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家族建筑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家族建筑文化范文1
旅游产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得到极大发展。张家界土家族文化由于具备丰富的民族特色与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发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
【关键词】
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湖南张家界风景如画,是一个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人口在其中占据比重最大,因此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被置于突出位置。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世俗社会的纷扰与繁杂使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渴望返璞归真,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停下快节奏生活,放慢行走的步伐。在这种背景下,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变得至为重要。
1 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土家族的物质文化元素
1.1服饰文化。土家族物质文化极其丰富,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首先是颇具民族风味的服饰文化。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与配饰,这对于习惯西装革履的现代人来说颇具魅力与吸引力。土家族服饰随性别差异与年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男装头戴青布帕,身穿琵琶襟,脚蹬水草鞋或瓦瓦鞋。女装相对而言更为精致与繁复,无论是上衣还是女裤或是女鞋,都绣有花虫草鱼,极具古风,另外女装在头饰首饰方面也格外讲究。
1.2饮食文化。第二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土家族文化是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在土家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酸菜是土家族饮食文化的主打,酸青菜、酸辣椒等酸菜品种丰富,这对于其他地区的人们来说独具魅力与特色。除此之外,土家族还有系列颇具传统特色的食物,如豆豉、油茶、粑粑等,对于汉族人民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1.3建筑文化。第三是典型的建筑文化。吊脚楼是土家族的典型建筑,它是由纯木构建而成,与汉族砖瓦泥墙大相径庭。这主要是当地人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的发明,融入了当地人的聪明才智。依山建造,充分利用了山区的地势地形;下层储物、上层住人则主要考虑到当地的潮湿气候,起到了防蚊虫的效果。
(二)土家族的精神文化元素
2.1民间文化。土家族在千百年的生活与生产中积累了厚重独特的精神文化,直到当代也依然为人们所需要。首先土家族的精神文化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中。当地的民歌、神话、传说、寓言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一个民族的精华之所在,具有深厚的文化魅力。另外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传承,是当代的重要文化符号。土家语言在语音、语序、语法方面都迥异与汉语。
2.2民间艺术。第二,其精神文化也折射在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中。与汉民族不同,少数民族在歌舞方面独具造诣,歌曲与舞蹈成为他们生活与生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张家界土家族舞蹈以茅古斯舞与摆手舞为重点,已经成为土家族的特色标签。当地人通过舞蹈表达感情,舞蹈文化成为其文化的精髓。另外,土家族的精致的工艺品、木雕等也为人称道,受到游客的欢迎与青睐。
2.3风俗习惯。最后,土家族至今保有当地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如“哭嫁”风俗、赶年礼俗等。与汉族相比,土家族除了结婚仪式更加繁杂之外,最具特色的要称得上是“哭嫁”风俗。哭嫁开始于结婚前的一段时间,长者可达一个月之上。新娘、亲友等通过诗歌用哭声祈求好运,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2开发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开发特色资源,建立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开发与建立是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旅游区要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资源,形成支柱产业。面对着全国各地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张家界土家族要充分挖掘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不同资源,避免游客产生厌倦心理。分析张家界土家族的地方特色,其中饮食文化、工艺品文化、舞蹈文化等都具有形成文化产业的价值。除此之外,土家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之中,依靠当地资源与当地人民的智慧,发展出许多精致的工艺品。为此,可以采用机械化设备与现代化技术将原始的手工艺品做强做大,使之既保持民族风格又满足大众需求,形成规模与市场。
(二)加强立法保护,提高景区质量水平
参观游览景区是旅游的第一要务,因此景区质量要能够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对于生活与工作在都市中的人群来说,景区是他们放松心灵,减缓压力,陶冶情操与丰富人生阅历的重要场所。目前土家族景区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自然环境的破坏。茅古斯舞与摆手舞是土家族舞蹈文化的精髓,却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现代服饰等现代元素,令人叹息。因此,景区要加强措施,提升质量水平。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国家要加强立法保护,使原始美景不再荒废;对于民族特色的缺失问题,要加强重视,在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建设土家族专门博物馆,加大文化研究力度
土家族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内涵。现代人对旅游已经不再单纯停留在欣赏美景的阶段,探究文化内涵与感受文化魅力已成为现代人旅游的更高需求。为此,建设土家族博物馆,展示特色文化也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还要配备专业的解说员,对土家族文化如数家珍,使游客畅游历史海洋,感受别样的文化内涵。
(四)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提高土家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这是其开发的重要内部因素。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外部因素,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土家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使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宣传的手段与途径多种多样,可以利用传统的报纸、宣传页、广播、电视进行宣传,除此之外,还要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如通过网络宣传,实现提高土家族旅游知名度的效果。宣传过程中要遵循真实性、多样性等原则,使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深入人心。
3 结语
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独具特色,富有魅力,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与意义。为此,要加强开发力度,从四方面着手,实现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与挖掘。首先,重视开发特色资源,建立文化产业;第二,加强立法保护,提高景区质量水平;第三建设土家族专门博物馆,加大文化研究力度;最后,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提高土家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杨秀珍.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05)
土家族建筑文化范文2
印江是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全县42.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1.5%。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有独具魅力的民族节日,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特色鲜明的土家民居建筑,众多的历史文物,精美的民族民间工艺,艳丽缤纷的民族服饰,风味别具的民族食品等构成了我县极为丰富、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了挖掘整理这些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守护这方土家族文化家园,县民宗局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突破工作重点是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前提
县民宗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书法印江”的战略目标,以打造文化旅游大县为契机,突破工作重点,把民族民间文化作为20__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强领导,成立了民族文化工作领导小组,专人负责抓落实。使该项工作得到全面深入的开展而未流于形势,这是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活动是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手段
一是做好20__年春节“七天乐”民族民间文艺活动。我局认真搞好春节期间的“龙腾盛世”民俗大拜年活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7片龙灯具体的活动时间、路线、活动场所,飞动的龙灯,欢快的花灯,充分展示了土家族的民俗文化特色,营造了喜庆的节日氛围,让群众渡过了一个欢快祥和的春节。
二是开展花灯健身舞大赛,努力打造土家花灯品牌。3月8日,由县民宗局、妇联、县文广局联合举办第二届“土家花灯健身舞”大赛,以此促进土家花灯的广泛开展,使土家花灯得以完整保存和流传,并在传承中不断加以创新,使土家花灯具有体育性、艺术性、娱乐性,从而达到健身和娱乐目的,通过多种形势多种渠道,努力打造土家精品花灯,塑立印江土家花灯品牌。
三是抓好民族民间歌舞调演,提炼精品节目。
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利用我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11月由县民宗局、文广局联合举办了第二届“梵山净水印江情”民族民间歌舞调演。来自全县县直机关和17个乡镇的53支表演队伍参加了活动,演绎了印江原生态的声乐、曲艺、舞蹈。演员大部分来自农村的群众,有六七十岁高龄的老人,也有五六岁的小孩。表演的节目全是印江少数民族质朴生活的再现,有锣鼓、唢呐、长号等器乐节目,有山歌、高腔山歌、石工号子等声乐类节目,也有傩堂难、花灯等舞蹈戏曲类节目。民族歌舞调演内容丰富,异彩纷呈。通过民族民间歌舞调演,挖掘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歌舞,如永义乡编排的《茅古斯舞》,以其豪放、原始的魅力荣获一等奖,发现了很多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通过民族歌舞调演,我县命名了一批文化艺术村和民间文化传承人,并予以授牌。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民族文化工作的开展。
此次活动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他们认为印江民族歌舞调演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彰显了印江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品牌。
五是精心组织召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以提升我县民族文化品位。
20__年9月12日,我县召开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省、地、县有关领导、专家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通过播放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宣传片。介绍了我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有渊源的书法文化、古朴的原生态文化、灵异的佛文化、神秘的傩文化,多彩的花灯文化等,引起了专家、学者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县民宗局近年来,对我县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工作,挖掘、保护、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工作所取得了众多成果。先后编辑出版了《印江土家风情》、《印江花灯》、《民族文化》等系列民族民间文化丛书,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深受读者好评。
通过召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专家讨论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实施意见》,专家们各抒己见,对印江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精碎的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对我县打造文化大县,提升民族文化品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着力打造土家风情旅游,提升印江知名度,11月27日至29日,经民宗局、建设局、旅游局精心策划联合举办了贵州土家族建筑文化特色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4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他们实地参观考察了我县土家特色建筑物。有被誉为“江城砥柱”的文昌阁,古风浓郁的依仁书院,独具匠心的土家封火桶子,古老的宗祠建筑文化,更有民风淳朴的梵净山团龙民族文化村落。会上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独到的见解,对印江的特色建筑科学把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或建议。对印江打造土家风情旅游文化大县提供了决策参考。
六是扎实抓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培养后继人才。
民宗局积极抓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先后编制了《印江自治县民族文化进校园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积极申报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把木黄民族小学、县民族中学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了民族文化校本教材。把民族文化纳入课程教学。开设了书法、摆手舞、花灯歌舞等内容,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进了校园,步入了课堂,为我县培养了民族民间文化后继人才。
七是打造团龙民族文化村,带动土家风情旅游。县民宗局大胆围绕民族文化做文章,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梵净山团龙民族文化村。为了打造团龙民族文化村,带动土家风情旅游,10月份由民宗局资助永义乡政府组织团龙村支两委等24人前往黔东南考察民族文化进村寨,收益匪浅。
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是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保证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为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自治县成立了古籍保护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落实了保护措施,县政府为此特解决了5万元古籍普查工作专项经费,使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为展示宣传印江的民族风情,推介旅游资源,县委、县政府尤其重视民族陈列馆的文明窗口作用。20__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重新调整民族陈列馆部分展板以来,民族陈列馆以其全新的面貌接待了各级各部门领导、中外游客、中小学生、社会各届人士5000余人次,深受好评。从而树立了单位窗口形象,有力地宣传推介了印江。
土家族建筑文化范文3
艺术类高校作为设计师培养的摇篮,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艺术鉴赏能力这种有针对性的设计教育势在必行。从教育出发,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设计教育当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立足武陵山片区,面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文化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设计技能熟练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全院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强化民族意识。
一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湘西的民间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戏剧戏曲等门类艺术;掌握各门类艺术的基本属性、目的性、基本形式特征、发展规律、艺术风格等,从中总结出基本规律,探求其历史渊源,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文化与艺术进行了解并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作品从形式美、内容美、材料美等方面,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辩证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总结特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设计,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与专业水平。
课程主要授课内容包括湘西戏剧文化艺术(大庸阳戏、辰州傩戏)、湘西歌曲艺术(桑植民歌艺术、土家族哭嫁歌、土家山歌、土语民歌、儿歌、酉水澧水船工号子)、湘西建筑文化与艺术(土家吊脚楼文化与艺术、苗寨建筑艺术)、湘西服饰艺术(土家服饰、苗家服饰)、湘西舞蹈(摆手舞、茅古斯)、湘西民间乐器(土家族打镏子、苗族咚咚喹)、湘西年画艺术、湘西刺绣艺术等。授课重点是湘西歌曲艺术(桑植民歌艺术、土家族哭嫁歌、土家山歌、土语民歌、儿歌、酉水澧水船工号子)、湘西建筑文化与艺术(土家吊脚楼文化与艺术、苗寨建筑艺术),难点是湘西戏剧文化艺术(大庸阳戏、辰州傩戏)等。
二是通过自编教材解决地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研究。目前没有专门制定教材,需要老师自编,该领域的参考书有张士闪的《中国民俗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齐涛的《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宁锐的《中国民俗趣谈》(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郭立诚的《中国民俗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仅能作为参考,需要任课老师将民族文化与艺术“本土化”,但武陵山片区民族艺术的丰富,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如若要由单个任课教师完成自编教材任务量太大,又因民族文化涉及的门类艺术丰富,需要从各个门类对武陵山片区的艺术与民族文化有全面的、精准的理解,教学大纲仅仅为我们指明方向,需要进一步深化、模块化,将教材的模块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三种能力结合起来。
三是扩大课程专业覆盖面。《民族文化与艺术》课程目前仅面向环境艺术专业开设,仅有24个课时。《环境艺术教学大纲》比较清楚地指出课程的内容大致外延,包括湘西的民间建筑、音乐、舞蹈、服饰、年画、刺绣等门类,也较明确地指出三点教学目标:了解大湘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与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介于课程特色与美术学院追求专业特色的关联,该课程可以基础课程或者专业方向课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入视觉传达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美术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之中。
四是建立成熟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需要与人才培养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相结合,整个课程与单节授课都应将课程的内容的设置围绕文化的人、专业的人、设计的人展开。
课程的第一层需要重视武陵山片区的民族与艺术的厚度与广度,利用吉首大学的地域优势,培养学生的田野调研能力,善于从田野与现实生活中发掘设计资源与素材,并在调研中切身体会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培养其发现美的眼睛。
第二层面应关注环境艺术、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在专业设置层面将课程前后进行合理配置,让课程优化值达到最大化。
第三层面是从具体的设计实践与课程中将设计艺术元素与设计艺术理念完美融合问题。将民族特色的文化与艺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个设计领域,善于将现代创意理念与民族元素相结合,完成富有创意、特色、时尚的设计方案,形成本地域的文化印记,从而形成自身的文化创意设计的品牌。人才培养的三种能力与课程内容三大模块间的课程体系论证与实践是问题的重点。
土家族建筑文化范文4
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以土家族吊脚楼为例
夏商时期考古学遗存发现和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以鄂西峡江地区为研究对象
论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
试论基本国情的“时代位移”
论中国当代玄幻小说的成长主题
“三增九虚”对奇幻小说的影响
浅析西部地区冶金产业发展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当代分配制度的构建
国际收支顺差、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独立性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自然科学类)征稿启事
宜昌市旅游人才队伍调查报告——兼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面临旅游人才不足的挑战与建议
我国网络市场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清代改土归流对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
从《答刘正夫书》看韩愈的文学思想与创作
论《三国演义》之白日梦
揭开“溱洧”的面纱
传双美之风情开巧合之趣剧——浅评阮大铖戏曲创作于风情趣剧之传承与影响
先秦《诗经》接受与原始宗教思维——《诗》的原生态的追寻
三峡巫文化中的医学易学灵学
三峡古代巫文化研究的若干思考
论巫文化视野下的三峡丧礼习俗
巫山大溪遗址以鱼随葬的原始宗教意识与巫术
湖北长阳香炉石遗址夏代遗存分析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机制建设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的评价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中国玄幻文学研究十年述评
读者对奇幻文学的接受美学意义——以萧鼎的《诛仙》为例
论旅游文化开发与文化研究力点——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
需求驱动的商品房价上涨实证分析
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
后危机时代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研究
人工湿地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应用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
见证历史与解密人生——评赵思运的《何其芳人格解码》
何其芳的“延安道路”及其阐释——赵思运《何其芳“人格解码”》评析
“何其芳”是一个问号?——评赵思运的《何其芳人格解码》
论明清时期土家族竹枝词对地方音乐的影响
将中国传统诗学研究推向新的境界——读谢建忠《<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诗的影响研究》
长江三峡地区远古时期渔业的考古研究
论三峡重庆的和谐发展
在城乡统筹中发展三峡库区老龄事业——以万州区为例
三峡移民题材新闻的导向性与可读性探索——以《三峡都市报》为例解析
改革开放与中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重庆农村低保实施情况评析——政府执行力视角
农村非自愿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新神话主义”奇幻文学视野下的“重述神话”
论古今奇幻作品中花妖树怪的神异流变
六朝志怪幻想与中国当代奇幻小说
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基础与核心机制构建
重庆市货币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金融要素市场理论
清江流域民间工艺品开发的策略与路径选择
盈余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儒家话语的近代化转型——关于明朝中后期异端思想的认识
严羽诗学思想的突围新变与悲剧意蕴
土家族建筑文化范文5
关键词:滚龙坝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 A
Gunlongba of Enshi, Hubei Province is the third installment of the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Gun Longba village has the greatest scale of architectures buil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city of Enshi.The whole village of Gun Longba has preserved in a relatively sound state, which is of vital importance in value of research and preservation.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this article is to identify some major problems. According to its natur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we proposes the values of the village;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Gunlongba’s natural, cultural and agricultural landscape to boost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ourism.
Key words:The Chinese Historic and Cultural Village-Gun Longba;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项目背景
1.1 我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进程
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一步完善了历史文化名村的概念,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2008年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条例自2008年7月1号起施行。这意味着,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命名。自2003到2014年,中国先后分六批将252个古镇、276个古村落纳入国家级历史文化村镇。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滚龙坝村便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的一员。
1.2滚龙坝村现状概况
1.2.1区位
滚龙坝位于恩施州恩施市崔家坝镇东南部一个山间平地。滚龙坝村过去为行政村,乡镇改制合村后为隶属于鸦鹊水村的自然村落。距318国道2公里、鸦鹊水集市2公里、崔坝镇10公里。村内公路已柏油化,进出十分便利。依托恩施市的旅游发展状况,滚龙坝具有很强的旅游发展潜力。
1.2.2场地现状
1.2.2.1自然环境
滚龙坝村四面环山,林木葱茏,古树参天。南北两条河水经流其间――尖龙河和洋鱼河。两条河流如滚龙状汇入了天坑,便有了村落的称谓,即滚龙坝,村落内坪坝周围诸山拱卫。
1.2.2.2乡土景观
(1)古建筑:滚龙坝村留存有相当规模的明清古建筑群,拥有恩施地区最大规模的明清古建群。建筑的整体风格,除了马头墙和屋顶的起翘装饰体现了土家族和当地的建筑风格外,基本上都是按徽派建筑的样式来建造的。其后建筑形式发生了改变,虽然有吊脚楼的向存道屋厢房已毁,但仍可以从现存的建筑和村民的介绍中发现土家族建筑文化与徽派建筑已在此有了充分地结合。
(2)古墓:滚龙坝村的墓葬主要分布在茅坎山、马鞍山、尖银山等地,以茅坎山墓地最大,称祖坟岭。有些墓葬虽下葬于明代,但由后代族人在清代补立了墓碑。
(3)古树:滚龙坝村四面环山,林木葱茏,古树参天,风景秀美。滚龙坝现存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7根,分别为青檀(俗称糖果树,果实味甜可食)与银杏。
1.2.3 历史文化背景
滚龙坝原居住黄氏,据说于800年前迁来,另有向大元一族,即向述后、民间所传“八耳锅”向氏;后因今滚龙坝向氏先祖向大旺携家人家丁到滚龙坝落业发达后,陆续迁走。滚龙坝不仅是向氏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还是封建时代基层军事组织“塘” 与国家粮库“社仓”所在地。
2、滚龙坝村典型问题分析
滚龙坝作为恩施古村落的典型代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现状往往难以适应人们对现代居住生活环境的要求,保护与使用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出来。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生态
现在村落所根植的自然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山体的破坏,其二是水体的污染。滚龙坝村的山体破坏主要是由资源开采所造成的,非法开采造成了山体的严重破坏。长期以来,古村落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与水体的自净能力之间保持着平衡关系,有效避免了污染的发生。但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排水设施的陈旧落后造成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古村落水体的严重污染。
2.2生产
滚龙坝的历史悠久,但是其生产产业比较单一。滚龙坝村耕地面积约500余亩,其中水田200余亩,基本没有经济作物,主要以打工、养殖、加工为经济来源。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旅游价值也没有开发出来,导致现在滚龙坝现在人均收入很低。
2.3生活
2.3.1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包括公共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滚龙坝村现在的公共建筑很混乱,没有完整的村委会,作为潜在的旅游景点,基本没有任何公共的旅游设施。现在的公共活动场所,既不能满足当地村民的生活休憩,更不能满足游客的所需。
2.3.2建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居民对于其居住环境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发展中的乡村大多向城市看齐,把城市的一切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风格,不顾古村落的空间格局、尺度和原有风貌,在村落内填河建路,拆古居民建新住宅,“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盲目追求“焕然一新”的城镇风貌,这些观念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是极为不利的。
3. 滚龙坝村落价值
3.1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建筑是遗产保护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滚龙坝历史文化名村留存有相当规模的明清古建筑群,其建筑本身也极具特色。传统建筑的存在方式是村落,村民的社会生活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因而,滚龙坝村是地域民族文化的典型体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3.2旅游体验价值
古村落作为充满历史底蕴的与城市不同的人类聚居形态,能为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精神体验。其丰富的生态资源也是区别于城市旅游的优势条件,古村落旅游是村落历史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地推动村落发展,而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更强调古村落的文化和生活体验作用,不需要通过提高服务设施标准来吸引游客,因此可以减少对古村落的破坏,这样的旅游开发使得古村落文化通过游客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
4.保护对策
滚龙坝村的保护现状让人担忧。针对滚龙坝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历史文化名村已有的成功做法,根据保护规划的原则,提出以下保护对策措施。
4.1加强制度和机构建设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适用于滚龙坝村实际的保护管理办法,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完善保护工作,使村落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2加强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强化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调动村落居民的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和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全面开展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普查工作,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和保护规划,让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能自觉地参与到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中来。
4.3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
通过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保护方式,促进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以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保护理念,认真处理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拓宽保护资金的投入渠道。对滚龙坝村的保护行动必须是一种动态的保护。
4.4寻求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最佳途径
保护活动并不是静止不动地保护,健康适度的旅游开发等经济活动,在展示遗产风貌和筹集保护资金等方面,反而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做到保护规划与旅游规划相衔接,共同指导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施,而在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事业快速发展时期,应未雨绸缪,及时对古村落的旅游容量进行合理预测,保护好历史建筑及其环境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以防止旅游过度保护对村落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
5、总结
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与淳朴热情的民风民俗,更增加了这片土地的魅力。村落的发展需要村民的热爱、政府的指导与游客的关注。只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努力,才能将滚龙坝的发展带入一个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斌少数民族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策略反思 华中农业大学资助创新基金项目(2009JC014)2010-11-01
[2]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以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例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09.
[3]赵勇,崔建甫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 2003-11-14
[4]武静鄂西纳水溪古村落景观及其变迁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6
[5]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3-6
[6]《向氏族谱》编纂小组.恩施滚龙坝土家族向氏族谱,2002
土家族建筑文化范文6
关键词:武陵源;旅游发展;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一、武陵源区中湖乡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1.气候舒适宜人,世外避暑胜地
中湖乡气候适中,地处北中纬度,属中亚热带原型季风书润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严寒期短,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3℃。本规划区多在山地之中,浓林茂盛,森林覆盖率高,气温低于城市区,是优良的避暑胜地。
2.山水景观融合,悠然田园风情
既可远眺杨家界雄伟山势,又可近观香芷溪水流潺潺,山水相依,共同构成一幅精彩的水墨山水画。山中梯田叠落,田园气息浓郁,悠闲自然。
3.民族文化特色,情景体验乐园
中湖乡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乡镇,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美食文化等文化底蕴深厚,也深刻影响了集镇整体形象面貌,可发展以土家元素为主的文化体验乐园,并打造吊脚楼建筑的集中展示区。
4.东临杨家界景区,慢游休闲小镇
本中湖集镇紧邻武陵源风景区的西大门,杨家界景区位于中湖乡,在规划区内可以欣赏到杨家界的奇美风光。同时规划区内绿树遍野、花香四溢、流水潺潺、空气清新、温度宜人,适宜形成生活节奏舒缓的度假空间。
二、武陵源区发展旅游观光的现状、优势和潜力
武陵源区的旅游起步晚、发展慢,除索溪峪镇白虎堂骑马观光游、双峰生态园观光游、中湖杨梅节外,其余都是些星星点点的,虽然属于旅游的范畴却形不成产业,武陵源区旅游观光旅游目前仍处于自发、无序、小打小闹的状态。但是,武陵源区发展旅游观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发展观光旅游的条件和基础。
1.有充足的客源基础
武陵源地处世界自然公园核心景区,每年国内外游客达到1600万人次,这是发展观光旅游最大的优势。凡是前来武陵源的游客对武陵源风景均是赞不绝口,但是一般逗留3天,有的2天,主要景点天子山、黄龙洞、宝峰湖基本上2天就可以游完,怎样在武陵源做延伸旅游,在吃、住、玩、游、购、娱等方面留住客人,这是旅游发展肩负的重任。
2.有丰富的资源支撑
武陵源是世界绝版的旅游胜地这里遍地奇花异草,苍松翠柏、蔽日遮天;奇峰异石,突兀耸立;溪绕云谷,绝壁生烟。武陵源的自然价值和浓郁的原始野性,将人们征服。武陵源以“五绝”: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闻名于世。
3.有完备的软硬件条件
建区以来,武陵源区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在优化旅游功能方面不遗余力,投资10多亿建成旅游环形公路,直达各个景区,景点游道安全、环保,环保车队全天免费服务。广大农村交通硬化到组到农户,庭院绿化,四季常青,花果飘香。
4.各级政府的重视
近几年来,随着生态农业的兴起,张家界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生态建设,提出了建设国家级生态市的战略部署,各区县也在厉兵秣马,把生态建设作为提质升级、持续发展的战略策略,各单位、行业正在拿出方案逐步实施。区生态农业正是迎风起舞、乘势而上的大好机遇。
三、中湖乡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开发理念较为落后,对旅游业发展认识不足,缺乏合理科学的长远规划
由于急功近利的驱使,许多地区并没有将旅游产业纳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中,只注重眼前利益,在经济上投入偏少,在政策上支持不够,忽视了长远利益。同时,在开发旅游景点时没有前瞻性,缺乏高附加值的特色旅游产品,没有注重旅游品质的发展,甚至出现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行为,导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并且逐渐丧失了原有的资源优势,这些做法都必将影响到湖南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2.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开发模式较为落后
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强势品牌企业不多,旅游品牌创建的滞后与丰富的旅游资源构成了武陵源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软肋。一般而言,来的游客,除了对独特的自然风光的欣赏,同时也想体验本地区浓郁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而在以往的开发过程中,倾向于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却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自有旅游资源的特色特性,主要开发手段在于简单的复制与模仿,缺少开发具有持久吸引力的创意文化旅游产品。当前情况下,大多数已经开发的旅游产品,除了自然禀赋带给游客不同的视觉感受外,没有开发出让游客产生独特的个体体验的旅游产品。
3.缺乏旅游创意
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效益低下、规模较小,因而缺乏竞争力,严重影响了旅游商品销售与进一步开发。旅游商品对整个旅游经济的贡献很大,是旅游业最直接的衍生物,根据以往数据的统计分析,国际上旅游购物形成的旅游收入约占整个旅游收入的30%左右。张家发展了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为旅游供给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各种旅游景观和设施的建造成为可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离开了高科技手段,某些特色旅游是不可能产生和发展的。
四、中湖乡旅游发展的具体策略分析
1.区域融合策略
中湖乡处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经济辐射圈内,中湖的发展必须更好地融入武陵源区乃至张家界市的发展之内,依托武陵源,走区域差异化之路,主动利用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同时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既能更好地为风景区服务,又能打造特色小镇。
2.空间发展策略
总体策略是“乡域保护、集镇开发”。实现控制土地投放量与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时序、增大土地效益四者的相互协调;在社会与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现有集镇为依托进行发展,乡域部分以保护为前提,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用地,适当发展生态型、观光型的绿色农业等,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集镇以城镇建设与旅游配套建设为主体。
3.交通发展策略
1)重点对接中湖乡和张家界市综合交通体系,为加快中湖与张家界城市一体化进程做出贡献;
2)理顺中湖乡交通干道网络,特别是与景区的联系通道,并对各主要道路分级。
4.经济发展策略
单一的延续以往产业发展的方式,不仅会受到资源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会面临效益较低、产业发展空间局促等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将不利于中湖乡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规划认为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努力发展特色农业。由传统、低效的种、养业向开放型、高效型、观赏休闲型农业过渡,由此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目的,促进农村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休闲的良好互动,力争发展成为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打造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环境。
第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扩大总量规模。如游客服务、休闲旅游、特色购物、旅游度假地产、旅游商业地产、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增强中湖乡的服务功能,实现由简单的农业型城镇向旅游城镇转变。
5.城镇特色塑造策略
中湖城镇大格局为峰谷相生、山水兼具,民俗文化极具特色,具有建设绿色生态城镇的潜力,加上中湖乡作为武陵源风景区西大门的独特的地理区位,适合发展成集生态观光、旅游接待等特征于一体的特色城镇。
6.环境保护发展策略
第一,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建立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对现有的山体,做好保护性规划,严格控制对山体的随意破坏。并依据城镇基本生态控制线,保证城镇发展的生态空间,积极拓展城镇绿化面积,拓展公共公共活动空间。
第二,合理利用河流水系岸线资源,在保护水体的条件下利用水资源。
第三,杜绝污染工业在乡域内的发展,加强环境监管。
第四,高效利用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进能源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推出鼓励生产、使用节能产品的财税政策。推进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
7.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应注重挖掘文化内涵
文化是特色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民俗旅游,其实质是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因此,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挖掘文化内涵,注意突出特色,创奇出新,突出土家族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风民俗等要素的特色,显示其独特性,以特色取胜。
8.加大宣传营销
宣传开发是打造旅游品牌的关键,要善于包装。要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综合利用多种渠道,继续办好中湖杨梅节、中湖土家族“黑神庙会”,大力宣传中湖乡的乡村休闲旅游,增强中湖乡民俗风情度假小镇的辐射力和扩知名度。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的丰富,旅游在促进人们视野开阔的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做好武陵源的旅游事业,对当地的文化能充分的进行开发,进一步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赞才.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