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运动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竞技运动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竞技运动的特征

竞技运动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竞技网球 运动员 体能 训练特征 要求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31-01

竞技网球运动是一项非连续性、强度不断变化的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一场正规的网球比赛少则一个多小时,多则超过四个小时,耗时较长,比赛中的运动员在场上需要不断快速移动、击球,精神还要高度集中,根据对手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守与进攻策略,这些都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体能训练是重要的一部分。

1 正确认识体能训练的作用

竞技网球运动训练的四大内容为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四大内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体能训练是重要的基础部分,没有相应的体能作基础,一切的技能、战术训练都会成为空谈,没有高效的体能基础,网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就难以实现。

1.1 良好的体能条件是竞技网球比赛取胜的基础

竞技网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但构成网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虽然技能、战术能力属于主导因素,但体能、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一样不可忽视。所以,在日常的专项训练中,教练员应该让运动员清楚网球比赛不仅仅是在比技术和战术,还是在比体能和心理。没有良好的体能条件作为基础,不可能在现代激烈的竞技网球比赛充分发挥自己平时掌握的技战术能力,竞技能力得不到良好体现。现时的竞技网球比赛中,特别是顶级男选手之间的较量,一场比赛要用到三小时以上,体力消耗非常大,没有很好的体能作基础,想取胜是不可能的。

1.2 体能训练既训练身体又锻炼意志品质

世界著名网球运动员阿加西说过:“没有一定的体能,就谈不上意志品质”。体能训练与意志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提高体能所进行的一般或专项训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也在训练中不断得到提高。另外,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提高,可以促使运动员自动积极去承受更大强度的体能训练。但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一个运动员如果体能水平很低,无论是在训练场还是在比赛场上都不可能表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

2 竞技网球运动的特征

2.1 竞技网球运动供能属有氧代谢和ATP混合性供能

虽然竞技网球比赛耗时较长,但其是由许多不同的回合组成。根据统计,每一个回合的运动时间多在10秒以内,整场比赛10秒以内的回合占到80%左右,并且每一回合的强度大,需要动用ATP—CP供能系统来供能。但是,随着比赛时间的增长,身体运动越来越激烈,运动员的供能系统要不继满足肌肉对能量的需求,这就要求具有超强的有氧能力,在每一局和局间休息的时候需要有氧代谢帮助再合成ATP和CP。

2.2 竞技网球运动的力量要求的特征

竞技网球比赛中的球速可以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需要足够的力量才能完成爆发力挥拍的高速度击球。再者,在比赛中,运动员在攻防过程中,经常需要快速蹬地起动、到位后急停,快速引拍等,因此良好的力量素质是竞技网球运动员的重要特点,是运动员完成快速移动、急起急停、发球、击球技术环节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力量素质,不可能在竞技网球比赛中有上乘表现。再者,良好的力量也是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寿命的重要条件。所以,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

2.3 网球运动对运动员柔韧要求的特征

运动员柔韧素质的良好发展,有助于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其它素质的综合发展,要想成为优秀的网球运动员,良好的身体柔韧素质在技术与力量中的含量是不可否认和替代的。在激烈的竞技网球比赛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运动员为救一个球,做出大胆大幅度的动作,如大劈叉救球等;运动员为了击出速度更快的球,经常大幅度引挥球拍,这些都要求网球运动员的身体柔韧素质要过关,否则不但救不到球或发不出更高速度的球,可能还会造成肌肉拉伤,以至影响运动寿命。所以,良好的身体柔韧素质对网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高也至关重要。

3 体能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体能训练是竞技网球运动的四大训练内容之一,良好的体能水平是提高网球技战术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所以在竞技网球的体能训练中,体能训练应与技战术的训练相一致,主要目的就是为技战术的提高打好基础。同时,在有效的训练时间内,应该最大限度地去挖掘体能训练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应该对竞技网球项目特点、运动员特点和场地设备有充分的了解。

3.1 结合项目特点

体能训练要有针对性才能有高效率,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必须考虑到竞技网球的项目供能特点,对网球动作技术结构以及参与工作的肌肉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对各肌肉群参与工作性质和比例也应有所了解。只有充分了解竞技网球运动的项目特点,才能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时有整体宏观的控制,并且在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上有所依据有所指向,使所选择的训练方法手段更具有高效性。例如,从对网球比赛各个回合的分析来看,竞技网球比赛以ATP—CP供能和有氧代谢能力交替进行的供能方式,那么在进行耐力训练时,就应该多进行类似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网球运动员这方面的供能能力。

3.2 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发展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除了根据项目特点之外,还需要根据运动员个人具体情况来安排,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更需要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做到发挥其优点,弥补其缺点。

3.3 充分考虑到训练条件

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前,必须对训练场地的好坏、器材的质量与数量、恢复条件有全面清楚的了解,因为它们都是组织实施训练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某些训练设备较差的地方,要充分考虑用当地条件的实际性,寻求可替代性的练习方法。

4 结语

良好的体能条件是竞技网球比赛取胜的基础,进行体能训练,既训练身体又锻炼意志品质。在安排体能训练时,要掌握竞技网球运动供能属有氧代谢和ATP混合性供能的特点,结合项目特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以及充分考虑到训练条件,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使体能训练更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竞技运动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田径;800 m;男子;世界优秀运动员;竞技特征

中图分类号:G8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83-03

我国男子800 m全国记录是1:46.44,由穆维国于1994年10月12日在第十二届广岛亚运会创造,与世界男子800 m记录相比,我国男子记录与之相差5 s33。因此,研究世界优秀800 m运动员的成绩变化规律和参赛年龄、身体形态等方面的特征,对于了解该项目运动员的竞技特征,提高我国男子800 m运动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1990年至2005年间国际田联公布的优秀男子800米项目运动员104人,运动员的出生年月为1959年11月至1988年1月。这些运动员均为奥运会和世锦赛中长跑前八名或者成绩优异的各洲际运动会中长跑比赛的冠军,对于样本中少数在2005年尚未退役的运动员,在进行有关指标的数据计算时,进行了必要的统计处理。

在本研究中采用指标的定义如下:

1) 体重/身高指数:体重(Kg)/身高(cm)*100

2) 最好比赛成绩:国际田联公布的该人最好一次比赛成绩

3) 最好成绩年龄:该人最好比赛成绩的年份―国际田联公布的该人出生年份

4) 最好成绩所用年限:个人最好比赛成绩年份―国际田联公布的该人初赛年份+1

5) 突破国际健将级所用年限:该人初次突破国际健将级的年份―国际田联公布的该人出生年份

6) 初赛年份:国际田联公布的该人第一次参加该项目比赛的年份

7) 竞技年限:最后一次参赛年份―国际田联公布的该人初赛年份―其中未参赛年数总和+1

当代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比赛成绩等特征指标结果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查法本文文献检索的时间跨度1980-2005年,主要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网、中国体育期刊数据光盘等多方途径进行检索。查阅国际田联年度成绩等资料,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2.2数理统计法本研究对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和Excel2003。

1.2.3逻辑分析法对数理统计的结果进行逻辑归纳和理论分析,对采用的指标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的竞技特征,为我国男子800 m运动员选材和训练等提供理论基础。

2结果与分析

2.1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不同竞技年龄的人数分布

表2是对世界优秀男子800m运动员不同参赛年龄人数的正态性检验,运动员参赛年龄的区间位于10岁到37岁之间,样本含量为28,平均值为25.571,单一样本K-S检验的渐近统计量Z值为正态Kolmogorov-Smirnov检验的统计量,双尾检验的近似p值为0.214,因为P>0.05,因此接受H0,可以认为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不同参赛年龄人数服从正态分布。

图1是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不同参赛年龄的人数分布特征图,从图中可见,世界优秀800m运动员的不同竞技年龄曲线呈现出正态分布的趋势。从13岁起,参赛人数比例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23岁时大多数优秀运动员已经将参加800 m训练和比赛作为自己的竞技奋斗目标。根据不同年龄下参赛人数比例的变化,本文将800 m运动员的不同竞技年龄曲线分为增长期、高峰期和下降期三个阶段。如果将参赛人数比例的80%定为高峰期的界限,男子在20~27岁为竞技的高峰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优秀运动员实际参赛人数比例始终达不到100%。在不同竞技年龄的下降期,参赛运动员的人数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在34岁时,尚有18.6%的优秀选手仍在参赛。

2.2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突破国际级健将标准的年龄特征

图2是不同出生年代男子800 m运动员突破国际级健将标准1:46.30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专项化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生在1959年到1988年的男子800 m运动员突破国际级健将标准1:46.30的年龄波动很大,随着出生年代的增加,突破国际级健将标准1:46.30的平均年龄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突破国际级健将标准的年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2.3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的平均成绩和最优成绩特征

为了了解世界优秀800 m运动员总体和个人的成绩变化规律,本研究根据统计数据绘制出了这104名优秀运动员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最优成绩和平均成绩曲线,并对数据进行了曲线拟合。

图3中的最优成绩和平均成绩曲线反映了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个人和整体的成绩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本研究中将800 m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曲线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成绩增长阶段10~21岁之间;第二个阶段为运动员保持高水平竞技阶段22~37岁之间。从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成绩增长阶段即第一个阶段中,运动员在10岁到16岁之间属于成绩快速提高阶段,大部分运动员的参赛成绩在16岁时就已经突破了两分钟的大关,平均成绩保持在1:54.89左右,个别运动员甚至在16岁前就已经突破了两分钟的关口,例如丹麦运动员吉普凯特(WilsonKIPKETER)在15岁时就取得了1:49.60的好成绩;运动员在16~21岁之间属于成绩缓慢增长阶段,大部分运动员在18岁时成绩已经突破1:50.00的关口,平均参赛成绩在1:49.15左右,而当运动员达到21岁时,大部分运动员已经达到了国际健将级标准,平均参赛成绩保持在1:46.27。通过对曲线的观察,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运动员在保持高水平竞技阶段即22岁到37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竞技水平呈现出略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此阶段仍然有运动员达到或者保持着高水平的竞技能力,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

通过对世界优秀800m运动员最优成绩曲线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运动员创造最优成绩的年龄区间保持在21岁到30岁之间。根据运动训练基本规律,运动员度过了自己最佳竞技年龄区间之后,其自然发育过程中会逐渐出现体能下降的趋向,使运动员会产生退出竞技舞台的愿望。而且多数运动员在度过自己的最佳竞技年龄区间后也的确选择了退役。而实际上,此时这些运动员通过多年艰苦的训练所达到的竞技水平仍然是相当高的。例如在32岁这个年龄上,美国800 m运动员约翰・凯瑞的年最优成绩为1:42.80,丹麦的吉普凯特的年最优成绩在1:42.32等。

应当指出的是,观察优秀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曲线和最优成绩曲线,应该与运动员的竞技年龄曲线结合起来,随着年龄的增大,不断有运动员退出竞技赛场,少数优秀运动员仍在参赛,因而无论是平均成绩还是最优成绩均保持了较高水平。本文绘制的最优成绩和平均成绩曲线之间的成绩区间,可以作为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选材时的专项成绩指标,也可以为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2.4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成绩增长变化规律

本研究对104名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在11~37岁之间的比赛成绩进行了统计,绘制出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历年参赛平均成绩的定基增长速度曲线和环比增长速度曲线,以反映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成绩增长变化的基本规律世界优秀男子800m运动员的平均成绩的环比比动态图反映了世界优秀男子800m运动员参赛平均成绩每年发展的速度。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参赛平均成绩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是13~14岁、15~16岁。此后,运动员在19~20岁、21~22岁、25~26岁、30~31岁和33~34岁等五个阶段,参赛平均成绩增长速度也比较快。

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的平均成绩的定基比动态图反映了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在基期水平上参赛平均成绩逐年发展总的增长速度。从图5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运动员10~16岁成绩增长速度最快,17~21岁参赛平均成绩增长速度次之,22岁以后,运动员参赛平均成绩增长速度缓慢。

3结论

1) 如果将参赛人数比例的80%定为高峰期的界限,男子在20岁到27岁为竞技的高峰期,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在34岁时,尚有18.6%的优秀选手仍在参赛。2) 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的出生年月为1959年11月至1988年1月之间,在此阶段,随着出生年月的增加,突破国际级健将标准1:46.30的平均年龄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同时说明了近代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突破国际级健将标准的年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3) 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曲线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成绩增长阶段10~21岁之间;第二个阶段为运动员保持高水平竞技阶段22~37岁之间。4) 环比比动态研究表明,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参赛平均成绩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是13~14岁、15~16岁;定基比动态研究表明,世界优秀男子800 m运动员10~16岁成绩增长速度最快,17~21岁参赛平均成绩增长速度次之,22岁以后,运动员参赛平均成绩增长速度缓慢。

参考文献:

[1] 王倩,任占兵.世界优秀男子100 m运动员的竞技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94-96.

竞技运动的特征范文3

1.研究竞技篮球运动美的意义

1.1有利于运动员自身的和谐发展

研究竞技篮球的运动美,能够使运动员成为运动的真正主体,即不仅是为取得运动成绩而运动,而且是为更好享受运动带来的美感而运动,促使运动动机从功利性向非功利性转化。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更有利于促进运动员自身的和谐发展。

1.2有利于竞技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从美学的角度来把握竞技篮球运动有利于推动竞技篮球运动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对竞技篮球运动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必须注重其美学表现形式,在保持原有竞技性的同时提升运动中美的层次,才能赋予竞技篮球运动旺盛的生命力,使之永葆青春的活力。

2.竞技篮球美学特征的表现形式

竞技篮球运动中,篮球运动员凭借超凡的身体素质、精湛的技艺、卓越的表演使人们欣赏到竞技篮球运动的技术、战术美以及在运动中体现出来的智慧美、创造美和超越美等。竞技篮球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就必项不断地提髙篮球运动的欣赏性,就是要不断提髙篮球运动的身体对抗美,智力对抗美,动作形态美,战术表现美等等。

2.1身体对抗美

竞技篮球的运动美首先是身体对抗美。篮球场上的身体对抗是指利用合理的身体接触,主动用力去争取空间、时间、位置等优势创造进攻或防守的有利条件。篮球运动的魅力就在于特殊地面区域和空间位置进行短兵相接的近身攻与防。在对抗中,人们欣赏到篮球运动员力量的雄壮之美、感受到运动员技艺的灵巧美以及运功员敏锐的智慧美。

另外,对抗并不仅仅指依靠白己的力量去挤、扛、顶等纯粹粗暴形式的美,更重要的是懂得用力的技巧,掌握用力的时机以及如何运用对方的力量等,只有把力量和技巧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功能效应,不仅能有效提高对抗的效率而且能更好的把对抗美展示出来,使竞技篮球运动的对抗美在力与技的结合中得到完美体现。

2.2智力对抗美

对抗同时也是运动员之间智力的对抗。运动员运用智慧表现出来的力与技更加具有变化性、迷惑性,能够为胜利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对抗中的智慧美。譬如:运动员运球到篮下,此时防守者仍然占据防守位置,但进攻队员急停后做投篮的假动作,诱使防守队员失去重心,从而获得投篮机会;队员运球突破上篮,防守队员上前封盖,进攻队员利用传球假动作诱使防守队员垂心转移而失去防守位置继续运球上篮。对抗中运动员智慧的运用使得对抗中展示的美具有生命力,观众在欣赏竞技篮球的对抗美时可以感受到蕴涵在对抗中的智慧美。

2.3动作形态美

篮球技术动作是人以手直接持控球并与全身协调配合组成的专门动作,技术动作是一个完整、连贯的有机整体,需要不同身体部位的协调配合,身体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完成动作,也有利于体现动作形态美。

竟技球是一项髙水平的竞赛运动,运动员必须要具备熟练的技能与全面的体能才能适应竞赛过程中复杂的情况。体能是保证运动技术完成的必要条件,力量素质是完成动作的基础,速度素质是完成动作的关键。运动技能必须和体能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技术效果的最优化,才能把篮球运动中的动作形态美充分地展示出来'因此,技术与体能完美结合展示的动作形态美是竞技篮球运动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2.4战术表现美

通过篮球战术的配合,人们能够感受到协调一致的配合行动,感受到运动员的篮球意识水平,更能感受到教练员的智慧。战术配合的多样性可以使篮球运动更加具有变化,更加具有欣赏性。战术配合的变化美不仅体现在战术配合方法的变化而且体现运动员战术意识的水平。竟技篮球竟赛场上情况千变万化,原定的战术配合不可能完全适应场上出现的情况,实战中运动员对于执行战术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形应该审时度势,快速地做出正确的决定。这种战术意识加强了战术变化的灵活性,使得观众能够欣赏到更多精彩的战术配合,是竞技篮球运动欣赏美的一种表现形式[6]。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动员的美学个性才更加突出、更加鲜明,相应表现出来的技术风格也就更加让人耳目一新。

3.结论

3.1研究竞技篮球运动美学表现形式有利于推动竞技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竞技篮球运动展现了力、技、智一体的对抗美、技能与体能完美结合的姿态美、战术配合的变化美。随着竞技篮球运动职业化的不断完善,竞技篮球运动的商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竞技篮球的发展必须在不违背篮球运动规律的前提下注重发展、表现运动美,这是竞技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 2审美需求是研究竞技篮球美学特征的驱动力

竞技运动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田径训练 比赛 特征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194-02

一 现代田径运动现状

田径运动历史悠久,普及范围也非常广泛,现代田径运动更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水平的重要考量项目。现代田径运动的种类和形式丰富,在各类国际性的大型体育赛事之中田径运动的比例也是最高的,无论参与人数还是奖项设置所占比例都很高。早期的田径运动以健身、娱乐为主,而现代田径运动大多是大型体育赛事中的项目,所以参与现代田径运动的大多是专业的运动员,而这些人的田径运动训练、技术难度也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二 现代田径训练的基本特征

1.重视对田径专项运动的训练

现代田径运动是一个范围非常广泛的体育运动范畴,在这个统一的范畴内还存在着多个具有不同特性的分支项目。通常情况下,现代田径可划分为跳跃类、短跑跨栏类、投掷类、中长跑类、竞走类等多个分类,每个分类中的专项运动都有着不同的训练要求和比赛规则。在现代田径训练之中会针对每一种专项运动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这个专项训练计划可涉及田径运动的技巧、动作以及运动员参与运动时的力量、速度,还有最佳的身体状态等多方面。

2.重视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在现代田径训练中,体能训练也是一个较新的训练领域,但体能训练在现代田径训练中的重要性已得到田径运动和竞技体育领域的广泛认可。所有现代田径运动项目的训练计划中都有体能训练的内容,所以重视体能训练也成为现代田径训练的重要特征之一。

田径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对田径运动项目的规律与人体肌肉用力特征的研究,制定出速度力量类项目的体能训练标准。田径运动员的体能是人身体各项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了体力、速度、肌肉力量以及生理机能等多项内容。现代田径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计划也会综合考虑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状况。

3.重视对运动技巧的总结应用

在现代田径运动中,无论是跑跳类的运动项目还是力量型的运动项目,在比赛时都有着较严谨的动作规范,而且对于运动动作、呼吸乃至速度、力量使用方面的技巧研究对于提升田径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水平大有帮助。现代田径运动员需要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对这些技巧的总结和应用。

4.注重运动心理方面的训练

现代田径运动都是以参加体育赛事为目标,田径运动员不仅要承受平时高强度训练带来的各种心理反应,还要适应赛场上带来的各种压力,以健康的心态参与竞技比赛,尽量发挥出最佳水平。这样的情况对现代田径运动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具备良好的心理应激能力,面对各种环境和突发事件都能保持心境平和、冷静处理问题的田径运动员,在田径比赛中的表现最为突出。心理问题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发挥都有着重要影响,将心理训练纳入现代田径训练计划之中是确保现代田径运动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5.现代田径训练具有独特性

首先,现代田径训练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几乎所有的田径训练都是以提升运动员的体能与运动技巧,以实现赢取运动竞技比赛为主要目标。其次,现代田径训练具有很强的计划性,会根据运动项目、比赛要求以及运动员的体能情况、体能潜力等综合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

三 现代田径训练的发展趋势

现代田径训练也呈现出多种发展趋势,其中以下几种发展趋势最为突出:

1.田径训练中的科技成分越来越高

现代田径运动竞赛不仅包含有对人类极限运动潜能的挑战和比拼,还夹杂着对各类科学理论、科学技术水平之间的比拼。如对现代田径运动员的运动服面料、样式的研究,对田径运动训练规律的把握,对田径运动员的饮食营养搭配等,都是现代科技比拼的重要内容。这些方面中的某一种比别人先进就有可能帮助田径运动员获取最终的胜利。

2.现代田径训练恢复手段更为科学合理

在现代田径训练中对恢复手段的探索和研究更加深入,现代田径训练的恢复手段已从过去单纯的停止运动来实现恢复要求转变成为一个集合按摩、洗浴、睡眠、营养搭配、针灸、理疗等综合因素的系统恢复过程。训练后的恢复过程也是现代田径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田径运动的发展,恢复手段中还将逐渐融入有关心理恢复方面的内容,以便帮助田径运动员从身心两方面都得到放松与恢复,让运动员能以最佳的状态参与训练和竞技比赛。

3.现代田径训练对心理训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当技巧、能力处于相等程度的时候,田径运动赛场上比拼的重心便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良好的田径运动员能做到平稳发挥,做到最好,而心理状态不稳定的田径运动员很容易在关键时刻发挥失常与奖牌失之交臂。此外,心理方面的内容对于田径运动的日常训练水平和身心健康状态都有关系,将心理训练作为田径训练内容,将心理训练当做田径运动比赛的突破口已成为现代田径训练的公认事实。而且,随着各国田径运动员基本运动素质的提升,心理素质对田径运动比赛成败的影响将更为突出,现代田径训练中对心理训练的重视程度自然也会越来越高。

四 结束语

现代田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体育竞技运动,所以现代田径运动的特征与发展趋势都与田径比赛的发展息息相关。而通过对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特征及发展趋势的讨论研究,可更加深刻地了解现代田径运动的状态,也有助于促进现代田径运动竞技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董超.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S2)

[2]李文超、王方.浅析现代田径训练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搏击(体育论坛),2010(9)

竞技运动的特征范文5

高脚竞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其具有比较鲜明的竞技特点,所以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一枝奇葩。

1、高脚竞速运动概况

高脚竞速原名“高脚马”,是流行于南方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一向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又称“竹马”,土家语称其为“吉么列”。高脚竞速最早的作用是在雨季的一种交通工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逐渐成为一项运动项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以及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发展,促使包括“高脚马”在内的许多项目得以很好的发展,健全了规则,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竞技体育特点,同时又具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2003年9月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高脚竞速”正式成为比赛项目,在即将进行的广东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将会有男、女各60米、100米、200米、2×200米、4×100米,以及男女2×200米、4×100米混合接力,共12项比赛进行。

2、高脚竞速运动技术特征

高脚竞速运动源于生产劳动,发展于近几年,但是其作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其运动技术特征已经非常鲜明的与其他竞技体育项目区分开来。

2.1 高脚竞速运动是所有走跑类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中唯一一种同侧肢体运动的竞技体育项目

人的行走和奔跑是通过异侧肢体交替运动来进行的,即一侧上肢和异侧下肢同时运动来构成的,如竞赛项目中的100米、200米等,即便是对于跑姿有较大要求的跨栏跑,其攻栏步也是需要异侧上肢的摆动来配合的。只有高脚竞速运动是所有走跑类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中唯一一种同侧肢体运动的竞技体育项目,即由同侧上肢与同侧下肢同时运动来构成的。这完全打破了人体常规的运动方式。运动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运动中所使用的技术与一般走跑类竞技体育项目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同。普通的跑,由于异侧肢体的运动,同时为四肢自由运动,其四肢末端的空间相对位置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而调整身体重心位置的平衡,协调的来进行行走或奔跑,而高脚竞速运动则不同,其运动员的同侧肢体末端距离在跑的过程中是保持不变的,于是这便限制了上肢和下肢的摆动,要求上下肢的摆动需要服从一个条件,即手和脚的距离保持固定,如此一来在奔跑中保持身体的协调与平衡便成为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把高脚竞速运动的运动过程理解为两支杆的运动,每一只杆在这其中包括支撑和腾空两个过程。在进行技术分析时和一般跑的项目一样包括支撑开始角度、支撑结束角度、支撑时间、腾空时间、步幅、频率等这些要素,但是由于项目开展问题,目前尚未见此类技术分析的数据出现。

2.2 高脚竞速运动是所有走跑类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中唯一一种通过操纵器械来进行运动的竞技体育项目

需要借助假肢或者轮椅等器械来进行走跑的残疾人运动不考虑在内,常规的走跑类竞技体育项目都是不依赖器械而进行的,在运动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就只是人体的运动,而高脚竞速运动则不一样,它通过操纵两只竹马来进行奔跑。根据规则,高脚竞速运动的竞赛是在标准田径场上进行的,只不过其所使用的跑道宽度与田径项目不同,是径赛跑道的两倍宽。所以,其在奔跑的技术方面将会对运动员有更高的要求。

3、高脚竞速运动存在的问题

3.1 场地器材的标准化

一个项目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其所需的器材所影响,目前,在各地高脚竞速运动的训练及竞赛中,还是使用着竹制的竹马,且均为手工制作,不仅竹马的耐用性、性能等无法有明确的保障,且使得比赛的严肃性也大打折扣。在目前的规则中,除了在马镫高度有所规定外,对于竹马的长度、直径、材料、质地等均没有明确的规格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脚竞速运动的推广与普及,也影响了高脚竞速运动水平的提高,现在当务之急是需要研制出可以工业化生产,且性能稳定的标准化竹马。

3.2 规则的健全化

一个竞技运动的项目就是一个运动的法律,一个没有健全、严谨的规则的项目是不可能健全发展的。当前的高脚竞速运动规则内容简单,在许多表述上很不严谨和规范,这不仅影响了一个运动项目的严肃性、完整性、健全性,同时使得一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存在的尊严也深受影响,脱离不了游戏的层面,无法成为一个可以广泛普及与开展的竞技体育项目。

3.3 项目研究的落后

当前的高脚竞速运动研究文献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文献数量少。笔者通过以“高脚竞速”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查询,仅搜索到十余篇相关文献,研究文献数量至少很难从理论上支撑该项目的发展。二、水平层次低。多数文献的研究深度还不够,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开展的相关领域较少,真正有价值的分析较少。

竞技运动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 运动政策 功能维度 正功能 负功能

1.引言

体育政策在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为体育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并将持续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科学的政策分类有助于深入探讨政策相关问题。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体育政策划分成几套不同的政策体系。作者以功能的维度对政策进行分类,将竞技网球运动领域内的政策划分为三类:竞赛政策、训练政策和管理政策,形成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并从正功能和负功能两方面进行论述,有利于从不同角度观察政策功能的实践效果。

2.网球运动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对网球运动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群众健身与休闲需求的扩大,以及在社会效益、美学价值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网球运动的发展处于加速度状态,涌现出一系列良好的现象:后备人才质量与数量一并提升,高标准场地数量增长很快、教练水平明显提高,职业化步伐加快,竞赛成绩更是卓著斐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竞技网球运动,尤其是女子项目,包括女单和女双,在短短数年内,水平提高幅度很大,屡次突破历史最好的成绩,2008年郑洁打进温网四强,李娜获得北京奥运会女单第四名,2009年李娜进入美网八强,彭帅和谢淑薇进入法网四强,并且近几年,我国选手屡有击败赛会种子选手和世界排名前十选手的惊艳表现。在一系列可喜现象背后,是各种不同力量汇在一起,产生着强大的支撑作用。比如:来自于政策的支持、科研水平的提高、良好的物质条件、高水平赛事经验的积累等。“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因此政策通过简明地告诉人们行动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对于一项事务的开展有方向性、指导性的作用,竞技网球的蓬勃发展,同样首先得益于政策的支持以及稳定、有效的保障。

3.正功能的积极效用

(1)训练政策

该词组并非是一个专有名词,而是为了便于本研究的进行,对政策进行的重新划分,特指与训练有关、对训练有指导作用的各项政策。总结竞技网球运动的各级政策,可以得出:训练政策的功能,定位于锻炼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吃苦精神、掌握各项技战术,保证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稳步提高与高水平状态的长久保持,通过合理的训练延长运动员的巅峰期时长。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11月19日的《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竞字[2002]160号)文件指出:“坚持‘三从一大’的科学训练原则,加强训练方法、手段以及技战术创新。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国家已经适当增加优秀运动员的编制,数量增加以后,必须切实抓好运动训练,提高训练质量。”

在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国家网球中心坚持科学训练原则,积极参加国际赛事,刻苦训练,自我要求的标准一再提高;国家队运动员数量增加很快,塔基变厚,为塔高所代表的优异竞赛成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等等。一系列政策的高效执行,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双打项目取得历史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训练政策得以延续,并加以改善,为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佳绩起到重大作用。

鉴于与其他大多数项目有所不同,网球有频繁的国际赛事,因此网球有高度国际化的特征,从而具有以赛代练、以赛促练的特点。该政策,积极采取特殊的方式加速运动员的成长、成熟,鼓励运动员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尽可能多地参加职业赛事,逐步与国际职业网坛接轨,走以赛促练、以赛代练的职业化培养模式。

(2)竞赛政策

政策的制订及功能的定位,总是与目标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竞技网球运动,目标是追求在竞赛过程中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因此,在竞赛政策的方方面面,都反映此类特点,影响功能的表达。我国竞技网球运动发展战略,是要形成以奥运会为轴,各项国际A级赛事和国内赛事为辅,并大力发展职业网球运动的态势,一并构成比较完善的竞技体系。竞赛政策的功能定位就是通过对多类赛事的充分支持与积极参与,形成对水平提高有促进的局面。竞技政策最重要的特点是其强有力的政策规范和要求,具备一般方式不具有的强制性,突出反映在竞赛制度、竞赛规程和办法上。如中国网球大奖赛进行商业化运作;提供年轻队员与高水平运动员“过招”的机会;建立独特的比赛模式等,通过政策功能的发挥,将会促进竞赛的长足发展。另外,将奥运会成绩带分计入全运会的竞赛政策,对“举国体制”、“奥运战略”的实施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3)管理政策

竞技网球管理政策,就是网球运动行政部门,根据竞技网球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依据实际情况颁布的旨在促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根本方法和准则,它有利益选择性、目标指向性、权威约束性、功能多极性、动态发展性等特征。从世界竞技网球运动发展趋势的角度看,在当今世界竞技网球运动国际化、职业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之下,管理政策的功能也逐渐凸显适应国际潮流的特征,同时,也就帮助竞技网球运动实现快速发展。在商业化方面,颁布一系列相关政策,确保竞技网球运动不仅仅注重社会效益,考量经济方面的成效,比如在中国网球大奖赛上,积极与商业活动相结合,实现双赢;国手奖金、商业收益政策再放宽。在国际化方面,竞技网球管理部门适应新形势,制订相应对策,积极参与频繁的国际赛事。职业化是取得良好竞赛成绩的必由之路,为探索一条适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球职业化道路。

从球员水平提高与球队建设的角度看,多元的管理政策有重要的作用。确立了无论以何种培养方式,只要是优秀队员,就可以吸纳到国家队得到强化培养的政策,突破运动员的培养由体育系统独家完成的“束缚”,极大增强国家队的实力;积极制订民间资本进入竞技网球运动的政策,确保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抓好队伍的管理和思想教育,注意不断增强选手训练、比赛的动力和自觉性,着重强调培养运动员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意识;注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加大科研力度,积极提高科研水平,运用各种政策予以扶持和激励;成立攻关课题组,为指导科学训练提供有力的支持;重视运动队的信息、科研建设,为科学训练提供知识储备。

4.政策的负功能对于现实的束缚

负功能,是指政策在实际环境中被执行,功能发挥作用时对实际情况起到的一定作用,而这个作用可能会背离政策颁布的出衷,造成对事情的恶劣影响。原因在于但凡政策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必定会有不同程度的不完善性、束缚性,不可能对所有实际情况都适用,在客观上制约网球的更大发展,因此,政策的负功能表现在政策由于时代条件或主观认识的局限,限制竞技网球的发展,比如对于职业化的不足够重视、依然过度坚持“举国体制”等。举国体制为我国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与保障作用,但随着竞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单一的体制模式已经不能充分适应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政策对于现实的束缚,也就主要体现在“举国体制”的训练、竞赛和管理上的局限性。如:过于强调竞技体育的“金牌”工程,忽视职业体育的发展;在选手们的训练、参赛、经费作用和奖金分配,都由网球中心或者国家队统一管理;在训练和竞赛支持程度上,明显偏重于少数能够夺牌队员的培养,使得更多水平较低、处于金字塔中底端的运动员失去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严重威胁整个运动的长远发展,没有扎实的人才梯队,项目难以长久、健康地发展,取得的成绩也就成为空谈。

当一件事情产生路径依赖的时候,通常会阻碍该事物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规律。在过去数年,中国竞技网球运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成为网球获得一步发展的重要财富。但是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仅仅依赖于以往的经验,将会不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将拖累竞技体育获得更大发展的步伐。因此,过于强调举国体制的重要性,客观上会造成政策的单一性,忽视体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进而会走向当代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反面,这是不利于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

2009年―2016年是中国网球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是中国网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规划好今后两届奥运会的备战工作,在总结雅典和北京奥运会备战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网球项目所处的新的发展阶段及所面临的新形势,拟定《网球项目2009―2016奥运争光行动计划》,初步提出今后8年两届奥运会的目标任务,以及备战工作指导思想、基本策略和主要措施,只有让政策与运动的发展相匹配的时候,才能将政策的负功能降低。

我们还要进一步明确网球运动在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目标定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项目发展实践,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提高。只有基于以上各项工作,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才能制订一系列适应于竞技网球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将负功能降至最低,最大可能地促进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

5.结语

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的功能无法被替代。通过对竞技网球运动政策的划分研究,我们发现:(1)训练政策、竞赛政策和管理政策各自具有独立性,同时三者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又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存在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即其功能定位都是以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服务为目标;(2)三者在各自范围内发挥了较佳的作用,功能得到表达,从不同方面促进了竞技网球运动水平的提高;(3)从竞技网球运动健康、长远发展的考虑出发,应继续大胆求索、积极创新,既要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下一系列有效政策,又要努力探索,对体制进行革新,丰富政策的功能,尝试竞技网球职业化、商业化等多种新方式,探求更好的发展道路;(4)对于新制订的政策,要努力做到在其功能定位上,既保持各自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又保证统一整体下的自洽性,适应现实需要;(5)积极总结经验,并在其他项目上推广,促进更多项目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刘雪明,赖毛毛.论政策的本质与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2(12).

[3]徐金尧.改进与加强我国体育政策研究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3).

[4]马宣建.北京奥运周期的中国体育政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6).

[5]王勇.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研究[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