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市场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创意市场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创意市场现状

文化创意市场现状范文1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专项基金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及其分类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子产业,指利用现代先进科技,以创造力为核心,开发现有文化资源,提供文化、艺术、心理、娱乐产品,增加就业潜力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涵盖面广,既指文化公益事业活动,也指文化产业经营,同时包括其他产业生产经营中提升文化附加值在内的各种创意活动,它们共同推动着当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可分为四类: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二、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及其投融资现状

(一)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广西族群关系的多样化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广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资源。这几年,广西利用独特的文化和区位优势,依托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逐步将文化创意产业推向市场,使其强劲发展。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妈勒访天边》、《八桂大歌》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也吸引了各地旅游者,推进了市场化运作。此外,“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创意品牌也采取了市场运作的手段开拓产业化经营。

据统计,2010年,广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0.21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88%,比2009年增长26.9%。文化产业核心层、层、相关层实现增加值之比为32.7∶43.9∶23.4,其中,增长速度较大的有新闻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及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十一五”期间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但是,广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仍有很大差距。广西文化创意企业多为中小型或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以桂林市为例,2009年桂林七星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达到了194家,但规模企业却只有24家。

(二)广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现状

广西2010年GDP为9569.85亿元,人均GDP达3050美元,说明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机已经到来。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也有了进展,如1999年首届民歌艺术节的举办只筹集到160万元费用,到2002年推行市场化运作实现筹资额2757万元。但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薄弱,规模不够大,其在投融资上仍有相当多的问题,仍以民歌艺术节为例,即使截至2009年民歌节筹资额有上亿元,其投融资形势仍不是非常乐观。

虽然广西区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大了投资力度,从2004-2011年累计安排4.8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广西出版传媒业的发展,但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在广西的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重却不高甚至有回落的现象,2011年广西全区财政总支出为2571.19亿元,而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只占了28.02亿元。

广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渠道缺乏,外资利用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融资途径没有形成,具体表现为:

第一,资本市场融资难。我国资本市场机制不完备,主板市场上市需要太高的条件,对大多数文化创意中小企业来说,上市融资较难实现,广西企业大部分只能选择银行融资而非资本市场。

第二,广西利用外资水平不高,方式较为单一。虽然外资年增长在2009年创历史新高,达42%,但外资的利用规模偏小,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第三,民间资本所受阻力大。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不够宽阔,使得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可能性和数量大打折扣。

三、广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文化产业的管理角色缺位

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更倾向于给大企业提供支持,导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强。另外,由于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民生建设,也会影响文化产业的投入。

(二)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

企业直接融资的理想渠道是资本市场,但是广西的文化企业很难通过直接融资筹集资金。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长期以主板市场发展为主,中小板存在许多不足;另一方面,无论从企业规模、净资产、实现利润还是融资额度来看,客观上都限制了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

(三)文化创意企业自身存在缺陷

一是文化企业自身具有特殊风险,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及服务带有人们的主观意识形态。二是广西的文化创意企业多以中小型甚至微型为主,其规模和资金存在先天不足,很容易使企业陷进融资困境。

(四)金融体系不够健全

现阶段大银行都优先发放贷款给大型企业,据统计,2010年广西中小企业贷款仅占全区贷款份额的24%。虽然近两年来国家开始引导金融机构对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但银行受上市业绩等指标影响,中微小企业贷款工作进展缓慢。

(五)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寻找融资途径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二是非国有主体投融资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投融资地位不平等,需要有效的政策法规来保障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

四、解决广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1.推进政府管理理念和职能转变

政府应加强文化产业相关学习,转变理念,借鉴国内外经验,渐渐从政府对文化的承担包办转变为管理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上,实行政企、政事分开。

文化创意市场现状范文2

关键词:中韩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峰期,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形态,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代表性产业。不久的将来文化、创意将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许多西方国家都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未来经济发展核心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已初显端倪。自我国加入WTO后,中国文化市场与世界文化市场往来日益密切,使得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日益明显。但从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来看,经济效应并不理想,与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相比各个方面仍不成熟。

一、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与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题文化或文化个人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开发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业的行业,主要包括了:广播影视、动漫、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视觉艺术、传媒、服装设计、表演技术、软件和计算机等等。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各有不同,一些国家将其称之为文化产业、创意知识产业、内容产业。从当前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不久的未来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有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现如今已成为体现国家综合实力,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尺度。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热门话题,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许多学者都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展开了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带来较高的附加值,这是它有别于一般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产业商品从制造到流通再到消费,该产品就已完成销售,不在该领域流通。但文化创意产业则不同,在一个领域中使用后,仍可继续流通,创造其他价值,实现最大化收益,属于典型的知识经济产业,产品消耗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和资源消耗较低,几乎不产生污染物,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未来十年内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体地位将越来越明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克服落后制造业污染大、能耗大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经济产业转型的关键,我国应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和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实力较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仅占中国的百分之二点五四左右,而发达国则占到了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以动漫业为例,美国动漫业年均产值可达两千亿美元,占美国文化产业总值资百分之三十五。日本动漫产业年均产值可占国内GDP的五分之一,占日本出口影视作品的百分之四十,占全球动漫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七十。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市场影响力还比较小,影视作品完全无法与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日本动漫抗衡。近些年,为了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我国政府加大了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力度,使得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等发达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零一四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市GDP的百分之七点五,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对上海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去年四月,上海更加大了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力度,建设了十八家“创意文化产业集区”,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多家文化创意企业纷纷入驻这些产业园区内。除上海外,其他城市也纷纷借助区位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更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虽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差距,却也表现出了巨大发展潜力。

三、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

与我国相比韩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早在一九九八年韩国政府已提出“文化立国”战略,这使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得到了明确,大大促进了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1]。二零零二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时,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结出硕果。不论韩国影视剧,还是音乐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近些年,韩剧和韩国网络游戏,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韩流”,甚至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形成了一种流行文化现象[2]。由“韩流”所带来的韩国科技和文化正以迅猛之势吸引着各国民众。这为韩国创造了巨大经济利润,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升。二零一四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GDP最高贡献率仅为百分之五点二三,而韩国则高达百分之一百五十六点三四,远远高于中国,这说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与韩国相比仍处于落后阶段,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也证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潜力。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程度远远低于韩国,所以缺乏规模经济效应,无法产生较大市场影响力。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局势来看应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降低市场竞争压力,使文化创意产业朝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3]。另一方面,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已形成完善运作机制和体系,有着严格的市场运作程序。相比之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运作则十分混乱,一些产品还未推出就已灭亡,这也是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差距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应进一步规划文化创意产业运作程序,规范文化市场,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

结束语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经济环境下的新兴产业,它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更为知识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仍有较大差距,但也证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发展潜力。我国应积极总结和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金芝善.中韩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及合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12(12):75.

文化创意市场现状范文3

F127  A  1007-7723(2012)08-0007-0004

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和团队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P4~5),是社会文化发展与经济日益发达的必然产物。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大背景下,创意产业的迅速成长已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义乌专业市场及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义乌专业市场的发展现状

专业市场是以现货批发为主,大规模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互替性商品或某一行业相关商品的坐商式的有形市场,是一个以流通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P88~89)。而义乌目前拥有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针织市场、江滨路电器专业街、家电市场、通信市场、电脑市场、物资市场、木材市场、家俱市场、农贸城、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交易市场、化妆品市场、服装市场、副食品市场、领带市场、床上用品市场、花边市场、毛巾市场、纺织品市场、打火机专业街、围巾专业街、内衣专业街、眼镜市场、文化用品市场、针织原料市场等20余个专业市场,30余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余种商品,包括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电子电器、雨具、玩具、化妆品、文体、袜业、副食品、钟表、线带、针棉、纺织品、领带、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的1/3强,工艺品、饰品、小五金、眼镜等优势行业商品出口量占行业销量的70%以上。这些专业市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义乌企业的产品销售,也加快了义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极大地促进了义乌经济的发展。

(二)义乌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义乌小商品城享誉海内外,随着国际商贸城规模的扩大,义乌市也逐步在打造世界级小商品航母,其城市综合竞争力在浙江省县级市排列第一、2011年中国县级市排名第十九位,目前已拥有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5万余家工业企业,形成了纺织、工艺品、文具、玩具、饰品、拉链、化妆品等优势和特色比较明显的产业集群。

基于义乌专业市场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义乌一直非常重视产品的创新和创意开发,2011年义乌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4439件和3069件。2012年1~9月份,义乌市专利申请量达5160件,其中发明专利333件,实用新型专利2396件,外观设计专利2431件;专利授权量达3507件,其中发明专利65件,实用新型专利1495件,外观设计专利1947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前3季度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66%和67%。

2010年,以“政府主导,产学研合作,企业化运作”为运行模式的义乌创意园正式开园,给义乌产品的创新、创意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有30多家知名创意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入驻。2010年义乌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57.8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53.4亿元,新创建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6项、国家级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2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省级重大专项项目4项;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累计21家。2011年底,为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示范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之路,义乌市认定浙江棒杰数码针织品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为义乌市创新型企业。

基于义乌高度密集的产业集群、相对齐全的产业种类、产业密集的专业市场以及发达完善的物流配送,极大地缩短了产品从创意到样品、到制造、到成品、到市场的流通时间。创意产业的创意附加值结合义乌小商品制造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不仅提升了义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加速了义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促进了义乌经济的新增长。

二、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一)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集聚的外生空间

外生空间是指催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外部条件与环境,是对创意产业集聚的宏观尺度上的考量(P95~161)。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集聚的外生空间包括义乌的开放型经济、移民城市人才的多样性、义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义乌城市空间秩序的更新和优化、浙商文化的积淀等。义乌市地处浙江中部,交通物流系统发达,市场自1982年创建至今一直坚持“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市场的发展开放是前提。改革开放30多年,2011年,义乌三产比重优化为2.7∶42.8∶54.5,商贸服务业日益发达,企业众多,浙商文化的宽容、创新、开放、灵活,不仅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而且也吸引了全国各地不少人来此经商、办厂。义乌常住人口120多万,而实际户籍留住人口仅有50多万。目前义乌市场的小商品已经出口到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经登记批准在义乌设立办事机构921家,已登记外资合伙企业428家,占全省的97%,常驻外商1万余名。在这种开放型经济中,生产要素、商品可以自由地流动,从而实现了最优的资源配置和最高的经济效率,为义乌的创意产业集聚奠定了市场基础,不仅使义乌真正实现了“以商促工、引商转工、工商联动”,而且也使义乌构筑起了“小商品、大世界,小企业、大集群,小产业、大市场”的工业发展格局,推动了小商品集散中心向小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和创意研发中心的方向发展。

(二)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集聚的内生空间

创意产业集聚的内生空间是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赖于生存的基础条件和要素。义乌创意产业集聚是在专业市场发展、自发形成、政府导向的综合作用力下产生的。随着义乌专业市场的发展,产品日趋同质性,档次低,附加值低,利润空间缩小,加之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义乌廉价的小商品制造业已进入低利甚至无利的时代。市场对创意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使义乌自发形成了初期的创意产业,一些拥有技术人才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开始大力投入创意产品的研发。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义乌政府 也期待通过创意、创新推动经济转型。2006年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创办,是当时浙江省首个国际性文化产业展会,经过5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文体行业唯一的外贸主导型展会。2012年,据不完全统计,义乌市文化产业生产销售总值已超过1000亿元,其中核心类文化产品总值达200多亿元,生产经营单位1万余家,从业人员30万人,形成了以印刷包装业、文教体育用品、框画工艺品、年画挂历、制笔业、娱乐业等六大优势行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群,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文化产品的主要销售基地、生产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2006年义乌市政府《义乌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08年义乌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义乌人才高地的若干意见(试行)》,利用政策优惠、税收优惠、提供服务等政策工具,促使创意产业集聚区迅速发展。2010年义乌市总工会联合制定了《义乌市创新型企业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认定了21个创新型企业,以期带动义乌企业自主创新发展。

(三)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义乌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

义乌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立足于专业市场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服务,推进“兴商建市”战略。基于此,根据产业的共同特征、与创意产业的相关度,结合义乌经济发展目标,确定义乌市重点发展小商品研发设计创意、城市建筑设计创意、广告会展创意、咨询策划创意、休闲娱乐时尚消费创意等五大行业。小商品研发设计创意着重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行业;城市建筑设计着重于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城市绿化设计等行业;广告会展创意着重于广播、电视、会展服务、广告设计等行业;咨询策划创意着重于市场调研、证券咨询、市场调查、企业策划、企业咨询等行业;休闲娱乐时尚消费创意着重于休闲娱乐、美容美发设计、婚庆策划、摄影创作、娱乐游戏、旅游消费等行业。义乌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则是上述五大类行业的城市商圈产生的空间裂变,以及与义乌经济开发区为首的几大工业园区的伴生,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空间集聚则是位于义乌工商学院内的创意园区。该创意园区总面积6000m2,入驻设计企业31家,个人工作室12家,院校科研机构9家,行业协会3家,业务领域涵盖产品设计、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广告设计、企业管理咨询、品牌策划等,内设“设计学子实践基地”、“工业设计展示区”、“商务配套区”、“高校科研机构业务区”、“工业设计企业工作区”等功能专区,通过运行“网络媒体”、“招商发展”、“展示交易”等业务平台,精心打造“设计学子实践基地”、“最具影响力小商品设计奖”、“工业设计特色示范园”、“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园”等特色品牌,以推动义乌小商品品牌升级,提升义乌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还将以现有创意园大楼为基点,向周边拓宽,建成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的创意产业带,使之成为义乌乃至浙中地区的创意产业、创意人才集聚区。

三、义乌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发展模式

(一)基于专业市场、专业街的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延展模式

创意产业是通过分散的个别劳动、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和集中的社会结合劳动来组织生产,生产的过程也是创意和创意产品产生的过程。创意的产生来自于创意人才对于市场需求的思考与把握,通过设计、制造、生产,才进入创意产品的流通过程。而市场需求是创意的出发点,因此,义乌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应首先基于20余个专业市场、20余条专业街进行延伸发展。义乌比较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及专业街,如小商品市场、汽车用品配件专业街、灯具建材专业街、室内装饰专业街、福田工艺品专业街等,通过市场商户与顾客的接触,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产品的专业设计、制造、生产,形成专业创意空间集聚。

(二)基于城市商圈的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裂变模式

义乌城区商业圈比较密集,市区一级商业区有绣湖广场商圈、宾王商圈、工人西路时尚休闲服饰特色街、城中中路精品服饰特色街、稠州路都市景观商业街、江滨路休闲娱乐特色街、宾王餐饮特色街、其他专业街等;市区二级商业区有北苑二级商业区、稠江二级商业区、后宅二级商业区、廿三里二级商业区、城西二级商业区等;还有市级商业副中心,佛堂、苏溪、上溪等;以及由义乌江两侧的国际商务中心与国际文化中心构成,集贸易、金融、政务、信息、文化、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福田-江东商务中心区。这些商业区中均有为数众多的、隶属小商品研发设计创意、城市建筑设计创意、广告会展创意、咨询策划创意、休闲娱乐时尚消费创意等行业的商户与企业。义乌创意产业的发展可由这些城市商业圈形成的裂变效应产生空间集聚。

(三)基于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伴生模式

201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义乌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义乌经济开发区共有工业企业296家,配套服务企业350家,现已形成了彩印包装、针织服装、工艺饰品、拉链等优势行业,培育了浪莎针织有限公司、浙江伟海拉链有限公司、浙江华鸿工艺品有限公司、浙江三鼎织造有限公司、浙江顺时针服饰有限公司、浙江大德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朝日科磁业有限公司、义乌百思德彩印包装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中居于领先地位,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实力,拥有创新、创意的集约要素。义乌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依托于这些开发区、工业园区的龙头企业,形成企业孵化模式,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形成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空间集聚。

义乌创意产业的发展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基于专业市场发展的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已有一定的基础,在自发形成和政府导向的综合作用力下,创意产业作为城市新兴产业的代表,将越来越明显地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充分利用义乌现有资源和优势,努力发展创意产业集聚地,积极培育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吸引和培养创意产业所需人才,促进创意产业的理性健康发展,对义乌小商品走向世界小商品大舞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 考文献]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新论.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

王文科,史征.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指数的建构影响与传播——以浙江义乌为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义乌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

褚劲风.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周灵雁,褚劲风,李萍萍.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6,(12).

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2).

文化创意市场现状范文4

关键词: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 人才创新

一、创意产业在当下的内涵

创意产业又被业界内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它是以创意为手段,以文化内容创作的成果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特征作为其核心内容部分。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衍生出来的新兴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内容产业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与相关产业链。

二、基本判断:简述我国创意产业现状

(1)我国创意产业依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尽管当前我国的创意产业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根基,但是“创意”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在产业进步中还没有充分凸显出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国的创意产业才迈出第一步,整体上依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产业集聚:中小型企业仍是我国创意产业的主力军

在我国创意企业中,资产总额在50万及以下的企业占到了所有创意企业40%以上,而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更是占到所有创意产业的60%以上。资产额和营业额较低的中小企业数量在创意产业中占有的比重和当下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充分说明,中小企业仍然是创意产业的主力军。

(3)已初步形成了三大创意产业集群

从全国的整体布局来看, 我国已总体上初步形成三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其一是以北京为核心,环绕京津地区的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其二是以上海为主,辐射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环绕沪宁杭的长江三角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其三是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面向港澳,辐射东南的珠江三角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处在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在看到这些可喜可贺的成绩的时候,我们同时应该进行理性的思考,综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依旧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创意产业特别是中小创意产业的融资还比较困难。

当下,我国资源配置机制较为混乱,资源配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尖锐矛盾,条块分割,行业壁垒等现象层出不穷,市场的发展也不充分。从一个侧面表明这个产业的行业的发展尚不规范,只有在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规范的行业规范。

(2)创意产业领域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善。

为了使创意产业有更好的发展,近几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如由政府牵头,设立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和在投融资、税收、进出口、人才培训等方面对创意产业的发展予以适当的优惠、补贴或政策扶持等。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备的产业政策扶持体系,所以我国还缺乏一个全面、 系统的政策支持模式来推动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

(3)缺乏创意产业领域的相关人才。

创意产业是一个依靠智力开发的产业,人才无论何时都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创意产业对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标准,应着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且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人才。首先,要应建立专业的人才智力库。在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制约瓶颈矛盾凸显,创意产业项目的专职人员往往不足,因此,建立创意人才的专业智力库,对企业发展和人才的创意发挥无疑是一种双赢。其次,应建立专业的职业创意培训机构,以创意感染市场,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赖高校和专业学者,更应着眼于市场的发展和环境。

四、对我国创意产业的启示与思考

(一)要进一步降低投融资的门槛,加大针对创意产业的专项资金投入

创意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要想发展,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目前创意产业投资主体仍相对单一,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对此,我们应按照创意产业的市场发展规律来制定和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积极的改善投融资市场环境,有序的促进企业、民间、外商对我国创意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形成“谁投入,谁获利,谁投资,谁受益”的科学化产业化运作机制。

(二)要加大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创意产业领域的相关人才数据库

创意产业发展最根本上是要靠创意人才,因此必须建立创意人才的数据库,对企业发展和人才创业无疑是一种双赢战略。其次,需要建立高校、市场和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机制。对创意产业的初级从业者,高校往往难以满足其所需要的实践经验和基本技能,但社会培训机构能较好的弥补这一缺点。再次,必须加强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因此培养一流的创意人才,增强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与团队的集聚,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环节。

(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创意产业扶持和发展体系。

在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应该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应该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通过一系列鼓励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积极引导产业发展,同时政府应当深化改革,通过对文化事业单位体制进行改革,让其充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壮大,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产业发展格局。

要针对创意产业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实际提出明确的发展规划目标、产业布局设置、分类布局条件、产业分类标准、重点建设项目等,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证专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包括充分运用融资平台、政府采购等投资鼓励政策,建立健全的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与创意产业相配套的多重保障体系,保证相关政策的协调,以此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文学院刘成学和金银芳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

参考文献:

[1]李思屈 李涛 文化产业发展概论

[2]厉无畏 以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新

文化创意市场现状范文5

关键词:通识教育;文化创意;发展

通识教育又称普通教育,顾名思义是与传统教育相区别的一种通常的、全面的、总体的、整体的、常规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最早起源于西方并得到实践。相对于西方,中国的现代通识教育改革起步晚,目前正处于尝试实践阶段,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中国通识教育改革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关系,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不仅为我国文化创意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还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辟了市场。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在现实中进一步凸显出来,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在国内外掀起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关系的探究有利于认清二者的内涵,从而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一、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最早由美国德博因学院的帕卡德教授在1829年提出,其目的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条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国的高校通识教育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理念在中国被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进行通识教育改革,逐渐打破传统教育一统天下的模式。尤其是在本科教学实践中。[2]但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通识教育改革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人才、经验不足等。这些问题已经给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阻碍,成为阻挡在高校通识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一道屏障,急需突破。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载体、以创新为内核的新兴产业,进入新世纪后在全世界蓬勃发展。从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大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人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至关重要,人才是支撑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具备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缺乏导致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不足。[3]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资源与创意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从我国具体实际情况来看,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文化产业经过数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因此创意思维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一个最为薄弱的环节,造成了短板效应,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关系探究

(一)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专业人才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其目的是打破传统教育由于过于刻板而约束学生的创造力、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困境,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想结合、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人才。[4]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俱佳的人才,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是与文化资源处于同等重要位置的资源,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竞争其实质就是具备创造力的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的企业竞争也发展成了人才资源的争夺,而这些是传统教育所无法满足的,因此高校通识教育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专业人才,支撑起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高校通识教育改革进一步开拓了文化创意产业市场

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大批具备专业修养和高品位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方面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同时又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5]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其覆盖范围更加广泛,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在高等教育的推动下,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欣赏品味、全面的发展人才,这些人因为自身的独特性,逐渐成了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消费者,他们占据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消费市场的一大部分,极大地刺激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消费市场的发展壮大,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发展的一大关键要素,高校通识教育改革进一步开拓了文化创意产业市场。

(三)文化创意产业为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动力

高校通识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开拓了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也为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动力。[6]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对通识教育人才的需求,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这对于高校而言无疑是福音,也为高校继续进行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信心与动力。

四、提升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作用的对策

(一)进一步推动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力量,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7]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不同于一般专业人才具有显著的特性,其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而这两点是传统教育模式无法企及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作用就必须进一步推动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源泉,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正常发展。[8]

(二)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保障高校通识教育改革进行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得到多方的支持来保障改革继续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持就是政策方面。[9]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是对教育体制进行突破,与政策联系紧密,因此需要加大政策优惠力度来保障高校通识教育的正常进行,从而有效提升高校通识教育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促进作用。

(三)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识教育改革

为了更好地加强高校通识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包括高校与相应的高校创意产业进行有机合作,设立专项资金,建立交流机制,在进行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时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文化创意课程,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充分提升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作用,[10]让高校通识教育体现出现实性,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提升通识教育的可行性。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探究出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存在较大联系,并在立足二者双向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出具体的提升高校通识教育改革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作用的对策,从而保障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更好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作者:李霞 曾碧 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6):76-79.

文化创意市场现状范文6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不管对于国家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表,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各大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与行动支持,不仅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走向市场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创新提供新的思路,更为重要的是促进设计专业教学与文化创意产业平台的融合,从而加快推进创新型、应用型和开放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现状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原先的二维平面转向多维空间的方向发展,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各大高校通常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包装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设计、版式编排设计、插画设计、招贴设计、网页设计等,这些专业课程具有知识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社会应用范围广的特点。

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些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发展的瓶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陈旧且实践性不够,这种教学模式依然采用以老师为主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着重强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也只是被动接受,并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后果是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第二,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趋于相似,没有形成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地方特色。教学内容陈旧且远离市场的需要,趋同性的教学内容缺少创新意识,束缚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第三,创意性的专业课程内容没有很好的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同时缺少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项目式实训课程,教学成果不能很好地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衔接。第四,专业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知识储备存在单一、陈旧和固定的情况,知识结构需要进步与时俱进地得到提升,以及对专业知识深层次领域缺乏深入细致地探索与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创新性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必然需要大量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不断涌入,而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必然需要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性教学研究。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需要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师资力量提升他们的综合教学能力,以及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实现学校、企业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1.优化课程设置,转变教学理念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结构单、知识陈旧的现状,对于创新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处于缺乏目标性的模仿和探索阶段,尤其是缺少具备市场前瞻性和落到创新实处的项目实训课程。基于此,课程设置必须在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进行优化与调整,尤其是设置一些与市场实践、商业应用紧密相连的课程,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实现课程设置的跨学科和多元化。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可以采用与科技、社会协作的互动形式,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以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础课程训练板块,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综合能力。而对于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提倡以实训项目为主,通过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了解,开设些具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创意产业课程,让学生深入企业和实地进行市场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方案设计,期间可以利用合作企业的生产设备和自身设计工作室的专业优势,以设计和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和极具商业价值的作品,并通过多元化渠道进行创意推广和展示,以达到培养视觉传达综合性设计人才的目标。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改变原有陈旧的教学体系,将真实项目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带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际项目操作中获取第一手的实践心得,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更能便于他们迅速掌握和熟悉创意产业市场的需要,零距离地接触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前沿成果,在实践中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学习和创新思维中的不足,便于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市场实践的结合,以此获得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团队协同合作共同解决设计难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扩宽师生的创意设计视野,更能培养学生的市场应变和创新能力,以便他们以后步入社会能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实现人生目标。

3.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共同发展

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通过设立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和加强专业工作室建设,让企业、市场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衔接在一起。通过结合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以及校企合作与基地实践的方式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和地方服务,尤其是些极具商业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创意产品,并让学生在校企协同合作中掌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自主获取新知的机会,学会采用新材料、新方法和新的创意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他们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理念、构思方法、表现手法和创新应用的深度实践和探讨,促使校企双方积极开拓和发展符合信息时代的审美能力和设计理念的艺术样式,真正实现产、学、研体化并共同推动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4.增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改善原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结构,才能推进专业教学的发展。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各大专业艺术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少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与敏锐的市场前瞻性洞察力,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和市场定位存在一定层面上的模糊性,大多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而教学内容大多来自教学要求和书本知识,存在“纸上谈兵”的情况,极其缺乏针对创意产业实际运作的实战经验。基于此,为了促进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进入企业直接参与市场实战,或是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选派教师深造,掌握当下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脉搏和设计领域的最新成果,增强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意产业经验。同时,可邀请一批处于文化创意产业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或行业先驱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教学,讲授创作经验和手把手教授实践项目,开拓学生视野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