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1
一、实施专题教学的意义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普遍存在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突出性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就业指导教师素质不能满足学生要求外,教师为完成教学工作量,一人讲完全部课程和担任多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学的质量,把就业指导课上成精品课,上成不浪费学生时间的课程。南阳理工学院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就业指导课程专题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实施大班授课、小班辅导,课外实训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既发挥专题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又认清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权衡利弊,扬长避短,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实施专题教学的内容和做法
1.全程化安排学生每个学年的教学专题
为了真正做到就业教育的全程化,不留空白,南阳理工学院依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学基本要求(教高厅2007)》7号要求,结合当前大学生有业不就、职业素质低下、就业期望值过高等现实情况,分学年、分学期设置专题教学模块。具体设置情况如下:第一学年,以树立职业意识、进行职业规划设计为主题,分为上下两个学期。在上学期,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设置专业与职业发展、职业与人生两个专题;在下学期,主要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设置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职业规划的设计与实施两个专题。第二学年,开展职业岗位认知和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具体设置团队合作能力、领导与组织能力、责任意识、开拓创新能力等四个训练项目和从业方向的职业素质要求、职业目标的调整与完善等两个专题。第三学年,以积累职业经验、培养工作技能为主题,设置职场礼仪、时间管理两个训练项目,并开设专题“预就业的准备与实施”。第四学年,以职业获取技能培养为主题,指导学生求职过程和职业适应,设置求职材料准备、求职技能等两个专题。
2.优化配置职业发展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勾画学生职业蓝图,共同实现学生职业理想,共同推动学校就业工作良性发展。为此,在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的基础上,南阳理工学院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六支职业发展教育教学队伍。
(1)专职教师队伍
专职教师队伍由学校就业教育研究室的专职教师构成,实行坐班制度。其工作职责为:第一,开展职业发展研究。专职教师在深入企业、就业市场等进行调研、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书面报告,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始终走在职业信息的最前沿。第二,组织实施专题教学活动。专职教师承担职业发展教育部分课程的教学,以专题形式组织教学,确保高质量教学。第三,开展职业发展咨询工作。在各学院设立大学生职业发展咨询室,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个性化问题,采用一对一的形式,给予个别指导。第四,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练。职业素质训练纳入学校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强化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可操作性。第五,负责对另外五支队伍的业务培训指导。第六,组织各个教学队伍教学内容的制订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2)专业课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由各学院选聘的专业水平高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组成。该队伍的组建由教务处牵头,由就业教育研究室、各学院组建,每个专业选取1人。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教学,根据本专业及相应职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每学期为本专业学生进行1次“专业与职业发展”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制订专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指导学生为就业做好专业技能的准备。
(3)学生工作队伍
学生工作队伍由各教学院学生工作人员组成。该队伍的组建由学生处牵头,就业教育研究室和各学院负责组建,每个学院选聘1~2名学生工作人员。学生工作队伍参与就业指导课的专题讲座,参与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规划管理,组织学生职业实践团队活动。
(4)思想政治等其他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队伍由我校具有教师资格的有意愿的教师组成。他们与专职教师组成专题教学团队,从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学活动。
(5)学生组织队伍
学生组织队伍由我校在校生组成。校、院两级学生会设立大学生职业发展部,班级设立职业发展委员,建立学生职业发展档案,组织学生职业实践社团开展活动,对学生职业规划书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6)企业家导师队伍
企业家队伍由成功校友、南阳地区有意愿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等组成。该队伍由就业教育研究室、各学院共同组建。
企业家队伍进行“职业认知”专题讲座,根据企业用人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交流指导,传递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新动态。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采取课堂讨论、播放视频、远程在线、网上答疑等多种形式,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要认真研究专题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实践指导方式,形成科学、实用的专题教学预案。经过说课、试讲等教学组织环节,以负责专题为对象,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教学。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科学设计职业规划、提升职业素质、积累职业经验、做好就业准备为主线,引导每个学生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努力进行专业学习和职业实践活动。
四、实施专题教学的优势和弊端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实施专题教学,首先减少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其次,可以结合各个教师的专业基础和特长,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再次,专题化教学模式将一门课的课程建设分解、分块,由不同教师分别承担,因此,每位教师都竭尽所能,用尽心思进行课程设计,力求使每一节课都尽善尽美,真正实现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刚性规定教学内容、弹性展示教师个性等建设理念,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最终实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当然,实施专题化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分模块、分教师承担教学工作,造成每个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缩短,使学生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情感交流减少,使就业指导教师在课余时间对学生提供的帮助减少,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养成的针对性辅导,这也与教师的职责要求不太符合,久而久之也会使教师知识面狭窄和信息量减少,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2
关键词: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 大学生德育教育 模式构建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已经普遍开展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但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与实践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也没有与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从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模式已处在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时期。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把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有机结合,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模式,适应于从大一开始的职业启蒙期教育,这是从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一无所知到落实工作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方式,找到影响大学生个人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根据大学生的四年时间,分为职业探索、职业素质提升、就业准备这几个阶段。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模式根据大学生职业化过程的递进成长关系,划分为“职前”和“岗前”两个阶段,在时间上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四个时间段,前二者属于“职前”阶段,后二者属于“岗前”阶段。各时间段的主要任务:(1)大一:自我认知、专业认知,确定适合专业、行业;(2)大二:行业职能,提升个人能力;(3)大三:认知职业世界,确定适合岗位;(4)大四:目标企业、企业文化,求职、面试。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阶段内容:(1)自我认知、专业和行业的探索;(2)个人能力的塑造;(3)职业岗位的探索和确定;(4)职业素养和求职。
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关系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可以通过帮助大学生及早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美好人生,树立人生目标,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和职业素养,找到学习动力的最终目的,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延伸,也是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又一有益探讨,对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更明确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学习和职业选择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效果的强弱,职业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成才成功。为此,开展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用规划职业生涯来鼓励、促进大学生发奋学习、努力成才、成就人生是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所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较好地实现社会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目的更加清晰具体。
2.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充实
职业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大学生设计未来职业方向,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纵深化的过程。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把不同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使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各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使教育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教育的内容也更加符合教育目标和要求。
3.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更科学
大学生德育教育传统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意识,现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特别强调发挥“双主体”作用,即大学生也是教育主体,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相互转化。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和方式的多样化,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效地融合,符合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必将对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更广泛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各类途径,如校园文化、学科优势资源、网络信息、心理健康等都充分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不同的组合,将各项功能发挥得更加完善。在进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还要将大学生学业教育渗入其中。这种多途径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要、学生所学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增强相结合,这正是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途径的延伸,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的一个有益补充。
三、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构建
在传统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中,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下设的部门比较单一,很多高校只有一个部门,负责学生就业工作或具体的创业就业事宜,仍然依托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来负责整个学校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没有从学生德育教育的高度来开展工作,没有调动学生工作处、各院系、教务部门、团委也就是全校老师的积极性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大部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是从原来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中抽调出来的,甚至有的院校直接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兼任,因此很难真正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德育教育服务。
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需要弥补以上不足,构建新的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为:在学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全面领导下,由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教务处、团委、各院系和社会机构及成功人士等组成,以德育教育为宗旨,以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为主线,集全校和社会之力全面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1.学生工作处
学生工作处是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组织和实施部门,下设思想教育科具体负责落实,在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背景下,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等为抓手,把德育教育寓于管理、服务和日常教学之中,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同时,其还负责协调职业发展事务办公室、教育教研室和教育研究所的相关工作。
2.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职业发展教育上有两大职能,一是负责大学生就业的日常服务和行政事务,其可设三个办公室:就业管理办公室、就业市场服务部、网络信息服务部。二是负责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开展,其下设三个办公室:职业发展事务办公室、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所。
3.教务处
教务处让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融于日常教学之中,全体任课教师都应承担起德育教育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担。
教务处可以通过开设相应课程,使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理论课程正式走进课堂,一方面,让学生们意识到该课程和接受职业生涯指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们全面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及科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
4.团委
团委指导的学生社团协会组织是职业发展教育学习实践的重要部分,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主要包括学校的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协会、创业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学生社团协会是由大学生自己主动组织参与的有主题的组织,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来渗透,指导学生在实际的社团协会活动中具体实施德育教育的理念与行为。
5.院系方面
院系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配备部分专职人员(主要为学院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来协助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这些人员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人员,院系还可利用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专业任课老师等,充分体现全员育人的特征,调动每位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老师们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6.社会机构及成功人士
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可以通过与一些社会机构联系,充分发挥其优势,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创造机会的同时,可以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作报告,建立校企合作,这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建立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长效机制
1.党委统一领导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在校院党委的领导下,明确德育工作部门和德育工作者的职责,以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为基础,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使学生德育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落实到基层。
2.党政共同组织实施,建立全程教育模式。党委和行政齐抓共管,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大学全时段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程性和全面性。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加强校园内和校园周边环境,以及宿舍文化设施建设,在教育、管理和服务育人的同时,做到文化育人。
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必须是学校全员参与和全程进行的教育方式,在这个工作模式中要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学术、专业和社会资源优势,利用各类途径,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的本领,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就业,从而在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程化、专业化和全员化的基础上,实现德育教育的全程化、全员化和制度化。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个伴随学生大学四年的长期过程,已逐步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主线,应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日常管理教育,特别是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融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宏,王忠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延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2]王兴权.以学生为主体的全程化职业教育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8.
[3]刘.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5.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发展 问题探讨
前言:就业能力的大小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然而在现在,我国大学生还普遍存在职业定位模糊、职业技能缺乏、职业价值观不确定等突出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已成为其就业的主要“拦路虎”。 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表现出了高度重视的态度,提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问题的首位,在这种现状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提升各方面实力和素质是促进就业、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1.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2014 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有 727 万,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压力最大的一年。面对人数逐年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大军,党和政府提出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向大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最新就业政策,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先就业再发展的新理念,到城乡基层地区、基础岗位和中小型企业就业,使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落到实处,利用课程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本科院校就业率下降,高职院校持平;经济发达地区,自主创业的比例低;工学、管理学就业率最高,法学和哲学最低;本科生收入下降,男女同工不同酬等一系列问题。
2. 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
2.1. 大学生自身问题以及市场因素带来的问题
2.1.1.以学历估计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大学生为了能够达到自身心仪企业的招聘标准或者是抱着高学历找工作较容易的心理,会不断地追求高学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忽略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甚至忽略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年复一年地参加入学考试。然而,这类人到最后只能成为书呆子,对于面向社会的工作一窍不通。反而言之,有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更容易融入工作,虽没有较高的文凭,但却比很多本科毕业的学生水平高,能力强。那些有着高学历的毕业生会有一种优越感,因此很难察觉到自身能力的欠缺,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1.2.以薪水为目的找工作所带来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最初阶段,把薪水看作是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这些现象在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他们觉得自己学历高,不愿意从最低层做起。对工作投入的职业期望过高,比较追求个人的成功,希望得到工作上领导的肯定,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薪水和待遇与他们的期望值总是有很大的差距。使他们不断跳槽,久而久之,与其它同等水平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工资待遇、个人发展上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1.3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带来的问题
应试教育是中国学生的悲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死记硬背,却忘记了创新能力这个问题。大学毕业后,只有极少数毕业生敢于坚持自己的梦想去创业,敢于面对挑战和挫折去重头开始,大多数学生就算有创业的想法,但是却很快就放弃了。当然,原因可能是创业需要资金,不是每个毕业生都有充足的资本去创业。
2.1.4市场资源配置不全面,大学生就业对口率低
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指的是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符合,目前,大学生就业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很常见,并随着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下表现得更加明显。对口就业固然是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减少了人力资源和知识浪费的现象,但在不能保证对口就业的前提下,更应重视求职者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和发挥个人潜能,规避不对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2.2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2.2.1职业指导工作模糊
目前,很多高校将职业指导看成就业指导,职业指导是以就业安置为主,常规性地讲解基本的就业政策与方法,毕业班的学生也自然成为“就业指导”的主要对象。不可否认,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其工作也仅仅局限于通过网络进行就业信息的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其专业化程度、社会化程度都有待提高。当然,不少高校就业指导仍保留传统的指导方式,难以满足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获取、职业适应以及职业发展和提升需求,严重影响职业指导的效果。
2.2.2职业指导课程与内容落后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既为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也想转变学生的观念和态度,是综合理论、实务操作以及经验为一体的课程。从职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来说,目前也多采取集中授课和集中培训的方式,没有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需求层次以及不同职业要求的学生分别进行职业规划、技能提升以及职业发展的系统指导。就其内容来看,主要以对学生在毕业前集中培训简历撰写、面试技巧以及就业政策和讲解劳动法规等内容,忽视了大学生在平时学习和日常生活过程中对其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提升。随着职业形势的变化以及毕业生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有待提升和完善。
2.2.3职业指导人员不专业
职业指导的非专业化直接源于职业指导师资的不专业化,高水平且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是提升职业指导课程效果以及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在大多数高校中,就业指导人员多为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或是思想政治辅导人员,这些人员大多数从事的是行政方面,没有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等专业技能,职业工作人员职业化程度较低。这些人员具有熟悉学生成绩和表现的优势,但基本没有对大学生职业指导进行专业训练和研究。同时,由于很多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对于现行的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不多,使得这些现有的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不到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滞后性明显。
3.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相应对策
3.1. 针对学生自身问题的对策
3.1.1建立公平合理的就业机制
无数的实践证明,高学历并不是高能力,高文凭也不是高水平。现在很多自考、函授的文凭普遍不过硬,但少数人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奋发图强,能力和素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以及所需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来制定一个系统的人才评判体系,从多个角度来考察竞聘者的综合能力,争取不让一纸学历成为就业的障碍。
3.1.2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俞敏洪谈说过: 大学生该如何准备就业,我通常不鼓励大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就开始创业,除非你的创业不用花太多的钱,或者有别人不可模仿的专利。为什么呢? 因为创业的背后总有创业者的一个信念,那就是拼一拼,求成功。而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缺少与社会打交道的能力。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指导课程,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集中的职业规划指导,在大学生入学时就进行相关指导说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吃苦的精神为出发点,提高个人的学业水平和职业核心竞争力。
3.1.3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招生名额与专业
我国自1999 年开始高校扩招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控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要从源头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其根本内容就要停止大学扩招,合理设置高校专业与名额,参考市场导向,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3.1.4正确认识专业对口,培养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对于求职者个人,应勇于实践那些不对口行业的工作,进行行业了解和职业规划,增强就业的灵活性,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寻找个人能力和兴趣与行业工作的相同点; 同时加强常规知识技能的学习,例如外语能力、软件操作等,增强自身在各行业的适应性和兼容性。
3.2优化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3.2.1明确定位职业指导工作
进一步重视职业指导工作。学校必须通过相关举措使全体人员认识到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投入充足的资金、人力资源来支持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职业指导的对象必须覆盖全体学生。科学的职业指导工作是分阶段逐步实施的,不同年级的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不同,学校应分年级确定职业指导核心并分重点的辐射到相关工作中。最后,职业指导工作不仅注重学生的“就业指导”,并且关注学生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应该能的提高,如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一系列职业发展能力。
3.2.2提高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为向导,明确课程目标。职业指导课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更要使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并且通过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来增强其职业能力。并且,科学设计课程内容,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区别,有目的教学,使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大学始终,并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意向的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课程辅导。由于职业指导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参与性,高校应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资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并以实训、实习等形式丰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
3.2.3推进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
职业指导工作具有综合性和专业性,需要教师熟悉和掌握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各种职业发展能力,比如能进行心理辅导、有人际沟通技巧等。因此,高校应引进职业指导的专业老师,并且注重就业指导队伍的合理构成。还要加大对现有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以职业指导教师资格培训为依托,通过外送学习、专家集中授课等多种形式对职业指导队伍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使大学毕业生具备专业的职业指导知识用以满足日益复杂和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需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安排职业指导的老师参加学术交流、企业考察和调研等,培养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
4.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课程改革基本原则
4.1 “以人为本”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旧职业更迭速度越来越快,职业流动性加快,职业的专业界限变得日益模糊,未来职业的选择有一大部分取决于学生的择业能力,因此,当今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以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为基本要求,进行启发引导和针对性训练,进行集中教学与个别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实现科学规划、自我调适和健康发展。
4.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总结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高校教育中缺乏系统规范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以及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有一定的相关作用,为了缩小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适应能力,就要结合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突出实践环节,做到学以致用,讲求实效。
4.3科学发展的原则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强化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代化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导、心理辅导、政策指导和创业引导。
结语: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有大学生自己专业素质的原因,也有大学生在入社会前的职业发展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因此在这些年的努力实践下,我们总结了高校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方面的各种问题,并从机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切实的改革方案,通过在高校中的进一步实施,逐步完善,使这门课程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成为真正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端正学习态度,积极面对就业竞争的精品课程。同时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只有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职海中建立自己的辉煌。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4
关键词: 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运用
发展性观点作为儿童辅导的理论架构,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如1967年彼得斯和福拉威尔(Peters & Gail Farwell)出版了《辅导――一条发展性的途径》(Guidance:A Development Approach)一书。此后,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逐渐成为美国、英国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趋势。在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处于边探索、边实践、边改革、边完善的阶段。
1.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基础理论
罗杰斯和马斯洛的理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内在潜能的发挥和自我实现,为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形成奠定了人性观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发现,一个人一生不可能只从事一种职业,一个人的成功也不一定是在稳定的职业中实现的,更多的是在职业流动中实现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和舒伯等人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生涯发展理论”指出,专业选择不是特定时间点的单一事件,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
生涯辅导大师舒伯以年龄为依据,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退出阶段。此后,美国著名职业管理学家施恩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的特点及不同年龄段所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根据职业状态、任务、职业行为的重要性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几个阶段。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或职业发展教育观念对世界各国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特征
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哲学层面,主要是人性观的问题;一个是职业指导层面,即“在读―就业前―就业后”的一体化过程。
“以人为本”是“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的理论基础,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选择职业的具体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关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问题。就业服务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就业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发展观是新世纪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一种理念替身。在这种就业服务理念支配下,就业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3.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金三角”模式
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模式的构建涉及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如何实施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二是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由哪些人来实施。在分析借鉴我国现行学校职业指导理念工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初步构建了实施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基本操作模式,并称之为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金三角模式”(见图1)。我们构建的这个金三角模式是由三个小三角形构成一个大三角形,三个小三角形表示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实施的三条主要途径,即个别、团体辅导和辅导网络及企业辅导。其中个别、团体辅导主要针对毕业班学生和特殊的个案或群体,是辅导的重要环节,主要由学校辅导员来负责;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金三角模式”的一个特色是指导网络,即调动社区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作为指导的支持和保障。这个三角形是通过成长环境将三条途径连接起来的,学生的成长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之所以突出成长环境是因为我们认为,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提供给学生一个促进其成长的发展性的综合环境。下面对这几项内容分别加以论述。
图 1
3.1成长环境。
营造成长环境是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基本工作目标。成长环境概念基于环境育人。
3.2个别指导、团体指导。
个别指导、团体指导是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重要工作。该小三角形的三条边包括学科渗透:邮件、电话辅导,小组辅导。建立分组管理机制,每组7至8人,设小组长一名,制定“周周报”制度,对双困群体进行排摸,实行结对服务。教育要求因材施教,职业指导则要求因人而异,而个别指导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和途径。团体指导因其效率高,已达成发展目标等独特的优点,正成为实施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重要途径。另外,邮件咨询、电话咨询也是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形式。
3.3指导网络。
指导网络把学校、社区和家庭各种指导资源充分调动起来,行成一种整体性的指导氛围或环境,使学生在这样一种充满关怀和支持的环境中成长,是指导网络最重要的功能。
3.4企业指导。
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零距离职场人士,通过校园宣讲会、各类讲座和参观考察,唤起学生的就业意识,使其对职业生涯有初步规划。高级职业经理人为主,另外包括一部分企业管理者担任辅导讲师。辅导讲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进行个别辅导。通过言传身教,学生不但可以汲取讲师的成功菁华,更可以借助中肯的分析和关键的点拨,在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提早出发。跟随讲师学习,更是学生得到最宝贵的人脉资源的最佳途径。
4.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运用
4.1就业指导中心
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架起学生、学校、社会之间的桥梁,对毕业生的择业进行指导,在坚持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下,使毕业生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就业指导中心开展以下工作:第一,执行上级有关就业方针和政策,积极帮助学生办理各种就业手续;第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收集、整理、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第三,开拓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展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组织各种类型校内招聘活动,积极协助学生参与校内外的求职活动;第四,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和培训,为学生的求职择业、生涯发展、自主创业提供咨询服务。开展求职技能培训,从各方面对求职者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第五,积极开展有关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有效信息。
4.2就业指导员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的学问。就业指导员既是生涯指导的设计者、提供者,又是引导者、催化者。一方面要加强就业指导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使其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心理学或从事专业研究的专业人士来加强队伍建设。这些专业人士不仅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而且能帮助他们制定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质量上提升就业指导员的专业素养,使他们能够主动了解市场,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掌握就业市场对用人要求的细微变化,对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职业发展前景能作出科学的、前瞻性的预测和研究;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系统的人才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而且要学会咨询方法和技巧,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研究能力。
4.3辅导员
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许多辅导员是从大一开始辅导学生直至毕业,与学生相处时间较长,通过平时的工作积累,基本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就业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及时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实现顺利就业。因此,辅导员在参与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诸多有利条件,理应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中的重要成员。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整个社会应积极投入到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认真做好每个环节,帮助学生完善、提升自己,最终获得理想的职业。
参考文献:
[1]吴武典.辅导原理[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0.
[2]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龙立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46.
[4]蒋胜祥.大学生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18.
[5]刘宣文,梁一波.理性情绪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5
关键词:宁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民族地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要而有效的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职业生涯教育有了较大发展,许多民族地区高校都积极学习和探索国内发达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经验,成效显著,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民族地区职业生涯教育还远不能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职业生涯教育的管理布局、课程设置、技术手段、服务形式乃至重视程度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大学生的求职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宁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为依据,提出民族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建议。
一、职业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的概念来源于美国,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MarLand)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的开始。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在职业生涯教育的引导下,学生要全面认识自身,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做好方向性的计划安排及行动措施,以期实现良好的入职匹配,入职和谐,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宁夏地区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生涯教育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开展实践比较短暂,社会、企业及相关领域有关生涯规划、咨询、测评及培训工作正处在积极探索中,2006年3月,“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职业生涯教育项目组”组织召开,使生涯教育开始受到关注,并得到相应的支持。相比于全国的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宁夏地区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在科研课题立项、经费支持及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上,与中东部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职业生涯教育缺乏全程性
宁夏地区的职业生涯教育只停留在就业这个具体问题的指导层面上,将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只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而缺乏全程性指导,使大学生难以对职业生涯及早规划,难以进行相应的自我探索、职业探索及职业生涯规划,在毕业求职时处于被动境地,导致入职不匹配,更难以做到入职和谐。
(三)职业生涯教育缺乏实效性
在具体的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以课堂教育为主,重视理论教育,缺乏对用人单位及人才市场的了解与联系,使很多学生严重缺乏就业实践经验,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仅能做一些“求职面试技巧”之类的弥补性工作。同时,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的技术支持,不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教育和培养,使具体工作缺乏实效性。
(四)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参与意识较弱,缺乏主动性
在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中,宁夏地区高校将工作重心和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如何扩大就业渠道、如何帮助大学生就业等方面。这些工作有其存在的意义,但同时也忽视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探索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也形成了消极等待的态度,不利于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三、宁夏地区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一)加强就业指导系列课程建设
自2001年宁夏大学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以来,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形成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模块的选修课,并且培养出一批稳定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团队。为增强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宁夏地区在宁夏大学的牵头下引进了“大学生职前教育网络课堂”、“职桥网”等优质资源。2008年,“l+2”模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选修课已列入了宁夏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这就进一步扩展了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规模,课程在学生中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宁夏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求区内兄弟高校来观摩和借鉴宁夏大学的生涯教育课程模式,以在全区高校内尽快铺开职业生涯教育,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准确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举办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加强就业宣传和服务
在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每年的“就业指导宣传月”和“就业指导服务月”中,积极举办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职业规划大赛、优秀学习报告会等一系列活动,促使大学生在认清职业自我的同时,能够转变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势,增强就业信心,掌握就业政策、技巧、方法等。自2008年起,宁夏大学每年都为毕业生编写就业指导手册并发放至每个学生手中,让学生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及自治区有关就业政策,以帮助大学生最终能够达到成功就业、和谐就业。
(三)创业教育形式多样化
为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水平,也为起到职业指导工作的示范和观摩作用,宁夏大学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活动。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校园和各类社会实践为载体,确立创业教育大纲。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术培训,并进行SIYB(返乡创业培训),强化了“注重能力,创新为本”的创业教育理念,完善了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服务体系、科研体系、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被获准成为开设KAB创业教育课程的50N高校之一;在学校成立了“YBC(青年创业国际计划)高校工作站”、“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西夏区大学生创业协会”等工作机构并被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确定为“SIYB”创业培训专业机构。积极开展“优秀民营企业家进校园”、“淘宝大学创业培训”、“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进校园”等活动,力争使创业教育能更多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识。
四、宁夏地区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思路
宁夏地区虽然在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中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众多的方面还存在不足,今后工作的重心是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任务,确定就业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教育活动需要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体系。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范文6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一系列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方针,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影响,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改变更加显著,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观念在部分大学生思想上扎根,道德意识和理想信念等则逐渐缺失。
当下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一些高校只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忽略学生的思想教育,未充分发挥的引导作用。第二,教育方式单一,考核体系不尽合理。呆板空洞的说教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唯分数论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死记硬背,没有深刻理解思想内涵。第三,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也难以深入研究其思想内涵,从而影响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
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其中国化的进程中诞生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理论成果,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国对理论研究及实践运用仍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应传授给学生基本原理,更应该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工作,探索教育的新模式。
(1)合理的教学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的组织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便利条件,保证高校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教务处为教学提供相应的场地和设施;党委行政部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指导,确保教育内容的严肃性;教师是主体和实施者,具体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在足够的知识储备后,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高校应定期举办相关讲座,以拓宽教师视野,增强其教育技能。
(2)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多种方式配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讲解力争深入浅出,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教学应采取有效的导向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阐述观点。在课堂外要求学生采取分组研讨、答辩竞赛等方式深入学习,提高思想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实践育人的教育模式,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不断学习,将其作为行动指南,不断提高运用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健全合理的学习考核体系
大多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考核都是以分数判定,或增加一定比例的考勤分数。这种方式导致学生一味追求高分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其思想素质的提高不利。考核提倡综合评估,将平时成绩、试卷成绩和实践成绩按一定比例给定分数。鼓励学生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3.结语
不断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新模式,同时理论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应围绕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受到重视,这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