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长廊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文化长廊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文化长廊设计

农村文化长廊设计范文1

【关键词】区域经济 地役权 类型化建构 贺兰山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土地综合利用制度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可以利用地役权制度的特性来设计土地利用的新的模式,以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和谐共赢。

问题的提出

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牵头编制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发展总体规划》,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规划》评审时要求,要把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建设作为“十二五”宁夏现代农业的大事来抓,打造“东有黄河金岸,西有葡萄长廊”的塞上新景观,使两条经济产业线、生态景观线、文化展示线、旅游观光线在塞上江南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贺兰山东麓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葡萄文化长廊的建设,涉及到有关农林牧业、葡萄酿造工业、生态保护、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和建筑风格的统一管理和农户利益保护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基本上是围绕该区域内的土地而展开的。首先,长廊建设地域广、范围宽,涉及到现有的林地、荒地、荒滩、耕地、基本农田、工业用地、农户的宅基地等,如何科学地进行规划和利用,让这些不同地块的利用统一到长廊建设中来,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其次,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土壤和气候等环境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加工。这一地区土壤环境背景值(有害金属元素)均低于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符合绿色食品认证土壤环境的要求。其年平均降雨量稀少、相对湿度较低,冬季较长且气候严寒,不利于病虫生长和越冬,病虫害很少,植物生长季节杀虫剂使用的机会比较少,故农作物及其果实的农药污染和残留非常低。另外,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工业企业很少,几乎无工业污染,这些条件都比较符合绿色食品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其他主要葡萄产区所无法媲美的,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要上规模和上档次,形成品牌,必须在绿色有机农业方面下狠功夫,必须在制度安排上着眼着手,要把长廊范围类的所有参与者统一起来,实现绿色生产和经营。再次,贺兰山东麓属于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保护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在长廊建设的地域内,涉及到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文化区域、河湖湿地、文物保护区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无论是产业建设、还是生态的维持和保护,都对这一地域的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在长廊建设领域内,存在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西夏王陵、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贺兰山岩画和青铜峡黄河国家公园等丰富旅游资源,周边又是充满浓郁回乡风情的塞上各民族聚居地区。加之长廊区域内还有酒庄酒窖等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必然涉及经济发展和地方自然遗产、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协调发展问题。最后,贺兰山东麓具备了世界优势产区的特点,是世界上少有的冷凉酿酒葡萄最佳生态区之一。近年来宁夏新种植的酿酒葡萄品种多为赤霞珠,品种单一、缺乏特色,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自治区政府已制定了品种区域化种植规划,规定了应选用的葡萄品种,并强调实行限产优质的原则。这种品种的选择和产量的限定,可能导致与农户、企业的生产经营自冲突问题。

上述各种问题,涉及到土地利用过程中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协调与平衡,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涉及企业、个人与地方的利益冲突。宁夏各级政府在规划和推进实施长廊建设时,不仅要靠市场服务和政策支持,更多的还要承担引导、实施和干预的艰苦任务。地役权制度自身含有利益引导和利益补偿的逻辑,是一种能够减少社会对抗的权利冲突解决模式,在土地综合利用制度设计和建构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可以科学、积极、稳妥地协调长廊建设范围内各种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诉求,能够引导各种利益主体朝着规划所设想的理想目标共同前进。

地役权的本质属性

地役权的本质属性为何,理论界颇多争议。通常认为,地役权实现了不同主体在同一土地上的利用需要的并存与调和,是对土地这种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调节的重要制度安排。需役地的权利人通过地役权的设置,实现了对供役地的积极利用或对供役地人的权利进行了限制,从而在客观上使得需役地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地役权除了具有他物权属性、从属性和不可分性的特征外,还可以总结出其内容的不限定性、设立的自主性和较弱的排他性以及需役地的特定目的性等本质属性。

需役地存在的特定目的性。需役地的存在,是因为与供役地相互临近而发生种种利用上的关系。我国物权法中的地役权是意定地役权,就土地利用的便宜而言,取决于地役权人对自己土地利用利益的认识和理解。因主体认识和追求的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故而地役权的设立及其内容就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种种变化。

内容的不确定性。大陆法系各国民法中,在其物权的种类和内容上采取的是物权法定主义,物权体系整体呈现的是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但地役权却因土地之间关系极为多样,而使得权利的主要内容也须由当事人合意决定,这种先天的内容多样性可以说是地役权的最大特色。①因此,具体地役权的内容只能取决于地役权设立者的主观意思,其内容具有不确定性。

权利设立的自主性。设立地役权的过程,遵循的完全是私法自治原则,体现了某种程度的物权自由原则,当事人是否设定地役权、与谁达成地役权合同、地役权合同的具体内容、是否登记等等问题,均由当事人自行约定。各国在界定需役地利益时,又多范围宽泛,委诸当事人依意志自由决定,只要不损害公共秩序即可。②各国民法把这个具体的问题交由当事人,任其在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自行设计和实施。

弱排他性。地役权体现的是一种非占有利益,不以对供役地的占有为条件,其主要内容是容许地役权人在供役地实施一定行为,或限制供役地人在供役地实施一定行为,这种制度设计决定了与其他用益物权制度相比,其排他性较弱。这种弱排他性表现在:在同一供役地上可设定多个地役权;根据需役地的利益需要不同,可以在同一块需役地上设定不同种类的地役权;需役地上设定地役权后,并不排斥供役地人自己对于供役地和需役地人在供役地上所建设的设施或构筑物的使用。

地役权的类型化建构

区域经济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和利用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制度,通过地役权的类型化建构,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区域的统一管理,从而解决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协调等问题。通过当事人自行设定的途径,使得地役权制度可以顺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实际,把新类型的土地利用关系纳入地役权调整范围内来。

环境保护地役权。环境保护地役权是由有关政府或环保组织等主体与供役地人约定利用供役地的一种用益物权,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破坏自然环境行为的禁止或限制,以达到生态公益和环境资源保护之目的。基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这种地役权的设立主要是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确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将环境保护地役权纳入物权法的保护体系,可以有效地运用生态效益补偿或减免税收等经济手段弥补供役地人的利益损失,从而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兼顾。这项地役权的建立既可以满足环境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又可以实现其保护环境的生态价值,因而是环境法和物权法的一种很好对接,也是我们解决环境问题,推进生态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③在长廊建设区域内设立环境保护地役权,主要是限制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实施可能造成生态和环境破坏的行为,如限制供役地管理人或者使用权人排污、降低排污量,保护动物、不破坏植被、不引进有害本地动植物生存的外来物种等有碍建设区生态发展要求的行为,从而达到保护建设区生态环境的要求。

农业保护地役权。农业保护地役权是指在建设区域内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时,供役地人承担一定的义务,从而满足需役地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要求。农业保护地役权单就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着眼,因此,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地役权。乡村地役权强调农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地役权关系,其范围更为广阔,涉及乡村的相邻关系、灌溉耕作以及因宗族传统文化习俗需要而产生的各种地役权。④就长廊建设而言,设立农业保护地役权,可以从建设区的林木繁育、葡萄品种的选择、施肥、喷洒农药的品种和剂量、产量控制等相关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要求角度出发,限制供役地使用权人或者所有权人的自由,使其采取和需役地一致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标准,从而达到建设区内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和有机化。

地域特色风格保护地役权。地域特色风格保护地役权,是指为了保护特定地域的历史、地理、自然或人文风格,而要求供役地人承担不建设违背这种风格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不破坏这种地理环境的义务为内容的地役权。贺兰山东麓地区集中了宁夏地区的典型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区的葡萄酒文化产业项目和其他建设项目,无论从设计上,还是从其建筑的特色和内涵上,都要自觉地保持与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相协调,防止发生破坏地域特色风格的情况。

公共地役权。公共地役权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使供役地人承担一定的容忍和不作为义务。这种地役权是调整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种法律手段,它要求牺牲某些个人利益,促成公共利益或公众利益。⑤公共地役权在国外是一种法定地役权,多指国家通过立法或者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所建立的一种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地役权。长廊建设中涉及到公共管理事项非常多,如市政工程、公共设施等,都涉及到利用他人土地问题,政府如能在加强行政规划和管理的同时,通过设立公共地役权,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问题。

设立地役权的模式选择

国外获得保护类地役权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合同、捐赠鼓励三种途径获得。因为物权法没有赋予行政机关相应的权利,通过行政命令设立地役权的方式存在法律上的障碍,故可以参考国外的有效做法,选择通过行政合同和权利人捐赠的模式获得。

行政合同模式是指出于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等公共利益的客观需要,由政府与不动产权利人进行协商,通过支付对价而取得地役权,从而限制该不动产权利人对不动产进行与环境保护目的相违背的各种利用活动。由于这类地役权的主要内容是对供役地人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或者要求其承担一定的容忍义务,故需要对该供役地人所遭受的损失支付合理的对价。支付对价的方式既可以是直接支付现金,也可以是进行其他形式的经济补偿。捐赠鼓励模式是由土地权利人通过捐赠协议为需役地设立地役权的方式,需役地人获得地役权不用再支付相应的对价,而国家和政府为了鼓励这种捐赠地役权的行为,在诸如税收等方面给予其相应的优惠待遇。对于区域经济带建设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而言,出于自身发展和生产经营需要,还可以在符合建设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通过签署地役权合同来为自己或者他人设立地役权,以达到合理有效利用土地的目的。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和统一管理体制

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努力并付出代价者理应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而生态受益人也不能免费使用改善了的生态环境。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建立如下利益补偿机制:

第一,设立地役权基金。该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由政府安排财政资金作为长廊区域内各种地役权的购买资金;在出让土地或者发包土地时,要求受让人和承包人的土地上承担地役权,在费用上可以考虑因该限制而予以相应的减让在建设区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购买生态地役权的费用;可以考虑在园区葡萄产品的有关税收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获得农业保护地役权的费用;可以通过社会捐赠等其他措施获得一定的资金。第二,对建设区的需要搬迁的农户、企业在用工、移民安置方面制定一定的优惠或者奖励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偿。第三,在建设区内符合生态环保和有机农业生产要求的农户和企业,在贷款政策和政府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建设区内的各类主体向着生态化生产和管理迈进。

宁夏的葡萄文化长廊建设,涉及自治区多个市县(区)、乡镇、农垦系统及相关企事业单位,靠市县级地方政府无法协调,建议自治区建立统一管理体制,设立一家综合机构管理长廊建设中涉及的有关规划、建设、土地、农林牧、水电、道路交通、旅游、环保、文物保护等相关事务,行使与长廊建设有关事务的统一审批和行政许可等管理职能。同时由其统一管理建设区内的所有地役权合同,负责统一进行登记和监督实施,检测建设区域内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状况。

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建设,围绕葡萄生态资源、文化旅游观光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适合本地资源特色和气候特点的生态农业产业、酿酒加工配套产业、旅游文化和服务产业体系等区域经济,可以实现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就应重视地役权规范功能和制度优势,发挥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利用设立各种地役权的模式,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统一进行监督和管理,实现特色生态经济带的崛起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作者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9页。

②曹诗权,张鹏:“论地役权的适用范围”,《现代法学》,2000年第4期。

③诸江,蒋兰香:“环境保护地役权探究”,《求索》,2008年第5期。

④耿卓:“比较法视野下的我国乡村地役权及其立法”,《当代法学》,2011年第5期。

农村文化长廊设计范文2

旅游业发展目标是:力争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65万人次,门票收入2000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5.6亿元,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力争全年旅游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亿元,旅游招商引资2亿元,新增A级景区1家,新增星级饭店2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7000人,持证上岗率达到90%。

重点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国家扩大内需方针政策,掀起新一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高峰。

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方针,进一步借助各种力量,扩大旅游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一是借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县市机遇,争取国家、省交通部门资金支持,投资4.1亿元,按照建设“一条示范路、打造两大工程、形成三个长廊”的理念,建设赤壁古战场旅游快速通道,即:建成一条文化旅游、科技环保的示范路;打造国省道改造的精品工程、打造服务民生、生态文明的“和谐工程”;建成以“三国赤壁之战”为历史背景的文化长廊、具有地方人文特色的绿色长廊、以沧湖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为龙头的生态长廊。目前项目建设已经全面启动,今年底可以全线通车。二是加快建设赤壁镇小城镇建设,形成新的旅游集散中心。去年,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来赤壁调研时,提出了要把赤壁镇建设成为“10万人规模的历史文化旅游名镇、鄂南长江物流中心、赤壁经济增长极”。这对旅游业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目前,赤壁镇小城镇建设正在聘请华中师大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院编制《赤壁镇旅游名镇区域发展规划》,今年内将全面投入实施,建成后赤壁镇将成为我市继城区以后一个重要旅游集散地。三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休闲旅游试点村。以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和茶庵岭温泉村为试点,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探索一条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以旅兴农的科学发展道路,沧湖农业生态开发区以采莲、钓渔为重点打造度假、休闲、景观欣赏、体验农家乐趣的新场所。茶庵岭温泉村依托温泉开发项目形成一个以自然景观和农事活动有机结合,集生产、观赏、度假、会议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温泉度假区。

(二)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优化旅游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大市的转变,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的转变,必须要有一批名优旅游产品为支撑,我们首先要积极策划一批项目,向省旅游局申报,争取纳入省项目库,利用项目资金带动旅游产品建设。其次是协调好五龙山温泉休闲度假区一期项目、龙佑温泉度假区二期项目、赤壁古战场开发项目等重点在建项目的建设工作,搞好服务,确保在年内全部投入经营。第三积极做好陆水湖整体开发项目的洽谈与前期工作,力争进入实物投资阶段。

(三)策划一系列针对性强的促销活动,拓展旅游市场。

开展促销活动拉动消费,是保证旅游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措施。今年旅游促销工作的主要安排是:以华中旅游市场为重点,以整体形象塑造为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推广活动。①围绕建国60年,重点策划第十二届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节。继续以节庆活动构建旅游推介,增进交流,提升知名度,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②积极创新旅游促销活动的模式与途径。加大与周边旅游目的地的区域协作,合力打造三国旅游线、鄂南温泉度假旅游圈、鄂南生态休闲游等跨区域的“大旅游”促销产品,聚集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与吸引力,实现多赢。③形成合力,打造赤壁旅游整体形象。合理统筹政府预算和企业自筹的宣传促销资金,加强促销活动针对性,提高促销效果。④进一步扩大旅游广告宣传覆盖面。利用媒体、户外广告、网站等开展具备规模宣传推介活动,建立健全旅游资讯系统,扩大覆盖面,在主要客源城市、主要交通要道、主要公共场所增设旅游广告宣传牌;积极与赤壁联通、移动合作,开展短信宣传;积极与公汽公司合作,开展公共汽车、出租车电子屏宣传。⑤积极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促销活动。省旅游局今年策划了“3+5+X”的“三大境外促销、五场大型促销、湖北人游湖北系列活动”,我们都要结合赤壁实际,有计划的组织参加,充分利用省旅游局实力与资源,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效益。超级秘书网

农村文化长廊设计范文3

关键词 景观生态;新农村;湖南长沙;桐木河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5-03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后,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在建设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经济对中国传统发展的冲击,出现过度模仿,追求与西方城镇化一致的观念,很多地方性文化被忽略。1999年的《北京》中将这种现象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惨重,并影响到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1]。随着对景观生态的重视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理论。景观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近10年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中国多位学者对景观生态学有深入研究[2]。但是关于农业、乡村景观方向的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论著较少。该文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长沙桐木河景观带,对新农村建设风潮下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1 景观生态规划

1.1 概念

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有限资料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生活与生产途径。景观规划属于物质空间规划,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料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景观或生态系统是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3]。

1.2 景观生态规划的分类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系统、人造(人文)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三大系统[4]。一是自然景观系统。自然景观系统作为最本质、最基础的系统,涉及地形地貌、地质、动植物、水文、土壤成分等自然景观要素。二是人造(人文)景观系统。人文景观系统是耦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上的人文活动与人文遗迹。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在特定的自然景观系统基础上,在历史演变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体会、理解和认识,形成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其改造自然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天人合一,完整有机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1.3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从三大类型系统以及生态学出发能引伸出3个规划设计理念,即设计结合自然、结合地方性的设计、和谐健康的设计。

2 农村景观生态

2.1 农村景观

中国的农村景观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经过几千年的耕种、开垦,其土壤耕地成为区域内的主要基质,其生产功能作为主要的景观功能,人与土地相互依存。从中国广大农村景观结构布局来看,农村多形成聚落,以农田、果园、林地、湖泊等为主要斑块群体;道路、河流、溪流、谷底、高压走廊、农田电网、防护林带等构成廊道体系,但以河流、高压走廊、防护林带最为典型[4]。

从尺度上看,包含的区域较小,以农村为单位,村落与村落相互多为分散分布,少数集中分布,但是村落四周一定会有农田聚集的区域。从生态过程来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自然过程主要为自然生态系统中以植物为主要要素的生长过程,人工过程主要为人为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构成以及人为控制其中要素的发展程度,由于人为干扰的不同组合、不同方式、不同强度与频率,产生的景观变化程度不尽相同。

2.2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以村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其空间单位内各要素的关系,并且研究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景观格局、景观空间、景观过程,特别是景观异质性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其景观干扰程度的影响[5]。

2.3 中国农村景观生态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学者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导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工业化;城市规划则将乡村城市化,对大量土地与河流进行整治,使其景观生态受到巨大干扰,改变甚至放弃其原本与自然的关系,使农耕先辈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自然关系、生物关系以及人文过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3.1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面临破坏。中国具有几千年的耕种历史,经过漫长的相互适应与影响,村落已经成为大地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形地貌的改造,疏通开凿引水灌溉,都使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不合理拦河筑坝、河道渠化、硬化以及不慎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原有自然水系统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6]。

2.3.2 农村地方性文化景观面临消亡。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国人对西方经济、文化的盲目追求,忽略对地方性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大量的西式景观与多度城市化发展不断削弱农村地方性文化存在空间。如被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模范的华西村,一栋栋欧式别墅耸立,众多的现代化设施设备,让全国各地乡村争先模仿,使本土所特有的景观特色、土地风貌、民俗民风与土地的深刻关系开始消失殆尽。

3 长沙市桐木河景观带规划

3.1 研究区背景

桐木村位于莲花镇西南部,由原桐木、新台和丰台3个村合并而成,西接立马村,南靠花明楼镇,东临金凤村,北与大华和华宝村相接。桐木村地处丘陵地带,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是较为开阔的平地,南、北、东三面环山,山峦叠嶂。山体海拔一般在80~200 m,该村地势最高处位于村庄西南部的柳山塘附近,海拔高度200.26 m。最低处在村域最东部与金凤村交界处,海拔为57.36 m,相对高差142.9 m。村域土地总面积632.59 hm2,其中农用地544.8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13%;建设用地(不包括农用地中的部分农村道路)81.0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81%;水域面积与未被利用地面积总6.7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6%。桐木村现状居住建筑用地面积75.26 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1.90%.

桐木河起源于莲花镇西北的山林农田,经桐木村、军营村于军营冲流入莲花河,再汇入靳江河,最后流入湘江。设计范围内最高水处高程为64.00 m,最低为58.26 m,水位高差达5.74 m。桐木河水量丰富,常年丰水期较长。桐木河在桐木村境内有公路桥1座、水坝3座。河道内主要有黑藻、香蒲等水生植物,且生长良好。

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农田、河道、林地、居民点、各级道路。以农田为主要基质,林地、居民点为主要斑块,河道、各级道路为主要廊道。

3.2 目标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结合地域性景观生态特点在《桐木村综合发展规划(2010-2020)》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构建景观空间结构稳定、生态平衡、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形成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新乡土文化特色的自然生态乡村河流景观路。

3.3 规划原则

3.3.1 保证河流原有的生态、水利等功能的完整性。作为景观廊道,要将其功能的完整性放在首要位置。因其所连接的景观要素有农田、道路、民居点,所以要确保其具有灌溉、净化排污、河流系统的连续性等功能。以稳定水流量为核心内容,完善水系统的平衡。

3.3.2 尊重原有的乡村文化与场所。景观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过程,随着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景观需求的变化,强烈地改变着景观状态,一颗风水树、一座石板桥、一条小道、一座牌坊,都是人们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见证。这些乡土、民间的文化景观正是构成民族信仰的来源。

3.3.3 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的植物景观。采用适地适树原则,乡土植物不但最适宜当地的生长环境,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也相对最少,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并形成稳定的群落,降低养护费用,完全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3.4 总体布局与分区

总体采用串珠式布局,利用河流为主流线,串联起入口、葑荡野望、阡陌新禾、夕港牧笛、双桥耕月、枧山晚炊、桐湾渔火、桐村新农等8个景观区域。

3.4.1 入口区——引导游人的特色标志空间。入口区位于设计河域最下游,临近公路,周边为农田,面积约1 800 m2。入口区是景区与外界的分界区域,是外界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以简洁、大方的风格反映整个景区质朴、乡土的气息。

3.4.2 葑荡野望——体验野趣之美的亲水远眺空间。葑荡野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下游,面积约6 700 m2。景区以葑荡野望立意,微风吹拂,芳草随风摇摆,水鸟展翅飞向远处的枝头,游人置身其境,四周环顾,已然融身于绿色海洋之中。为营造这种野趣之美的意境,在设计中使木栈道等小品穿梭于植物草丛之间,忽隐忽现,游人穿梭其中,随着木栈道的蜿蜒,步移景异,结合植物的季相变化,使游人体会到一种乡村野趣之美。

3.4.3 阡陌新禾——回忆农耕文化的灵动空间。阡陌新禾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下游的拐弯处,景区南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500 m2。景区以阡陌新禾立意,阡陌指田野纵横交错的乡间小道;新禾隐喻新环境下农人耕作方式的变更,表达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景区内大量运用装置艺术,展现传统农耕文化的组成要素,和而不同,推陈出新,从而营造一种阡陌之间孕育着灵气与希望的意象,唤醒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

3.4.4 夕港牧笛——感受恬静闲适田园生活之所。夕港牧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转折处,景区南北面均为耕田,面积约为5 600 m2。景区以“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立意,夕阳西下,港湾边,三、五牧童骑座水牛,相互嬉戏、吹着牧笛而归的场景是夕港牧笛景区力求营造的意境。设计中结合原有地形,运用装置艺术,将乡村特质元素引入景观设计,体现牧童牧牛放歌的趣味情景,反映乡村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3.4.5 双桥耕月——感受浪漫农耕生活的经验空间。双桥耕月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面积约6 700 m2。整个景区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立意,再现农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反映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朦胧的月光下,水面波光粼粼,倒影斑驳,一幅宁静的画面油然而生;农人放下一天的劳累,至此纳凉赏月、漫步闲话,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丝情趣。整个景区设置众多以乡村常见的生活用具为原型的景观小品,结合改造现有的桥、坝等设施,配置不同季相的植物景观,并衬以水中光影与动水效果,凸显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从而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增加乡村生活的情趣。

3.4.6 桐村新农——感受乡村新貌的幸福之所。桐木新农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部偏东,西临双桥耕月节点,北毗乡村公路,东、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000 m2。新农主要体现当代新乡村的变化。整个景区以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加上材质的变化与对比,表现出新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

3.4.7 枧山晚炊——体验田园诗意生活的绿色长廊。枧山晚炊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上游,临近乡村公路,面积约8 600 m2。整个景区靠近现有居民点,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立意,傍晚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在空中随风飘荡,浓浓的乡情、乡韵尽显其中。夏日夜晚,荷塘边的蛙叫声、柳树上的蝉鸣声为乡村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野趣;微风中荷花的淡淡清香,使纳凉的村民心旷神怡。整个景区通过植物与景观小品的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的绿色长廊,通过对以上意境的表达,突显生态乡村的独特魅力。

3.4.8 桐湾渔火——领略暮喧河畔的乡村生活境界。桐湾渔火节点位于设计河域最上游,总面积约为9 900 m2。景区以“暮喧江畔归渔火,夜寂湖边亮船灯”立意,营造乡村夜晚的幽美意境。乡间的夜间活动,为原本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不少趣味。景区内在尽量保持原有河岸的基础上,局部点缀河石,使自然驳岸的绿色轮廓与随风拂动的垂柳相映成趣,孩童们游玩其间,体会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4 结语

在现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广大村落的景观生态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人地矛盾冲突、生态环境负荷过重与恶化、地方性人文景观正在消亡,创建宜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景观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把景观生态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基础设施建筑是必须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7]。在农村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首先确保土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地景观生态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文化的存在空间等系列科学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注重其景观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了解其景观构成的情况下,应该首先确保其水利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保留其独具特色的本土地域性文化特征,适地适树,逐渐完善其整体人文系统。

以景观生态学院里指导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使农村生产建设规划、生活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与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相和谐和共生,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与外界的联系和关系得以协调、均衡、有序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7]。景观生态学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5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26-31.

[2]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生态杂志,1999,18(6):75-76.

[3] 王云才.景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慧.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农存生态环境,2001,17(1):29-32.

[5] 周道玮,盛连喜,吴正方,等.乡村生态学概论[J].应用生物学报,1999,10(3):362-372.

农村文化长廊设计范文4

一、背景分析

十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同时,也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直尕思得小吃廊”以“依托民俗文化,传承流失经典,塑造品牌形象”为理念。它的建设,一方面,实现了小吃经营的规范化管理,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小摊贩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符合发展乡村旅游的趋势,符合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的形势,符合多途径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

二、恩施旅游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积极进展,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公共空间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6年的43.9%,28年增长了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约0.93个百分点。恩施地区通过打造“仙居恩施”、建设生态走廊,充分利用该地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也不断进行旅游小城镇的建设,促进了恩施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农村居民生活城镇化、城市市民和外来游客生活乡村化。

三、“直尕思得小吃廊”对恩施旅游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一)符合原乡精神,满足归依情感

原乡精神,首先是体现原乡的本域性即原乡性,指原乡应保存有本域的自然和文化特性。原乡的环境、原乡的文化能唤起人的依恋感和回归感。“直尕思得小吃廊”起名来源于土家方言和恩施民歌,“直尕思得,要得”,让本家人一听就有一种亲切感,让客家人一听就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小吃廊建筑以土家族苗族原始的吊脚楼风格为灵魂,把小吃街的建筑设计成平地起吊式的吊脚楼模型,loge设计加入土家西兰卡普的图案,工作服的设计也融入了土家族的服饰图纹,通过景观设计、风貌控制与建筑保护,维护了恩施乡村地区的原乡风貌,使游客产生似曾相识的“回归感”,维持并强化了乡村意象的“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

(二)开发夜旅游模式,提供游憩空间

俞晟在《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一书中将城市游憩空间界定为处于城市或者城市近郊的,游憩者可进入的、具有休息、交往、锻炼、娱乐、购物、观光、旅游等游憩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物及设施。小吃廊无论是建在城区内还是城区与郊区的边缘地带,都将给当地居民提供一个游憩的内部空间或者外部空间。

根据StephenL.J.Smith(1990)(《游憩与闲暇研究的概念词典》(DictionaryofConceptsRecreationandLeisureStudies))对游憩商业区(RBD)的定义,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零售商业区。小吃廊可以界定为一个游憩商业区,而小吃廊实行的是一种商业的运作模式,特别是其创新的夜旅游模式,将会给年青大众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推动恩施夜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环保,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生产食品方面,小吃廊将恩施名吃进行集中化管理,对传统小吃进行改良,使其更加“绿色、健康”,更加符合21世纪的饮食趋势。并且,重新恢复几近失传的经典小吃,延长传统小吃寿命,重现名吃的纯正工艺,并结合当地传统口味,开发新品种。让人们品民艺之奇,恋土家之味,叹土家之美。

在食品包装方面,采用环保的纸质包装――豆渣纸。恩施地区的豆制品较丰富,豆渣纸是将废弃的豆腐渣制成可溶于水的纸,与其它各种可食用包装材料相比,以豆渣为原料开发的可食用包装纸原材料丰富且价格低,加工工艺简单,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和社会效益。豆渣纤维是一种十分理想的膳食保健纤维素源,而纤维又被营养学家称之为“第七营养素”。采用“豆渣纸”不仅价格低廉、生态环保,而且还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四)整合当地资源,传承民族文化

恩施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因地制宜地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如吊脚楼、鼓楼、风雨桥、凉亭、石凳等。这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资源。小吃廊的建筑采用吊脚楼的形式,其整个长廊又融入了风雨桥的特点,牌坊设计更是展现土家族的民族特色,体现了历史感,提升人文韵味。

小吃廊将恩施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吃集中管理,延长传统小吃寿命,并结合当地传统口味开发新品种。小吃本身就体现和蕴含了恩施的地区、特色文化。另外,重现名吃纯正的手工工艺,让食客在吃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艺人精彩的表演。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审美,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而使小吃这一具象的事物具有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五)开发新旅游景点,提升旅游知晓度

旅游小城镇意象的五个要素即区域、边界、道路、节点和标志物。一条具有恩施民俗气息、有怀旧特色且建筑独具民族风格的小吃廊将成为恩施旅游的又一大旅游景点和标志性建筑,将会大大提升恩施旅游的知晓度(KNM)和美誉度(BSM),提升恩施旅游业的形象,使恩施旅游业迅速腾飞。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使农村居民迅速脱贫。

四、结论

小吃廊是对恩施小吃品种的一个囊括、集聚和创新发展。食品行业作为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在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吃的原材料来源于农业供给,而独具土苗风情的小吃廊本身可以延伸为一个旅游景点,有利于提升恩施旅游业的形象,推动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小吃廊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的例子。

所以,小吃廊的建设不仅对恩施旅游业及旅游小城镇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还将恩施地区的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发展和延伸。

农村文化长廊设计范文5

一、基本情况

我校位于万柏林区上庄街,服务范围为东社村。属于农村小学,学校现有教师53人,门卫4人,教学班20个,学生981人。学校始建于1912年,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了丰富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近年来,上级主管部门、学校一直把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作为普及义务教育奠基工程来抓,通过努力,目前我校办学条件已基本适应义务教育要求,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加快学校建设步伐,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达标情况

(一)统筹管理

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订了我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并进行合理的分工,使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查、有人抓。制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应的评估考核制度。

(二)学校办学条件

我校2010年11月新建了厕所和塑胶操场。学校有校门、围墙、旗杆、校牌、等,周边环境良好,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充分利用墙壁标语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宣传版面等舆论工具,强势宣传,进行监督,坚持日检查,周汇总,月初评,期总评评价机制,以教师、学生行为规范“十二条”为做点,促进学生行为规范,语言文明,教师敬业爱生,学校注重德育教育实施,礼仪教育特色更加明显,社会声誉逐年提高。

(1)学校占地总面积13125平方米、生均13.4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 3616平方米,生均3.7平方米,学校教学用房、行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基本符合学校办学标准。厕所200多平方米,40个蹲位,10米长的小便池,学校操场7800多平方米,有2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场地完全能满足学生生活学习活动等需要,教师人人有固定办公室和专用办公桌椅。

(2)学校原有机房一间,2014年12月教育局重新配备了标准机房,学校开通“校校通”“班班通”,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得以发挥。

(3)学校配有图书室和阅览室、科学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图书室内,现存图书22548册,生均图书22册,仪器室、体育器材室配有小学数学、科学、音体美等仪器器材设备符合配备标准。办公设备能满足教育教学以及办公需要。

(三)、教师队伍建设

1、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1 名,大学本科学历 37  人,专科学历5名,中级职称 31 名,另有代课教师12人。全体教师具备相应教师资格,专业结构配置合理。全体教职工都在教学第一线,继续教育参与率100%,这是一支业务能力强,安贫乐教,甘于奉献教师队伍,一直保持着良好工作作风,且工作成效显著,深受家长赞誉。

2、学校按规定配齐必需的行政、教辅和工勤人员。有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并结合学校以及教师实际情况,每个教师制订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并在实践中予以指导规范自身行为,落实自身发展规划目标同时学校制订了校本教研计划,建立健全了校本教研制度,坚持每周三进行校本培训和教研组业务培训,效果明显。

3、我校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坚持抓好每周例会制度的落实,校长和教师都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几年来无体罚学生和违法犯罪问题。

5、我校制定了《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教师绩效考核程序规范,考核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四)、教育教学质量

(1)学校以“优化学习方式 创建生命课堂”为主题,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完善课堂制度,引导教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出一批创新高效的优秀教学法和优秀课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校教务处月检查制度落实到位,经常性地对全体教师备、教、改、辅等情况进行检查,学校规定每位教师写好学情分析和教学反思。同时做好期末测评工作。改进对教学秩序、坐班、教研活动的日常督查形式,提高督查效果;加强与学生的座谈,进一步重视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水平的意见,督促有关教师及时改进教学。

(3)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课程,落实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坚持组织好冬季长跑活动,切实保证学生的每天至少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由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组织,开展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强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

(4)学校班额由于外来务工子女较多,个别年级班容量比较大,没有开设重点班,特长班。学校教师不在校内、校外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形式给学生有偿补课,或变相强迫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家教补习班。也不强迫、诱导或暗示学生到指定地点购买指定的教辅资料。不推销课外辅导材料和报刊杂志或自行编印学习材料组织学生购买。

(5)认真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本学期,学校将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位教师必须上一节示范课,由本组教师听课,评课,提出改进方案,除此以外,还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课件制作比赛”,以此来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6)学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一年级新生全部达到规定的入学年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辍学0人,辍学率为 0% 。

(7)学校一如既往地重视对学生体质的监测工作,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体格健康检查,每个学生都建有健康成长档案。

三、主要做法和体会

我校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创建了学校特色:

为进一步拓宽农村未成年人活动视野,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提升农村孩子综合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于2012年12月,在太原市文明办、区文明办、万柏林区教育局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命名为第三批乡村少年宫。2014年被万柏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确立为基地校,联合开设了葫芦丝、美术、舞蹈、书法等特色教育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实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进而促成师生的长足发展,成就师生的精彩人生,形成教育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确立办学理念,突显教育灵魂

我校秉承“为每一位孩子积蓄成才的力量”的办学思想,2012年确立了“心”教育的办学理念----好的教育植根于心,教育从心开始。

1、共同愿景

创建以“心教育”为主旨的优质典范名校

2、办学理念

好的教育植根于心,教育从心开始 

3、校训

启迪心灵  日日求新

4、校风

心力强健  敏行致远

5、教风

读懂童心  顺木天性

6、学风

善思求真   包容创见 

7、管理理念

爱心  公心  责心  精心   耐心

(二)、营造心理念氛围,创特色校园文化

1、以心育心,以爱与爱的环境文化

一层大厅:设计主题:东社小学,从心开始。

二层大厅 :设计主题:教育从心开始

三层大厅:设计主题:以心育心,以爱育爱

走廊文化

一层:悦心长廊(诗文美景陶冶学生情操)

二层:润心长廊(教育场景滋润学生心灵)

三层:爱心长廊(亲身实践感知爱的真谛)

操场文化:明星墙(奥运冠军熏陶学生情怀)

楼梯文化:二十四节气知识宣传

2、抓好阵地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充分利用橱窗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等文化教育阵地,及时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教室图书角、展示台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班级文化建设推陈出新,整齐划一的班级布置,各具特色的班级宣言,每一位孩子在班级中感受爱学习的乐趣。各功能室布置体现功能特点,温馨、舒适。如,图书室室内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至理格言;微机室室内有“网络连接世界 信息沟通心灵”、“点击兴趣 激活智慧”的醒目标语。舞蹈室有“艺术源于生活  美在这里诞生”、“放飞想象翅膀 创造艺术人生”,美术室图文结合“用你手中的笔  诠释身边的美”布置个性鲜艳,音乐教室“聆听最美丽的音乐  倾听最唯美的境界”的标语很具吸引力。校园内的草坪、楼道等均有温馨提示语,真正达到了让每一堵墙说话,让每一棵树育人的境界。通过向全校师生征集以上温馨提示语,我校在草坪里立有“小草对你微微笑,请你把路绕一绕”、“别踩我,我怕疼”等提示语;楼道上有“校园你我他,环境靠大家”、“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珍爱生命、有序活动”等关于安全、卫生的提示语。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心育心  以爱与爱”的校园文化是东社小学师生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存在问题

1、学校整体规划和布局比较合理,随着学校的发展,生源的不断增长,在校园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上还有欠缺。

2、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个别年级有超班容量情况。

今后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2、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优化师资队伍和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文化长廊设计范文6

一、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大事业

要促成廉政文化建设的共识。通过广泛深入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逐步在全市形成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共同理念:让廉政的意识占领思想阵地;让廉洁的行为成为人们的自觉需要;让廉政文化建设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党员干部日常生活之中,以此引导和鼓舞社会各级真正理解、积极支持、广泛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

要形成社会化建设的工作机制。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着力构建社会化的工作推进机制。全市各级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其它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按照全市廉政文化建设统一部署,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工作任务落实。不断延伸廉政文化触角,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使廉政文化扎根于社会,形成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一种文明。

要构建一批廉政文化建设阵地。一是打造宣传舆论阵地。在《**日报》、**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分别设立固定的“反腐倡廉”、“廉政剧场”、“行风热线”等栏目,努力让全市都能听到反腐倡廉声音,看到反腐倡廉画面。二是打造理论教育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将党风廉政教育纳入各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党校培训、党员入党、公务员上岗的必修课,抓紧抓实。三是打造警示教育阵地。建立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法制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等基地,组织重点部门、重点人员参观基地、旁听庭审、参加党政纪案件公开审理听证会,以案说纪,警钟长鸣。四是打造文化传播阵地。依托“六进”活动,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社区建起廉政一条街、廉政文化墙、文化长廊、廉政书屋等,悬挂廉政故事、格言警句。

二、构建廉政文化社会化、经常性建设的大格局

大规模组织,营造廉政文化建设强大声势。通过组织有影响、有特色、有效果的活动,实现“六个知道”:使广大党员干部做到知道在哪些方面约束自己、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些方面约束自己、知道怎样约束自己;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知道哪些是干部不应该做的,知道干部负有哪些为群众服务的职责,知道干部违反了纪律有哪些渠道可以受到群众的监督、投诉,真正在全社会营造反腐倡廉的浓厚氛围。

人性化实施,增强廉政文化建设感染力。坚持以典型激励式、承诺践行式、警示提醒式、读书思廉式、寓教于乐式等干部群众宜于接受、乐于参加的教育形式,加强廉政文化载体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一是为典型创作作品,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创作素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吕剧、小品等为文艺形式,组织专业作家、文艺爱好者创作廉政文艺作品,让党风廉政教育从文件走向文艺。二是为群众组织演出,举办以廉洁勤政、预防职务犯罪、共建和谐社会等为主题的文艺晚会,让党风廉政教育从会场走向舞台、广场。三是为活动设计载体,举办廉政书画作品展,开展万人签名诺廉等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关注和参与,让党风廉政教育从参观走向参与,提升廉政教育的文化品位。

广覆盖推进,拓展廉政文化建设领域。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步伐。建立一批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一处廉政公益场地、建立一组廉政书架、开展一系列廉政文化建设活动,采取在办公区域悬挂、张贴廉政故事、格言警句,建立廉政文化墙(专栏)、文化长廊等多种形式建设廉政文化传播阵地,同时在东城选择建设廉政文化一条街,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廉政文化下乡活动,积极开展廉政文艺演出下乡、廉政电影下乡、廉政大戏下乡、廉政教育标志牌进农村等活动,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三、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大发展

以浓厚社会廉政氛围,增强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监督意识,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为核心,突出四个重点,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实践活动。

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勤政教育,以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带动大发展。要寓廉政教育于干部的日常监督之中,寓廉政教育于反面警示之中,寓廉政教育于干部成长全过程。组织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公开作出廉政承诺,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上党课制度,进行以增强廉洁从政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岗前、任前廉政谈话,注意用好监狱警示教育基地、反腐倡廉电教资料库和自办案件等资源,集中组织全市党员干部收看警示教育片,广泛组织警示教育。

强化廉政文明家风建设,以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助廉推动大发展。在全市党员干部家庭中普遍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组织领导干部及其配偶观看警示教育电教片,树一批廉内助,评选“廉洁文明家庭”,使领导干部家属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