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规划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景区规划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景区规划案例

旅游景区规划案例范文1

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设计是旅游产品设计的重要一环,设计特点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景区的品质与其他附属产品的市场,这对于旅游景区和旅游大环境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重点对于旅游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设计可以提升旅游景区的价值和景区的影响力。

一、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合理化的图像设计表达

总所周知,旅游景区中的宣传广告与宣传册的设计离不开旅游景区内的环境图片与景区典型风光摄影图片的采集,因此,在设计中融入了风光摄影图片与景区有代表性的图片可以将宣传品的直观表达展示出来。我们在很多景区,尤其在一些5A级旅游景区中,可以在不同的展示牌、门票广告、宣传手册等等中发现景区的标志性建筑物和自然景观,直观的表达景区特色。例如云台山景区的山区风光表达、老龙头景区中出现的入海长城、黄山景区的迎客松等都是如此,在一些细节处也可以看出设计者对于旅游宣传品设计的直观处理。一些旅游景区的宣传品还将人文景观与合理化的图案和辅助线进行版式设计,在版面中加入了符合景区特点的旅游线条和旅游图案,结合了一些文化内涵深厚的图像表达,使其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展示。一些景区还将所在旅游城市的典型建筑物与自然风光融入到了旅游宣传品的设计中去,这些图片的处理丰富了宣传品的内容,使旅游景区的特点展示出来。此外,旅游景区的宣传品和广告应该形成一系列的宣传设计,使其有一个统一性,在图片的采集方面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过多的采用同一景色的图片,不过多的围绕一点进行设计处理。一些旅游景区将图片的采集围绕在春、夏、秋、冬四季进行,融合了不同季节的景色特点,可以很好地展示出旅游景区的风光美。此外,不同的媒介也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也应该选取不同的图像来展示景区特色,例如宣传册与广告牌匾就可选取多样化的景色,景区内的主体景色可以被采用,增加景区的关注度。

二、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设计颜色的表现

不同的颜色可以使受众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各个旅游景区也对于宣传品和广告有一定的颜色设计和处理。例如七彩云南旅游产品的广告,使用了蓝色的格调,将旅游感受与云南的天空色彩联系起来,整个宣传品设计增加了旅游景区的活泼感觉。此外,一些景区还将暖色调的广告宣传品进行设计处理,使景区的景色温馨典雅又不失受众的直观感受,令人很容易接受。此外,在旅游景区宣传品上还可以进行合理化的VI设计,采用不同色相、纯度、明亮度的色彩在宣传品中可以有层次的进行设计处理,结合标志与广告语进行设计,使颜色与主体结合起来,更易于被旅游者接受。宣传册与广告设计也有所不同,颜色在底色与主题色调方面应该有所区别,要过多的关注受众的阅读感受,使广告的到达率提升上去,这在设计初期就应该重视起来,使受众可以更好的阅读景区的宣传品,感受景区的独特魅力。

三、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与宣传册设计中的文字处理

不同的旅游景区的宣传品使用了不同的文字处理,目前来说,以中国书法字体行书、草书等为主要表现的字体处理在很多旅游景区的宣传品设计中出现。我们熟知的七彩云南系列、多彩贵州系列、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就是如此。将景区名称的字体处理与广告宣传结合起来,尤其在标志上进行处理,使得景区的大的字体与宣传品小字体之间的搭配合理。旅游宣传品中的内文部分也要将文字进行合理化的编排和处理,尤其但对于景区的简介要进行正规字体、字号的编排,切记出现不同字体的混排和不同字号的混排,使整体内容介绍出现混乱。此外,一些景区宣传册和广告的设计过于强调文字的阅读能力,将文字编排的紧凑而行间距过小,使游客阅读十分困难,这是不可取的做法。旅游景区目前还将多媒体宣传屏幕与传统广告牌匾和宣传册结合起来,多方位进行宣传,这里出现的字体也应该与景区的整体文字相一致,不要出现不同的字体混乱穿插,令游客无所适从。

四、小结

旅游景区规划案例范文2

[关键词] 旅游景区政企分开景区管理

现代管理科学认为“管理”是指通过行使某种职能来协调各种社会资源,达到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生产力。旅游风景名胜区管理系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日常经营与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等多个系统,任何方面的管理不到位,都会影响到其旅游竞争力。经过20余年的广泛实践与探索,我国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基于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产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困扰着当前旅游景区的管理。

一、我国旅游景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不顺,产权主体不明确,政府调控乏力

旅游景区的管理存在管理权限不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这主要表现为各个景区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已由林业部门管理,地质公园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而这些景区已在区域位置上往往又相互重叠、交叉。造成了旅游发展中管理混乱,互相制约,缺乏协调统一,具体表现为管理滞后,管理体制与模式落后,制约了旅游景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忽视游客体验,产品过于雷同

忽视游客体验,产品供需错位是经济开放型旅游景区的主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旅游主题公园重大投资失误的项目屡见不鲜,其中代表是投资十多亿元的科幻公园福禄贝尔乐园于1998年1月宣布破产清查,投资上亿的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开业不到8个月就倒闭。这些具体案例都说明了,旅游产品的供需错位,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我国的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主题公园也试图在为游客提供一种体验,但由于缺乏独特性、参与性,游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产品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必然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导致行业的高失败率。模仿不但自己不会成功,而且使那些已成功的旅游景区陷入恶性竞争之中。

3.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及其综合性问题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主要旅游通道周边绿化程度低,城市生态,景区环境已不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连接景区的旅游的道路及景区内游览通道的建设滞后,污水、垃圾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迫在眉捷,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政府调控资源的行为。此外在景区的保护与利用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政府管理者在保护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更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在旅游景区出现了不发展不破坏、小发展小破坏、大发展大破坏的两难局面。

二、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

1.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缺陷

当前旅游景区机构和体制存在的缺陷有三处。一是除政府型管理机构外,大部分景区设立的机构缺乏法律地位,是事业单位性质却行使行政职能。二是规划管理和监督缺乏程序化,常常出现事后论成败的尴尬局面。三是管理机构政企不分,行政管理与经营管理混同,致使统一管理职能弱化。政企不分使景区管理机构混同于一般经营机构,失去了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严格公平执法的地位,客观上削弱了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

2.相关法规政策衔接和协调不够

旅游景区管理中实现统一管理的难点主要是规划和管理权属存在重叠交叉,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法规政策的衔接和协调不够。尤以与自然保护区、城市和村庄集镇之间的相关法规政策衔接和协调不够表现得最为突出。

三、改善景区管理的对策

1.建立明确的行政主体,切实加强统一管理

旅游景区的管理机构必须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还原明确的行政主体,建立行政意义上的管理机构。旅游景区至少存在着这样两个层面的产权关系,第一层面是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产权关系,第二层面是经营性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产权关系。对资源性资产可以交付企业进行非完全产权关系下的企业化经营,对经营性资产则可以转让给企业实行完全产权关系下的企业化经营。旅游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可以解决旅游开发及保护过程中的政企不分问题及资金不足问题,从而促进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2.运用多种行政手段,强化行政监督和处罚力度

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在管理中应当充分运用多种具体的行政手段,如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监督、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行政给付等,有效的发挥自身行政的职能。尤其要依据相关法规和具体实际,制定适用于行政所辖范围内的行政监督和处罚规章,有针对性的强化行政监督和处罚力度。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作用,不断提高行政能力,以强化景区管理建设。

旅游景区规划案例范文3

关键词:旅游;实践;教学

1 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化,新景区层出不穷,人们对旅游景区的品质、管理、文化内涵越来越重视,而我国旅游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培训教育起步较晚,还未形成一整套成熟完整的教育模式。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教育正是应市场需求而设,它的目标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使学生树立景区管理意识与职业思想,建立景区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概念,具备从事与旅游景区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旅游发展以旅游开发为基础,以旅游管理为导向,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则应以旅游开发人才和管理人才并重为原则。[1]

2 高校旅游专业发展的对策

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行业,这要求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除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质以外,还要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2]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的教学,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容易造成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低的困境,正确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同时关注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2.1 进行教材建设,不断丰富和规范教学内容

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使学生树立景区管理意识与职业思想,建立景区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概念,具备从事与旅游景区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2.2 加强教学法的改革和创新

2.2.1 教学过程活动化。结合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的实例分析,使学生对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及开发规划有深刻认识和理解。

2.2.2 教学内容模块化,加强实践课教学。实践课结合实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进行资料收集、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模型制作和各类规划地图的绘制等工作。实践课的内容主要有:在景区企业内进行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和认识、具体的旅游资源调查及规划方法的实际操作、景区主要工作岗位的轮流见习等。 2.2.3 采用案例教学。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理解所学知识,教学过程全面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在教学中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引出理论内涵,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对应起来,力求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2.4 师生互动教学法,组织课堂讨论。为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常针对学科目前发展动态和敏感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在学生广泛收集资料有了一定准备之后,组织课堂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报告。

2.3 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可以成立旅游策划工作室,按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同的岗位,学生在模拟工作室里成为公司员工,并在相应的岗位上开展业务活动,使学生的角色从“校园人”向“企业人”适应过渡。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导游大赛,以赛带学,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

2.4 教学过程目标化,加强和促进课程结合

在平时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引导和渗透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的相关知识,引导和帮助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景区服务与管理资格证等证书,为以后的就业铺平道路。

2.5 倡导、鼓励旅游科研

高校旅游教学要重视实践,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进行科研, 应倡导、鼓励开发型、应用型研究, 倡导、鼓励旅游教育教学研究。具体措施如设立旅游发展科研基金, 建立旅游科研立项招投标制度和旅游科研评奖制度, 为提高旅游学科和专业的学术地位创造良好的环境, 鼓励广大教师投身旅游科研活动, 增办高档次的旅游研究学术刊物, 等等。[3]

2.6 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开展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与著名景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在专业实习阶段或实训阶段进行顶岗实习,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实践,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程的认识,并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实习企业资格审查制度,全面了解企业状况,坚持挑选业内管理规范、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并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4]

3 结语

旅游业大力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也需要旅游方面人才的开发和管理。旅游业在我国是新兴产业,是朝阳产业,也必将成为很多地区的支柱产业,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是高校旅游专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各高校应理论结合实际,为我国的旅游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书琪.高校旅游教育发展研究[J].旅游科学.2005(6):72-75.

[2] 杨志军.湖南高校旅游教育现状浅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115-117.

旅游景区规划案例范文4

【关键词】旅游开发;社区参与;模式;资本

一、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对旅游中的社区参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把“社区旅游”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与作为一种旅游产品进行比较研究;(2)对社区参与的目的进行辨析;在经济利益之外还应当特别关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等事宜,进而认为社区参与的目的是促进社区利益的实现,最终取得社区发展的目标。(3)社区受益机制研究。目前对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研究逐渐深入,由单方面的经济、环境影响研究走向全面的、更深层次的发展意义、各权力主体、受益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由单纯的经济学导向走向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综合研究。

二、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模式

(一)外来私营经济资本主导下的社区参与模式

这是社区外部大规模经济资本直接开发的形式,其中社区多以文化资本或少量经济资本的形式参与利益分配。在我国,碧峰峡景区整体租赁给万贯集团首开私营资本买断经营旅游景区的先河并形成了“碧峰峡模式”。

私营资本主导下的社区参与模式的前提是私营资本已买断旅游景区经营权,而政府或政府部门掌握所有权和管理权。这样,开发企业通过社区基础设施改造、资助社区开展盈利项目、招聘社区成员成为公司职员等方式将社区纳入旅游开发中。政治资本并未直接加入开发,并且出让部分资本给私营企业,行政力量主要行使管理职能并代表国家拥有对景区的所有权。

外来私营经济资本主导下的社区参与模式可概括为下图:

(二)政治资本主导下的社区参与模式

在我国旅游开发的各种模式中,政府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碧峰峡模式形成前,政治资本经常是发展旅游的主导力量。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行政力量主导一切,对旅游景区采用僵化的行政指令管理方式;第二阶段政企分开,将景区经营权和管理权“对内统一,对外分离”,也即政府部门仍直接管理景区,公有制企业则拥有景区开发经营权,但行政与企业领导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该模式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产物,客观上为出让经营权奠定了基础。

九寨沟景区设有管理局,属县级行政单位,担负完全政府职能。虽属自然风景区,但由于包括若干藏族社区,能否处理好旅游与社区的关系至关重要。为此,管理局下设居民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景区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帮助居民脱贫致富;还建立多种渠道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从业与管理,优先安排当地居民就业。管理局在1992年成立联合经营公司,统一行使景区经营权,股份由管理局和居民的实际资产组成,居民资产主要是家庭旅馆。管理局与居民的股份比例为23:77,但对家庭旅馆实行特许经营方式。2001年,景区设立统一经营就餐购物的服务中心,管理局与居民的股份比例为51:49,但收入分配比例仍为23:77,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社区利益。

(三)社区资本主导下的社区参与模式

在该模式中,地方政府干预较少,又无外界经济资本介入,社区本身亦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故形成社区自主经营方式。社区不仅独立经营旅游开发,还掌握所有权和管理权;不仅实现了完全参与,还掌握了旅游发展主导权。在外来经济资本缺位的条件下,社区依靠自筹和转变文化资本的方式积累经济资本用于旅游开发

实行这种模式的有安徽西递、福建下梅等景区,社区与景区在空间上完全重合。如西递采取全民办旅游的方式,由村办旅游公司负责,每年门票收入的80%用于公司扩大再生产、工资、宣传推广费用、年终分红等;20%上缴县里作为文物保护基金,其中四成用于西递的保护,六成用于全县其它文物景点修缮。目前,西递村民不仅可以直接参与旅游开发,每年还能从村办旅游公司得到一定经济补偿,这主要考虑到居民的风俗、生产方式等也是无形资源,而居民作为开发主体承担了资源、环境、社会等隐性成本。

三、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目前已经形成了由外来私营资本、政治资本、社区资本三种力量主体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每种模式又对应着不同的社区参与模式。能为旅游开发直接利用的是经济资本,而政治资本、社区文化资本最终都要转化为经济资本形式,不同的资本拥有者形成了不同力量主体间的博弈。社区外私营经济资本由于减少了资本转化程序,在经济欠发达社区关于旅游开发的利益分配中占据主动,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能否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将考验公司决策;政治资本主导的旅游开发急需一个融资平台将政治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政府不同于企业,它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同时担负着重大社会责任,社区能对其施加更大影响力,所以社区参与的涉及面更加深入;第三种是社区主导下的全面参与模式,该模式中社区参与最为深入,遍及规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社区利益亦得到了最大化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晓鸣.西方社区旅游概念[J],旅游科学,2007(2)

[2]李洪波.旅游景区管理[M],中国科技出版社,2008

[3]邹统钎.古城古镇古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旅游景区规划案例范文5

关键词:低碳旅游;森林旅游;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592.3;S7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742-03

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通过提倡人类减少生产、生活中温室气体(CO2为主)的排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2003年英国政府公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后,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战略进入全球视野。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它既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革新,也是人类文明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次重大进步。

2011年11月,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林场发[2011]249号),在该意见中,两局决定加强战略合作,共同把发展森林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实现兴林富民战略支撑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促进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极[1]。至此,森林旅游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进入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

近几年来,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以实现林区经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发展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学界对森林旅游这一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仍然缺乏必要的关注与系统的研究,已有研究视角仅散见于将森林旅游视为林业低碳经济的实现方式[2];认同森林旅游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尤为重要[3],提出应当探讨低碳经济下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渠道[4]。而对于森林旅游这一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研究较少,本文在界定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森林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关系,提出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实现低碳旅游的对策。

1 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的关系

1.1 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旨在通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的运用及对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5]。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取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与环保效益,倡导的是一种以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为特征的全新旅游消费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为首要目的,以有意识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活动为最终目的。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业的渗透和衍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6]。

森林旅游是指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在森林中的旅游行为和现象,或指游人离开城市生活的喧嚣而走向以森林生态系统为背景的郊野或林区环境中进行登山、揽胜、观光、休憩、考察、采集等和以野游为主要内容的长途旅行或远足[7]。

1.2 森林旅游是一种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

森林旅游是一种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森林旅游对低碳旅游的响应具体体现在旅游开发理念、旅游吸引物、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旅游消费方式对低碳理念、碳汇体验环境、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的响应等诸多方面。

1.2.1 森林旅游是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积极回应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厌倦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生活,加之休闲时间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质量的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是一种尽可能依托原生态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开展的旅游活动,森林旅游提倡在旅游活动中不占用或少占用人造设施,其蕴含的“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旅游方式本身就是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积极回应。

1.2.2 森林旅游为游客提供碳汇体验环境 森林既是森林旅游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也是森林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森林首先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有关资料显示,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了 2.48万亿 t 的 CO2,其中 1.15 万亿t 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蓄积每生长1 m3,平均吸收 CO2 1.83 t,放出 O2 1.62 t[2]。并且,森林具有生态优越性、物种多样性、文化独特性、科普教育性、功能多重性等显著特点。森林中的山、水、花草木、寺庙楼榭等景观和人文建筑形成了森林小气候,满足了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视觉审美、听觉洗礼、精神遐思、自然感应的诸多要求,以其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为游客提供了高质量的碳汇体验环境,让旅游者享受到一种位于“甜蜜地带”的极致旅游体验。

1.2.3 森林旅游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旅游方式 要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加快高碳排放产业的转换与更替。据相关统计,观鸟、徒步等森林观光旅游活动游客人均能耗为8.5 MJ,垂钓、游泳等森林自然活动能耗为26.5 MJ,蹦极、山地自行车等森林探险活动能耗为35.1 MJ;而乘直升机滑雪游客人均能耗1 300 MJ,潜水人均能耗800 MJ。野营地每床每晚能耗为50 MJ,排放CO2 0.16 kg;星级饭店每床每晚能耗为130~916 MJ,排放CO2 20.6~145.2 kg[8]。以上数据说明森林旅游活动本身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森林旅游正是转变了以前林区的“砍伐经济”,通过对“休闲、体验、教育、健康”等为主题进行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和创新实现经济增长,不仅减少排放,而且保护了森林资源,发展了林区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1.2.4 森林旅游对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森林旅游本身就是旅游者以其行动对低碳生活理念的积极响应,因此森林旅游对旅游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森林旅游设施是在低碳技术的指导下直接改造或建造的用来满足旅游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在森林旅游开发中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对低碳旅游酒店的技术标准制定,规范了游客在森林旅游中对旅游方式的选择。其次,游客的低碳意识也会在森林旅游活动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贯穿森林旅游始终的生态、低碳理念让游客在旅游活动中更加全面了解森林建设与环境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战略意义;森林旅游所提倡的行为方式让游客通过旅游活动中无处不在的低碳教育,潜移默化形成低碳意识。因此,森林旅游是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绿色消费,是对低碳生活方式的积极响应。

2 发展森林旅游、更好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建议

森林旅游从旅游开发理念、旅游吸引物、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和旅游消费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对低碳旅游的积极响应,然而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发展、旅游景区的急速扩张,由于急功近利与过度开发,森林资源受损、建筑设施与景观环境不协调等现象频繁出现。因此,森林旅游要真正成为中国旅游低碳发展方式,还应当从理念培育、景区规划设计、政府积极作为、企业响应等多方面入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1 进一步培育低碳理念

低碳行为是对低碳理念的积极响应,要实现森林旅游,应当进一步培育低碳理念。第一,要培育政府的低碳管理理念。森林在生态环保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政府应当在观念上跳出旅游仅仅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观念误区,将森林旅游的社会与环境保护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前。第二,要培育企业的低碳服务理念,由于对低碳技术的依赖,从短期来看,实现企业低碳运营需要成本投入,企业应当进一步认识自己在森林旅游中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低碳服务理念。第三,要培育游客的低碳参与理念,通过大众传媒、学校教育等诸多手段,帮助其认同低碳的旅游消费方式,并进而养成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第四,要培育森林旅游景区社区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通过理念的积极引导,以及低碳环保带来的实际好处,努力让其支持政府低碳政策、帮助企业低碳运行、参与社区低碳建设,真正实现森林旅游的低碳发展。

2.2 做好森林旅游景区的科学规划设计

由于目前国内还缺乏相关的森林旅游专题的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因此在旅游规划中也缺乏相关的规划纲要指导,森林旅游景区在规划设计中照搬一般景区规划设计套路的现象严重。在做好森林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第一,应当做好低碳旅游设施的规划设计,实现森林旅游景区“核心保护区、过渡区、游客接待区”的科学功能分区;第二,通过编制低碳发展的专项规划,合理评估景区环境承载力,规划景区设施建设与发展步骤;第三,积极规划与建设低碳旅游专项设施及配套的基础设施。规划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发展低碳交通设施;利用循环污水处理等技术,建设低碳环境卫生设施;利用新能源技术,建设低碳能源供应系统等。

2.3 政府积极作为

第一,政府应当减少行政干预,通过加强政府监管实现自身角色定位,尤其是要创新森林旅游经营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化运作和公司法人管理,打造森林旅游品牌。第二,政府应当通过立法,细化低碳旅游标准和制度,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森林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尤其支持景区及涉旅企业在技术上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第三,政府应当抓紧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森林旅游景区在为游客创造良好旅游环境的同时,还担负着保护森林资源的重任,只有培育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同时做好景区管理服务与景区保护的双重工作。

2.4 涉旅企业响应

在森林旅游的开发经营中旅游企业经营者首先要改变“旅游是无烟工业”、“一次投入长久产出”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在森林旅游发展中的企业责任,通过加大环境投资力度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4]。其次要通过对新技术的引入,主导低碳消费方式,在经营过程中积极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推广。森林旅游企业最后选择低碳的企业运营方式为游客选择低碳节能的旅游消费品,从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 [EB/OL]. ,2011-11-9.

[2] 张秋根,曹建华,郭小敏.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林业经济,2010(3):36-38.

[3] 陈宝刚,于海伟.论森林旅游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防护林科技,2011(6):84-85.

[4] 陈贵松,陈小琴,陈秋华.低碳经济下森林旅游业发展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1):56-64.

[5] 蔡 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6] 肖光明.我国森林旅游四个主要领域的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2):267-271.

旅游景区规划案例范文6

关键词:旅游产业;科学技术;技术支撑;机遇威胁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193-02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扩展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自然界各种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规律不断被揭示出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的生存与否开始基于它们对科技的掌握程度,这一规则对于新兴产业旅游业而言同样成立。科技兴旅是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之一,旅游科学研究及技术的引进与创新是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实际上,旅游产业的科技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1]。

旅游发展的科技保障需要多学科的学术和技术支持。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它涉及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多个生产部门,仅景区的研究而言,就需要地质、地貌、水文、生态、地理、建筑、工程、规划、园林、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宗教、旅游、经济等多学科的交叉。目前,中国以景区为主的旅游区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就是重视科学不够,尤其是地理科学知识。在风景名胜资源普查评价、确定风景名胜区类型和功能、制定景区总体规划、编制景区自然保护方案、编写具有科学内涵的解说系统、进行风景区的科学研究等,都需要有地学的支持。

旅游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产业,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可靠科技保障。旅游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程度越来越高,这种利用不仅发生在旅行商的旅游产品的销售上,也直接体现在潜在消费者的音视服务和无人售票机的售票方式上[2]。从这个角度看,信息技术的每一次改进,都意味着旅行商的旅游产品销售和旅游者的购买过程中的交流成本的降低。

国内旅游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旅游业的信息供求态势,建立面向国内旅游研究与发展的信息库,是保持中国旅游业稳定发展的一个关键。

从世界范围看,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航空业政府管制强度的弱化,旅游信息服务的角色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直接地改变了CRS(中央预定系统,Central Reservation System)的覆盖范围,它不再仅仅是信息和预定系统,同时还具有营销和分销系统的作用。CRS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其应用领域,除为客源地的潜在游客提供信息服务,也为目的地的现实游客服务。与CRS对应的是旅游地管理系统(DMS,Destination Management System),它可包含以下内容:旅游地概况(包括天气)、游览项目和特殊节庆日、食宿和交通情况、吸引物和娱乐、体育设施、与旅游相关的商业网点、价格及从业人员状况[3]。DMS的发展有赖于公共及私营双方的努力与合作,它既是一种竞争手段,也是一种管理和营销的手段。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中国旅游业的信息化还远远滞后于世界旅游业。如从产业管理角度看,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部门线性割据较为严重、信息流的多层分道及断裂状况依然较严峻。汤书昆① 认为,目前中国旅游产业管理最关键的问题是整体的有机性与适时性连通不足,导致“内卷化低效量增”与“信息流断裂”两大弊端。

最低限度地说,一套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是由数据库组成的,但是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所包含的信息系统、所采用的信息技术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交叉等,都是可变的因素。系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容纳的信息的准确性和新颖性,但是由于旅游信息时间概念很强,特别容易过时而成为无效信息,因此它们给系统设计者带来了困难。如果预订功能也是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的一部分,那么可用性信息的时间概念就更强,更要求供应商愈加频繁地提供最新信息。

作为旅游资源管理的重要科技支撑,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有着主导性作用。这类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于对旅游者的直接调查,具有重要的质量控制价值。

旅游业对以上各种信息系统的高度依赖充分说明了旅游业与科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广瑞①在其1999年的著作中便已前瞻性地指出:旅游业一直是采用高科技和先进管理技术的前沿产业。开世界主题公园之先河的迪斯尼乐园对高科技的依赖更是日盛一日,旅游者使用的旅游观光缆车、电子导游器、摄影摄像技术与设备,不仅保证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安全、舒适,还强化了人们的旅游经历,提高了他们的旅游质量。

伴随着大众旅游的蓬勃兴起和纵深发展,现代旅游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快餐式”旅游,而更多的开始追求待在一地的“深度”旅游,回归了通过旅游放松身心、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的真正意义。这就要求旅游景区的开发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对固有资源的浅开发、粗加工上,而应该深入资源的内里,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提炼资源的特色主题,做到深度加工、主题开发。娱乐,是21世纪的通货,是21世纪的特征,是21世纪人的真正渴求。而娱乐必须通过参与来完成,通过互动来体现。中国传统景区的优势在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但由于表现形式过于严肃、古板,致使多数旅游者无法解读,只能望“文”兴叹,更别提互动与娱乐了;新兴的主题公园虽然注意到了传统景区的这一不足,但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娱乐不够,互动不足,参与不深。因此,景区的创新发展应以娱乐为中心,运用科技创新,充分体现参与和互动。逐步从传统景静人动的观光型消极参与过渡到景动人静的节目表演型被动参与,最后过渡到景动人动的大型节庆和游乐项目型主动参与和娱乐互动[4]。通过技术开发,用产品显著的娱乐性、强烈的参与性、适宜的互动性创造出令旅游者满意的娱乐体验。

在还是以传统自然资源景区为主体的国内,也已涌现出很多科技创新“前瞻者”,最成功的当属由梅帅元、张艺谋、王朝歌等人在桂林阳朔开发的《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剧,该剧演出极显著的延长了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时间,被评价为国际领先的文化旅游创新项目,在全国旅游界和艺术界同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追风效应,著名旅游目的地争相邀请张艺谋、梅帅元班底,投资打造《印象·西湖》、《印象·丽江》等同类节目,形成了一股“印象风潮”。《印象·刘三姐》的艺术创新,关键在于舞台实景化、道具灯光大尺度化、表演群体化、演员非专业化,以及艺术动感化[5]。

人们常常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同样地,高新技术给旅游产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的带来威胁。下面我们就具体来探讨下“虚拟现实”这种当前最热火的科学技术对旅游景区带来的冲击。“虚拟现实”是我们这个时代创造的专有词汇,虚拟现实技术并不单用语言或图像来刺激人们的想象,而是利用计算机给予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尽管真正的“其境”是在千里之遥或百年之前。虚拟现实技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有人相信最终我们将能够通过虚拟做任何事情,体验任何事物。但目前,该技术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6],系统还主要依赖于文字和图像,而真正的虚拟现实则还应该作用于其他感官。

已有几个案例表明虚拟现实对旅游景区所产生的影响:(1)英国已出现了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娱乐中心,如“激光探索”(Laser Quest)中心,这些是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景点,其中一些中心同时还采用了计算机游戏交互图像的技术;(2)飞行模拟器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杰作,已被证明是很受欢迎的“景点”,特别是公司客户经常会租用一天作为公司培训或接待服务的一部分;(3)虚拟现实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顶尖级的博物馆,以富于想象力的方式将历史重演。

也有学者将虚拟现实译为虚拟旅游,从娱乐角度而言,二者定义基本是等同的。虚拟旅游在国外出现得比较早,发展也相对成熟。美国著名的虚拟旅游网站“第二生命”,采用三维图形技术模拟出一个大型虚拟世界。虚拟游客可以坐地环游世界上的1 000多个景点。在国内,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过一个名为“超越时空的紫禁城”的虚拟旅游项目,主要是利用3D技术,为那些不能实地到紫禁城的游客在网上打造了一个虚拟的环境。

许多专家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旅游成为更“绿色”的活动。这种观点的考虑是,如果家庭和所在社区可以为人们提供虚拟现实旅游的经历,人们想外出寻求休闲活动的愿望就会降低,这样一来旅游需求就会减少,尤其是一日游的形式,从而可以减少旅行交通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但从旅游景区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一种威胁,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会大大削弱旅游者对传统旅游景区的访问需求,从而导致景区游客数量的大幅度减少,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许多景区认为必须把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它们所提供的旅游产品中以应对挑战的原因。

总之,在未来的几年里,科技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保障将愈加明显,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旅游行业对高新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科学技术是旅游业未来的竞争力,它将极大地促进旅游的产业革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30.

[2] Bruce,M.New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tourism[J].Managing Tourism,1991,(4):243-245.

[3] 格里芬.创造市场营销与旅游规划的统一[J].刘伟强,译.旅游学刊,1993,(1):27-29.

[4] 洪清华.透过“嘉年华现象”看旅游景区的发展趋势[EB/OL].中国旅游规划联盟,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