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1

关键词:散打;打练结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06-01

武术散打是警校体育课的基本内容之一。武术散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中国文化,是国之精粹,在警校开设武术散打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然而在警校武术散打课上一直存在叶公好龙的现象,学生普遍喜欢武术散打却不愿上武术散打课,究其原因是警校缺少合理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首先分析了“打练结合”的内涵及必要性,进而构建“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广大同行抛砖引玉。

一、“打练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模式”,其实就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碰撞产生的一种具备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学思想为指引,对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和加工,最终找出特定环境下的最佳的程序性的实施规程。本文所研究的“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正是一种以体育教学思想为指引的相对稳定的武术规程。“打练结合”教学模式注重对实践的理论性概括,注重提示实践中的一些普遍性规律。本文提出的“打练结合”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练而无打,练而不打”而言的,更突出武术散打的实用性。

二、“打练结合”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教育发生了巨大改变。然而作为中华之瑰宝,武术散打并没有与其他体育项目同步改进,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传统武术散打教学为统编初级套路,内容偏难且与缺乏实用性,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因此,武术散打课应采用“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更简单、更易学、更实用。

在某高校武术散打兴趣调查中显示,60%的学生学习散打的目的是为了防身,但这些同学中大多对散打实战不感兴趣,特别表现在女同学身上。学生们喜欢实战技术,他们想通过套路+对练实战的方法来获得一定的防身能力。由此可见,学生们更适应“打练结合”的教学,他们所追求的不只是实用性,还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从教学角度来看,“打练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学生乐在其中,从而提高了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运动技能看,武术散打可以用来防身,使许多同学满怀热情。从素质教育看,“打练结合”还重视学生武术思维的开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更实用的武术技法,同时学生在相互练习中不断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这正是专业课教学难以做到的。

三、“打练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结构和教法体系,其中过程结构是骨架,教法体系是肌肉,教学思想是支配骨骼与肌肉运动的神经系统。“打练结合”教学模式也符合这三个基本要素。

1.注重实用的教学思想。现代体育教学确定了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警校学生在校期间除具备必要的体育基础及技能外,还要养成运动行为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这个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兴趣,让学生对武术散打课感兴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另外,培养学生运动技术,应该将防身技能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这样既体现了武术散打的特色,又为学生定位了学习武术的价值观。“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在注重学生防身技能的同时,又促进了其价值观的形成。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出了武术散打是以基本知识、技能及民族文化为背景,融健身、防身、修身为一体的实践性课程,特别指出“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思想。这一思想对“打练结合”教学模式同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其实,一直以来有不少人对淡化套路存在疑惑,认为武术不教套路教什么。所谓淡化套路,并非是不练习套路,而是取套路之精华,提炼原有的教学内容,使套路不仅具有攻防的技击性,还突出实用、传承和兴趣。关于教学内容,新出版的一些武术教材在技术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关于教学形式,是要遵循“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实行“打练结合”的模式,即淡化套路“竞技技术”规格,套路中融入攻防技法,拆招、散手对练,并兼习各类功法,是具体化了的教学思想。

2.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思想抽象复杂,而教学过程结构更简化,它是教学思想最核心内容的反映。过程结构是具体的武术散打教学行为框架,其内容规定了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使教师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打练结合”教学模式过程结构主要分四个流程:一是利用散打技术与对抗游戏,增强学生的攻防意识和对抗精神,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升兴趣与爱好。二是做基本练习,如拳法、脚法、身体素质等,同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专项练习。三是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如熟练套路、设计拆招、模拟实战、巩固复习等。四是评价目标的完成进度,如兴趣、意识、体质以及防身技能。

3.突出教学体系。科学的教学体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所以它有两个积极的因素——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观念,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练结合”教学模式除一般体育教学方法以外,还融入了许多特色的教学方法,如对抗游戏法、模拟实战法、专项训练法和启发诱导法,这些方法有的是在实践中总结来的经验,有的是根据其他课程的优秀教学思想演变而来,它们的结合运用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也是武术散打教学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硕果。

总之,“打练结合”教学模式以套路学练为过程,以拆招设计对练、散手并兼习各类功法为主要内容,淡化套路竞技技术规格、突出攻防实用技法、强调防身应用。此种架构,为武术散打课堂教学提供模式化教学体系,是理论构想和教学实践的统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参考文献

[1]朱永光.继承传统武术技法,构建“打练结合”的散打实践体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2

关键词:散打 综合素质 促进作用

一、前言

武术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项目,是中华5000年璀璨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项浓缩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搏击精华的体育项目。武术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武术源于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受到西方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奥林匹克文化的影响,但这一民族优秀文化却并没有被忽视,武术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在高校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散打课概况

2.1概念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并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服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历史与发展

散打的名称前身以前称为散手,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中华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多年来在民间流传发展并深受人民喜爱。散打的起源与发展,是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同步。它从先辈的生产劳动,生存斗争缘起,但又服务于此,演化至今成为华夏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原始社会人类为了争取自下而上、猎取食物,长期与野兽搏斗并学会了与野兽搏斗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古称相搏、手搏、卞、弁、白打等。

2.3特点

散打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由它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决定的。

2.3.1体育性

散打运动从初步研究到试点开展,从经验总结到全国推广,直至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曾经历过许多困难、矛盾和阻力。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散打比赛与人们想象的武术徒手搏击形式截然不同,有人甚至认为散打不是武术,而只是“拳击加腿击”。因为民间流行的武术搏击,一般都认为是防身自卫,一招致敌;或者像电影、电视、武打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出神人化,风雨不透。这是武术在许多形式上给人以神化夸张的错觉而造成的误解。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不能让散手在狭窄的拼杀中去生存,应把武术之精华溶人简单易行的运动形式,不仅能自卫还能强身,这样才能有广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于是,原国家体委武术院经过试验、论证后,认为散打的技法是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防身自卫,提高技术水平为出发点,从传统武术徒手搏击术中取舍动作,使散打成为体育,即寓技击术于体育之中。

由于决策正确、方法得当,散手运动才得以顺利的开展和推广,从现代的散打运动形式来看,散打与其它运动项目基本相同,属于体育,但又突出地反映出武术的特殊本质―技击性,同时又明显地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技击术,不包含致人于死地的技法。散打规则严格规定了不准向对方后脑、颈部、裆部进行攻击,也不允许使用反关节动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运用武术各种流派的技法。

2.3.2对抗性

散打运动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以相互对抗的形式来表现,所以散打的基本形式就是对抗性,这种对抗是在双方掌握了散打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经过一段的训练,在没有固定格式的情况下,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较技、较勇、较智,一分上下。

2.3.3民族性

武术散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变发展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散打不同于西洋拳击,也不同于跆拳道;更不同于使用头顶、肘撞、膝击的泰拳和不能用脚,只能用掉、拌、擒方法的柔道等项目;由于散打设擂比试,又不同于西方国家有揽绳的自由搏击;也不同于日本的空手道、相扑、踢拳道、格斗术,以及法国的忍拳等。武术散打要求“远踢、近打、贴身摔”,它的民族形式不是凝固的,也不能理解为“过去形式”、“历史形式”或“传统形式”。民族形式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变的、演进的。

2.4现任教师

王智慧,对外经贸大学体育教学部教授,武警某部外聘散打教练,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武术散打、跆拳道、武术套路三个项目国家一级运动员,国家一级裁判员。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多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项目以及北京市教委重点实验室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著作10余部,近50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有40篇,CSSCI期刊36篇。

三、大学生综 合素质概况

3.1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从1985年起,我国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体质监测数据表明,20多年来虽然青少年学生的营养和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他们的大部分身体素质指标(包括速度、弹跳、力量和耐力等)却持续下降。由于长期缺乏锻炼,一些原来在中老年人身上才会出现的病症(如冠心病、高血压等),近年来也时常发生在青少年身上。2012年下半年接连发生的多起青少年中长跑粹死事件,致使湖北、陕西、深圳等地的多所学校取消了运动会的中长跑项目,这类事件再次引发了社会对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

3.2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

3.3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自我中心主义,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对国家民族的利益比较冷漠;道德感、责任感缺失,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人生规划,对人生的目的及意义思考不多。由于历史上受苏联模式影响,我国单科类院校过多,偏科教育的传统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消除,学校综合性的文化氛围还有待加强。今天的社会技术性知识占了主流,高校教育也偏重实用,这种片面教育会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武术课程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4.1促进身心素质的教育

武术素以身心双修为大要。技术动作有跳跃、翻腾、跌扑、踢、打、摔、拿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通过武术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使学生各个系统得到锻炼,提高体育运动能力,改善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都有重要的作用。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都有促进作用,实践证明,通过外练可以达到利关节,便手足、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出智慧。尤其武术运动的许多功法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起到了“心身交益”。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因而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通过攻防技术练习,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的运用,并在交手中互相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灵活性和协调性。武术搏斗运动是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下进行,它要求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运用复杂的技术动作、战术思维与对手强烈地争夺。通过这种磨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态,使学生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在比赛中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应教学、训练和比赛把心理压力通过教学、训练和比赛来化解,保持心理控制的最佳状态,提高心理素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体”的目的。

4.2促进思想品德素质的作用

武术运动是一项对抗非常激烈的体育运动,它不仅仅是比技能、比智能、比体能和比心理的竞争;而且也是比思想、比作风的竞争。在教学中结合武术运动特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作风。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在武术训练中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坚持不懈并持之有恒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尚武崇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无论是竞赛或教学都能通过武术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武术比赛有输有赢,通过正确引导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作风;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品质和勇敢果断、不怕困难和敢于拼博的精神。从而达到对素质教育中“德”的目的。

4.3促进文化素质的作用

通过武术运动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武术运动基本战术的应用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通过武术运动基本战术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发挥想象力、发展学生个性。这也为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空间。由于武术技术战术的运用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对于提高学生各感觉器官的功能,对于神经中枢的灵活性及其协调支配各器官的能力,对于提高大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良好的作用。通过武术运动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意识、文化品位、人文素质,从而达到促进素质教育中“智”的目的。

五、总结:

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以下的独特作用:一是提高身体健康素质,包括形态、机能、意志、品质等。二是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柔韧、灵巧、等。三是提高社会人文素质,既包括体育文化,也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基本素质。武术运动对此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武术是一项有着社会群众基础,特别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在体育教学中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在课余活动中成为学生喜欢参与的运动项目,只要我们能够重视引导学生,不断研究武术运动这一项目的特点和它的多功能性,使学生热爱武术运动,主动学习和掌握武术运动的技能,使学生在参与武术运动中培养竞争能力、享受武术运动的乐趣和培养欣赏能力。通过武术的教学、训练和比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美育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质、高尚情操、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健壮体魄的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世纪人才。在面向21 世纪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武术运动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参考文献:

1. 杨传景.《浅谈武术运动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2月No.2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3

刘普雷(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社会部副主任)2007年率国家散打队五名队员赴日参加交流赛时,有种被震撼了的感觉――“原来一场武术擂台赛可以这样举办。” 北京盛华国际武术俱乐部的中国首批职业拳手的集体宣传照,中间为邹国俊。

数万人的体育场内,灯光闪烁,人声鼎沸,观众狂热,就像一场盛大的节日庆典。这只是日本一个二流的搏击比赛“SHOOTBOXING”的现场。

在世界著名的日本站立式自由搏击赛事K-1现场,人们更会享受到一场视觉盛宴,开场式的华丽类似一场小型奥运会。K即来自“Karate(空手道),Kongfu(功夫),Kickboxing(踢拳)”三个单词的首个字母,1意味着第一。

由日本大阪空手道场正道会馆创立的K-1,被视为现代体育与商业完美结合的典范。自1993年开办以来,培养出无数著名的武术搏击名家。顶尖的格斗明星出场费,能达300万美元。

当今世界的两大武术搏击项目,站立式格斗和全接触式格斗(也称综合搏击,Mixed Martial Arts,简称MMA,戴分指拳套,可地面缠斗),尽管是新生事物,但N在冲击着传统的门类式搏击赛事,如空手道、跆拳道、泰拳、拳击、摔跤,大有席卷世界武术市场的风头。日本和美国,这两种比赛最多,也是当代武术最发达的国家。

这种武术比赛,不分流派,不戴护具,规则开放,在符合规则的条件下,鼓励打倒和击败对手,是各国各派高手逞雄威的舞台。中国官方体育系统中刚普及的散打比赛与之比起来,又显得陈旧了。传统武术与之相较,更突显出马车与飞机的差距。

13亿人的市场,很诱惑人。鉴于体制和发展的差距,外国的武术赛事目前进入中国有困难,但中国武术界已有开拓性人物闻到了螃蟹的香味。 中国当前最著名最国际化的职业拳手康恩与外国拳手交战。

正在“养螃蟹”的人

北京凯旋城,安帝柔术馆,一群人正满身大汗地练着巴西柔术。有趣的是,其中中国人只占较小比例,大部分是在京的外国人,包括哈萨克斯坦和韩国学生。

继空手道、柔道、拳击风靡多年后,泰拳和巴西柔术是近年最热门的武术流派。安帝柔术馆的创办人是一家四口,父母亲和两兄弟,美籍华人,均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

大哥毕思安(安帝即他的英文名)既是老板又身兼教练,他与弟弟在美国读书时,通过UFC(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终极格斗冠军赛,美国最著名的综合搏击赛事)了解到巴西柔术。

日本柔道传入巴西后,巴西人格雷西将之改良,去掉无效或低效的招式,优化丰富有效招式,创立这个新流派,以凶狠无比的地面绞杀技闻名。格雷西家族及其弟子携此绝技,横行南北美洲的综合搏击擂台,并推动了MMA的发展。修习站立式搏击者,一般必学拳击或泰拳,而学综合搏击术者,巴西柔术成为必修之课。

MMA诞生之时,因有人觉得残酷暴烈,发展之路颇为波折,但至今日,已成为欧美日的重要体育产业和日常健身运动,其学习者遍布各社区学校。美国MMA的决赛收视率已经能超过NBA的常规赛。MMA的重要赛事UFC,其比赛场地在八角铁笼中举行,也被称为“笼斗”。

在大部分国人还沉浸于武打影视剧、做着中国功夫世界第一的美梦时,毕家兄弟见欧美人横行于世界武术擂台,却难见中国人身影,心里咽不下这口气。为什么中国人打不过欧美人?为什么我们不能培养自己的国际公认的武术名家?为什么我们不能打造自己的K-1和UFC?

如果能在13亿人中推动这种现代武术的发展,市场利润足以让人垂涎。毕家兄弟在父亲的支持下,在京创办了柔术馆,并开办了中国第一个MMA赛事一英雄榜。

英雄榜从优秀散打运动员中挑选拳手加以职业化训练,定期邀请外国MMA拳手来华比赛。总的来说,外国拳手占上风,但安帝兄弟承认,必须要多打,敢打,多输,中国武术才能进步,与国际接轨,“中国拳手的表现是越来越好。”

遗憾的是,这个赛事目前除了爱好者外,由于得不到强势声像媒体推介,多数人并不知晓,仍处于赔钱运作的境况,每次比赛多通过网络视频传播。

安帝兄弟始终认为,市场的开拓,人们观念的转变,需要时日。他们判断,大概再过五年,职业武术搏击比赛会在中国大陆兴旺起来。

现在中国大陆武术界格局,自有其独特怪异的地方。已经成型的官方锦标赛体系、如火如荼但开始走下坡路的民间传统武术体系、具备商业化国际化特色正在发育的现代武术体系,三足鼎立,并肩发展。

打出国门,求生

每年,无数民间武术学校学员、国家体育系统武术运动员面临着出路问题。

留下来当老师教练的是其中少数,还有部分幸运地进入公务员队伍,更多的流落民间,自寻出路,当保安是很常见的职业。如果中国现代武术产业能发展起来,可以解决很多武术修习者的就业问题,同时可令部分渴望以此为职业者成为武术明星,一圆人生之梦。

邹国俊的事业较独特,“打斗”就是他的产品。他个头不高,说话温柔斯文,穿着时髦,开着一辆越野车,给人“很酷”的感觉,具有经营“玫瑰+美女+英雄”产业的气质。他的员工是一群阳刚味十足的硬汉一中国第一批真正的职业拳手,他们靠拳脚功夫吃饭。

邹是一个出生于湖北农村的孩子,头上顶着七次全国散打冠军,三次国际散打、搏击比赛冠军的光环。他早年学杂技,后来师从一位民间武术爱好者修习野路子搏击。

国家刚发展散打运动的时期,人才奇缺,党政军各单位经常在民间寻觅好苗子为自己打比赛。邹国俊有幸代表陕西拿了冠军,被保送读大学,期间经常受武警系统委托,为之比赛。

1990年代,福建农民企业家周伟龙创办福州华侨武术学校,全国武术学校后来如雨后春笋冒出,周伟龙开了风气之先。周高薪聘邹国俊前往任教,他居然辞去吃皇粮的工作,到福州待了一年。这次经历给了他商业启蒙,回京创办自己的武术馆,最初走的也是普通馆校招生收钱的老路子。

2001年注册俱乐部,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没想好。但他的概念非常多,曾想策划泰森与中国散打王中王冠军柳海龙的比赛,并找泰森交涉过。

2004年,邹国俊赴欧洲、美国、日本、泰国考察;眼界大开,这才知道了什么是武术产业,什么是真正的职业武术比赛。那里武术之普及、比武之精彩、观众之狂热,实令他震撼。他决定完全按照这些国家职业武术俱乐部的路子走,这一年,他有了正式签约的举手。

邹国俊的签约拳手们,选自武术学校的散打学员,既是他的弟子,又是他的员工。他把拳手们送到泰国做泰拳化集训,为他们联络海外比赛,甚至征战日本K-1,公司负担职业拳手的训练、赛事和保险,从出场费中拿提成。

现在中国涉外的武术搏击资源,有八九成掌握在邹国俊之手。海外擂台上经常亮相的拳手,几乎都为邹氏弟子。邹可算是当今中国武术界最具有国际化眼光,最早开眼看世界,看得如此彻底的人物之一。

之所以频繁出国比赛,他解释说,因为国内市场并未发育起来,要养活公司和员工.只能从外部突围。

我们还很“山寨”

日本K-1的明星级武术家实力不菲,但不一定为世界最强,可它的商业模式和专业分工却被视为独一无二。

K-1每一个环节,从宣传到设计,都交由专业公司完成,如转播交给富士电视台,发行交给索尼,广告交给电通,开幕式聘请日本最优秀的导演。

职业拳手的训练与传统的教学正好相反,不是一个教练带很多学员,而是一个学员有营养、体能、技击等多位教练。

邹国俊的盛华国际武术俱乐部也承办着“英雄传说”这样的搏击赛,但与外国同行比起来,“山寨”不可避免。“我们得变成万全油,推广、宣传、包装、训练……全得自己上阵。”对这个处女产业而言,还养不起专业团队。

对于现状,邹也没有太多抱怨,“要怨就怨我们自己没有打造出一个成功的模式,引起民众的兴趣。”

现代武术产业的开拓,经济水平、媒体推介、官方政策、民众观念等大环境都对商业模式的成熟有一定障碍。

这几年邹氏弟子频繁征战海外,从最初的锦标赛体系向职业化转型,有个艰辛的过程。邹的弟子康恩,为中国在海外出场费最高的职业拳手。2004年4月7日,散打出身的康恩赴东京参加K-1中轻量级候补赛,是首个以职业方式进军K-1的中国拳手,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职业站立式自由搏击。

康恩尽管以前拿过多个冠军,但进军职业赛,仍有诸多不适应。对手是美国拳手,前两局康恩进攻频繁,摔了对手20多次,但没想到职业赛不像中国锦标赛,摔人不得分,只鼓励KO(击倒)和TKO(技术性击倒,即认输或裁判觉得形势严重判输),由于体力消耗过大,最后一场直接累趴下。

邹的另一位弟子,小将徐琰,绰号“锦毛虎”,曾被国家散打队借去参加2007年赴“SHOOT BOXING”的交流赛,这次比武,中国队四负一胜一人被KO,其中徐琰就是被KO的那一个。

场面太宏大,导致心情紧张,脸如死灰,影响发挥;以前的训练方式、比赛规则、战略战术均不适应职业比赛,这是康恩、徐琰在最初征战海外时遇到的问题。

不过邹国俊不以为然,他认为武术家是打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在失败中不断鼻青脸肿,被人击倒,将来才能打败对手。

中国观众健康体育观念的确立,也会对这项产业有所推动。康恩、徐琰出国征战,既有失败,也有辉煌,录像传回国内,赢了则一片吹捧,标题多为“中国人暴扁X国鬼子,爽”;输了则一片谩骂,“垃圾”、“败类”等帽子满天飞,认为这是丢中国人的脸。

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个职业、一次比赛而已,永不失败的武术家是从不出手的武术家,多少泰拳王和美国职业拳王,无数次被人击倒,最后才确立霸主地位。胜败也只关乎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何干!日本人举办众多世界著名武术比赛,大部分时候日本人在擂台上扮演的是被西方拳手痛打的角色,但这却让日本成为当代武术大国,武术水平飞速发展。

“不管有人骂,还是有人捧,都是好事,最怕没人搭理你。”除了对动辄升华至民族层面的这种奇怪心态无奈之外,作为职业拳手,康恩、徐琰的心态出奇地平和。

第一代中国职业拳手,没有国家拨款,在市场未培育起来之前,必须频繁到国外市场去打拳历练,也为自己挣得荣誉和生活资本,是开拓性的,也是艰辛的。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4

关键词:散打 姿势 审美 形式 平衡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1-0043-03

散打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且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它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运动,既具有浓郁的东方民族文化特性,义有西方竞技体育之共性的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其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人与兽斗和人与人斗,现代散打白1979年开始试点,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发展,1989年被同家体委批准为正式比赛项目,经过了30多个春秋的不断发展。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散打加强了与同外流行搏击术的交流,传统观念和技术受到了冲击,促使其吸收借鉴其它搏击术的长处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散打的民族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变化中求发展。

现代散打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中国武术各流派的徒手格斗技法与战略战术为主要内容,吸收借鉴世界各国搏击项目的长处为我所用,以民族传统理念为基础,制定合理的竞赛制度与规则,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民族特色之路,建立了现代竞技散打与传统武术有机结合的发展方针,相互促进、相互吸收,逐渐形成开放性的技术结构体系及现代的散打的理论意识。竞赛规则、教学训练、科研及裁判等已形成较为系统的组织秩序和体系,其发展过程是在交流与冲突中不断融合的过程。本着“继承、引进、发展”的精神,推进散打运动健康更好的发展,使之屹立于世界搏击之林。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相应的攻防技术进行徒手格斗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散打具有赏心悦目的观赏价值,它具有踢、打、摔等动作节奏与方法结合的美,内外合一与形神兼备的整体和谐美,激烈对抗、精湛攻防与敢于拼搏、顽强意志的美。对抗中双方激烈的争夺、精湛的攻防技巧、敢拼敢打的斗志都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励。

所谓实战姿势,简单地说就是实战对抗中的预备姿势,也是散打运动中最基本、最必须的姿势。作为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竞赛的散打,是在按照规则限定下的对抗,实战姿势是整体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散打的实战姿势一般分为左手在前的“正架”和右手在前的“反架”两种。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型体特征、技术特点和习惯,选择合适自己的实战姿势。

散打实战,涉及动态与静态两种不同状态。“动态指套路演练过程中肢体在空问完成各种动作时所构成的瞬间形态及由此产生的空问造型,包括弧线、折线和圆等多种流畅的图形轨迹;静态则指套路演练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相对静止和短暂过渡时的定势和造型。”本文以散打的实战姿势正架为例,两脚前后开立,前脚掌稍内扣20-30。之间,后脚掌稍外展45。左右,后脚跟微离地,前后脚距离稍大于肩,左右距离稍大于一只脚宽度;身体侧向两脚尖方向之间,两膝微曲,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头正、目视前方,合齿闭唇、下颌微收;含胸、收腹、松腰、沉胯;手型要求四指内屈,并拢握拳,大拇指横压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节指节上;两臂沉肩坠肘,前臂的肘关节夹角在90-110。之间,拳与鼻同高;后臂的拳护于颌下,屈臂贴靠于胸肋。

姿势的架位十分体现实战气势。姿势美,即姿态、架势美。动作规范有力,动作姿势匀称、形体优美。形是指习武者的整体外部形象或形态,即我们所说的姿势。它是动作过程中人的整体运动形态,同时包括动作瞬问的造型,动作的结构形态、动作与动作的组合形态中的气质美。“人的身体却属于较高的一级。因为人体到处都显出人是一种受到生气灌注的能感觉的整体。”首先达到外形动作的规整、运动方法的准确,紧盯敌眼,蓄势待发,做到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动作的连贯舒畅,然后以身体外形来表现出在对抗中内在的精神气质,最终达到“神南形生,形随神造”的目的。

形与神作为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神是指人的精神、心志、意向等内在活动。它可以是流露在外、充溢于表的,也可以是潜藏内隐、含蓄深沉的。神是武术的生命,神全则生机勃勃。神虽然重要,但是它必须通过一个最根本的方式来表达,那就是人体的形态。形是外在的、具体的运动形式,神指内在的、心理的、精神的活动内容。

实战姿势美侧重于静态。静态姿势中,散打蕴含丰富的形式。形式首先诉诸于人的感官。无论音乐、绘画还是雕塑,这些不同的艺术种类首先通过形式影响人对艺术品的感知。体育运动同样如此。另一方面,形式美与体育欣赏的心理过程密切相关,“体育欣赏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可被理解为是欣赏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或者是比赛的技术、技能、战术的理解,以及对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内化,并直接影响自我效率的个性心理。”散打运动的实战姿势,将运动员身体特点与姿势融为一体,能在基本姿态上使裁判和观众获得心理愉悦。2 动静平衡的美:实战姿势的攻防转换

“所谓运动,是从这一姿态到另一姿态的转变。”实战姿势在动态过程中,从手型的一个架势高低、远近对应用技术动作都有所不同,下肢的重心平衡取决于更快地还原到实战姿势,实战姿势是主动进攻与防守反击的起点,没有正确的实战姿势,就不可能演续出正确的进攻与防守反击的技术动作。

实战姿势根据身体重心在对抗运用中会出现高中低不同的姿态。进攻姿势美:在攻防过程中,重心偏高的姿势,会出现两脚前后问距过小,高姿势优势进身迅速,相对灵活性强,前拳、前腿动作相对出击快,有便于主动进攻。防御姿势美:重心偏中的姿势,攻守具备,有便于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抱摔姿势美:重心偏低的姿势,有便于防守,善于进身摔。虽然不同攻防的身体姿势是有区别的,各有优点,但也各自存在着不同重心姿势的缺陷,但总的要求却是一致的,即攻防转换中重心适中的身体姿势最佳。

散打的架势绝非可有可无,在攻防中,动作将处于待发状态,身体的重心介于两脚之间,做到进退自如和攻防兼备,无懈可击。为了战胜对方,保护自己,使实战姿势在各种情况下攻守均能处于有利位置,表现出姿势的规范,依据自身的条件最协凋的攻防。场上情况是瞬问万变的,攻防中姿势是千姿百态,保持良好的精神,做到外静而内动,使得每攻防动作的起始和终止都均能做到实战姿势。最完美的实战姿势,必须是最能使自己的技术与技巧发挥至极限,在攻防转换中保持正确的实战姿势有利于发挥动作的功力与速度,使得身体总是处于一种欲动的弹性状态,保持即可准备击打的姿势。它能使自己处于一种极为自然且放松的状态,使自己的身体处于一种极佳的平衡状态,可使进攻和防守的动作在任何时问下能快速顺畅地完成,使自己暴露给对手的击打面最小,并且能最快地变化各种动作姿势。应在出击时也最不易暴露自己的空挡,做任何动作时都不能有一丝的预兆,同时义能洞察对手的一切意图,使自己的进攻和防守动作更隐藏、突然。组合动作之间的连击过程中有姿势的转换,姿势的得当有便于组合动作数量的连接速度,有效发挥动作的力量,其速度力量来源于四肢动作对地面的作用力,而阻力则主要来源于身体重心。减小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击打时身体的姿势,提高技术的精确性与高效性,以保持运动员在击打中的身体姿势与位置,并且能有效地维护身体的平衡以及发挥动作数量的连发性。3 力与美的转化:散打实战中的技巧审美

散打运动的技巧,恰是将力与美相结合,在力中体现美,在美中实现力的外显。散打运动员的站立姿势趋于粗糙,有时导致双方在进攻有效距离内也没有充分站好实战姿势,导致攻击速度减弱,错失二次进攻动作的衔接效果,以至在对方快速突然的进攻下防守措手不及而受到击中,甚至达到重创,使自己陷入困境。

架势美,点画轨迹所表现出来的力度或动感,自然显示出架势的力度美,在攻防中主要表现为击打力美。击中的姿势最美,包含击打前的准备姿势、击打过程中的姿势、击打后的恢复姿势。节奏体现力的气势美,即散打对抗中有规律的反复、连续性,以及动作和形态转换所产生的美感。散打技术包含拳法、腿法、摔法,根据个人特征,不同级别,展示对抗时反应有迟钝,动作转换有快慢,力量有轻重;设想动作反应快,节奏感强,击打力点准,攻击力量大,能变化清晰,动作清楚,具有生龙活虎,气势表现出来的样子,有种威风势力压制对手。这种气势也会造成视觉上的审美刺激。

散打组合技术是在正确掌握单个技术动作之后,为了有效、连续地攻击对方而将两个或两个数量以上的单个动作有机地进行连贯配搭,组成一个符合实战目的技术群。散打组合技术包括进攻技术组合、防守技术组合、攻中有防组合和防守反击组合。往往第一动作为组合中的第二个动作服务,此时姿势对组合数量的衔接尤为重要,包含手势的变化,身体重心的把控,以便于随时保持底盘的弹性,以至于两脚的缓冲,能够直接自如地做各种衔接动作,不但能增加动作组合数量,而且能缩短动作问的转换速度。姿势中手臂和肩部自然放松,手臂护于体前、体侧,肘关节相对于垂直地面,躯干含胸、收腹、松腰、沉胯。后手的肘部要下沉,贴于右侧肋之前方,用于保护右侧的身体部分。有掌微握拳,置于头部右侧的下巴处,以保护头部的安全。手臂与肩必须保持放松、自然,以便随时准确进攻与防守。动作发力时要求躯干转腰、拧腿、蹬地。腰部、肩部的肌肉放松而有弹性,提高腰部的灵活性,使身体的晃动更加容易,也使出拳更加快速有力。散打是在将力与美相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技巧上的优势。4 结语散打运动在我国已迅速发展成长。对于其审美内涵的探索,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作为一种体育运动项目、赛事的文化内涵。“体育是自人类诞生之际就伴随着人类不断进步发展的复杂文化现象。”从美学角度去理解它,是不可或缺的。“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体育,是从至高境界把握体育的方式,是构建体育理想的必经之路。”参考文献:[1]李毓雄.散打实战姿势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2(5):29-31.[2]崔小梅,郑权,等.试论体育运动美的表现形式[J].西北大学学报,2003(3):151-154.[3]李义杰.论武术的传统审美观[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100-105.

[4]黄义军,唐韶军.再探武术套路的姿势美和节奏美[J].搏击.516-517.武术科学,2008(5):54-55.[5]徐飞.武术审美功能及特征刍议[J].科技信息,2008(27):

Aesthetic Study of Different Body Postures in Sanda

Zhou Tianfen1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5

关键词:武术;中学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6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041

武术是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首先,武术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在套路的编创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其次,武术具有实战攻防技术,武术动作中的一招一式都具有攻防含义,是中华武术的核心。当今社会,现代武术逐渐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其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由于武术表演和宣传武术的需要,又增加了对武术艺术性的要求,因此武术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再次,武术注重内外兼修,不仅要学习技术,而且在习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即习武习德,武术与武德要相互统一、相互影响。因此,中华武术主张身心合一,内外合一,内外互导,从而达到心里和技能同时提高的效果。最后,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习练的人群也比较广泛,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练习,在吃苦耐劳、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体育项目所没有的作用。由此来看,在中学中开展武术教学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质,还能丰富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学校的校风校貌建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武术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而最容易得到发展和继承的环境就是学校,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热情,才能使武术得到最大范围的普及和推广。学习武术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文化,还可以达到锻炼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练习武术要从小抓起,从小养成积极的运动习惯,这对塑造强健的体魄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准确地把握学校武术教育发展趋势,以培养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中学生为教学目标,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丰富武术教学的内容。

中学生进行长年的武术习练,可以培养出坚韧的意志品质。通过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传授,可以让中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华武术,更加了解和热爱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的学习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需要有很强的毅力来克服习练过程中的枯燥乏味。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阶段,武术中各种形式的翻转跳跃和踢腿出拳正符合青少年各项素质练习的要求,通过系统地进行武术学习和训练,可以使柔韧、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可见,习练武术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好的帮扶作用。此外,武术动作丰富,技术复杂,练习中动作变化多种多样,时而快时而慢,有刚有柔,有高低的起伏变化,也有动静相结合,而且每个动作都有其详细具体的要求,中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这些复杂的武术动作后,不但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集中注意力,而且由于神经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要随着动、静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也可以增强其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灵敏素质。

二、城镇中学武术教师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教师对武术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自身理论素养和时间能力不足。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城镇中学教学班的人数绝大多数都超过了50人。这么多的人数对武术课来说,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中学体育教师偏少,由于武术技术结构路线较复杂,加上自然班学生人数多,组织起来相当困难。另外,武术是一个对基本功要求比较高、层次性较强的项目,学习武术必须从基础开始,中学接受了武术的基础教育后,今后才能较容易地掌握更高一层的武术知识与技术。没有基本的武术素质,则很难达到很高的武术水平。但由于城镇中学武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增加了中学武术教学的难度,因而产生了学习效率不高、学习的结果不乐观的现象。现在如果中学都普及武术教育,到了高校武术就能够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可以少教动作,让学生多练习,从最基础的开始学起,开始练起,形成一个好的结果。

第二,武术教师资源的不足。通过实地考察,笔者发现城镇中学中武术专业的教师人数非常稀少,甚至于没有武术专项的教师,这样的现状就从“教”的方面限制了武术的推广和普及,没有了“教”的前提,也就无法进行武术的教学,学生就无法更具体形象地涉猎和延伸武术知识和技术。而学校的体育教师大都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是上了大学以后才从事武术专业,对武术的练习时间较短,专业的深度不够,技能上也比较薄弱,很难满足武术教学的需求。

第三,教学方法陈旧。城镇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没有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调乏味,根本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吸引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注意力。

三、武术教学的努力方向

第一,学校应加大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适当减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压力,并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在传统体育项目方面的兴趣。

第二,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做法:通过不同途径聘用优秀的武术老教师;就地取材,在其他任课教师中寻找有武术特长的教师,补充师资;定期对教师进行培养,拓展新的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

第三,培养学生兴趣。从实际出发,通过武术比赛、视频、图片或者创造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气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同时适当增加散打的内容,因为散打更能体现武术这一运动项目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武术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武术散打教学观念范文6

关键词:体育课,武术教学,理论传授

 

中国武术并非一种简单的竞技或游戏项目,也非单纯的技击术,它融入的几千年传统文化内涵,很难以近代西方体育的认知模式去解释、去规范,或以竞技方式去体现它,只有深入于其中,才能真正了解它所蕴含的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因此我们应该用更严肃的态度去重视武术——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作为体育课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发扬光大。

1 武术的特点

1.1 武术的价值特点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所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1.2 武术的文化特点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讲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就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理学中阴阳互济的认识,这种强调和谐、互济的人体运动方式显然不同于西方体育那种更多、更快、更强的文化主旨。

1.3 武术的适应性特点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打、推手、短兵,有适应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少。

2 武术的作用

2.1改善和增强体质

武术运动具有强体健身的作用,它不仅是形体上的锻炼,而且使人体身心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尤其是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是十分有益的。

2.2 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

武术具有技击的特点,通过习武,不仅可以掌握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持之以恒地练功,还能增长劲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

2.3 磨练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武术的学艺和练功,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还需要常年不懈,坚持有恒。不仅能培养坚忍不拔、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良好手段。技、身、性是中国武术的有机价值体系,有人说中国文化是道德文化,武术同样折射着这一文化特点,因而形成了具有武术本身特点的人本主义——武德。

2.4 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赛场上两人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搏斗,还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套路演练,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此外,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可以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形式。

3 学校武术课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武术理论及相关知识在教学中的忽视

武术课即是室外课,这已成为一种观念,也是因为有这种观念的存在,武术理论及相关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也就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只围绕着一些模式化动作来进行教学。一些关于武术的由来、历史演进、未来发展、健身要求、拳种和类型等等,基本上都没列入教学计划,有的也只是在动作教学中一带而过。另外,武术特有的文化内涵——武德,其大多被忽视。

3.2 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没有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教学中大多都只以动作的教学为主,仅把武术作为一种肢体活动传授给学生。教学中自始至终都采用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方法循环重复,形式枯燥,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形成单一的被迫性练习。没有采用生动的武术攻防练习,缺乏单个动作或基本动作的趣味性练习。

3.3 缺乏合适的武术教学方法

每次教学课的内容累积增多,教学和复习时间都比较紧张,学生在没有消化完所学知识的情况下又开始接受新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示范不合理,没有完整的整段、整套示范动作;不能及时发现错误予以纠正;重点、难点讲解示范重视不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实施。。学生缺乏武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往往要在学习基本动作组合的过程来教身型、步型、手型、手法等基本姿势。

4 结论与建议

4.1 加强理论教学和武德教育

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国武术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对弘扬民族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武德教育也应加强,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也是学校武术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4.2 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针对某些学生提出的武术套路是“花拳绣腿”的想法,一方面讲解套路中有技击含义的动作;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武术套路的演化与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并认识武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有着广泛的实战意义,利用武术攻防动作的示范与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用游戏的讲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预防某些学生的学习武术就是为了学“打”。

4.3 抓基本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加强基本功、基本动作训练,有侧重点的选择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和简单组合动作,以配合“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基本练功方法。这对以后的套路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4 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武术教学的关键

首先,完整重点与难点的示范是学生掌握动作的主要手段。教师首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完整准确的示范,使学生在大脑中对所学内容有大致了解。然后再分段示范,再单个动作讲解示范(2—3遍),并抓住难点,突出重点与关键环节,用规范的示范动作、准确的术语引导学生,使之形成一个完全的技术造型。

其次,规范的示范与准确的讲解结束以后,接下来就是“手把手教学”——领做。较简单的技术动作一般采用在学生队伍的正前方,按套路的运行方向背向学生进行同方向领做。以便达到教师在不同的示范面使学生准确看到教师动作的运行路线,进行正确的模仿练习,准确掌握动作要领。

第三,纠正错误是在学生初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技术动作达到正确掌握的有效练习方法。即时改正每个错误动作,直至所学动作全部掌握。

参考文献:

[1] 贾宇龙. 浅谈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改革[J]. 科技资讯, 2009,(04) .

[2] 金建栋. 浙江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 2009,(04) .

[3] 郭广辉. 浅谈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培养的必要性[J].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

[4] 洪伟文. 制约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发展的因素探究[J]. 知识经济, 201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