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的核心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医学的核心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医学的核心问题

预防医学的核心问题范文1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 预防医学 课程改革 必要性 教学内容

卫生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全能型的医疗人员。预防医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在卫生职业教育中属于重点课程,这也说明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现代医学对于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大都忽略了预防医学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形成预防意识。那么,如何增强学生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并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时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就成了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且能够应付各种突发问题的学生,加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的脚步,成了必然趋势。受目前大环境的影响,各行各业对于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严格,不但要求学生有极高的专业水平,对于学生的个人魅力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学生只有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与实际操作能力,才有可能不被社会淘汰。预防医学课程是临床专业的必修课程。加强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可以使现代医学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培养优质的综合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管理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很多人开始认识到养生保健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具有预防和治疗等技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就显得非常重要。医术的核心在于实践。对于预防医学课程改革来说,也要以实践为主,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教育理论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对于预防医学课程改革来说,要让学生树立预防意识,并将预防知识与医学理论相结合运用在实践当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使学生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教学内容改革

(一)理论教学改革

把对人身体产生巨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便于学生对预防方法的学习。要让学生全面地学习疾病的预防、康复以及保健知识。还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加强对学生进行应对突发疾病及传染病的预防等方面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知识进行筛选,摒弃一些落后繁复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可以熟练地将这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以便更好地应对真实的病例。理论教学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这也是预防医学课程总是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文字理论制作成学生更易接受的图形、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实践教学改革

医术只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探讨,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医学问题。让学生对一些与生活贴合度高的集体事件进行探讨,可以有效提高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让学生针对心血管疾病、感冒等病症进行分析,探究这些生活中常见病例的预防和控制技巧,以此来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可以利用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对各种素材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逻辑性。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规划与组织,以此训练学生的团体感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规划、分析和总结,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提升动手能力,才能紧跟现代医学的发展步伐,避免被社会所淘汰。

(三)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的改革

预防医学课程的改革要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起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师生互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相互探讨中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多鼓励,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一步步接触预防医学的各种概念。

教师还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医学知识理论比较枯燥,尤其是预防医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极大的耐心。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有趣,课堂变得更有活力,教学效果自然较好。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为了了解“带着问题学习”这一授课方式的成效,笔者对某个班级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觉得采用“带着问题学习”的方式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授课内容,并且认为这样的方式更加形象,有活力;80%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授课方式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医学知识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另外,认为采用这种授课方式的课堂教学环境更加轻松有趣的学生达到75%以上。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带着问题学习”的授课方式是认可和接受的。特别对于案例讨论课堂而言,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及内容的改革

过去的课程考核更重视对知识点的考查。在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后,实践显得越发重要。因此,改革后的课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也将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更加系统规范的考核方式。可以将考试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环境对人健康的影响等内容;第二部分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运用情况,并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给出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学生对操作过程的熟悉程度,如对社区常见病的调查研究、通过论文的形式进行展示等。采用分段式的考试方法,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对下一步教学进行改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情况有所了解,了解自身的优势,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这样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结语

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度,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预防意识也非常有帮助。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中,为培养全能型的医疗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的核心问题范文2

1“大医精诚”的思想内涵及传统医学思想教育的困境

1.1“大医精诚”的思想内涵

医学名著《千金方•大医精诚》中系统的阐述了为“医大者”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和职业操守。《大医精诚》在要求医者具有精湛医术的同时特别强调“医乃仁术”的观点和要求。儒、释、道诸家道德观在《大医精诚》中均有体现:儒家———“医乃仁术”、佛家———“大慈大悲”、道家———“无欲无求”,为行医者树立了可谓“厚德过于千金,遗法传于百代”的美德风范。“大医精诚”对医生群体的道德建设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对医生的要求过高甚至太过苛刻。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环境下,医生作为职业人,也有形形恰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阐述的各类现实需求。一味地强调为医者必须“大慈大悲”“无欲无求”,并且会给社会大众造成一种“凡是医生就必须看好患者的病,且必须‘无欲无求’,不计付出和回报”的不良氛围。医学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和保健服务不断更新升级面临种种全新的、现实伦理问题需要应答,而在全球化境遇中的社会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以及道德观多元化让我国传统的医学伦理在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层面陷入困局。

1.2传统医学伦理学“译介-嫁接”方式在本土医学生思想教育教学中困境的探源

中国的医学伦理最先引介于西医,是一种“译介-嫁接”的舶来品。这种“翻译-引介-消化-推广”的方式,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是“水土不服”:西方崇尚“自由”“实现个人价值”,医学伦理学也充斥着职业人观念,互利互惠;而我国传统医学道德观———“大医精诚”要求行医者“无欲无求”“大慈大悲”“精诚仁朴”,两种观念有一定的冲突,在实践过程中让医生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翻译-引介-推广”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造成观念滞后于社会现实。在传统的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教材范式层面,现行诸版的医学伦理学教材:“概念欠规范,内容不准确”“内容较为雷同,目的性不强”“重知识,缺能力培养”。目前大致有三类范式的教材:其一,罗国杰教授将理论与中国社会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之范式;其二,在美德伦理框架下,强调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范式,该种范式以廖申白教授相关作品为代表;其三,王海明教授将美德伦理学、元伦理学以及规范伦理学在个人和社会视角下相结合的范式。当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习惯采用“4+1”,即四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一门形式与政策课,以教师讲述为主,多为大班教学,缺乏师生互动和社会实践。学校“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教育”的培养方式,更让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为薄弱环节。早在1983年,一些医学伦理学家就呼吁将医学伦理学引入大学课堂,帮助医学生确认并澄清生物、医疗过程中的相关道德问题。尽管一些高校也相继开设医学伦理学相关课程,但其教学成效欠佳。

2“大医精诚”协同生命伦理学融入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2.1协同教育是融入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途径

生命伦理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中西方文化及其各自的传统伦理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视“舍生取义”“重集体协调、轻个人理想”,形成了极端重视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克制的内在修养提高。而西方文化重视自由、平等以及效率,追求个体的自我意识以及个性自由。西方社会在宗教的长期影响下,强调社会成员享有在一定约束下的最大个体自由。相应的医学伦理学是一种对医生这一职业群体的约束,医生享有在约束下的最大自由。但是全球化进程打破了文化上的各自封闭和相互独立,文化大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提倡尊重、宽容、合作以及相互消融,是当代生命伦理学发展的理想追求。

2.2有利于重构医患和谐的良好局面

医患矛盾突出已成为我国当前医疗卫生领域不争的事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医疗机构发生医疗纠纷约为7万件左右,每一起事件都会令眼下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医患矛盾突出在溶蚀医(护)患之间本来脆弱的信任关系的同时,也招致社会舆情对医生职业群体的污名,并摧毁着医生“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医生职业群体形象的塌陷除了个别媒体不良渲染和推波助澜外,与医生的道德素质滑坡有着极大的联系,最直接的原因则是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失败。“大医精诚”协同生命伦理学融入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学校开展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索出便捷、可行的教学范式,为医学生提供出正确合理的价值选择,为政府和社会营造出和谐的医疗环境。当然,这也需要政府、医院、医生、患者等诸多利益主体相互协调,寻求达成各方互惠互益的共识条件。

2.3协同教育是对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大医精诚”医学人文精神的至高要求,是对历代医家医术医德的高度概括,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体系与人文知识体系内在的统一性的具体体现。“大医精诚”既要求医生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求行医者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是医务工作者的必备条件,中国传统医学的行医准则,也是对医师思想品德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经典概括。大医精诚精神的重塑和重视,极大地传承和发扬着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是中华文明薪火传承的可贵写照。在“协同创新”被提出的当今社会,提升文化软实力不仅是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必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批判吸收先进文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资源平台,实现知识共享,进行多方位的交流、多样化的协作,促成文化的跃升。在吸收西方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教学经验的同时,利用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体系与人文知识体系内在的统一性,将中医文化精髓之“大医精诚”精神融入生命伦理学,是做好我国本土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明智之举。

3协同中西医人文精神并融入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

3.1合理引导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以营造良好的氛围

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在影响公众价值判断、触发社会焦点事件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作用,积极引导、合理动员、正确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以利于中西医文化协同发展,并充分融入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例如,一些医学伦理学科研组织或机构,利用网络平台,普及“大医精诚”和生命伦理学知识,关注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针砭时弊,提出促成“大医精诚”与生命伦理学协同创新,共同作用于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设。

3.2重视生命伦理学科研的协同创新

当前我国的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效不佳,学校重视不够。在国家“政策之窗”尚未打开———问题源流(ProblemStream)尚未形成、政策溪流(PolicyStream)尚未面世、政治源流(PoliticalStream)尚未萌发的状况下,仅仅呼吁政府为“大医精诚”协同生命伦理融入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够的。从事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应该致力于本土化的生命伦理学探索,并促成相关卫生管理部门对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例如,相关的生命(医学)伦理学组织可以召开主题研讨会,通过广泛参与、多方讨论、集思广益,促成中国医学文化与西方医学文化协同发展,为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参考样本。又如,相关科研平台可以公开招标,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目前处于研究薄弱环节但亟待改善的医学生思想教育相关问题。

3.3利用MOOC、“翻转课堂”等革新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