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风险审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动性风险审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动性风险审计方案

流动性风险审计方案范文1

5月12日,江苏省财政厅相关公告,披露将在5月18日发行第一批总计522亿元记账式固定利率附息债券。可以预见,地方政府债将快速扩容,成为债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如何定价,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问题。

地方政府债发行环境发生变化

2014年,财政部推出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试点地区包括上海、浙江、广东、深圳、江苏、山东、北京、江西、宁夏和青岛,发行总量1092亿元,期限包括5年、7年、10年,结构比例为4:3:3。

从发行结果来看,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认购倍数基本都在2倍以上,只有6月23日发行的广东债略低,这与当时市场对经济企稳预期较强、恰逢半年末市场预期资金紧张等因素有关。从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的中标利率和当日国债二级市场收益率之差来看,前者几乎都低于后者(见表1)。

2014年地方政府债发行火爆,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原因:一是当地财政厅很重视试点发债工作,并可能存在一定的行政干预,如对中标银行做出财政存款承诺等;二是主承销商数量较多,竞争提升了申购的踊跃度;三是由于试点期间发债量有限,地方政府债在定价上并没有体现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用差异,地方政府债也被市场当作了无风险的利率债;四是试点发行期间债市多头氛围浓厚。

但2015年,地方政府债发行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财政部印发的《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地方政府债发行利率在承销或招标日前1至5个工作日相同待偿期记账式国债的平均收益率之上确定;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对财政存款支持的承诺可能将出现分化;最后,由于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债将集中在三季度到四季度发行,而三季度经济很可能企稳,预计下半年资金将逐步流出债市,债券市场的有效需求并非十分充足。

地方政府债溢价因素分析及预测

从理论上看,地方政府债的收益率应由无风险利率、信用风险溢价、流动性溢价三部分构成,即:

地方政府债收益率=国债收益率+信用风险溢价+流动性溢价

此外,考虑到银行持有地方政府债存在资本损耗,且银行是其最大投资主体,所以地方政府债对银行的资本占用也应一并考虑。由于银行债券投资大部分是持有到期,所以对银行而言:

地方政府债收益率=国债收益率+资本占用溢价+信用风险溢价从试点地方政府债券的实际发行和交易情况来看,一级市场主要体现信用风险溢价因素和资本占用溢价,二级市场主要体现流动性溢价因素。此外,发行时期债券市场的供需情况、市场氛围等多种因素,也对债券发行定价有重要影响。

(一)溢价因素分析

1.信用风险溢价

如前文所述,在当前宏观及债市背景下,2015年一级市场上难现2014年的火爆行情。但短期来看,市场可能还难以完全明确中央政府债和地方政府债的信用风险差异。综合来看,地方政府债在一级市场的信用风险溢价可能仅为0~5BP。

2.商业银行资本占用溢价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对国债的风险权重为0%,公共部门实体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国债和地方政府债都免缴地方税。按照2014年上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利润18.59%、最低资本充足率9.5%计算,地方政府债的风险溢价=9.5%×18.59%×20%=0.35321%。也就是说,如果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4%,则地方政府债的收益率应达到3.75%。

3.流动性溢价

从2014年的情况看,尽管在一级市场上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中标利率大都低于当日国债收益率,但在二级市场上看,同期限地方政府债和国债的利差基本都在[20BP,30BP]区间(本数据未区分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和财政部代还的地方政府债)。

从2014年的具体成交来看,无论是自发自还或是代还地方政府债,其二级市场交易都非常不活跃,全年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成交天数最多的为16天,是5年期浙江债;其次则是5年期上海债,成交天数已经下滑到只有7天。2014年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总共发行2908亿元,全年的成交量只有202.3亿元。

地方政府债交易的极度不活跃,一是与其持有人结构过于单一有关――基本由商业银行持有,以持有到期为主;二是该类债券体量太小。

2015年,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的流动性溢价有望降低。首先,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的体量将快速膨胀,预计2015年发行量接近1.7万亿元;其次,地方政府债投资者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社保资金已经被纳入地方政府债投资者范围,未来鼓励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投资地方政府债的政策都有望出台。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地方政府债的配套制度还未完善,特别是在流动性方面。目前市场预期,地方债将被纳入人民银行抵质押品范围,纳入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和试点地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抵质押品范围,且可以在交易所展开回购交易。如果预期成真,那么地方债的流动性溢价也将下降。

(二)对地方政府债溢价的预测

商业银行是地方政府债的最大需求者,其对地方政府债定价决定权相对最大。由于商业银行通常会将大部分地方政府债持有到期,所以地方政府债和国债的利差主要体现在资本占用上,约为35BP左右。而对于其他市场参与者,地方政府债和国债的利差则由信用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组成。考虑到一级市场上国债和地方政府债的信用风险差异体现不明显,以及二级市场上地方政府债的流动性溢价今年有望降低,预计地方政府债相对于国债的信用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合计在20BP左右。

整体来看,二级市场上地方政府债相对国债的均衡利差波动区间可能为[20BP,35BP]。一级市场上,由于银行可能考虑到和地方政府合作的综合收益,包括财政存款、项目融资等因素,银行认购将较为积极,一级市场的发行利差区间将略微下移,笔者预计在[15BP,25BP]。

当然,根据目前媒体披露的《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2015年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有关事宜的通知》(财库z2015{102号),定向发行的置换债和公开发行的置换债以及一般债券会出现不同的价格和不同的流动性。预计人民银行会通过PSL等方式给定向发行债券提供流动性,并且会再度降准、降息对冲地方债供给增加可能产生的影响。再贷款的规模、价格未知,而这会影响定向置换债的定价,央行流动性配套措施的及时性也将影响地方债的短期价格。

地方政府债券定向发行对市场的影响

(一)可能推高操作成本

根据财库z2015{102号文,与银行贷款相对应的部分采取定向方式发行,与信托、证券、保险等方式融资相对应的部分也可以采用定向方式。由此推断,由于置换债务中贷款可能占到一半以上,因此定向发行将成为2015年置换债券的主流。

但这一方案的操作成本可能较高。由于债券发行与债务置换挂钩,可能导致前者可能影响到后者。首先,地方政府在发债之前要明确置换债务的明细,这需要地方政府与债权人进行协商,而本来置换债券是给地方政府的一个额度,是化解风险的手段,并不需要提前对应债务明细。其次,银行可能不愿意将已被纳入政府性债务的到期贷款置换为收益较低且流动性较差的地方债,征得银行的认可和配合会增加协商时间和成本。最后同时,每次债券发行因涉及更多的债权机构,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协商确定发行时间、利率的成本也会提高。

(二)纳入抵质押品范围的作用相对有限

虽然根据媒体报道,人民银行将自发自还的地方债纳入SLF、MLF和PSL的抵质押品范围,但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还不完全是价格调控,投放基础货币的创新工具都有额度控制,且银行的抵质押品中,已经有了大量的国债、金融债及其他高等级信用债,也包括财政部代还地方债,并不缺少质押品,因此,预计地方债进入抵质押品的实际作用相对有限。

(三)可能影响市场定价体系

从目前的发行方案来看,债券发行与所置换债务挂钩,且定向发行的置换债和公开发行的置换债以及一般债券的价格和流动性可能出现不同的价格和不同的流动性,因此整个利率债的定价体系都可能受到影响。

地方政府信用水平分析

与发行试点有所不同,随着供给增大,未来各地方政府的信用风险差异将逐步体现于市场之中。根据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报告及地方财力,笔者对地方信用风险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债务率指标

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当年可用财力

这一指标反映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债务率越高,表示偿债能力越弱,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越高。根据2012年全国性政府债务审计结果,全国总债务率为113.41%。国际货币组织确定的国家债务率应控制在90%~150%之间,因此从全国来看,整体债务风险可控。

根据各省审计报告,2012年北京、重庆、贵州、云南、湖北、上海等地的总债务率较高,均在85%以上;甘肃、河南、宁夏、山西、安徽等地的总债务率偏低,均在53%以下(见表2)。

(二)土地财政依赖程度指标

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地方政府基金收入/地方财政公共收入

土地财政形成的地方基金性收入是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等土地财政收入与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具有较大波动性。对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的地区,未来收入波动的可能性较大,信用风险相对较高。

经测算,截至2013年末,青海、重庆、陕西、上海、北京等地的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高;广东、江苏、安徽、四川、浙江等地的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低(见表3)。

(三)非信贷渠道依赖度

非信贷渠道依赖度=非银行融资/债务余额

从债务来源分析,各省债务主要来源为银行贷款,其次是发行债券和信托融资。如果非信贷渠道依赖度较高,那么区域内金融风险较高。因为非信贷渠道依赖度低表明该区域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内,政府控制能力较强,出面解决问题的概率较大,风险相对较低,反之则反是。

根据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报告,在直接债务中,贵州、甘肃、内蒙、宁夏、河南等地非银行融资占比较高,均在63%以上;天津、上海、广东、海南、辽宁等地依靠银行贷款融资的比重较高(见表4)。在或有债务中,山西、云南、江苏、重庆、安徽等地依靠非银行融资占比较高,在40%~50%;青海、上海、新疆、辽宁、海南等地依靠银行融资的比重较高(见表5)。

流动性风险审计方案范文2

《新理财》:在这场波及面甚广的“次贷危机”中,就金融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而言,您认为导致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出在哪些方面?

庄国光: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近来造成金融市场震荡,导致一些商业性贷款机构破产,提供流动性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大型银行业务也受到影响,投资次级债的各类基金损失惨重。最后,美欧日等央行不得不注入巨资缓解危机。我们需要对此做一些反思。

次级抵押贷款本身就是高风险市场,表现在借贷门槛过低。过去几年,美国经济增速较快,就业环境宽松,房价持续上升,市场利率水平保持在历史低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提供资金来源的银行到面向终端客户的抵押贷款商,各类机构都热衷于放贷并进行资产证券化操作,使得所谓的“低门槛贷款”大量出现。这种情况不仅在次级市场存在,而且蔓延到很多信贷领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自从2004年开始,过去信贷条件倾向于“贷款人”的情况发生变化,转而向“借款人”倾斜。

具体到抵押贷款市场,很多商贷机构为了吸引客户,不仅美化短期业绩数据,还推出了大量前期还款压力小、利率固定而后期按揭成本上涨、利率浮动的贷款产品,这为一些借贷者未来无力偿债埋下了祸根。更有一些机构故意隐瞒贷款条件,造成贷款者未来财务负担急剧上升。这些欺诈性放贷行为被称为“掠夺性借贷”。

另外,在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大型投资银行也降低了承销或担保门槛,并积极在二级市场推销,使风险在分散的过程也扩散到更广的范围。有些投行还将这类垃圾债券纳入自营业务,贝尔斯登旗下刚刚倒闭的两只基金就是如此。

总之,过去几年市场弥散着过分乐观情绪,由此而疏忽了金融市场应有的监管和控制。同时,金融工具创新过滥也是一个问题。美国的银行创立出了太多的所谓的金融衍生工具。通过这些衍生工具的衍生,使得一些次级贷款被评为A级。还有一些金融机构自己创立出新的模型,似乎通过这些模型和所谓的衍生工具,就可以降低其中所涉及到的贷款风险,而实际上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却并不存在,最终给宏观经济带来重大影响。

《新理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金融企业需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您认为中国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业将面临哪些风险?又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风险?

庄国光:在中国加入WTO,中国金融业实现全面开放之后,我们认为,中国银行业可能面对的风险和其他地方银行遇到的风险是同样的,中国银行业应采取以风险为基础的管理。

从宏观层面上看,美国次贷危机及其他金融风波的教训告诉我们,尽管中国金融流动性充足,甚至有些过剩,但是我们收紧流动性的步伐不能太急太大,而要保持适度、均衡、有节奏地进行,一定要避免突然发生的“流动性中断”及其有可能引发的金融市场风险甚或系统性风险。这是保障国内市场持续稳健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从微观层面上来讲,对于正处速发展阶段的中国金融服务业而言,已经深刻地感受到来自风险管理和法规遵从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中国金融服务企业也正在实施风险管理和法规遵从战略。目前的当务之急有三条:

第一,要把风险和法规遵从视为战略投资而不是一般管理支出。为什么风险管理和法规遵从应上升到企业战略投资高度呢?我们认为,中国金融服务企业随着规模和业务品种的扩大以及分支机构的增加,风险管理和法规遵从变得更加重要,但同时也更加困难。因此,企业必须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完整地看待风险管理和法规遵从,制定并实施长远规划,对风险管理和法规遵从进行战略性投资(如:长远的IT架构以及非部门级和非单点式解决方案)。国际上,在许多金融服务企业中,风险管理已经成为董事会级的责要,许多企业甚至在董事会和管理层均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且委任了首席风险管理官(Chief Risk Officer,简称CRO)。

第二,寻找多样法规的共性。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和国际法规,但很多法规其实是具有共性的(如:业务和客户数据的统一性)。只有找出这些共性,才能避免投资的浪费。

第三,创建统一的IT构架。即:把功能和技术构成放在一个框架内,实现风险管理和法规遵从的统一模式管理。这个统一的IT架构能够帮助企业对业务流程、监管路径以及风险鉴定和估价方法等有统一的理解,同时帮助企业建立统一的服务模式,以满足内部控制、反欺诈、审计、市场披露等需求。这个IT架构必须具有集中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管理以及灵活和可扩展的套件式应用设计。传统的单点式应用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灵活和扩展的需求,而模块化且具有集成特点的可扩展型应用套件恰恰是Reveleus领先的GRC(公司管治、风险管理和法规遵从)解决方案的优势之一。Gartner的调查也表明,如果企业选择单点解决方案来应付每个法规,其支出要比采用积极方法多出十几倍。

《新理财》:有哪些好的具体的技术手段能够帮助银行有效抵御风险呢?

庄国光:的确,技术应用是业内人士加快业务流程转型及实现长期业务目标的关键因素。银行机构应该灵活利用应用技术,追求卓越服务。

甲骨文公司作为全球独一无二的集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产品于一身的IT厂商所具有的全面、集成、标准、开放的融合软件平台的独特优势,其不但拥有基于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和服务导向架构(SOA)的强大技术平台,还拥有基于先进技术架构的综合完整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流动性风险审计方案范文3

关键词:财务;医院;管理

一、医院财务分析概述

加强医院财务分析,有利于对非流动性资金以及流动性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利用与管理。通过加强对医院资产及资金的管理,实现医院资产的保值增值;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应强化责任意识,不断学习财务管理新知识,提升专业能力,这样有助于科学分析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不断提升判断能力,避免分析失误的情况发生。财务人员在对医院日常财务收支进行分析时,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医院管理问题,如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的比重、卫生材料费用占医疗收入的比重、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的比重以及办公费、水电气消耗等等,详细全面的数据分析更加有利于为医院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财务分析在医院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医院固定资产占资产比重较高,但医院在日常经济运行中需要大量流动资金,不少医院流动资金存在不稳定性,存在自行垫付相关医疗项目资金的情况,这给医院资金安全埋下隐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院发展。由于各级医保结算延迟、考核及扣款等原因,医院自行垫付资金逐渐增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有些医院不得不向银行贷款来解决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问题,使得医院长期借款占比逐年增加,导致医院财务结构问题增多。

1.财务管理不全面,风险意识不足

目前,很多医院仍然只是针对医院每年的总资产、总收入、总支出、结余、增减额、增减率及年度成绩等注意事项做出分析,却未能全面执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能满足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面财务分析包括经济效益指标、负债比率指标、变现能力指标、费用评价指标及财务管理指标。而对于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资金时间价值、运营资金的利用上缺乏相关财务风险分析机制,存在漏洞,在卫生资源、人才引进等方面都缺乏具有说服力的财务信息。

2.财务分析工作流于形式

医院财务人员往往将算账、记账、报表等工作看作硬任务,将财务分析视为软任务,因此财务人员更注重记账、算账的能力,忽视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决策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财务分析工作往往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导致财务人员失去工作积极性,缺乏创新及实践能力,财务工作效率低下。

3.审计机构不独立

现阶段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之间的利益密切相关,从而使得内审机构及其人员的独立性较差,无法自主进行审计工作,审计后应采取的相关措施也无法得到有效执行。近些年来我国关于审计机构的设立不断明确,要求医院内部设立审计机构,但很少有医院主动作为,即使有些医院设立了相关审计机构,也很难发挥审计作用。医院管理层对审计机构的了解甚少,重视力度不足,没有将审计工作纳入医院管理体系中,无法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4.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许多医院仍然沿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考核制度,没有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其考核结果不能反映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绩。一般表现为过分依赖传统的财务指标,却往往忽略了病患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考核;对于医院职工来说,实施绩效管理也给自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和预期,因为在绩效工资制度下,付出和贡献会得到有效体现,贡献越大,绩效工资越高。医院逐渐形成讲求效率的工作氛围,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针对医院财务管理中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增强管理人员风险意识

由于医院流动资金存在不确定性以及医院固定资产占比较高,医院更需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医院财务人员应更新观念,不断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意识到加强财务管理对促进医院的稳步发展的重要作用。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应将科学的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明确职责,在工作时应该严格遵守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和规定,改善医院财务环境,逐步树立全体员工财务内控管理理念。在进行财务管理日常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要相互监督,保障财务管理制度在医院日常工作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

2.健全医院预算管理制度,优化医院财务管理流程

应建立健全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编制医院财务预算、预算审批、财务预算执行方案以及对医院财务预算进行评价决算等,完善优化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流程。通过不断提高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力度,明确预算目标,并严格执行制定的相关方案,对出现的某些情况及时反馈和纠正。通过健全医院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医院财务收支平衡,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3.建立医院财务审计机构,严格执行审计流程

为了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加强医院内控制度建设,应设立独立于财务主体以外的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制定内审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工作规范等,保证医院审计机构具备公平性和独立性特点。医院还应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完善医院财务审计机构,医院审计工作人员应具备专业技能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医院审计流程,对医院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不定期的督查。

4.建立健全医院绩效考核、风险预警等管理制度

为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医院绩效考核、财务风险防范预警等管理制度,对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财务管理人员应根据医院的财务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制定科学的医院财务测评制度。通过财务数据分析发现医院财务问题,并及时制定对应的防范方案。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工作流程和内容的透明度,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医院财务资金安全,同时要不断改进或优化财务管理系统,并在医院内网上及时公布相关财务信息,提升管理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进而保证医院资金安全。

四、医院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

1.医院财务分析中的营利能力及偿债能力

新形势下,很多医院顺应国家改革需要进行负债经营。医院财会人员应更加重视流动资产分析,针对医疗服务获得流动资金来评价资金管理方式是否有效。同时,流动资产以及流动负债的比值也反映出医院的债务偿还能力。相对于流动比率来说,速度比率更能够体现出医院的偿还债务能力。资产的负债率就是医院的资产总额与其负债总额的比值。营利能力指标包括医药收入净利率、医疗收入成本率、药品收入成本率等诸多因素。医疗收入成本率以及药品的收入成本率反映医疗支出费用以及药品支出费用对于医疗收支结余量和药品收支结余量的影响,医院财务人员需要密切注意收支结余。而医药收入的净利率则反映了医药收入的净利润,也是医院财务分析的重要指标。

2.深入成本控制分析

成本控制直接关系到医院的长久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措施。相关研究表明,只有不断强化医院的成本核算、全面分析成本核算完成情况,找到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核算各个科室之间的差异程度,对医院整体资产情况展开全面分析,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医院会计系统作为基础平台,控制不合理支出,不断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实现对医院财务系统管理水平的提升。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加强财务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并针对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改进。医院财务人员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不断提升医院财务管理规范性。财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应关注医院流动资金的稳定性,以有效保障医院各项经济活动正常运行。通过不断加强财务分析,发现医院管理中的一些不足,完善财务管理各项制度,使医院的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提升医院经济效益,降低医院财务风险,推动医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琦.完善医院会计档案管理,做好财务信息管理工作.卷宗,2018(22).

2.赵霞.医院财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经贸,2016(24).

流动性风险审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温州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 现实意义 基本构想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88-02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后WTO时代的到来及外国商业银行的抢滩登陆,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金融全球化发展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强了银行经营的不稳定性,而我国金融自由化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化也给银行带来了更多的表内表外风险。因此,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和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温州银行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一、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温州银行成立以来,对商业银行面临风险的认识日益深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商业银行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发展。

(一)温州银行面临的风险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温州银行经营的环境和业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温州银行面临的风险随之演变。由原本客户违约风险为主的单一风险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乃至声誉风险的多元风险发展,同时,风险的复杂性、防范难度和造成损失的潜在可能性都在上升。

(二)温州银行风险管理总体处于风险控制阶段

针对风险日益突出的矛盾,温州银行启动了内控建设,制定了一系列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授权授信、审贷分离、民主决策、责任追究等基本制度,有效地防范了信用风险,实现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的一次飞跃。但是,总体比较,温州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外先进银行和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温州银行总体上处于风险控制阶段,风险管理职能分布在各个业务部门,经营层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内部控制等七个委员会在管理中还存在兼容现象,亟需构建一个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温州银行已进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探索阶段

2008年末,温州银行初步建立了矩阵式风险管理架构,初步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方向,正式进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探索阶段。与此同时,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三方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全面启动。针对操作风险,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并出台包括《专项审计管理规定》、《非现场审计管理规定》、《信贷业务合规监督管理规定》等自律监管规章制度,加强了内部审计工作;针对市场风险,计划财务部门依据经济资本考核办法引导分支行对利率风险等的规避。在这个阶段,温州银行需要制定清晰而详细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进而指导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温州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转型

全面风险管理,既是巴塞尔资本新协议的要求,也是温州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应对策略。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为温州银行实现长远经营目标规划了蓝图,明确了奋斗方向,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温州银行管理层对外部条件变化的弹性适应,并以此来理顺风险管理体系内外各种关系,增强风险识别的预见性,把握风险管理的主动权,减少乃至避免经营管理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提高温州银行在金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二)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有力保障

经营地域的限制对于温州银行而言,存在诸多弊端:区域规模过小,仅仅定位于本地市场,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借鉴北京银行、宁波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温州银行应当在立足本地市场的同时,迅速提高周边市场的占有率,将盘子做大。温州银行目前在异地已开设三家分支机构,初步实现区域性经营的跨越。根据银监会《评级内部指引》的要求,温州银行要巩固跨区域经营的成果,扩大跨区域经营的规模,必须在加强消化历史不良资产基础上,落实全面风险管理。

(三)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上市经营的根本要求

改制上市是温州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商业银行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除满足《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以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上市条件外,还应满足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标准。资产风险指标尤其是不良资产指标,是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经营的重要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以后,温州银行在IT水平、风险内控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全方位的进步,但不良资产的比重偏高、风险管理水平较低是其谋求上市经营的首要瓶颈。温州银行的不良资产既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又与其风险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消化不良资产,进入上市辅导期的根本要求。

三、温州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想

为了构建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温州银行应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作为银行在较长时期内的总体性谋划,对银行体系的运行、机构的经营活动以及监管部门的工作起到指导意义和保证作用。同时,温州银行需要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内部风险管理状况以及同业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风险管理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可以分为战略目标、实现路径和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确定

根据西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经验,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可以分解为战略愿景、阶段性战略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等细项。

1.战略愿景。在温州银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建立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在内的全面、有效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管理体系。

2.阶段性战略目标。在未来某一时间段内,为温州银行设置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各项业务发展、风险控制、人员管理等领域希望实现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3.主要发展指标。为增强可操作性,可以将温州银行阶段性战略目标分解为主要风险指标,使目标进一步细化和量化。

(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实现路径的选择

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战略目标展开,保证实现路径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根据确定的战略目标,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温州银行实际,重点关注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和货币政策变化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对组织架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五个方面逐一提出工作的深化建议和实现措施,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逐步推进,达到与温州银行远期风险管理战略愿景相一致的最终目标,为温州银行实现由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小型银行向中型银行、传统型银行向现代型银行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构想

1.调整温州银行授信管理体系。加强垂直化、派驻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推行信用风险执行官制度,先在三家分行试行该制度,在试行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时机成熟时在面上继续推广,逐步建立独立的授信风险管理和评审体系,加强对授信风险业务的垂直管理。

2.探索构建温州银行总分支管理架构。积极探索和推进温州辖内支行区域整合方案,成立“片区管理总部”对所管辖支行进行管理;并根据新的管理架构适当调整温州银行管理部门设置及其职责。

3.调整温州银行经营层面各委员会的职能。目前温州银行经营层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内控等七个委员会在管理中存在兼容现象,采取虚实同步运行,条件成熟时逐步将内控等七个委员会按照相近原则归到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

4.完善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多方面措施并举。一是推进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管理系统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有章可循;三是逐步构建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四是加强对各方风险进行岗位职能分离和人才储备方面的完善。

流动性风险审计方案范文5

【关键词】企业并购;风险;后续管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可以采用并购的形式,迅速扩大规模,增加市场竞争力。由于企业并购涉及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注定并购是一种高风险投资活动。为了顺利实现并购的战略目标,并购企业必须做好并购过程的风险防范,以及对并购后续风险的管控工作。

一、当前企业并购存在的风险

企业并购类型复杂多样,涉及行业也是千差万别,在并购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也不尽相同。以下对企业并购可能存在的常见风险类型进行分析。

1.融资风险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即使是承债并购,也只是将现有的资金支付义务后移。短期并购可以选择适当的支付工具,充分利用本企业现有的节余资金或者股票。但无论应用哪种并购方式,都承担一定的融资风险。首先由于并购活动占用的资金比较多,会严重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应用,减少企业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增加企业的运营风险。其次如果企业采用举债收购的方式,在收购中承担的代价更高,导致举债过重,债务比例大,资本结构恶化。恶化的最坏结果就是出现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2.流动性风险

并购会使企业运营资金需求增加,可能导致没有足够现金满足企业的日常需要,产生流动性“断流”的风险。流动性的恶化会导致企业短期偿还债务的能力下降,或者对资金成本的控制能力下降。另外,流动性风险会对企业资产结构和收益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营运资金的持有量,如果企业的运行资金和持有量比较高,流动的资产就比较多;其二是流动资产的收益,流动资产收益一般比固定资产低。

3.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是生产力各要素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并购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一种延续,会涉及留用职工和安置离退休人员。一般被并购公司的管理人员与职工通常把并购看成是一种威胁,并购对他们来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尤其在并购过程中,有些企业实行暗箱操作,职工缺乏知情权,更加容易引起职工的反感和不安情绪。这种情绪会成为并购过程的一种障碍,甚至会弥漫到并购后,表现为留用的企业员工对新企业产生文化隔阂和对管理层的不信任。安置离退休人员,对于并购企业来说一种巨大风险承担行为。因为承担被并购企业的亏损是有限的,但对离退休工人的负担往往是无法预计的,要对一些无技术、文化素质不高的离退休工人进行安置,绝对是一潜在的财务负担。

4.尽职调查及估值风险

企业并购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活动,针对并购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应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尽职调查和价值评估。但应当防范尽职调查不充分、估值偏高,甚至中介机构和被并购单位里外串通舞弊的风险。

并购企业应有自身管理团队的积极参与。事实证明,公司内部管理团队在尽职调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以价值评估为例,使用的估值方式和相关系数稍不相同,得出的估值结论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并购企业应该拥有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独立评估方式及相关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此对外聘机构的尽职调查结果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在某些细节问题上,相比大而全的审计机构可更敏锐地进行判别。尽管外聘审计机构具有大而全且经验丰富的优势,但大而全并不意味着更加专业。尤其在很多技术性很强的行业里,行业内的专业审计机构往往更有发言权。通过将内部与外部机构的尽职调查结论和估值结论进行比较验证,可以尽量减少尽职调查的盲区和对被并购企业估值的偏差。

二、企业并购风险的后续管控工作

企业并购,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还只是走完了并购万里的第一步。并购后风险依然存在,对任何重大风险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不能实现并购目的的后果,甚至适得其反,造成重大投资损失。为了保证达到并购目的,必须加强对后续风险的管控,建立安全防范体系。以下将对企业并购风险的后续管控工作进行分析。

1.加强对营运资金的风险管控

流动性风险是并购后续风险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并购后,由于业务的变化,企业资金投放与回笼的时间、节奏也会相应变化。在日常管理方面,需要对运营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充分考虑流动性的需求和时间变化,降低流动性风险。在营运资金筹措方面,需要考虑到收益和风险的双重影响,选择适当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合理运用现有的资金,对流动资产进行组合管理,达到降低短期偿债风险的目的。在建立资金营运组合过程中,需要应用配合型筹资政策,采用多种资金管理政策,发挥流动性债务自发性筹借的作用,降低流动风险。

2.确保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资本经营的风险是很大的,麦肯锡曾经做过统计,兼并收购的成功率大概不到50%。如果不能实现开始预定的并购目的,让被并购企业与并购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那么这种并购就是失败的。并购企业的战略整合可以有多种模式,包括命令、变革、协作、文化等模式,各种模式都有适用的范围,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模式,前提就是均需取得被并购企业对战略的支持,管理层能够驾驭被并购企业。被并购企业往往会沿袭以往的做法,不能自觉服从新的战略。因此,并购企业需要在并购后定期对并购战略的执行进行回顾,对执行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情况调整执行方案,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3.加强企业的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在并购后对本企业组织及资源进行优化和改造管理,提升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购后会涉及到企业人事关系的调整,如果人事关系处理不当会加剧企业管理的冲突和矛盾。人事冲突是造成优秀管理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严重者会演变成文化冲突。因此需要重组企业文化,将两个企业的组织形式、文化政策进行实时的调整,实现文化的整合。从企业分支结构和基层入手,逐渐扩展到整个企业和上层中,减少人事冲突,塑造优秀的文化。建立完整的人事管理制度,稳定现有的人力资源,从经营方针、管理体制及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协调,减少企业的并购风险,达到提升企业价值有效性的目的。

4.剥离资产风险管控

并购企业中,因各种原因可能导致存在剥离资产。剥离资产一般在财务报表上与被并购企业没有关联了,但是在财务报表外还有扯不断的联系。比如,并购一个建筑公司,把基准日之前的项目剥离给原股东单位,则基准日后财务报表是独立了,但是在基准日之前项目的质量保证、安全生产、债权债务、税务、行政处罚等方面,与被并购企业还有剥不掉的法律责任,尽管这些责任在并购协议中可能已经要求原股东单位承担。并购后特别要对涉诉、税务等方面进行风险管控。要专人关注剥离资产的涉诉事项,因为法院执行涉诉事项就可能冻结公司账户,导致资金划走、损失的风险,并且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税务方面,对剥离资产的纳税安排要获得税局的同意,剥离资产的纳税申报资料要收集归档,在税务稽核中以备不时之需。

三、结束语

企业并购是企业抓住外部机遇,提升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由于并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为了实现并购目的,既要在并购时评估和控制风险,并购后也要加强对后续风险的管控。只有管理好了并购风险,才能保证并购成功,最终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殷醒民.企业购并的金融经济学解释[J].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0):90-93

[2]宋宝,李宏宇,张志宇.跨国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2):190-193

流动性风险审计方案范文6

摘要:随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核心地位的突出,支付系统的重要性也越加凸显。然而支付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对支付系统的风险管理也变的更加重要。本文先介绍了支付系统的一般概念以及普遍存在的风险问题,然后结合我国支付系统的中实际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尝试给出了降低风险的意见。

关键词:支付系统 系统风险 流动性风险 信用风险

一、前言

随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金融活动快速增长,支付交易的业务量空前增加,加上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支付清算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如果说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那么支付系统安全就是金融安全的前提;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支付系统就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因此,加强支付系统风险管理及应急管理是确保支付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更是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稳定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支付系统介绍

支付系统是指由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金融安排,有时也称为清算系统。其支付处理通常划分为三个标准化过程:交易(transaction)、清算(clearing)和结算(settlement)。交易过程包含支付的产生、确认和发送,特别是对交易有关各方和支付工具的确认以及对支付能力的确认等。清算过程包含了在收付款人和金融机构之间交换支付工具以及计算金融机构之间待结算的债权,支付工具的交换还包括交易撮合、交易清分、数据收集等。结算过程是完成债权最终转移的过程,它包括收集待结算的债权并进行完整性检查、保证结算资金具有可用性、结清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以及记录和通知有关各方。支付系统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市场需求而出现、产生、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它是一个社会系统,在各个经济发展的历史时期都有相对应的用于资金转移和债务清算及结算的支付系统。

我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是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我国支付清算需要,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网络开发建设的,能够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的核心支付系统。保证CNAPS的稳定性和效率性,不仅是人民银行发挥其金融服务职能,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要求,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要求。

三、支付系统风险的类别及联系

支付系统风险是指影响支付系统平稳运行的各种不利因素发生的不确定性。国际清算银行《关于重要支付系统的核心原则》认为支付系统存在以下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运行风险;系统性风险。诸风险有着广泛的联系,一种风险出现并扩大时,有可能导致另一种风险,各种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传导性、方向性,构成一个完整的传递链条,其联系如图所示:

支付系统风险链

由上图可知,风险链中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处于关键核心地位。流动性风险对支付系统的运行产生干扰,导致信用风险,法律、法规的缺失不完善以及应用软件设计缺陷、机器硬件和网络通信故障、操作失误和道德风险等情况对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信用风险普遍发生时就会出现系统性风险。下面简单分析这个风险传递的过程:(1) 如果付款方资金由于流动性问题出现延期支付,迫使收款方为弥补资金缺口不得不寻求其他融资途径,并要承担融资成本;(2) 若此资金缺口不能如期弥补,将迫使收款方对其债权人延期支付;(3) 这种连锁拖欠效应越来越大时,对整个支付系统的正常运行构成极大威胁,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

四、降低支付系统风险的建议及措施

(一)加快相关立法,切实防范法律风险

我国目前的电子支付方面的立法刚刚起步,如电子支付的权利,电子支付的伪造、篡改等以及电子支票的法律地位等必须及早确定,规范网上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严厉打击黑客犯罪行为,将电子支付纳入到法律框架之内。从法律、部门规章、内部管理制度三个层次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现实的支付办法及时进行清理和完善,对尚未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出管理办法,避免由于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缺失而导致的法律风险的产生。

(二)完善运行维护机制,保障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CNAPS 是分布式多节点的系统,由计算机主机系统、数据通讯系统和附属基础设施组成,需要有专门的业务操作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来保证其各个环节的安全正常运行。目前CNAPS 采用高可靠性网络和计算机设备,具备足够的冗余可选路由和较完善的审计追踪手段,加密传输支付业务和信息,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可靠度较高,系统稳定运行有一定的保证。但是还应该解决以下问题:(1)制定紧急情况下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安排,定期的测试和演练方案,建设一定级别的灾难备份系统。(2)加强系统安全内、外部审计,及时准确地掌握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连续性等情况。(3)建立立即报告和立即处理制度。出现问题立刻向本单位领导报告,涉及到系统安全运行的问题则向上级领导报告,事故发生后立即处理。(4)制定统一的CNAPS 外接系统的互操作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防止个别外系统设计存在的安全隐患传递给支付系统,影响其稳定运行。(5)加强员工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操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操作技能。

(三)以流动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控制为重点

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风险防范的制度安排不同,但风险防范的重点都是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在CNAPS中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主要有:排队机制、日间透支、自动质押融资、清算窗口、高额罚息贷款、对清算账户实行余额控制和借记控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仍未启用日间透支功能。目前各金融机构虽与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部门签订了高额罚息贷款协议,但人民银行总行设定了预留贷款规模,当透支额度大于预留贷款规模时,必将引发流动性风险。建议人民银行总行认真研究高额罚息贷款的可操作性,由市场化运作,实行按需分配,增强可操作性,有效防范资金不足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同时,为了防止业务“死锁”,提高支付效率,小额支付系统对多个直接参与者间的排队支付业务,采取多边撮合机制。当直接参与者出现流动性或信用风险时,CNAPS就可以动用其全额或部分抵押物清偿其对其他参与者的债务,既保证最终清算又避免了人民银行的垫资风险。

(四)防止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对于CNAPS的监督者,中央银行应特别关注系统性风险。当一家参与者不能按时偿还其债务从而引起其他多家参与者也不能按期偿还债务,从而引发更大范围的财务危机,最终可能会危及到整个支付系统甚至实体经济的稳定性。中央银行对限制大额资金转账系统中的系统性风险应予以特别关注,因为随着交易额的增加,总的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也倾向于增加,因此大额资金转账系统的潜在风险经常情况下要比零售资金转账系统大得多。可见,任何风险的恶化最终都会引发整个支付系统的崩溃,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和金融稳定。因此做好各种风险的防范是防止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在我国除CNAPS外,商业银行行内汇兑系统、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ABS)、国库集中核算系统(TBS)、同城票据清算系统都已经与CNAPS相连接。CNAPS应定时地对每一个外接系统进行风险评估,针对各外接系统存在的潜在风险,分别制定统一有特色的风险管理措施,避免由系统性风险而危及整体金融秩序。

支付清算系统作为金融体系运行的核心基础设施,是金融稳定评估的重要方面。其运行效率和安全不仅直接影响公众对货币及其转移机制的信心,而且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推进金融市场发展、维护金融稳定起到重要作用,维护支付清算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支付清算员工的光荣使命、艰巨任务。因此,支付清算员工必须牢固树立支付系统安全运行观念,并作为己任,加强对现代化支付系统的理论学习,努力提升支付清算业务的操作水平,全面、有效地加强支付系统的运行管理,完善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使支付系统随时处于安全、高效的运行状态,发挥社会资金清算大动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红英.对支付清算体系风险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金融.2004.(4).

[2]尚明,王鹰翔.支付系统安全控制研究[J].金融论坛.2005.(8).

[3]海等.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关于防范支付系统风险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华北金融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