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工业治理成本;出口;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
1引言与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份额的占比是逐年上升的,2015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占比较2014年提高了1.5%。但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有一定程度下滑,环境成本已被很多企业纳入生产成本中的一部分。国外学者Walter认为环境污染控制成本仅占出口商品中很小的部分,因此不会对出口商品流向产生影响。Cole和Elliott(2005)运用H—o—s模型检验了环境规制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发现环境规制对于净出口的影响并不明显。一些学者认为“波特假说”缺乏经验实证分析,认为环境规制是不利于出口贸易的。Carraro和Siniscalco(1992)构建了开放型经济模型,认为国内的环境法规与标准最终会使企业丧失利润空间。那么工业污染治理成本对我国出口贸易尤其是对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怎样的影响?
2变量、数据与模型的选取
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关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再结合本文的研究需要,确定本文的最终模型为:lnExp=αlnIpc+βlnfdl+γlnlabor+ηlnexrate+θlntech+ε(1)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出口贸易额(Exp):出口贸易额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出口贸易规模,能直观反映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实际利用外资(fdI):本文选取数据为2000—2014年的年实际利用外资额,预测其与我国的出口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核心解释变量为工业污染治理成本(Ipc),数据为我国的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取对数。劳动力投入(labor)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表征劳动力投入数量,预测系数为正。汇率水平(exrate)也是影响一国出口的重要因素。本文数据取2000—2014年美元兑人民币的年平均标价表示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水平,预测系数为正。tech为技术进步水平,预计系数为正。本文所有数据均采取对数形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系数值均表示弹性系数。
3计量结果分析
计量过程及结果。根据模型的设定,本文根据模型(1)采用逐步回归的方式,对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见表2。表2显示了逐个加入有关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的结果,从模型2到模型5核心解释变量工业污染治理成本显著为正,这一结果符合“波特假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增加会促使企业生产清洁型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且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有利于减少企业环境排污税收等,创新带来的收益增加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出口竞争力。在控制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投入,汇率水平,以及技术进步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弹性系数为1.2244,表明在其他条件既定情况下,当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增加1%时,我国出口额增加1.2244%,当加入实际利用外资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5762,进一步控制劳动力投入的影响后,这种影响结果缩小到0.4782,再进一步控制汇率与技术进步因素,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弹性系数显著分别为0.5599,0.5393,表明我们所观察到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影响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劳动力投入,汇率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本文研究发现实际利用外资,劳动力投入,汇率水平及技术水平对出口的影响均为正向,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对出口的影响显著为正。
4结论和政策建议
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2
1.1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经过对我县一些农村的实地考察,发现很多地方还在使用比较落后的农业种植技术,用普通的喷施机器去灭虫,而且农药都不是生物农药,这些落后的喷施农药灭虫方法不但效果差,而且在很多程度上污染环境,农药不但污染大气,而且通过降雨还会污染水资源,流失到土壤中的农药,还会造成土壤的板结,同时随着农药的不断使用,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大大减小了农药的灭虫功能,但还会杀死很多有益生物,农药残留在庄稼上,被人食用,对人体也会产生极大的伤害。化肥不可能被庄稼全部吸收,这就导致化肥流失,过量的使用化肥会导致水质的富营养化,还会使土壤受到破坏,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破坏土壤的原有特质结构。
1.2对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污染的防控措施农药化肥等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的危害性极大,为了使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减小到最低,在使用中一定按照科学的方法使用,建议在农村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这样既减小了对土地的损害,又生产了“绿色食品”,做到环保,健康。
2.妥善处理农村废弃物,做好污水排放问题
农村废弃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家禽牲畜类的粪便等,这些垃圾是病菌传染的主要载体,对人的健康存在威胁,对家禽和牲畜的瘟疫传播有潜在的危险性。在农村地区,废弃物已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环保方面对于农村废弃物处理问题已经提上日程,从现实情况看来,发展沼气工程与无公害农业实现整体化,采用循环再生,实现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废弃物污染的主要途径。建议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与我县农村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制定政策,加大对农村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是的农村废弃物污染及早得到解决。家禽牲畜类粪便也是一种宝贵的饲料和肥料资源。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加工处理成优质饲料或有机复合肥料,开发利用畜禽粪便不仅能变废为宝,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粪便类污染问题,还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解决农村用能问题,极大地改善污染状况,切断病菌的传染,具有很好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我国农村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治理好农村周边乡镇企业的各种污染问题,减少对农村环境的破坏
3.1乡镇企业的主要污染现状及原因我县是山区农业县,我县一直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不懈努力。而县内的一些中小型企业的污染问题一直未得以彻底解决。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趋势的发展,乡镇企业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污染方面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企业水污染,粉尘污染,噪声污染等等。我县乡镇工业行业大都存在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和设备简陋等方面的问题。我县乡镇地区企业多数是小规模企业,设备购进的大都是廉价设备,这本身就对环境污染存在潜在的隐患。我县缺少对乡镇地区企业污染及其特点的追踪,加之乡镇工业污染防治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我县的乡镇企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目前我县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一级检测部门不到位,存在环境问题无人问,环境事故无人管的现状。
3.2对与乡镇企业污染情况的处理措施针对我国在法律法规制定中有关农村环境保护针对性不强的现状,加速对乡镇工业污染防治的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乡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县应该促进有关政府部门加强这方面工作,为基层职能部门提供法律和政策依据,加强乡镇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基础体系建设。无论是在乡镇政府,还是在乡镇企业,都要把乡镇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实行领导责任制,建立综合环境防治体系,在乡镇政府,或者村级部门,成立专门的环保小组,对环境污染防治重视起来,使农村环境极大得到改善,使我们的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让我们的家园越来月美丽,身体越来越健康。对与小规模的乡镇企业来说,要加大引进高科技人才,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政府的帮持下,购进新的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减小因设备和技术的问题对环境带来的污染。
4、小结
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3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已经具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同时,东部地区面临着资源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的多重压力,也陆续开始向内陆地区转移传统技术与产业。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工业为主。工业作为三次产业中污染排放量最多的产业,其转移过程可能也伴随着污染的转移。如果这种转移规模较大,就会对生态环境原本就相对脆弱的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部分发达国家以及东部部分地区发展初期采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造成了种种矛盾和危害,应该作为深刻的教训。如何既有序推进产业与技术的转移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又保证不同类型区域生态环境普遍改善,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竞争国家之间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环境规制标准国家的企业,往往刻意降低本国的环境规制标准,从而使污染密集型产业不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的天堂”(Esty,1994,1996)。同时,许多实证方面的研究表明,这种以环境规制标准降低来吸引高规制标准国家产业转移的竞争往往是竞争到底的(racetothebottom),即这种相互竞争博弈的结果导致各竞争国的环境规制标准一降再降,形成恶性竞争,使得环境不断恶化(ManiandWheeler,1999;vanBeersandvandenBergh,1997)。因此,通过产业转移,完成污染转移、能耗转移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欠发达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尤其是广大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目前中国环境污染与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已有的关于中国环境污染与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FDI对国内环境的影响。如夏友富(1999)系统阐述了外商投资于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现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舒基元(2003)分析了国际污染转移产生的途径与根源,以及我国在利用外资以及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环境污染转移问题。杨海生等(2005)根据1990—2002年中国30个省市环境、经济、贸易数据和29个省市FDI的数据,建立全球化与中国的计量模型,发现FDI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DI对环境有负效应。在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所引起的生态效应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见,且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如杨昌举(2006)、黎金风(2007)、谢丽霜(2009)等,定量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2001—2008年中国污染排放转移变化以及污染型行业的布局变化,分析了污染转移与污染型产业转移的关系,发现区域间的实际污染转移变化并不完全与污染型行业的区域转移情况相吻合,而区域间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正好解释了这一现象,且技术进步在减少污染排放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产业和技术两个角度对当前环境污染转移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为实现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要求提供决策参考。
二、全国污染排放转移变化情况
笔者选取2001年与2008年的工业化学含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以及固体废弃污染排放数据,应用公式Pj=pijt+1pjt+1-pijtpjt分别计算出2001年和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各类污染排放占全国污染排放比重的变化情况(见表1)。其中pijt为t年i省的j类工业污染排放量,pjt为t年全国j类工业污染排放量。通过分析发现东部地区除固体废弃物排放比重有所增加以外,化学含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排放占全国污染排放的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中部地区除工业烟尘排放比重有所减少外,其他污染排放都有所增加。西部地区除工业烟尘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比重减少外,其他污染排放比重都有所增加。东北地区除固体废弃物排放比重减少外,其他污染排放比重也都有所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与2001年相比,2008年污染已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主要表现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转移。而就污染转移的程度来看,废水化学含氧量、氨氮以及大气二氧化硫这三类主要污染排放向西部转移的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而工业烟尘排放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工业粉尘排放向中部转移的程度则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排放主要向东部和中部转移。
三、全国污染型行业的产业布局变化情况
从全国污染排放转移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除固体废弃排放以外,其他污染排放都有从东部沿海向内陆转移的趋势,其中污染排放向西部转移的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笔者初步猜想可能在2001—2008年,污染型行业的区域布局由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发生了转移。以下将依据34类不同行业各污染物排放占全部行业污染排放的比重,确定污染型的行业,并进一步分析2001—2008年间这些污染型行业的布局变化情况。
(一)污染型行业的确定
不少研究将单位产值的污染排放量作为判定污染型行业的基本指标,这一标准虽然能衡量一个产业的污染密集度,但这里主要想测算2001—2008年间污染型产业转移对环境污染转移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因此,笔者将侧重于对行业具体污染排放量的测度,根据2001—2008年的行业污染排放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出不同行业各污染物排放占全部行业污染排放的比重(其中不考虑被列为其他的行业),并依据各行业污染排放的比重排名,从高到低选取行业污染排放加总达到全部行业污染排放90%的行业作为污染型行业(见表2)。
(二)污染型行业区域布局转移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了不同类污染型工业行业,以下将根据2001年和2008年不同污染类的污染型行业的工业生产总值,应用公式Sj=nk=1Σykjt+1yt+1-nk=1Σykjtyt分别计算出2001年和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不同污染类的污染型行业区域布局转移变化情况(见表3)。其中ykjt为t年全国j类污染型行业的生产总值,yt为t年全国工业总产值。通过表3可以看出,与2001年相比,2008年东部地区的化学含氧量污染型行业、氨氮类污染型行业、工业烟尘污染型行业和固体废弃污染型行业整体占全国的比重都有所下降,而二氧化硫污染型行业、工业粉尘污染型行业的比重上升。中部和西部地区各类污染型行业整体占全国的比重都有所增加,但中部增加幅度较大,行业转移变化比较明显,西部则整体增加幅度相对较小。东北地区各类污染型行业整体占全国的比重都有所下降,其中二氧化硫污染型行业、工业粉尘污染型行业、工业烟尘污染型行业和固体废弃污染型行业比重下降明显。因此,总体来看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污染型行业的布局发生了明显的转移,主要转移到了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中部承接了相对较大部分的污染行业转移。
四、污染转移与产业转移的关系
从第二部分得出的结论来看,从2001—2008年间,污染开始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主要表现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转移。但通过第三部分的分析发现东北地区的污染型行业占全国的比重是明显下降的。这两个结论出现了矛盾。而就污染转移的程度来看,第二部分的结论是废水化学含氧量、氨氮以及大气二氧化硫这三类主要污染排放向西部转移的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但从第三部分得出的结论来看,化学含氧量污染型行业和氨氮类污染型行业却表现为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且向中部转移的幅度大于西部;二氧化硫污染型行业则表现为由东北地区向东、中、西地区转移,但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从第二部分结论来看,工业烟尘排放表现为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工业粉尘排放向中部转移的程度则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这也与第三部分的结论相矛盾———工业烟尘污染型行业主要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转移,而工业粉尘污染型行业主要由东北地区向东、中、西地区转移,且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第二部分得出的结论是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排放主要向东部和中部转移。而第三部分结论中固体废弃污染型行业却表现为由东部和东北地区向中西部发生了转移。两部分的结论相互矛盾说明之前污染转移是由污染型行业的布局发生变化所导致的这一设想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忽略了各区域污染排放技术对污染转移产生的影响。如果一个区域总体所使用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变好并高于其他区域,则即使其承接了较多的污染型行业,其污染排放量的比重也不一定就大幅度增加。同样,即使一个区域污染型行业未增加或者转移了出去,但其近几年总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变差或者低于全国平均技术水平,则其污染排放占全国的比重也可能增加或者高于其他排污控制技术高的区域。因此,有必要对2001—2008年间全国各省的污染排放控制的技术进行测算,看是否是因为各省份工业污染的排放技术发生变化导致以上问题的出现。
五、污染转移与全国污染排放技术变化的关系
对2001—2008年间因技术原因导致污染排放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情况进行测算,从而了解技术变化对污染排放的影响。通过将现实中的污染排放量与对应产业结构条件下应该排放的污染量进行比较,得出因技术原因导致的污染排放,具体见公式(1)。T=pit+1-31i=1Σ35j=1ΣSijt+1pjt+1Pt+1-pit-31i=1Σ35j=1ΣSijtpjtPt其中,pit+1为t+1年i省的实际工业污染排放量,pjt+1为t+1年全国j行业的污染排放量,Sijt+1为t+1年i省的j行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Pt+1为t+1年全国工业总的污染排放量。31i=1Σ35j=1ΣSijt+1pjt+1表示t+1年i省在该省的产业结构条件下所应当排放的污染量,则pit+1与31i=1Σ35j=1ΣSijt+1pjt+1的差值则体现出t+1年i省因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原因所产生的污染排放量。当pit+1-31i=1Σ35j=1ΣSijt+1pjt+1>0说明t+1年i省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pit+1-31i=1Σ35j=1ΣSijt+1pjt+1<0说明t+1年i省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T则为t+1年与t年相比i省因技术原因所产生的工业污染排放在全国工业污染排放的比重变化情况,表现为i省分别相对于t+1年与t年的全国平均技术水平而言,其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进步程度。当T>0时,即在t年到t+1年间,i省整体因技术原因导致工业污染排放比重增加,表明i省分别相对于t+1年与t年的全国平均技术水平而言,整体工业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发生了退步。当T<0时,即在t年到t+1年间,i省整体因技术原因所产生的工业污染排放比重减少,表明i省分别相对于t+1年与t年的全国平均技术水平而言,整体工业污染排放控制技术进步。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全国四大区域版块之间环境污染转移的变化,笔者计算出2001年与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整体工业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情况(见表4)。总体来看,东部地区整体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表现为明显的进步,中部地区技术水平也有较大程度提升,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则相对全国平均技术变化水平而言相对下降,而东北地区的污染排放技术下降更为明显。从分类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的废水化学含氧量排放控制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对下降,且西部的下降幅度大于东北地区。从废水氨氮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情况来看,除东部地区技术提升外,中、西和东北地区都下降,其中西部技术相对整体水平而言下降的幅度最大,其次是东北地区。从二氧化硫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情况来看,东部和中部都有明显的提升,西部和东北地区技术都下降。工业烟尘排放技术东、中、西部都有所上升,其中东部和西部上升幅度相对较大。东北地区的工业烟尘排放技术下降相对较为明显。对于工业粉尘的排放控制技术而言,除中部地区技术相对整体水平明显下降外,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技术都有所进步,而东部地区进步最为明显。从固体废弃物排放控制技术来看,东部技术相对整体水平有所下降,其余的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都表现为技术进步,且西部技术进步最为明显。
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 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障碍分析
中图分类号X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66-02
Abstract Necessity mainly on industrial promo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Mai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analysis of clean production of enterpris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promoting cleaner production,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Enabling organizations to achieve win-win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Keywords cleaner production; sustained development ;There are still plenty of shortcomings in our work;hinder
清洁生产自80年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以后,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响应,成为一种环保潮流,被认作是环境战略由被动反应转向主动行动的转折点。清洁生产是对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实施综合污染预防的一项战略措施。它从生产发展自身中解决环境问题,是转变我国长期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粗放经营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实现工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 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1.1 清洁生产是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清洁生产是降低排放强度,减少工业污染,缓解环境压力,实现由末端控制转向全过程控制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由于长期沿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投入多、产出少、消耗高、浪费大,也使资源供给不足和环境压力问题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问题是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用于环境治理的投入大大增加,然而就治理模式看,末端治理投入多,治理难度大,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实现统一,企业积极性不大,清洁生产是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为目标,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的统一起来,是目前最佳的模式。清洁生产体现的是“预防为主”从改造产品设计、替代有毒有害原材料,优化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物料循环和废物综合利用多个环节入手,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1.2 清洁生产审核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在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上,环保部就提出了工业污染防治必须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实行清洁生产。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保护环境的同时,在企业内、外发展优势互补,相互影响,形成社会化运行网络,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清洁生产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实现环境、经济效益双赢。
1.3 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现有企业污染物超标排放的比例很大,相当一部分企业超标运行,不能达到国家及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有的老污染源中有许多是“双超”企业,技术工艺落后,生产设备陈旧,资源能源浪费严重。强制性清洁生产正是对现有环境管理制度的有效补充,对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起到明显的作用。
2 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及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盘锦市实施清洁生产已12年,全市大中型企业85%以上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但是在审核过成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2.1 企业思想观念守旧
企业环境管理不够重视,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粗放生产经营的传统观念没有扭转,观念尚未更新。没有把清洁生产理念应用在产品和生产过程中,企业普遍存在追求贷款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和片面认为技改就是清洁生产的狭隘思想。
多数企业从设备工艺上思考的多,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考虑的少,对新兴的清洁生产理念拒不接纳,并简单的把清洁生产看做清洁文明生产及技术改造,认识不到清洁生产是一种管理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但可以大幅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可以使企业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
2.2 企业资金短缺,技改投资严重不足
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的资金难以筹措,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又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国家没有投入,企业自有资金缺乏,单靠企业内部资金积累实施清洁生产的难度很大,贷款困难,在没有优惠政策,虽然辽宁省可以申请清洁生产周转金贷款,但是企业还是难于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
2.3 企业计量设施不完善
在审核过程中,由于需要实测输入、输出物流,建立物料平衡,而实测必须在正常生产的前提下进行,一般我们都按连续生产72小时的生产数据作为依据,但往往我们会发现企业没有或者缺乏中间的计量手段,大多数企业一级计量比较完善,二级计量有所缺乏,三级计量更有大量企业没有。致使一部分数据需要理论估算,不能真实有效的将清洁生产前后变化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核算。企业正常生产是在动态条件下进行的,变化的因素较多如生产条件、价格、原材料、产品种类等,致使企业对清洁生产的效益分析困难。方案实施后实际效益是多少,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企业难以确认从而行成一笔糊涂账,这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问题,也成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一个重要瓶颈。
2.4 企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
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是能耗高、资源消耗、污染严重的又一重要问题,通过审核我们发现,大部分国有企业设备陈旧,有的甚至处于报废边缘,即使有些水平较高的企业,也面临不断技术改造的需要,这也是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遇到的一个重要技术障碍和困扰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的辣手问题,也是企业出现片面注重技改的技术根源,制约了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作。
3 企业实施好清洁生产审核措施和建议
清洁生产不单是一种防治污染的手段,更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只要把这种理念在企业深深扎根,企业才能持续开展好清洁生产工作。
3.1 用清洁生产审核的实例,有效的开展宣贯工作
清洁生产审核的宣贯工作是实施好清洁生产审核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审核企业领导及广大员工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能否实施好清洁生产审核的前提条件。宣贯工作是否搞的透彻,直接关系到全过程审核的成效和质量。在宣贯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投影设备直观、清晰的效果,采用了之前清洁生产审核的化工、石油炼制等行业的实例,结合审核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骤,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比较好,一改过去就审核谈审核,泛泛的讲解目的、意义、方法步骤的宣贯的方式,使大家听得懂,看得明白。加深了对清洁生产审核目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并且直观的学习了如何编制好物料平衡,如何分析原因,找到物料流失部位,如何制定好、实施好无/低费、中/高费方案。为保证企业审核质量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及技术基础。
3.2 注重调研、执行程序、实施好审核工作
清洁生产审核是通过一套系统而科学的程序来实现的,工作实践体会到,要实现全过程的控制,真正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编制好“物料平衡”及“物料流程图”,从中分析原因、查找问题是审核的关键。
首先,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将节能、降耗作为切入点,进行实测,再确定物料平衡评估方法,解决企业单耗不清的具体问题。其次在物料平衡及“物料流程”的基础上,围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查找问题,制定方案。再次、根据审核企业确定的无/低费和中/高费方案。督促企业实施好无/低费方案和中/高费方案。中/高费方案本轮不能实施的进行可行性分析,列入项目库,作为今后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的内容,使企业形成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控制,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减少物耗、污染总量,实现了企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3建立和完善审核企业管理及档案制度,巩固审核成果
在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在分析物料损耗的原因后,制定了方案,通过无/低费、中/高费方案的实施,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这些成果,如果没有制度保证,很可能流于形式,因此,把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作为重要内容,企业用文件的形式将制度固定下来,并建立岗位责任制。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清洁生产。
4 结论
资源不断减少,污染排放标准不断提高,致使“高能耗、低产出、低附加值”的粗放型企业必须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清洁生产是一项全社会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工业企业应把清洁生产作为主体,自觉行动起来,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支持清洁生产工作,来引导和约束企业实施好清洁生产工作。用清洁生产理念促进工业发展和深化工业企业污染防治,使企业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雾霾;二氧化硫;烟尘;粉尘;长春市
中图分类号: X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49-2
1 雾霾天气现状及影响
雾霾天气已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也是亟须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2012年,北京、南京、武汉、济南、上海、广州、青岛、乌鲁木齐一并被列为中国雾霾城市,如今“大雾霾城市”已蔓延全国多个城市,重度的雾霾天气不仅因较低的能见度造成交通的不便,更因空气的重度污染导致呼吸道患者以及其他疾病患者的增多而引起国人的恐慌,乃至受到邻近国家日本及世界其他各国的广泛关注。
2013年1月,正值采暖期的长春市也出现了持续数日的雾霾天气,据环保部门监测数据显示均为最高级别的严重污染,给市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是长春市街头被重度雾霾笼罩,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一公里,公车限速限行,航班延误、给交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雾霾天气造成的交通事故也屡见不鲜;二是空气污染严重超标,有数日PM2.5达到或超过300微克每立方米。长春市10个监测点包括国家级森林公园净月潭监测站在内,空气质量指数AQI基本都超过了400,均属于最高等级的六级严重污染。据有关医生解答:在多雾霾的气候条件下,咽喉炎、气管炎、结膜炎等炎症易发,雾中的一些病原体还会导致头痛,甚至会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
2 雾霾天气的成因分析
2.1工业企业能源消耗和燃料燃烧的废气排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快速发展,各个工业、企业、事业单位等消耗大量的能源,而大量的能源消耗必然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的加重。比如煤和石油燃烧后,形成的最主要成分为水汽和二氧化碳,使得城市上空空气不易扩散,导致空气质量的下降,而燃烧不充分的煤和石油等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并排放到空气中,导致空气污染浓度加重,形成雾霾的主体。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具有腐蚀性的重度污染气体,重金属等污染物将因得不到很好的扩散而长期滞留在大气中,使得雾霾加重。
2005年以来,长春市工业废弃排放和处理情况如表1所示,2010年以前每年汇总工业企业数均为150家左右,工业废气排放总量都多余一千亿标立方米,因燃料燃烧过程中废弃的排放量占70%以上,而生产工艺过程中废弃排放量只占30%以下;每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近6万吨,2011年已接近7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逐年增多,2011年已近12万吨;历年工业烟尘排放量均为2.5万吨左右。因此,工业企业能源消耗和燃料燃烧的废弃排放是导致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城市交通汽车尾气废气排放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乘用车销售量、私家车保有量逐年增多,使得城市交通压力增大的同时,汽车尾气排放加重了城市空气的污染。汽车尾气废气排放几乎一度成为大城市的首要污染源。长春市近年来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多,据2011年9月的数据,长春市每百户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已达到16量,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加之各项刺激消费政策和大城市的摇号限购,使得长春市私家车拥有量大幅增加,交通不堪负重的同时,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使得雾霾天气加重。一个城市的汽车密度越高,因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越严重,尤其是汽车尾气含量构成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烟尘微粒如某些重金属化合物、铅化合物、黑烟及油雾、甲醛等均是构成雾霾天气的主体。据统计,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一氧化碳约3000kg,碳氢化合物200~400kg,氮氧化合物50~150kg。由此看来,城市交通拥堵,汽车尾气废气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2.3城市主要生活污染废气排放
大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人口密集必然导致城市生活污染的加重。尤其作为北方城市的长春市,严寒的冬季需要使用采暖锅炉和生活锅炉燃烧大量的煤炭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然而,煤的燃烧必然导致二氧化硫和其他烟尘、粉尘等大量污染物的排放。近几年来,长春市主要生活污染物排放情况如表2所示,2005年以来生活及其他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减少,但排放量仍近1万吨,历年生活及其他烟尘排放量均为5万吨左右,接近工业污染的20%,虽然相对于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废气排放较轻,但整体来看,城市主要生活污染废气排放,尤其采暖期时的北方大量燃料燃烧更是加重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
表2长春市主要生活污染物排放情况(2005-2011)
数据来源:2006-2012吉林统计年鉴-市政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2.4城市建筑扬尘、灰尘等悬浮物的沉积
建筑扬尘、灰尘等悬浮物的沉积也是造成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城市的新区开发、旧区改造,使得大批建筑物快速崛起,其中的扬尘、粉尘、灰尘等造成了城市空气的严重污染,导致空气不易扩散,助长了雾霾天气的形成。尤其长春市各个开发区竞争发展,农地征占,企事业单位进驻,商业住宅的快速崛起,无疑增加了城市建筑扬尘,灰尘等悬浮物的大量沉积,导致了城市空气质量的下降。
由此看来,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可只把原因归咎于某一主要方面,而是尽量全面找到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雾霾天气的方案和减少雾霾天气的解决对策。
3 对策与思考
减少工业污染的建议范文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工业企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它所产生的有害气体越来越多。在很多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势必会排放很多工业气体,而这些气体因为多含有的有害物质且不易在空气中消散,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所以,文章对于如何治理现今的工业技术污染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业污染问题的治理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1 工业废气污染的种类及成因
社会上的工业生产种类繁多,对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是石油及与之相似的工业品种,这些工业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有害气体,这些气体的有害物质在空气中无法分解,对空气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而其中污染物主要包括两种:第一、固体颗粒污染物;第二、气体污染物。
1.1 固体颗粒粉尘污染物
固体污染物是空气污染物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除了被称为固体颗粒污染物外,它还有另外一种名称叫溶胶性污染物。顾名思义,颗粒污染物一般指的是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化工厂、水泥厂及锅炉厂等这些地方所产生的废气污染。大部分是因为在这些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都需要烧煤等矿物质来完成生产,而在燃烧过程中,在很多时候燃烧物燃烧的并不彻底,随后被排放到空气中,其中所存有的不溶于大气的颗粒物就对空气造成了非常大的污染。
1.2 气体污染物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工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在现今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污染物:
(1)含氮有机气体污染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汽车相类似的一些机械产品燃料的燃烧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汽车作为一种新型、便利的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现今,绝大多数的汽车仍需要燃料的燃烧,才能进行工作。但在汽车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氮有机气体污染物,对这些气体在燃料燃烧过程中被排放进大气中,使得空气中的含氮有机污染物不断增多,不利于空气的循环,对空气的正常循环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
(2)含硫气体污染物。含硫污染物是大气污染物中并不经常见得一种。它主要是由工业企业冶炼金属所产生的,是由有金属气体在冶炼的高温环境下产生的。这种污染物还能与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发生反应后所产生的物质就是我们所说的酸雨。酸雨除了对物体具有腐蚀作用外,同时也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所危害,使人在酸雨的环境下产生呼吸系统的疾病。
(3)碳氢有机气体污染物。碳氢化合物统称烃类,是指由碳和氢两种原子组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主要来自天然源。其中主要包括四种污染:烷烃、烯烃、芳香烃、含氧烃。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们还没有感受到它对人们生活的不良影响,但是它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对人们造成了危害,这一气体的排放,对空气中的臭氧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太阳所发出的紫外线强度大大增加。不仅对社会环境造成了破坏,同时也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增加了皮肤癌的患病几率。之前有研究表明,氟物质的使用过量对环境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减少氟物质的使用量,对自己负责,对环境负责。
2 促进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策略
2.1 突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
应该加大对空气污染的治理问题,这要从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工业行业抓起。对于工业污染问题的治理,只靠个人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管理力度,制定有效、合理的整治措施,对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非法型企业,政府应该予以取缔,空气污染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把治理好空气污染问题当成重中之重。对于空气污染治理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对于如何治理的策略性建议,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参与进来,出谋划策,为空气污染的有效治理出一份力,同时结合政府的有效政策,使人民对保护环境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层面。团结统一,使空气的治理问题能够高效完成。
2.2 不断革新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技术
对于工业废气的治理,为了减少排放气体的污染物质,相关部门已经推出了多种污染气体排放之前所能进行的有效处理方法,其中主要包括活性炭吸附法、催化燃烧法、催化氧化法、酸碱中和法、等离子法等多种处理方法。除以上方法之外,废气处理塔采用多重废气吸附过滤净化系统,工业废气处理设计周密、层层净化过滤废气,效果较好。但是相关的治理技术在在治理空气的过程中,还存在比较大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在空气的治理的过新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改良,不断推动着治理技术的革新,是全社会人民团结起来,钻研治理空气污染的新技术,从而使空气污染的治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2.3 注重政策的引导和环保宣传力度
对于空气的污染,很多都是传统的工业企业造成的,对于空气污染的治理,需要耗费大量的生产资金,有很多小企业因为资金不足,为了节约成本,对于空气造成污染的问题企业给予了置之不理得态度。在这问题上,政府应该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宣传,使群众的环保意识得以有效提高,在今后环境的保护的实践中增加人民的自主意识。由于一些企业资金不足,无法完成本企业对所排放的污染气体的治理,这就要求政府对这样的企业给予一些资金上的支持,有了充足的资金,企业的污染治理才能有效进行。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的手段强制企业进行气体污染物的处理。对于对空气治理问题置之不理的企业,政府应该进行通报批评,且根据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同时要求企业必须按照要求完成,否则就会得到更加严厉的惩处。
3 结束语
文章主要论述了工业废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详细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在文章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就是工业企业,所以工业企业在治理废气污染的问题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必须要履行对于保护环境应尽的义务。另外,个人在也要加强自己的环保意识,监督好自己的同时也能对别人实行监督,团结一致,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共同构建和谐、健康、美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杨伟鹏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