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资源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资源的内涵

文化资源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说文解字;饮食词;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9-0094-04

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成为民族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而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先哲曰:“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饮食的历史几乎与中国的文明史一样长。在充饥果腹之外,人们赋予了饮食更多的文化意味,即今天每每被提及的所谓“饮食文化”。中华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原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原的饮食不仅食物种类繁多,烹调技术独特,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本书据形系联,以义相从,同一义符的字隶属于同一部首,因而使得文字的分类与语词的分类紧密相联。文字和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它们常常反映着它们初次出现之前业已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考察全书540部,可以发现很多与饮食相关的词语。这些词,有的在一些部首内比较集中,而“草、禾、米、食、肉、鱼”等部首尤与饮食关涉紧密。统计整理《说文》饮食词汇,共得746条词目,大致分布在85个部首内。《说文》中对饮食词汇的词义说解,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中原地区上古生活状态和先民饮食文化观念,是上古社会客观的佐证。综合许慎的点描钩稽,又可对上古饮食文化作更深层次的内涵分析。其文化内涵主要表现为:食材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一、食材的丰富性

中原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为山地环抱,东部平原辽阔。各种地形地貌交错,形成了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因此,在这样一个广大的领域里,自然就会有多品种的动植物的生长。另外,人们在“吃”的压力和引力作用下,对可食原料的开发极为广泛。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吃饭问题数千年来一直是摆在历代管理者和每一个普通百姓面前的攸关大事。人们凭着一张嘴巴和牙齿,从树上吃到陆地,从植物吃到动物,几乎吃遍了整个生物界。中原人不仅使许多其他民族禁忌或闻所未闻的生物成为可食之物,甚至还使其中许多成为美食。不过,这种食材的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自然界的破坏,但正是这种需要与破坏的长期结合,才产生了中原人的既往饮食文化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哪些生物可食的记录。

1粮食类。包括粟类:苗、虋、芑、蓈(稂)、秕、穬、米、粱等。禾类:禾、穜、种、稑、穆、私、移、稞、榖、蒋、苽等。稷类:稷、秫等。麦类:来、麦、蘧、菊、蘥等。稻类:稻、稌、稬、稴、秔(稉)、秏、秜。豆类:尗、荅、藨、莥、荚等。

2蔬菜类:蔬菜作为食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字主要在“草”部。古代蔬菜与粮食作物相比,则显得较单薄。虽然在《国语·鲁语》中有“百谷百蔬”的传说,但至先秦,当时食用的蔬菜也仅有20多种,且最初的蔬菜是野生的,常见的人工栽培蔬菜大致有韭、葑、葱、蒜等或所谓的“五菜”:葵、韭、藿、薤、葱。

《说文》中一般菜蔬类有菜、蔬、藿、藜、薇、苋、薺、蓂、蕨、菘、芹、菦、葵、茆、莃、荍、芘、蓳、芨、蕣、蒢、莱、葍、蕫、薖、芋、莒等。特殊蔬菜包括:荤辛菜类的荤、蒜、芩、蓼、蔷、葱、茖、芥、荃、韭、菁、蓶、蒮、韱、蘘、葰、苏、荏等。 苦菜类的蓩、苓、苦、蘦。芜菁类(根菜类):芜菁类的萝卜、芜菁一类的植物。水菜类的苹、蓱、薲、莕、菨、薻、莙、蒲、蒌、蒿、莪、萝、菻、萧、萩、蘩等。菌类的菌、蕈等。

还有一些水草,在古代作为食用的植物,也可以归入水菜之列。如藻类植物“薻”;蒿类植物的蒌蒿等等。

3瓜果类。瓜果乃草木之实,作为食物,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如瓜类的瓜、蔩、瓞、瓣、蓏、瓠。果类:果、棃、杜、杙、柅、枣、柿、杏、柰、李、榙、桃、楘、苌、栵、樱、栘、棣、萄、薁、莲、苢、芣、蔗、芰、芍、葚、柘等。

4肉食类。生活在荒莽渔猎期的古民,其饮食结构中的肉类主导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说文》中就有肉、肌、胾、脟(脔)、膞、肎、肰、昔(腊)、脯、脩、蚦等。

与肉食相关的是各种能做食材的动物。如牲畜类动物有牛、羊、豕、彘、彖、豚、貛、马、驴、鹿、兔、犬、狗、熊、羆。家禽类动物有鸡、鸭、鹜、鹅。野禽类的如雉、雁、鸠、鸽、黄雀、鹌鹑等。水产类有的鱼、螊、蜃、蚌、鲒、蠏、蛫、鼈、鼋、鳗、鳢、鲤、鲩、鲇、鳆、鲛、鲐、鲜、鳎、鳣、鲔、鲢等。

5饮品类:古时的中原人生活亦如我们今日,不仅有主食、副食之分,也有吃喝之别,虽然那时的饮品不如今日之丰富,但也不失为饮食方面的另一大特色。《说文》中中原的饮品类词汇有荼、茗、槚、水、浆、酪、涼、灏、酒、醴、酏、醪、醇、醹、酎、醠、酤、醍等。

6调味用品:常言道:“五味调和百味鲜”。在烹饪操作中对味的运用与组合很有讲究,它是形成我国各菜系独特风味的重要因素。“五味”之说由来已久。夏商时的自然食尚物能不说“五味俱全”,但西周以后的文献中,“五味”一词已较为常见。《说文》调味用品包括酱类:酱、醢、枸、敊(豉)、胥、肍、腝、脠、脴、梗、芘、鮨等。香料类(这里的香料主要指椒类植物):茮、莍、茱、萸。五味类:某、醯、酸、酨、醶、酢、盐、糖等。

文化资源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温泉旅游;特色资源;文化内涵;主题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1—0098-03

我国温泉旅游发展在经历了以疗养为目的、以保养为目的、以休闲为目的的三个阶段之后,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以体验文化为目的。以体验文化为目的的温泉旅游是随着21世纪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我国出现的更高层次的温泉旅游。它以温泉为载体,将各种时尚休闲的理念融入旅游中,通过对温泉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赋予温泉旅游产品、服务更多的内涵和价值,使游客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能更多地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文化的熏陶。

咸宁地处鄂南,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生态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县县有温泉,处处涌沸波”,成宁早在1400年前就以“沸潭”而闻名,是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的全国六个“中国温泉之乡”中唯一的地级市。连续三届的“中国·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的召开,成功地塑造了咸宁“中国温泉之都”的旅游城市形象。温泉旅游不但丰富了旅游产业内涵,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成为咸宁新的经济增长极。可以预见,成宁温泉旅游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粗放型同质化开发的初级阶段,进入到温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与文化品牌推介的深度开发阶段。

一、温泉旅游资源分布特点

咸宁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按照《咸宁市旅游规划》编制组的调查,在全国六大类的86个旅游资源类型中,咸宁就有46类。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三者并存,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一)自然资源丰富

咸宁的特色之一在于绿色生态,森林覆盖率达54.2%,造就成宁这个“天然氧吧”。清新的空气,青翠的竹林,天然的地下洞穴;盛开的鲜花点缀青山,清清的泉水从天而降,九宫山缕缕白雾,如同仙境一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中国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温泉之乡的美誉,素以“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的旅游风光享誉盛名。咸宁被植物学界誉为“中国亚热带森林自然生态平衡之典型代表”,是全国最适宜人居的200个城市之一。

(二)人文资源富集

咸宁文化底蕴深厚,九宫一山藏两教,三苗故园置幕阜,商代铜鼓今犹在,茶马古道起盛唐,温泉旅游文化、赤壁三国文化、桂花嫦娥文化、九宫山道佛文化、闯王陵警示文化、湘鄂赣边区红色文化、向阳湖名人文化、瑶族发祥探源文化、古民居建筑文化等特色文化交相辉映。另外,采茶戏、提琴戏、花鼓戏、巴陵戏、高腔戏等地方戏曲精彩纷呈。

二、温泉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咸宁旅游特色资源是其旅游发展的源泉,为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作为旅游资源大市的咸宁在温泉旅游发展中却处于尴尬之境——“抱着金娃娃守穷”。

(一)温泉特色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以沐浴养生为主题的传统温泉旅游转变成为集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美容美体、旅游于一体的现代休闲方式,项目单一的温泉旅游已不能适应时展。

目前,大部分游客来咸宁主要是“泡温泉”,游客重游率比较低。除了温泉资源,咸宁其他特色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这些资源之间缺乏有效整合,温泉旅游产品单调。

(二)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南京大学张兆干教授在进行SWOT分析后指出,温泉产品开发中要牢记“文化是品牌,是特色”的理念,文化决定温泉产品的生存,应该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经典,做足文化挖掘与建设工作。以文化灵魂赋予旅游产品不同的个体性、差异性,才能创造出别人无法复制的产品价值和吸引力。除了记住成宁是“中国温泉之乡”,游客对咸宁其他文化没有更深体验。因此,咸宁温泉特色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使得温泉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够浓郁,缺乏灵性,无法形成自身特色。

三、咸宁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挖掘

新一代温泉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体验温泉文化、感悟温泉精神,以享受温泉保健养生、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它将休闲度假旅游与温泉养生功能完美融合,被誉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

体验,是指游客亲身参与,并在参与中思索和体会,得到旅游的乐趣。温泉旅游的魅力不仅仅是温泉沐浴,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一种休闲、健康的外部环境,使游客身心融入其中,感悟温泉旅游所蕴涵的多种多样的文化。

温泉文化涉及温泉内涵、精神及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累与沉淀。挖掘温泉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的过程,把泡温泉这一看似简单的旅游活动赋予文化的内涵。

(一)温泉旅游文化内涵

温泉旅游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分支,是温泉旅游与文化的深层次结合的产物。它是指人们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综合体,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它包括温泉景观文化、温泉健康养生文化、温泉休闲文化、温泉沐浴文化、温泉地宗教与民俗、温泉文学与艺术等诸多内容。

1.温泉景观文化。温泉地营造自然、轻松、自在的休闲氛围,让旅游者尽情享受远离躁动、亲近自然的舒适,是温泉旅游地开发必然追求的目标。从人的感知出发,景观元素作用不容小觑。世界著名的温泉地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幽静、秀美,植被覆盖率高,营造自然之境,达到“天人合一”。从众多的景观元素中可以选择水体、山体、植被及风格一致的建筑作为要素进行布局设计,从整体上追求哲学中散发出的虚与静,使得游客得以回归自然。

2.温泉健康养生文化。自古以来,温泉是作为一种对人体健康具有特殊疗效的神奇之水而备受青睐的,许多医学古籍和文学作品中对此多有记载和赞美。健康养生文化是中国温泉旅游文化的核心。虽然温泉旅游已经跨过了传统温泉疗养的阶段,其内涵日渐丰富,但在中国悠久的温泉历史中,温泉养生这一文化核心是绝对不能抛弃的。目前,温泉旅游项目的主要产品仍然要抓住健康养生,在此基础上将健康养生文化融入温泉旅游产品和服务中,力求带给旅游者独特的以温泉为载体的养生文化感悟。

3.温泉休闲文化。想让旅游者在温泉地逗留较长时间,必须考虑旅游者浸泡温泉以外的需求,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及其他活动设计应与泡温泉齐头并进。国外在温泉休闲文化方面的建设经验有:西欧的温泉地往往设有赛马场、体育场、剧院和大型音乐厅等;日本的温泉地周围常建有美术馆、动植物园、博物馆、高尔夫球场和滑雪场等。咸宁也可以结合各温泉地的特点和相关旅游资源,突出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此外,旅游者在浸泡温泉后,往往体力消耗较大,可以在用餐方式、休闲服务上进一步体现人性化。

4.温泉沐浴文化。在不同的温泉地,不同的洗浴形式、洗浴内容本身反映不同的洗浴文化。开发者根据不同温泉地所负载的地域文化,可以着力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洗浴文化氛围。我们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沐浴方式和具有文化意味的各类沐浴程式。如广东省的御温泉独创了一种温泉沐浴的艺术及文化“御泉道”,即将传统的温泉沐浴程序加以科学化、丰富化、完善化,融合御温泉特点的御文化而形成的尊贵独有温泉沐浴仪式,赋予了温泉沐浴文化新的内涵,让旅游感受到沐浴也是有讲究的。

5.温泉地宗教与民俗。古代很多寺庙建在有温泉的地方,尤以佛教汤院为多。如黄山天都峰下的大中祥符禅院,在唐天佑九年刺史陶雅建寺,号“汤院”,南唐保大二年改“灵泉院”。温泉与寺院的结合,使我国不少温泉地,有着浓郁的宗教氛围,对此可以进一步发掘。另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不一样的民俗风情,温泉被自然的野趣和周围浓郁的民俗文化包围,受其熏陶与浸染可以形成别具一格的温泉风情文化。

6.温泉文学与艺术。温泉地山水之美、温泉之奇、泡泉之妙,常常激发文人骚客的创作灵感。不少著名温泉地,如北京小汤山、南京汤山、西安华清池、鞍山汤冈子等,因有不少文人墨客的沐浴观览而留下名篇佳作。这些都应成为温泉地值得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描写杨贵妃在华清池浴温泉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在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寻找各温泉地文学与艺术文化资源,可提升温泉旅游者的审美情趣。

(二)温泉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策略

现代旅游活动,“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灵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础”。文化决定温泉产品的生存,关系到温泉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咸宁温泉旅游应该以文化为灵魂,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温泉旅游文化,实现从物化到文化化、精神化的转变。

1.以文化为主题,加大温泉旅游关联度。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传说使得骊山华清池声名远播,华清池利用传说极力渲染,紧扣“唐韵”,通过各式建筑使温泉的神和形完美结合,从而成为传承盛唐文化的温泉典范。华清池以大唐文化为主题,分为九龙湖、唐御汤遗址、五间厅、梨园等多个景区,从不同侧面再现了盛极一时的大唐雄风。咸宁被誉为“中国温泉之都”,仅在主城区及周边就集中了碧桂园凤凰温泉、温泉谷、三江温泉、太乙温泉、楚天瑶池温泉、温泉国际、汉商温泉、长印温泉、叠水湾温泉、嘉鱼山湖温泉、赤壁龙佑温泉和崇阳浪口温泉等12眼温泉,“一城十二泉”在全国实为罕见。咸宁应该整合自身温泉特色旅游资源,提炼本市温泉特色文化主题,使“十二泉”各具特色而又相互关联,形成合力。温泉旅游开发不只是“挖坑、放水、盖房”那样简单,温泉资源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的,要更多地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相呼应,还要满足游客追求独特的身心综合感受的需求。同时,温泉旅游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需要具体的符号来表达和体现,温泉旅游产品也要依托相应的设备设施才能完整地展现其独特性。因此,有个性并且切合温泉主题的用地和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区域的标志和图案等元素都是表达文化的重要形式。总而言之,主题文化提炼后,在此基础上要整合项目、内容,加大温泉旅游资源的关联度,使温泉旅游产品自然融合,浑然一体。

2.以文化为线索,加大温泉旅游广度。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可以增加温泉旅游项目,其旅游内容可根据温泉地相关旅游资源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咸宁旅游资源丰富,应该整合其地方文化特色,让每一位游客感受山水咸宁的特色,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咸宁是一个有特色民俗文化、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人文旅游胜地。依托本地旅游资源,以文化为线索,成宁温泉旅游可以开发温泉+农家乐项目、温泉+观光项目、温泉+民俗体验项目、温泉+冬季滑雪项目、温泉+养生项目以及温泉+运动休闲项目等等,以此加大旅游产品广度,告别旅游产品的单一化,开发优化旅游产品组合。形成复合型旅游项目:如温泉+农家乐项目,在泡汤养生的基础上,让游客沉浸于美丽的田园风光,品味可口的成宁的独有的农家菜肴,感受鲜明的乡土气息;同时,还可融入成宁采茶戏、提琴戏、花鼓戏、巴陵戏、高腔戏等地方戏种的介绍和表演;温泉+观光项目,在泡汤养生的基础上,可利用九宫山、赤壁古战场等景区景点,领略佛道教文化、三国文化等。另外,九宫山还可深度挖掘闯王文化,结合大楚文化来进行宣传包装,让旅游者在泡温泉的同时感受成宁独有的宗教文化。

3.以文化为内涵,加强温泉旅游深度。在具体项目设计中,提倡形式多样化和产品专门化,加强内涵建设。例如,温泉+休闲项目,大多包括水疗、按摩、草药蒸汽、脚部护理、美容美体等步骤,旅游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放松身心且强身美体。但是,这些步骤仅仅是对旅游项目的简单叠加,形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内涵深度的提高。要将文化与温泉结合,就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积淀,将特色文化融入温泉旅游产品中。咸宁是著名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和茶叶之乡。应当让游客在温泉养生的过程中,对此有强烈的认知和感受。首先,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加入桂花、楠竹等植物,形成视觉和嗅觉上冲击;同时,利用假山石体等刻制有关特色植物的介绍,让旅游在泡温泉的过程中了解咸宁的特产、了解咸宁。其次,温泉+养生项目中,可以将“品茗咸宁茶”融入其中,游客在休闲放松的氛围中领略咸宁的茶文化。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品茶有一套程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游客在品茗的过程中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文化资源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印象刘三姐;旅游事业;文学

文学旅游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产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其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印象刘三姐这一文学作品与旅游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

1 文学著作旅游资源的分类

1.1 实景存在的文学旅游资源

实景形式的旅游资源更多带有“纪念”“念旧”的色彩,物质载体多为纪念馆与文学家故居,与文学作品有关,与作者有关的事物。实景存在的文学旅游资源还可以继续向下细分,划分为与作者本身相关的故居等,一种是文学作品中故事发生的地点,与作者作品有联系的其他资源,具有丰富多样的存在方式,具有有效吸引游客的作用。

1.2 虚景存在的文学旅游资源

这种文学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引起游客对文学作品所表达思想感情的共鸣,激发对作品中所表现的意境进行探究的猎奇心理。从本质客观上来说,这种形式的文学旅游资源同样是物质化的事物,只不过资源多与民间传说、奇闻异事有关,有些真实性不确定,还有待考究,还有一种与旅游媒体有关的文学旅游资源,如本文所讨论的关于刘三姐的文学故事。

2 文学作品旅游资源价值分析

2.1 文学本身是一种旅游资源

很多人认为文学是文字的集合积累,文字犹如图形中的点线,经过不断的积累,无数文字整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像图形一样具有可视化的作品。认为文学是一种以书籍等纸质化为载体的文化形式,其实不然,文学本身也是一种旅游资源,只是文化内涵过于深厚,不易被察觉,即使是人们亲眼见到这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也无法深度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只是单纯将其看做是一种普通景观。

2.2 赋予景区文化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观单纯注重山水植物景观,人们完全沉浸于自然环境当中,体会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为鬼斧神工创造出来的景观惊叹诧异。而文学旅游资源将自然与人文景观联系在一起,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当地浓厚的人文内涵,增加对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的了解。这不仅使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而且还能体会到人类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人文景观的加入,使景区内容更加丰富。

2.3 通过文学作品提高景区知名度

文学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在作品中描绘的景观融入了当地人深厚的文化传承,对景观的欣赏更像是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其说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是旅游资源的山水美景,不如说体现的是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作品中描绘的意境,令人心驰神往,亲眼看到景致之后赞不绝口,口口相传,久而久之在长期的作品传颂中,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想要到当地观光旅游的想法,景区的知名度得到提高,游客人数在逐渐增加。

2.4 景观的文化内涵得到提升

严格意义上说,旅游资源无非就是山水植物景观,还有就是一些古典传说。其实山水植物景观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景观。山水植物景观除了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其他作用较小,真正启迪人的心灵的事物是文化典故。在旅游观光中,人们能够结合眼前的风景,联想到描绘此情此景的文学作品,对当地的人文风情有一定的了解。文化旅游资源不只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集合那么简单,而是在表面形式的景观中潜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 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应该遵循的原则

3.1 坚持普遍重视文学典故的原则

对于游客而言,在观赏风景的同时,对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应该加以关注。开发者重视的不仅应该是资源本身,还应关注与其开发利用紧密相关的文化内涵,从现有的资源主体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文化氛围进行创造与延伸。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具有开发价值,应在开发利用中突出重点,对重点项目给予高度重视与进行重点设计建设,开展综合评估,判断哪些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1]以刘三姐为主题的切入口就是很好的选择。

3.2 坚持美学共性与地域文化典故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刘三姐这一文学故事所带来的影响力,进而着手实施具体的旅游宣传与规划。文学旅游资源既有美学共性的特点,又有地域差异的特点。尽管不同地域文学旅游资源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特点,但也要突出共有的美学特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同时兼顾美学共性与地域差异,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资源的表面形式看出潜在的文化内涵。

4 对刘三姐古典文学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策略

4.1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根据当地地所独有的人物典故,确立历史文化与高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方针,根据经验,发挥开发利用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当中,推出精品,打造精品文化产区,将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出满足现代人们所需求的景观,做到精益求精,对刘三姐故事进行延伸与利用。

4.2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有强大的基础设施作为物质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注意这些设施要符合文学这个主题,主张节俭环保,尽可能地节约时间,保证配套基础设施齐全,加大对网络系统的建设,为人们旅游观光以及吃住行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建立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场所,使游客体会到人性化的便利服务。

4.3 改革相关的文化制度

除了必要的物质保障,文学旅游资源还要有强大的制度保障,对相关的文化制度进行改革,使其更加满足资源开发利用与景区建设的需要。文化制度的改革首先应满足统筹安排与完整规划的原则,前期做好安排规划的工作,将具体的思想路线制定成规范的制度;然后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中与文化建设相关的职能,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其次在市场化发展中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构建协调统一的管理模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个部门组织共同合作的发展模式。

5 结语

结合上面的内容可知,本文主要从刘三姐这一故事人物出发,进而从四个方面对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展开了论述。在对文学旅游开发利用中,应该紧紧抓住“文学”这个主题,人们是为了一睹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景色才来旅游观光的,即使景色再秀丽,修饰加工的景观再壮观,脱离了其文学典故的主题,就会与人们的初衷相违背。此外,还需要通过对景区的改造,使其充满现代化色彩,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文化资源的内涵范文4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永州历史名人众多,如舜帝、柳宗元、怀素、周敦颐、黄庭坚等;地方文化丰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等。此外,永州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2)风景优美,自然景观独特。永州是以山多水秀闻名的。潇水南北纵切,湘江西东纵横;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间,风景独特。(3)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永州境内居民共有29个民族成分,以汉族、瑶族、壮族为主,这使得永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气息浓郁,对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永州市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境内有洛湛铁路、衡枣高速、永连公路三大交通动脉,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相关配套设施明显改善。永州市供水、电、气系统完备,环境卫生良好,为永州市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省旅游餐饮示范点1处。 

    (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永州已经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阳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书法碑林、江华江永瑶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区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态旅游区等九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二、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化主题的物化 

    文化主题的物化,即将旅游文化的内涵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载体体现出来。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获得一种经历,而绝不是研究某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开发旅游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文化主题的物化。永州市要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就必须注意文化主题的物化。但是,永州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不容乐观,以柳文化和舜文化为例:关于柳文化的唯一的景点就是柳子庙,而闻名天下的“永州八景”现在大都难觅踪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与舜文化有关。 

    (二)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若旅游文化仅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础,最终只会被旅游者所遗弃。作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其内涵,延伸其外延。永州市在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还停留在柳宗元时代;舜文化的开发,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拜祖、寻根的旅游者;女书文化正在进一步被遗忘……这种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还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内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旅游者对其敬而远之。

    (三)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目前,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性破坏,在我国时有发生:建设性破坏,景区超载开发、错位开发、索道建设等,屡见不鲜;保护性破坏,以保护为名,却使得景区失去原真性、整体性;管理性破坏,由于旅游区管理不善,使得环境受到污染……目前,虽然永州市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开发性破坏,但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发生。因此,永州市在开发旅游文化时,应该以此为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的对策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顾“柳文化”。开发舜文化,应注重“德”、“教化”,将与舜文化相关的载体联合起来,即以“舜文化”为主题,将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结合起来,以九嶷山风景区为基地,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开发网络。开发柳文化,可重修永州八景,恢复当年风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纵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并将柳子庙作为凭吊柳宗元的场所,将柳宗元当年的游览线路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其次,纵向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资源,可纵向开发,将永州的古老文化以时间为纽带,一一展现出来,突出其历史的厚重性,把永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二)科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将其内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如瑶文化,可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开发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与送亲”等,让游客和瑶族人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机会。此外,可通过题材和立意(突出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形态设计(张扬其个性特征,设计不同人物形象)、材质(通过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开发独特的旅游工艺品)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瑶族人民的风貌。 

    (三)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原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让游客欣赏永州的历史文化;其次,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体验舜帝的耕作方式、学习怀素芭蕉练字、模仿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参加瑶族的节庆活动、认识女书等等,通过种种途径,让游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了解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将游、娱、乐和旅游文化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旅游形象 

    首先,科学、统一规划旅游文化资源,将永州市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某种联系贯穿起来,凝结在一起,从而改变旅游资源零散、不集中的弊端;其次,将“舜文化”和“柳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利用图片、影视,塑造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改变过去落后的旧面貌;最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展示永州市的良好面貌。 

文化资源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文化资源的内涵范文6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