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范文1

关键词:儿童;创新思维;培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6-0103-06

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学龄前儿童是创造力开发的敏感期,儿童的发展存在着一个可预知的、普遍性的渐进顺序,包括身体、情感、社会性和认知等各方面,3~6岁儿童正处于思维与认知高速发展时期,创新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并在其不断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有研究表明,人在5岁时具有90%的创造力,但在7岁时只具有10%的创造力,而在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到2%了。这一结果本身说明,由于儿童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与知识经验的积累过程中,思维不断地被固化,从而丧失了想象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在儿童创新思维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相反。

本研究立足于当前幼儿创新思维培养与发展的现状,基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从“寓教于乐”的角度通过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培养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新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结合文献法、观察法及访谈法这四种方法对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便了解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优化现有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1. 研究假设

假设一:3~6岁儿童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前后创新思维水平有显著差异。

假设二:3~6岁儿童创新思维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假设三:3~6岁不同性别儿童创新思维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2. 研究样本及其抽样

本研究在湖南省抽取2所幼儿园(长沙市岳麓区教育局第二幼儿园、常德市第一幼儿园),并均有3~6岁年龄段大、中、小班的平行班,即实验幼儿园同年龄段有2个班,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其中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大、中、小班实验与对照班人数分别达到30人,共约195名3-6岁儿童作为研究的被试,小班平均年龄3.17岁,中班平均年龄4.06岁,大班平均年龄5.12岁。实验班一周接受2次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活动,对照班则不接受训练,仍按照原计划组织一日活动,实验为期3个月,即前测——实验——后测。

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3×2因素实验设计。因素A包括两个水平:A1为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实验班),A2为没有训练(对照班);因素B为年龄段,包括3个水平,B1为3~4岁段,B2为4~5岁段,B3为5~6岁段;因素C为性别,即男孩与女孩两种性别。

4. 实验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 自变量为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分为两个水平:创新思维游戏训练与无训练,分别对应于实验班与对照班。

(2)因变量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

(3)无关变量及其控制 实验在三个年龄班同步进行,幼儿教师为实验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每个年龄段的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师资方面尽量选择了教学经验、年龄、文化水平、个性较为一致的4位教师,其中2人为实验班教师,2人为对照班教师,实验班教师在实验前均接受过培训,以确保实验班教师真正掌握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方法,对照班教师一日活动仍按原计划进行,教师亦不接受任何与实验相关的培训。

5. 实验材料

(1)训练材料 本研究以《创新思维游戏课程》作为3~6岁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训练材料,主要通过让儿童在游戏情境中学习、观察、解决问题、自主操作等,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品质。

(2)测验工具 本研究中实验所使用的创新思维能力测验工具为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图画测验A卷(叶仁敏等编译、修订)。适用对象从幼儿到研究生,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该测验正式使用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无论从项目的设计与评分的规则上,都较为严谨且成熟,因而在心理测量中它的信度、效度系数较高。TTCT-A由三个项目构成:项目1要求被试把一个边缘为曲线的颜色鲜明的纸片贴在一张空白纸上,贴的部分由他自己选择,以此作为基点进行想象绘画;项目2提供十组画,每组都有不同形状的曲线条,要求被试应用这些曲线完成图画;项目3要求利用众多成对的短平行线尽可能多而新地画出不同的图画。本测验时限为30分钟,每个项目限时10分钟,实际操作加上测验指导语、解释、问答、收发卷,大概在45分钟左右。测验皆根据基础图案绘图,有5项评分指标:1)流畅性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图画的数量;2)独创性是所绘图画的不同寻常的水平;3)标题抽象性是对图画所起名称的概括、描述与奇特的水平;4)精致性是图画中对基本反映之外的细节的打分;5)沉思性(抗过早封闭性)是图画中对曲线的封闭与开放程度的限制性的比较水平。

6. 数据统计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3~6岁儿童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前后创新思维水平呈现显著差异

根据E·P托兰斯创新思维测试卷《TTCT-A施测与评分指导手册》的评分标准,对三个年龄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试情况分别予以计分,并对总体情况进行方差分析。

本研究将3个年龄水平的儿童创新思维测试的总分与5个维度分别进行t检验,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成绩得分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分别如表1、表2所示,实验前与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创新思维在总分与各维度上的比较如表3所示。

从表1、表2、表3可见,在实验前大体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实验后每个年龄班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创新思维测试的总成绩与各维度分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变化,且实验班在实验后总体得分增加。小班、中班、大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无论是总成绩还是5个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总成绩、流畅性、独创性上差异尤其显著(p

2. 3~6岁不同年龄儿童创新思维水平表现呈显著差异

本研究按照儿童的3个年龄水平作为年龄差异分析的标准,即大班、中班和小班3个年龄组。各年龄班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的差异比较如表4所示。

表4表明,总体情况来看,各个年龄班之间的差异极显著(F=83.287,P

3. 3~6岁儿童创新思维水平发展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被试儿童创新思维水平在性别上差异变化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如表5,T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5和表6可得出,各年龄组在性别上的总分与各维度得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接受虚无假设H0,拒绝研究假设H1,假设三成立,即3~6岁不同性别儿童创新思维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 论

1. 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对3~6岁儿童创新思维品质发展总体上是有效的

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对儿童创新思维发展有显著效果,即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明显提高了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水平。这说明若通过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是能够提高个体创新思维能力的,以活跃儿童思维为主要目的创新思维游戏活动有助于提高儿童创新思维能力。为什么创新思维游戏活动能促进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究其原因可从创新思维的4个特点来分析。

(1)儿童思维敏捷性水平有提高 首先教师采用低控制教学,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给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可能性,这是培养儿童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其次,从实施过程来看,对儿童实施创新思维游戏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实施:一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二是让儿童充分表达,讨论问题的特征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自主探索操作,解决问题。知识学习并不作为创新思维游戏的主要目标,对儿童来说,信息量存在一个最优值,适中的知识量才最有可能利于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引导儿童观察与讨论,不仅为了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而是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鼓励儿童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开阔思维的广阔性,加强逻辑性,这是与常规课程的差异所在。教师在活动中常留给儿童充分的自由思考时间,引导儿童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改变策略,摒弃以往固守陈规的教育方式,不断调整思维方法,使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加强,在细致观察、逻辑推理、开阔思路、灵活思维的教育中,儿童创新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加强。

(2)儿童思维流畅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流畅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量的多少。首先从教学方式来看,更注重儿童多元化表现,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能与儿童展开对话,帮助儿童扩展思路,正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运用想象力来从事意义创造和分享的过程” [1 ],各种启发式、开放式问题,促使儿童思维更加流畅,教师的积极鼓励,让儿童更愿意分享与表达,成为创新思维的源动力。其次,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与儿童自由操作的时间。儿童的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的活动性,在创新思维游戏的动手操作中,思维会变得更加灵活,想法更加丰富。活动中,教师常会鼓励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寻找一切可能的资源,虽然儿童有些潜在的想法可能缺乏现实可行性,但在想办法的前期阶段,数量比质量更重要。正是因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才为儿童以后的选择判断打下基础。

(3)儿童思维变通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变通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类别或方面。思维变通性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教师,首先是注重活动内容的变通,活动不仅限于所使用的教材,而是更注重活动的迁移性,教师鼓励儿童学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之能在生活中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培养儿童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注重教学方法的变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教育,运用发现法、质疑法、讨论法、批判法、游戏法等多元化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积极主动性,活跃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变通性。比如:“南瓜可以用来做什么?”孩子们都在吃的范围寻找答案:南瓜饼、南瓜汤、南瓜饭、南瓜冰淇淋、南瓜粥等。老师就启发孩子们,南瓜除了可以做成吃的,它还可以用来做成别的什么?孩子们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找到了更多不同类别的答案:南瓜灯、南瓜帽子、南瓜面具等。

(4)儿童思维独特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独特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成分、罕见程度。首先,教师在活动中将儿童视为教育的主体,尊重儿童主体性发展以及儿童各种个性化表现,并用开放型问题引导儿童大胆提出新质疑,启发儿童去发现“新”问题,并从多种不同的“新”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儿童的求异思维;其次,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儿童自由探索并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发现、解决问题,并在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动手操作中体验创造的愉悦感;再次,将游戏作为活动的主要方式,培养儿童创新思维。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再现,游戏更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对于儿童来说,创造力还处于初级层次,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人思维对事物的理解去评判儿童思维的独特性表现。开展创新思维游戏时,教师应尊重儿童的创造性成果,给儿童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允许儿童提出质疑和不同意见,尊重其主体性发挥,由此提高儿童创新思维的独特性水平。如上例,孩子在教师引导下能想到南瓜可以用来做成碗盛东西,做成南瓜马车在马路上开行,就是一般情况下孩子想象不到的比较独特的答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的创新思维特点,教师多多肯定和鼓励儿童,就能促进儿童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

(1)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在总成绩、流畅性、独创性这三个方面都存在极显著的年龄差异(p

(2)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实验结果表明,3~6岁男女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且大中小3个年龄阶段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说明男女儿童创新思维水平都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年龄发展具有一般发展规律,相同年龄段的男女儿童在认知水平、思维模式上呈现出普遍性特点,尽管男女儿童在机能发展上存在不平衡性,并存在个别差异,但在创新思维方面表现并不明显。另外,在社会文化方面,传统观念中成人对男孩和女孩在社会角色、性别期待、教养方式等方面都会有差异,“男尊女卑”的思想严重,但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在转变重男轻女的观念,成人对女孩的教育同样重视,女孩同样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因此男女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

3.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1)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从儿童观上来看,传统教育的儿童观基本上属于工具主义,把儿童作为工具或物品,是成人的私有财产,教育者可以任意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以便为社会需要服务,突出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从而极大地忽视了儿童本身。儿童必须学会顺从,不能随便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人的问题有预设的标准答案,而这种答案是文化传承下来的标准答案,儿童没有选择的权利。久而久之,儿童开始变得越来越“听话”,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符合成人的期望,失去创造的自由和创造的积极性,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阻碍。

从知识观来看,“学科本位”的教育目标,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人类文化知识,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与结构性。儿童一味地被灌输知识,学习写字、算术等等,成人很少考虑到儿童本身的特点、兴趣、个性、实际需要。由此,在深受“学科本位”、“知识中心主义”观念影响下的我国幼儿园教育,儿童发展水平高低总是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衡量标准,这里的“儿童”是被抽象化了的群体,忽视了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从教学观来看,教师只关心教材和教学方法,却不会考虑作为教育主体的“儿童”,教师根据上级要求确定预设的课程内容,将教学程序化、标准化,而不是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来灵活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适宜的教学方式,以致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多以机械记忆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并把知识由整体分割成部分,妨碍了知识随情境的变化而灵活迁移,儿童缺乏独立自主性,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思维僵化,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教师素养对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的影响 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高素质的教师更容易摆脱过去的机械式教学模式,领悟性高,能准确把握创新教育的理念,根据儿童的反应做及时的教学调整,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教师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在教育教学中也会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同时更能灵活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迅速做出正确判断,促进教育机制的发展。访谈中发现,教师对“创新思维”了解并不多,在此基础上,能否将创新理念融入到教育中,成为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巨大挑战。很多教师对于创新理念的迁移表示存在很多困难,如果儿童一旦思维发散,常规教育管理便会受到阻碍,尤其对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难以驾驭。因此,教师素养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课程教学实施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 守旧的教学方式使儿童易于形成“从众”心理,使儿童的思维模式呈线性发展。通常现有的幼儿园教学大多采用集体式教育,并以“活动”形式开展,这里的“活动”是属于低开放式的活动,即教师控制性强,过程刻板程序化,儿童活动范围狭隘,内容选择欠丰富,评价方式单一。真正的活动能充分地体现儿童主体性和创造力,它是“一种以构建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幼儿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 [3 ]。由此可见,幼儿园现有的教学“活动”并未很好体现活动真正的价值。

课程实施中儿童缺乏动手操作探索机会。丰富的环境刺激能有效促进儿童多种感官的发展及大脑发育,为创造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常规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控制整个活动过程,无论是时间长短、空间区域还是活动材料,都由教师统一计划,儿童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极大地限制了儿童的“自由空间”。常规课程中很少提供操作材料,大部分材料都由教师制作、准备,不仅给教师加重了工作任务,并且操作材料的利用率不高。

(4)超额班级人数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实施创新教育时,特别需要教师与儿童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以及给予儿童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班级人数越多,人均的表现机会越少,互动也越贫乏,极大地影响了创新教育的效果。从被试统计情况可看出,三个年龄组实验班的人数编制均超过30人,也由此在实验进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有位大班实验班Y教师提到:“创新思维游戏本身操作性比较强,而且游戏时还要给小朋友充分的展示与表达自我的机会,因此每次活动需要减少一定的人数才能保证实施效果,但班级人数普遍达到30~40人,因此要不就分批上课,由每周两次增加到4次;要不就保持每周两次活动。”如果按第一个方案执行,实验课程每周增加到四次活动,必然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且影响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正常安排;如果按第二种方案执行,班级儿童分两组分开教学,教师仍保持每周两次活动,则课程进度会受到严重影响。通过访谈幼儿园教师发现,各实验班在尝试分批教学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大班集体教学。

(5)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在世界中,人的身体向世界作感性延伸 [4 ]。儿童的活动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扩大,儿童受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儿童创新思维的表现在于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调控,使环境“符合”自身要求。尽管每个儿童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但其在环境中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却是一种可能性——创新思维不一定在环境中表现出来。成人需要给儿童提供的是一种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同伴、教师等等人及各种社会关系、群体效应,这样才能促使儿童的创新力外显出来。由于家长时间、精力、文化程度以及与教师沟通少等问题,家长对待创新教育的态度不一,因此儿童本身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儿童在教师权威管理下,由于怕老师批评,所以即使有新奇的想法也不敢表达出来;低创新力儿童与高创新力儿童在一起相处,低创新力儿童的创新力会被带动起来,创新意识与能力都能得到加强,高创新力儿童在一起相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另外,大社会环境里会受到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发展需求的制约,如处于大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来自媒体,儿童接触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创新思维发展,大量直观的动画图像让儿童被动接受,限制了儿童主动探索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思维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杨莉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之师资保障体系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3,(9):62-66.

[3]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3-6-years-old Children’s Creative Thinking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YANG Li-jun,QIAN Yong-zhen,YU Xian-ru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范文2

1关于“双基多能”培养模式

1.1“双基多能”

临床实习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双基多能”培养模式是作者所在儿科系在多年的学生临床实习中,探索出的一种旨在提高学生临床实习效果的方法有机集合。其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双基”培养,即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二是“多能”训练,即一个核心能力加多个羽翼能力训练,核心能力指临床思维能力,多翼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双基”培养是基础,“多能”训练是拓展,“多能”训练是建立在“双基”基础培养之上的,而“双基”培养是为“多能”这个拓展而存在的。

1.2“双基多能”

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掌握“双基”即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最基本的要求。儿科学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儿童的生理特点及病理特点;儿童的保健原则;儿童的营养特点;儿童常见疾病特点;儿童常见危重病的特点等。儿科学的基本技能要求掌握儿童疾病的基本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能”,要求围绕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这个中心,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临床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学习儿科学就必须有儿科学的思维,以儿科学特有的思维去分析儿童的生理病理,营养状态,疾病特点,诊断和治疗等。学生应以发展生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去分析儿童各个年龄段的生理病理特点、诊断治疗特点等内容。在实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献自学能力,和患儿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临床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而形成完整的能力体系和能力系统。“双基”加“多能”就形成了““双基多能”的临床实习培养模式。

2“双基多能”临床实习培养模式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2.1注重“双基”培养

明确““双基”训练内容。儿科双基训练是基础,在实习前对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系统复习,强化要点;对实习医生必须掌握的儿科临床基本技能内容,进行系统介绍,主要包括病历书写、查体特点、体格测量、营养计算、喂养方法、补液的计算、用药方法、损伤性操作、基础护理、器械操作等,通过这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学生对儿科临床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教学目标。近年来,通过双基训练,使在儿科只有短短3周实习时间的医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快速掌握儿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习效果良好。建立训练平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考虑到儿科患者总体配合度差,患儿病情变化快,病房实践操作风险大等不利因素对临床医学生技能训练的制约,作者针对性地建立起了儿科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平台,平台由小儿生命体征模型、儿童交互式急救模拟系统、小儿重症监护系统、儿童穿刺(腰、胸、骨穿等)模拟人系统、新生儿气管插管训练模型以及不同年龄婴幼儿模拟人等构成。此平台具有儿童体格特质,具有儿科临床特点。利用模拟教学平台,强化儿科实习生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追求教学内容直观性、满足学生实践参与性、实现临床场景模拟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显著的提高了实习医师的参与性和兴趣,提高了临床素质和基本技能。

2.2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能”培养方式

明确医疗主体,培养儿科临床思维能力。儿科临床思维能力是“多能”体系中的核心,培养医学生在儿科的临床实习中所特有的临床思维能力,从理论大课就开始了。理论大课首先强调儿科学的学科特点,思维特点,临床特点,让学生在掌握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下,逐步具有面对儿童这个医疗主体所该有的临床思维,如时刻把握住儿童生理的脆弱性、病理的多变性、诊断的不易确定性、治疗用药的谨慎性等;临床实习时,首先强化的仍然是时刻把握住儿童生理的脆弱性、病理的多变性、诊断的不易确定性、治疗用药的谨慎性等,不过强调的更加具体,如儿童营养如何去计算?儿童用药如何去按儿童体重去换算等。总之,通过多次、重复、强化,让学生尽快建立儿科的临床思维意识,并在不断地临床实习中培养训练并形成儿科的临床思维能力。建立典型电子病案库,加强病案文献学习。儿科疾病发生的季节性较强,而医学生在儿科的实习时间较短,所以能够接触到的疾病种类就很有限,为了弥补学生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病种单一的缺陷,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者所在科组织副高以上医师收集典型病案,整理成电子病案库,以供学生随时查阅病案文献,并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医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训练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医学生英语水平的重点教学环节包括英文晨交班制度、英文教学查房模式以及英文医疗文件书写训练等,在英文交班时,要求学生声音响亮,表达清楚,教师听完以后,要有针对性的予以点评,表扬优点,指出缺点,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交班中英语表述更趋完美;对每轮到儿科实习的学生,要求完成一份英文大病历,然后交给带教教师审阅,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书写水平。通过这些训练环节,医学生在专业英语的听说和书面表达能力上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对他们的考研也有很大的帮助。交互式教学查房模式,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儿科临床实习中,教师经常让学生带领床头查房,主管学生就诊治主题发言提问,大家讨论分析,带教教师点评,通过一定程度的教学主体互换,使临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双边活动中的主体角色,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成就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投入临床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临床技能的迅速提升。以学生为主角的疑难病案讨论新形式,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提高临床实习生分析复杂疑难病案的能力,科室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室每周一次的病案讨论基础上,另由临床带教组长专门为学生选择1份复杂病例,让学生充当主角,互相分配角色,和病人家长沟通病情,网上查找最新医学资料,分析病因,提出诊治思路,制作PPT,准备成熟后,组织相关医师参与到学生的病案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不断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式问答和交流讨论,最后由高年资带教教师对整个讨论内容进行总结[3]。

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充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他们今后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有裨益。实施儿科实习医师“晚自习”制度。每位进入儿科实习的临床医学生都会由主治医师以上级别的教师一对一进行临床带教,分配给学生2-3个患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下医嘱、病历书写、知情同意签字等医疗活动,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所管病人的病情了解得更深刻,将医疗工作做得更细致,但同时这样也使实习生接触的病人数量有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儿科实行了实习医师“晚自习”制度,每天晚上由住院总医师带队,所有实习医师跟随,将全科住院患儿复查一遍,扩大学生的临床知识范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临床教学上可能存在的教学盲区,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见识到更多的疾病类型。对实习生进行创新意识及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实习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带教教师辅导学生结合临床实际,撰写儿科临床方面的综述文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课题内容,设计临床小课题,教师认真审校,发现特别优秀者,先组织科室小讲座,继而向相关期刊上推荐,目前共有3篇综述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建立医患沟通技巧专项培训机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人文科学[4]。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转变,要求医生不仅要了解疾病,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人格特征、社会因素等,与病人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关系[5]。而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大多“书生气”十足,社会化程度不足,缺乏和病人沟通的能力,急需带教教师给予相应的培训,以利于他们改变自信心不足、容易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作者所在科对每轮进入儿科实习的医学生,都要安排资深的医师给他们进行一次有关儿科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内容的讲座,同时在平时的交班、查房、病案讨论等医疗活动中,上至科主任,下到住院医师,都会有意识的结合医患关系中的正面例子和反面教训,随时提醒医学生,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重视患儿和家长的情绪变化,恰当地运用沟通技巧,使自己和病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融洽、更和谐。

3“双基多能”培养模式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尽管通过多年在临床实习中实施“双基多能”培养模式,使在儿科实习的医学生对儿科学的学科特点,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有了明显的提高,多能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教师的问题

儿科带教教师都有强烈的责任心,有管理好实习学生并把临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良好愿望。为了带好教,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从知识储备到实习平台,非常辛苦,但是,因为教师大都没有脱产,仍承担着繁重的临床任务,经常要值夜班,故有时可能会疲劳并仓促带教,对教学效果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如果带教教师疏于管理,或责任心不强,学生也会放松对实习的认真体会和体验,往往以应付为目的,错过了实习中训练的机会,其收获就不大。因此,要尽可能对带教教师少安排一点夜班工作,让他们精力充沛地做好带教工作。同时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是关键,只有教师工作合格了,学生才可能学习合格。

3.2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一是对大课上儿科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如果在儿科学大课上学生们能够认真听课,课后认真思考并复习,则可以较好的掌握儿科学基本理论,但如果上课迟到,课中睡觉,课后遗忘,脑海里没有一点基本理论的概念,那么在实习中,就很被动和盲目,自然就不会有好的实习效果;二是不重视临床实习,有些学生或在临床实习时为了考研究生,或为了出国,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应试上,对临床实习采取应付态度,也不会有好的临床实习效果;三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四是儿科临床实践操作风险度高,学生心理负担重,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临床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对于以上问题解决的办法:一是严格大课纪律,强调大课效果;二是在临床实习中,严格考核,要求对基本技能人人过关,如此才能保证临床实习有较好的效果;三是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换角色,共同提升实习效果;四是在教师手把手指导下细心操作,保障临床实践操作不出偏差,消除学生的畏惧情绪,以达到尽快掌握临床实践操作要点的目的。

3.3患者的问题

患者对儿科而言既是患儿的问题,更是患儿家长的问题。随着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管理条例等的颁布与实施,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病人大都不愿配合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导致实习医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临床实践任务,尤其是在儿科实习的医学生,患儿和家长配合度差,有些家长不愿配合临床实习,有些家长不愿多次配合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也有些家长不愿配合全面地临床实习等。如何解决?一是多说服,讲清学生临床实习的目的意义;二是多沟通,和患儿及家长之间建立信任感,以感情沟通获得临床实习的机会;三是耐心说明大学附属医院患者的义务和责任,如此多管齐下,为完成临床实习而让患儿很好的、自愿的配合临床实习。

4结语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范文3

       【关键词】英语学习;形象思维;学习习惯

提到形象思维,人们通常会将之与儿童或艺术相联系,认为形象思维能力是孩子们独有的以及艺术家们必备的能力,孰不知,这个能力对于普通学习者们同样重要,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本篇文章就笔者4年专业英语学习及5年英语教学的经验,对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心得。

英语作为一门全球性通用语言,其作用自然是有目共睹,快节奏更是现代生活的显著特征之一,以短期培训为主的外语机构也就成了现代教育的一道独特风景。传统教育中,学子们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十年磨一剑”,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细嚼慢咽。然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已经不允许等待,尤其是外语人才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得英语渗透到社会各行业中。做外贸,需要英语;评职称,需要英语;要出国,更少不了英语。近年来,社会对英语人才的渴求经常成为人们不得不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学英语似乎成为了“全球热”,人人都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能接受尽可能多的英语,或让原有的英语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以满足工作或生活的需要。在外语培训机构中的英语教学者们就面临着一个挑战:要在短期内培训出具有相当水平的实用型英语人才。没有充足的时间,只好另辟蹊径。

一、形象思维在英语学习中的实际运用

在教学中,最常听到学生问的问题是:老师,你们怎么能记这么多?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们通常会给学生一个回答:多花时间,多记,用多了,自然就记牢了。然而,对于“多记,多用”,应该是有技巧的,记,不是死记硬背;用,也不是盲无目的,不辨方向地乱用。在大学的英语学习中,让笔者最头疼的就是单词的记忆,大堆抽象、生僻的单词当时胡乱塞到脑子里,可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经常感叹学习的艰难。现在回忆起来,造成当时学习困扰的原因有三:1.词汇的实用性不够,使用的几率太小;2.对词汇不经选择,囫囵记忆;3.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由于笔者专业的要求,对词汇的掌握必须是大量的,但是大量的词汇不等于都具有实用性。通俗地说,有些词,一辈子都碰不上,用不到几次。研究英美文化的人,都会对一个词很熟悉: cynicism,犬儒主义。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词的意义却几乎没有,因此对这个词的记忆便成了很大的问题。今天记,明天忘成了家常便饭。笔者所任教过的班级,学生普遍都有单词记忆的问题,天天诉苦,原因就是他们对词汇不经挑选,一股脑地背,按单词表的顺序从1到100挨个地死记,效果当然不好。笔者给学生的建议是:不要害怕遗忘,要经常重复使用记忆过的单词,同时选择自己较感兴趣的以及实用性较大的单词优先记忆。这个时候,形象思维就起了很大作用。

形象思维能力并非是儿童们的专利。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六七岁的孩子们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学习能力是超群的,给他们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他们能创造出无数或新奇,或怪异的想法和主意,常让成人们惊喜不已。这是形象思维能力在起作用。有一则电视广告给笔者的印象很深刻:一个小宝宝,手上拿着一张写有数字“2”的图片,身边还摆有“3”和“0”等数字,孩子转了转眼珠,把“3”倒过来,把“0”放在“3”的旁边,说道:一只小鸭子(2),翻过一座山(翻转的3),找到蛋宝宝(0)……这就是形象思维,孩子并没有规规矩矩地数数,而是用了自己的方法记忆了这三个数字:2像鸭子,3可以变成一座山,0就是一个蛋,孩子就在这种自得其乐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吸收。这种孩子们天生的能力,我们成人在英语学习中也能具备么?回答是:能。然而,这种能力在成人中,只能通过长期的训练及培养才能具备。在英语学习中也能逐步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举个例子,有两个短语:have a word with somebody和have words with somebody,结构相似,意思却差别甚大,have a word with somebody和某人商量,have words with somebody和某人吵架,如何去区分它们呢?不妨让学生想象一下吵架的情景,两个人唾沫横飞,喋喋不休,话语源源不断从他们嘴里冒出,这就是words,而不是a word,这样,就能区分清楚这两个短语的区别了。再比如desert这个词,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它作为名词是沙漠的意思,但是作为动词却少有人知了,这个时候,形象思维又能帮上忙了,让学生想象一下,茫茫的大漠中,一个人孤零零的人,他被抛弃了。沙漠,当做动作,就是抛弃,相信学生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词的两个词性及意思。还有一个实例,出现在笔者的语法教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法时,同时要学习单词结构,在讲授重读闭音节时,概念比较抽象,笔者就给学生打了个比喻,把重读闭音节单词称为“hamburger words”把辅音字母比做汉堡包的上下两片面包,中间的元音字母比作是面包中间夹的肉馅,这样,学生就能比较直观地了解重读闭音节的特点。

不仅单词的记忆可以运用形象思维,以想象代替机械记忆,短语和句子的理解和应用同样也适用。记疾病名称以及症状的时候,有个词组叫runny nose,学生完全可以自觉地使用形象记忆法,想象一下一个人感冒时的情景,不停地流鼻涕,这时候的情景就是He has runny nose。学生们就可以在会心一笑中牢记这个用法了。在讲授英语从句时,把造复合句看作是一个建筑游戏,先造好独立的两个句子,再选用适当的连接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当然其中的变化是复杂的,但是先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复杂句即使再复杂,也有固定的模式,这样,可以在一个清晰的框架前提下,逐步接受复杂句型的训练。

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步骤

前面介绍了在词汇积累和语法教学中使用到的形象思维,在口语训练中是否也能运用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呢?答案同样也是肯定的。这也是笔者本身最常使用的提高口语的诀窍。开口说话对于说母语的人来说,那几乎可看成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对于学习别人语言的人们来说却需要经过无数的锻炼,积累词汇是一个关键,有词汇量的支撑,你的言语才会生动,因此,形象思维在词汇积累方面的作用也就体现在了口语表达中。那具体在口语实践中怎么更好地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呢?不妨跟着笔者的步骤来练习: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范文4

关键词:学习兴趣 语言材料的刺激 语言思维能力

英语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其中“听、说”应该是学习英语时优先考虑培训的。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虽然不能单靠课堂实现,但是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途径,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最佳的语言环境,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机会,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说的自信心。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听说练习优先,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位教师都要尊重语言规律,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教学。首先从“听、说”入手,为学生营造贴近日常实际的情景环境,营造出一种有趣又亲密的英语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听说领先,传授新知识时可以通过播放录音磁带、多媒体幻灯片、英语口语录像或图片等,指导学生边看边听,利用生动的图像、标准的朗读、优美的语音来感染学生。通过这些声情并茂的直观的交际情景,使画面和声音有机结合,慢慢感染学生,诱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德国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进来,生动的情景教学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英语的魅力,从而爱上这门学科。

二、听说练习优先,增加语言材料和听说的输入量

对于第二门语言的学习,达到一定的输入量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正如前面提到的英语“听、说、读、写”四要素,其中“听”排在了最基础的位置。我们知道“听”是输入的过程,是吸收语言的重要途径,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例如,儿童习得母语一样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儿童不会说话前就已经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输入,即父母不断地对儿童进行听觉刺激,儿童充分掌握了母语,才能自然而然说出话来。所以听不懂就模仿不了,不进行听的输入,说的时候就会吞吞吐吐,所学的英语也只能是“聋哑英语”。因此,说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听的能力,而听说的技能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

现在的英语教材都配有光盘,老师要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录像图片配合录音材料,进行视听的练习。在听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录音讲述的内容,在多媒体播放图片上指出相应的部分,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跟上录音内容,慢慢学会用英语思维。通过以上多种不同方式的练习,增加学生的视、听、说的输入量。

三、听说练习优先,让学生逐步形成英语思维

通过不断的听说练习,学生养成习惯,自然就能形成逻辑思维,此时可以给学生逐步增加学习难度,以及进一步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课堂上,老师要尽量让学生多开口说话。制订教学计划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多采用启发式,树立创新观念,通过听力模仿,形成语言技能,引导学生形成英语思维。在教学中,重视听说练习,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事先安排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或是社会热点新闻发表演说,或者自组对话。在讲授新课的内容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安排他们进行对话练习、角色表演、提问竞赛等等。

因为学生的母语是汉语,所以外语学习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汉语的干扰,学生会不自觉地将汉语知识套用在英语上,因此形成英语的思维很重要。一方面英语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能够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进而在实践中掌握语言。

综合以上方法,在教学中重视英语听、说训练,不断探索适合听、说的培训技巧,开展形式多样的听、说训练,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探索,并不断地进行总结和研究,形成切实有效的听、说策略,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英语教学效果必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l]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谭冬玲.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问题及策略[J].中国市场,2008(39).

[3]George Yule . The Study of Language [M] 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范文5

【关键词】英语热;语言认知;立体教材

一、引言

中外语言学者对儿童语言的研究早在19世纪已经开始了。西方对儿童语言的研究从早期观察日记到行为主义框架理论到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语言发展是整体认知发展的一个环节。经验主义认为儿童获得语言成果主要是自己的努力,来自对语言学习的自我的需要。行为主义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行为。儿童的语言是通过一连串的刺激反应,不断强化而达到的。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儿童能够习得语言是因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神经语言学认为儿童所以获得语言与人的一些先天的生物学基础分不开。虽然中国学者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主要是1978年以后才开始,但成果显著。其中以朱曼殊为首的华东师范大学的儿童语言研究集体所取的研究成果最为瞩目。

二、儿童英语热出现的问题

中国向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中国家庭内外部对儿童语言的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中国城市家庭里,对儿童不再要求掌握家乡方言。除对普通话外,儿童早期的英语学习日益受到重视。双语幼儿园到品牌儿童英语学习节目的火爆,如昂立英语,洪恩英语等,各种各样的儿童英语培训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许多家长无所适从,这种混乱的局面需要语言学界进行科学地引导,因此在儿童语言学习临界期之前,如何引导对中国儿童的英语教育问题,使得对儿童英语语言习得的研究尤为重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儿童外语学得过早过多,容易引发失语症

皮亚杰把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划分为四个相互衔接出现而又各具特点的认知发展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B.前运算阶段(2-7岁)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D.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这四个阶段相互联系,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不可逾越。每一阶段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均不可或缺。儿童语言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环,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语言与思维总是相互依存。因此语言的学习不可急于求成,应顺应各个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给予适当地指导和各种方式的语言接触。

儿童语言认知发展的特点使儿童在学习外语上有着成人无法比拟的优点,比如:模仿力强,听觉敏锐,心理障碍少。但切不可仅因此而夸大儿童在外语学习上的优势,忽视其他不利原因。因儿童大脑仍在发育过程中,其认知能力还有待发展,因此在学习效率上往往不高。由于儿童的经验、知识上的欠缺.意义记忆条件还不如成年人.过早学习外语往往事倍功半,学习效率较低。若是采取过激行为强迫儿童学习外语,可能不仅仅会早早地破坏其学习外语的兴趣,更严重的会导致失语症的出现。

据上海的《新闻晚报》报道,上海各大儿保科门诊接待了不少患上“失语症”的幼儿。这些“失语”的幼儿并非听力、声带等大脑、发音器官有问题,而是因为身处多种语言环境,导致语言思维混乱,结果到了该说话的年龄还很难开口。据专家介绍,“失语症”是由大脑皮层语言中枢受损或变异而引起的言语功能障碍,丧失了文字语言理解力,形成表达上的功能缺陷。

一些儿童过早地学习第二外语,甚至从出生起就接触多种不同语言,只会让孩子混淆口音,还可能造成语言思维混乱。“过早接触外语,容易让孩子患上失语症或自闭症。”上海市儿童保健所沃乐柳副教授说:“幼儿最好是在3岁以后再开始学习外语。过早学习有时反而会影响幼儿以后学外语的正确发音。何况学好母语是最关键的,如果在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母语之后,再开始学习外语则较为适当。”

笔者认为儿童英语学习阶段最好在掌握汉语拼音之后,避免两者的混淆。否则不仅干扰英语的学习,也会妨碍母语的掌握。毕竟母语虽说看似轻而易举地习得,也是需要大量的学习和积累。因此中国儿童并不一定就是越早学习英语就越好。

2. 中国儿童英语学习是一种趋势,不可逆转,但需要科学引导,建立起与儿童认知特点相符合的早期外语教育。

许多有识之士对“外语热”提出了质疑。桂诗春教授很早就反对过早开展外语教学,马庆株教授更是痛斥“世界上再也没有像中国这样不重视自己语言的民族了。”他们期望儿童外语学习能够回归理性,儿童外语热应降降温。但是笔者中国目前儿童英语学习越来越早的发展趋势不可简单逆转,而重要是要根据儿童认知特点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儿童英语教学机制,合理安排,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第一目标。

儿童外语教育方面现存的误区颇多。儿童的心理认知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儿童英语学习不可能像许多家长想象地那么轻而易举,而家长和教师不能对儿童外语学习抱着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儿童母语习得之所以有惊人成就,除了母语环境得天独厚,更重要的是儿童在母语习得过程中惊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两岁半至4岁半或5岁左右是儿童言语成熟期。由于儿童的实践活动(游玩、学习等)日益增加,和别人的交际范围逐渐扩大,言语能力随之得到迅速的发展,对口头语言的掌握逐步熟练与完善。这不仅是母语学习的最佳时期,也给儿童学习外语的提供了条件。但是成熟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而社会性经验也就是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才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也正因为这一点,教育因素才会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但是,通过教学来加速儿童思维的发展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超越发展的阶段搞拔苗助长式的教育。

1)儿童认知阶段各具特点,不可逾越,语言学习不可急于求成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相互联系,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不可逾越。每一阶段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均不可或缺。儿童语言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环,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不少实验和例子都说明对于儿童外语学习过高的要求,过大的压力都无异于拔苗助长,反而妨碍儿童正常健康的身心发展。

2)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儿童语言学习应与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不仅不会增加儿童的负担,反而会达到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3) 利用立体化的教材进行儿童早期英语教育

有关儿童外语教育的书刊、图表、玩具、录音带等类别众多,数量宏大,精装、简装,高、中低档应有尽有。但这种良莠不齐,优劣难辨的儿童读书市场,需要教师和家长加以选择开发,建立起立体式的教学材料。

4) 教师及家长在儿童外语学习中的角色

在儿童外语学习上,教师和家长的角色作用两者互不可分,需要相互结合,相互弥补。教师是学校里儿童的家长,父母亲是家里的教师。儿童外语学习要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家里,在路上,在学校里,在玩耍当中,全面渗透,采用游戏式、运动式、表演式、体验式、参与式等形式,在关爱中教学,在情景中教学。还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常识、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活动。

5) 外语学习资源的优化和组合

一方面定期举行的亲子活动使得教师和家长交流教育心得和搜集到的资源,达到学习资料的优化组合。另一方面在教学上将投影、录像、现场表演等多种媒体有机地组合,创设了较为理想的交际情景。借助于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课堂教学寓于趣味横生、令人向往的情景之中,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

三、结论

应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引导,利用儿童的特点,在不同的认知阶段进行初步的适当的英语教育探索,但切不可盲目追求结果,望子成龙,反而本末倒置,影响母语学习。

参考文献: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范文6

【关键词】儿童训练;感觉统合;智力开发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practice in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2712 cases, the method: Using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not using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of childr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 mental intelligenc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ults: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conclusion: a clear role in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Key words】 Children HTK HT training; Feeling concord,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R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221-01

感觉统合失调是影响儿童心理智力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临类型有多动症、焦虑症、精神卫生问题等,感觉统合失调的患儿因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粗心、固执、脾气暴躁、怕别人碰触身体、攻击性强、容易吵架、缠人、爱哭闹,胆小害羞、缺乏自信、动作不协调,笨手笨脚,做事、写作业磨蹭、学习成绩不佳。偏食,餐饮习惯不好。眼睛容易酸,讨厌阅读,毫无原因惧怕某些学科,自言自语无法和人沟通,咬手指、无法戒除奶嘴、写字不在框内、笔画经常颠倒。④发音不佳,语言发育缓慢,喜欢爬高却不敢走平衡木,爱玩旋转游戏,时间长不会眩晕等。众所周知,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感觉学习”起步的,人类通过视、听、嗅、触、重力来感觉外界事物,从而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通过感觉学习这种自然又不被重视的要求人类的自身也得到发展。只有感觉统合被协调,相互默契配合,身心才能实现平衡。因为我们的遗传基因中保持着这种能力,所以从生到死,生命中的每一刻我们都在进行着感觉统合。但如果孩子的“感觉学习”严重不足,就会导致其大脑所接受的感觉信息缺乏,从而影响孩子大脑的全力发展,产生一些行为异常,这就是感觉统合失调。

临沂市妇幼保健院自2000年6月1日起根据感觉统合理论,即感觉统合训练,正式开始咨询,评价及训练儿童,对儿童多动症,孤独症及精神卫生问题等进行规范诊治训练,同时开展智力测验等,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自2000年6月1日~2009年6月1日,笔者从事儿童保健工作多年来,儿童查体27120余例,其中感觉统合失调2712例,本文对2712例感觉统合失调患儿中,使用感觉统合训练(观察组)与未使用感觉统合训(对照组)在开发儿童心理智力方面进行了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2000年6月1日~2009年6月1日笔者儿童查体感觉统合失调患儿2712例,年龄6月~7,7岁~14岁.

对象构成情况如表Ⅰ。

1.2 方法:

1.2.1 观察组为对象中同意并坚持使用感觉统合训练者,对照组为对象中不使用感觉统合训练者,在儿童查体过程中落实两组患儿感觉统合训练情况。

1.2.2 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方法:是一套以滑板,圆桶,平衡台,吊揽为主的消息运动训练疗法,治疗过程孩子感到十分快乐,训练过程中,可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制订感觉统合训练计划,诸如空间知觉,瞬时记忆,数字及语言能力特殊能力训练计划,对儿童学习能力进行调整,富教于乐,极易为儿童接受。

通过感觉统合训练,能够培养了孩子以下10项能力:①客观思维能力;②创造性思维能力;③决断能力;④解决问题能力;⑤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⑥有效的学习能力;⑦适宜人际交往能力;⑧移情(角色互换);⑨处理感情互动能力;⑩处理压力的决策能力。经观察,儿童经过3~6个月的训练治疗,较好地开启了儿童心智,显著有效率达85%,改善了儿童胆小害羞行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及情绪不稳定现象,提高了学习成绩。

1.2.3 正常感觉统合训练。

1.2 统计分析方法:采用χ检验,测算P值范围,归纳结果有无统计学意义,论证使用感觉统合训练对感觉统合失调患儿的作用。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2712例感觉统合失调患儿中,接受使用感觉统合训练患儿1944例,占77.73%未使用感觉统合训练者604例,感觉统合训练者1944例,占92.22%,感觉统合失调者164例,占7.78%,在604例为使用感觉统合训练中,正常感觉统合训练者148例占24.50%,非感觉统合训练患儿456例占75.5%.

2.1 对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见表2。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χ=1220.76,远远大于26.52,P<0.01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意义,可以说明,感觉统合训练有利促进感觉统合失调恢复的作用。

3 讨论

感觉统合训练是美国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博士爱尔丝(AyresA.J)根据多年脑功能研究成果,终于在1972年提出感觉统合失调理论,认为感觉统合失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多子女家庭日益减少,少子女家庭结构导致婴幼儿感觉学习不足造成.具体原因可为:胎位不正,早产,剖腹产,摇抱少,婴幼儿期活动空间不足,爬行不足,依赖学步车,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放纵,过度干涉,也有一些原因不明,我国最新研究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国内都市化生活步伐的加快和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大中城市孩子感统失调率达到80%,其中30%为重度感统失调.这一问题已日益受到广大家庭,老师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进行了感统的感觉统合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信誉.对儿童的智力开发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 P153

[2] 图解脑瘫康复技术与管理主编陈旭红P1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