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内涵范文1
教学目标
1.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分期和性质;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1)通过对文艺复兴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
3.(1)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的认识和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对宗教迷信。(2)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4)通过对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殉难事例的介绍和文艺复兴时期先驱者的大无畏战斗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素养和优良品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文艺复兴运动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的反封斗争,一次思想解放。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宗教改革,使欧洲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文艺复兴的前因后果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文艺复兴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以及自主完成书面介绍材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学会整理,独立形成观点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分析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人文主义”是贯穿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艺复兴各个领域和各项成就的基本依据,也是文艺复兴反封建性的基本体现,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乃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理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常重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运动中,因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尤其是天文学的发展沉重的打击了天主教会,进一步将人们丛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
重点的突破方案
(1)通过讲解“人文主义”的英文单词“Humanism”的构词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相关的小字部分,使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有关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历史,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意大利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以及回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原因,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上的成就,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以及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讲解,并由学生设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成就一览表》,使学生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
难点分析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难点。高中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对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理论更是缺乏了解,因此,较难理解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
难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和思考为何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核心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复兴;文艺复兴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的原因;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讨论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掩护。指导学生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成就一览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文艺复兴
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手段:电教手段应用:使用《创世纪》Flas、相关视频资料和图片;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对比中世纪的绘画作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推测两幅画出现的大概时间,并带着“为什么两幅画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它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开始学习新课。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
详细内容参见“重点突破”。
在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各个方面的成就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掩护?”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封建神学在欧洲的地位、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的来源、当时资产阶级与封建神学力量对比等方面分析。要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资产阶级为什么会以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形式,开始了反天主教会和封建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什么没有公开举起反封建制度的鲜明旗子?”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理解,是理解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的本质的关键。教师“导”正是体现在引导学生的思路集中在“关键”问题上,由此使学生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质。
三、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艺复兴在十五世纪后期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在十六世纪达到?”
这一问难度较大,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思考,使学生将前两节课所学内容与本节内容较好的联系起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了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使文艺复兴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萌芽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基本原因,进而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制作《西欧诸国文艺复兴成就一览表》。有重点的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等人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对比此时的作品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的区别。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详细内容参见“重点突破”
指导学生将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成就与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成就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文艺复兴的范围、时间,认识到文艺复兴在十六世纪达到的史实。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小结
学生回答在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并总结归纳文艺复兴的时间、范围、性质及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有关问题,制作一系列表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设计问题、点拨和适当讲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三节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的背景
2.人文主义
3.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乔托
4.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5.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
6.马基雅维利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1.英国的莎士比亚
2.法国的拉伯雷
3.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哥白尼和“太阳中心说”
2.开普勒和伽利略
3.数学、物理学的发展
4.布鲁诺和弗兰西斯·培根
探究活动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发展的探究活动的设计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酒神精神 人文主义思潮 异同
在14-17世纪,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不堪基督教的枷锁,最终举起了人文主义的旗帜。几百年之后,在19世纪的德国,有着敏锐眼光的哲学家尼采对人生的思考着了迷,大发玄想,写出了《悲剧的诞生》这一名作,他把书中的酒神精神当作锐意革新的思想,无比沉醉,他呼应前人,怀着历史责任感,一句“上帝死了”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同样的惊世骇俗。
一
公元476年,当西罗马帝国的丧钟敲响之后,以信仰为基础的基督教文化代替了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古典文化而成为西方的主流文化。中世纪时代人们遵从信仰,基督教观念深入人心。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原罪与救赎,同时也宣扬天堂与地狱的观念,认为人的一生是罪过与苦难的一生,虔诚信仰和顺从上帝者,死后灵魂便可升入天堂。天堂是上帝和天使们住的地方,是一个极乐世界。但那些作恶多端和不敬上帝的人。死后就会通过末日审判而被投入地狱,灵魂永远受苦。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垄断了一切文化和教育,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妨碍了世俗文化的发展。这就急需一场变革的发生,因此随着经济和政治发展,西欧出现了以文艺复兴为标志的近代化转型。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文主义旗帜,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新文化。通过这一斗争,具有理性精神的近代资产阶级世俗文化取代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而成为两方社会的主流文化。
18-19世纪的西方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更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理性成为解释宇宙现象的唯一钥匙,科学文明带来了巨大财富。却造成了人们心灵的枯竭。在这种历史沉沦中,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与理性主义进行了殊死搏斗。在这样的氛围中,“酒神精神”诞生了,它的发源地是《悲剧的诞生》,尼采在这本著作中最早提出“酒神”概念。这位宁做萨提尔,不想当圣徒的思想家在《偶像的黄昏》中说:“我,哲学家狄奥尼索斯的最后一个弟子。”同样的,在其最后一部著作《权力意志》的扉页上也有类似的一句话:“我是哲学家狄奥尼索斯的弟子。”酒神狄奥尼索斯,原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水果、蔬菜之神。酒神的祭祀仪式通常是人们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情绪亢奋,达到癫狂状态,冲破平时禁忌,放纵,在忘我状态中追求精神超越的快乐。尼采对酒神和酒神祭祀作了独特的理解,形成了“酒神精神”这一概念。它是一种迷醉的状态,个体化原则遭到彻底破坏。“在酒神的魔力下,不仅人与人的联盟重新建立,甚至被异化了的,充满敌意的或受到奴役的自然也与它的浪子――人重新握手言和”。
二
上述是酒神精神与人文主义思潮的发生背景,这两种超越各自时代的思想有着诸多可比性,以下分别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两种精神的异同。
不同的根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人文主义是与古典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复兴古典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核心是强调希腊罗马古典著作中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是一种理性主义的象征,可见,人文主义实际上倾向于理性主义。
相反,理性主义则和尼采的“酒神精神”格格不入。尼采极力要求复苏一种审美文化,这种审美文化以酒神精神为根基,将本能从理性的压制下解脱出来,同时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力,极力倡导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欢乐的审美人生。理性因素隐退,感性、欲望、本能冲动获得了彻底解放,并得以自由发挥,人的本能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人从这一原始的生命力充盈中获得无限的幸福与快乐。非理性主义因素还表现为,尼采将酒神精神诉诸音乐艺术。应该说,艺术活动是带有相当的非理性因素的,它不像科学那样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法则之上,完全与理性主义相对立。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宣称的那样:“现在我们称之为: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终有一天要站到公正的审判官酒神面前。”
不同的受众:大众和超人。
人文主义思潮主张个性自由,它是针对全人类的,其自由的对象是一切背负着封建神学枷锁的人们,一切受宗教体系压迫的民众。它号召人们摆脱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可见人文主义思潮的受众范围较为普遍,是一种大众精神。
尼采的“酒神精神”严格意义上说却是一种贵族精神,它的受众只是尼采所谓的一些“超人”。尼采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提出超人概念,对达尔文主义进行了惊人的发展。从尼采前期艺术理论出发来看超人,超人不过是酒神艺术家的别名而已。一位叫做斯莱德尔的德国学者对此看得很清楚,他言简意赅地指出:“超人不过是酒神的另一面。”尼采认为,超人是未来时代的统治者,是打碎旧价值体系枷锁后产生的新人。酒神精神要求“重估一切价值”,这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尼采理所当然地认为现代的凡夫俗子不配进入这个新时代,他们身上沾满了这个社会的腐朽气味,注定要被一代精英――超人所取代。在《悲剧的诞生》第二十四节中就有如此的例证,尼采把德国比喻为“一个沉睡而深入梦乡的骑士”,“仍然梦想着古老的狄奥尼索斯神话,总有一天,这骑士会在长睡之后醒过来”,消灭一切。很显然,这样的“德国骑士”肯定是于亿万凡夫俗子之上的“超人”。
共同的倾向:反基督。
人文主义思潮是一种与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相对立的世俗主义思想,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学体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居民中。基督教的来世天堂观念日益淡漠,他们整日劳作,并不像过去那样只为了灵魂的拯救和来世的幸福,而是对现世的美好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反对基督教对人身心的桎梏。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歌:“青春是多么美丽啊,但是留不住这逝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闲暇。”简短的诗歌足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观念。
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有着相似的倾向,尼采认为,基督教文化的最大弊害是造成人性的残缺不全和生命本能的衰竭。他说,在基督教义后面,“我总还感到一种敌视生命的东西,一种对于生命的满怀怨恨,复仇心切的憎恶”。基督教文化视生命为罪孽,把人的肉体需要置于诅咒之列,用虚幻的彼岸天国诽谤、逃避和弃绝人的此岸生活。过去人们把自己托付给上帝,上帝成了最高价值,如今上帝死了,基督教借上帝之手创造出来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土崩瓦解,上帝是扼杀人的本能、束缚人的个性的恶魔。尼采声称,基督教文化已经衰落,希腊人的悲剧文化正在复兴。悲剧文化是“酒神人”的世界观。它的核心就是酒神精神。因此,准确地说,尼采是否定宗教的。
共同的追求:人性解放。
人文主义思潮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世俗享受,反对禁欲苦行。它刺激人们对现世利益和享乐进行追求。对个性解放与自由充满向往,纵观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 生活,可以看到人们在人文主义思想鼓励下,竭力热爱现世生活,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努力向上、发挥个人才能及追求现世幸福的积极性,使社会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局面。
酒神精神同样追求着人性解放、肯定现世生活。首先,从历史上看,酒神冲动反映了初民放荡、感官开放的原始状态,它无条件地肯定肉体存在和感性生活。酒神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即整个情绪系统的亢奋状态。“酒神精神”使人的心灵进入“醉”的状态。即从人的最内在的基础――天性中升起充满幸福的狂喜,逐渐进入浑然忘我之境。人的感性、欲望及本能冲动获得彻底解放,并得以自由发挥,本能的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人从这一本能的自由中获得无限的幸福与快乐,这个方面可谓是追求人性解放。其次,从酒神精神的内涵上看,尼采在许多著作中论述了酒神精神,他给这一概念下的定义是:“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肯定生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意义,肯定现实的人生,肯定人的现世生活。人的现实生活是唯一真实的,人应该脚踏实地地过好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这个角度上看是肯定现世生活。因此可以说,酒神精神的提出是西方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伟大的人性解放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对人性的肯定是以贬损、牺牲理性为代价的,在这一点上,酒神精神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全面肯定人性的观点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倒退。
三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内涵范文3
论文摘要:文艺复兴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大飞跃,其美育思想内涵值得人们思索继承和创新运用,给当今美育思想以及音乐教育带来良好的现实启示 。
文艺复兴发生于14至 17世纪上半叶它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大飞跃.人们不仅对世界和自然美有了崭新的认识.人性也得到了复苏.在文学艺术领域中人们尽情地歌颂美、抒发自己的情感,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时自然科学哲学探索、文艺创作等都空前活跃、繁荣。笔者旨在阐释该时期美育思想的内涵及对当今美育和音乐教育的现实启示。
一、文艺复兴时期羹育观的特点
1美育思想核心和美育教育目标
人文主义是当时美育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思想精髓是对现世人生的重视把个性自由人生幸福,甚至感官快乐看成是人性的理想。人们提倡人性人权和个性 自由,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情感科学 为人生谋 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提出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自由” 平等博爱等口号.赞美人、歌颂人和培 养全知全 能的完美的人是当时文学艺术美学和教育的中心内容与主要职责。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并顺应自然本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的境界,一系列的思考带来了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2 美育教育途径和方式
(1)注重文学艺术作品的美育功能该时期的作家 、艺术家以及 思想家 、理论家深切感 受到文艺 的强烈美 感教育 作用 并善 于运 用文学艺术 的特 点来宣传和培育人文主义思想 代表作有 《巨人传》《抒情诗集》《十日谈》《愚神颂》《堂吉珂德》等这些作 品有 的鞭挞 了经 院教 育 思想 的 弊端 ,有的热情歌 颂了大 自然以及 人世间真挚美 好 的情感 ,有的塑 造 了 向往 自由世界 ,具有斗争精神 的青年形象 ,很 好地浸染 了人们 的心灵 。西班 牙现 实主义作 家塞万 提斯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既有趣又有益.既可以娱人又可以教人它们应该是人生 的 镜 鉴风俗的范型和真理的假象”。莎士比亚的系列作品则更是创造了人类文 学艺 术史 的高峰.他通过诗歌及悲、喜剧等多种形式尽情抒发对美的感受以及人类高 尚而美好 的情感 。
(2)把文艺的认识、教益作用融合于”和娱乐、消遣之中德智体美结合采用直观生动、适合儿童特点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悲剧有和“净化”作用指出诗是模仿的艺术.是一种指向教益的娱乐,能够娱情悦性 。他们注意教学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兴趣尽可能调动儿童的积极思维能力,让儿童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并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培养 ,认为学习音乐、舞蹈等知识和技能尽管看不出直接的使用价值.却可以给人们带来奇特的享乐,并得到丰硕的成果,也即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文艺复兴时期美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1 美育教育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笔者认为,进行美育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学校教育 日益提升美育教育的地位 ,体现 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对推进社 会发展的深刻而又全面的哲学认识 。如果说几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提出人文主义是对人性的复苏和回归,那么现在的以人为本就是这一思想的成熟和发展。如我国的政治教材 中已明确提 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 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2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一环是美育的重要途径
艺术教育的效应主要在两个方面,即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建设,可以看出其与文艺复兴思想的渊源关系。艺术教育因其比其他事物的审美含量充盈、集中而成为实施美育的最根本或主要的形式它涉及人生的各个层面和人文社会的各个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中有不少对音乐教育有着较高的评价和认识。维多里诺就非常重视音乐的美育教育作用.认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对提高感觉和知性的能力都有好处维尔吉利奥则认为音乐这类学问是超脱 于实际的利益而自身成为自由的科学,弗莱佛认为.音乐舞 蹈对发展人的身心健美有重要意义今天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多地 强调以审美为核心让生活变得非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的内在目的.它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和教育的愉悦性,随着音乐教育研究的推进和改革的实施日益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三.对音乐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再思考
1注重学科的交叉 、融合和渗透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教育中人文主义倾向十 分明显,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都出现了多元化 、自由化 、分工化发展的新趋势同时音乐教育与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学家 雷默提出了综合艺术教育的观点。他认为音乐教育只有和其他姐妹 艺术结 盟 ,才能够朝学校的核心课程迈进,更好 地发 挥美育教育的作用。美育教育也离不开艺术之外的其他 学科的养料 ,这一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已给我们启示。例如他们认为音乐与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达 ·芬奇 丢勒等 艺术家们把艺术作为~门科 学来进行研究。历代音乐流派众多很多都得益于 其他 学科 或是 人文哲学思想 的启示.如德 彪西 创立的印象主义音乐风 格来 自于 印象主义 诗歌 和绘画的启示:中国古琴艺术讲究 清、微 .淡远的意境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今天环境音乐医疗音乐等概念的出现也证明了不同学科领域间的融合渗透,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 实用性 。
2 寓教于乐”的同时注重创造性是 美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 目标 文艺复兴的教育思想是我们今天“寓教于乐思想的前身,同时,我们今天讲求寓教于乐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审视音乐课程价值时指出音乐课程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作为人类的巨大潜能,当今世界创造潜能的开发被日益得到 重视,人们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也随之而发 生着改变。创造能力与美育教育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方面美育教育能开发创造潜能,创新能力需在感受和创造性实践中培养,另方面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又有待于人们将时代精神给予创新性的运用不断创造出新的、好的艺术作品,使人们从中汲取营养、升华心灵,并从中获得灵感 ,进一步激发人的创造力。文艺复兴距今已经过去了3o0多年的时间.但它的美育思想精华却至今仍影响着人们值得我们不断去思索继承和创新运用。
参考文献:
[1]涂途 西方美育史话[m]北京 红旗出版社,1988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内涵范文4
摘要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是非常鲜明的,它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成就,并在之上有了进一步发展,究其根本就在于巴洛克音乐艺术没有违背基本的艺术美学原则,并且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与延续,是借助音乐的符号方式传递着音乐艺术美学风格的和谐表述――音乐最终传达着人们人文精神的追求。
关键词:巴洛克音乐 艺术风格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 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音乐,通常是指在文艺复兴与古典浪漫主义之间的一个比较短暂时期的音乐(1600-1750年),它是一种华丽、灿烂、极富装饰性、追求动势与起伏的音乐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音乐在作曲、音乐体裁、音乐审美趣味、乐段的情绪、音量的强弱、精心修饰的旋律线等等方面,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巴洛克一词的来源,一直存在着两种令人信服的观点。一是来自意大利语,意指令人眩目、令人振奋;另一种是来自葡萄牙语,意指不规则、鳞茎状的珍珠。而它最开始在法国使用是指在建筑上奇异的装饰风格,含有贬义。后来人们将它延伸至音乐上,同样具有贬义之义。现在的人们能够比较辩证客观地来认识它。巴洛克音乐与之前的音乐无论从创作手法、表现风格、音响效果、音乐色彩等等的变化上,都有了很大的创造与进步,它气势雄伟、生气勃勃、精雕细琢,充满动感的音乐风格给人带来了很不一样的感觉,也为后来音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可以说贡献颇大。
综上究其根本,就在于巴洛克音乐艺术没有违背基本的艺术美学原则,并且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与延续,借助音乐的符号方式传递着音乐艺术美学风格的和谐表述――音乐最终传达着人们人文精神的追求,这是当时先进的思想观念的表现:音乐与宗教分离,内容世俗化和人性化,人们不再只是绝望、恐惧、叹息,表现人的独白和忏悔而非“神”。“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大量的反映了思念、爱慕、离愁、哀怨、邂逅的喜悦、失恋的痛苦、典雅的风度、高尚的情操、纯洁的友谊、甜蜜的回忆、幸福的憧憬……的主题。”譬如亨得尔的《朱利奥・凯撒》歌剧中,克娄帕特拉的咏叹调《我敬慕你》,生动描绘了她对凯撒的爱慕之情。歌中唱道:“我敬慕你,眼睛啊,是爱情之箭,你眼中的火花撩动了我的心房。”这些歌词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人性的解放,歌唱大自然,歌唱曾被教会禁锢的自然人性和世俗生活,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和感性享乐变得理直气壮,人们大胆的歌颂爱情和赞美自然,崇尚理性,歌颂美好情感,洋溢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这时的音乐艺术表达人们共同的梦想――中、上层阶级的优裕生活和百姓阶层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流动的建筑”以其不断的改变和突破,演绎着顺应时代的主题和风格,同时也规范着人们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巴洛克时期欧洲社会音乐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型音乐会与公众音乐会的逐渐兴起,使音乐活动具有了较前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二 创作理念
纵观世界音乐史,无论是声乐也好,还是器乐也罢,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阶段,都在音乐本体和文化内涵之间创造了一种意义上的合成,即动态的美学合成;音乐艺术就是这样无可类比,却又“神似”的魔术般诠释了人类要想表达的一切想法与观念 ――而“人文的精神”几乎永远是表达的主流;音乐艺术家亦以其自身的美学素养和对美学的理解,用音乐流动的符号,以人声与器乐,快与慢、强与弱等等的对比,表达着历史文化的纵深感和厚重的文化意蕴,并在新陈代谢中生存和发展。
文艺复兴之前我们知道,音乐更多的是非常单纯地表达宗教的人文,而通奏低音、装饰音等这些经典创作手法,呈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时候,人们人性的解放、世俗的想法才真正回到我们的生活现实中。这在17-18世纪将近150年的时段,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以其前所未有的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今时今日我们重温、体验又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感动。
当奏鸣曲、装饰音等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优美动人确实让人着迷,但它独有的巴洛克美学的内在气质所带来的人文美学思考与音乐艺术本体美的双重审美效果,才是我们真正无法抵御其诱惑的魅力所在。
巴洛克音乐的创作理念,把均衡与对立融为一体,“在乐曲中追求变化、对比和一定的逻辑关系或组合关系等比以前更明确”,例如莫扎特的《魔笛》创作手法,充分体现了1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均衡、对立理念,王子塔米诺代表善良、真理的一方,而捕鸟人则是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一方,祭司萨拉斯妥也以其高贵的情操来感化夜后的报复……莫扎特成功地将自己的意念寄于这个童话般的题材中,并在这部歌剧里表露无遗,将自身意念等元素或符号融入音乐之中,使雅致等得以完美体现。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意识中条理性、平衡性、和谐性的理性因素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曲家在创作初期要对全曲进行理性的构思、精心设计和合理的布局,这种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使得音乐表现出高度的创作力与完整的曲式结构、精湛的对位技巧和深沉宏大的乐思以及音符的逻辑结构顺序。如果说巴洛克音乐之前的有些音乐也有艺术创作的技巧美,那么巴洛克音乐所创造的则是在此基础上更有厚度的流动的美,它正是文化上的折中和美学上的自由在音乐美学上的价值体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音乐发展的创作美学风格演变中,人文美学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个性化、情感化等人性化带给我们的是新的富有人情味的审美空间。
三 创作特征
巴洛克这个最早出现在资本主义初期的文化思潮,首先在建筑和设计史上于17世纪开始在欧美盛行。而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华丽却乐风复杂,实际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教会音乐禁锢人们思想自由和世俗情绪所引起的一种反叛的延续。在探求新的音乐艺术风格的过程中,“人文精神”的表达仍然是当时的创作源泉,也是当时人们创作追求的目标之一,它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向往。众所周知,文艺复兴时期所主张的人文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人生哲学:尊重理性,强调个性自由,以“人性”取代“神性”,以科学取代消极悲观和避世。可见,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使得艺术家逐渐摆脱了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的束缚,艺术家的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发展,思想豁然开朗,开始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敢于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赞美人的价值,肯定人生的美好。这就打破了中世纪以来欧洲单一的宗教音乐局面。这是巴罗克音乐更加自由得到创造发展的基础,也使得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大大不同于以前的音乐。巴洛克音乐的主要创作特征如下:
1 追求感情的戏剧性表现
为了追求感情上的戏剧表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们创造了许多方法,有意识地运用各种装饰强烈的(鲜明的强弱对比、音色变化等)创作手法,来造成感情上的冲突、渲染夸张,用一系列的手法来创造这些气质,使听众在聆听音乐时获得真正感情上的冲击,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2 注重装饰风格的运用
巴洛克时期对音乐作品的华丽装饰、波音、颤音等装饰音的运用,与17世纪上半叶人们处处追求豪华、壮观风格的生活作风密切相联。17世纪后半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学和艺术领域不断发展,一股新的社会力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人们追求自由,把思想、观念等抽象化为音乐语言,在音乐艺术作品中予以充分表达。
3 普遍运用通奏低音
这是一种简化的手法,当时作曲家在创作时,只写出两声部,而中间声部是在低音部分的上面或下面用数字标记需要的和弦,音乐表演家通过阅读数字进行表演,这是巴洛克时期最为独特的音乐风格。这种创作手法,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锻炼人们思维和创造力的作用,人们思维较之以前更加开发、活跃。
4 器乐创作获得独立的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器乐虽然有了发展,但其形式在美学上却没有地位,它仍依附于声乐作品或大多采用改编的方式。从巴洛克开始,器乐获得了与声乐同等重要的地位,音乐逐渐脱离了宗教的束缚,有了个性自由的发展。乐器制作技术空前发达,大大扩展了乐器的表现力,十二平均律的出现则拓宽了作曲技术,单声音乐与通奏低音的广泛使用,均给器乐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这不仅促进了器乐演奏技巧的发展,提供探索各种器乐表演的可能性,并涌现出大批器乐作曲家。开始出现速度术语、表情术语等。奏鸣曲、三重奏鸣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等体裁得到确立和发展。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因此变得丰富多彩,表现内容广泛,如:悲剧性、戏剧性、世俗性,还有人生哲理等观念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这时期代表的人物有:巴赫、亨德尔、库普兰、拉莫、斯卡拉蒂等,他们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尤其是巴赫,他的音乐体现了巴洛克风格的精髓。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本,认为人的行动由人的意志、人的情感来决定,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它首先应表现人的情感。欧洲巴洛克钢琴音乐中的情感论美学――理性主义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情感论美学,就其产生的本来目的而言,就是为了帮助作曲家“如何更好地用音乐表现情感”的美学原则。“音乐可以表现情感”,正是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基本主张。
5 符号性的音乐语言技术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思潮和情感论,使得巴罗克音乐深受影响,存在一种理性主义倾向,相信音乐与人的情感具有相互对应的符号关系,认为每种情感都能通过某种特定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如“用下行音(跳进或级进)表现‘下降’、‘罪恶’、‘落入深渊’、‘诅咒’、‘破坏’;用缠绕的音表示‘蛇’,‘牵累’、‘纠缠’;用高音区与低音区表示‘光明’与‘黑暗’……等等”。这种符号性音乐语言的技术,是文艺复兴音乐技术特点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巴洛克音乐家在美学观念上理性主义倾向更为显现,他们力图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明确化、理性化。巴洛克音乐传递给我们的符号语言和美学感悟是:音乐不只是一种纯音乐的存在,它同其它阶段音乐一样延续着历史的继承性;巴洛克美学至今仍然影响我们,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结构中的一种历史情结,一种埋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图式;当巴洛克音乐抛开一些冰冷、不讲究人性的宗教音乐,而更多的介于理念与艺术的意境,更多的注入情感超越,那么带给我们的必然是能够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相容境界的、适合人的“好”音乐。它不单在自身的层面上有着打动我们的“性价”比,更在于它有经典持久的魅力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其实不管任何时期的音乐之风迎面而来,它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不需要质疑的。首先我们应当肯定,巴罗克音乐创作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观念,其人文主义是其表现的核心观念。此外,音乐与具有表情功能的修辞联系起来,表明情感、感性等的人文因素在巴罗克音乐的创作中已占一定的比重。总之,巴罗克音乐中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本质,情感体现人文,人文包含情感。人文中有理性,理性中有人文。
四 小结
巴洛克音乐上承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但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少了宗教感,更具世俗感。它强调个体的人文精神,真正把人的精神独立出来。巴洛克音乐下启古典主义乐派的形成,譬如装饰音的运用、强烈的节奏律动,精致的旋律线条,多样的形式等,使它比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更具个性同时更对整个西方音乐的以后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巴洛克音乐所追求和表达的人文精神的内涵,也是所有艺术一直以来所追求和表达的目标之一。对巴洛克音乐文化人文精神的探讨,使我们对巴洛克音乐艺术文化内涵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 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2] 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3] 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人物性格;悲剧;宗教;人文主义
一、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
(1)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于1595年,早于《哈姆莱特》。这是一部爱情悲剧,不过它完成于莎士比亚的喜剧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对人生还满怀希望,他主要写作浪漫喜剧,描画出一幅幅快乐的人生图景。剧中一对青年恋人的死亡给了两个家族血的教训,他们幡然悔悟,消弭宿怨,言归于好。爱情的力量终究战胜了封建的偏见,这同莎士比亚“爱战胜一切”的喜剧精神总体上是一致的,反映了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理想。
剧别使人感动的是两位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他们炽热的相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对方,面对着封建的篱藩、家族的世仇、世俗的偏见,他们却毫无顾忌地冲破了这些似乎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他们的爱是那么大胆、那么热烈、那么真诚,他们不但以身相许,而且心心相印,他们的爱情中没有任何世俗的考虑和自私的图谋,他们谱写了一曲流传千古的爱情颂歌。
(2)分析悲剧的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一朵绽苞初放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凋零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悲剧呢?归纳而言是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制。两家的家长,包括提伯尔特在内,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顽固维护着本家族的荣誉和势力,他们实际代表的是一种狭隘保守的旧道德、旧观念。其主人公的不幸结局都是由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如: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盲目轻信。估计一些人在此基础上会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固然与封建世仇和家长制分不开,但与罗密欧的急躁也不无关系。我们从剧本中可以得到一些社会教训。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形成
(一)家族间的仇恨
罗、朱的悲剧源于两大家族之间的世俗仇恨: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大家族——门地相当的巨族,他们一直存在矛盾,这注定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得不到两大家族的支持。本以为可以借助毒药的力量,这对恋人可以在生死的边缘结合而得以幸福。然而,天公不作美,劳伦斯神父派师弟约翰去给罗密欧带信,可是在带信的途中耽误了时间,因此,罗、朱的悲剧产生了,他们的结局使双方的家长看到了世仇的惨重代价,在亲王的主持下言归于好。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位封建家长,代表了陈腐没落的封建思想和传统,他们心胸狭窄、武断专横,无视青年人的自由和爱情,酿成了家族之间的仇恨和冲突。
(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给悲剧带来的影响
1、宗教改革的影响
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导致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的不同。而“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体现”[3] 西方文化的性质决定其悲剧“强调行动、轰轰烈烈的行动,英勇的抗争;它的结局是毁灭,往往是双方的毁灭,以尸体加尸体落幕” 。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一次波及面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他们反对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统治,反对封建主和僧侣的特权,反对封建割据,关心民族的统一和商道的通畅。这样,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就展开了反封建的斗争。文艺复兴就是这场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由此涉及到宗教,文学的各个领域。
2、人文主义的影响
人文主义精神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中的“灵魂”,文艺复兴时,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重新得到发掘和重视,最初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莎士比亚是如火如荼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位巨匠,他高昂的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戏剧创作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个重要的代表,强烈地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人生观和理想观。
(三)造成悲剧的其他原因
由于帕里斯的介入 ,加剧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的形成。而约翰延误了送信的时间,最终促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另外,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两个在感情上依赖对方的非自主性人物。尤其是朱丽叶,把自己的整个命运完全交托给别人,让别人充当自己的主人。这是典型的奴隶意识,这种观念,在今天看来,无论如何值得批判,同时也是女性自我哀怜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三、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看悲剧艺术之美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充分体现了悲剧的艺术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死仿佛有一种荡人心魄的力量,让人们一代代咀嚼着这幕悲剧的深邃内涵和艺术魅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首先体现在情节的曲折性。从课文书选部分来看,当人们正在为帕里斯和罗密欧两个热血青年相继死去而痛惜时,莎翁偏偏让朱丽叶醒来,让人们惋惜罗密欧为什么那么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他再迟来一会儿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面对强大的封建观念和世俗观念,他们只有以死来捍卫爱情,别无选择。痛定思痛,人们不能不为那个扼杀人性的时代而愤怒。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还体现在主人公面对死亡昂扬无畏的态度上。朱丽叶是那般美貌,虽然已失去了呼吸,躺在墓中,她的手臂、她的眼睛、她的嘴唇还是那么迷人。她是一点“娇红”,她的墓是一座“芳坟”。帕里斯和罗密欧为朱丽叶天使般的美艳而折服,他们为朱丽叶去死像是一种挑战和享受。尤其是罗密欧的大段独白充分表达了他对朱丽叶忠贞不渝的爱恋。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还在于悲剧的最终胜利。罗密欧与朱丽叶生命的陨落,最终换来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个家族的和解,惯于拼杀的两只手终于握在了一起。几千年的封建观念对拥有封建观念的人做出了惩罚,他们的和解让我们看到了人文主义胜利的一丝曙光。
正如罗密欧所说,他们的坟墓将是一座灯塔,为后人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 余雅萍 死亡的关照与超越-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感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内涵范文6
[论文摘要]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一提起人文主义,人们总会想到文艺复兴,认为人文主义是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文化思潮,甚至认为两者具有同一性,“这是每一本大学和中学教科书以及导游书中不断重复的陈词滥调。”就连一些哲学百科书在解释此条目时也写道:人文主义是于14世纪后半期发端于意大利,随即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近代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类似的表述无论是普通读本还是在严肃的学术出版物里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这种拦腰一截的方法不仅忽略了这一术语的历史性,更是在内涵和精神气质上使人文主义一词大为逊色。人文主义其实是起源于古代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它的主旨是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分析和探究,对人给予理性的教化和培养,对人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给予精神指导。对古代希腊人来说,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因此,希腊人文主义者全部激情的焦点在于对灵魂的塑造、对心灵的关切以及培养人的理性的高贵,以实现理性基础上的个人与自身、个人与城邦、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古典人文主义的初衷是解决雅典城邦危机,但在这一过程中,在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它确立了人之为人的普遍性原则,创立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美。这种普遍性原则使希腊人文精神不仅属于希腊民族,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持续。
一
希腊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对人性的基本理解是身与心、灵与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其对人的基本理想和总的追求是塑造身心俱美的人,既是世俗的,又是神圣的:是“具有躯体的精神”和“精神化了的感官性”的和谐统一。这项宏伟事业的起点是荷马,终点是希腊古典时代辉煌的“三哲”。
盲诗人荷马无疑是希腊人文主义之父。令诗人永垂不朽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古代希腊被看成是智慧的宝库,“所有城邦都把它当作学校教育的基础”。荷马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9至8世纪,上承希腊米诺斯一迈锡尼古风时代的爱琴文明,下启希腊黄金时代的雅典文明。荷马是当时许多游弋在希腊各地的行吟诗人之一,之所以至今依然不朽,在于他把各种各样的传说、神话,通过自己富有诗意的想象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别林斯基写道:“荷马的艺术才能是座熔炉,通过它,民间故事、诗歌和诗的片断的粗矿石炼成了纯金。”荷马生活在人类的早期,人类文明的生长时期,也是希腊个性形成阶段,崇尚的是自然主义,精神生命呈现出“青春的新鲜、欢欣的状况”。荷马笔下的希腊人生命纯朴、热烈、奔放而自由,在自然的天性中尽情享受生命的愉悦。史诗中那些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整日宴饮。直到日落时分”,“宴会上还有阿波罗持有的漂亮的七弦琴和用美妙歌声相和的文艺女神们。”荷马对躯体的健美、相貌的俊俏、欢宴的场景、感官的享乐真是不惜笔墨不加掩饰,史诗充分展示了人的自然本性的无拘无束。荷马不愧为是人性美的讴歌者、颂扬者和倡导者。
荷马的人文主义集中体现在神人关系上。荷马的诸神既有神的特性,又与人同形同性,有人间的喜怒哀乐,有时很难区分到底是奥林匹斯山上的神还是希腊凡间的人。也许这正是诗人的理想,要按照神的样子塑造人:既有人性的丰满与热烈,又具有神的力量与克制。在荷马这里,神愈近人,人更像神;神与人同乐,人与神共欢。但拨开人神共舞的场面上的热闹,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本能与理智的较量。荷马史诗中所包含的人文主义元素是希腊人不竭的泉源,“希腊世界生息在荷马这个元素里,就像人类生息在空气里一样。”但荷马的人文主义更关心的是人的自然本性,在这一时期,人类理性刚刚走出襁褓,只显露出微弱之光,非得借助神力才能唤醒。作为深刻影响欧洲文明传统的希腊古典人文主义,不是仅由希腊的神话、诗歌、悲剧来完成的,荣誉的花冠更应属于希腊古典时代的哲学。
二
希腊历史进入古典时代的标志是希波战争的胜利。任何战争的胜利本身都是值得欢庆的。希波战争的胜利对于希腊的伟大意义除了在于其结果决定希腊人是做奴隶还是做主人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影响——成功抵制了东方专制政体向西方推进,“使亚细亚的原则失掉了一切力量”,从而“挽救了文化和精神的权力”。此后希腊,特别是雅典,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植根于西方文明的希腊人文主义的理性智慧诞生在雅典城邦民主政制的鼎盛时期,完成于雅典城邦由强盛转为危机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古典人文主义的发明者、完成者、完善者。
众所周知,希腊文化一转而至于哲学便开出了异常绚丽的花朵。荷马以来的希腊文化到了苏格拉底时生了转向。荷马为希腊人发明了一个神的世系,要在神性中发现人的理性,这种理性往往表现为“神异奇迹”。任何文明的起源首先是宗教,希腊也不例外。荷马史诗中的神成百上千,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处处是求神问卦、请求神谕的记载。处在文明早期的希腊人对鬼神显灵之类的事情是很在行的,“只有苏格拉底不受它们的吸引,因为他深知科学和艺术不是神异事迹的产物,而智慧也决不是在秘密之中。真实的科学宁肯说是在公开的意识里。”苏格拉底把视线从神界转向了人事。“苏格拉底之所以受到特别的尊敬。正如西塞罗所说,是因为他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人文主义者不断反复要求的就是,哲学要成为人生的学校,致力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问题。”由于专注于人事,对人事的关心,苏格拉底不但实现了由神界向人界的转向,更进一步地完成了对人的本身的转向,即关注点由人的外在的感性对象转为内在性的灵魂。希腊人生命力的勃勃生机决定了他们从来就不是禁欲主义者,希腊的古风流韵即使是苏格拉底也不能免俗。他对俊美的面容、矫健的躯体也会投以惊羡的目光,但他认为惟有高贵的灵魂才会使人尽善尽美。苏格拉底确立了一个原则,灵魂的善对于人来说是更为根本的问题。
什么是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善。什么是美德?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为帮助雅典人获得关于美德的知识,获得精神的启蒙与教养,苏格拉底确立了一种方法:诘问。他不知疲倦地行走于街市,向所遇到的任何人——无论是贵族还是鞋匠——不断地询问、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义;什么是虔敬,什么是不虔敬;什么是谨慎,什么是鲁莽。他认为,“对这类问题有知识的人是有价值的。善良的,而对此一无所知的人则可以恰当地被称为奴隶”。诘问方法的深刻意义在于。它不仅仅使人做有道德的事情,还要使人知道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这样做就是道德的。比如说,中国孔子之学教人以伦常,君臣关系位于五伦之首。这炉火纯青的君臣理论如果到了苏格拉底的手里,他就会向他的讨论对象诘问:为什么要忠君尊王?因为人有君臣之伦。再问:如果君臣之伦为人之本性,是否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必有君臣之伦?显然不是。人类社会莫不有父子夫妻,莫不有长幼朋友,这才是人类天赋的关系。苏格拉底就是在这种诘问中让对方反思其行为的依据。孔子是教人做什么。苏格拉底是教人为什么要这样做。黑格尔高度赞扬苏格拉底“是道德的发明者”,“苏格拉底以前的雅典人是伦理的人,而不是道德的人;他们曾经做了对他们的情况说是合理的事,却未曾反思到、不认识他们是优秀的人。道德将反思与伦理相结合,它要去认识这是善的,那是不善的。伦理是朴素的,与反思相结合的伦理才是道德。”伦理是风俗、习惯、训诫、神谕或上帝的箴言。在伦理的状态下。个体行为也许是道德的,但却意识不到。伦理是直觉,而道德是个体意识的自觉,是理性的指引。在理性状态下,个体知道什么是善恶美丑。如果理性意识到行为的恶则会放弃,避免恶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苏格拉底在乐此不疲的追问中,促进了被问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增长了理性思维的水平。
苏格拉底为了雅典人能过上有德行的幸福生活(灵魂的善才是幸福)耗尽了一生的激情和智慧。就在对他执行死刑的时候,他还在教诲人们不要只专注于尽力获取金钱、名声和荣誉而不注意思考真理、理智和灵魂的完善。他劝谕人们不要“把实际利益看得高于精神和道德的良好状态”。苏格拉底是道地的人文主义者,他用他的思想和行为铸就了西方理性的典范、人格的楷模——“一个恬静的、虔诚的道德形象”。希腊精神在苏格拉底这里发生的转向同时也是世界精神的转折点。此后,理性精神像基因一般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和精神的传统里,尽管时代不同会给出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未来时现到的问题是什么,“在原则上、基本的特征上都已包含在古代的学问里了。”
柏拉图沿着苏格拉底的方向继续前行。他是苏格拉底学说和思想的忠实记录人和继承人,并在继承中发展和超越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在讨论城邦与人的关系时,重点认为城邦个体公民自身、个人灵魂的善和理性节制是城邦正义的基础。柏拉图的关注点首先在城邦本身,以城邦政治和伦理哲学为中心。哲学思想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城邦国家是古典人文主义产生的基础。在古代希腊,城邦共同体是公民身份的基础,失去城邦身份,甚至不能称之为人。个人不能单独生活,不能单靠个体力量达到自足,因此城邦共同体的公共秩序和共同精神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城邦的正义对于个人的正义具有优先性。个人的正义是从城邦正义中教化养成而来的,即对个人的道德教化依赖于城邦制度本身的正义性。个人品质的好坏,个人德行的善恶,灵魂的高贵与卑贱端赖于城邦制度本身的优劣。这其实就是我们常常提起的一种现象:在一个好的制度里,坏人能变成好人;在一个坏的制度里,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什么是城邦的正义?在回答问题之前,柏拉图提出国家应具有三个美德:一是智慧,具有治理国家的才智,属于少数统治者;二是勇敢,属于有力量保卫国家的军人;三是节制,是对感望的控制,这一美德不像以上两种只限于一部分人,而是一切人应具有的美德。正义看起来似乎是第四个美德。但是它并不是以上三者之外的另一个美德,而是统摄节制、勇敢、智慧的力量。“无论何处,只要你发现了其他的美德,你必然会碰见正义本身也已经在那里。”这就是说,正义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关于外在的、单个的、具体的行为,而是自身内在的本质规定性。柏拉图认为,“真正的正义不是关于外在的具体行为,而是关于内在的、正义本身的本质规定性。真正的善也不是一个一个善的行为,而是善的普遍原则,善的相。”“只有共相、理念、善是本质性的东西。”由于正义不是具体的行为,而是关于内在的普遍性的规定,当一个具体的正义行为结束后,正义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依然存在,正义或善又是永恒的。因此,正义的总体特征是普遍的、单一的、永恒的。发现正义或善的普遍原则,即相,是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超越。苏格拉底在永不停息的追问中,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正义或善,探究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但苏格拉底并没有给出答案,柏拉图完成了老师未竟的事业。
确立正义或善之普遍性原则也就是确立了城邦正义或善的普遍性标准,同时也为城邦确立了道德和价值方向。但是,怎样实现城邦的正义?节制、勇敢、智慧的品质从何而来?柏拉图认为:“除了来自个人而外城邦是无从得到这些品质的。”个人的这些品质又从何而来?这进一步的追问直逼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人的教化。教化就是在善之普遍性指导下,对人施以教育,培养与陶冶人之为人的性情,使其具有城邦所需的道德品质。教化是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对人的理性的培养和灵魂的塑造又是教化的核心。人文主义者认为这是一种使人完美不可缺少的更加内在更加深刻的精神修养。要塑造灵魂就要先认识灵魂。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人们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部分或欲望部分,亦即种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既有较好的部分,也有较坏的部分,由此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当较坏部分受较好部分控制的时候就是“自己的主人”。而当一个人的欲望在力量上超过了他的理智,就是“自己的奴隶”。柏拉图认为欲望是最大的外在敌人,一方面它占每个人灵魂最大部分,另一方面它最贪婪。真实的存在,即正义或善的“相”寄寓在灵魂的理性部分。是永恒的,最接近于上帝。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培养人的灵魂的理智部分,使人具有理性力量去控制、支配人的感望,以防止感官的混乱影响灵魂的清澈。这正是柏拉图哲学的特点。他“把哲学的方向指向理智的、超感性的世界,并且把意识提高到精神的领域里”。在柏拉图看来,肉体及感性存在是暂时的、变动不居的、有死的,而灵魂是永恒的。但灵魂的永恒性不是自动产生的,只有当灵魂摆脱了外在欲望的诱惑,处于澄明、宁静的境界,灵魂的理性部分才能区分判断什么是正义与不义。才能认识把握真正的善和真理。灵魂通过精神而达到不朽。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古典人文思想的发明者、原创者。柏拉图之后的西方哲学家对他产生了后裔般的依赖,连最反对他的亚里士多德也不例外。活跃于英国和美国的哲学家怀特海曾说过:“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不过是柏拉图的一系列脚注。”如此评价,未免不包含哲学家个人的特殊偏好,但是谁也不会否认柏拉图的精神哲学所具有的开创性意义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正因为这样,本文不打算把来自遥远马其顿的亚里士多德当作继续讨论的对象,尽管他是“古代世界最博学的人”,但这里重点是从原创意义上讨论古典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
三
古典人文主义的精神原则是理性,伦理原则是理性指引下的节制与适度,目的是社会的正义或善,终极意义是人的更幸福美好生活。在此我们能感受到古典人文主义最形而上的关注也就是为了形而下的目的。这意味着古典人文主义既指向哲学,也指向生活;它既是一种哲学精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些古代先贤不是隐居山林僻野的修道士,他们不做无聊的玄思与冥想。他们的思想是现实的、活生生的。黑格尔评价苏格拉底说“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他的哲学活动决不是脱离现实而退避到自由的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去的。”而柏拉图“归根到底是一个雅典人,这意味着他身上所有其他人类兴趣都要服从他对于政治的兴趣”。他们对灵魂和精神的迷恋,对普遍原则和一般概念的钟情,并不是为了满足于精神世界的概念游戏,而是要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人文主义者强调对灵魂的诊疗和精神的教化并不是否认更不是弃绝感官的生活,也不是贬低生活本身的幸福快乐,只是认为有节制的、适度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生活。“有节制不在于把享乐减到最少,不在于有目的地保持头脑清醒和压抑欲望,而是一种意识的力量,这种意识能在过度的肉体享受中保持清醒。”我们不能以空洞虚伪的道德教条来设想希腊人。希腊人旺盛的生命力使他们从来不提倡更不崇尚禁欲主义。完美的人是感性的美与灵魂的善的结合,完美的生活是在禁欲和之间保持节制的适度。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墓前著名的演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希腊精神的中庸、节制与适度。他说:“我们爱‘美’,而不流于奢华和挥霍;我们喜欢哲学思想,而不趋于文弱和无为(因为一般人在‘思想’方面用心以后,每每远离‘实践,——离开公共的和普遍的活动)。我们勇敢活泼,然而这种勇气,没有使我们轻举妄动;其他国家的人民就不同了,尚武必致轻文;我们深知怎样去区别什么是舒服,什么是困难,然而我们从不逃避危险。”这是一种由教化而产生形成的道德的美、精神的美,实乃人文之美!
古典人文主义既热爱生活,更崇尚理性。身与心、灵与肉、理智与情感在这里处在理性支配下的和谐状态,是世俗性与神圣性的和谐统一。古典精神所包含的这两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希腊文明诞生之后,西方人一直在希腊人的影子中思考。
希腊化时代的罗马全面吸收希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政体制度到艺术作品。似乎要把整个希腊搬过去。但是罗马人不得希腊文化的精神要领。他们有技术,却没有科学精神;他们引进艺术品,但缺乏艺术精神。在希腊的神话、史诗、悲剧、雕塑等文学艺术中对美的描绘与讴歌是永不衰竭的主题,但希腊哲学的理性智慧告诉人们这些美虽然是必需的,惟有灵魂的善才是最高的美。在罗马,由于没有一个精神世界的普遍原则,希腊的美在这里剥去了神圣的一面,走向了它的反面——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当罗马足够强大之后,整个帝国陷入了庸俗的物欲与之中。灵魂被感官享乐所腐蚀。道德自然是无暇顾及了。“纲纪逐渐废弛,道德可以说先是倾斜。继而愈加下滑。”财富没有精神的指引,必然带来更大的贪婪。“泛滥的逸乐带来了因奢靡、而毁灭自身与毁灭一切的欲望。”罗马在穷奢极欲中耗尽了旺盛的精力,导致的第一个结果是帝国自身的灭亡,第二个结果是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报复。对此海涅似乎有些幸灾乐祸,他写道:在这罗马人的世界里,肉身已变得如此肆无忌惮,看来需要基督教的戒律,来使它就范。吃了一顿特利马尔奇翁的盛宴之后,是需要一次基督教似的饥饿疗法的。
基督教的本质精神是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对立。作为一种起源于东方的文化,基督教得以从精神上征服西方人,与它对希腊哲学的妥协密切相关。从希腊哲学中寻找思想根基与理论支撑,从而实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链接,完成了基督教的西方化。柏拉图的灵肉二元论为基督教提供了有力的信仰依据。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的柏拉图主义统治基督教800年,如果说基督教是披着宗教外衣的柏拉图主义并不为过。但基督教把柏拉图灵魂哲学推向了极端,把灵肉对立无限夸大到灵肉撕裂的程度。认为肉体欲望是一切邪恶的渊薮,灵魂被拯救的唯一出路是弃绝尘世的一切欲念。肉体越是被压抑越是受尽磨难就越接近上帝,灵魂就越能得救。希腊哲学的理性智慧表现为灵肉二元对立中的和谐统一,基督教则把它绝对对立化,把谦卑、压抑、弃绝世俗欲望当作人类最高品质,实质上与希腊精神格格不入。
文艺复兴把人从上帝的世界中解放了出来,重新确立了人的世俗地位,充分肯定人的世俗欲望和感性追求,明确提出要“回归古代”、“回归人性”。“那时候人们觉得自己好像一下子就摆脱了上千年来的压迫;特别是艺术家们,似乎觉得基督教的恶魔已从胸膛上滚走,就重又自由呼吸了;他们热忱地投向希腊欢快的大海。”古代希腊文化中所包含的感性化原则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又得以重现。在雕塑与绘画中张扬人体的力量与俊美,在文学作品中用粗俗不堪的语言描写之欢,以对抗基督教对肉体的扭曲、丑化与诅咒。文艺复兴对消解神权、确立人权、重建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及对思想束缚的解放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文艺复兴的主题是人,并打着回归古代希腊的旗号,后来人们认为文艺复兴就是一场人文主义运动。但本文认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与古典人文主义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其一。表现领域不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与文学艺术是同一回事,主要表现在文学、诗歌、雕塑、绘画等领域,而古典人文主义是希腊哲学的产物。其二,内涵与精神特质不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是针对上帝的绝对权威提出的,其核心是从神权到人权,从神性到人性。它是一个解神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凸显人的世俗性诉求。人不再为上帝而活着,活着也不再是为死后的世界做准备,应该尽情享受和追求此生的尘世的快乐。因此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特质是世俗的、感性的,至少不是那么节制。与此相反,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推崇理性生活,教化的目的是把人从纷繁复杂乱象丛生的感性世界提升到心灵的世界,以达到理性的高度,其精神气质是理性的节制、中庸与宁静。
正因为激发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是古代文学艺术在视觉上的美感,而不是哲学的真理,使这场运动显得有些轻浮和不节制,没有真正重建理性的权威,欧洲人决定再一次向古代希腊世界寻找模范和灵感,这就是启蒙运动。什么是启蒙?康德回答说:启蒙就是理性的苏醒。从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到它的辉煌的顶峰康德,理性一直致力于解决人类的道德和社会问题。从精神特质上看,启蒙人文主义最接近希腊古典精神。然而近代启蒙理性在近代科学的加盟下,把希腊的理性精神推向了绝对的权威,导致了理性主义的专制。从此,源于希腊的古典理性发生了根本转折,从人文理性与价值理性转向了科技理性与工具理性。科技不断挤占人文空间,从前的人文主义者为塑造全面的人而主张的通才教育在近代开始分科化、专门化,这一价值观念的转向持续影响到今天,而且愈演愈烈。当科学开始物化,运用于生产。变为技术,而技术又与商业“合谋”,这个世界真是天翻地覆了。科技主义必然导致两大后果。一是人与自然的异化。在科技理性支配下,人自以为变得无所不能,对自然肆意掠夺,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今天。天灾人祸此起彼伏,气候变暖、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以及核威胁,足以让人生活在对未来可能造成的惊天浩劫的惊恐、忧虑与不安之中。二是人与自身的异化。由于科技与商业共谋,科技不断生产财富,商业不断制造消费和制造新的欲望,人们对身外之物的不断占有和永无止境的追求必然导致心灵空疏、人性阻塞、精神无家可归。财富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幸福的感觉却越来越少。这让人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