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艺术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视觉传达艺术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视觉传达艺术课程

视觉传达艺术课程范文1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本土化 视觉文化 艺术教育

目前,我国艺术教育课程发展的方向是强调发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关注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具有本土化、时代化、生活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风格。重点强调将本土文化中的美术资源导入基础美术课程,建构文化研究与艺术教育整合的理论体系。其中,以后现论为依据进行的多元文化主义为理论基础,探究后现论对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的启示,深入寻求视觉艺术教育与当地人文活动、本土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等的契合点,在开放性、交互性、生成性和广泛的文化情境中,研究本土化视觉艺术综合课程的开发。从发展本土美术教育来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已成为各地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如何以后现论为基础,理解本土文化环境,不仅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己”的问题。

一、后现论及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换的西方社会,主要集中在美国。由于其本身反对规范和约定俗成,所以各领域就后现代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的、连贯的、确定的、权威的解释,不是否定道德、真理、现象等,而是设定多种可能,从多角度思考。其在文化上具有不追求文化思想内涵的深度,只承认文化具有当下的意义并否认继承关系等特点。由于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社会现实和大众生活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关注焦点。后现代美术也打破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形成了以生活化来融会艺术。[1]这种多元化特征在各种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传媒文化、消费文化、都市文化、大众文化)中得到发展和交融,并注重多学科的联构和融汇。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认为:“当代文化正在逐步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2]后现代主义在艺术教育中,青睐于视觉艺术教育,因为视觉图像在不断充斥着社会发展,各种文化也越来越依赖视觉,而我国台湾学者郭祯祥认为:“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这个名词也不一定要有精确公认的意义,相反,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中所鼓励的‘艺术’的多元定义,更可能有助于维持艺术的活力,使之不断改变创新。”[3]由此可见,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推动着艺术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研究领域。

后现代思想认为,经验是非线性的个人自我感觉,且意义与价值是社会建构的,会随着时代、地域和社会结构的变换而改变,因此,要接受“小叙事”,允许多种诠释的并存。在复杂的视觉环境里,学生对各种视觉影像重组及重新赋予意义,建构自己的文化符号。后现代课程的特征是注重代表教师和学生的“声音”,视课程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产品,学习要同时发生在校内与校外环境中,而且这两种环境中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是相互渗透的。因此,课程更强调学生要用自我反映的生活经验看世界,这正是学习意义与知识建构的基础。在美国,学科本位的艺术课程往往只涉及欧洲艺术殿堂里的大师作品,忽略了对非西方的、非主流艺术品的学习和不同文化与民族背景的学生的需要。[4]

二、视觉艺术教育中的多元文化

进入21世纪之后,图像媒体对人们视觉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视觉文化的内涵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其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的信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视觉文化产品,既包括实体的,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摄影、摄像灯,也包括非实体的,如文化现象与事件。[5]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各种视觉影像就是视觉文化的内容,视觉文化的现象是当下社会的重要现象,并具有建构社会与解构社会的双重责任。在当今,信息技术的提高、后现代的张扬、文化交流区域的扩大使多元文化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视觉带来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有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引导我们学习和探究。关注课程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分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6]而当今的美术教育教学正体现出了这种“不确定性”,只给出课程标准,不固定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当今的美术课程。本文以后现论中的视觉多元文化为基点,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

多样性文化是艺术教育的巨大资源,应该充分利用世界上的各种传统艺术,如戏剧艺术、服饰艺术、视觉艺术等,为了解我国和其他各国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多样视角。重视多元文化观的视觉艺术教育,就要使学生了解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己的特征、独特的贡献和发展规律,提倡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国际化视觉领域中继承、尊重和创造多样化的美术和文化。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和影响着学生,而他们则影响着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要结合我国学生艺术教育的现状,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核心点应在国家教育宗旨基础上调动本土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并为民族文化多样性进行更持久的传承,建构有未来意义的学生视觉艺术传承模式。

三、开发本土综合艺术文化资源、提高学生民族文化教育意识

当前,在推进视觉综合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艺术学习不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也是一种文化学习。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其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国内经济、教育等发展方面均可定位为中等发达省份,也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具有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其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有很大的挖掘潜能。本土文化资源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积累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他们耳濡目染的最熟悉的事物。其是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当地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长春本土文化艺术课程资源是指具有长春地方特色的资源,是长春本土艺术课程和中小学学校艺术课程内容、教学活动与艺术课程评价的资料来源。随着新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开发整合为课堂教学,带来一种崭新的文化教学理念。

开发本土艺术文化资源必须具有代表性,具备视觉审美价值,如长春皇宫博物院,主要建筑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其建筑风格既有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又有欧洲哥特式楼房,还有东洋式殿阁,充分显示出洲国的殖民地色彩和皇帝的傀儡性。学生在参观皇宫博物院过程中,既享受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真谛,同时也认识了艺术品的生成背景和蕴藏的文化历史。又如拥有20年历史的长春电影城,也是有益于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资源,其承载着独特文化特色。电影城内的电影历险宫、电影配音馆、电影艺术表演馆以及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和影视表现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力,学生通过参观电影城内景观或美术教师运用影像与图片教学,可大胆运用这种文化资源与学校美术课程结合起来,在美术课堂创造出地方美术文化资源艺术作品。[7]依据这些独特建筑的造型,均衡的构图、和谐的色彩、古朴的风格以及这些建筑与建筑力学、艺术审美、民情风俗之间的联系,可以设计出更加丰富、具有个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艺术教学课例。

利用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已成为优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涉及内容为:1.通过后现论中所涉及的视觉艺术图像、故事等资料揭示本土文化资源所映射出的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2.本土文化资源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及制作方法的分析;3.本土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和课程整合;4.本土文化资源的教学案例和课例;5.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当然,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并不限于上述内容,需要教师更加科学合理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课程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本土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乐趣,提高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培养本土文化意识。诚然,我们不能排除艺术作品除了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外还有空间、触觉等方面的刺激。

综上所述,艺术课程不仅是学习审美、创造的课程,也是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图像与影像直接感知、认知发展艺术思维,感悟个人思想与情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艺术课程。而这一课程提倡的是以后现论为思想基础,以适应本土化视觉文化时代的学习方式。总之,在视觉艺术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理论接踵而来,要在学校艺术课程中导入本土化视觉艺术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突出视觉艺术的能动性。艺术教育者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理论与当代视觉艺术的关系,还应该让他们借鉴前人的方法,创造自己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视觉表达方式,以新的理论思想和视觉方式创造新文化。每一个时代,因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视觉表达方式也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在面对多元的视觉文化艺术作品时,要引导学生辨别精华和糟粕,培养其审美能力与批判精神,以视觉艺术和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相辅相成,学校综合艺术教育将成为传达文化价值的使者。

(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GH12011)

参考文献:

[1]齐凤阁,周绍斌.外国美术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Paul Duncum.Visual culture:Developments,definitions,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J].Studies in Art educatin,2001(4).

[3]郭祯祥.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台湾地区实施“视觉与人文”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4]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陈美.传统方法培育的美术教师能教好当代视觉文化吗?[J].亚太艺术教育学报,2004.

[6]尹少淳.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和教育观[J].中国美术教育,2004(5).

[7]张波.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学校美术教育整合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09(4).

视觉传达艺术课程范文2

关 键 词 :艺术教育 艺术课程 中小学艺术课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展开,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艺术课程的实施牵动着整个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如何处理好艺术课程的教学,如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艺术教师,是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必须理顺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关系,尽快培养出顺应、合乎艺术课程教学的高素质毕业生,以促进艺术课程的全面实施。

一、人的发展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人的本质力量,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早就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论证了:作为人类精神需要和享受的一个主要方面——艺术和审美需要,是在物质需要和享受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必然发展起来的,这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属性。也就是说,对于人类,精神的力量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精神”更具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它不仅包含智慧,而且还有道德和热情。而艺术又是人的“精神”中的重要内容。它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因此,艺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审美价值。

人们的生活中需要艺术,因为艺术能把人们生活中本质和规律的东西,以及人的心灵深处最隐秘的东西展示出来,使人们通过审美认识领悟到自身生活的价值,从中体验到审美的愉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已经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人的本性出发,除了物质的需要,还需要精神的食粮。每个人都离不开艺术,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有艺术的陪伴。

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它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环节对人产生影响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它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对于一名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精神陶冶和学习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他们的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初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来实现艺术教育的功能的。艺术教育有着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的教育。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不断地从艺术中获得艺术的感受、想象,汲取灵感以及艺术的思维方式。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丰富和陶冶自己的情感世界,他们从中能够学会和谐的人际交往,从而建立起积极、宽容、健康的社会心态和完善的人格,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艺术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无法替代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人性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完善以及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学校需要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一个民族的艺术素质程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艺术不仅是人的生命中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多元智力理论”与美国的艺术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彼此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这种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加德纳把创造力作为智力的核心,认为智力的发展离不开创造力的发展。然而,创造力又是艺术创作的两个要素之一,即创造力和将创造力表现出来的技能。人类的进步、发展也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来完成。加德纳认为,他提出的8种智力中有4种智力(语言—言语智力、音乐一节奏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和身体一动觉智力)与艺术有直接联系,是音乐、视觉艺术、文艺创作等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7种智力中的每一种在运用过程中都能导向艺术思维的结果──创造力和表现力,因为表现智能的每一种形式的符号,都能(但不一定必须)按照美学的方式排列。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美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程序,艺术教育被写进联邦法律。这一法令承认,艺术是一门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是一门“学术性”的学科,在教育中具有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和外语同样的地位。该法令是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而制定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首次将艺术(包括音乐、视觉艺术、戏剧和舞蹈)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②长期以来,美国中小学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和艺术课程的实施。2O02年美国“艺术教育伙伴”组织公布的最新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该组织在研究后发现,艺术教育对于学生在读写语言能力发展、抽象概念理解、基本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社会举止方面都有极大的益处。

三、中小学艺术课与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1.我国的艺术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的艺术课程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在教育部颁发的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艺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为总目标的。体现课程目标的方面是: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为实现目标而设置的四个学习领域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可以说,艺术课程是一门以人文为主线的综合性课程,学生学习的是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艺术课。在艺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艺术文化。教师必须挖掘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这些艺术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的艺术学习变得自然、容易接受,同时要改变以往的偏重单一性的分科教学。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体验审美的情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提高对艺术鉴赏的能力。由此看来,艺术课程是站在更高的层面来关注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的。

2.艺术课的教学要求

艺术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有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那么如何体现“综合”的效益呢?“艺术课程强调综合和联系,就是通过发掘不同艺术类型的共通性与共同价值,借助不同艺术门类在审美特征上的关联性,生成与建构学生的艺术通感,培养学生整体的艺术能力与审美意识。”③“艺术不等于艺术的知识技能,或者说,艺术不是艺术知识技能发展到极致后的产物,真正的艺术来自艺术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只有当艺术的知识技能与人文内容发生联系时,知识技能才会发生飞跃性变化,变成艺术能力。”④因此,艺术课中的这种“综合”不是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自然融合。综合艺术课程在教学目的上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一切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必须以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它关注的是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不同艺术学科的融合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在获得丰富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表现和创造活动,并对创造的成果进行自我反思与相互评价。这样,学生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了理性的反思。在教学内容上,要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内容和艺术的文化背景、艺术信息等,这既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也使艺术学习更有趣味性。在对待学生的评价方式上,以鼓励为主,艺术教育关注的是每个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信。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以延伸艺术课堂。然而,现有的艺术类教师都是接受的音乐、美术、舞蹈等分科专业毕业的单科教师。这些单科教师无法完美地操作艺术课的教学,造成了有些艺术教师的教学,只注重表面地、外在地展示一些形式,为综合而“综合”,使艺术课在一定程度上走入了误区。

3.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践者。在国家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至2005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学校达到9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70%;至2010年,农村学校开课率达到10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80%;高中阶段所有学校按规定开设艺术课程;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至2010年前,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⑤作为高师的艺术教育专业,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师范教育是一种职前的预备教育,它对学生今后成长为成熟的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师的艺术教育专业必须要从艺术教师的“角色需要”入手,从艺术课教师的角度去认识教师角色的内在机制,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使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与艺术课程共同成长,促使学生能自觉地接受艺术课程文化。

鉴于目前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校以后,在思想上,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重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特征和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要使学生明确艺术的特征与功能,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上,要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建立适应新课改基本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门类的艺术课程,使学生摆脱原来狭隘的审美经验和偏执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审美,即体验、感受、表达,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能,提高对艺术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艺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等课程,要求学生能处理好文化理论课程与艺术文化、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在办学方向上,要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面向社会,加强和中小学的联系,并参与中小学的一些艺术教育活动、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活动。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艺术教学的实践探究,对艺术文化的“综合”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和整合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对教材、教学的研究能力。在培养模式上,也要改变以往的以专业为中心的对口培养,转向重视综合、全面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适应新课程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改变过去用一种模式“塑造”所有学生的培养模式。我们要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的师资才能胜任艺术课的教学,才能加快艺术课程的全面铺开。

艺术课程的实施是当今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解决目前艺术课师资匮乏的现状,就必须加紧培养能够准确把握艺术课程基本理念的、能自如驾驭艺术课堂教学的、具有高素质的艺术教师。如果我们的中小学艺术课教师能把握好课堂的教学,那么,艺术课堂就会真正成为孩子们尽情体验艺术、纵情表现艺术、激情创造艺术的殿堂。

注释 :

①缪胤,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艺术教育的回归. 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②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第188页.

③④滕守尧.综合不是机械叠加——普通高中艺术课程解析.中国教育报,2005—4—1(5).

⑤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

参考文献 :

视觉传达艺术课程范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视觉传达人才;创意产业发展;培养策略

在当今的数字信息媒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一跃成为众多生产企业中十分有前景的企业,它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希望能够通过文化艺术来使我国的经济能够又好又快发展。然而,面对文化创意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困扰产业发展的瓶颈出现了,那就是文化创意人才的极度紧缺,这个困扰已成为企业、政府、大学十分关注且亟待解决的热门话题。

1.高校视觉传达人才培养现状

1.1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差距

视觉传达培养目标学院教育方向过于模糊,程序太多,相关行业的竞争力也很大,但缺乏专业化的具体的有目标的强化训练。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传统的方法,或略有改善,但仍然不能反映高校学生所具有的创新和全球设计能力的实际情况。广泛的计划可以让学生对于具体的工作要求一无所知,学生就业后也不一定会从事相关的工作,及时去应聘了相关的工作,仍不能达到行业对专业人士所规定的条件。

1.2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视觉传达教育的中国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熏陶太深,从而导致故步自封,不能立足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多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兼职上课,如《素描设计》《色彩设计》等,有些高校视觉传达专业课程的大学所配备的相应的师资力量过于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已经被传统的素描和色彩的教学方式所禁锢,导致学生思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1.3实践环节力度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时间都只是进行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环节严重脱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薄弱,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关注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实践操作和行业实际严重不符,很多学生学到最后了都不指导自己学的是什么,设计工作更无法顺利进行,学生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特点和趋势一无所知。同时也有很多的学生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实习的时候选了别的行业,这些情况都导致视觉传达类的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就业成为一大难题。

2.文化创意产业下高校视觉传达人才培养策略

2.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视觉传达教育理念

艺术本身是一个个人的内心,感受的充分直观的表达,个人和个性化在艺术上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因此,在对视觉传达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帮助其树立市场意识十分关键。同时,要及时对市场进行评估,更新教育理念,梳理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使教育系统的艺术课程设计能够得到全面的革新和重建,保证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2.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训教学为主线的创新型视觉传达教育体系

视觉传达教育中的文化创意产业要注意从更深层面进行革新,树立对市场的正确认识,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培训的力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身技能。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教育是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学习中求发展,它对学生所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也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同时必须具有独立分析的能力。创新教育体系的设计更强调创新系统设计专业的学生充分掌握学习方法和设计思路,锻炼学生立足于宏观经济,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提升其创造能力。要立足于当前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培训,使学生的能力与教育系统的设计目标紧密契合,保证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2.3探索机制创新,建立以工作室制为依托的教学模式

目前,教学系统的方法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主流趋向,建立教学工作室制,为主线,以张贴要求的能力在理论工作建立在标准的程序模块的内容,让学生同时能够接受教师培训和专业培训,使得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学生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上在低年级就已经完成,和普通教育的视觉传达不一样,所涉及的方面更广;在选择设计模块、平面、环境、产品等时,学生可以选择运行机制的发展,教学模式十分灵活多变的,每个专业方向在专业教学与转向特性都有着明确的风格,工作室负责对专业导师的技能培训,学生可以独立进行思考和设计,自主选择是否加入到工作室的学习中来,即“术业有专攻”。

2.4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配以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评价要立足于当前行业环境和明确的思想的基础上,能够有效保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对视觉传达类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时,必须要考虑到发展评价对于视觉传达的重要意义,对具体情况以及概念都要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结合视觉传达行业的标准进行评价,以确定学生评估计划,使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总体而言,大学的设计教育应特别注意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保证学生在步入社会时能够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超阳,王伟忠.文化创意产业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析[J].包装世界,2010(04):58-59.

[2]赵汇鑫.文化创意产业中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讨[J].四川戏剧,2011(04):88-90.

[3]徐耀东,邵晓峰.创意人才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130-133.

视觉传达艺术课程范文4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戏剧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学院建立了广泛的国际联系,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十余所学校、国际机构团体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经常聘请国际专家来院讲学、排戏,学院的专业教师也经常受聘到国外讲学访问,共有五十多国家地区学生来我院留学、研修。学院的演出团、教学小组也先后赴新加坡、日本、英国、意大利、德国、美国、韩国、比利时、罗马尼亚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演出,交流教学实践。学院先后主办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国际小剧场戏剧节。

艺术名校 学府庄严

上海戏剧学院一直被社会各界赞誉为“明星的摇篮”,是中国的艺术学府。在建校68年的漫漫历史进程中,上海戏剧学院为中国培养了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家、文学家、设计大师,同时她也是历届追求卓越与梦想的中国青年才俊向往的求学圣地。

王牌专业 名师执教

上海戏剧学院是培养戏剧、影视、播音与主持、音乐、舞蹈等专门人才的综合艺术院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全国莘莘学子所向往的全国艺术殿堂。汇聚了上海戏剧学院的知名教授、行业领军人的联袂教学,成为学生们来上戏深造,成为一名上戏人的强烈愿望,也是上戏学子引以骄傲的荣誉。

二:上海戏剧学院国际艺术课程简介: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戏剧专业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拥有广泛的国际联系,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国际教育机构和团体保持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经常聘请国际专家来院讲学、排戏;学院教师也经常受聘到国外讲学访问;迄今为止,已有五十多个国家地区的学生来我院留学、研修;学院的演出团、教学小组也先后赴新加坡、日本、英国、意大利、德国、美国、韩国、比利时、罗马尼亚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演出,交流教学与演艺实践经验;学院先后主办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和国际小剧场戏剧节。

三:上海戏剧学院国际艺术课程特色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留学国际班,依托上海戏剧学院的艺术教育资源和海外学术交流资源,通过语言、艺术课程培训以及人生规划咨询服务等一系列项目,为学生提供“留学规划—语言准备—专业培训”的一条龙服务,创造去海外优秀艺术学院深造的机会。

四:上戏国际艺术课程优势

我们最国际——整套国际艺术教育的先进课程体系;

我们最专业——获得国际艺术奖项的大师团队;

我们最了解——国外学校筛选学生的标准和流程;

创造成功者——通过我们的课程,成功获得去海外顶尖艺术类院校深造的机会;

五:国际艺术课程覆盖的专业

影视制作,服装设计,3D动漫,平面设计,视觉传达,建筑设计,音乐专业,工业设计,纯艺术,插画专业,数字艺术,游戏设计等

六:国际艺术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

上海戏剧学院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去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高质量完成作品集,达到国外顶尖艺术名校的申请标准,冲刺国际名校和奖学金。

2、课程特色:

(1)英语+作品集培训+适应性课程并行,为学生量身规划课程方案,切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适合的留学计划;

(2)教师采用上海戏剧学院专业老师,采用导师制,小班教学模式,提供全方位辅导;

(3)艺术专业交叉培养,多元化学习,完成作品集培训,课程内容丰富。

3、课程优势:

(1)艺术类出国留学的选择:全国的针对艺术、设计、时尚、传媒类专业的国际预备课程。

(2) 小班授课和互动与启发式教学:小班授课形式,引入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熟悉国外的教学思维模式;

(3) 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艺术专业课程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艺术专业能力以及艺术修养;个人演讲课程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项目研究及个案调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以及创新能力;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开放式论文撰写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等。

(4) 专业授课及专职辅导员团队:上海戏剧学院及国外艺术名校特派客座教授联合执教;配备专职班主任、教学助理、专业课助教,生活老师全面管理 。

(5) 双语授课,高质量教学保证:聘请资深教师双语执教;原版英文教材为主,并搭配中文教材,确保学生掌握并理解专业知识。

(6) 留学服务全面可靠:最专业的留学专家顾问团队为学生提供留学手续办理以及抵达后续等优质服务,确保留学签证的高成功率,并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五:国际艺术课程时间规划

时间规划表:

学习流程(时间:一年)

1、9月初-11月,400学时英语培训,参加IELTS考试;

2、10月-11月,80学时作品集专业培训,完成专业作品集;

3、11月-次年1月,200学时英语培训,参加考试考出理想语言成绩;

4、12月-次年3月,准备申请材料,提交申请;

5、次年3月-6月,准备院校面试,收获学校录取,办理签证;

6、次年9月,进入大学学习。

六:国际艺术课程费用

学费:¥88,000元

学杂费:¥3,000元

住宿费:¥6,000元

特别说明:以上收费标准为2015年标准,2016年学费敬请等待官方。国内学费不含学生住宿费、考试费、个人生活费用、护照费、公证费、美国使馆签证费及赴美机票等个人相关费用。中介服务费按照申请国家另算。

七:适合人群

零艺术基础,语言能力弱的高中学生

转专业申请艺术留学的在读高中,或高中毕业生

八:招生与报名

报名要求:学生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及高考成绩单、专业考试成绩单及一寸彩色免冠照片4张。

九:报名流程

1. 报名后需参加初试,内容包括:

语言学习能力及表达能力测试

艺术创意潜力测试(非艺术专业)

色彩、构图、造型能力等艺术基础能力测试(艺术相关专业)

2. 初试由上海戏剧学院评审,初试成绩寄往国外艺术院校审核,合格考生将获得录取通知和留学协议;

3. 收到录取通知的学生需将留学协议书和确认函的复印件寄回上海戏剧学院,以便学校确认注册,办理入学手续;

报名费: ¥800元(含考试费、DHL中美往返邮寄费、资料翻译费)

报名地址:中国上海华山路600号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邮编:200040

报名网址:sta-lx.com/

办公室报名电话:021-51879607

全国免费报名电话:400-005-2500

华山路校区:上海市华山路630号

浦东校区:龙东大道4328号

汇款方式:

账户信息:上海戏剧学院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延安路支行

银行汇款账号:3100 1539 7000 5001 2523

视觉传达艺术课程范文5

摘要:

对形态构成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发展脉络作了梳理,通过对比形态构成与绘画课程在建筑学基础教育中的作用,着重强调了在形态构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抽象造型能力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形态构成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形态构成;抽象艺术;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TU-4;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01-04

形态构成教学的开展拓展了新的造型艺术领域,开拓了学生在视觉语言、造型方法等方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学生超越固有经验的束缚,寻求多种造型语言表达的可能性,培养视觉艺术形象的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态构成学所涉及的形态美学和构成原理,不仅包含现代设计在视觉传达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艺术规律,而且具有现代设计的基础特性。这种特性对于受教育者在艺术形态的探索和美学规律的把握上起着重要作用。

一、形态构成教学模式之沿革

早在近一个世纪前的包豪斯就在现代设计教学中将形态构成作为重要的基础教学课程,并且强调该课程技术与理论的统一,注重多样性和完整性。其中,康定斯基、保罗·克利、伊顿等现代抽象艺术大师所作的深入研究都为形态构成作为一门学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康定斯基不仅对抽象形态有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而且在理论方面也有独到的建树。保罗·克利在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规律变化等方面研究非常深入。伊顿在抽象的形态、色彩和质感的造型方法上进行了实践和探讨,并对几何形态等抽象艺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为现代造型艺术,尤其是抽象艺术的教育体系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促使日本的设计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朝仓直巳是日本对现代形态构成做全面系统研究和传播的重要人物。《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学教授Francis D. K. Ching的重要著作,书中应用构成的原理全面地阐述了建筑的形式和空间的形成,以及如何有序地组织形式和空间。该著作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广为传播,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初形态构成传入中国以来,形态构成

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和各类艺术设计专业都将形态构成作为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建筑设计包含的内容丰富多样,它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采用合理的技术、可行的经济方案,还要考虑建筑与环境、历史文脉的延续,以及思想性的表达等等。但所有的构思和设想最终都要通过外在的建筑形态表现出来,设计者在掌握了建筑形态的形式、组织和变化的规律后,运用形态构成原理,可以更科学、理性和更具有创造性地进行建筑形态设计。现代建筑造型的发展与构成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虽然现代建筑造型与构成艺术之间也存在诸多差异,但是它们在对时代的表现、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表现上都具有共同的话语。因此,可以通过对构成艺术的探讨,为建筑造型艺术开拓创造性思路,寻找发展方向[1]。

二、形态构成与传统绘画课程的比较

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一般要求具有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这在建筑学专业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已经得到了印证,业界也具有共识。长期以来,中国高等院校建筑系科的艺术教育更多的还是一种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艺术课程还主要侧重于传统的绘画训练、效果图的表现技法训练等。绘画训练课程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形象的表现力,以及审美能力等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抽象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不可回避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形态构成是一种革命性的艺术形式,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抽象,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利用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达。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0世纪初的抽象艺术影响范围既包括现代主义建筑也包括当代建筑;既包括主流性的建筑也包括先锋性的建筑。可以说,抽象艺术的观念和视觉语言已经深入到了建筑的内核,与建筑融为一体。对抽象艺术的理解更多地表现在它可以促使学生对传统观念的反思,促使艺术与建筑学科之间的交叉,这也将起到拓宽学生建筑创作思路的深度与广度,顺应当今建筑发展多元化需求的作用。当下,只有

对艺术课程进行全新的定位,进一步完善建筑专业艺术课程多层次、多方位的设置,包括对学生进行现代艺术观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准和职业修养,才能使建筑教育变得更具实际意义。

纵观中国近代以来建筑学艺术课程的设置,在新环境下,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从建筑学专业所需艺术修养的深度与广度去思考,如何开辟一个新的教学思路,走出狭义的传统教学,重视对绘画语言规律、绘画表现方法的研究,以及绘画技巧与专业的结合度,以求最大限度地做到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

从广义上讲“构成”一词具有“组合”与“构筑”的含意,体现了一种创造行为。构成学在内容上对造型要素“点、线、面、体”和色彩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这些现代设计中最基本的视觉元素进行了科学化、理性化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事物形态的各种构成关系、组合规律及美学法则,将客观事物的本质要素抽象出来,按照美学规律和构成原理,重新解构、整合,创造出新的理想的形态及组合方式,并且注重不同材质的表现力。这种科学的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奠定了一个较为纯粹的现代设计基础体系,从而打破了以往传统设计教学模式,使现代设计教育从工艺美术的“装饰主义”风格中摆脱出来。

视觉艺术教学在建筑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画”上,还要“做”,更要“想”。把艺术教育作为通过动手进行的感觉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审美判断力,使其面对纷繁复杂的对象时,可以作出美的选择。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发现和如何思考上。

三、形态构成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抽象造型能力

形态构成注重点、线、面等抽象形态的组合与重构,强调理性的因素,注重内在的数理秩序。以培养学生的抽象审美能力为训练目的,形态构成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造型创造能力和建筑设计能力都具有直接的、重要的意义。

建筑设计创造空间形态的核心仍在于实用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生活空间的真正机能决非仅满足于物质的机能。今天,生活的意义及人类的欲望不仅表现在表层的物质性,更多的是要考虑人在文化、心理等诸多精神层次的诉求。仅就空间而言,人类既需要物质的空间,同时也需要精神的空间。人在物质的空间里要舒展自己,并在适合自己的空间中体会到愉悦与快乐,所以,在形态构成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中逐步掌握这种被称为“美”的品质,是空间形态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2]。

抽象造型能力与审美创造力如何有效地结合是形态构成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从以下4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具体实践。

具象与抽象结合。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审美观念和形式也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具象的艺术形式和抽象的艺术形式都应该有自己适当的地位,相辅相成。具象的艺术形态注重对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模仿与再现,具有表义性特征。传统的美术教学多以写生的方式状物寄情,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具有它自身的优越性,但从现代建筑设计的基础训练方面来看这种教学体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艺术中的抽象形态传达自身的符号信息,具有表现性特征,对于认识和把握形体结构、比例尺度、材质色彩和空间关系都具有有益的启示,形态构成的美感法则是于单纯中求变化、对比中求调和、节奏中求韵律、联想中求意境、多样中求统一。通过形态构成的训练(如图1所示),加强学生对抽象形态美感的认识,让其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形态创造的自由。审美能力与形态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具象与抽象的结合训练中能得以最充分的实现。

平面与立体结合。有意识地强化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训练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用图纸记录制作完成的各个步骤,从平面演变到立体完整的构思过程,强调从平面到立体的内在关联性。立体构成形态具有三维空间的形态特征,其材质肌理与构造的特性可视、可触摸,在制作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切的造型体验。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训练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造型能力和综合的思维能力(如图2、图3所示)。

造型与材料结合。细腻、粗糙、光洁、柔软、坚硬等肌理特性是人们对不同材质的不同心理感受,与传统造型训练方式比较,现代艺术和现代构成对材料的拓展应用为视觉美感的新形式开拓了新的可能性,不同材质的肌理特征给形态构成造型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手段,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心理感受。金属可以铸造、锻压;木、石可以雕凿;泥土可以塑造。材质的性能各异带来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制造方法,形态构成与材料的属性密切相关。材料的加工制作过程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驾驭材料的能力,这为形态构成创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纯粹构成训练与目的构成训练结合。纯粹构成训练就是在教学中对造型的诸要素进行纯粹性与抽象性的研究。目的构成训练则是经过纯粹构成训练后,逐渐增加相关专业设计语言学习的过程,因此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构成教学的训练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但两者又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成教学训练体系。如图4作业,从最初教师对作业的要求到学生构思完毕都是在纯粹构成训练的模式下完成的,但作业完成后可以看到:构成作业中也具有某种目的构成的因素在内,面的组合造型已经具有建筑的某种形态特征。图5的建筑造型就是以面的构成为主的造型语言。此类型的构成练习结合了纯粹构成训练与目的构成训练的构成练习,从教学效果来看收效甚好。

在设计领域中,形态构成对形态的分析、发现和创造所展开的思维观念是科学的、理性的。学习形态构成是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设计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通过举一反三,一定可以渗透于各类有关形态问题的设计与创造之中,为丰富生活中的形态设计创造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四、结语

建筑的造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表达某种构思或情感时无法像写实性绘画或雕塑那样具体逼真。建筑大多用抽象的方法来造型和表达意境,这一点与音乐艺术有相似之处,因而有人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形态构成中所研究和探索的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如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平衡、和谐与对比等,在建筑造型设计中也是客观存在和广泛应用的。在造型训练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和造型技法,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形态构成能力有较大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建筑造型设计能力。这也正是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教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 叶蔚冬,魏春雨.从平面构成到建筑造型——关于建筑造型的一种思维方式的再认识[J].华中建筑,2002(4):38-40.

[2] 陈方达.平面构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On form composition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CHEN Fangd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0, P. R. China)

Abstract:

视觉传达艺术课程范文6

摘要:装饰艺术设计已不是传统的文化价值意义,而是与现代社会经济市场息息相关的学科,它将改变一个国家的创新设计能力,提升民族多元化社会形态的价值观念。在此意义上,高校的装饰艺术学科也因此改革,与市场接轨,产学结合。

1装饰艺术的产学新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化经贸商圈的形成,使被装饰的主体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

装饰艺术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广泛,结合紧密,如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日常用品装饰如服装、首饰、商品包装等等,几乎一切工艺领域均与装饰艺术有关。从其与装饰主体的关系看,它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必须从属于主体,即装饰是从美感的角度来标明主体的特征、性质、功用以及价值。另一方面装饰艺术亦可从主体当中独立而出,显示出自己的审美价值。

现代装饰艺术设计是由许多专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促进而构成的,是一门内容丰富并涉及多个设计领域的新型学科。在各设计领域中的装饰设计即有共性又有差异性,既有共同的艺术规律性又有不同专业的指向性。掌握不同的装饰艺术设计和应用知识,有助培养跨学科综合知识结构的复合性人才。装饰艺术课程的学习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主体进行教学,在传统教学中,均以基础装饰图案教学为引导,将装饰艺术主要体现于平面图案、装饰油画、装饰壁画、装饰挂盘、装饰雕塑等主体对象。对于将装饰艺术整体运用于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室外设计、景观设计、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在教学中并未体现出来,如家具设计中欧式家具涉及到华丽的装饰线条及浮雕图案,现代家具的几何图案及装饰线条。

1.1课堂教学以理论引导,实践教学为主,将装饰艺术应用到学生所学专业中。进行针对化学习,毕竟我们的高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三年,在有限的时间里就更迫切的需要学习更有效的知识,这里所说的有效是指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和相关企业。那就需要学习更加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引导,如:①学生所学专业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顺其自然,装点环境,美化生活空间,这是中国装饰艺术传统的主要观念之所在。传统装饰艺术不仅为我们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是取之不尽的宝贵源泉,那么我们就可以以传统装饰艺术为基础,与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应用到壁画中,以油画丙烯画等为主体;可应用到墙面可包括内墙外墙,以手稿的形式或电脑效果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应用到地面,在户外或大型室内场所小型娱乐餐饮场所装饰性的地面随处可见,让人们在休闲的同时享受装饰带来的乐趣,让人身心愉悦,这种应用也可以手稿或电脑效果图的形式表现出来。②学生所学专业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设计语言日趋国际化的今天,视觉传达设计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对图形、文字等元素的高度概

括和简约化特征而面临着设计风格一体化的尴尬趋势,这就对现代设计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定期脱产到行业企业挂职,根据实际需要参加企业生产相关工作向企业学习,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最新的设计理念,最新的材料,这样教师可以更有效的引导学生,还可以向社会聘请能工巧匠,艺术设计工作者担任部分学时,这样既能使学生更快的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能提高美学素养,使得事半功倍!

1.2走向企业,建立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以实训项目为导向,向社会收集设计业务,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既能提高专业水平及创收,又能提高学科建设,还能更快更好的了解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使得学生在毕业前就能以专业的姿态,更好的就业,对口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