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

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1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对力学解题做了一些探究:在重视力学概念、规律教学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力学解题的思维过程上,增强学生力学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我把学生解题过程看作是“获取信息、思维启动、思维逻辑、思维深化”的过程。

一、认真审题、明确对象、联想图景、启动思维。

力学习题有的给出一个物体,有的给出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物体。从物理过程看,有的给出部分,有的给出全部。认真审题就是要实现几个转换:

1.由个别向一般转换。

所有的力学解题开始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代入运算时统一用力学的国际单位制(SI制),解题结束应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2.研究对象的实体向物理图景转换。

宏观物体(大到天体);有做匀速运动的,也有做变速运动的;有个体,也否相关联的群体。对题目给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思维,形成一定条件下的清晰的物理图景。有趣的物理图景促进学生的注意转移,情感与图景贴近,达到情景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启动。

3.物理过程向物体的状态转化。在力学范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和非平衡状态。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由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决定。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体所处状态的了解,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

4.已知条件向解题目标转换。力学解题目标一般包括:画出研究对象的示意图。在图上进行受力分析(不能遗漏所受到的每一个力,也不能凭空增加力),物体在各个时刻的状态、位置、运用的物理规律、公式、要求的物理量等。

5.文字叙述向示意图形转换。在根据题意画出的图上标明受力情况(按重力、弹力、摩擦力顺序思考)。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状态,也用符号标出。学生通过画图对物理图景有了直观了解,触景生情,增强了解题的信心。

二、弄清概念,策略认知,分配注意,发散思维。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有严格的科学界定。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学识水平阶段严密的程度不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思维混乱,解题注意分配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强化以下几方面意识:

1.增强物理概念的物质意识。每引入一个力学概念,应充分利用实验或学生生活积累的已有经验,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

2.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速度与加速度二者仅一字之差,都是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一些认知策略较差的学生把速度与加速度归结在一个“光环”上,认为速度为零,加速度必为零。在这里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状态变化快慢是速度与加速度的界定。速度和速率、功和功率、动能和动量、重量和质量等也是一字之差,它们的物理意义却不相同。功和能的单位相同,前者是过程量,后者是状态量,它们也有严格的界定。

学生树立界定意识可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有利于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

3.培养创造思维意识。力学解题时“双向思维”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发散思维的条件。

三、运用规律、感知范围、网络信息、逻辑思维。

中学学习的力主要有:牛顿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一些能力中下的学生把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置于思维盲区,需要对已建立的解题信息加以选择。

1.根据物理过程选择规律。

2.从已知条件选择物理规律。

3.从解题结果检验物理规律选择的合理性。

四、设疑开拓、点拨解惑、触类旁通、深化思维

课本上的力学习题是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中获取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思维敏捷。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解题一旦受阻,思维停滞,需要点拨才能展开。通过设疑点拨探究解惑,学生思维进入新的层次。

1.指导语点拨。

2.资料点拨。

3.情境点拨。

4.交流点拨。

5.一题多解点拨。

四、发挥想象,变通思路,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作为一种直观的、形象的思维,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3]。在物理解题过程中,想象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

物理过程图景想象就是经常要用到的一种想象。学生对题目所涉及的物理过程,在头脑中必须有一幅清晰的图景,才有可能着手解题。

例:从离地面高为h处有自由下落的甲物体,同时在它的正下方的地面上有乙物体以初速度 竖直上抛,要使两物体在空中相碰,则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的初速度 应满足的条件是?(不计空气阻力,两物体均看作质点)若要乙物体在下落过程中与甲物体相碰,则 又应满足条件是?

该题以自由下落与竖直上抛的两物体在空中相碰创设物理情景,涉及的可能物理过程图景有:1.乙物体在上升过程中和甲物体对碰;2.乙物体上升到最高点后又下落,在下落过程中被甲物体追上,和甲物体发生碰撞;3.乙物体上升到最高点又下落,整个过程都没有和甲物体相碰。

学生如果不能想象出这些物理过程图景,就无法切入问题进行解答。明白这些物理过程图景后,运用运动学的知识,就可以对题目进行解答了。具体的解答过程在此不作赘述。

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计算思维;数据结构;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法

0、引言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无论是否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如同逻辑思维能力一样,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计算思维的引领下,人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问题的研究有所突破。

谭浩强教授指出:“培养和推进计算思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深入掌握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结规律,更好更自觉地应用信息技术。二是把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用于各个领域,推动在各个领域中运用计算思维,使各学科更好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冯博琴教授也指出:“在课程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关键是要提炼并展现隐藏在知识背后的计算思维的光芒,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和心理共鸣。”数据结构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它是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的学科。在数据结构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结合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从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1、运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计算思维

案例教学法是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以精心设计的案例将学生引入教学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间平等的互动、对话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处在特定的情境中,由被动听课转为积极主动地思考、判断和决策,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计算思维。

1.1 设计案例问题应把握的原则

(1)案例的设计要紧贴学生生活或专业的实际。例如对于图的拓扑排序问题,可以用学生选修课问题作为案例,问题的背景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设置,不但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更好地调动其思维积极性。

(2)案例的设计要契合所研究的数据结构或者应用的特点,便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实现教学目标与案例的统一。如可采用银行自动排队系统作为队列的案例,具有鲜明的先来先服务特性。

(3)当研究某一种数据结构时,要设计一个能涵盖整个教学内容的案例,每个知识点都要以案例中要研究的问题贯穿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严蔚敏、吴伟民编著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作为教材,采用的主要案例如表1所示。

1.2 使用案例应把握的时机

案例的使用应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1)引入数据结构。在讲解一种数据结构之前,先介绍案例,通过分析操作对象的特点和关系即可引入该数据结构,在呈现教师的思维活动的同时逐渐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

(2)引入知识点。例如在讲解线性表的插入时,可以用学生信息管理案例中的有学生插班的问题来引入,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3)拓展思维。当一种数据结构讲解完毕时,可启发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相似的案例可通过该数据结构来实现,使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联系起来。

(4)实践巩固。采用案例教学法完成一种数据结构的教学后,还应设计相似但难度更大的案例作为学生的实践作业,如栈可采用迷宫求解问题作为实践题目,使学生将在课堂上接受的计算思维训练转化成自己的计算思维活动。

由于算法本身逻辑性较强,而数据结构的相关术语又比较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案例中的词语来讲解算法,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以学生选修课程为例来介绍拓扑排序时,与其说“我们先输出哪一个顶点”,不如说“我们先选修哪一门课程”;与其说“输出一个顶点后,删除该顶点和以它为尾的弧”,不如说“学完一门课程后,就可以去掉它和相关的弧了”。

2、运用基于案例的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它符合人类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把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要想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应善于抓住契机,创设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办法。课程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启发方式主要以问题创设为主,可以和对比、归纳、联想等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应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4种问题效果比较好:

(1)铺垫性问题。这种问题一般在新知识点开始之前提出,主要是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积极思考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创造条件,提高其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2)悬疑性问题。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猜想,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提出这种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出解答,而是在后续内容的讲解中逐渐揭示解决方法,使学生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3)发散性问题。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提出发散性问题能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从各种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提高其思维和探索能力。

(4)设疑性问题。主要针对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提出疑问,也可用于引出新知识,使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在与学生共同分析中理清问题。

2.1 基于案例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设计案例。首先由教师提出案例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需求。这一步对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很重要。面对熟悉的案例问题,学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性,考虑想要计算机解决哪些问题,在讨论中不断活跃思维。然后教师分析需求,理清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需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使之分解、融合,形成符合课程教学需要的具体案例,以便指导课程教学实践。

(2)启发思考。一是分析操作对象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引出数据结构的类型,介绍该数据结构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二是分析存储操作对象的方法,引出该数据结构的存储结构,在讲解存储表示的同时,分析各种存储结构的优劣和适用情况。三是分析解决(1)所确定需求中的问题,依次引出并讨论数据结构各种操作或应用的算法实现。

(3)思维拓展。培养计算思维的目的是更好地应用计算技术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与提高。学习数据结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它,不能满足于一种案例的学习,而要具备把知识推广到更多领域的能力。学习完一种数据结构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探索在生活和专业的实际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这种数据结构来解决,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学生实践相似案例。计算思维主要不是靠讲课得来的,而是在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过程中培养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愈深入,对计算思维的认识就愈深刻。学生学习一个案例的过程,主要是学习教师思维的构建过程,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还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完成一个相似案例的实现。这种实践案例要比教学案例的难度更大,带给学生一定的挑战性,使他们完成后获得较大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后续知识的强大动力。如果案例的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实现。

2.2 基于案例的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案例问题:城市间交通旅游咨询。

设计案例:教师提的案例问题是:“如果你要去旅游,你希望计算机帮你解答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后,感兴趣的问题主要有:①各城市有哪些特色旅游资源?②从所在城市到某个旅游城市有哪些路线可供选择,哪条路线最省钱,哪条路线最省时间?③如果利用假期分别到多个城市旅游,怎样安排旅游路线?④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转车次数最少的路线是什么?经过分析,①和④讨论的都是遍历问题,而②和③讨论的则是最短路径问题。考虑到最小生成树问题,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现有的道路交通状况无法满足游客对旅行时间的要求,短时间内如何建立一个高铁网连通各个城市?因此最终把案例的需求确定为:①各城市的特色旅游资源查询;②建立一个刚好能连通各个城市的高铁网;③最短旅游路线查询。

启发思考:见表2。

思维拓展:城市间交通旅游咨询案例讲解完毕后,教师先归纳总结所学习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广泛查资料了解相关应用领域和案例,并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学生实践相似案例:案例名称为城市公共交通查询系统,包括所有公交车路线和地铁路线。要求:①实现最少换乘次数的路线查询;②实现最少乘车时间查询;③实现最短乘车距离查询。

3、结语

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3

这样的话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一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技术上都在努力赶超发达国家,鼓励创新、鼓励专利的研发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成为了老生常谈。

但是,看看下面的数据如何?

“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专利申请量达到43.2万项,同比增长24.37%;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5.4万项,同比增长20.68%。”

“截至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63.3万项,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达到52.6万项,占世界的1/4。”

专利申请量如此之大、增速如此之快,足以显示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态势的发展,几乎可以用“喜人”来形容,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相关行业主管领导依然做出了如上发言,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深感担忧。

为什么?

其实,但凡了解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人,理性分析也好,情感判断也罢,都会有此印象:我国目前在这一产业的创新能力,着实不足。

某种程度上,也正是由于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的飞速发展,一些隐藏的问题才得以越来越清晰的暴露出来。

高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无疑是困扰业内人士多年的一大难题。“2010年前10个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达38.6万件,同比增长26.5%;受理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1.5375万件,同比增长14.7%。”由以上数据就可清晰看出,与国内申请的专利相比,相对高端的国际专利申请发展速度明显较慢,程度也较低。

具体到高端装备制造业,目前,从资料来看,近五年来,世界范围内专利数量呈现了激增的态势,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显著加快,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专利申请量是同期传统产业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的3到4倍,由此可见,各国对这个领域的专利布局十分重视,知识产权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的焦点,而在这一领域,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却有着明显的不足,存在着许多问题。

冷冰冰的数字也许不能触发人们太多的感受,那就举一两个活生生的实例。C919是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二款国产大型客机,立志要与Airbus(空中客车公司)和Boeing(波音)在国际大型客机制造业中形成ABC并立的格局,然而,作为其最关键部分,也是位于产业链最高端的航空发动机,却只能由美国的一家公司来提供。我们可以做一个最糟糕的设想,如果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美方停止向中国供应C919的发动机,那中国的大飞机就会成为“一架空壳”。多么触目惊心!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对于自主创新的迫切渴望,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我国装备制造领域的很多专利,实际上并没有投入使用,商业化的程度不高,没有产生相应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很多专利更多体现在了个人价值上,高校和研究所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个人为了前途发展,往往并不重视专利的使用情况,造成了发明和使用的脱节。”

李巍副司长以船舶产业为例,列出了这样的数据,“国外在船舶领域申请的专利,其中企业占到了95%,但中国不一样,我们是个人占到一半,高校和研究所占到了20%,也就是说,在船舶产业,中国所申请的专利,70%和企业没关系。”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上还有严重不足。”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韩俊指出。就在不久前,他去一家企业考察,这家企业的老总热心于创新,并在产品技术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已经在给跨国公司做配套,但谈到申请专利,这位老总却敬谢不敏,“不敢申报,怕被别人模仿”,最终,他将发明成果锁在了一间单独的屋子里,而那间屋子,“只有用指纹才能进去”。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以及方式方法上,还有待提高和改进。企业采取这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保护自己的发明成果,来维持自身的独创性,以防被他人窃取,但与此同时也摒弃了法律保护,从长远发展来看,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对于企业将来在知识产权的战略布局上,有害无利。

就拿手机行业为例。三星集团的手机业务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在核心技术上相对被动,但它通过在产业布局了将近2000多个专利,成功地扭转了不利的局面,近年来手机市场专利战频频爆发,正是由于许多年前就开始按照国际主流知识产权的规则进行深入的布局,三星才能在如今智能手机市场上与苹果分庭抗礼。

而从2011年开始,苹果公司斥资26亿美元购买了已宣布破产的加拿大通信设备商Nortel Networks(简称北电)1024项专利来进行知识产权的布局。众所周知,谷歌和苹果是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霸主,双方斗争不断趋于白热化。此次苹果公司买下大批专利为它在竞争中取得了先机,可以借此向Android系厂商收取专利费用,提高他们与谷歌的合作成本,从而遏制Android的高速增长,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4G时代的竞争做好准备。

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4

高考数学解题思维能力怎样练成的

第一,从求解(证)入手——寻找解题途径的基本方法遇到有一定难度的考题我们会发现出题者设置了种种障碍。从已知出发,岔路众多,顺推下去越做越复杂,难得到答案,如果从问题入手,寻找要想获得所求,必须要做什么,找到“需知”后,将“需知”作为新的问题,直到与“已知“所能获得的“可知”相沟通,将问题解决。事实上,在不等式证明中采用的“分析法”就是这种思维的充分体现,我们将这种思维称为“逆向思维”——必要性思维。

第二,数学式子变形——完成解题过程的关键解答高考数学试题遇到的第二障碍就是数学式子变形。一道数学综合题,要想完成从已知到结论的过程,必须经过大量的数学式子变形,而这些变形仅靠大量的做题过程是无法真正完全掌握的,很多考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解一道复杂的考题时,做不下去了,而回过头来再看一看答案,才恍然大悟,解法这么简单,后悔莫及,埋怨自己怎么糊涂到没有把式子再这么变一下呢?

其实数学解题的每一步推理和运算,实质都是转换(变形).但是,转换(变形)的目的是更好更快的解题,所以变形的方向必定是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创造条件向有利于解题的方向转化.还必须注意的是,一切转换必须是等价的,否则解答将出现错误。

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待求结论中架起联系的桥梁,也就是在分析题目中已知与待求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化归和消除这些差异。寻找差异是变形依赖的原则,变形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总结。在后面的几章中我们列举的一些思维定势,就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总结出来的。在解答高考题中时刻都在进行数学变形由复杂到简单,这也就是转化,数学式子变形的思维方式:时刻关注所求与已知的差异。

第三、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1)揭示规律----掌握解题方法高考试题再难也逃不了课本揭示的思维方法及规律。我们说回归课本,不是简单的梳理知识点。课本中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方法,而很多考生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觉其内在思维的规律就去解题,而希望通过题海战术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题海没少泡,却总也不见成效,最终只能留在理解的肤浅,仅会机械的模仿,思维水平低的地方。因此我们要侧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剖析,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2)构建网络----融会贯通在课本函数这章里,有很多重要结论,许多学生由于理解不深入,只靠死记硬背,最后造成记忆不牢,考试时失分。

例如:

若f(x+a)=f(b-x)则f(x)关于对称。如何理解?我们令x1=a+x,x2=b-x,则f(x1)=f(x2),x1+x2=a+b,=常数,即两自变量之和是定值,它们对应的函数值相等,这样就理解了对称的本质。结合解析几何中的中点坐标的横坐标为定值,或用特殊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记忆这个结论就很简单了,只要x1+x2=a+b,=常数f(x1)=f(x2),它可以写成许多形式如f(x)=f(a+b-x).同样关于点对称,则f(x1)+f(x2)=b,x1+x2=a(中点坐标横纵座标都为定值),关于(a/2,b/2)对称。

再如若f(x)=f(2a-x),f(x)=(2b-x),则f(x)的周期为T=2|a-b||如何理解记忆这个结论,我们类比三角函数f(x)=sinx从正弦函数图形中我们可知x=/2,x=3/2为两个对称轴,2|3/2-/2|=2,而得周期为,这样我们就很容易记住这一结论,即使在考场上,思维断路,只要把图一画,就可写出这一结论。这就是抽象到具体与数形结合的思想的体现。思想提炼总结在复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类似的结论f(x)关于点A(a,0)及B(b,0)对称则f(x)周期T=2|b-a|,若f(x)关于A(a,0)及x=b对称,则f(x)周期T=4|b-a|。

这样我们就在函数这章做到由厚到薄,无需死记什么内容了,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这些结论的逆用。

例:两对称轴x=a,x=b当b=2a(b>a)则为偶函数.同样以对称点B(B,0),对称轴X=a,b=2a是为奇函数.

3)加强理解----提升能力复习要真正的回到重视基础的轨道上来。没有基础谈不到不到能力。这里的基础不是指机械重复的训练,而是指要搞清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以及对知识本质意义的理解与感悟。只有深刻理解概念,才能抓住问题本质,构建知识网络。

4)思维模式化----解题步骤固定化解答数学试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解题操作要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要做到思维模式化。

所谓模式化也就是解题步骤固定化,一般思维过程分为以下步骤:

A、审题审题的关键是,首先弄清要求(证)的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条件的表达方式是否能转换(数形转换,符号与图形的转换,文字表达转为数学表达等),所给图形和式子有什么特点?能否用一个图形(几何的、函数的或示意的)或数学式子(对文字题)将问题表达出来?有什么隐含条件?由已知条件能推得哪些可知事项和条件?要求未知结论,必须做什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需知)?

B、明确解题目标.关注已知与所求的差距,进行数学式子变形(转化),在需知与可知间架桥(缺什么补什么)

1)能否将题中复杂的式子化简?

2)能否对条件进行划分,将大问题化为几个小问题?

3)能否进行变量替换(换元)、恒等变换,将问题的形式变得较为明显一些?

4)能否代数式子几何变换(数形结合)?利用几何方法来解代数问题?或利用代数(解析)方法来解几何问题?数学语言能否转换?(向量表达转为解几表达等)

5)最终目的: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C、求解要求解答清楚,简洁,正确,推理严密,运算准确,不跳步骤;表达规范,步骤完整分析思维和解题思维,可归纳总结为:目标分析,条件分析,差异分析,结构分析,逆向思维,减元,直观,特殊转化,主元转化,换元转化。

 

高考数学解题思维能力是怎样练成的相关文章:

1.高考数学解题思维

2.如何在年底前提升高考数学解题能力

3.思维导图要怎么练习

4.高考数学最后一个月有效复习方法

5.高考数学大题解题方法

6.高考理科女生谈如何训练数学拿高分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五环四步 能力本位 基础英语 专业英语 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基础英语阶段的课程和初高中英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基本一致,主要是学习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材内容也是以课文、词汇、语法为主。而专业英语课程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这对于英语基础本身就很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难度太大。尤其是物流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很多都是对英语要求很高,如果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不够的话将很难胜任工作。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多年的高职英语教学经验,认为应该在基础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渗透专业英语的知识,采用“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让基础英语自然衔接专业英语,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能够顺利适应大二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

一、“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简介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英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职英语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在专家学者的不断探讨下,产生了多种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导的“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适合高职英语教学,尤其适用于基础英语衔接专业英语的教学。

“五环四步”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中“五环”指的是“能力发展动员、基础能力诊断、能力教学训练、能力发展鉴定、能力教学反思”这五个教学环节,“四步”指的是“布置任务、分组行动、展示成果和多元评价”这四个步骤。在“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授课时间不能多于三分之一。在教学前要“诊断”学生的基础能力,学习后必须鉴定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能力本位”强调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原则设计课程内容。“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正适合为当前职业教育服务,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基础英语教学一直存在不少问题。众所周知,高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差,进入大学对英语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放弃英语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本来学习基础英语的时候就困难重重,专业英语突然又增加了大量生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学生难以逾越这个鸿沟。只有进行教学改革,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且将专业英语逐渐渗透到基础英语中才能帮助学生度过难关。 “五环四步”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让学生强化基础英语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并且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专业英语的词汇和表达法,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专业知识内容。

1.对应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学要有一套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总体来说,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都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以往以一张卷子来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既关注学习成果,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衔接的过程中,尤其是物流专业英语,评价体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判。形成性评价能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在参与小组活动时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这些都是一张考卷无法考出来的。

2.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的任务时,小组内成员互相了解,因此,组内互评也要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次,还要有自我评价,也就是自评。“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找到自信,学生在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时候用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反省反思。另外,教师还要安排学生进行组间互评,对其他小组出现的问题予以指正,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其他小组在完成任务中的优点。

3.学期最后的终结性评价也要改变试卷上试题的设计,尽量运用灵活的方式考查学生对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掌握,试题也要尽量贴近专业情境,有针对性的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要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注重考查学生思维、交流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通过在教学中合理渗透物流专业词汇和知识,可以使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而“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把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相结合才能实现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无缝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5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最根本的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善于运用这一能力,提升学习效果,而且还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后,将这种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其目标之一。对于高中生来讲,他们的思维能力属于初步形成阶段,所以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在做出相关的判断和决定时所采取的“想”,这个“想”就被称之为思维能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会遇到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思维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老师应根据这一学科特有的内容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采用多种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第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具有丰富的图文信息、生动的视频资料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将历史事件通过图片、视频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历史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某一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比如在阅读内容的重点把握方面,需要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同时重点把握“重点词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第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能不做任何思考就请教老师和同学,而是要先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挖掘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实在想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向老师、同学请教,这样才能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比如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

1、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历史资料,比如岳飞刺字等,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本知识来发散思维,学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可以做到活学活用。第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教材中的历史故事展开想象,因为对于大多数历史故事来讲,由于缺乏影像资料,大多是借助文字的考证。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方面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运用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与初中生相比,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轴向思维能力,但还不强。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有些历史理论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运用归类总结的方法,然后再联合一定的训练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化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高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方面,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就比较抽象,教师就可以总结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联系相关的训练题:从历史角度来看,武则天受到大家的肯定,主要是原因是:A、唯一的一位女皇帝;B、提倡佛教;C、武则天执政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最终的答案为C,因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考虑生产力。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关于这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质疑教材上的知识,也可以质疑教师所教的知识。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理解时,教师对学生这种质疑以学生充分肯定和鼓励,然后要耐心听学生的见解,最后循循善诱地向学生讲解,与学生形成一种讨论式的学习,这样既能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比如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讲,一方面,它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害,造成巨大的牺牲,这是改批判的;另一方面,这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民都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反对战争,提倡和平,并且这次世界大战大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同时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立足教材内容,不能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舍弃教学。

参考文献:

[1]彭永俊.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时代教育,2013(18):84.

[2]张颖.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