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解决对策

农业稳定,国家的粮食基础就能稳定,解决好农业问题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农业问题,经过我党不间断的努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改革逐渐深入,农村、农民和农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粮食增产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积极分析农村科技研发和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在的问题分析

1.1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存在脱节现象

现阶段,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型涉农高等学校和农业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科研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其任务是完成国家制定的科研课题,然后获取相应奖励,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将其作为升职、晋升的依据,在这些科研成果中,很多内容都与实际情况不符,缺乏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导向,重视文字研究,轻视成果应用,重视科技研究,轻视科技成果开发,重视结果轻视成果转化,大多数的科研成果并未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创新活力,科技创新模式十分单一,很多科研成果区域同质化,导致了产学研、农科教分离,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难以有效结合。

1.2市场利用存在问题

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改革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引导相结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但是现阶段,这个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

1.3农业科研能力不足

现阶段,我省基础农业科研研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较少。从最近几年我省自然科学奖的获得类型分析,从事农业科研获奖的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就充分说明了我省农业科研基础力量还比较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2.1加强技术创新

为了更好的适应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甘肃省农业科研人员必须在农作物种子资源、新的农作物品种、旱地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生物技术中、农产品保鲜加工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方面做出突破,做好重大技术创新工作,解决我省现阶段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设备储备日趋下降等问题,确保在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2强化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就现阶段我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来说,存在人才引进困难,现有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科技人员待遇不高,现有的科研手段比较落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较差,项目经费不足。甘肃省科研队伍存在严重不稳定的现象,高层次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些重要科学成果的研究和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和储备。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还必须要加强产业开发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建设应该以培养现代人才为重点,积极争取率先引进重点学科,积极为科研人员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产业开发和高效管理方面的工作环境,建立一支适合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人才队伍。

2.3将深化改革和完善功能相结合

继续深化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和涉农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这两者的分工、不断优化办公结构,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将农业科研体系结构和功能进一步进行优化,进一步促进农业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的合作,将农业科技教育和技术推广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创新部门的功能和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4积极实行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融合的运行体系

积极实行甘肃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和实验站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而企业技术科研中心以企业自身投入为主,从而保证能够形成一个公益性研究和市场化科研开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更好的提升创新能力。

3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我们面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并深入分析这些难题,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最终促进甘肃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艳丽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周平,曹成茂,杨林宽,何花,吴俊,蒋先锋,方小山,梅建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2015(19)

[2]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分解甘肃张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建设任务的通知[J].张掖市人民政府公报.2015(10)

[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山东省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J].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5(33)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文2

一、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河南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村节能减排和农民增收的紧迫需要。近些年,随着河南省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科技创新在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然而,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还远远不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环境压力加大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缺乏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利用率低,残留问题严重,由此造成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制约了农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1.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受财力不足的制约,河南省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也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同时投入结构上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为4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机构的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河南省省级和地市级农技推广部门为国家全额拨款单位,并有一定的推广经费,办公和仪器设备比较完善。而县、乡两级的经费来源比较复杂,在基层财政普遍紧张的状况下,农科经费大多难以保障,这严重影响了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人力资源短缺,素质低下,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和现实落实受阻

1.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河南省每百万人口中的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科技创新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素质普遍低下。

2.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数量少,素质偏低。河南省的农业推广体系分为省、市、县、乡四级,共有职工54万人,数量上不足,尤其是在最基层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尤其不足;另一方面,科技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在全部人员中,大学以上学历者只占15%,能够从事技术示范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屈指可数。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人口的教育年限仅为737年,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总规模依然很大。农民的小农意识浓厚,科技观念比较淡泊。河南人多地广,经济发展比较滞后,长期以来,农民逐渐养成了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的生活状态以及凭借经验进行劳作的习惯,对新科技缺乏了解和不愿意去了解,这直接阻碍了科技在农村的传播和应用。

(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农业科学技术实效的发挥需要通过农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来实现。由于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造成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不足,转化率低下。

1.农业科研、推广和应用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农业科研、推广和应用三者之间缺乏横向的和纵向的联系和协作,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2.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不高,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结合不密切,技术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鉴定验收合格的成果多,但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并能产生预期效果的成果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

3.农业技术市场不成熟。在长期的的背景下,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农业技术市场非常落后,缺乏结构健全、市场开拓能力强、掌握必要农业科技的中介组织。

(四)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水平低下,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河南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社会联系和内部的凝聚力。目前河南省农业组织化程度只有276%,有2/3的农户游离于农业产业化组织之外,处于分散经营,自找市场的状态。即使是处于专业化的组织之中,组织化的程度也很低,松散型居多。在产业化水平方面,农产品加工程度只有45%,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有4万多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不足10%,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仅占349%.这种在小块土地上分散经营的劳作模式,既增加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本,也增加了农户的风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二、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关键。要推进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就必须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贯彻和落实,河南省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然而,现实的投入力度却远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资金短缺,不仅影响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开展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行,也影响到农业科技知识在农民中的普及。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建立河南省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其次,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实现多元化。在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上,也应该加大金融对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科研单位和部门也应积极寻求其他的资金解决途径。使得各个渠道的资金得到整合,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最后,优化资金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

(二)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以科技创新推动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不进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和推广队伍,以促进农业科技的有效输出,而且需要及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塑造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以便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输入和合理利用。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和鼓励有志青年加入农业科技创新大军,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懈奋斗。

2.扩展科技推广人员的数量,提高他们的素质。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措施,充实和稳定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同时,还要通过对技术推广人员的定期培训,使他们不仅要懂技术,而且要善推广,把农业科技及时有效地传授给农户。

3.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农民素质文化水平低下,直接制约了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受。对于人口众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的河南省来说,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降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的比例;其次要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开展以农业科学技术为重点的专题讲座,强化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最后,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脑等大众传媒,宣传农业科技知识,破除部分农民迷信经验而忽视科学的陈旧观念,提高他们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深化体制改革,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要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新兴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在科研机构的设置上彻底打破行政体制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学科分割的重复建设局面,充分利用各地区具有创新优势的科研资源,建成布局合理、良性运作、优势互补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改革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制度,使得有限的经费得到合理的规划和使用,只对那些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并能产生预期效果的科研成果进行资助,减少和杜绝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

其次,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现有科技创新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调动他们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配置和优化人员结构,稳定人才队伍。

最后,改革农业科技创新奖励及分配制度。在奖励和分配制度上,要合理拉开差距,对那些在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要进行奖励,分配制度也应该向踏踏实实搞科研的人员倾斜。通过改革,在各个科研机构内部形成你追我赶的激励竞争机制。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条件保障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工作,需要科研基地、科研设施等各方面的条件保障。

首先,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提供更广阔的物质平台,确保全省区域内科研设施都能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其次,创建多层次的覆盖市、县、乡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实践基地。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 我国 农业科技 创新水平

1.前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也是一个农产品消费大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农业,坚持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已被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以及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所证实,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以及农业科技新革命的浪潮的国际背景与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瓶颈”的国情,更突出了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加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进行探讨。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府对农业科技供给的数量较少。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出于宏观上的安全需要,确实有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使农产品产出最大化的意愿。但是,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在对农业投入比对非农投入获利机会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又使政府的偏好处于管理者的中立,对农业科技的供给意愿不高,甚至也出现“寻租”现象。

第二,农业科技机构对农业科技的供给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机构本来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的“龙头”,但是在政府对农业科技经费供给不足的硬约束下,农业科研、科技推广及农业教育部门面临生存危机,从而对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意愿低落。

第三,农业科技供求的成果不能相互吻合。我国农业在科技供给与农业需求方面“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科研机构所提供的科技成果没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成果又是“望断秋水”,而且这种科技供求的成果错位也缺乏有效的“止损机制”。

第四,农业科技推广效果不佳。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主要运用“科技示范+行政推动+农资服务”的“技权物结合”的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

3.如何加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1)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争取移动公司、电信公司等的支持,加快县(市、区)、乡(镇)信息化体验中心(站)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服务“三农”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继续推进我市农村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农民结合自身优势科学生产经营。抓好专业镇的技术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专业镇的技术创新能力。

(2)加强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要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框架,结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通过现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野外台站建设等专项经费渠道,配套部门实验室、农作物改良中心、质检中心建设等经费投入,建设必须的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基地、野外台站、信息服务中心、网络科技环境等,以增量激活存量,整合各区域及全国农业科技资源,建设能满足各区域及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专门制定“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专项资金,对口扶持国家创新中心、各区域创新中心和试验站的建设。

(3)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要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多渠道地开展培训。对于农业科技培训要充分发挥农业学校和各类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要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同时,要整合资源,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形成合力,促进培训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因地制宜地传授和推广农民所需的农业适用新技术,提高适用技术的普及率,使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文4

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

1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山西狠抓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十分薄弱,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1.1.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主体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包括产、学、研3个内容。省属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在“板块结构”的格局下,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问题尚未能很好地解决。

目前,存在山西省农业产学研脱节的问题。一是农业科研机构重研究轻推广,导致许多科技成果与经济脱节、与产业脱节,无法进人农业产业化环节;二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没能参加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选题和立项,农业产业化环节对农业产业技术需求的变化,无法及时反馈给农业科研单位;三是各大院校设置学科和专业不合理,在生产和市场2个环节中,没有培养出它们急需的人才。

1.1.2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有缺陷一是科研人才流动机制不顺畅。虽然农业科研队伍和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基本健全,但其内部缺少动力,人员流动性也不合理。二是多年来用人制度陈旧,激励机制不够。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得不到相应的奖励和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对成果创新的动力。三是许多高水平人才流失。山西省主要人才指标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尤为严重,而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缺乏,又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

1.1.3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组织机制不健全一是农业科技决策政策有待完善。无论是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还是农业技术推广,都要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但政府对农民需求缺乏调研,导致大量科研课题对当地的生产发展促进作用不大,科技成果也无法有效地进行转让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共享仍然落后。市场上迫切需求的技术及成果,农民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去获取,实用技术没有有效到达农户手中%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不强。由于农户自身观念落后、素质较低,科技意识淡薄等问题,直接制约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

1.2农业科研创新保障条件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完善,需要经费、人才、设施等方面的保障。首先,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且又存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科技创新计划缺乏衔接,资源配置缺乏协调,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甚至部门内部本不应该出现的重复建设、重复研究、重复引进的问题'二是推广手段落后。乡镇一级农技人员的专业知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服务手段落后,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服务功能的发挥。技术推广往往是请专家教授讲上一两堂课,没什么实质的作用。农民的培训也最多只是开一堂学习会,放放光盘讲座和发发材料而已。三是基层农业和农村服务机构的办公场所简陋,设施陈旧,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和创新的时间较少,有的地区植保站、防疫站等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无法保障农业的安全生产。

1.3政策机制缺陷

农业科技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一是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没有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量社会力量不敢进人农业领域。二是缺乏保障机制,气候、市场因素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没有政府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和社会保险机构的参与,农民收人难以保障。三是从财政上讲,没有金融机构的专项惠农贷款支持机制和制定相关的涉农政策,必将影响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良性运行。

1.4企业创新能力不高

随着科技创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提高,涉农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曰益突出,但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来看,山西涉农企业中设立了科技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例较低’技术开发能力还比较薄弱,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而且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严重不足。

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要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生产和研究的有机结合,推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发展具有山西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1农业知识创新系统

创新主体以政府主办的科研机构为主,包括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类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省部属科研机构,它们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主要承担着技术研发的作用,其公共科研活动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战略性,事关区域内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创新问题研究,并且在工作活动过程中不断教育培训出大量的科技人才,把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2.2农业技术创新系统

逐步推进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要以新产品开发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为重点,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突出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同时,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2.3农业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系统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是把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连接科研机构、高校、涉农企业、农民等创新主体的桥梁和纽带,使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各类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构成主体包括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2.4农业科技政策环境系统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政策环境系统,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如专利法、知识产权法、技术合同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提供适宜的软环境,以规范技术市场的交易行为,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保障技术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农业市场的良性运转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政府在此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

2.5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系统

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主要任务。一方面,根据山西省的农业特色,着力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农业学科带头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推广应用人才。另一方面,根据农户实际需求和文化水平等,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的科技应用能力。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策措施

3.1逐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以新产品开发和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多元化投人,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动机制,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活力,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山西已经从2012年开始着手建立30个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20个以上农业科技重点实?94?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和培育15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学研联盟,推进山西特色动植物资源开发,争取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

3.2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强乡镇农技站条件能力建设,配齐乡镇站(区域站)农技人员,每个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农技人员和动物防疫员。深人推进农业科技进村人户,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加强队伍管理,落实岗位职责,明确服务责任,强化考评机制。二要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大户联合共建农科教结合综合基地和农村科技服务站点三要设置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扶持和发展县级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形成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科技进村人户等多种模式,促使山西省农村科技服务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3.3构建农业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全省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农作物品种、实用技术、农情资源等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建设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500个,乡镇服务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00个。推动信息服务网络化,资源管理数字化,实现推广人员与农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自由的双向沟通交流,打造包括农业公共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灾害防治、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农业科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3.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方面建设3.4.1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及工程和重点学科、科研基地的建设,培养引进一批农业科技急需紧缺人才,培育认定一批优势农业科研领域领军人才;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农村

3.4.2引导各类人才服务农村通过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优化农村管理人才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提升其服务能力。

3.4.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结合农业科技讲座、科技咨询、农业主导产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进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培养乡土能人1万名。

3.5有选择、有重点发展优势领域

    3.5.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要更加注重技术集成,策划生成一批适合山西省需求的农业技术,并以培训和示范为手段,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利用山西省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争取并实施好园艺标准园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开展科技进村人户和实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和示范县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和示范,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3.5.2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县域经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与农户按照合作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创新;本因分析

1 问题的提出

给中国改革开放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适应目前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不能满足现阶段“三农”问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低效率运行。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数量本来就不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而且多数已转化的技术的应用率、普及率也仅为30%左右(黄国勤、刘宜柏,1999)。现行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如此低效运行,不仅浪费了有限的科技资源,也直接影响了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目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运行的问题有37个,即:(1)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2)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3)创新资金来源单一;(4)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完善;(5)缺乏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6)创新人才缺乏;(7)农民不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和参与者;(8)技术传播不畅;(9)投入结构不合理;(10)企业规模偏小、管理不善、融资难、投资的短期行为、科研人才匮乏;(11)科技基础设施落后,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12)科研资金不足;(13)科研人员待遇差;(14)科研项目资助强度弱;(15)科研人员工作主动性差;(16)科研机构创新活力不足;(17)科研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18)企业创新能力不足;(19)基础研究储备不足;(20)科技创新体系整体创新能力不足;(21)研究课题分散、重复研究;(22)科研成果质量低;(23)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24)融资渠道过窄;(25)投资政策非农偏好;(26)推广队伍不稳、素质低;(27)推广资金投入不足;(28)推广人员待遇差;(29)推广体系不稳;(30)推广效率低;(31)科研选题与实际需要脱节;(32)技术有效供给不足;(33)中介机构组织未能有效发挥;(34)成果转化率低;(35)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系统运行效率低;(36)自主创新不足,科技储备下降;(37)综合性重大成果少(见图1)。

2 本因分析法的解题思路

本因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1)列举问题,并对诸问题进行恰当的描述;(2)梳理问题的因果关系并据此构造“本因模型”;(3)利用本因模型找出“本因”;(4)对本因模型进行定量化处理,构造系统对政策影响力的传递函数;(5)利用计算机模拟各种解决方案(“政策”或“项目”)的实施效果。

与“因果关系图”(即“本因模型”)有关的基本约定有:用方框表示“问题”;用有向线段表示因果关系,称为“因果键”,其中箭头指向结果,箭尾发自导致产生该结果的影响因素。“问题”和“因果键”的不同组合代表着不同的概念。

3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本因模型

通过对37个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我们构建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因果关系图(即本因模型,Root Cause Analysis,RCA)(见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有5个问题只有箭头指入,没有箭头发出,说明这5个问题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所表现出来的终结问题,它们分别是:“成果质量低”、“成果转化率低”、“系统运行效率低”、“自主创新不足,科技储备下降”和“综合性重大成果少”。

同时,也可以看出,有10个问题,它们只有箭头发出,没有箭头指入,说明这10个问题是产生上述5个终结问题的本因。这10个本因分别是:(1)“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包括“利益分配不科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评审制度的不合理”、“科技计划管理不力”等3个问题);(2)“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包括“农业科技创新动力单一”、“机构布局不合理、管理条块分割、缺乏协作”、“学科专业设置过窄”、“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缺乏有效协调机制”、“产学研互动机制不完善”、“推广体制不合理”等6个问题);(3)“科研资金来源单一”;(4)“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完善”(包括“市场和中介组织不成熟”与“中介机构组织管理不规范、功能不全”);(5)“缺乏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6)“创新人才的缺乏”(包括“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高级创新人才”、“农业科技管理人才缺乏”等两个问题);(7)“农民不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和参与者”;(8)“技术传播不畅”;(9)“投入结构不合理”;(10)“企业规模偏小、管理不善、融资难、投资的短期行为、科研人才匮乏”。

图1还显示了:“农业科技创新力不足”与“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中的关键问题。它们在模型中,只有既有箭头指入,又有箭头发出,而且箭头的个数都在5个以上。

4 模型定量化处理的结果

运用专家评分法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诸问题的影响力进行了估计,取得每个因果键的参数估计值后,就可以计算各个本因对终结问题的影响程度了。定量化处理的结果如下:

(1)对终结问题“成果转化率低”影响程度比较大的前3个本因是:“创新人才的缺乏”、“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它们的影响百分比分别为30.0%、25.5%、12.0%;

(2)影响终结问题“成果转化率低”的本因有8个,其中影响最大的本因是“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其影响百分比为36.8%,其次就是本因“缺乏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其影响百分比是22.9%,排在第3位的是本因“企业规模偏小、管理不善、融资难、投资的短期行为、科研人才匮乏”,其影响百分比为12.0%;

(3)对终结问题“系统运行效率低”影响只有4个本因,即:“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科研资金来源单一”、“缺乏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和“创新人才的缺乏”,影响百分比分别为51.0%、4.2%、15.8%与20.0%;

(4)对终结问题“自主创新不足,科技储备下降”,影响程度最高的是本因“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影响百分比为16.6%,其次是“创新人才的缺乏”与“投入结构不合理”,影响百分比均为12.0%;

(5)影响终结问题“综合性重大成果少”的本因有8个,其中影响程度大的前3个本因是:“农业科

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创新人才的缺乏”,影响百分比分别为:27.8%、40.0%、20.0%。

在10个本因中,“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科研资金来源单一”、“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完善”、“缺乏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支持体系”、“创新人才的缺乏”、“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管理不善、融资难、投资的短期行为、科研人才匮乏”等7个本因都影响了5个终结问题中的4个;只有“农民不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和参与者”和“技术传播不畅”这两个本因影响一个终结问题――“成果转化率低”。

5 模拟方案的测算结果与政策建议

根据本因模型定量化初步研究结果,针对6个本因(即:“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缺乏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创新人才的缺乏”、“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管理不善、融资难、投资的短期行为、科研人才匮乏”)相应提出了解决方案,并进行模拟测算与评价。结果发现:对5个终结问题的直接响程度比较大的有“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不尽合理”、“缺乏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管理不善、融资难、投资的短期行为、科研人才匮乏”。直接影响程度一般的是“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尽合理”与“创新人才的缺乏”。

根据上述的结果,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本文对解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的6条政策建议:

5.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及农业科技法律法规体系是建立法制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战略和历史意义的重大命题,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问题,尽快制定有关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的法规,完善农业技术市场、中介组织,以及从根本上解决在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上“以言代法”、“有言也不执行”和受制于领导者的好恶及更迭等问题。它包括:一是要建立规范的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要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三是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的法律、政策体系。

5.2 继续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的改革

继续对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尽快调整农业科研机构、优化布局,完善科研机构整合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与专业的设置。其次,要对科技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当前必须彻底改革农业科技立项、科研选题、课题组织、成果评审及职称评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如:改变科技项目立项与委托机制;改革科技经费的管理制度;借鉴国外科研项目、基金管理的经验来进行农业科研项目的宏观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活机构的活力和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完善科技成果评审制度。三是要完善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主要指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及其运行机理。技术创新动力模式包括: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模式、技术供给创新模式、技术创新诱导模式和政府政策推动模式。目前,我国农产品整体上出现结构性过剩,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以政府政策推动为主,综合采用其他技术创新模式,也是生产和市场发展需要。四是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包括科研、教育、推广三部门的协调和推广服务主体之间的协调。

5.3 建立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政府和全社会各界都要积极行动起来,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千方百计造就一大批学科带头人、科技型企业家、高级科技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农民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实施创新人才集聚战略,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科研人才为重点对象,同时通过合理使用科技创新基金,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使科技人员乐业、敬业,不断巩固和扩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通过学术交流、在职培训以及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研究,促使农业科技人员的基础知识、专业技术不断更新和提高,使其密切跟踪世界高科技最新动态,增强其持续创造力。

5.4 加强公共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提高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以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为依托,组织开展农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问题和事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方向性、规律性重大创新问题研究。

提高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强化其自主创新意识;二是积极引导农业科研单位进入企业,与企业结合,改变科研单位游离于企业之外的现象,从组织体系上强化农科教结合;四是加快现有农业企业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企业才有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真正担当起技术创新的主体角色。

5.5 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技术扩散的顺畅

首先,政府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机构等类型)的建设。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扩散的顺畅,还应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的提供,农村青年科技知识培训,以及开展农村家政服务教育,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其次,逐步建立科研、教育、推广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学习和借鉴美国农业合作推广体系的经验,加强教育、科研、推广之间的联系,通过改革财政拨款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成为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积极培育农业科技中介组织。要克服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实现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让农业技术供需之间顺畅沟通。第一,要培育技术市场,加强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以及科技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市场法规,使农业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市场上流通。第二,要培养和发展农业技术中介组织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提供信息、咨询、评估、中介、法律等服务,能减少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技术交易的成功率。

四是发展发挥农业产业化组织,并引导其逐步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体。应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融资、税收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以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涉足农业高新技术研发领域,加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鼓励企业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同时要积极探索一条农业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路径,将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移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以获取更多的生产成果。

五是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国家财政、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园区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创造良好的投融资发展环境,支持园区高科技企业发展,使之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加速创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5.6 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其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效果。要提高农民的素质,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激励农民接受农业科技培训,特别是培训后的相关扶持政策等。如果农民接受科技培训后,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难以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其次,大力开展的多渠道、多形式农民教育培训。加大“绿色证书教育”、“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农民教育培训形式的培训力度。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校等多种有效的途径和形式,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进而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树进,张景顺.应用本因分析法研究农业技术转化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114-118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范文6

>>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分析 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问题 中国大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发展的阶段与创业环境分析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四螺旋分析 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问题现状及其对策 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状况、问题与建议 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蓬勃发展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设计 对试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新定位的思考 农业科技园区预算资金效益审计研究 农业科技园区金融支持研究综述 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大庆市棚室经济发展的调查分析 农业科技园区经营决策的思考 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与思考 国外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基于城乡共生理论的城郊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实践 “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瓜州县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关于批准河北唐山等8个农业科技园区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通知[EB/OL](2012-04-28)[2013-09-29]..

[6] 郝建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41.

[7] 杜彦坤.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绩效及政策环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1(3):53-56.

[8] 深圳市统计局.深圳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50.

[9] 刘丽,马芳,柳艳,等.深圳打造“种业硅谷”见雏形[N].南方日报,2013-07-17(SC06).

[10] 胡爱萍.湖南农业科技创新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283-286.

[11] 林琼,林彦铨.基于态势分析法探讨福建省杂交稻种业的发展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6):48-52.

[12] 石会娟,赵邦宏.基于SWOT分析法的河北省种子产业竞争力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3):86-88.

[13] 胡雪涛.我国种业市场面临的风险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1):210-211,244.

[14] 孟瑞娟,李锁玲,王东,等.刍议我国民族种业的发展策略[J].陕西农业科学,2013(3):243-246.

[15] 陈健鹏.跨国种业对我国种业安全的影响及应对[J].发展研究,2013(5):18-21.

[16] 祝文烽,王松良,CLAUDE D CALDWELL.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及其管理学要义[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4):88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