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物生态工程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物生态工程概念范文1
关键词:概念图;教学探讨;效果;不足。
一、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是一种用于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有用工具,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这种把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结构图,叫做概念图,它主要包括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次4个基本要素。例如:"酶降低活化能"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其中"酶"、" 活化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降低"则标在两个概念之间的连接线段上,说明酶与活化能的关系,此线段应标示方向(成为射线),指出此命题中的主从关系。即可构成一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有效教与学的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概念图组织教学也是必然趋势之一。
二、概念图绘制步骤一般包括: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概念:围绕主题,找出十至二十个与主题相关的概念,并列举出来。可以把概念写在卡片上,便于移动,在绘制概念图的时候根据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放在适当位置。
第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将其余的概念一层一层的排放在列表上。
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概念间的连线可以是单向、双向或无方向的。连接词语应能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第五步,把说明概念的具体例子或图示写在概念旁。
三、概念图绘制规范为:
㈠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出现一次。
㈡连接两个概念间的联系词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具体明确的词。
㈢连接概念的直线可以交错,但向上或向两侧联系时需加箭头(没有箭头时默认时由上往下)。
㈣概念名词要用方框和圆圈圈起来,而联系词则不用。
四、概念图教学探讨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正实施,尤其强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究竟如何进行概念图教学呢?根据高中生物学科实际情况和自己学习及教学实践,我思考如下:
㈠概念图教学过程探讨
1、关于概念图范例。概念图教学首先应该给学生呈现概念图范例。可以提供其他生物课本现有的或者教师制作的概念图。
概念图制作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获得,需要给学生范例,让学生加以揣摩、领悟和模仿。通过上面程序,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能够较快地把握和遵循其中规范。在概念图制作的教学中,若先详细介绍概念图制作知识,空洞抽象,学生往往不知所云,不符合学生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学习心理。呈现一个简单、富有代表性的、规范的概念图范例,学生可以掌握概念图绘制的一般规律。学生领悟基础上再由学生尝试制作,积极性较高。对学生作品和前面范例的加以评讲,可使概念图制作规范和要求进一步得以内化。
2、概念图教学与其他学习方式、传统概念教学方式的关系处理。学生学完一章给自己做个全章摘要,可以鼓励他们用各种方式概括总结-用图表、概念图、比较/对比表、文字描述或任何其它他们喜欢的方式。概念图是信息处理的方式之一。因此,概念图是一种对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对于其他方式不应该排除,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否则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很好发展。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应针对学科内容特点,教会学生采取相应学习方式,利用不同知识表征方式加以学习,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如新陈代谢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细胞分裂、生长发育等用流程图比较好,DNA、 RNA、染色体、染色质、核苷酸、碱基、核糖、磷酸、氢键、碱基互补配对、编码区等用概念图比较好,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关系利用比较/对比表效果较好。
3、概念图的展示。教师在呈现概念图时应采取分步教学,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示。效果比预演时展示概念图全图要好。这样概念层次清晰,关系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把握复杂的概念和概念关系,有利于概念图制作概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当然现在有概念图制作软件,采取分步教学,效果较好。但对教师要求较高,必须预先设计好。否则随意性加大,制作的概念图不符合规范,漏洞百出,造成学生对概念图规范的陈述知识和概念图绘制程序性知识获得出现偏差,不利于学生生物知识的系统获得。
㈡、利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的效果
1、概念图在新课教学中的效果
基于概念图教学情况,在促进学生具体概念理解的传统教学策略基础上,进行概念图的制作教学应该会比老师自己进行概念图呈现取得更好教学效果。如——生态系统成分——教学中,教学目标可以有这两个:一个是学生学会绘制概念图,另一方面是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的生态系统知识。教师应该先对几个关键概念如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采用传统概念教学方式加以处理,然后再通过概念图绘制促进学生领悟、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成分知识,这样可使知识真正习得。这是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规律。正确使用了概念图,有效降低学生认知负担和心理焦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概念图在复习教学的效果
概念图是一种教与学的工具。让学生用概念图策略来探究和标识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使新学概念建立与原有概念之间的联系,既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把握,也便于记忆。特别是在复习教学中,制作概念图帮助学生复习以前的课业、统整和连贯新旧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例如,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关键概念:DNA、 RNA、染色体、染色质、核苷酸、碱基、核糖、磷酸、氢键、碱基互补配对、编码区、非编码区、外显子、内含子、解旋、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转录、翻译、逆转录、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分离定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遗传、变异、基因库、基因频率、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质粒、重组质粒、鸟枪法、运载体、细胞核遗传、细胞质遗传、质基因、核基因、目的基因、基因工程、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隐性性状。以基因的复制与表达、基因工程、基因的结构为主线帮助学生将零散知识组织及联系、处理专题研习内容,特别合适。学生的知识保持时间长,知识面宽,更能解决问题,肯动脑筋。
㈢对概念图教学的不足的探讨
1、概念图教学需花费较长一点时间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概念图再现他们知识。概念图训练需要长期性。如何在有限的高中生物教学时间内开展概念图教学值得思考。
2、"专家图"对学生高中生物个性化学习不利。概念图主要只对图的创建者是有用,构图过程为学生在特定主题上进行反思提供了结构化空间,学生只要能够清楚表达他对于主题的想法就可以了。强调"专家图"的存在和作用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不利于学生自我反思。只要学生按照概念图制作规范要求的思想构建高中生物概念图就可以了。按照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原有知识和表达方式有明显差异,对高中生物某些知识的概念整理方式和审视角度存在明显差异。如果他能够按照概念图绘制规范对某一内容进行整理并不断发散性联系,反而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具体表现。对于"专家图",,它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范例,供学生领悟和参照,而不能仅作为评价工具,否则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不利的。概念图本身也是一个发散性思维的很好工具,我们又何必让学生画的一定要跟专家一样呢?
3、忽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概念图往往反映了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静态部分,因而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影响。因此,概念图只是一种陈性述知识表征工具,对学生其他能力把握存在不足。另外,一些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和认知方式,在高中生物学习中不愿意建构概念图,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4、学生对概念图学习策略的理解具有一定难度,并表现出畏惧心理。在高中生物教学尤为明显。概念图在推广困难与我们的思维心理、个人性格有关。它的表现形式可能存在不足,不一定符合我们思维习惯、知识表征形式和交流习惯。当然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点东西加以运用。
概念图作为一种较成熟的教与学工具或策略,国外广泛推广说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实效。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概念图与新课程改革是基本相通的。概念图作为"学"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1]刘恩山、徐洪林:运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学科教育2003,(7)。
[2]王大平、李新国:概念图的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2004,(6)。
[3]袁维新:概念图及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生物学教学.2003,(9)。
[4]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8)。
[5]张倩苇:概念图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导刊.2002,(11)。
[6]高学林:生物学教学中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与变式练习设计.生物学教学.2003,(4)。
高中生物生态工程概念范文2
自制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课件是一种借助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多媒体操作软件和技术制作课件为实验教学服务的方式。通过笔者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自制的高中生物实验课件具备贴近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信息量大、形象生动、具备地区乡土气息的优势,能够广泛运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各方面。
由于高中生物实验内容部分比较复杂抽象和结论相对严密,并且许多又带有验证和探索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实验教学一直处在与时俱进的摸索探究之中。现代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要求,已经从多年前的强调实证发展到了突显能力、探究、创意的阶段,不仅使原来的生物科学教学目标得到补充,而且在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趋势要求大融合的多个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优越性。本文想通过自制生物实验教学课件的应用浅谈一些体会。
一、自制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课件在实验教学中的优越性
1.自制的实验教学课件内容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和记忆。
生物科学实验教学有其特殊性,很多概念、理论和实验原理较为复杂,抽象且较难理解,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作用、酶的本质和特性、基因和染色体上的伴性遗传、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等复杂的生物科学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挂图、板书、投影等)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让学生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而利用自制的实验教学课件将与高中生物学科理论目标相关的图像、声音、动画、图形综合组织呈现,形象化、贴切化地表现出来,并同时有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多角度设置情境问题,引入构建相关的理论体系,能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体验,多种感官刺激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2.节约实验时间,增加实验信息量
利用自制实验教学课件,教师减少了一对一实验指导的时间,在有限的实验课程时间内可以传播更多的理论和技术,也为实验重点、难点的充分表述、练习等赢得了时间。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创造性结合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的信息盲点,扩大生物学科的信息量。现代关于生命科学的教育越来越关注生命科学原理和技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体化应用,新信息、新技术不断充实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例如基因工程、内环境稳态的机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都是最近几年被充实到了实验教材中;另一方面,学生的实验时间却总是增加得不够,因此,理论及实验内容的逐年增加和学时的相对有限这对矛盾就明显出现。通过自制实验课件,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实践技能锻炼的条件,这对于课时有限而实验内容繁多的生物科学而言,无疑是画龙点睛。
3.优化实验设计,拓展实验探索空间,使理论与现实融会贯通
根据实验教学目的和内容的不同,我们在往年实验课件和实验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修善,减少了实验准备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由于生命科学理论和实际的密切联系,在实验前经常需要帮助学生复习前期知识,自制生物实验课件能图文并茂方便地阐述,使相关知识相融合,使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等不同模块间的知识有横向、有纵向的联系,使实验内容更加完备,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4.易于更新,拓展新的实验知识
自制的实验课件可以随时增减实验技能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指导、更新更切合实际的学科实验方法。同时实验课件制作也促使实验教师在不断学习生物科学专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学习制作课件所要求具备的操作技能,从而间接促进了业务水平的提升。
二、正视自制生物实验课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1.课件内容和实验组织形式如果运用不当,会疏远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探讨交流,也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实验操做素养的发展。
有研究学者发现,教学课件部分不及传统实验教学,教师易沦为电影放映员,实验课堂上学生、实验教师之间的语言、手势和神态的直接交流减少,这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疏远。
2.过分频繁隆重地使用自制的实验课件,实验教学效果可能不理想。
实验课件内容若大量加入特技效果,如大量添加画面、声音,音乐震撼,五彩缤纷,对提升和发掘学生的实验技能素养是非常有害的。我们自制的实验教学课件,设计要求关注学生是主动、积极的知识能力的采集构建者,无论自制实验教学课件预设得如何周全完美,要让学生掌握生物实验技能、具备生物实验素养、达到生物实验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验教师生动的演示和学生之间的切实操作、交流互动、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等都特别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优的实验教学效果。
众多教育学家历来认为,任何实验素养的锻炼发掘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操作,所有的自制实验教学课件等手段都要为教学实践服务。实验教师应端正实验教学态度,扬长避短,树立良好的无私奉献精神,将生物科学理论指导与科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更好地为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服务,发挥出应有的技术优势,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正威 探究性学习实施中的几个问题.《生物学通报》,2006年,1月。
2.苏相洁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探讨.《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8月。
3.周晓莉 如何利用高中生物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年,第2期。
4.包福兴 生物活动课程设计的探索.《中学生物学教学》,2003,第2期。
高中生物生态工程概念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生物;微课;教学设计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已经成为一线生物教师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手段和工具,其中微课就是最为常用的一种。生物教师通过应用微课,给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增添了几分活力,并最大限度地提升了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微课与高中生物教学
(一)微课内涵微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微课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并且以互动性强、参与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所谓微课主要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以视频为载体,并紧紧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而展开的一种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微课不是单纯的视频教学,也不是对原本课堂教学的压缩,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时间短。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微课教学时间比较短,一般为5~8分钟。这一教学时长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出发点,而进行设计和规划的一种片段性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2)主题突出。微课教学时间比较短,其设计常常围绕某一个教学主题展开。在这种单一的教学主题下,教学目标更加突出和明确,更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3)教学内容比较少。在微课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结合相关的主题进行知识点讲解,对复杂的教学设计进行简化。(4)辅。微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但不能替代整个课堂教学[1]。
(二)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就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来说,其知识点较为杂乱,内容比较难,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通过在教学中应用微课,首先,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其次,教师可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将其制作成微课视频,并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查阅学习,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微课,打破了学生课下学习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不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全面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2]。
二、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实践
在“互联网+”时代,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工具,已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首先,在生物课预习中运用。教师在进行生物课预习时,结合教学目标对生物知识点进行整合、分类,并针对其中的知识点,录制多个教学微视频,建立一个微课资源库,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展预习。其次,借助微课进行课堂导入。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从互联网上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制作出微视频,并借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中。例如,在开展“胚胎工程”教学时,教师结合“多利羊的诞生”微课进行课堂导入,并在教学视频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小羊多利是怎样产生的?这个过程运用了什么生物技术?再次,借助微课构建生物知识体系。鉴于高中生物知识点多、繁杂等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形成一个生物知识体系。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微课这一形式,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生物知识体系。例如,在开展“DNA复制”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的形式,将相关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最后,借助微课实现知识的延伸。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下,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而借助微课这一有效的形式,可对生物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例如,在进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设置出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视频进行学习,以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三、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的设计思路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目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设计高中生物微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新教学理念。要想加强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一方面,教师必须要转变、更新传统的生物教学观念,并将微课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在实施微课教学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安排好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并对学生微课的学习节奏进行控制。第二,教学分析。在高中生物的微课教学中,为了保证微课的有效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要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紧紧围绕这一中心,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重点、难点),精心制作教学视频,并将其到教学平台上,引导学生对其展开学习。例如,在“生态能量流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将“能量的流动”作为教学重点,并据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出一定量的教学视频,将这一重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完成对教学重点的教学。第三,重点与目标。微课虽小,但是在教学中也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开展微课教学。第四,微课设计。微课设计必须要注意两点:一方面,在微课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主要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微课教学材料进行整理和优化,进而形成高质量的微课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教师还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测评,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为其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五,反思。微课在高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应用之后,教师必须要加强教学反思,对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优化等,进而不断提升微课的应用质量。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反思时,应避免从自身的角度进行考虑,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以确保反思的科学性。
结语
高中生物生态工程概念范文4
本文通过归纳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对高中生物的教学进行系统分析,针对问题提出系列对策,对高中生物的教学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主要有如下情况:
1. 从授课者角度分析,主要存在如下情况:(1)课堂教学观念较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不足、综合教学不够等;(2)实验教学力量薄弱、设备不全、课程开设率较低、教学形式落后等;(3)生物课外活动数量少、活动的形式单一等;(4)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教学质量的最主要评价依据为学生的考试成绩;(5)教师队伍中存在职业情感淡薄、知识素质水平不高、教研教改能力不强等问题。
2. 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其个人因素(如学习基础情况、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1)知识基础薄弱,认知系统结构化程度不高;(2)学习积极性不足,动力不够,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自我调控能力较差,缺乏持久的学习耐力;(3)思维方式僵化,会选择性对用脑思考的问题进行回避或排斥,对困难任务具有一定的恐惧感;(4)缺乏对生物课程学习的意志力,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恒心和毅力;(5)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不善于逻辑思维、不善于运用学习策略等。
3. 从环境影响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因素影响教学质量:(1)生活环境;(2)师生关系;(3)同学关系;(4)生物的学科地位等。
结合上述分析以及对诸多文献的参考,笔者认为影响高中生物教学问题的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策略
针对高中生物教学的问题,本文采用了综合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剖析法、数理推断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对策。
1. 优化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学习逐步领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积累经验教训,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1)兴趣培养策略。主要表现为增强对生物课程的求知欲,找到对生物课程学习的兴趣点,提高学习动力。(2)积极准备策略。主要是深入理解生物学的学科性质,并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制定学习任务以及学习策略,提高生物课程学习的主动性。(3)自我监控策略。按照所制定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策略,制定生物课程学习计划表,对课程的学习时间以及具体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和反馈,自我监控策略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4)理解掌握策略。加强对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并善于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释生物现象,解决生物学问题。(5)观察实验策略。积极增强对生物现象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生物实验的操作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生物现象的观察、实验,增加学习者对生物课程具体的、明确的理解。(6)问题导向策略。以问题为导向,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理解巩固,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①问题导向策略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确定问题表征―制定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监控反馈问题。②
2. 克服思维定势。我国高中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模式,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严重。经综合文献法调查研究得知,影响生物学学习的思维定势主要有:经验定势、习惯定势、从众定势、书本定势和权威定势。③其中,习惯定势对生物学习负效应最显著。
通过教学实验和案例分析统计,发现以下策略能有效地缓解不良思维定势的影响,增强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1)举一反三法教学。在引导学习者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中,不断变更其非本质属性,制造新的情景,引导学习者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生物现象,克服或弱化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运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中,要把握问题的本质,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呈现形式或结论,使生物现象的本质更全面、更清晰。④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进行比较,减少概念模糊现象的发生,具体有以下几种对比法:相似对比法、相异对比法、纵向对比法。
(3)错例剖析法。教学时,要注意典型问题的收集、归纳、整理,并及时反馈给学习者,通过对错例的剖析以及不断的刺激,巩固学习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4)预先控制法。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收集整理信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事先采取措施,避免问题的发生。
(5)发散性思维法。⑤以问题为中心,训练学习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问题,使用不同的方法,得到更多、更巧妙、更新颖答案。发散性思维法可有效拓宽学习者的思维视野,消除学习者的思维定势影响。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复合思维法、一题多解法、逆向思维法。
2. 创新教学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入人心,创新教学方式的呼声也日益加重,生物学的教学方式创新主要有:
(1)插图教学法。生物学插图教学能有效满足学习者对三维事物的想象,提高教师对书本知识的驾驭能力,增强课程的直观性、科学性、趣味性,对生物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2)模型教学法。生物学的模型教学可以使一些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呈现出实物化、形象化,使生物学学习变成一种充满乐趣的、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继而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生物学的模型教学法有以下几种类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物理模型、理论模型和软件模型等。
4. 增强自主学习意识。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我国学者程晓棠认为,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的学习机制,通过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材料完全支配,达到对知识进行学习、巩固的一种模式。
而自主学习较为系统、广为接受的理解,是由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教授提出的自主学习研究框架,(见表1)该框架建立在动机、行为、环境以及自我调节交互影响的思想基础上。
表1 齐莫曼的自主学习研究框架
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能自觉、主动地从事和管理学习活动,从心理上减少对教师或其他人的依赖。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授课者、学习者以及学校共同作用,通过学习者优化学习策略、克服思维定势、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授课者创新教学方式,运用模型教学、插图教学等改善学习效果。同时,还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学习所需要的设备。
注释:
①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130.
②胡志军.变式教学在生物实验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2005,4:27-28.
③蔡小雄.习题教学中思维定势负效应的校正[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3:51-52.
高中生物生态工程概念范文5
一、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和地位
以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笔者先轻松愉快地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萧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生物新课标不仅对生物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生物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物观。另外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转变课堂的主体,转化师生关系,改变教师高高在上的角色,让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1、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三、要正视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重视实验不仅体现在考纲有20个基础实验的上,体现在课本大量的科学史上,更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明确要求上。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鲜活认识,破除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神秘感,不再觉得创造知识是高不可攀的。对实验教学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不可为了实验而实验。譬如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它细分成不同的细节,融入20个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在回顾科学史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史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哪些人在何时做了哪些事。实验不仅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策略。以什么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多以探究的形式,基础差的可以先学习理论再实验验证,学校硬件环境差,可以多做演示实验。
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高中生物生态工程概念范文6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到研究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是活动的关心者和合作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体验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提高。在研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处理各种事物中体现出来的计划性、灵活性、独立性等,显示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新的发展变化使学生更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正是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这一特征,使得研究性学习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在生物选修课程中的运用
新课改形式之下,以学生探究为主,强调师生互动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具有吸引力,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生物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适用性。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而生物教学也同样应该以自然界存在的特别是身边存在的生物体以及生命现象为教学的对象,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探究课题和实物材料。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还敦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掌握和控制全局的能力,有对生命科学动态的密切关注,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现代教育理论,并使之再应用到教育教学环节中,让教师丰富和完善自己,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高中生物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选修部分成为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之一,也是本次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一大挑战。2016年7月广东开始使用全国卷,高中生物高考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选修部分的考核以大题形式出现在选考题部分,选修1和选修3各一道题。比起以往单选或双选的考察形式,这种大题形式的出现对知识点的考查更加深入了,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以及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三个模块。一般情况之下,高考主要考查的是选修1和选修3两个模块,所以在教学中一般只会选择教选修1和选修3的内容。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其中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是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
与必修模块相比,选修内容理论性没有那么强,也不会过于抽象,大部分跟生产生活联系比较紧密,这样的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而言也更适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另外选修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以往经验,一般都是以专题模块的形式开展,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选题素材。
以选修3研究性教学为例,选修3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这五个模块的内容,每一个模块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以先针对这几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可以是视频或者文字图片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自由选择相关的专题进行课题研究。若学生选择基因工程技术专题,可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是什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在哪些方面有应用?转基因食品安全吗?基因工程的优势和弊端是什么?近五年高考基因工程部分考查的内容和形式分别是什么?社会中哪些职业会涉及到基因工程?
课题小组通过合作探究模式,查找资料解决相应的问题,可以向相关老师或专业人士求助,整理Y料进行做成PPT或者word文档,小组协作向全班同学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学需要对该部分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指导或者补充,最后进行知识点总结和习题测试。
这种将课堂还给学生,关键部分教师进行总结补充的教学模式,结合了传统生物教学和新课程的要求,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研究性学习在生物实验课程中的运用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课的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学生接受为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不会设计实验、缺乏实验技能迁移和创新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需要转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过程,在教学模式上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多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阶段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材料,自己探究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这样他们对实验的探究热情将会大大提高。如果能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那么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探索中自己寻求答案。曾经在别的学校观摩过一次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课,教师在讲完原生质层的概念后,提出如何证明原生质层是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接着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实验材料或自己携带的材料分组开始进行实验探究,有用30%的蔗糖溶液作渗透剂的,有用20%的蔗糖溶液作渗透剂的,或者用10%的食盐水来做渗透剂的,还有用红墨水做渗透剂的,在试验材料的选择上有用洋葱内表皮的,也有用洋葱外表皮的,分别探究这些试剂的作用,实验完后,小组成员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好的实验结果进行经验分享,不好的实验结果也分析失败的原因,最后其它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提问,整堂课下来,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实验结果也多种多样,教师评价针对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自由度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中寻找自己寻找答案
一直以来,对于大部分时间呆在教室上课的高中学生来说,实验课非常宝贵,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如果能将实验课程模式进行转变,形成这种探究实验课的模式,相信学生实验课质量会更高,对提高生物学学习兴趣将会大有帮助,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创新活跃的思维。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是多方面的,在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的锻炼是多方面的,教师也进行了自我教育,提高了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白林.高中生物选修部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