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1

一、中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满意度调查

自制调查问卷(见表1),从6所中学(3所高级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中随机选取300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先对问卷调查意图进行讲解,然后向学生讲解填答要求及注意事项,问卷填答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为91%。

以上问卷主要调查了中学生体育认知和体育锻炼满意度两大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了解中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情况掌握体育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通过了解中学生体育锻炼满意度情况来分析中学生体育需求,明确今后体育教学的工作重点和方向。中学生体育认知是指中学生对各种运动信息的接收、储存、概念形成的过程,以及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这个过程包括运动感知、注意;也包括加工处理,即表象、想象、思维、记忆;还包括输出反应、反馈评价,即运动情感和意志的动作或言语表现。中学生体育锻炼满意度是指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实际感受与其期望值比较的程度。体育锻炼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活动达成中学生需求方面的实际结果,通过对体育锻炼所感知的效果与学生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状态,是中学生对其体育需要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分为超出期望值满意、达到期望值基本满意、低于期望值不满意三个程度。本次调查问卷每个题项提供5个选项:A非常符合、B符合、C不确定、D不符合、E非常不符,调查结果统计见表2。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与不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哪种方式更有利于身体健康这个题项,还有超过30%的中学生在认识上比较模糊;关于参与体育锻炼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方面,还有多达46%的中学生持否定态度;而关于什么是适宜运动时间和适宜运动量,以及怎样达到适宜运动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87.1%)的中学生表示并不知道。同时,调查结果反映出中学生体育锻炼满意度水平在总体上较低。

二、中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在关于中学生体育认知的调查中,虽然多数的中学生知道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但只有少数学生知道或能意识到体育锻炼能够增加人际交往机会;只有少数学生知道通过群体性的体育活动,具有提高身体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与不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哪种方式更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认识模糊。从学生对体育锻炼认知各题项的回答情况,说明中学生体育锻炼认知缺乏全面性。调查同时发现,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器官机能的影响认识还不够,只有少数的学生基本知道体育锻炼是通过增强人体器官机能来增进健康的,说明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通过对中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体育认知与其体育锻炼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体育认知水平越高,相应地体育锻炼满意度水平就越高,进而直接影响体育锻炼方式、行为的选择。事实上,体育锻炼内容、方法不同,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各自的特征,有的可以提高某项运动素质、增进健康;有的可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形成良好的体型;有的可以强身娱乐、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有的可以防病、治病、消除生理功能障碍;有的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有的可以增长肌肉力量。深化中学生体育锻炼认知,让学生全面认识体育锻炼对个体身心各方面的作用,有助于在体育锻炼中有意识地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价值,使体育锻炼选择与个体身体更好地契合,防止体育锻炼中“工具”与“目的”的偏移或偏差。因此,体育教学中的第一环节就应该是让学生对不同体育锻炼内容、形式、强度、节奏具有不同锻炼价值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三、对策与建议

对中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满意度的调查,在总体上反映出多数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全面的认识,而体育认知不仅会影响体育锻炼动机和体育学习情感,还会影响体育锻炼满意度水平。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体育认知水平和体育锻炼满意度水平都还有待于提高。体育认知的不足还有可能导致体育锻炼选择的偏差。因此,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首先应该通过体育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知,告知学生要采取合理的体育锻炼方式,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均衡发展,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需求设置体育项目,因为体育锻炼感知作为一种身体和情绪体验,会影响直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所以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喜爱的体育项目和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使其在体育锻炼中有愉受;再次要对学生体育锻炼给予指导,并帮助学生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和方案,增强体育锻炼的规律性,让中学生感受体育快乐,进而提高体育锻炼满意度,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锻炼实践。

参考文献

[1] 顾兴全.体育教学中的先决体育认知行为和运动情感特点.浙江体育科学,2004(6).

[2] 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肖建忠.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与身体健康、心理品质关系.中国学校体育,2006(11).

[4] 季浏,汪晓赞.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邱裕良.中小学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沈艳莉.培养学生兴趣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成才之路,2008(6).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41-01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确立终身体育的基础。现代人把从事体育锻炼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终身体育是贯彻人一生的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不失时机地对中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使之终身受益。为此本文对体育锻炼习惯作了调查研究。

1、 调查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得调查对象的样本。调查对象为某市某中学学生95名,回收92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100%。

2、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设计了初二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及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有十个。

3、 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调查结果归纳为“认识理解”、“锻炼情况”、和“影响学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4、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认识理解

中学生的锻炼习惯是养成终身体育的基础。调查结果表明:无锡市滨湖中学的学生知道终身体育的人数占24%,知道一点的占40%,不知道的占36%。这表明中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程度不是很高,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抓好体育锻炼有利于健康,得益一生的宣传。同时也说明了大多数中学为了应付考试,学校教学计划忽视了对中学生终身体育的教学。

4. 1学生参与锻炼情况。统计表明:有94%的学生都说父母支持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确实由于体育中考的施行,绝大数的父母对孩子的体育锻炼已经相当重视了。也充分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确实能促进身体健康。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经常锻炼的。有55%的学生认为已经掌握了多种锻炼身体的手段。有38%的学生能坚持每天1小时左右的体育锻炼。通过这些也反映出了大多数中学只注重智育教育而忽视了体育锻炼。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是:一是中学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实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没及时做好有关,致使学生对健身的认识不够;二是中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安排不够;三是学校体育活动场地不足,未能满足健身活动的需要。

4. 2中学进行体育活动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统计表明中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和要求比较强烈,有46%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坚持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有72%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会提高学习效率。反映了目前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健身活动少,有的甚至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从上述3个方面调查结果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学校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及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是差强人意的。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日本,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为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取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有必要贯彻到实践中,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规律性锻炼的习惯。

5、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中进行教育,而且,应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共同实现。为此,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5. 1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工作很多,但养成锻炼习惯却是关键。体育锻炼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习惯实质上就是巩固的条件反射,每次锻炼之前,都会产生生理、心理反应。

(2).从心理学角度讲,习惯是不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作为模式。

(3).锻炼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和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4).养成锻炼习惯,体育锻炼可以增强锻炼者的体质与调节身心状态。

由于锻炼习惯有以上特点,因此它在体育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因素,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

培养学生锻炼习惯。采用的方法:(1)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2)激发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3)制定严格措施,保证持之以恒,养成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习惯。

5. 2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首先让学生真正明白“终身体育”的含义和意义(一生体育从而获得健康的体魄)。其次是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

(1).用典型的事例进行教育。要解决学生的“终身体育”的认识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真正地懂得体育的人生意义。

(2).明确体育锻炼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作用。取得较好成绩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积极的休息,同时改善大脑的供血情况,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头脑保持清醒,工作、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从思想上认识体育是树立终身体育观的基础。

6、教学改革的深化

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旨在实践全民终身的《黄金计划》。80代以后提出了体育行为能力的培养。到了90年代,开发体育行为能力已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校体育以教学和运动学习相结合方式展开,将学校体育融入社会体育的洪流之中,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既是学校体育走向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爱丰、王正伦《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应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3

在校大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对象,他们对待体育的态度是怎样的,对体育的认知、兴趣爱好、行为意向等体育锻炼行为有何特点,对以上问题的洞察和了解,有利于进一步有的放矢地落实我校体育各项改革措施,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确立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有必要深入调查了解高职高专类及我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并以此寻找我校体育改革的方向。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浙江省四所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在校男大学生(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共480人。

发放调查问卷共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45份(有效回收率为93%)。

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并分析与本文研究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发: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走访了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和同行,征求他们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看法和意见。在吸取多为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实际情况的了解,设计了《高职高专类男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调查表》。

2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情况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前面五个选项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这说明高职院校的男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们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但是后三个选项并没有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如:积极性休息反映了体育的生理学知识;结交朋友,增强交际能力,培养组织能力反映了体育的社会功能,这三项指标反映的是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综合认识,可见学生对课余体育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

2.2 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现状情况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到,有56.9%的男大学生愿意主动参加,35.7%是被动参加,只有7.4%不参加,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从意愿上还是愿意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但是从表3又可以看到,只有18.6%的学生每天保证一定量的锻炼时间,大部分学生对锻炼时间没有保证,甚至有38.9%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综合表2、表3可见:男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与行为之间从在这明显不一致性。学生们自身知道体育的重要性,也深知体育对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但实际行为表现出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差。

2.3 影响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有部分的男大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的因素是场地不足。

认为课程过多影响课余体育段练的学生有20.7%,可见学校课程安排比较合理,学生有比较充足的锻炼时间。同时,有32.8%的学生因为缺少锻炼同伴而影响了自己的课余体育锻炼,原因是在高校校园生活中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锻炼氛围,而一个良好的课余体育锻炼氛围对参与者的积极性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3建议

3.1 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养成需要学校体育教育的积极正确引导。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指导,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会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良好的体育认识会引导学生积极的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锻炼习惯 养成 因素

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会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今后高校体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迪,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经过了认真思考,并理解身体锻炼的价值及其所具有的效果,明确了个人通过锻炼期望达到的目标,懂得了身体锻炼的一般规律,掌握了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能准确的评价和判断自我体质的情况,且具备了良好、比较稳定的身体锻炼自觉性。

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一定的兴趣基础上的,是学生自愿性质的体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体育意识的一种表现。体育锻炼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养成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由于人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氛围、体育锻炼条件等的差异,造成人们在形成锻炼态度、锻炼意识、锻炼习惯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从自我认识锻炼的需要开始的,产生锻炼动机,动机产生以后即付诸行动,这是行为过程,最终养成锻炼习惯。

三、体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重要的,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体育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体育文化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体育现象,尤其是体育运动中的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等因素而形成的总概念。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又一重要因素。调查表明,大多数男生认为,目前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较好,能够促进自身体育活动的开展;而有相当一部分女生认为,目前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没有达到“我要运动”的要求,体育活动项目的设置、组织的灵活性以及引导和激励方面都有待加强。一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体育情感的激发、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行为的驱动,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热烈而深刻的,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形成。

四、体育人群效应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体育人群,特别是周围体育人群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体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大众媒介、运动明星、同学、朋友、家庭等社会因素对体育锻炼都有较大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体育人群依次为体育教师、同学、父母和朋友等。

体育锻炼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体育锻炼意识对人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所起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体育锻炼意识直接影响人们体育锻炼的取向,没有体育锻炼意识就不可能去想体育锻炼,也就成不了习惯。鉴于上述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因素,笔者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高校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教学,学生会明白体育对增强体质的科学依据和作用以及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实行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形式,以此作为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手段。其次,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的途径。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观赏体育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审美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最后,意识是人类的认识活动,它依赖物质条件,学生主动能力性的形成和增强必须要有体育场馆设施作保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场地器材缺乏,而导致他们刚燃起的体育锻炼激情熄灭了。因而,普通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人数,新建或补充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以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作者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项目名称《影响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G2012010570

参考文献:

[1]孙兰.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原因调查与分析[J].考试周刊,2009(33):131-133.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小学体育;终身体育;落实

一、终身体育的含义

体育教育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不断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体育的改革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的概念不断的被人们接受并在教育行业得到推广,全面体育的热潮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我们所说的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应该时时具有健康的意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终身进行体育锻炼,不断的更新其理念,能够终身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实现,需要人们认识到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体育锻炼,将其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此外,将终身体育作为一种主要的指导思想,使体育能够成为生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整体性、系统性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使人们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小学体育教育而言,在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以终身为指导,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理念,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并从中感受到快乐,使其能够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教育中的一个创新思潮,它带动了学校教育的改革创新,也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完善,从而使体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学生终身意识的培养以及身体素质的提升。

二、我国小学终身体育目前的落实现状和问题

在我国当前的小学体育中,对于小学中的体育意识的培养相对欠缺,而终身体育意识相对较差。受传统教育理念等的影响,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长期被忽视,学生将精力更多的放在课堂学习上,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一些体育技能有些时候是一种敷衍,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未被认识也没法实现。

从学校的角度讲,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不足。一些小学中,体育器材的配备不足,且没有充足的师资保证,对于学生的体育运动和锻炼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就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学方法相对传统或落后,无法满足终身体育教学的要求,教学上还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也不足。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导致其教学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得体育锻炼受到轻视。

三、落实小学终身体育的相关措施(措施里面加些创新教学在里面)

终身体育的贯彻落实,要从小学阶段开始,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良好的习惯,为其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就小学终身体育的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首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终身体育的落实,要使学生对体育活动充满兴趣,使其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教学中,教师应综合应用多种方式来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并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设置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比赛,使学生更乐于锻炼体育技能,掌握体育锻炼的技巧和方式。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短跑比赛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比赛之后,教师针对短跑的相关技巧以及对身体锻炼的重要意义进行讲解,使学生在一种欢乐的氛围中了解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并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

其次,要不断的细化体育锻炼的方法。体育锻炼方法的传授对于学生综合体育技能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将方法的教学融于体育活动的教学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使其更好的掌握体育锻炼的度,从而使其得到适宜的锻炼,增强其综合体质。在教学中,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每个学生的不同身体情况出发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并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能够更为耐心的接受指导,为终身体育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该种方法的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以不断的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间进行相互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发现自己锻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为其体育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综合提升奠定基础。

再次,教师使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来完善其教学。小学终身体育的实现,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己情况,结合终身体育教学的要求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以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其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融合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和活动,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使其在玩的同时锻炼身体,更好的认识到将终身体育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综合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室内教学与户外教学有机结合,使体育教学更具多元性,从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最后,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其自身的积极意义并自觉的参与到锻炼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体育教学以及体育锻炼给予充分的重视,注重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升,以终身体育为指导对常规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锻炼的同时给予及时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习惯,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喜欢体育,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意识,为其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范文6

体育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现今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主,更加需要从全面育人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育锻炼是磨练意志,增强体质,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主要由选项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课外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以外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总和,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影响选项课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的结果来自多个方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必须是自发或有组织的自主行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满足影响其体育参与行为,高校学生根据自身选择体育活动,具有调节人的心理,情感,丰富人的文化活动,对增进人的健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要找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加以解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学校体育工作的目的。

2.对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分析

在对学生关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对体育场地器材相对不完善,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课后的健身指导不足,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兴趣爱好不够这几方面的问题反响强烈,这也是影响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2.1大学生体育锻炼受意识的影响。

体育锻炼意识是在对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心理因素,是对体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体育锻炼意识是对体育本质特征,价值,作用以及体育与人,体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自觉反映。体育意识的强弱对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起着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它能加强人对体育活动发挥动力和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只是教授学生运动技能远远达不到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要将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的人生观,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培育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作为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条件。

2.2大学生体育锻炼受课外健身指导的影响。

高校体育课每周两节,共90分钟,教授主要在课内传授技能知识,锻炼方法,留给学生锻炼的时间很少,一项体育技能的形成和掌握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这是课内无法完成的,学生必须在课外活动多练习。而课内教学技能是不能代替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学生在课外练习时,如果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将会更快的掌握体育技能,并能有很强的体育兴趣,而兴趣又能促进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所以课外活动时没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出现了许多学生只上课,不练习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又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

2.3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兴趣的影响。

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经常性心理倾向称之为兴趣,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若学生对某体育活动感兴趣,那么无论是在体育学习或课外活动中,都可促使他们倾注更多时间和精力,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参与[1]。只有激发提高保持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才能使学生将体育活动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2]。

2.4大学生体育锻炼受氛围的影响。

氛围指的就是人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是在某一种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体育氛围是指周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气氛和情调,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情绪。学校体育运动氛围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之一。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是学生在锻炼活动中的情绪特征所表现的体育行为。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是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诱因。一个人锻炼很难长期坚持,并取得好的效果,但很多人一起锻炼时,不仅身体得到了锻炼,人的身心会得到愉悦,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陶冶了情操。所以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5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场地器材的影响。

在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时场地器材条件是参与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对体育锻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高校扩大,使得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更多的人实现了大学梦,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非常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校把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问题放在了首位,而体育活动的人均面积,资金问题和紧迫性原因而得不到重视,部分学校虽然资金雄厚,但体育活动场地功能单一[3]。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学生想去进行体育锻炼的愿望因为场地器材,得不到满足,使得原本主观愿望逐渐消极,学生从开始的积极体育锻炼转变为消极锻炼,直到不锻炼状态。对于绝大数学生来说体育场地器材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3.对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因素的对策研究

3.1树立良好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习惯。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内外因相结合的结果,它既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学生自身的主观要求[4]。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意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更要知道不锻炼的潜在危害。让学生转变对体育教学的传统态度,坚持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出发,对运动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是人们坚持终身体育的主要动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因此,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增强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

3.2课外健身指导是有效方法。

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课教学的延续和有益的补充,然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基本上以一种无序的自主练习为主,这与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的重视不够有关,体育教师在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后,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面的指导很少。所以,为了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课外指导的效果,学校要建立,健全课外指导的奖励机制,加强师资力量配备,专门安排体育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进行系统的指导。

3.3让体育兴趣成为学生的老师。

大学生对体育兴趣是促使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有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地情绪,养成良好的习惯,进一步的在思想上就会更加主动地想参加体育锻炼。因此,要帮助学生先喜欢上体育,再教会体育技能[5]。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提高体育兴趣,对教学互动也有帮助,并能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起到推动作用。

3.4丰富体育氛围是催化剂。

学校要大力宣传体育队青少年的积极用,要让“我参与,我运动,我快乐”的阳光体育旋律深入人心,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节,趣味比赛,体育知识讲座与竞赛,邀请著名体育人物零接触,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同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管理,使学校体育形成规范化的模式。

3.5提高体育锻炼条件保障。

体育锻炼条件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体育场地,器材的不完善,势必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加强综合性体育场和设施的建设,引入新型体育运动项目,使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更加丰富,对场地建设要整体规划,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校园面积,对投入小,效果好的场地设施要优先保障,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