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1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只要发扬“诚”的德行,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季羡林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相互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想以高度发展的科技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实包含了“天定胜人”与“人定胜天”两个观念。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以人生观察宇宙,使人与天合而为一。以天道贯通人事,正性命以明道德修身之原,以求天人和谐。

明洪武调卫入云南后,进入了战天斗地的第一个阶段。离开中原后的思乡之愁,肯定被眼前的自然生存环境逼得有所释怀,新到山区,水土不服,丛林瘴气,毒雾,疾病瘟疫等威胁着生命,再加上野兽出没,首先是活下来,然后才能戍守边疆。史书上偶有记载,口头经常流传“彝娘汉老子”之说,三川坝子的老年妇女,来客人时,不上桌吃饭,躲在灶膛前吃饭的情景,依然延续至今。“害羞,羞死了”也是口头禅。是生存、传种接代的一个最好佐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原文化中“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化作生存下来的行动。开垦了几个坝子的水田,种植了水稻等农作物,维持了温饱等生存的需求。精工细作,按节气栽种的传统至今保留,与天斗与地斗。三川坝,期纳坝成了鱼米之乡,程海镇金兰村每年八月十五的“刀杆节”是问天之路,是一部至今仍活着的历史(另文详述)。刀杆节是“斗”后的理性思考,是与自然和谐沟通的桥梁,一条通天之路。

语言文化中,“月亮”永胜人叫“太阴菩萨”,简称“太阴”,儿时中秋节祖母祭祀月神,口中念:“太阴菩萨,保佑全家……”永胜人深得“太阴”的古意,并坚守至今。我们知道“太阳”、“太阴”组成的“阴阳理论”,永胜人坚守《周易》的精髓,把“太阴”叫成“月亮”,反而生硬、别扭。“月亮”叫成“太阴”深得古意,得《易经》之神韵,且坚守至今,是永胜人对《周易》的一大贡献。永胜,还有一个地名:太极。从鹤庆往永胜一看,深得阴阳之道,叹为观止,曾是一个行政区域的名字――太极乡。(见图一:刘汝璋老师的太阴图)

(图一)

六德他留碑林中“老鼠滚南瓜”的碑座图案(见图二)。“火草神草”的图案更能表达天人合一的哲理,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老鼠滚南瓜”,左右两只老鼠,南瓜居中,瓜蒂长而弯向右边,瓜叶清晰左边老鼠尖嘴啃向瓜叶,前腿搭在南瓜上,后腿着地,尾巴清晰,右边老鼠前腿也搭在南瓜上,位置稍低,昂首扶在南瓜上,构图简洁、大方,充满浓厚的情趣,神形兼备,形象丰满,意蕴深远。老鼠偷南瓜,民间故事中经常讲到,一般人墓碑上多雕刻吉祥图案,他留山碑林才雕刻有老鼠的图案,一句话,说明了众生平等,天人合一的哲理蕴含其中。

老鼠滚南瓜图(图二)

火草是原始他留人织布制衣的原料,也是流传至今制作他留火草服饰的主要原料。碑刻中最多的是火草,极富地方特色,从图二中可以看出:将植物的火草形状与动物的羊创造性的合在一起,下面是火草的形状,变形的叶片,叶子的画法对称又有变化,线条明快,简洁,火草的花型与羊头合在一起,简直是神来之笔,羊头的形状栩栩如生,这就是永胜文化的(艺术上)典型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火草神羊图”(图三)

天人合一的和谐,一直渗透在永胜文化之中,物我互渗,并以己观物,常常把内在的情感投射到类似有联系的外物上,把自身的情感、意愿、理想托之于审美之物上,托物言志,逐渐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规律,构建边屯文化,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2

所谓的人文精神,其实就是重点表现出人们自身的地位,关注人们自身的全面发展,将人作为核心。具体来看,因为我国传统文化同国外文化有着非常显著地不同,因此对于人文精神的解读也存在非常不同性。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一直都非常注重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人文精神的发展也是由来已久。从国外的历史发展来看,人文精神主要是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其更加的注重对于人们自身的爱好以及喜欢。因此可以看出由于文化的巨大的差异性,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各有所见,不过人文精神的实质思想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其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以及联系,最终维持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1]。

二、人文精神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关键性

应该可以说,人文精神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其对于美术教育全面系统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动人们的个性发展。目前很多高校生的个人综合素质非常高,其继续一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弥补自身的缺陷。其关键性的表现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入手分析:首先是人文精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美术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在一些高校中,因为不同学生受到来自于自身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其每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内涵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其必须找到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契机下,人文精神就正好应运而生,其主要的核心本质就是充分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其利用对人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可以让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身的学习模式。

其次人文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协助高校老师更好的实施个性化教学,尽管当前很多高校老师自身拥有大量的知识以及教学经验,不过因为其长期以来都是进行美术教育方面的工作,对于美术教育也具有自己单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老师们会将自身的经验具体的实践运用到美术教学过程中。虽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不过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这些教学方法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也很难达到目前高校学生以及社会的预期目标。如果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美术教学的话,那么这样不但能够让美术老师在传授自身经验的同时,也有助于改进和汲取其他一些良好的教学手段和思想。再其次人文精神的融入,可以有助于推动美术教育模式的全面进步,随着综合素质教育脚步的不断加快,目前一些高校美术教育也开始不断的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和研究,最终让美术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把人文精神同高校美术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最终实现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一般情况下,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尊重个性,它非常鼓励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同时为很多美术教育老师提供了一定模式的参考,为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方式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人文精神可以将美的定义进行具体的明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都是处在不断的追求过程中,其实不同的人对于美的定义都存在各自的见解。在美术教育中,美也具有不同的表现意义。通俗的来说,人文精神对于美其实类似于起到一种助推效果,其可以有效的协助高校学生以及教师在没有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对美进行个性化的定义,这样就使得美的表现方式也存在多样化。人文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打破了传统高等美术教育的束缚,汲取了更多良好的知识,定义出丰富美的展现方式[2]。

三、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必须得到不断提高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强化必须成为其工作的重点来抓,很多人觉得高校美术教育非常注重美术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实践的学习,但是却很少将学生在美术理论中感知的美术创作情感的体验以及审美意识重点关注,所以高校美术教育在向学生传授一定技能的同时,必须要相应的将美术中的文化以及人文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以此来提升学生审美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美术教学的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还主要都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要模式,但是却很少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仅仅只是重视技能,却没有将文化内涵引入其中。很多高校的学生对于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其他相关的综合文化知识了解非常浅薄,另外还有很多美术课基础理论老师以及专业课教师存在轻视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经济快速的变化发展形势下,一些美术教师根本就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教学实践中,只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进行其他方面的活动。另外高校美术教育也必须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人文精神在文学诗歌中,在历史地理等其他方面都大量出现。当前不同学科同美术教育的关联性非常低,整个社会并没有构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因此人文精神的形成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酝酿,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分析[3]。

四、结语

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在不断普及素质教学的大背景下,学校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高中语文中是一门饱含人文性的学科,其中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这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文化底蕴的提升意义非凡。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就是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不断深入人文精神的讲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理性内涵和感性内涵两大方面。人们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被称为理性内涵。而感性内涵则包括对人的基本尊重、关怀及爱护,还包括对人的包容和理解。高中语文是一个对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很好的载体,也是一个向学生传播人文思想的好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中开展人文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二、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情况

近几年,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育主要把侧重点放在了对考试重点的讲解上,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教育内容偏离了教学的本质,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打击,又是对学生学习重点的误导。需要尽快改变这个现状。

1.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高考已经成了大家学习的最终目的,一切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学习的目的已经完全被扭曲。语文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也逐渐被大家所忘却,高中所学逐渐失去了本身的色彩,学生拼命学,老师拼命教,只是为了高考中能够取得好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的功利性也越来越强。

2.考试策略的重要程度超过知识品位

语文教育现在变得越来越枯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阅读理解和作文已经代替了字形、字义、句子成分、段落结构、文章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传统的语言学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战胜考试,取得高分。而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在考试中能拿到高分也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最关注的焦点。对文章意境的感悟、对作者情怀的共鸣等人性深处德与美的探究和领会也被“排除法”、“归纳法”、“删减法”等应试技巧取而代之。

3.学习的主要目的被应试教育代替

虽然应试教育在教育模式中不被认可,可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却依旧热衷于如何能够更好的应付考试,如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些学习方法的研究。把死记硬背、划重点、做真题、背范文等作为学习语文的制胜法宝,完全忽视美育和德育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已经失去了本身具有的美感,彻底的沦为了应试的工具。

4.语文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很多高中语文教育都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记忆、理解、概括等,忽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更加明显,忽视人文教育特征,从而使语文丧失了本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使语文逐渐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巧,丧失了本身所具有的人性之美、人文底蕴。当前,虽然人们在口头上承认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实际上仍然没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丝毫没有改变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的积极性。这些机械性的做法,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只看重短期分数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忽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1.重视人文科学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位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地鼓励学生学习标准答案,根本不重视对于学生寻找非标准答案的能力。很多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无法真正体会文章的真谛,无法从更深层次去解读文章。转变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以人为本和科学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以人文科学教育为根本依据,开创新的教学体系,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养。

2.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不仅仅要多多阅读,而且还要有选择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多多发现别人的可取之处,借鉴别人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多多吸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才能更快更好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及精神品位。课堂外的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精神视野,而且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基础,并且还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语文修养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

3.让人文精神贯穿整个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在语文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人文精神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一个轻松平等,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又培养学生人格的完整性。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也可以更快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小锋.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当代职校生,2004年S1期.

[2]何益燕.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02期.

[3]蒋恒.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3年24期.

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一、前言

大学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的教学过程,同时,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授过程。因此,我国大学的体育教学应该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两方面的转型,从而提高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与人文精神具有相互的内在联系

体育是围绕人的身体运动机能对个体进行的培养和教育。人文精神是人具备的动物属性以外的社会属性部分,它是人的社会属性中的精神文化层次。从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来看,体育与人文精神具有相互的内在联系。

1.体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提升个体的人文精神境界。“体育”一词的英文是physical education,其具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意思。体育狭义的含义就是对个体进行身体训练,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这种理解侧重于对人的运动机能正常发挥或其潜能的开发,强调人的生理机能的训练、人的生命活力的激发、身体运动素质的提升。体育广义的含义不仅强调对个体的身体运动机能训练的内容,更强调以承接和弘扬体育运动精神、运动文化为基调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层面的内容。这种理解从个体身体素质提高出发,将视野扩展至人的意志、道德品质,它以个体的身心协调、完善发展为目标,并将个体纳入人类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教化与引导,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前进的重要层面。体育是一种有组织、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其核心是通过对身体的教育来提升人的人文精神境界。

2.人文精神可以在体育中得到体现并使之传承。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文精神是人的精神境界的部分,其核心部分内容指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素养、品质、技巧和追求。

人文精神蕴涵于各种学科知识中,也依托社会活动来体现与传承。因此,人文精神总是以一种文化载体形式或以社会活动中的行为方式来体现。由于大学体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大学生的互动性强,尤其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体育动作,掌握运动要领,接受体育训练,达到体育要求的过程中,调动持久性、冲击力和尝试性等方面的潜能,激发学生与团体成员之间沟通、协调与合作的精神和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等。因此,体育是一种体现人文精神、传承人文精神的重要层面。

三、人文精神教育教学的意义和高校体育教学实施人文教学的必然性

1.人文精神教育教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一直沿用着一种师生间单向传习式的教学摸式。在这种摸式中,教师即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又是教学过程的管理者和控制者,教师讲什么、怎么讲,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全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而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使得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始终处在统一化和单一化的氛围之中,禁锢了学生的头脑,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可有可无。

人文精神教育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带有强烈人文理念特征的教学方法,主张教学过程应是一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氛围及情境,学生的学习是探究性的、建构性的,而不仅仅是完成规定的任务;主张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协商、合作与互动的过程。这一新型关系及机制使教师“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仅仅单向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与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通过上述比较不难发现,人文教学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意义已远远不只是教师用什么方法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在于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真正融入课程教学的过程,使高校体育教育真正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2.实施人文教学的必然性

人文教学是当前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更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新课题。高校体育课程能不能实施人文教学?当然能。其主要理由有:课程实践性。从课程的结构、任务或内容分析,其实践性均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的空间和余地相对其它课程较大,课程教学的硬件条件相对较好,最重要的是课程教学对象具有探究性学习的主观愿望和主观条件。如学生的年龄、学习动机、学习经验等条件均能满足开展人文教学的需要。这些有利条件表明,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人文教学将成必然趋势。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背离了体育的精神。体育教学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技术训练场”或“体质加强班”。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正是步入了这样的歧路。许多高校将参加某种竞赛视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子目标之一,运动员成了比赛夺魁的高级机器,单纯的体育竞争和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人们谋取功利的手段。正是由于过于重视竞技体育的功利性,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特别是运动专业的体育教学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另外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方式以及观念的影响,过于强调体育知识的传授、重视体育技术的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等人文精神的培养。再加上单一的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着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评价标准过分统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他们人文精神的养成。

五、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1.教学目标偏离正轨,竞技体育功利性过重

这里,又回到了教育的本源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为了什么?笔者认为,归根究底教育总离不开为了人的更好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似乎并没有真正去关注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仅仅从生物学、唯技术论或工具论的角度出发,把体育课堂变成了“技术训练场”或“体质加强班”,“将原本是作为健身手段的运动技术变为教学的目的”,忽视了对“完人”的培养。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在批评崇尚工具理性的教育模式时,将这种现象称为“忘记了教育的方向”、“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这对形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偏离也是十分贴切的。

“竞争是体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将参加某种竞赛视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子目标之一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现实中却将这种竞争异化:我国体育专业50年一贯的教科书认为“竞技或运动项目就是比赛夺牌”3;奥运奖牌的深层含义被无限放大;运动员成了比赛夺魁的高级机器……这些都在证明着,单纯的体育竞争已经成为人们谋取功利的手段。所以,裁判员舞弊、兴奋剂滥用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正是由于竞技体育这种过重的功利性,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特别是运动专业的体育教学)背上了沉重的负担。那么又是何种因素使得当代竞技体育具有如此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呢?相信不难追溯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偏离吧。也完全可以这样认为,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缺乏一种以人为出发点的最终目标和教育理念,致使其中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

2.教学内容片面单一

在上述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难免会继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内容片面、单一等具体问题,如:无论是教材还是实际的教学内容,都普遍存在着强调体育知识的传授、重视体育技术的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一历史问题;体育教学“过分强调竞技性,忽略休闲娱乐性”;学生的“三基”掌握情况较好,但其内在的价值观、责任感、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等都成了高校体育教学可有可无的附属品;等等。不得不承认,高校体育教学被简单化了,其基本功能也被片面化了,这也难怪会给人们留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陈旧观念。然而,如果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没有得到改善的话,这一陈旧观念将成为长期的、挥之不去的阴影。

3.教学形式墨守成规、方法简单

虽然高校体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但多年来,基本上一直是“按照讲解、示范、练习、防止与纠正错误、巩固与提高的过程和模式”进行的。出于种种原因,师生们似乎都习惯并默许了传统的、简单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述、学生记忆;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单纯的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虽无大过,但如若常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教师的创造精神,并阻碍着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无疑是与人文精神的真谛相违背的。

4.教师素质有限,教育主体错位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高校里存在着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但同时也不能排除在众多体育教师中有一些“鱼目混珠”之辈。他们或是不能严于律己,或是不够以身作则,或是知识面较窄,或是教育理念陈旧……这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的融入程度,制约着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更为突出的是,他们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内在需求,将自己视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而学生们只是“任人摆布”、“唯命是从”的“加工品”。因此在他们的体育课堂里,看不见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人文精神更是无从谈起了。

5.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大多数采用技评、达标、理论考核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注重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形成性评价”6;评价标准过分统一,共性之强难免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的结果又局限于其甄别或筛选的功能,而指导改进层面的功能相当薄弱。以这种不够科学的评价方式为教学导向,必然会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他们人文精神的养成。

六、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措施

1、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理念

体育教师是整个体育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求真、求善、求美的教学理念,还要完善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真正地实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体育教师首先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明确清楚,再运用体育课自身特有的教学特点――自主、竞争、团结、合作、公平、公正等,有目的地组织活动,把人文精神有意识、有计划、有措施地渗入到体育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要突出其人文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相互理解的重要性,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还要不断帮助学生去树立、改造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展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帮助学生明确正义、邪恶、高尚、卑劣等等,帮助他们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明确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一堂体育课的好坏,体育教学的优劣,人文精神的培养实施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所以,体育教师首先从思想和教学理念上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再通过自己的方法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2、调整课程体系,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高校的学生,个性张扬的特性比较突出,对课程的内容要求比较多。只有体育教学丰富,内容多样性,才能吸引高校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通过体育教学,将人文精神逐渐灌输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去,才能实现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这就需要在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要多加研究和调整,实现满足学生的上课需求。

3、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提高高校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把人文精神通过体育课堂逐渐渗透到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去。如果体育教师还是一味的沿用陈旧的、单一的或者一成不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能是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更不用说通过体育课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手段的改进,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4、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

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教与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氛围、环境的塑造。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人文体育思想的习得并非全是在课堂或者考试中的识记过程,而是在缤纷多彩的体育课余活动中对人文体育思想的领悟。这需要学校体育教育具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可以从多角度出发,开展众多运动项目,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需要有针对贯彻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方案和措施予以保证。所以,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适宜于发展学生人文体育思想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

七、大学体育教学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教学的几个原则

1.教师引导与学生自觉学习相结合

引导学生的人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体育教学的任务、内容、教学对象的条件和学习愿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造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与促进”是教师贯穿人文教学全过程的主要任务,教师应通过积极的旁观,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通过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创造良好的氛围,保证自觉性的持续进行;通过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唤醒“潜能”。除了必要的引导,应分配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觉”有机结合。

2.接受式人文精神教育与发现式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的,另一种是发现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相当多的内容,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自主发现式地加以建立,应该采用人文理念的接受式教学方法。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主动的、积极的,需要师生共同来完成。

3.自主式人文精神教育与合作式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自主式人文精神教育是学生个体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教学方式,是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参与制定评价指标,积极展开各种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应以合作式人文教学为主,并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适得其所,为每一学生充分展示和发挥创造潜能铺设舞台。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是当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面对各种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缺失的现象,高校体育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进而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制定有人文精神气息的课程教学计划,从而有效发挥体育教学的人文精神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浅谈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关注,2009;2:47

[2]卢镜.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人文教育[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

[3]王志平.论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武夷学院学报,2010,(5)

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5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中的“人文”是在古代人文学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有关诗书礼乐之类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叫“人文”。现代的“人文”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概括来说,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素质主要指医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积累、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和医学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基本的、稳定的素质。包括医学生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知识和医学人文精神内化在人的身心所特有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等。在医疗活动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教育要求医者同情病人、关爱病人和帮助病人。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医学与人文相互渗透、融合,科学最终是为人服务的科学,它与人的生命、健康、幸福、安危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适合人文的发展的和谐文化环境,同时也是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精神形成的过程。因此,人文素质是通过人们不断学习、实践,并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对事物的认知转化为一种精神,形成相对稳定的品质,并将这种精神用于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二)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学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一问题上,几乎无一例外地持肯定的态度。很多学者专家针对当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出现的问题,对人文的素质培养提出了很多建议: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模式上从侧重于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等,这些理论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现代著名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

1.发挥人文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1)调整人文社科类课程。

人文素质的提升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来自于人文课程的设置。有关研究表明,国内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如美国和德国医学院校人文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了20%~25%,而英国和日本也达到了10%~15%[2]。我校设有人文社科部,开设人文素质相关的课程。但是人文课程科目设置较少,不能满足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加之教师人数不足,满足不了开设相关类课程的选修课需求。因此要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增加人文课程的学时数,补充人文课的师资力量,丰富课程内容,开发特色教材,在课程内容构建上,突出适用性和实用性。根据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开发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的适用教材和课程,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教学[3]。如开展讨论式学习、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听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知识。通过实践将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例如服务于各种福利院、参加义诊、参加社区卫生保健和健康知识下乡等活动,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人文知识的含义,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其审美情趣,使其产生丰富的人文情感,促进其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升华、转化。

(2)加强政治课的思想教育的主导作用。

“两课”是学生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课程,因此上好政治课是学生形精神的重要方面。这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也需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做学生思想与人生的引路人。在政治课中,还应开设与医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医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课程。此外,政治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枯燥的理论说教变成形象生动的指导课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政治课程应有的教育功能。

2.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人文类课程教师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增添更多的人文情怀,在授课中渗透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我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各个学科中,这也恰恰体现了医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比如,在解剖学的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在各种不同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的内容。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境界的提升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人师表的育人风范,教给学生的是他们未来需要的;学校倡导的办学理念,即:人才培养模式(技能+特长)×态度;自然景观的耳濡目染,即使草木瓦石的摆放都要融入人精神文化的内涵,彰显人文情怀,使学生能够随时受到人文精神的启迪,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如在楼外的公共场所竖立医学泰斗李时珍、孙思邈、华佗等的塑像,在楼里的走廊上张贴名医的简介、科学奥妙、书画、名言警句等。另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人文知识讲座、艺术周、演讲比赛,举办读书会,开展各种专业沙龙等,营造多层面的校园文化。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人文素质的提升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将其理论知识转化为外在体验,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说人文知识要转化为人文精神,需要内化的过程。因此,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生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课间见习、假期社会调研、临床实践等,接受社会实践的锤炼,体验人文精神的意义和道德的力量,增添社会的正能量,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时代精神,以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另外,在学生社团活动、运动会、艺术周等活动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沟通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合作精神和应变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二、结语

人文精神的含义范文6

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内在灵魂和根据,作为一种个人意识,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导向,作为一种终极关怀,它为社会发展创设了和谐的理想境界。

(一)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

1.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关注自我人生真谛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理性理解,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西方思想史上的“人文”最初源于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后来新兴资产阶级在论述人文精神时将“人”与“文”合成统一,但更偏重“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高扬人的个性。

中国的人文精神从“文明以止”开始产生时就有别于西方,先秦儒家思想人文特质表现出“人”和“文”的两种不同价值:“人”是道德的人,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文”是文化守成,是通过礼乐教化培育人的德行。鉴于这种“人文”观,中国的人文思想是“人”和“文”互动,寓意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就是“人”的道德本性体现在文化中,“文”的精神体现在人的身上,强调人的内在主体性。

我们认为人文精神,是指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隐形的文化现象,是人对自身、对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关怀。人文精神是民族的文化特征,属于历史发展范畴,具有民族性、历史性等特点,但人文精神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规则,而是一个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

2. 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支撑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它本质上是人的道德精神,它是推动历史文化的动力和人生追求的根据。它蕴含了宗教、道德、艺术、教育、哲学等方方面面。这一精神在几千年里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和。这一精神促使中国人具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并十分重视教育,沟通理想与现实,以人文化成社会,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人文主义。即不是面对征服自然的,而是亲和自然,面对社会和个体自身的。这种人文主义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而是强调天、地、人、物各安其位、和谐共存的。这种人文主义植根于中国原始宗教对“天”、“道”的信仰,说人不离天,说道不离性,不排斥宗教,而具有某种宗教性。因此,能给人以安身立命的终极根据。我们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以仁爱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天人合一、肯定人的价值、重视整体主义思想的一种自觉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为对象,以真、善、美为最高价值理想,以追求人的价值、尊严、权力及其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自觉文化精神。

(二)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理念

《礼记.大学》中的开篇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种古代为人、为教、为学的大学理念,深刻阐述了大学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大学在培养人才的指标中,价值、理想、信仰、道德、情感、文化、精神等非专业性的人文素质要素,逐渐成为个人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并且直接影响大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形成。其次,历史上,大学都起着人文精神的发生和传承器的作用。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用。可见,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大学彰显和孕育了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超专业的,贯穿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也正是这种人文精神,最终成为一种崇高的人格陶冶。尤西林教授认为“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不仅是大学的专业知识,而且有那代代相传的学术传统风气(重实证或重思想、“兼容并包”的自由学术,等等)与社会个人观念(如“五四”以来北大突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使命感),还有大学社团活动、卓越教授的个人魅力、同学的聚合,乃至那古老的校园建筑与林木古藤……

大学是一个活的生命体,而且是个性化的生命体。”因此,大学在自身的演绎和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健全和理想的达成;谋求个性解放,建立自由平等和谐;秉秀理性愿则和主体意识;重视终极追求;执着探索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以及永恒的道德精神;倡导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大学历史的沉淀和凝练,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人文精神培养是大学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文化整合和创新的灵魂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代大学,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但任何一种职能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领。具体说,大学所培养的知识分子应具有厚重的人文精神,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是器物,而是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知性与德行统一发展的人;科学研究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但如果缺乏人文关怀、漠视价值,则会给人类及其生存的世界造成莫大的伤害;大学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关照下,才能担当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成为社会的良知,进而造福全人类。

(二)人文精神是塑造大学社会示范性品质的重要源泉

大学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代表着最先进的时代精神,有研究表明,大学可以开拓社会新风气,引领社会新思潮,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大学兼容并包的开放品格,使社会的新生事物能及时渗透到大学的每一个层面,并内化为它的一种精神和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在大学自身的过滤吸收作用下,通过文化传播、学术研究、精神风貌和道德责任,又能起到对整个社会产生向外辐射和深远影响的作用。同时,大学是培养和输出人才的基地,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定会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的行为规范导引全社会人文精神的健康发展。

(三)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得以互相区别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