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污染防治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工企业污染防治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工企业污染防治措施

化工企业污染防治措施范文1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工作,总体上我国食品中化学物的污染 处于较低水平,合格率达到90%以上,不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

但是,当化工企业发生事故或在短时间内向环境排放大量有毒有害物 质、造成环境污染时,可能造成特定时期、特定范围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 的超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

不容忽视的是,化学污染物的品种日益增多,特别是管道泄漏、爆炸 等化工事件,往往会导致多种未知或已知的化学物进入环境,有些甚至没 有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化学污染经3种途径“入侵”食品

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等排放到水、土壤等环 境介质中,若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化工企业发 生事故后短时间内向环境排放大量化学物质,更会导致环境污染。环境中 的化学污染物可经过3种主要途径污染食品。

1.农作物吸收土壤、灌溉水和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造成有毒有害 物质在供人类食用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品中“浓缩”。

2.环境中不能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食品,经生物链的 富集作用(即高等动物吃低等动物)进入猪、牛、羊、鸡、鸭、鱼等供人类 食用的动物体内。

3.化学污染物还可以在食品加工、包装、运输、贮存等过程中污染食品。

避害原则:平衡膳食,避免蓄积

人和动物如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可能会产生健康危害。根据损害发生 的时间,食品化学污染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分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急 性或亚急性食源性疾病又称为食物中毒。根据损害发生的性质,慢性食源 性疾病又可分为致癌性、非致癌性。

无论是意外事故导致的,还是种养 殖、加工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避免的 食品化学物污染,一般地说,不同食品 类别、不同化学物有其各自的污染特点。 如:二嗯英类化学物容易蓄积在脂肪含 量较高的动物性食品和生长期较长的捕 食性鱼类体内,重金属镉容易蓄积在大 米等谷类食品中。

因此,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预防 有毒有害物质在体内蓄积并引起健康损 害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平衡膳食”, 避免长期进食单一种类食物。而对于突 发性食品安全事件,应及时了解政府机 构的相关信息以及消费预警,发现 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医。

化工企业污染防治措施范文2

关 键 词 盐化工;特征污染物;水质演变;污染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4-0099-01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qualityin ZhangFu River

CAO Jinyong,WANG Jinglong

盐化工产业与针纺织、电子、医药等工业门类相比较,其产业链长、关联度大、技术密集、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且财税贡献突出。盐化工产业是苏北某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3个千亿元产业之一,该市岩盐储量达1 300亿t,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盐化工产业近几年迅速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盐化工生产基地。伴随盐化工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盐化工产业的污染物排放相对单一,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原本较轻,但随着盐化工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企业的环境守法意识不强,盐化工行业的特征污染物硫酸盐和氯化物排放量上升较快,一度造成附近的河流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周边区域的农业生产和城市饮用水源的安全[1]。下面对张福河近年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针对沿河污染物排放状况初步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1 河流及沿河生产企业分布概况

张福河南起洪泽湖口,北至陶家闸,全长27km,流域面积107km2,具有航运、排涝、灌溉等功能。属于河网密布的平原型河流,水位受河道水闸人工控制,常年流向为从南向北,通过陶家闸进入二河,附近10km范围内有两个饮用水源取水口。沿河分布9家盐化工企业,共有元明粉年生产能力220万t,硝盐年生产能力100万t,这些企业的生产废水处理后回灌采卤矿井,但仍有部分含有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的冷却水和生活废水排入张福河,对水质一度造成影响。

2 张福河水质分析

为准确掌握张福河的水质变化情况,在渔种场、西顺河大桥和陈集大桥等3个断面开展监测,项目为氯化物、硫酸盐。张福河执行Ⅲ类水质标准,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对氯化物和硫酸盐指标未明确限值,考虑到张福河与作为市区饮用水源的二河有较强的水力交换关系,现采用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进行评价,即氯化物和硫酸盐都执行250mg/L的标准[2]。

2.1 水质现状

从图1可以看出,张福河2011年1月沿河水质氯化物和硫酸盐指标控制在150mg/L以下,低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250mg/L的限值,符合饮用水源的水质要求。

2.2 近两年水质演变趋势

上图显示,张福河3个断面的氯化物、硫酸盐指标近两年起伏大,总体下降明显, 两项指标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间大都较高,普遍高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250mg/L的限值,部分时间段高于1 000mg/L,最高点出现在陈集大桥断面2009年9月份,说明河流水质受到污染。2010年10月至今,两项指标得到大幅度削减,基本控制在250mg/L以下,下降幅度达到70%以上,这说明该市政府去9月开展的沿岸企业环境整治行动取得了成效张福河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3 存在问题及污染防治对策

张福河水质状况变化起伏较大,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大,水质就好转,反之,水质就下降,说明一段时期政府管理不到位,企业有非法排污行为,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加强污染防治力度。

一是加强河流水质监管力度。鉴于张福河与饮用水源水质有密切关系,建议市政府将河流提升到饮用水源的管理高度,制定水质异常应急预案,加强监管频次和力度;

二是开展了沿河环境整治行动,根除沿河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严格落实“环评三同时”污染防治措施,实施清污分流制,严禁生产性废水外排;加强企业生活废水排放口的监管工作,发现外排废水水质数据异常立即进行分析排查原因,落实整改措施;推进厂区的雨水及生活废水的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废水的零排放,取缔河道上所有排放口;

三是委托有关单位开展区域盐化工产业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工作,对区域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据此提出科学可行的综合整治规划提交政府部门实施。

参考文献

[1]孙瑞林,罗军,靳宏民,李志红,张劲松,等.盐化工废水对农田污染评价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93(1):23-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化工企业污染防治措施范文3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环保中心工作目标,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全面开展涉及重金属、化工企业、畜禽养殖、饮用水源地、水电开发、建筑工地专项整治活动,严肃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污染、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违法行为,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保护“一江三河”水质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和身体健康,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重点工作及要求

严厉查处废水污染的环境违法问题。

1、加强化工企业监督检查。要加强废水在线监测的执法监管,督促企业严格按照相关技术和管理规范建设、安装、运行和管护废水在线监测设备,按规定、按要求联网和传输数据,并确保上传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要加强对废水在线监测系统的执法监管,要严厉打击擅自停运、闲置、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及私自更改在线监测设备参数等恶意违法行为,确保污染防治设施和在线监测设施正常运行。切实摸清辖区黄姜皂素企业的环境底数,建立监督管理台账。

2、严格工业废水排放的执法监管。要组织开展以“查非法排污、查超标排污、查恶意排污”为主要内容的“三查”行动,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企业污水排放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废水主要污染因子及排放去向、排放量等情况,切实对辖区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做到“四个清楚”;要严厉打击利用渗井(旱井)、渗坑(池塘)、裂隙和沟渠排放、倾倒工业废水及擅自拆除、闲置水污染物治理设施和偷排、转移倾倒废水废液等恶意违法行为,采取限期整改一批、行政处罚一批、挂牌督办一批、停产治理一批,媒体曝光一批等“五个一批”措施严肃查处;对造成重特大水污染事故的要责令取缔或关闭,并依法追究责任。

3、强化对重点污染源企业的执法监管。要继续加大对重点污染源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全县污染减排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加强对“两厂(场)”的环境监管。加大县城污水处理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督促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快调试和竣工验收工作,力争将污水管网向周边集镇和居民集中区域延伸,不断提高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污水收集处理率,保证在线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提高运行负荷率和出水达标率。对县城垃圾处理场和其它在建的垃圾处理场渗滤液池实施重点监管,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或威胁饮用水源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及时查明原因,重点解决。二是继续加强对国控、市控和其它重点污染源的环境监管,督促辖区2014年度上级确定的14家重点污染源企业按规定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按期限完成在线监控设施联网和数据传输工作,按规定报送相关工作信息。

(三)扎实开展粉尘噪声污染专项整治。

认真学习和正确理解《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各项规定,严格依法行政。

1、强化水泥行业的执法监管。环保部门负责,要对水泥企业的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建设运行和管护情况进行专项执法整治,确保企业外排烟气中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稳定达标排放;要加强对烟气在线监控系统的执法监管,严厉打击擅自停运、闲置、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以及私自更改在线监测设备参数、开启烟气旁路等恶意违法行为,确保污染防治设施和在线监控设施正常运行。

2、加强对建筑施工粉尘、噪声监督检查。环保、住建部门负责,要对县城区建筑施工工地粉尘及噪声进行专项整治,要求建筑施工工地落实防治措施,运输渣土车辆手续齐全,不出现超高、超速现象,出工地进行轮胎冲洗并覆盖运输,保证县城区道路干净整洁,空气质量良好。

(四)扎实开展畜禽养殖场专项整治。

继续实施禁养区养殖户搬迁。由各镇人民政府负责对禁养区(县城区、集镇中心区、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内所有畜禽养殖场依照有关规定实施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不得批准新建任何形式的畜禽养殖场;继续实施集中整治,限期整改。各镇人民政府要结合本辖区实际,对规模养殖业发展实行合理规划,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现象。要科学确定畜禽养殖规模,并督促养殖场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建设污水(粪)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继续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环保、农业等部门要采取联合专项执法检查和加强日常检查等方式,切实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执法检查力度,对未建设污染防治处理设施、不按规范要求对污染物进行处理的养殖场,督促限期整治,并由环保部门依法处罚。对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环境违法行为的养殖场,由环保部门会同所在地镇政府予以关闭取缔。

(五)扎实开展集中饮用水源地专项执法检查。

制定水源地专项整治方案,全面摸清饮用水源地状况,组织开展排查整治,建立完善水源地监管档案和电子数据库。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关于水源地保护区相关规定,依法查处威胁水源地安全的违法问题,确保水源地水质和群众饮水安全。

(六)认真查处环境和媒体报道的突出环境问题。

健全“12369”环境投诉处理机制,把人民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反映和媒体报道属实的环境违法案件列为本次环保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严厉查处危害群众健康、社会反响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屡查屡犯、明知故犯、偷排偷放、多次查处且整改不到位的,一律停产整顿,责令限期改正,依法给予上限处罚,对整改无望的,果断的进行关停。

(七)全面构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按照“四个清楚”的要求,对《重点环境风险源管理手册》中确定的38家企业,逐一检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完善环境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事故预警和应急处置四项工作机制,并做好评审备案工作,完善信息反馈网络。同时继续按照环境执法监察要求对国、省控企业每月检查一次,其他企业每季度检查一次,对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动态掌握重点环境风险源情况。

三、时间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7月1日至7月19日)。对环保专项行动进行动员部署,明确整治重点,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二)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阶段(7月20日—9月25日)。依据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存在的环境违法问题进行集中整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将整治查处情况于9月底前在相关网站公布。

(三)督查阶段(9月26日—11月5日)。县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对各镇各部门开展专项行动工作进行督查,同时做好迎接省市检查的准备工作。

(四)总结阶段(11月6日—11月10日)。认真总结环保专项行动取得的成效与不足,提出加强管理的长效措施,完成总结报告。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县2014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环保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名单附后)。领导小组建立和落实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专项行动中的突出问题,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二)强化部门职责。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开展联合执法,建立环境违法案件移交、移送、移办等制度和项目立项与生产许可、环境保护、安全评价、工商注册登记等联合检查机制,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化工企业污染防治措施范文4

【关键字】近岸海域;环境;防治对策

1 天津市海域自然概况

天津沿海隶属渤海湾,地处渤海西岸陆地环抱的浅海盆,海河水系与蓟运河水系尾闾,为典型的粉砂淤泥质平原海岸。其范围北起涧河口,南至岐口,从最线向陆域推进10公里,至海域负20米等深线。位于北纬38°20''~39°30'',东经117°17''~118°20''。海岸线延伸方向是呈西北弯凸的弧形。海岸带总地势自北、西、南向渤海缓倾,坡降0.1‰~0.6‰。海岸带主要由陆域堆积平原、潮间带(滩涂)、水下岸坡3个地貌基本单元组成。主要入海河口有海河、永定新河、独流减河等[1]。

2 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2.1 海水水质状况

天津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点位中,以劣Ⅳ类水质为主,占总点位数的60.0%,无Ⅰ—Ⅱ类水质点位,Ⅲ类水质点位占30.0%,Ⅳ类水质点位占10%。与2006年相比,Ⅱ类水质点位减少3个,Ⅲ类水质点位增加2个,Ⅳ类水质点位增加1个,劣Ⅳ类水质点位持平。主要污染因子由COD转变为无机氮。近几年,天津近岸海域的水质状况总体保持稳定。主要分布在汉沽—塘沽附近海域及大沽锚地附近海域。无机氮是天津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因素。

通过2005-2010年,天津近岸海域无机氮浓度年均值分布比较,无机氮污染一直是天津近岸海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且三类-劣四类水质面积在不断增大。通过2010年各季节无机氮污染面积和分布状况比较,在全年3次监测中以春季污染最重,秋季最轻。

2.2 渤海湾生态系统状况

天津市自2004年以来连续对渤海湾生态监控区的鱼卵、仔鱼、水质、沉积物、生物等进行了调查监测,监控区位于渤海湾底部,总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2010年5月在渤海湾生态监控区实施了鱼卵、仔鱼的监测,8月对监控区开展了水质、沉积物、生物等的调查监测工作。

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渤海湾水体始终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和氮磷比失衡状态,水体污染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生物群落结构差。滨海湿地面积大幅减小,导致许多重要的经济生物的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2]。

3 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入海河流天然径流量大幅度减少,水质超标严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河流域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不断加大,使流域内各河流天然径流量不断减少,如天津市年均入海径流量从上世纪50年代的144亿m3,减少到70年代的44亿m3,减少到90年代的22亿m3,到本世纪前7年年均入海径流量不足5亿m3。河道天然径流量减少大大降低了水环境对污染物的稀释作用。长期以来,入海河口水质均以劣Ⅴ类为主,无法得到明显改善。

3.2 滨海湿地面积和功能退化严重

湿地面积锐减。淡水入海量持续减少、海水倒灌入侵等原因导致海岸带滩涂湿地损失严重,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恢复能力丧失。湿地面积已由建国初期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0%降至目前的12.4%,且人工湿地的大量增加与天然湿地的减少。同时随着海岸但开发强度的加大,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破碎化程度也显著加重。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生态调控机制不断弱化。系统内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数量发生变化,底栖生物生物种类的数量也明显减少,对入海污染物的消纳、净化效应减弱。

3.3 海陆总量控制指标难以衔接

“十一五”期间,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面采取了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总量减排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由于目前沿海地区主要面临大范围防治方面统一强调COD和氨氮两个指标的排放总量控制,而海域环境污染控制关注的是总氮、总磷和石油类三项指标,因此,海域污染控制与陆域污染控制指标难以衔接,氮、磷入海负荷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富营养化问题,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赤潮灾害。

3.4 海岸带环境风险日益加大

随着天津市工业沿海交错式布局的展开,尚未设置排海口区域将提出相关要求,在天津有限海岸线上各类入海排放口将相对集中,入海污染物总量持续上升同时,相关工业区和港口区域如南港工业区、大港三角地石化区、临港工业区、南疆码头储罐区等石化、化工生产与储运的环境风险也逐步放大。

3.5 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天津市近年来沿海开发和填海造陆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岸海域水动力条件和污染物扩散能力不断变化,重特大化工企业在沿海聚集,对天津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海洋环境监测能力,不能满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型污染物监测要求,海上溢油等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处理能力相对薄弱,水动力条件和环境基本要素的现场连续监测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4 规划重点任务

4.1 继续削减沿海陆域工业和城镇污染源排放总量

严格限制耗水量大、污染负荷高的项目建设,加大污染重、规模小的化工、纺织等行业的淘汰力度。原有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新建工业企业全部进入园区,工业园区内企业实现零直排。

全市新城、示范小城镇和中心镇全部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各级开发区、各产业功能区和各示范工业园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加快污水再利用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建设、突出节能减排、实行分质供水、强化安全管理”的原则。

化工企业污染防治措施范文5

关键词:煤炭资源开采;生态破坏;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 A

一、煤炭矿区生态环境研究背景

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高达70%以上,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30%以上。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仍处于粗放式开采阶段,大多未进行严格规划,环境保护措施不当,往往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如植被破坏、地面沉陷、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地下水枯竭等,其中很多破坏甚至是不可恢复的,后果相当严重。项目规划阶段的环境影响预测、提出完善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煤矿开采的环境污染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主,而生态系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区别性大、多变性、难于量化、衡量标准模糊等,同时由于开发建设活动规模、建设方案、内容、建设性质等差别较大,使得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的确定和量化比较困难,因此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相较于空气、水体、固体废物污染的评价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且相关法规、标准、守则尚不完善,更增加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难度。

本文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等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从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识别、环境影响预测、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等角度出发,结合本人多年相关经验,探讨煤炭开采项目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要价值。

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2.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在充分收集和利用现有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可用路线调查与定位实测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和方法,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评价。目前较为常用的生态现状调查方法包括:应用遥感图像处理、野外调查、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

2.2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应当结合上述方法,从生态系统现状调查、植被现状调查、野生动物现状调查、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土壤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质灾害情况现状调查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其中,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应包括生态系统类型、结构、状态、功能等内容;植被现状调查应包括评价区植被的类型、优势种、分布、覆盖度、生产力、生物量,特别是珍稀保护种的种类、分布、保护级别等内容,并给出评价区域植被类型特征表和常见植物名录表;野生动物现状调查应包括种群、分布以及保护种的种类、分布、生活习性、生境状况、保护级别等;

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应给出水土流失面积与分布,土壤侵蚀类型、侵蚀类型等;土壤现状调查应包括类型、特性、结构、侵蚀强度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给出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并明确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地质灾害情况现状调查主要调查影响区域内已经存在的制约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石漠化、盐渍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和污染危害等,指出其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等。

2.3 生态环境现状质量评价

生态现状评价是将生态环境调查和生态分析得到的重要信息进行量化,定量或者比较精细的描述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目前生态影响评价一般采取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景观生态学等方法进行文字分析与定性描述,辅之以数学模拟预测。

三、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包括影响因素识别、影响对象识别、影响效应识别。其中影响因素识别主要是作用主体(建设内容,应包括主体工程和全部辅助工程)的识别,就煤炭矿区而言,作用主体主要是指工业广场、矸石场、道路、洗煤厂等;影响对象的识别是影响受体(主要是生态环境,包括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的识别,就煤炭矿区而言,是指受煤炭矿区规划实施影响的生态系统及生态因子;影响效应识别是影响作用的性质及程度(正影响、负影响、累积影响、可逆不可逆影响等)的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可以从建设期和运营期两个不同时期分别进行,其中建设期生态影响识别包括:工业场地、风井场地、排矸场、进场道路、附属设施、洗煤厂等设施永久和临时占地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对区域植被分布、生产力、生物量及连续性的影响,对区域珍稀动植物栖息、活动的影响,对区域水土流失现状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工业场地、风井场地、排矸场、进场道路、附属设施、洗煤厂等设施建设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弃渣对区域植被、植物、动物活动及鱼类的影响;运营期生态影响识别包括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所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表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对区域土地利用性质的影响,对区域植被类型、生产力、生物量、连续性的影响,对区域动物栖息、活动的影响,对区域水土流失现状的影响,对区域敏感目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现状、景观等的影响;配套洗煤厂、煤化工企业、瓦斯、煤矸石发电设施外排污染物对赤水河保护鱼类的影响,对区域珍稀保护动植物的影响。

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根据现状调查、规划方案实施影响因素识别以及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可知,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工业场地、道路、辅助设施、煤化工基地等施工区域;煤炭开采项目煤形成的地表移动、变形是规划方案实施后生态环境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因此规划方案实施前制定相应环境保护措施,才能使规划方案实施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4.1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原则

①在规划方案编制阶段,遵循选址、选线“避让”原则,尽可能得避免方案实施对敏感目标的影响。

②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方针,通过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来尽可能地使开发活动对环境影响达到“最小化”。

③贯彻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设备等措施,对矿区内产生的固体废物、废气、废水等进行综合利用,做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④对于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对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来代替原有的环境。

⑤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由建设单位组织专门的队伍,结合开采进度,对采空区上方出现的沉陷台阶或地表裂缝及时整平、填充。

4.2 生态环境综合防护、恢复措施

结合煤炭矿区规划实施中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按照“规避(避让)、减缓、补偿”以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提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1)避让措施

工业场地、矿区铁路线、公路等工程选址选线应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居民区、二级以上等级公路、铁路、基本农田等。

(2)最小化措施

①合理选择科学的采煤方法,采煤工艺应以采煤导水裂隙不破坏含水层为目的,对可能受破坏影响的含水层区域留设保护煤柱。

②在保护区边界留设足够的保护煤柱,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的影响降至最小。

③饮用水源保护区留设保护煤柱,保证饮用水源影响最小化。

④项目施工过程中,划定施工界限,将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限制在最小区域。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环保意识教育,禁止“滥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

(3)减量化措施

①利用井下掘进矸石充填井下采空区和井下废弃巷道,延缓和减小采煤对地层结构的影响,降低采煤裂隙带高度,减少地下水资源流失量;矿井水全部处理,尽可能提高矿井水回用率和资源化率,用矿井水替代地表水源,从而减少矿区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提高地质勘探程度,对导水断层等留设保护煤柱,减少地下水的漏失。

②加强环境管理,取先进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和处理设备,提高项目污染物处理率,使建设项目运行各种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相应标准或无害化处理。

③最大程度利用矿井水,减少矿井水排放量和取水量,减轻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4)修复措施

①对施工期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对所占基本农田进行了异地补偿。

②对受地表沉陷影响较大的区域,采取地表裂缝填堵与整治的生态恢复措施。

化工企业污染防治措施范文6

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如何选址?

有机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模式,故原则上所有能进行常规农业生产的地方都能进行有机农业生产,因为有机农业强调转换期,通过转换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活力,降低土壤的农残含量,而非强求首先要有个非常清洁的生产环境。但应注意:

1 基地的完整性

基地的土地应是完整的地块,其间不能夹有进行常规生产的地块,但允许有有机转换地块;有机生产基地与常规地块交界处必须有明显标记,如:河流、山丘、人为设置的隔离带等。有机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周围没有明显的和潜在的污染源,尤其是没有化工企业、水泥厂、石灰厂、矿厂等。

2 基地的环境条件

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l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至少应达到二级标准。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GB5084的规定。

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

特别提示

在基地的安排上要重点考虑哪些环境因素?

土壤因素:由于农民多年来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化肥,土壤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农药以及重金属离子(铅、镉、汞、砷、铬等)的残留都不同程度存在。所以在有机蔬菜种植前土壤要经过2~3年的转化。在转化期内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

水质因素:有机蔬菜生产时,对灌溉用水中铅、镉、汞、砷、铬及氟化物、氯化物、氰化物含量都要较高的标准。选择安排的基地要远离污染河道和污染水源,地下水源要比较充足。

大气因素:大气中悬浮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等对有机蔬菜质量影响较大。所以在有机蔬菜基地选择时,要尽量远离公路、工厂、窑场等容易产生空气污染的地方。

3 必须有转换期

由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2年时间,其后播种的蔬菜收获后,才可作为有机产品,多年生蔬菜在收获之前需要经过3年转换时间才能成为有机作物。新开荒的、长期撂荒的、长期按传统农业方式耕种的或有充分证据证明多年未使用禁用物质的农田,也应经过至少12个月的转换期。转换期的开始时间从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之日起计算,生产者在转换期间必须完全按有机生产要求操作。经1年有机转换后的田块中生长的蔬菜,可以作为有机转换作物销售。

特别提示

什么是转换期?

由原来的常规生产方式向有机生产方式转变,需要一定的转换期,即从有机管理开始至作物或畜禽养殖获得认证的时期,经过一定的转换期后播种的作物或出生的动物才可作为有机产品。在有机转换期间的产品可以作为有机转换期产品。

已经通过有机认证的农场一旦回到化学农业生产方式,如果需要重新实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还需要重新经过有机转换才有可能再次获得有机认证。

4 建立缓冲带和栖息地

如果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中有的地块有可能受到邻近常规地块污染的影响,则必须在有机和常规地块之间设置缓冲带或物理障碍物,保证有机生产地块不受污染。以防止临近常规地块禁用物质的漂移。

在有机生产区域周边设置天敌的栖息地,提供天敌活动、产卵和寄居的场所,提高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控制能力。

特别提示

缓冲带的类型有哪些?宽度是多少?

实行有机农业的基地或企业,与外界必须有明显的边际界限,界限的设置物可以是一条宽阔的道路(不属于交通要道)、林带、河流、围墙、樊篱等有形的物理障碍物形成的隔离带,在有机农业的标准体系中称之为缓冲带。其作用是保证有机农业田块或设施,不受临近和外界的化学农业生产方式可能带来的污染。一般来说,缓冲带宽度为8~10 m。

5 其他

基地周围或基地内有较丰富的有机肥源。

生产、加工、贮藏场地及周围场地均应保持清洁卫生。禁止使用化学物品。

新垦基地,要有长期使用权,同时要考虑其可耕性的好坏,有适宜的生产条件。

另外,对基地的劳动力资源,农民的生产技术,交通运输情况也要加以考虑。

怎样对基地进行规划设计?

对选择好的基地或决定转换的基地,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对其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建立良性循环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生产体系。

1 基本情况调查

对基地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气候条件、资源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条件。明确当地适合开发的优势产品和有机转换可能遇到的问题。

2 制定发展规划及生产技术方案

规划要遵循生态工程原理,符合当地自然、社会、环境条件。规划内容应包括:土壤培肥方案、病虫草害防治方案、耕作方法(免耕法、垄耕法、穴耕法等)、农场生态保护计划(包括种植树木和草皮,控制水土流失,建立天敌的栖息地和保护带,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全过程质量管理计划、基地经营模式、基地的保障措施、有机农产品的检查认证计划、营销策略规划。

如何保证规划的顺实施?

1 人员培训

农业生产技术人员与生产人员了解并掌握有机农业的生产原理与生产技术、基地建设的原理与方法,是有机农业成功开发的关键。因此,必须由有机农业专业人员和生态工程专业人员以及相应种植、养殖领域的专家召集基地管理、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培训: 有机农业与有机产品的基础知识;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有机农业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模式;有机农业生产的相关技术;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状况;有机农产品检查认证的要求与申请有机认证的程序;有机农产品的营销策略。

2 基地规划与生产技术方案的实施与监督

基地必须建立起专职部门负责实施规划与生产技术方案,以保证各项措施能够及时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以公司-农户/农场的形式组织基地生产,也可以通过地方政府建立专门机构组织农户/农场进行生产,或通过农民专业协会的

形式,形成以政府/公司-农场/农户,农民/技术员的实施与监督基地规划与生产技术方案的三级结构,确保有机生产的顺利进行。

3 基地申请有机认证

基地开始有机生产后,应及早向有机认证机构申请有机农产品的检查与认证,做好接受检查的各项工作,使基地能够顺利地通过检查并获得有机生产转换证书(证明)或有机生产证书。

4 销售有机产品

有机农产品获得认证后,其证书就是进入国内外有机农产品市场的通行证。但有了证书并不意味着产品销售就没问题,就能以高于常规产品的价格出售。为了顺利地出售有机产品,需要在生产的同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销售方案,不要等产品收获后再找市场。

5 有机农产品质量控制

有机生产基地执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系统,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全过程质量控制系统包括外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跟踪审查三方面内容。

外部质量控制:

外部质量控制是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派遣检查员对有机生产企业进行实地检查,审核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否符合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检查员一方面通过实地考察、同生产者直接交流,了解生产者是否了解有机农业的基本知识,同时检查生产者是否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否使用违禁物等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系统的考察,了解生产者质量控制体系是否健全有效。

内部质量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是指生产、加工的操作者内部本身采取的保证有机农产品质量的措施。首先,需要建立从上层领导至管理人员,再至生产人员代表的质量管理小组,制定生产管理政策和内部质量管理章程,督促生产、加工过程严格遵守有机生产标准;第二,必须建立完整的文档记录体系,记录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各项物质的投入、产出,包括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贮藏、销售各个环节都要有详细的文档记录,相互之间要能够互相衔接,保证能从终端产品追踪到作物的生产地块,从而保证产品有机质量的完整性。

内部跟踪审查:

内部跟踪审查系统是保存完整的记录体系,有机农产品记录要根据认证机构标准进行存档。内部跟踪审查有助于检查员审查生产者有机生产系统的有机管理,帮助生产者采取科学的决策。

有机蔬菜生产应掌握哪些技术操作?

1 种子和种苗选择

应选择有机种子或种苗。当从市场上无法获得有机种子或种苗时,可以选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过的常规种子或种苗,但应制订获得有机种子和种苗的计划。

应选择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对病虫害具有抗性的作物种类及品种。在品种的选择中应充分考虑保护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禁止使用经禁用物质和方法处理的种子和种苗。

2 作物栽培

应采用作物轮作和间套作等形式以保持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持土壤肥力。

在一年只能生长一茬作物的地区,允许采用两种作物的轮作。

禁止连续多年在同一地块种植同一种作物,但牧草、水稻及多年生作物除外。

应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合理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渗灌等)控制土壤水分。

应利用豆科作物、免耕或土地休闲进行土壤肥力的恢复。

3 土肥管理

应通过回收、再生和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来补充因作物收获而从土壤带走的有机质和土壤养分。

保证施用足够数量的有机肥以维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营养平衡和土壤生物活性。有机肥应主要源于本农场或有机农场(或畜场);遇特殊情况(如采用集约耕作方式)或处于有机转换期或证实有特殊的养分需求时,经认证机构许可可以购入一部分农场外的肥料。外购的商品有机肥,应通过有机认证或经认证机构许可。

限制使用人粪尿,必须使用时,应当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充分腐熟和无害化处理,并不得与作物食用部分接触。禁止在叶菜类、块茎类和块根类作物上施用。

天然矿物肥料和生物肥料不得作为系统中营养循环的替代物,矿物肥料只能作为长效肥料并保持其天然组分,禁止采用化学处理提高其溶解性。

有机肥堆制过程中允许添加来自于自然界的微生物,但禁止使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

在有理由怀疑肥料存在污染时,应在施用前对其重金属含量或其他污染因子进行检测。应严格控制矿物肥料的使用,以防止土壤重金属累积。检测合格的肥料,应限制使用量,以防土壤有害物质累积。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城市污水污泥。

4 病虫草害防治

病虫草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应是从作物一病虫草害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害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优先采用农业措施,通过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非化学药剂种子处理,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晒土,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一系列措施起到防治病虫草害的作用。还应尽量利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捕捉害虫,机械和人工除草等措施,防治病虫草害。

5 污染控制

有机地块与常规地块的排灌系统应有有效的隔离措施,以保证常规农田的水不会渗透或漫入有机地块。

常规农业系统中的设备在用于有机生产前,应得到充分清洗,去除污染物残留。

在使用保护性的建筑覆盖物、塑料薄膜、防虫网时,只允许选择聚乙烯、聚丙烯或聚碳酸酯类产品,并且使用后应从土壤中清除。禁止焚烧,禁止使用聚氯类产品。

有机产品的农药残留不能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相应产品限值的5%,重金属含量也不能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相应产品的限值。

6 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应采取积极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过量或不合理使用水资源等,在土壤和水资源的利用上,应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应采取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措施,预防土壤盐碱化。

提倡运用秸秆覆盖或间作的方法避免土壤。

应重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应重视天敌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禁止焚烧处理。

企业应如何开展有机生产?

开展有机生产,有利于发展新的生产模式、开发新的产品、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生产实现多元化。企业实行有机转换可以有3种方式: 全部转换:企业所有品种完全放弃常规生产,全部进入转换期,开始有机生产、加工。

部分转换:开展有机生产、加工或贸易的企业将某几个品种进行有机生产,而其他品种保持原有生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