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建议必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再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技术更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如此之大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表面上它体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上,实质上直接关联着企业的生产、市场、生存、发展,间接关联着企业所在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以及所在行业的市场平衡。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出成果、出效益丰富经济,科技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支持,是社会快速进步的必须也是必然。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立足行业,走向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概念目前在国内引用频率极高,但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大多没给出充分阐述,这就有必要从指导实践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否则,容易导致“科技创新”的“泛化”,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创新资源趋于分散,导致真正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的集中支持。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说法不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特性是科技创新者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同之处:(1)对科技创新的定位认知有差异。(2)对科技创新的主体认知有差异。(3)对科技创新的外延认知有差异。(4)对科技创新中“科技”的认识有差异。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与某一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其次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技术发展水平现状和战略目标。再次要把握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定位、产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及企业现有创新能力的不同。理解科技创新内涵,还要将科技创新与政府、企业各自的职能相联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取得市场的认可,为企业带来利润。从政府层面或从国家层面看,科技创新最根本任务是国家竞争力的加强,其实质是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能力。无论是本国哪个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只要这种创新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就应当予以鼓励支持。

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技创新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因此,利益驱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内在动力。此外,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内心渴望追求新事物,进行革新。这些企业内部往往形成一种对创新不懈追求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2.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会不断变化,消费者会更多的追求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服务。这就促使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展企业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引导作用,有责任通过科技创新来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科技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者重视科技创新,应对挑战。

4.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变化要求

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这些都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及管理创新。

三、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及政府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

由于我国企业总体来说在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而且原始创新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所以,企业在进行原始创新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至于一些已经投入很大资金和精力的项目最终流产。因此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先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小试技术或成果,再由企业建立中试装置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中试放大或消化吸收,最终运用到企业的大生产中从而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2.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创新。在我国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这在经济快速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体制改革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为了回避与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的无效竞争和不必要的无序竞争,这些非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点一般是在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上。但是这些工业企业在注重产品创新时,过分忽略了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的严重滞后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创新质量的保证,长期下去,可能不但会使得产业内的技术水平提高不多,而且还会使现有新产品也将失去竞争力,最后产品创新效益也将被工艺创新效益抵消,造成效益下滑。所以与产品创新相联的工艺创新也很重要,它能保证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3.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创新多于企业自主创新。

独立进行自主开发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经常化和持续化。

4.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企业的技术投入少,只有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低,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却不拥有高新技术。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高技术产业而无高新技术。尽管有些企业能够生产高科技产品,甚至掌握高新技术,但很多都是没有取得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样就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没法取得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

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企业要不断发展,进行持续经营,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只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科技进步,通过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1.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百年树人,培训为本的思想。企业需要人才。正如基普所言:“雇员的发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然而,如何造就人才却不能仅看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而应看企业的需要。国外发达企业在选人用人之前,都要作详细的需求分析,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员培训系统工程,立体、多维地开发人力资源。企业渴求人才,决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慧眼识英雄”,而要建立自己严整、完备、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确立既定的人才标准,对人员分档次、分阶段、有计划地选拔、培训、改造和提高,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人才队伍。

2.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所有人都认可与遵守的共同价值观、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创新的企业文化即在企业文化融合创新的思想,将创新贯穿到企业家、科技人员等所有员工的思想中,使企业所有员工主动地去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任务,以此加强企业创新氛围。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积累,所以企业必须将根据企业自身的宗旨、任务和发展方向,将开放、用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新态度融合到所有员工和领导的思想中,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育形成的开放价值观。

3.遵守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

企业创新是一个漫长而高投入的过程,它在专门的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和开发装备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还要经过多次的实验,结果也有不可预知性,面临很大的失败风险。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企业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不可盲目跟从。

4.加大企业科研资金的投入。

由于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无力研究大型项目等特点,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发展规模。首先,要积极组织高校科研结构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其次,积极鼓励和组织同行企业间多种形式的科研技术创新。

5.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

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保持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企业应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着手,制定有关创新的激励政策和绩效考评方法,提高创新成果的比重,根据其贡献大小对那些为企业自主创新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此外,进一步完善对员工的学些培训机制。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参与期权、技术入股等激励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员工培训学习方面,企业可以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与创新目标对科技人才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与培训,加强员工主动学习的意识,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的氛围,争取为企业培养出更优秀的创新人才。

五、结语

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现有的各种问题,要予以妥善的解决。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加快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进度,可以让科技的创新成果更好的运用于企业的生产,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真正目的,也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达伟.论创新对创业型企业的重要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1)

[2]付庆周.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3(2)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2

邵佩佩(1990―),女,汉,山东青岛人,在读硕士,中国海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海洋资源管理。

摘要: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通过科技文化的诸多因素为助力,着力发展海洋产业的现代海洋特色经济区。山东半岛海洋经济仍处于传统、粗放型以开发为主的初级阶段,全球海洋科学技术取得突飞猛进进展的今天,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新兴产业为发展前沿,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与助力作用,推动蓝色经济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是促进蓝色经济增长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新兴产业

在“21实际是海洋世纪”的口号下,对海洋的探索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海洋经济作为最有潜力的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洋资源争夺,海洋经济增长,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海洋竞争日益加剧,各国开展了一系列对于海洋的探索活动。我国的海洋快速发展阶段也已全面开始,制定切实有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目前所面对问题的重中之重。

一、蓝色经济区及产业结构的概念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2]。蓝色经济区即是一个涉及到海洋经济的空间概念,并且还是一个集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和陆海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分为主体区和核心区,其中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千米,陆域面积6.4万平方千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四大战略定位: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山东半岛的海洋产业在全国并不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山东半岛海洋产业三种产业结构之比为7.0:49.7:43.3,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山东半岛相对与海洋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仍存在有一定差距。其中海洋盐业、盐化业和渔业,海洋港口运输业等较为集中,医药生物业及运输业发展迅速,与其他地区相比海洋渔业、盐业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其他产业与广东、上海等地还有较大差距。整体上看,山东半岛海洋经济仍处于传统,粗放型以开发为主的初级阶段,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缺乏有特色的海洋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2.重要性。海洋资源的发展与开发利用在国际竞争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热点和新方向。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及其资源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发展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仅关系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如今,海洋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期与瓶颈期,海洋资源正面临着日益枯竭威胁,海洋产业结构面临升级,不再过度的依赖海洋资源来发展海洋经济变得愈加重要,如何突破限制,推动海洋产业升级,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重要的问题。

三、如何推动蓝色经济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1.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蓝色经济区区域产业升级,要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增长能力,进一步推动蓝色经济区产业的升级。

面对的劣势。现阶段来看,我国海洋科技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引领和支撑能力明显不足,海洋资源开发核心技术差距较大,直接制约着我国走向海洋、经略海洋的深度和广度。如深海技术和高端装备总体上落后发达国家10年左右,个别领域如海洋材料与工艺、通用技术设备等落后20年。高端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海洋运载装备核心技术落后于欧美日韩等。

拥有的优势。青岛作为是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科研力量的核心区,海洋研究科研机构集中,海洋人才密集,海洋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多个方都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家级涉海科研机构达28家,高级海洋专业人才占全国30%,拥有涉海领域两院院士,承担了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海洋科技优势突出明显,享有中国海洋科学城的美誉。

面对的机会。实施海洋高科技技术创新引领战略,做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支持发展市场前景广阔、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有利于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把深海工程和海洋运载工程提升为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推进新兴产业建设。近年来,海洋新兴产业已获得飞跃式的发展,推进海洋科技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实现海洋经济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山东半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等四大产业的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且已培育了以现代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现代海洋服务业为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新兴产业建设能够促使高新区从“旧”到“新”的蜕变,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新兴产业带动产业升级,有助于提高内生驱动的能力,使蓝色经济更有活力的向上发展。

3.明确政府在蓝色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由政府组织推动,通过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序竞争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必须明确政府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更有效的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蓝色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自主创新战略,并依托政府导向和市场引导的作用,鼓励、组织和管理好自主创新活动。

(2)大力支持对创新型科技的投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支持和投入,例如对自主创新型项目的特殊倾斜,或引导创新型融资的新形势,将更多的民间资金融入到科技创新领域中。

(3)加强法律法规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宏观调控。大多数海洋产业属于典型的外部性行业,带有明显的“外部经济”特征。

因此,单纯的通过市场机制是不能够解决海洋产业优化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的,政府的行政干预以及一些必要的法律手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优化海洋产业布局与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要着重发挥政府的计划经济机制的作用,强化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海洋产业布局的宏观调控。

四、结论

基于对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初步研究,在明确了升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提出了蓝色经济区区域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升级的关键,加快促进新兴产业建设,确定与增强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以保障和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能够平稳且高效的进行。又好又快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建设海洋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谷佃军, 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0

[2]姜秉国, 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9,5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3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重视从校园建设角度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创新体系的建设也初具规模,但是其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精神制度层面中校园文化中对创新的强调不足

高校校训体现着学校的文化定位,山东大学以“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为校训,“学”,不仅仅是指知识和技能的追求,更包含了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的追求。校训是以永不满足的执着精神激励广大师生在学术和人生的历程中勇于登攀,不断追求文化知识、技术能力、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完美境界。山东大学校训体现了百年山大的优秀的文化底蕴,但缺乏对创新的突出。相对比而言,浙江大学以“求是、创新”为校训,武汉大学以“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为校训,南开大学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同济大学以“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为校训,都很明确的提出了“创新”这个概念,形成了校园中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山东大学过于强调学生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和博大的情怀,相对忽略了对创新精神的追求。

(二)行为与制度层面中,滞后的教学体制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冲突

学校教学体制滞后,仍是“传递—接受”的一言堂模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沟通,而创新性教育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互动,教学过程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因此体现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及校外实践活动中的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属于教学的一部分,而这一点,未引起广大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

(三)基础层面中,缺乏系统化、集中性的创新活动交流平台

学校虽然创新赛事众多,创新成果丰硕,创新人才辈出,但是缺乏一个大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一些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缺少一个向优秀人才请教经验、了解参赛技巧、借鉴优秀作品、寻找合适的指导老师的途径,学校没有一个承载着优秀成果欣赏、专业老师资料、创新创业人才的储备库和学生讨论交流区。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升华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确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指南

升华校园文化精神,要求高校在办学目标、办学宗旨、学校精神及校风学风中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和精神氛围。

首先学校应考虑在校风建设中着重强调创新概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将头脑中的创新想法付诸实践,学校也会在这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例如完善硬件设施、实验室免费开放、增加创新活动室的数量、制定相关奖惩制度等。其次,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观。教师要把创新教育的思维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要真正把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培养、意志的磨练、理想的追求、信心的确立,积极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冲破限制的习惯,鼓励和肯定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最后且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树立创新学习观。学生要把学习过程当作一种创新性的认知过程,不成为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改变传统机械的信息输入、存储、提取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要在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质疑、求证中,建构自己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自己的创新行为。

(二)优化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打造“竞赛和立项牵引,社团运行,中心保障,社会融资,力争实践”的第二课堂模式

学校应设计柔性化的教学计划,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推出“科技创新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在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及文学作品等方面取得成绩或成果的,都可以申请获得“科技创新学分”,冲抵综合素质课学分,成绩或成果突出者可以享有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单列指标。

第二课堂模式中,“竞赛和立项牵引”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各种组织所构建的竞赛和立项平台,最大程度地发挥政策优势;“社团运行”指以社团的组织模式保障项目运行;“中心保障”指依托创新中心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为项目的实践与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社会融资”指在项目运行期间,将吸收社会资金和各种竞赛奖金作为补充,提供资金保障;“力争实践”作为最高目标,期望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三)积极搭建科研创新活动基地

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因此,抓科技创新工作应重在平时。一方面,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题很多。另一方面,在分散模式下运作,会造成科研管理力量薄弱,监督机制不强,造成科研经费支出混乱,严重影响科研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因而要实现科技创新的长期化、规模化、阵地化,科技创新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可以结合科技创新涉及的学科,依托相应的院系,建立创业计划、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机器人足球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科技创新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打造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曹小华,李青.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J].中国水运,2009(12):79-80.

[2]李湘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1:31-32.

[3]肖谦.多视野的大学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4]廉永杰.创新教育及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企业科研经费 企业经济效益 方法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作为企业的科研部门,尤其是生产加工企业的科研部门的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为此,笔者对提高科研经费在此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

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必要性

在当前各种高新技术突起,市场对于技术人才各种求贤若渴的现状上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的科研部门已经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部门。在此基础上,要确保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持续有力,就必须要求企业的科研部门对市场进行深度的调查分析,聘请具备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此才能保证企业有不断的科研成果诞生。所以说,科研成果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而要实现技术创新就必须加大科研单位的投资力度。

根据对某市30多家工业企业的调查了解发现,这些企业2011年的科研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占其销售额的4.8%,仅为6502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30几家企业中13.8%的企业在科研专项资金的设立上尚属空白。而相对的,在相对投入较少的科研经费上,该年度这些企业实现新产品项目70余个,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60.3%。通过技术创新,这些企业中八成以上增加了新产品,六成以上针对新产品开拓了新的市场,企业产品质量明显提升、成本显著降低、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实现了企业效益的高增长。

二、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增强企业科研经费投入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创新技术及科研成果取得的巨大价值也更加突出。但是,当前我国各企业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仍显“吝啬”,其收入和支出明显不对等,投入明显不足,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受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影响。

1.政府及企业认识不够

就目前来看,导致企业在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根据销售比例与科研经费投入数额上的对比,除了源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因素外,主要是企业及政府对科研成果、技术创新的巨大价值认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了企业对科研部门的任务重,奖励轻,而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对研发投入的优惠的政策,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扶植措施上显得生硬、死板,与企业无法达成一定的默契。

因此,企业应提高技术创新对企业重要性的认识,研究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也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而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应极力宣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放宽享受研发投入优惠的条件,并从各方面给予技术创新成果显著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

2.创新技术人才缺乏

创新技术人才的缺失是导致企业科研部门经费得不到补充或者扩充的又一重要因素。有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科研部门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关乎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重要使命,因此不惜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科研技术人才的缺失,导致收效甚微。这种状况往往叫企业对科研部门心灰意冷,不愿意或是不敢再将巨额资金进行投入,而对于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及科研部门重要性的企业则是万分焦急,采取各种手段网络人才,力图打开这种尴尬的局面,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制造企业这种情况显然一时间难以改变。

所以,各企业应抓住这个关键点,在招聘专业的技术科研人才上下足功夫。比如通过制定成功引进科技人才的奖励制度、对科研人员形成的科技成果以股份或现金等多种形式予以激励。

3.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单一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科研部门企业经费的投入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企业过分地倾向于国际上同行业的创新技术,尤其是对于中外合资企业,更多的依赖或者相信于外国的创新技术,进而忽视了对自身相关部门的技术研发,这直接导致企业的科研部门名存实亡。以盛大网络公司为例,作为以网游为主要营业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其最初是以国外网游公司的产品而出名,结果却遭遇了技术的桎梏,蒙受了巨大损失,一段时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事实证明了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技术部门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成了了自我研发团队,结果收获颇丰。这正是技术改变命运的真实案例。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就是枪,只有枪杆子才可以出政权。

体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单一的另一方面即固步自封。企业没有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尤其是对社会上的可利用资源不屑一顾。比如,企业对于自身相关的科研问题没有和当地的高校和社会组织,或是同行业的大公司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本就薄弱的科研队伍更加孱弱,这种技术交流的缺失注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局限性,这就造成企业科研部门在短时间很难得到瞩目的成绩。

所以,各企业应建立科研经费的专项资金,有计划有目标的将技术创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将科研部门的经费列入企业的头等拨款项目,如此才能让企业科研部门厚积薄发,不断创新,进而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总结: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是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关乎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利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企业体现自身价值,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及基业长青的必要投入,因此各企业应给予足够的认识,积极地投入。

参考文献:

[1]张晓红,陈昌意.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探讨.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2).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完善管理;创新体系;能力培养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代学生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方向。通过对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全面分析,本文从当代高校创新工作开展情况的现状、培养当代高校师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与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三方面展开讨论,探索培养高校师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一、当代高校创新工作开展的现状

1.创新科研水平较低,创新意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停留在过于注重知识性教育与学术性研究的“守旧”阶段,从师资力量到课程设置,再从思想认知到实际操作,都未将“科研创新”与“科技创新”提高到学校的战略发展层面,将大学生的创新活动与创新项目看作课外活动,部分高校甚至在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等技能型社团时都要三思而后行,认为其不会为学校的文化建设与教学任务带来实质性帮助,是名副其实的“空壳组织”,可见创新意识之淡薄。

2.经费保障不足,宏观重视程度不高

与此同时,还有部分高校仅在思想层面上认识到了创新科研的重要性,但并未将行动落到实处,导致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条件受到诸多限制。场地规划不足、项目设备不均、经费保障缺失、创新与科研制度不健全等因素都成为制约师生参与项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师生协同发展创新科研事业的热情,往往将大批的“想为者”拖慢到“无为者”。

二、培养当代高校师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提升高校及师生自身社会竞争力

随着十三五规划与“在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要求的全面开启,对社会资源占有度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当代高校师生更肩负起越发重要的社会责任。唯有自身素质过硬,才能经得起市场打磨,也唯有具备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师生才会对自己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从“融合创意”到“创新制作”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

2.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客中国”时代精神

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的战略部署,创新是各项工作不断进步的动力,更是社会与国家保持不断进步的不二法门。此种时代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显得极具时代前瞻性与战略性,当代高校师生更应把握重大机遇,为自身制订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创”字纲要,不断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与创造思维,为自身学术、技能与就业等多方面素质提升提供强劲动力,更为国家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创新支持。

三、提高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教学引导,创设支撑平台

高校在日常的制度建设与教学工作中,要健全体制机制,理性思考,探寻和创设专门的科研制度体系,通过对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全面分析,从当代高校创新工作开展情况的现状出发,探索培养高校师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建设良好的科研实验平台,配备更具专业水准的硬件实验设施,并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研发意识进行启发性引导,积极调动师生热情。同时,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化创新能力,与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为国家输送大批创新智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进步作出贡献,让创新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

2.构建科研保障体系,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努力争取国家用于扶持高校在读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资助经费,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新模式,多种渠道拓宽科研经费来源,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为致力于科研创新事业,打造技术含量高、可行性高项目的师生提供强大资金保障,帮助更多“想为”之人,变为“敢为”之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科研创新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更好地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校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牢记“科教兴国”战略的出发点,在教学实践的主体进程中,牢记科技创新在人类历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广大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更好、更快、更广泛地实现创新,迎接来自新规则、新技能、新发展、新时代的挑战,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发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创新永无止境,实践永无止境,进步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陈双玲.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5):227.

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城乡统筹;科技西进

一、实施“科技西进”战略必要性

《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作为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加强城乡统筹的核心是要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推进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一体化,加快形成“市区-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梯次衔接、功能配套的网络化、组团化城镇体系,建设网络化大都市,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而实施“科技西进”政策是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抓手,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实施“科技西进”政策是我市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实施“科技西进”计划是我市西部五县(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提出“科技西进”的背景分析

(一)西部五县(市)存在的问题

1.生产经营形式传统粗放。西部五县(市)2011年GDP占全市GDP总量14%(富阳市5%、临安市4%、桐庐县3%、淳安县和建德市各为2%),西部五县(市)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受到历史传承和区位条件的影响,逐渐发展形成了“轻、小、民、加”的经济结构特点,存在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生产力布局散、自主创新能力弱、环境污染相对大等问题。

2.科技创新能力欠缺。2011年五县(市)专利申请量总计7386件,占全市专利申请量的22%,不及西湖区7738件的数量。这说明,与杭州其他地区相比,五县(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品质不高,在全市范围内处于落后的地位,五县(市)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链层次不高等问题较为明显。

3.缺少龙头企业。西部五县(市)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小企业,缺少带头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制造加工业的下游环节,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企业缺乏竞争力,难以形成上下游配套、优势互补、有效合作的分工体系,2011年,西部五县(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仅占全市总量21%。

4.配套设施滞后。西部县(市)公共配套不足的问题显现,科技创新、检验检测、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市政建设、电力设施、金融服务、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均比较落后,往往是越靠近县(市)域中心优质资源越密集、越远离县(市)域中心优质资源越稀缺。

(二)西部五县(市)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与机遇

1.国内外市场变化的挑战和制约。一方面,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国际上正在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杭州市进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阶段。近年来,杭州经济发展缺乏资源、缺乏政策扶持,在相同的国内外环境下,杭州经济的下滑幅度大于全省平均水平,大于上海、苏州等周边城市,节能减排、土地红线、产业布局等宏观环境和要素制约的压力不断加大,产业发展空间受限。

2.发展的战略机遇。一是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更加受到青睐,使得企业创新的热情高涨,创新的内在动力增强。二是政府支持创新的政策更加宽松。在危机中,各级政府加大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前瞻性产业关键技术投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更加优惠。三是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各种原材料成本大幅加价,可利用更低成本获取创新资源和发展机会。四是创新资源加速向我国流动,使优秀企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五是政府营造了良好科技企业发展环境,科技创新已成为创新型经济的核心。

三、落实杭州“科技西进”战略对策建议

(一)突出产业规划引领,强化项目带动作用。

提升市区县政府对“科技西进”政策的重要性认知,将改变杭州科技资源分布和积累现状提升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性层面上来。要引导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统计研究体系,以此为基础,研究制定进一步鼓励和促进西部五县(市)科技发展的政策举措,从而制定出详细的产业规划,在资金、土地、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西部五县(市)企业以支持。

建设科技示范区,以点带面,起到辐射作用。重点支持县(市)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发展十大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发展现代农业等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抓好国家级创新类试点与基地的建设和拓展,引导五县(市)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升级为科技型、创新型园区。对西部科技创业进行指导和支持。引导和整合西部县(市)创办新的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探索项目孵化地与企业承接地在一定时期内税收合理分成的机制,与主城区孵化器开展合作,承接主城区孵化器毕业企业。

(二)建立工作联动机制,确保服务保障有力。

机制方面,首先,强化组织领导沟通机制。成立杭州市“科技西进”战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多部门参加,统筹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组织协调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技术攻关和重点示范运用工程。第二,强化绩效考核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对五市县分管领导和部门开展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把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抵扣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促进科技政策有力落实。坚持考核结果的严肃性,奖惩一致,运用考核结果促进工作,提高绩效考核权威性。

主要确保以下服务保障:一是技术力量保障。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高新科技攻关。二是科技金融保障。制度保障科技金融对西部五县(市)科技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使其能弥补市场机制不足、促进西部五县(市)资源与要素的有效整合、推进西部科技企业发展壮大、推动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三是知识产权保障。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工作沿伸到西部县(市)。指导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利数据库,引导企业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工作。提高知识产权信息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强五县(市)产业和企业的专利预警工作。四是人才队伍保障。要围绕城乡区域头筹发展,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急需人才培训工程,鼓励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面向西部县市,探索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五是基础建设保障。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开发、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建设的要求,抓好电力、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公用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