进教育学科学化的,第一次是出现在杜威来华讲学,美国的克伯屈等专家将设计教学法、道尔顿介绍到中国的时候,第二次是出现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而对教育学的学科属性的深入讨论,还是在九十年代的元研究中得以展现的。

虽然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但是已经开始不再用简单两分或者三分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了,注意用多元多维的方式来认识教育,也有人已经关注到教育学对象的复杂性,主张用复杂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教育,认识教育的学科性质问题。

以上综述主要针对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若要做进一步聚焦,可集中到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问题上。21世纪的教育学有太多束缚和限制的因素,有时还扮演者随从的角色,幸亏有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重要变化,给中国带来了从社会环境到研究条件和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等多方面的改善。教育学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启示就是要提升教育学科的独立学术品格和力量,教育学界要为此做出持续和艰苦的学术努力。同时,要真正加强教育学的学术独立性,要求我们加强教育学自己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建设,而不是专门向别的学科去借这些对于一个学科独立性来说的标志物。唯有了独立性,才有创造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教育概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2]陈桂生主编,教育学的建构[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俄)弗弗克拉耶夫斯基,教学学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

[4]叶澜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教育学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体育科学的属性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一些缺陷,制约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搞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是新课改的要求,必须予以重视。

一、小学数学课程初探

1.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新课改规定,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是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基础性强,目的在于帮助小学生夯实基础,养成数学思维。课程内容贴近生活现实,富有趣味,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普及性,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小学数学课程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内容出现方式以提出问题为主。新课改尤其注重小学数学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性。

2.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活泼好动,自制力差,上课时不易集中注意力,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小学生的智力仍处在发育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思维能力和自主能力,在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因此,更加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效课堂与素质教育的观点提出后,小学数学课程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适合新课改目标的问题。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严重,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控制着教学进程,领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较差。

其次,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仍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重结果轻过程,过于拘泥教材,不结合实际,忽视了对学生提问、观察、分析、思考等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差。

此外,不懂得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必须加以整改。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 有效课堂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崔允t教授所著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书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内涵,他认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

(二)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的策略

1.教师应加深对新课改的理念的理解,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有效课堂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化理论知识为实践,发挥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优化教学策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 以基础知识为重。教师全面系统地理解教材,正确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理清知识点分布和编排线索,在此基础上,灵活有效地利用教材,开发教材,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改变低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借助形象直观的思维,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使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习流程。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做到复习、树立学习目标、知识讲解、让学生提问思考、巩固提高、预习等环环相扣、互相促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实现有效学习。实际教学中做到重、难点突出,钟对数学课程中一些抽象的公式、定理等,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地呈现出知识点,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的障碍,牢牢掌握学习内容。重视尺子、圆规等数学工具的运用,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角度、长度,绘制几何图形,提高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和练习,有效地巩固知识。

4.因人施教,教师要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在课堂学习中鼓励学生相互之间提问、交流,建立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共同成长。有效进行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发言。定期进行测验,检查学习成果,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提问和及时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的意义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树立有效课堂理念, 符合新课改理念,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专业化,打造优秀的新型教师群体。

结语: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收益最大化的教育成果,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发挥课堂的最大价值,提高教学质量,成形有效特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观,促进其全面发展,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惠芳.问题导学:开展“对话式教学”的应然之道――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3,(8):64-67.

体育科学的属性范文3

结合复习椭圆的定义谈谈高中数学复习中如何实现上述想法,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因此数学知识其有类比和统一的特征,由于数学知识的这种内在联系特征,使得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处理问题回归教材,将相似知识、题目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对比探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获得发现的体验,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也可避免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学生主体地位出现严重的“虚化或缺失”,教师要紧扣课本,源于教材运用从特殊到一般和类比探究的思想方法,这种探究过程正印证了著名数学家波利亚的一句话:“没有任何一个题目是彻底完成了的,总还会有些事情可以做;在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观察以后,我们可以将任何解题方法加以改进;而且无论如何总可以深化我们对答案的理解。”

总之,我们只有从课本题及定理定义的演练出发,善于归纳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触类旁通为我们在复习选题时提供依据,在高考复习中只有以教材为本以主干知识为核心,以课本题的拓展性、多解性、归一性、开放性和辨析性等特点做好复习工作,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才能真正提高高三数学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体育科学的属性范文4

一、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二、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家访工作,调动家长参与培养学生预习工作,在家里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预习的空间和条件。

三、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分以下六步进行:

①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②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③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学会思考,勤于质疑。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预习时,要求细读课例,思考预习题,了解课题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是反应的什么内容与前后知识点有什么联系。若思考清楚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更加系统、有机的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⑤择优而记。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也是较好的自读法。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

⑥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

体育科学的属性范文5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教学思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提问,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活动经验。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教师必须以生为本设计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训练所学技能的一种必要手段。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必须依赖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造能力。

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提倡师生互动,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深入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结合多年高中数学经验,我对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颇有体会。

一、紧扣目标,重点突出

初中数学的矫正性练习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标地设计练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对学生不理解或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有目标地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提问,能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点,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有目标、有一定的针对性,切忌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否则不仅达不到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的目的,更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因此,对于数学教师而言,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的难度较大,不仅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掌握的情况,以便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巩固学生的新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讲授“等差数列概念”时,可以给出一组数列:(1)1,2,3,4,5,6,7,…;(2)3,6,9,12,15,…(3)6,6,6,6,6,…,让学生探讨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点?具有什么性质?再如:在“平面的基本性质”中提问:“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这一问题信息量小,学生回答毫无难度。如改为:“过两条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这一问题,学生必须对两条直线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重合”、“异面”等不同情况作分析这样的提问更有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突出思维训练,层层递进

数学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形成是有一定规律性的,是一个由浅及深、逐渐积累的过程,知识点也是一环扣一环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的练习由简单到复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程度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情况,将有难度的问题进行逐步分解,为学生设计出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练习,在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过程中,使每一道题都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层层递进的矫正性练习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与兴趣。如讲授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时,为了实现师生互动,教师提出了一些问题:(1)借助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2)诱导公式是什么?诱导公式能解决什么问题?(3)a与1800±a、3600±a之间的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研究它们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呢?这些关系是如何推导的呢?这一连串问题,好像给学生提供了慢慢提升的小台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提问的频率,使这些问题达到层层递进的效果,帮助学生一点点解决教师设计的难点问题。

三、共同提高,关注个别差异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全员学习是对传统的精英化教学的挑战与突破,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从学生的不同的认知差异、能力差异等方面出发,避免“一刀切”的提问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设计出不同认识水平的课堂提问。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回答不同的问题提高能力。教师设计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要求学生经过思考与努力之后能够完成,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同学的帮助与教师的引导也能够顺利完成。对于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根据他的认知水平再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与发展性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矫正性练习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发展数学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目标的矫正性练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巩固新知识。教师在设计矫正性练习时必须注意对针对性、层次性、差异性的把握,让数学课堂在矫正性练习的指引下“活”起来,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体育科学的属性范文6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的要求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理解美术文化,形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宽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

美术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美术教学的方向,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以培养美术人才为目的的特色美术教育往往忽视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的教学变成了盲目的应试教育。

2.美术生学习现状

不少美术生能熟练地画出苹果却不知道达・芬奇是谁;有的学生3小时就能完成一张风景画却无法体会梵高作品美在哪里更有学生坦言他们学习美术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用较少的分数考取名牌大学。不少学生进入大学甚至毕业后完全没有自己的创造力与审美力。

二、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对策与实践

为了更好地提高美术课的有效性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美术专业课能够更好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课堂上尝试改变,通过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1.向大师学习

如今偶像的魅力及作用毋庸置疑,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他们往往会模仿、学习偶像的行为。纵观美术专业的学生,他们除了娱乐、体育偶像外没有任何与绘画有关的偶像。达・芬奇是谁?毕加索是干什么的?他们一概不知,更别提向这些大师学习了。这样的学生懂得欣赏美吗?他们的学习会成功吗?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认为美术专业的学生不应一味地练习技能,更应了解美术史,在历史的长河里找到自己专业道路上的偶像,向大师学习,学会欣赏作品。只有这样他们的审美水平才能提高,眼界才能开阔,创造力才会丰富,学习美术才更有动力。

2.使用直白易懂的语言解释专业术语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在课堂上语言显得更为重要。虽然美术的课堂大部分时间以练习为主但如果老师讲解时能使用生动、直白的语句,将陌生难懂的专业术语转化成学生可以理解的词汇,我想学生必定会更有效地吸收知识。然而在教学中,美术老师往往忽略了这点。

如,美术专业课上,不少老师会这样说:“同学,你的画面‘碎’了,‘整体’点。”语言表达言简意赅,但我们也会发现当老师离开后这位被点评的学生会一脸茫然,无法理解老师说的“碎”是什么意思,如何才能“整体”。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应考虑到学生初学,要避免使用专业术语给学带来学习的恐惧感。

因此,我尝试使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来为他们解释。如,在解释“碎”这个概念时我首先告诉学生“碎”是由于画面中细节的塑造过于突出而削弱了整体效果,并利用一些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加强理解。当学生明白后便会得心应手,效率也会有所提升。因此,教师在教授初学的学生时一定要注意运用语言的技巧,避免使用学生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不要让学生因为生涩的词汇而对学习产生恐惧感。

三、把零碎知识编织成网络

美术虽然技术性较强,但相应的理论知识会增强学生对绘画的理解与认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会穿插一些理论知识。然而这样的知识穿插不具有系统性,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孤立和运用的不系统,运用起来相对就困难。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真人头像教学阶段并不着急开始新的内容,而是复习了之前所学,通过几堂课回顾石膏几何体的基本画法,并将头部各个部分的结构拆解归纳成几何形状展示给学生。

将头部理解为方体,有方体所含有的正面、侧面、底面(顶面),头部脑颅可以看做球体,颧骨一带可以看做长方体,嘴部一带可以看做圆柱体等。

在讲解各五官结构时,我也引入几何概念,如图:

在画眼球时,脑中应有球体的概念,塑造眼睛整体球形,而对于鼻子应将其理解为方体或方体的变体,处理手法上类似。

通过这样的讲解与练习,我发现学生对于头部这块原本无从下手的内容不再害怕,画时能迅速结合所讲的几何概括法捕捉到整体效果。

四、加强写生练习

众所周知的激情画家梵高对写生就有着一种执着的热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大部分作品均为写生作品,而他对写生也近乎到了狂热的地步,他在阿尔创作时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愿意停下,有时天气恶劣实在无法外出时他便会焦躁地在屋里踱步。学生对写生虽然没有梵高的狂热,但写生的吸引力也不能小觑。

因此,我认为写生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持久的兴趣,是高中美术专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教师不能因为考试的需求而忽略了这点,而应为学生的长远考虑,培养学生对于美术长久的兴趣及终身学习绘画的能力。

五、研究的成效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