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1
世界旅游组织对文化旅游的定义是“人们想要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指通过一些具体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提供给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方文化深厚内涵的机会,从而增加其旅游经历并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
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区间,并且因为它所特有的文化价值而对游客产生吸引的事物,它可能是实体的,也可能是非实体的,例如自然存在的事物,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或者是某些社会现象等。
(三)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解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指对文化旅游吸引要素做出以盈利为主的、适合文化消费的行为。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把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现实存在的、可利用的文化旅游商品;二是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为目的,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及再创造;三是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并组合成文化旅游产品,包括为了吸引游客前来进行文化旅游消费而建设的各种可进入性项目。
二、莒国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一)莒国历史和莒国文化概述
1.莒国的历史沿革
《春秋》隐公二年《正义》中记载:“《谱》云:莒,盈姓,少昊之后……初都记,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根据该书记载可知莒是少昊的后裔建立的一个国家,历史传说中少昊是居住在现在山东一带的古老部落。《山海经》中也有记载说,少昊部曾活动于山东一带,所以他的后代在山东海岸附近一带建立莒国也是很合理的事情。
张学海的《莒史新探》也有这样的论述:莒国是个诞生于五千年前的大约有三千年历史的东夷古国,它起始于莒县,并基本上以莒县为中心,商末西周时期虽一度迁于赣榆,但西周晚期又迁回了莒县,直到灭亡。在莒国三千年的历史中,都城基本上在莒县境内,莒县因此而成为先秦时期莒国文明的主要中心,并且在以后很长的时期内保持着鲁东南地区主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莒国疆域在历史上经过了不断地变迁,疆域最辽阔的时候是以莒县为中心,北到胶莱河以南胶县一带,南到江苏偏北一带,西到今天临沂中部一带,东边延伸到黄海之滨。莒国的地理范围根据各种资料的记载,其核心区在以莒县为中心的今日照市范围内。
2.莒国文化概述
莒文化是先秦时期在山东莒地区域上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是莒地人民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的汇总,其中既有行为文化,也有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其表现出非常特别的文化模式和价值体系。
莒国文化是指从晚商周初莒国建立起来(约公元前1046年)开始,直到战国初年莒国被楚国灭掉(公元前431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它是在吸收东夷文化和商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经历了夷夏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经过六百多年的丰富与发展,创造了非常大的成就。
考古界、史学界专家也认为山东古文化应为齐、鲁、莒文化,这为辉煌的莒文化确立了准确历史定位。经过历代莒人的发展积淀,莒国文化已经成为山东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本文将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以下五个类型,其中历史古迹文化类最多,另外还有茶文化、民俗风情文化、文学艺术文化、海洋文化等类型。
1.历史古迹文化旅游资源
据资料记载,莒地发现了许多古文化遗址和墓葬,而且各个时期和年代的都有。到1996年,莒地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和墓葬已有129处,其中细石器遗存4处、新石器遗存120处、商代遗存11处、周代遗存163处、汉代遗存186处;莒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6500多件;有“莒国故城遗址”、“刘勰故居―定林寺”等1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6处。
2.茶文化旅游资源
莒国大地上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茶品种众多,知名的就有很多,例如日照市岚山区雪青茶、莒县浮来青茶等,另外还有人工制出的其他种类,例如乌龙茶、红茶。日照绿茶不仅在国内很受欢迎,是绿茶中的佼佼者,在国际上也有一席之地,“日照绿茶”已被纳入WTO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目前已经开展的茶文化活动有茶园观光和绿茶节等。
3.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
一是浮来山福寿文化节。浮来山在民间又有“福来山”之称,是天官赐福于此山的意思,并且浮来山定林寺中的天下第一银杏树有着近4000年的历史,具有长寿的寓意。浮来山福寿文化节是在充分挖掘古莒文化的基础上推出的一项特色旅游节庆活动,这项节庆活动每年10月举办,历时三天。
二是屋楼崮神集四月初八庙会 。“神集”是屋楼崮山西北角处的一个行政村,在历史上,四月初八前后三天,民间曾自发形成在山脚下开办夜间庙会的活动,神集即由此而来。后来夜间庙会转为白天,地点也不仅仅拘泥在屋楼山脚下了,目前往东去的店子集已经成为主要的庙会举办地。在庙会上,游客可以购买具有莒地特色的木器、陶器等手工工艺品。
4.文学艺术文化旅游资源
莒国的文学艺术资源丰富,工艺美术作品种类众多。其中,刘勰的《文心雕龙》拥有很高的地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及研究价值,流传至今。工艺方面,莒县的剪纸艺术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以剪“过门彩”和“天棚花”为主,图案多是代表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
5.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莒国的边缘日照紧靠海边,有充分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蓝天、碧海、金沙滩”是对日照海洋旅游的真实写照。日照已经成功举办了海洋旅游节,刘家湾赶海节也是现在办的较成功的一个海洋旅游项目,游客们可以看日出、参观渔港、拾贝壳、举办篝火晚会等,都别有一番风味。
三、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开发现状
莒国文化旅游资源虽然种类多样,丰富多彩,但是被开发利用的却不多,而且即使已经开发出来的也都没有挖掘它们深层次的内涵,只是表面的开发,没有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当然也有成功的开发案例。浮来山的福寿文化节应该是近年来对莒国文化旅游资源成功开发利用的比较成功的一个典范。
(二) 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缺少整体思路
各地政府对旅游产业重视程度不够,且没有形成统一的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针,各级政府多是关注本区域内的资源,很少有对莒国文化资源开发的整体考量,因此也就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专题文化开发线路。而且政府管理与服务水平不够,旅游项目分割经营,没有形成较大影响力。
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及层次不够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层次太浅,开发项目缺乏对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且缺乏全面积极地开发,资源很多,但开发利用的却很少。
3.各类博物馆利用不足
博物馆利用的不足,使文物传播的历史信息、展示的历史内涵,以及它的启迪教育意义都没有体现出来,其文化价值被长期埋没。例如茶博馆,这里应该是了解茶文化的绝佳场所,但遗憾的是少有游客问津。
4.缺乏特色旅游产品
莒县的特色旅游产品稀少,产品类型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目前专门针对莒国文化旅游的线路基本没有,而且游客到当地旅游大多是短线形式,停留时间很短,也很难对莒国文化有直接的接触。目前只有一个福寿文化节,但是其影响力太小,难以提升莒国文化的知名度,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四、莒国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增强对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意识
开发最重要的是保护,任何时候都要将保护放在前面。莒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民众的保护意识,当地政府和文化旅游资源主管部门也要重视这项工作,并加大其宣传力度,同时也要增强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保护意识,使政府和民众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重要性及长远性形成深刻的认识。
(二)注重组织保障,加强对文化旅游业的引导
建议从文化局、旅游局和莒文化研究会等相关部门机构整合人力资源,成立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创意部门,为发展文化旅游业形成一个专门的领导部门,使其有组织保障。将相关的旅游企业整合,成立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莒国文化旅游项目分割经营的弊端。这个部门还应实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面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引进和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全面提升旅游队伍的素质。
(三)注重文化旅游载体和品牌建设,实现莒国文化资源的整体提升
文化旅游资源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到的,这就需要依托载体来发展。因此它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到地缘和文化因素的结合,莒国是以莒县为中心的,所以莒国文化旅游项目也应以莒县为中心。要对莒县旅游的形象进行准确定位,坚持以莒国文化为立足点,深入挖掘莒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开发莒国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积极打造莒国文化旅游的主体形象,并塑造其品牌。
(四)挖掘莒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展茶文化旅游
在优越的沿海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环境中,日照绿茶栽种面积和产量都非常大,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品质,例如味道清香、冲泡时间长等,因此有“江北第一茶”的称号。
1.兴建茶叶博物馆以及茶叶观光园
茶叶观光园的兴建为学习茶文化提供场所,并且让游客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茶文化,这对保护茶文化有积极作用。游客可以到茶园欣赏长在地里的茶,感受茶园风情,也可以参与到采茶制茶的过程中来,体验茶农生活,真切地体会到茶文化。
2.开发茶文化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
旅游商品与旅游纪念品是拉动旅游消费的重要推动力,以茶为核心的旅游商品与纪念的开发能够很好地调整旅游收入的结构,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体开发茶叶饮品,制作茶点心等等。
3.开展茶文化节庆活动
截至2013年,日照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绿茶节。第四届绿茶节的活动主题为“生态、优质、健康”,活动包括茶业博览会、日照名茶推介会、“日照绿茶”品牌研讨会、“品位日照绿茶”茶文化主题展等内容。绿茶节作为日照市重点培育的品牌节庆活动,对于提高日照绿茶的品牌影响力和“北方绿茶之乡”城市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类似活动的举办,能够吸引各地游客的到来,从而带动旅游的发展,这样的活动可以成为莒国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平台,最终推动地方经济的开展。(五)挖掘莒国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海洋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2
【关键词】全域旅游;三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自国家旅游局长李金早于2016年1月29日在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和设想后,海南省根据本省的省情,提出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1],三亚市也根据市情提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2],并在市政府第73次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三亚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0)》和《三亚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笔者以为,三亚市在发展“全域旅游”背景下,深入挖掘本地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一环。
一、“全域旅游”的三个纬度与提高质量的关键点
李金早所提出的“全域旅游”的内涵之关键点,综合起来讲不外包含着如下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发展“全域旅游”的三个纬度。一是空间纬度,即体现在空间的扩大和众多产业的融合上。具体地说,即“把一个区域之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从而实现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3]。二是管理纬度,即要求在管理模式上体现为全区域的一体化。具体地说,要“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现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自由化和法制化”,“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3]。三是质量纬度,主要体现在旅游质量的提升上,所追求的除了旅游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新财富革命”的价值之外[3],还要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文化享受程度。而要实现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文化享受程度的提升,就必须科学地开发利用本地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精心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加大民俗旅游的发展。其实,在发展“全域旅游”的三个纬度中,优化质量纬度,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提高旅游者的文化体验和文化享受程度,是旅游业能够长期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第一,这是因为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缺乏活力和魅力的。发展旅游业最为关键的,非但要着力开发利用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而且要尽可能地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三亚的特色旅游资源,除了无与伦比的热带滨海自然资源之外,就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了。要把三亚打造成为国际滨海旅游胜地,促进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科学地开发利用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并把它打造成为世界上的名牌旅游产品。充分开发利用本土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既是发展海南全域旅游的必然要求,又是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关键所在。第二,从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旅游方面的需求也急剧增长,使得中国旅游业的内容、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旅游逐渐从传统的观光、度假型旅游,过渡到包括文化旅游、民族民俗旅游在内的特色旅游的转变。因为在社会生产日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人们不但有紧张繁忙的工作生活压力,还要面对“城市雾霾”等环境恶化和事业上得失的压力。在文化旅游、民族民俗旅游中,游客既能领略到绚丽多姿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能在朴素淳美的民俗的感受中减轻心灵上的压力,获得放松洒脱、回归自然的美好感受。在这一前提下,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即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产品开发的旅游者。民族民俗文化本身具有显著的活态性,它使旅游者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与旅游地民俗的主创者共同参与劳动和交流娱乐,在和谐融洽的互动中实现其原本旅游的目的。为什么云南旅游业搞得那么成功,云南丽江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因为云南的旅游业成功地打造了云南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为什么人们喜欢“田园牧歌”式的旅游?因为这种旅游模式既集旅游、娱乐、康体为一体,又有文化。第三,从文化功能方面讲,发展民俗旅游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又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从社会功能方面讲,开发利用民族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旅游,既能促进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又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从经济功能讲,开发利用民族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从环境功能方面讲,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本质要求,必须力求体现原汁原味,所以开发利用民族旅游资源并不破坏原有的民俗文化环境,而是使生态环境自然而然得到保护。正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三亚市发展“全域旅游”,必须结合秀美的滨海自然风光,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三亚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人民的共同家园。它那热带海洋海岸自然旅游资源不仅是独一无二,它那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也是极其独特的。因此在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既要合理地开发其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又要科学地开发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民族文化之独特魅力尽情地展露出来,以长久地吸引国内外游客,促使三亚的旅游业赢得长足的发展。倘若仅开发利用其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而未能科学地开发利用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三亚的旅游业势必会失去其应有的魅力。至目前为止,三亚市隐藏于民间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包括物质形态、活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文化资源。其中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有:黎族打柴舞、崖州民歌;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有:疍家渔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民间故事、海螺姑娘、苗族盘皇舞、回族婚礼;列入市级“非遗”名录的有:黎族钻木取火技艺等。三亚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生活在这里的世居民族,包括黎、苗、回、汉人民在内的广大民众经过千百年的劳动创造和积淀而成的,它既蕴含着这些世居民族人民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感受,又凸显该地区历史脉络和民族特色,反映该地区的社会风貌。对此,只要旅游者亲身去体验和体味,就会感知其所蕴涵的文化特质。诸如黎族、苗族文化的物质形态文化,既极具质感,又具有实用性与观赏性;其活动形态、精神形态文化既具有本真、古朴的特点,而又神奇,令人神往;其精神文化既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黎、苗族文化的这些特点,显示出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应当科学地加以开发利用。
二、三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观,至目前为止,三亚境内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上是属于简单化的开发,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民族风情景区槟榔谷一对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三亚市简单化地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所开发利用的文化旅游资源极为单薄,而且只局促于三亚槟榔河乡村旅游景区。所开发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主要有物质文化资源和活动文化资源。如属于前者的有黎陶、黎锦、服饰、独木器、酒、铜鼓、铜锣和船型屋等;属于后者的有黎族情歌对唱,黎族歌舞表演,苗族竞技表演,一年一度的黎族苗族“三月三”节庆活动等。正因为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所开发利用过于单薄、活动规模小,以致不能支撑起某一方面的文化主题,不能成为主打旅游产品对外推介。至今尚未开发利用、仍然像璞玉一样埋藏在民间的,还有诸多的文化遗址,黎族、苗族特色自然村寨,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极其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俗等。正由于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不能很好地开发利用,使得三亚的旅游缺乏文化魅力。二是文化资源转化模式属于简单地开发利用。主要表现在对三亚黎、苗、回、汉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直接而简单的开发利用,不能充分地挖掘当地民族文化所蕴含的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民族性,以致不能充分地展现出当地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三是开发利用缺乏创意。如今文化资源的创意产业化,是一种满足于人们精神享受的新模式。目前三亚槟榔河乡村旅游景区,在黎、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仍缺乏创意,以致旅游产品不能产生应有的附加值。三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原因除了在规划上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之外,还因为投入不足。三亚市于2008年进行规划,2014年由三亚槟榔河旅业有限公司承包建设槟榔河5A级国际乡村文化旅游区,正由于投入不足,以致许多规划至今未能按期落地,导致经营惨淡,未能达到预期的效益。
三、三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一)通过全面深入的文化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并就如何开发利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建立在文化价值的认知基础之上。因此,必须通过全面深入扎实的文化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充分了解三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类别以及开发利用的总体情况,了解和掌握区、村各民族所有的民俗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对其综合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规划,并根据市场需求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加工或再创造,科学合理地设计旅游产品,有计划推进景区建设。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注意哪些资源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哪些不可以。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特性各不相同,除了旅游价值外,还有更重要的科研、历史和生态等多种价值。对这类资源就不能仅仅随着客源市场需求而任意开发,必须在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下进行有限度的产品化转化和开发。
(二)在加大对黎、苗族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基础上,注意突出其特色
我们经过调查,了解到三亚市槟榔村的确是一处美丽的黎族村寨,全村共有四个村委会、十五个村小组,均分布在槟榔河两岸,并掩映在翠绿、婀娜多姿的椰林中。这里非但有山有水,又有温泉,是一处具有典型热带风光的村寨。把它建设成5A级乡村文化旅游景区,融观光、度假、康体和民族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景区,不会亚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槟榔谷景区。除此之外,中廖村、文明村、郎曲村等许多坐落在山窝中的黎族乡村,非但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隐藏着诸多原生态的民族传统文化,如果对它们进行合理规划并精心地打造,也会成为优美的乡村文化景点。在发展三亚市“全域旅游”中,有必要进行规划和开发建设。在扩大黎族苗族乡村旅游中,务必注意突出本地的民族特色,不要像某些民族旅游景点,在打造黎族文化旅游产品时,均把黎族的五个方言区的都搬来,忽略了本地的特色,以致所打造的黎族文化旅游产品与其他地区的大致雷同,体现不出本地的特色,没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是没有任何魅力的。
(三)加强黎、苗、回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文化资源具有显著的潜在性特点,只有进行深度开发,才能使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实质和无穷的魅力充分地展露出来。三亚当地的黎、苗、回、汉民族文化中诸多原生态文化形态,诸如歌舞、民俗活动、神话传说故事等,都是最能体现这些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实质和生活风貌的文化形态,通过精心打造,转化为系列的精彩文化产品,就能充分地展露出这些民族文化产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可产生出高附加值,增加市场竞争力。此外,在深度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必须树立精品意识,选择那些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文化进行精心包装,打造成为系列文化品牌,并重点推介,以吸引游客。一个地区的旅游点能否长期吸引客源,关键要看是否有文化品牌。文化品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能够成功地打造好三亚民族文化的精品、品牌,就会产生相应的品牌效应,就会使得三亚的旅游业饮誉海内外,长盛不衰。
(四)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务必坚持真实性原则
1964年的《威尼斯》明确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世界遗产委员会也十分明确地规定真实性是检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以往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曾经出现过随意制作民族的物质文化,随意发挥、解说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内涵,其结果就是歪曲了民族文化的本来面目。如黎族的船形屋,清人张庆长《黎岐见闻》记道:黎人“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王学萍主编的《中国黎族》也解说道:“黎族传统的住宅,外形像篷船,内部像船舱,顾名思义称它为‘船形屋’。”然而,有的导游或景区却把船形屋的由来解说为:由于黎族的祖先乘船渡海到海南岛来,为了纪念祖先,就把居室建成船形屋。这真可谓是牵强附会。关于黎族船形屋的起源,有一个相关的名为《丹雅公主》的传说故事,但有的书籍却把它写错为“雅丹公主”,结果是以讹传讹。又如黎族服饰,特别是筒裙,其基调本来是黑兰色的,但有许多景区制作的许多黎族姑娘的服饰是红色、蓝色的,基调全变了。如此等等,都违背了黎族文化的真实性。为此,在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中,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以确保民族文化资源的真实性、科学性。坚持真实性原则,有助于提高对民俗旅游反对民俗识,有效地防止“伪民俗”出现。
(五)要强化整体性原则,在挖掘开发利用中对民族文化资源加以保护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日渐消失,三亚境内的黎、苗、回民族文化亦然。因而,在挖掘开发利用中务必精心加以保护。保护一个民族文化,就是保护该民族的文明成果,保护该民族前进、创新的力量源泉。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一个个“文化碎片”,割裂其生态环境,让其搬家至某个“文化孤岛”之上。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要以全方位、多层次和非简化的方式来反映并保存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尊重其内在的丰富性和生命特点,既要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自身和其有形的外观,更要注意它们所依赖的结构性环境;除了重视民俗旅游资源本身之外,又要关注各种民俗事象存在的方式和存在的过程[7]。
[参考文献]
[1]刘赐贵.政府工作报告[N].海南日报,2017-02-26.
[2]张雪锋,桂三妹.让三亚全域每个角落都可以找到旅游的兴奋点[N].三亚日报,2016-08-15.
[3]黄丹.海南该如何打造“全域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支招[EB/OL].南海网,2016-01-29.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3
关键词: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8801
1 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及开发现状
1.1 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
四川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素有“洞天福地”、“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之誉。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道教建筑类:天师洞、建福宫、上清宫、常道观、玉清宫、朝阳洞、祖师殿、圆明宫等。
(2)道教艺术类:①道家音乐:全真正韵、洞经古乐等;②道家武术和气功:青城拳术、青城太极拳、青城剑术、青城派气功、道家养生术等;③道教文学艺术:道教楹联、字画等;④道教工艺品:道教人物雕像、道教法器、道教根雕、乌木雕刻品等;⑤道教碑刻:唐玄宗手诏碑、唐雕三皇石像、五代天师像等。
(3)道教活动类:正月初九日玉皇圣诞、二月十五日的老君会,四月二十八日的药王会,五月初五日的天师会,腊月二十二日的重阳祖师圣诞等;罗天大醮、祈祷世界和平护国佑民法会、祀福法会、传戒法会等。
(4)其他一些道教历史遗迹:挪笔槽、试剑石、天师手植银杏树、天师池、杜光庭读书台、唐薛昌丹井等。
1.2 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青城山风景名胜区依托“青城天下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中国道教名山厚重的文化底蕴,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保护地。目前青城山已经开展了以下一些活动:(1)以青城山宫观建筑群、青城山道教摩崖石刻、道教历史遗迹、道教人物造像、道教楹联碑刻、道教音乐等为主的展示;(2)以青城山道家茶道、青城山道家养生术、青城养生元谷为主的度假;(3)以青城山道教武术、道教气功、道家茶道、青城道家长生宴、青城道家素食为主的体验;(4)以青城山道教文化节、道教博物馆等为主的综合性旅游活动;(5)以青城四绝、青城老腊肉、青城根雕、川芎等中药材等为主的旅游商品的开发。
在2006年都江堰政府提出的《青城山――都江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概念规划纲要》中,都江堰政府提出了青城山组团是“中国式养生”的核心启动区域,《规划》将其划分为三个片区:一是以青城前山门片区为前台,主要强化娱乐功能;二是以青城前山片区,主要强化深度观光功能和养生文化集中展示与研习功能;三是以青城后山片区为后台,主要强化休闲度假功能和道教养生、中医养生的深度体验。主要项目有:青城山景区创5A提升、道教文化博物馆、百草园中华元谷、“九心合一”游客集散中心、豪森温泉酒店、美仑国际旅游学院及五星级酒店、青城高尔夫改造等。围绕“中国式养生”这一核心理念,《规划》提出在青城山组团打造引擎项目“国际养生博览会”的构想,并建设以中医药国际研发中心为核心的支持体系和养生体系。
但是,目前青城山仍然是以传统的道教文化观光旅游为主。
2 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资源开发单一,综合性旅游项目较少,游客参与性项目少
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注重以观光为主,而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的,如道教饮食、道教医药、道教养生、道教艺术欣赏、武学健身和修禅等项目的结合性、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少。
2.2 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深入
在青城山道教宫观开展的道教节日庆典活动主要有:每年二月十五日的老君会,四月二十八日的药王会,五月初五日的天师会,腊月二十二日的重阳祖师圣诞等等。每年逢庆典节日,都会举办大型的民间庆典和民间艺术活动,周边地区的信徒便会纷纷上山朝觐。由此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信仰习俗,形成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景观,对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青城山道教节日庆典活动仍主要局限于宗教活动范围,与当地民俗活动结合不紧密。并且,游客没有真正从“参观”融入到“参加”中去,其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
2.3 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宣传手段单一
近几年,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青城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投入,注重了景区业态调整和旅游营销宣传,成立了“宣传营销处”和“宣传报道组”。但宣传手段单一,仍以被动参加各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为主。据各旅行社目前的主要组团线路来看,游客对青城山的了解停留在道教文化观光的表面,对深层次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了解。
3 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措施
3.1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结合,开展一些综合性旅游项目
第一,把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和道教生活体验、道教文物鉴赏、道教饮食品尝等结合,并开发健康的道教文化礼仪活动,以及道教文化衍生出来的长寿文化、医药养生文化、赵公财神民俗文化、青城武术、音乐文化活动。
第二,把道教文化与广为流传的民俗文化融合贯通,使深邃的道教文化和平民化的民俗活动融合在一起,让游客更容易了解道教文化,同时更容易参与到活动中去。
3.2 将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相结合,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建立度假区
历来,中国的文化与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天下名山僧占多”这句话,恰到好处的描写了文化与山水的结合。青城山空气清新、气候湿润、植被丰富,水质优良、生态环境绝佳。而青城宫观在选址上,强烈表现出顺乎自然、返朴归真、道法自然。因此,青城山在发展道教文化观光旅游时,把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青城山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在空间布局上与后山相结合,开展生态旅游,并充分利用其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发展度假旅游,建立成规模的度假区。
3.3 注重场景转换,加强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展示
运用不同场景的变换,设计出各种独特的展示区,通过展示区把抽象的、无形的道教文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青城山道教文化博物馆把道家文化、仙学文化研习、古蜀文化、太玄和谐思想特色展示、养生长寿文化体验、武术健身体验、音乐艺术陈列展示与体验、道教文学体验、道教民俗展示与体验等多个文化旅游资源运用不同的场景进行展现,让游客能更清晰的了解道教文化。
3.4 发掘资源内涵,加强道教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
在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时,也要突出其旅游商品的开发。青城山在开发旅游商品时应依据青城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发具有青城山道教特色的旅游商品。一是加强“青城四绝”的开发,即“洞天贡茶”、“白果烧鸡”、“青城泡菜”和“洞天乳酒”。二是加强道教根雕和乌木雕刻品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廖暾.青城山旅游经济现状分析[J].人民论坛,2006,(18).
[2]陈福义,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王敏.论四川道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西华大学学报,2004,(05).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4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它是指在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因技术推动而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宫承波等人从技术上对新媒体做了更详细的说明,将新媒体界定为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新型媒体形式、软硬件或信息服务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媒体息息相关,媒体的变革必然会促使旅游业的变革。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新媒体是人们获取旅游信息最重要的渠道,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来越依赖于新媒体。当人们有旅游欲望的时候,往往首先会借助新媒体去查询,然后针对去哪里,行程如何安排,游客也会通过新媒体平台与旅游商家沟通。游客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比如,网络论坛等结伴邀约,寻找“驴友”。旅行归来,他们会将旅行的经历、照片或视频等上传到微信、论坛、空间等社交媒体,吸引其他旅游者。因此,新媒体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四川茶文化作为四川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巨大的新媒体市场,必须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就失去了宝贵的市场资源。
二、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四川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早以盛产茶而闻名于世。西汉时期,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开辟茶园,种植茶树。蒙顶山成为世界茶树栽植的发源地。四川拥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时至今日,四川茶叶产业成为四川十大优势种植业之一。峨眉山的禅茶文化、青城山的道茶文化、雅安的藏茶文化、蒙顶山茶文化、成都的茶馆文化早已名声在外。仅以雅安地区为例,雅安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全市可耕种面积的50%以上,优越的自然生态,成片的茶园风貌,为雅安生态茶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仅名山县茶企就多达1000余家,名山县确立了“旅游兴区、茶业富区”的战略,兴起了以种茶、卖茶、看茶、采茶等特色生态茶文化旅游,策划了蒙顶山景区、中国茶都等一系列茶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风景线”。四川对茶山景区、茶乡生态观光、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遗址、茶艺茶俗、茶馆、茶商品和“茶家乐”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初显成效。
三、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四川茶文化历史悠久,有很多极富地域色彩的茶礼、茶俗和名人典故,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初显成效。但是,现在对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不够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缺乏新媒体的推广营销。四川茶文化旅游推广大部分还是依赖于报纸、电视、户外广告、会展等形式,缺乏新媒体的主动推广和营销。在国内大型旅游网站,比如携程、去哪儿、途牛网、同程网上从未看到过四川茶文化旅游的推介。但事实上,新媒体在推介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有着传统媒体没有的优势。新媒体更强调点对点的传播,通过互动环节更能调动起消费者的兴趣。近年来,四川茶文化旅游在运用电子商务上有一定的尝试,例如,蒙顶山茶在淘宝上建立了自己的旗舰店——蒙顶山茶贡名苑旗舰店。一些雅安的茶企也设立了自己的网店,但这些网店的点击率和成交率都不高,网页的设计也缺乏对四川茶文化内涵、产品特色、制作流程、冲泡流程等延伸内容的宣传,因此,在大众心中的影响力还不够。第二,缺乏龙头品牌支撑和特色专项旅游参与。虽然四川茶企众多,仅名山县就有上千家茶企,但大部分企业都各自为阵,以占领中低端市场为主。在中国十大名茶中,昔日的贡茶辉煌早已不在。古有“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美誉的“蒙顶茶”在各地后起之秀的名茶品牌前,黯然失色。取而代之的是福建、杭州、安徽等地的名茶。川茶像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被人遗忘。在雅安市企业服务网评选的雅安十强茶企中,其中有六家以生产绿茶为主:四川省茗山茶业有限公司、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蒙顶山皇茗园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蒙顶山味独珍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禹贡蒙顶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老茶客茶业有限公司;四家以产销藏茶为主: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四川省雅安茶厂有限公司、雅安市名山县朗赛茶厂、四川吉祥茶业有限公司。纵观十家茶企,在国内名茶品牌的地位甚微。同时,由于是分散经营,对茶文化旅游的推介参与度不高。另外,虽然在四川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早就提出了专项旅游的口号,但很少有人选择将川茶文化旅游作为一项专项旅游,将茶文化当作一个专项旅游仍需进一步发展。第三,缺乏有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目前,四川茶文化旅游活动主要有茶园茶山观光游览、茶家乐、茶事体验和举办一些茶文化旅游节。例如,每年蒙顶山都会举办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旅游节上有很多茶文化活动,如龙行十八式茶艺表演、采茶能手大赛等。但这些旅游节项目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参与度和互动度不高,而且持续时间很短,与国内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节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在旅游节上过于宣传茶叶的生产,没有突出茶文化旅游,大多只能吸引本地和周边居民,没有对全国形成影响力。
四、新媒体视角下的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单独使用传统的方式来推广四川茶文化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和旅游者的要求了,而互动性强、传播性广的新媒体无疑对川茶旅游文化的开发有重要作用。建议搭建以下推广平台:
1、建立社区网络推广平台
现在大多数旅游者在策划旅游时都会先在网络广泛收集目的地的信息。特别是知名网络社区的旅游板块更是热门。在这些旅游板块中,很多人会发帖讲述自己的旅游经历,进行客观评价,并且发帖一般都图文并茂,甚至带有视频,很有吸引力。很多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冷门景区就是先在论坛被追捧者炒热,然后带动了更多的人前去,一跃成为热门旅游地。例如,成都周边的“楠木溪”、“王婆岩”等等。因此,如果要发展川茶旅游文化,就应该特别关注这类社区,尤其是天涯、搜狐、第四城等知名社区的旅游板块。可以在这些网络社区组织活动,邀请社区名人来游玩,然后以游记形式发表,期待网络推广。
2、建立微信互动平台
微信,是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获取以及传播的平台,用户可以组建个人社区,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即可实现即时信息分享。微信,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根据腾讯的数据来看,2015年第一季度统计,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相比传统媒体,微信的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专门建立四川茶文化旅游的微信互动平台已是时代需求。通过微信互动平台发起话题或者优惠活动,吸引游客的参与、点评和转发,在公众平台上对旅游者的疑问和建议进行回复,对反映的问题积极回应,了解粉丝的市场需求,微信中的粉丝就是实际或潜在的顾客。另外,微信公众号还可以与四川茶文化旅游业的专家、名人合作、知名驴友合作,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广泛的关注。旅游部门可以加强与他们的合作,邀请其观光、参与旅游活动,对旅游地品牌进行推广和宣传,使品牌知名度得到迅速传播。
3、打造特色体验之旅配合以新媒体推广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5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传承利用
一、近年来山西文化旅游业成就斐然
文化旅游产业是山西旅游业当中的精华。2015年原任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上说:“必须从以煤为基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必须从煤堆里跳出来发展非煤产业。在七大非煤产业中,第一位就是文化旅游业,山西厚重的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资源,我看比拥有的煤炭资源更丰富,更有特色。”相比以往,山西文化旅游业发展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味不断提升、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日益显现。
(一)文化旅游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省最重要的旅游产品
山西省主要有六大旅游板块:宗教古建旅游板块,晋商文化旅游板块,寻根觅祖旅游板块,太行山水旅游板块,黄河文明旅游板块,红色经典旅游板块,有五大板块主打文化旅游。我省旅游产品中,文化旅游产品所占比重最高,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产品都是文化旅游产品。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乔家大院四处世界遗产以及解州关帝庙、洪洞大槐树等景区是我省最具代表性的景区。我省以自然风光为本体的旅游产品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恒山、北武当山、五老峰、卦山等都是历史名山,壶口瀑布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近年来,我省新发展起来的皇城相府、绵山、雁门关等景区也都是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入挖掘与展示文化内涵,成为我省新兴的旅游景区。武乡县的”两园一剧”以全新的形式展示和传播了我省的抗战文化,为我省的文化旅游产品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文化旅游产业对山西地方文化的传播不断加强,地方文化符号开始融入旅游的各要素之中
在山西旅游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浓厚的山西地方文化。山西面食、平遥牛肉、晋中碗托等特色食品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五台山的素斋,晋城珏山景区的珏山宴,皇城相府景区的相府家宴等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产品。平遥古城内的客栈、碛口古镇的窑洞等可以为游客带来富有地方特色的居住体验。五台澄泥砚、黎城黎侯虎、平遥推光漆器、广灵剪纸等是我省传统手工艺品,也是重要的旅游商品。旅游娱乐方面,《太行山》、《又见平遥》和《又见五台山》等大型实景剧,皇城相府的八音会表演、云丘山的民歌表演等小型演出也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了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了投融资结构和产业结构
近年来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投资收益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传统煤炭项目经营者,目光由地下转为地上,产业由黑色变为绿色。资源型企业在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旅游休闲度假设施建设、旅游娱乐项目承包等方面的积极性很高,目前全省已有215家资源型企业转型投资,总投资高达40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1700亿元。这股资金流的注入无疑对于全省旅游产业升级换代,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精品的打造作用巨大。同时,资源型企业转投旅游业,对于改变山西长期以来以煤炭等重工业为主的投资结构、推动全省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皇城相府、绵山经过资源型企业的大力开发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藏山、常家庄园、珏山、云丘山、仙堂山等景区被开发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当前制约山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应该说,这些年山西的文化旅游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结构得到明显优化,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文化旅游业势头良好,旅游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改革有了新突破。但面对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文化元素,全省文化旅游发展的空间不足,文旅融合的深度不够、文化遗迹的保护与传承利用的关系没有完全厘清成为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的制约因素。
(一)文化旅游业发展空间不足
从2003年起山西的旅游业逐渐受到重视,先后经历了多次定位,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2003年的“山西最重要的接续产业和重点培育扶植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到2008年的“把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作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工作中心”,再到2010年“山西实现向现代产业大省跨越的七条路径之一”。从整个历程中可以看到,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给旅游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和希望,另一方面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传统的经济方式和路径依赖挤压下,旅游业必须的发展空间还不足,发展条件还需要一个过程才具备。山西省的文化旅游业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占有的资源还不多,在全省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还不够。山西的文化旅游景点景区在全省范围内星罗棋布,但大多处于小、弱、散的局面,没有形成地区强有力的龙头景区和在全国具有广泛号召力的超级旅游目的地。
(二)文旅融合深度不够
山西虽然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强省。在对文化遗产遗迹以及历史故事、民俗传说的利用上还停留在简单的观光、节庆、展览馆等方式上。大量的文物还停留在静态的展示上,旅游景点的解说词还停留在对文物本体的介绍上,游客的体验度、参与度不够,吸引力不强。大部分的景区景点在文旅融合的渠道上较单一,缺少创意,“一台演艺节目、一部影视作品、一本书”甚至成了一种通行的模式。所以我们说打“文化牌”是好事,但不能大家打的牌都一样,要避免产品的同质化、要深挖自己的文化特色而不是拾人牙慧。同时也要防止以哗众取宠为目的的文化旅游产品,像之前清东陵搞的“万圣节”,让游客与鬼狂欢。另外,我们对“文化”的理解也偏狭隘,目光仅仅集中在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上,对科技文化、大众文化、时尚文化熟视无睹。这就造成山西的文化旅游产品还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在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文化培育方面能力还比较弱。
(三)保护与传承、利用的关系没有把握好
山西的文化遗产众多,全省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县级不胜枚举。在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这既是优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劣势。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文化遗迹贫乏的地区可以大刀阔斧的兴建,而文化以及富庶之地文物保护与传承利用的“度”并不好把握。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但操作过程中常常文物保护与资源利用是一对矛盾体,要么老死不相往来,要么见面就打架。绝对的保护或乱拆乱建游客觉得无聊,当地居民反感,都不能文化得以传承。这就导致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过程中,该利用的没被利用,不该破坏的被破坏了。面对丰富的文化遗存,山西的文化旅游产业一直是带着枷锁跳舞,而非穿着花裙子跳舞。在文化旅游规划方面,重视对文化资源的梳理,而缺少对其活化和创新。如何把这些历史符号用符合现代人的理念和审美的方式展现出来,赋予他们新的生命力这是一项重要课题。
三、推动山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
(一)凝聚共识、配置资源,加大力度培育龙头景区,建设知名旅游目的地
新形势下,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多做文章,这就需要各部门凝聚共识、重新配置资源,制定更多的支持政策。旅游业是综合产业,需要农业、森林、水利、教育、商务等部门综合来抓,更需要财政、金融、土地、教育等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明确相关的政策措施,在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用地指标、人才培养、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共•同打造知名度更高的山西文化旅游目的地。全省上下集中力量,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植重点打造几个龙头景区,作为山西文化旅游的代表产品。比如游客提到浙江必然想到乌镇、去到云南一定要去丽江古城等等。通过培育龙头景区,发挥更大的产业示范和引领作用,摸索出适合山西的旅游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
(二)推进文化旅游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质
旅游活动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项文化活动,是一个体验文化、感知文化的过程,这其中的“文化”既包括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更有大众文化之意,抓住了这些文化就抓住了旅游最根本的吸引力。任何一项让人回味无穷的旅游活动都是一次丰盛的文化大餐。因此,不遗余力的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魂还要附体,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吸引物、活动把文化内涵展现出来。例如武乡的两园一剧: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和实景演出剧“太行山”,再现了八路军战士与太行百姓军民一心,共同抗日历史场景,同时游客也可亲自体验一回硝烟弥漫的游击战斗,这种红色旅游产品的新形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文以化之、文以注之”,必须用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包装文化产品,用大众认可的潮流文化去装点文化符号,用现代科技去增强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提升文化的号召力和产品的亲和力。另外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也要警惕“文化投机”。比如让游客假扮“鬼子”抢“花姑娘”的实景演出、假冒名人遗言的墓碑等等,这些行为实则是漠视文化的文化资源开发项目,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三)保护与活化共进,传承与创新并举,科学推进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原先对文化资源的的保护处于一种静态的、被动的保护,其实最好的保护是对它的活化。过去的文化符号已不可能具有当时的价值,只有创造性的运用现代的手段使其展现出新的功能才能完成文化的传承,因此,保护和活化是同时进行的,传承需要创新的参与。山西有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非常多美丽的房子,让这些房子活化起来,就要保留房子的外壳,改装里面的设施,以游客需求为导向,让它发挥新的功能。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市场化竞争,改革制约市场进入的机制体制,为市场进入创造条件。开展试点,积极推行景点景区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分离,合理运用管委会模式、民营企业整体租赁模式、上市公司模式、PPP模式等现代管理体制、实现景点景区项目的专业化运作、公司化运营。同时,旅游规划评审部门也要把好关,严格要求文化旅游规划,要围绕资源做好破题工作,围绕市场做出创意项目,解决好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规划要与实际工作相对接,与项目谋划相对接,使规划真正起到工作蓝本的作用,让该保护的被保护起来,该开发的开发出来。
(四)加强部门联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形成大旅游格局
当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走向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旅游活动进入泛体验全视野的阶段,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不仅取决于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管理,更与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和各环节的产品服务息息相关。旅游项目中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对我省文化符号的挖掘与展示、无景区旅游目的地的营造等从规划、实施建设、运营管理到后期监管都需要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例如特色餐馆、主题酒店、文化街区、演艺节目、城市或乡村的综合治理等都需要旅游、文化、规划、城联、物价、工商等部门长期协作,共同努力。不论是在旅游发展还是在城市管理方面,各部门必须形成综合的开发和管理机制,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山西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所以研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破解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难题,对于类似的资源型省份整体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淳,顾伊.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J].上海: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宋河有.创意旅游与主题旅游:内涵、关系及融合[J].长沙: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5):80-83.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6
关键词: 宗教文化 旅游资源开发 问题 思考
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是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文化是使旅游目的地、旅游项目、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更具吸引力的本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涵盖了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宗教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一方面,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旅游者来说是最有特色的、最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另一方面,宗教文化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吸引旅游者,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1、宗教教义的哲理魅力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主要宗教有本土化的佛教、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被视为准宗教的儒家思想;还有外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还有色彩神秘的藏传佛教;还有其它一些自然宗教,如妈祖宗教等。这些宗教教义无不具有它们独特的哲学和神学观、伦理道德观、人生价值观、社会观等等,其中必有其精华,同时也有其糟粕,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东西,也有消极、悲观、厌世的东西。然而,有关劝人为善、戒除恶念、净化身心、知足常乐、积极入世等等处世哲理、往往是旅游者乐于接受的,其中某些消极内容,旅游者只把它们作为一般知识加以了解。
2、宗教建筑的艺术魅力
我国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清真寺、石窟、古塔、各地各处风格各异。如杭州灵隐寺与嵩山少林寺在建筑风格上,既有佛教的共性,又有然不同的个性。塔的艺术造型更是千姿百态,建筑材料也各有其特点。苏州虎丘塔是砖塔,泉州双截塔是石塔,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是琉璃塔,广州光孝寺东、西塔则是铁塔。西安大雁塔是那样的稳重粗犷,而上海龙华塔又是如此玲珑精致。这些宗教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建筑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宗教建筑中许多雕塑,石刻和壁画更是艺术史上的瑰宝,旅游价值极高。建于一千多年前的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佛教艺术的圣地,其艺术魅力令中外旅游者折服。
3、宗教氛围的神秘的魅力
宗教产生的最初原因是人们对自界怀有强烈的神秘感。因此在宗教活动的过程中,人们把这种神秘感融进去,并形成一整套宗教礼仪和教规。旅游者对神仙 鬼怪、菩萨罗汉、上帝天使、天堂地狱等等所持的将信将疑的心态,或对宗教仪式。宗教场所宗教设施中所渲染的神秘气氛的猎奇心理,促使他们把对旅游的兴趣与对宗教的兴趣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宗教音乐突出其宗教的神秘性,能满足旅游者在精神领域中求知、求美、放松身心等方面的需要,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
4、宗教名山的魅力
“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以来,我国清幽秀丽的名山大川往往都是宗教名山。这些宗教名山与自然山水形成了高度统一的和谐关系,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是宗教信徒们顶礼膜拜、进香朝圣之所,而且也是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旅游风景区。旅游者们行走于青山绿水之中,既可观赏自然风光,又可品味隐逸山间的宗教建筑,满足了现代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因此,这些宗教名山是我国最宝贵的,也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二、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滞后
我国对宗教的研究起步就比较晚,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研究就更晚了。由于宗教文化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宗教文化旅游在各地发展很快。然而,从中央到地方,尚未有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完整发展理念及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政策。由于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具有风险小,回报高等特点,各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大兴修寺庙建佛像的热潮。新修建的世型佛像的代表如1997年完工的无锡灵山大佛,高88米;还有同年完工的浙江普陀山观音,高33米;1998年建成的广东西樵山观音,高61.9米等等,新扩建寺庙如杭州市灵隐寺景区等等。新建项目工程浩大,投资动辄数亿,形成了新的造神建寺运动。
2、宗教圣地旅游资源开发失调
我国的宗教圣地大多处在风光秀丽的青山绿水之中,堪称人间仙境、海市蜃楼。由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滞后导致了宗教圣地的城镇化日益加重,人口剧增,商业化气息浓厚,与宗教圣地不和谐的建筑不断增多,宗教氛围越来越世俗化。这一切导致了宗教圣地旅游资源开发严重失衡。
3、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混乱
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进程中,古建筑归旅游部门管理,神职人员归宗教部门管理,旅游归旅游部门管理,树木归森林部门管理,地方政府也要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上的混乱及多元化造成了管理上的扯皮,严重阻碍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可持续发展性的开发。
三、对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1、科学合理地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表现在物质、行为、精神三个不同层面。对其开发,首先应是物质层面的开发。这也就是说要对宗教建筑进行修复,使之呈现出古风古貌的宗教文化特征。其次是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的发掘。将宗教文化中最本质、最宝贵、最善美的精神品格发掘出来,使之物化,从而使旅游者感受到宗教文化的真正内涵及魅力。
2、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生态取向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重生态取向。这能使人们摆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促进宗教文化旅游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宗教生态伦理观中的有价值的思想应是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文化驱动力。以此来保护生态环境,让游客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睦祥瑞的宗教情怀与精神,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完善人类自身文明建设。
3、保护性地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宗教圣地的地位都经历了千百年的积淀与锤炼,早已根深蒂固,不可改变。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对佛教徒来说,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替代的,同时也是不可模仿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成熟的,与其周围的历史、民族、文化氛围深深地整合在一起。离开这个环境,其价值就会消失。因此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是保护性地开发。
4、依法开发我国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通过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内容,打击封建迷信,以打卦算命骗人钱财的行为,克服并努力消除宗教的一些消极影响。
5、健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管理机制
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明确管理主体,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应建立配套的产业政策,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加强培养高素质的宗教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建设高素质的宗教文化旅游管理专业团队。
四、结束语
我国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也极为丰富,如宗教建筑、宗教经典、宗教绘画、宗教雕塑、宗教饮食、宗教音乐、宗教舞蹈、宗教节日庆典、宗教神话、宗教传说等等。它们中有的是有形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的是无形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地、科学地利用和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对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丰富旅游内容、乃至对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仲义主编.宗教知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方志远主编.旅游文化概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段德智着.宗教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