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治思想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241-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就是达致一种为社会主体所追求的,符合理性与和谐的法治社会状态。高校日常法制教育是培育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人,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法治精神基础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化模式与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日常法治教育并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主流。
一、法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法治观念都得到了增强,维权意识逐渐觉醒,但从整体而言,法治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
一是尽管学校从管理意识开始向学生本位意识转变,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遵从的“师道尊严”道德规范,强调学校的育人教化功能,很容易被忽视或剥夺学生的权利, 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其拥有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参与权”等认识不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寻求法律维护权益,或者出现不恰当的“过度维权”现象。
二是尽管我国高校都强调学生自治组织要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强调高校的政治教育功能, 以学生会为主体的学生自治组织,其作用仅局限于代表学生向学校反映一些有关学习、管理及后勤服务方面的问题,更多地是完成学校交待的任务,在代表学生利益方面所起的作用极其有限。
三是高校日常教育缺乏法治文化启蒙意识。从形式上看,虽然突破了课堂理论教学的单一形式,通过法律讲座、咨询、网络宣传等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法治教育。可是,由传统教育延续而来的根深蒂固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宗旨的灌输式教育在日常教育中仍发挥重要作用,法治教育往往成为日常管理工作中或教育活动形式下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宗旨的,采用灌输式教育手段的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或者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高智商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二、将法治观念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生是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民事主体,理应依法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应享有的权利。高等学校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年满18周岁,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规定,他们应享有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公民应享有的民事权利。《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一系列法律规定了的法律权利。《教育法》第42条明确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 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的权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2005年9月, 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首次从高校管理的角度明确了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增加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专章,规定: “学生对有关切身利益的问题, 有通过正常渠道积极向学校和当地政府反映的权利”, “处理结论要同本人见面, 允许本人申诉、申辩和保留不同意见”。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智商和文化层次的高级人才,如果欠缺法治意识,则极容易导致其误用聪明才智进行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高校违法犯罪案件频发,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对教育的深刻反思。
第三,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必须有较强的法律观念和规则意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寻求个人发展。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前进行的都是基础教育,对于法律和规则方面的教育并不强,所以,作为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最后一岗,大学里必须加强学生法律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因为一旦走向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必须有较强的法律观念、规则意识和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各种法律规范和规则。
三、法治教育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首先,强化学生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主体意识。要强化高校教育者的学生本位意识,保障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让学生能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表达诉求。因为只有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 学生才能充分了解学校各方面的真实状况及时向教育和管理决策部门反映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问题及意见。
其次,增强维权观念。高校与大学生是具有特殊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高校作为教育者必须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使其了解其权利义务及权利救济途径,提高其正确分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违法现象。在其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依据我国法律法规规定,以合理的救济方式和救济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利。以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
第三,大学生尽管独立意识比较强,但由于正处于心智发展期,社会阅历又较浅,因而容易冲动,出现非理。加强法律知识的系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与义务,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同时, 在日常管理中也应该教育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权利的有限性,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华洲, 廖扬眉:《大学生维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期。
[2] 张哲, 李海雄:《浅谈高校学生维权工作》,载于《教育研究》, 2006年第2期。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2
关键词:依法治校;高校教育;管理体系
一、依法治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一)依法治校
从广义上来说,依法治校是国家政府机关和高校管理者对各高校的管理行为规范,并对高校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从狭义上来说,就是各高校配合国家管理机构,遵从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属于自己的规章制度。
依法治校围绕“法治”二字,重在治理,而不是倾向于制度的制定,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校成为各大高校主流思想,依法治校实际上是为了维护高校师生的权利和权益。依法治校是为了给各大高校提供现成的可实际采用的模板,在教育管理的问题上,有章可循。按理来说,依法治校的法律依据对于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有着重大影响。现如今,与教育相关的法律不断完善,人们对教育的理念也越来越成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的基本教育,它关乎着我们的前途和命运,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是管理者的一项神圣而严肃的使命和任务。无论身处哪种社会形式,对于思想教育的管理都会应运而生,管理是国家赋予管理者应有的权力,对社会或个人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和潜能。思想政治管理的中心是管理组织以及管理者,管理者对其被管理者起着指导规范的作用,管理者本身起到领导作用,高校师生都在其管理掌控之下,高校师生在其管理之下,都应该尽量规范自己的行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有它的背景和环境,我们需要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主宰环境,在环境中完善和提升自我,通向成功的幽径。
二、依法治校背景下的政治教育管理问题
(一)管理理念陈旧
在当今社会中,即使一直以来都在提倡创新,但由于传统思想在国人心中根深叶茂,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在国内一直无法施展手脚,现成书本答案式的教育,囫囵吞枣灌输式的讲解,再加上军事化的管理和来自老师家长的压力,使得思想教育管理本身的问题层出不穷。即使现代管理理念存在的形式是虚幻的,但它却能真切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理念,影响一个人的意识形态。本着依法治校的管理原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诸多方面需要改进。
(二)管理体系不完整
高校管理拥有一个庞大的体系,以高校为中心,如何恰当的将家庭和社会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代社会,我们的高校 ,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少之又少,互相之间也缺乏对彼此的认识。对于高校内部,也存在着值得重视的问题,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疏忽职守,并不能承担应有的责任,对于管理的力度而言,也最终流于形式,不够实际和严谨。
(三)管理评估没落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评估。管理评估的落实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评估本是对管理阶层,高校工作者的一个认识自我的机会和发现问题,差距,改进自我的很好的时机,但由于评估方和被评估方的忽视,在评估的过程中模棱两可,不遵循评估的规则,导致评估进程中注重形式,而忽略实际,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最终评估方的表现是走马观花,评估过程成为形式。
三、依法治校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一)改革原则
1.法律优先。法律优先原则是依法行政的组成部分之一,重点是通过法律对其进行施压和约束,维护公民的权益。依据法律优先原则,当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相矛盾的时候,我们优先遵从法律原则,从本质上来说,法律优先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要遵循表里如一的基本要求,使形式更完美,使内容更丰满,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
2.法律保留。自古以来,法律保留原则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在很早之前,对于法律制定的严格和苛刻程度很难想象,现如今我们的国家法律的规定也遵循了法律保留原则,针对高校师生的权利和权益,都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章制度,不得擅自更改或违反。
(二)改革方法
1.加强法制宣传。一个人的思想和对外界的感知源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和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所以,要想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就要向大众大力的宣传法治思想,让大众真正接受法制理念,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为社会的和平和长治久安奉献力量。高等教育的接受对象是身处高校,拥有许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从根本上来说,高等教育是一个拔高点,用来培养优秀的栋梁之材,依法治校就是要对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大学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优秀人才,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是社会需要保护的重要群体,鉴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大学生被害事故,宣传法制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优化管理程序。管理程序的优化,是对涉及到所有教育管理程序的优化,首先,环境对一个人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就离不开社会高校的监督和管理。其次,程序就是各N计划的总和,在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坚持党的领导,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正确的指引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实施准确而有效的措施,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制定出具体的步骤,最终得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
3.创新管理模式。亘古以来,创新始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创新使社会进步,创新带给我们太多的好处。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目标,王健林说:“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先挣一个亿。”近些年来,将创新和法制相结合的呼声越来越高,高校政治教育管理创新模式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进行目标管理,有了目标才会有清晰的方向。一个国家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要实现目标管理,就要制定出法制目标的完整系统,遵循多个管理原则,确立目标的方向性和规范程度。
4.完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务必落实高校政治教育的评估项目,完善整个考核系统,凸显依法治校的方针政策。以严谨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对待管理教育,不可以存在侥幸心理,掩耳盗铃,更不能以虚假的态度对待工作,影响整个教育机构的良好氛围,应该给大众一个良好而严谨的工作印象,树立好的榜样。此外,要科学管理评估方法,不能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也不能想当然的做事情。最后贯彻落实法制形式的管理制度,加强巩固各个部门的联系,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保证评估可以真正落到实处,完善考核管理制度。
四、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有多种,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但是总结来说,只要追其问题的本身,从问题的根本落手,分析产生各种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合理的对策。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管理制度,完善管理程序,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实施目标管理,使评估管理实际化,对于管理教育中出现的细节问题,要着重入手,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参考文献:
[1]田承春,谢云志.以制定大学章程为契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3-47.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者、思维方式
中国分类号:G62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或组织机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目标、内容等变化所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适性,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深刻认识并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及时改进原有教育方法或创造新的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针对性和有效性,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外部环境的变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变化以及受教育者自身情况的变化都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在此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教育者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思维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某种思维模式,一经形成,不仅对个体思维活动产生制约作用,而且不会轻易改变。有时,思维方式的变化还会滞后于社会的变化和个体社会实践活动的变化。
人们的任何活动均受到特定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影响他们对具体问题的处理。“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有碍于教育者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育内容、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有碍于教育者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形成创新的意识、产生创新的冲动、设计创新的内容” 。
二、转变教育者的思维方式
(一)从单向型向多向型思维方式转变
单向型的思维方式,是指在认识事物或思考问题时,只针对事物本身,从一点出发,沿着一个固定不变的方向发展的思维方式。单向型的思维方式一般具有简单性、静态性、片面性、封闭性的特点。而多向型的思维方式,是指在认识事物或思考问题时,针对事物本身,从多点出发,沿着多个不同方向发展的思维方式。多向型的思维方式是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系统性、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多向型的思维方式更有利于教育者进行创新。
在纵向方面来说,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生产分配都由国家统一进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都比较单一和简单化。因此,当时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往往也是单一化和简单化的。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活的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上,便是思想观念的复杂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使得教育者要走出过去那种单极化、简单化的思维方式,运用多向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外部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更有成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横向方面来说,经济、政治、文化、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社区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问题。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部门间的联合与合作,开创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毕竟教育不能只靠学校和老师,全社会都有责任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备多向型的思维方式,注重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目标来看,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目标要协调一致;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要能对应衔接。从内容来看,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整合;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要相互配合;简单性内容和复杂性内容间要循序渐进。从方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方式之间要协调一致,并且要有恰当的评估方法。
(二)从被动型向主动型思维方式转变
方法创新不仅需要教育者思路开阔,还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即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被动式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依赖性的思维方式,做什么事情都等着别人来安排,靠别人来帮忙。而主动式的思维方式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即自己去开拓,自己去闯荡,自己去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培养主动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不是讲授完课本上的知识就算结束,而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对其自身来说,要注意未雨绸缪;充分利用资源。教育者除了能够解决问题外,还要能够预防问题的未发生。并且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充分利用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只有不断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才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综上所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要转变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即从单向型向多向型思维方式转变、从被动型向主动型思维方式转变,从而更有实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
[3] 阮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建构》.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二期
[4] 金鑫、张耀灿.《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六期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4
作者简介:乔凯,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蚌埠医学院药学系讲师;朱平,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芜湖/24100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意识形态指导作用的生成与实现机制: 以‘三观’为中心的研究”(项目编号08BKS059)、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及其实现研究”( 项目编号12YJC710080)的研究成果。摘要:质性研究是与哲学思辨、定量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不同的一种新取向,其基本特征是强调深入自然情境、主要采用深描方法、具有归纳研究取向、崇尚整体研究策略和极为重视研究关系;主要理论基础是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解释主义;目标旨趣是理解事件、情境和行为对于身处其中的特定人群的意义、认识研究参与者采取某种行为所处的特定情境以及情境对行为的具体影响、了解无法预测的现象和作用,并对此后的现象提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说明事件与活动发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因果关系;在结果推论方面,具有较强的内部概括力,没有也不刻意追求很好的外部概括力。最后,分析了质性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质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定量研究质性方法是一种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经常使用的研究取向,国内社会科学界应用此种研究方法也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就国内而言,人类学、社会学早在20世纪初期曾运用质性方法取得令世界称赞的优秀研究成果,教育学也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掀起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热潮。但是,对于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而言,质性方法仍是相对不为人熟知的研究手段。而质性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未能获得广泛的运用,主要原因并不是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水土不服,而是因为研究者没有走近质性方法并进而发现它的独特魅力。因此,系统地阐述质性研究方法,拨开其“神秘”的面纱就显得非常必要而重要。本文试从质性研究的基本特征、理论基础、目标旨趣和结果推论等方面进行简要评介,并分析质性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质性研究的基本特征与理论基础
质性研究,在英语中为qualitative research,常被译为定性研究。但是,定性研究在我国有其特定的含义,主要基于思辨的、形而上的传统,包括哲学思辨、个人见解和逻辑推理,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习惯性和随意性。而qualitative research遵循的传统、分析的方式与定性研究有很大不同,二者无法对应起来,故将qualitative research译为质性研究更为妥当。究竟什么是质性研究?这是一个很难得到确切回答的问题,众说纷纭,言人人殊。我国学者陈向明的定义,获得部分学者的认同,她将质性研究理解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
显而易见,单从定义本身并不能窥出质性研究的概貌,通过与定量研究的对比来认识质性研究的基本特征或许是一个较好的办法。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个人的理解,我们认为质性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强调深入自然情境。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坚持给研究对象施加影响是一种正常的倾向。这种倾向在采用实验方法的定量研究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者通常会人为创设一个情境,按照实验程序操作,进而计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甚或因果关系。[2]而质性研究者常常是悄悄地进入研究现场,不会刻意对研究情境的结构和研究对象的态度施加影响,因此常被称为田野工作、现场研究。研究工具就是研究者本人,通过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获取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根据一定的研究框架或取舍标准,进行整理、归类,逐步将研究问题聚焦,进而提出理论。这种强调深入自然情境的研究态度使人们的生活世界、机构的日常运作等得以具体呈现。
2.主要采用深描方法。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采用的资料收集方法通常是结构式访问、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验,主要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和表达结果。定量研究这样做的意图是提高研究的效度和可解释性。质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象征、隐喻、特征和含义的理解和描述,主要用实物、文字和图片来描述现象,而非数字和量度。[3]研究者依据这些描述性的田野资料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向读者清晰、完整、具体地呈现出事物发展的过程。当然,读者本人也可以对这些资料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性理解。
·学科与专业· 质性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取向 3.具有归纳研究取向。定量研究的逻辑过程与演绎推理更为相似,即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而质性研究的逻辑过程与归纳推理更为接近,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4]质性研究关注的并不是命题的证实与否,而是从客观事实中发现什么,通过对具体过程的调研,把握背景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与变迁,也就是说,深入地“理解”社会事实是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质性研究要求研究者主动深入实地,在不干预现状的情况下对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进行研究,因此它非常适合于对人的思考过程、方案的实施过程和运动的发展过程等问题的探索。[5]
4.崇尚整体研究策略。定量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静态研究,选择一个时间点将事物固态化,然后进行测量、分析和统计,以达到揭示事物本质的目标。与之相反,质性研究则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研究,重点关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聚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人们为何如此思考、行事。质性研究的这种特点要求研究者必须将社会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采用系统的观点方能窥探研究现象的全貌,对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进行立体解读和多维认知。
5.极为重视研究关系。定量研究者坚守价值无涉的立场,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排除主观判断的介入,没有任何价值偏好是定量研究的基本要求。质性研究遵循解释性理解的原则,非常重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质性研究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互动过程。质性研究者认为价值问题不应被回避,价值中立是一种理想追求。当然,质性研究者通常会对自己的身份角色、价值立场、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对研究顺利开展和结果推论等造成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进行反省。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变的,其演进的过程更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一种具有洞察力的研究策略。质性研究的这些特征使得其具有这种洞察力,既可以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及其改变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和革新进行全面把握。
(二)质性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与定量研究身上富有鲜明的实证主义色彩不同,质性研究主要基于建构主义、批判理论和后实证主义三种范式。这三种范式虽有差别,但也有诸多共同点,即都认为研究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相互参与的过程,研究者选择问题的立场和视角、研究的现实情境、研究关系的和谐程度等都会影响研究的进展和结论。
1.后实证主义。质而言之,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波普、库恩等。从历史演进的过程来看,率先向实证主义发起挑战的是波普这位“否证论”的创始人。波普认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是否具有证伪性,如果无法用经验事实来证明一个理论假设或命题,就不能称其为科学。波普认为理论是对过去的总结,并不能有效的预知未来,理论的本质终究只是科学家对客观世界的设想。为否定经验实证原则,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后实证主义,即认为经验事实的归纳并不能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的变革也不单纯是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
2.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是一种“历史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是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等。马克思的名言——“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然而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可以说表明了这个理论范式的基本立场。在本体论上,批判理论认为现实中存在矛盾,矛盾使事物发生变化,进而形成否定之否定。在认识论上,批判理论认为现实是历史的产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现实。因此,这种理论认为科学研究无法做到价值中立,研究者的价值判断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产生。在方法论上,批判理论提倡相互合作、批判反思,应该摆脱情绪困扰。同时,这种范式带有强烈的道德取向和政治立场,也反对把专家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理论与实践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关系,必须经由意识的启蒙。[6]
3.解释主义。与后实证主义和批判理论不同,解释主义持相对主义的态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韦伯、舒茨、加芬克尔和伽达默尔等。狄尔泰的名言——“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可以说是解释主义的经典注脚。在本体论上,解释主义认为正是行动者的解释与理解使得社会世界变得井然有序,有意义的行动等同于服从规则的行动,研究结论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建构的。在认识论上,解释主义认为科学研究的任务是理解社会世界有意义的秩序,这种理解只是一种解释性的理解。换而言之,解释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交往取向,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呈现主体间性的状态。在方法论上,解释主义从行动者的视角界定及解释人类的行动,通过“本质直观”发掘一般人前反思的自然态度,在特定情境中揭示常识理性,主张阐释循环,通过主体间性达到视域的融合。[7]
正是这三大理论基础使得质性范式非常重视研究对象对问题的理解和说明,给研究参与者或合作者以关怀和尊重,从而使得研究贴在地平线上行走,与现实生活世界更为接近。
二、质性研究的目标旨趣与结论概括
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并不是完成同一件事情的不同途径。相反,它们的作用和逻辑不同,通常都适合各自不同的问题和目标,研究结果的推论范围也迥然不同。
(一)质性研究的目标旨趣
研究目标通常包括学术目标和应用目标,前者关心的主要是解释——充分揭示现象发生的过程和原因,或者回答某些前人研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后者关注完成——满足某种需求、改变某种情境或者达成某个目标。[8]
1.质性研究的学术目标旨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而言,特别适合质性研究的学术目标主要有:一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和思想政治教育事件对于置身其中的个人或集体在动机、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意义。如果研究者不仅关注客观发生的事件和行为,而且关注研究对象如何理解这些事件和行为以及他们的理解如何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运用质性研究非常合适。二是描述研究对象采取某种行动所处的特定情境和具体情境的影响。质性研究聚焦的常是较小的群体,甚至是个体,并且会充分考虑到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因此,研究者可以非常明确地认识到思想、行为和事件是如何受到特定情境影响的。三是探索性了解所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以后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质性研究是一个“即时”进行的过程,比较灵活,需要反复“修改”研究设计,以解释新发现的资料。四是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事件发生的具体过程、演变态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因果关系。质性研究中的因果关系与定量研究有很大不同,关注的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作用机制。也就是说,定量研究者通常关心的是,变量x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变量y,而质性研究者更关心x在产生y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9]
2.质性研究的应用目标旨趣。前述的学术目标以及所要求的归纳式、开放性的研究策略使得质性研究在达成下列三种应用目标时具有相对优势:一是通过研究得出对于研究对象和其他群体都能理解的信度较高的结果。比如,采用开放式问题来评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问题比起标准化的问卷调查更为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研究多是哲学思辨的,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没有联系。二是进行旨在提高实践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比如,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在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进行评估,结论大体一致,就是有效性不高。其实,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放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评估,唯如此,才具有针对性。三是与研究参加者或具体实践者进行合作研究。质性研究的“表面效度”以及它对特定情境、其中个体的意义的关注,使得它特别适合与研究参与者进行合作。当然,质性研究需要以一种合乎伦理的方式进行,在资料收集、分析和传播的过程中设计的伦理问题通常要顾及到研究对象的处境和感受。
(二)质性研究的结果推论
推论是定量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概率抽样即从总体随机抽取一定样本的目的就是追求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但是质性研究没有采用概率抽样的方法,所以不可能将样本的研究结论推广到总体。质性研究通常关注的是一个情境或个体,采用目的抽样或理论抽样而非概率抽样,其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觉得有必要将研究结果的内部推论和外部推论区分开来。
1.内部推论与外部推论的区别。内部推论指的是将研究结果推论到所研究的情境和群体内部,可以在本样本所包含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推论。在收集资料环节,我们可以将此时收集到的关于研究对象的资料信息推论到彼时或较长一个时期。在分析资料环节和撰写研究报告时,我们也是运用内部推论的原则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外部推论指的是将研究的结果推广到同类的其他情境和群体中,这一概念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中的含义类似。很显然,内部推论是任何研究具有价值的基础,也是讨论外部推论的前提。对此,古巴和林肯曾明确指出:“根本没有必要去考量无意义的信息是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10]
2.质性研究的结论概括。当我们讨论质性研究的结论概括问题时,内部推论处于优先考虑的位置,甚至应作为研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当我们进行的是质性个案研究时,其研究结果的描述性、解释性及理论性效度都依赖于这一个案整体的内部概括力。假如对某一教室师生互动的模式进行研究,我们只关注部分师生或者某些类型的互动而忽略其他的时候,那么,我们将这个教室视为整体的认识就是错误的。通常情况下,外部推论不被视为质性研究是否成功的必要条件。进一步说,将从样本中得到的结果推论到总体本来就不是质性研究的目标所在,不追求外部推论反而使得质性研究具有特别的价值。质性研究一旦刻意把外部推论作为重要目标,必将扩大研究样本数,故而不能对小样本进行全面、动态、深入的研究,质性研究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11]这并不是说,质性研究永远不将结论推广到超越研究所关心的情境和群体中。首先,质性研究总是具有表面概括力,因此,其研究结论完全不能推广到更广的范围;其次,质性研究的外部推论一般依靠可以推广到其他情境或者群体的理论模式,而不是基于对目标群体的抽样方法;最后,质性研究的很多特点使得其也可能具有外部推论性,其中包括研究对象自己对推论的评价、和其他情境在互动和限定方面的共同性、预想的所研究现象的深度和共性以及来自其他研究的证据。所有这些原因都使得质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外部推论性,但是,仍不足以确保其具有定量研究那样的外部推论性,即将研究结果从样本推论到总体。[12]
三、质性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应用前景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一直是以定性的、思辨的研究范式为主导,人们习惯于从哲学的、逻辑的和社会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直到20世纪末,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才对在其他社会科学大行其道的定量研究方法进行讨论,且存有分歧。支持者认为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应建立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反对者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认为采用定量方法来研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不可取的。近年来,定量研究方法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广泛认同,很少有研究者旗帜鲜明地反对问卷调查等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采用定量方法开展研究的并不多,而且基本上停留于百分比等简单的统计分析,运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因素分析等高级统计分析的微乎其微。[13]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定量研究范式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这也是一种进步。不过,当我们开始选择定量的研究范式时,国际社会科学界却已经对定量研究范式进行反思,并对质性研究范式大加推崇和运用。客观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式不仅没有赶上国际社会科学界研究方法发展的趋势,而且也落后于国内社会科学界研究方法运用的潮流。
当然,我们强调将质性研究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并不是要否定其他研究方法的价值。哲学思辨、定量调查和田野工作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可以使用的研究范式,均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些研究范式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是否合适之分。研究方法的取舍与研究目标、研究问题、研究者的哲学立场及其自身条件是直接相关的。没有任何一种研究方法可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怎样运行、如何发展的所有问题,成果最丰富的研究往往是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的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单靠主观感悟和哲学思辨研究方法不能有效获取这两个规律,必须综合运用定量研究和田野考察研究方法。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结构应该是均衡的,质性研究、哲学思辨和定量研究处于三足鼎立的态势,而不是某种研究方法一枝独秀。通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哲学思辨研究方法占据绝对的主导局面,惟有运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变量问题和过程问题也都活跃着它们的身影,这不仅无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而且有损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重视质性方法的同时,结合自己研究课题的需要,运用质性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和过程等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势在必行。我们也冒昧估计,质性研究范式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产生重大影响,期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1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秦金亮.论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7).
[3][4]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马云鹏,林智中.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9(2).
[6]陈向明.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J].教育研究,2008(5).
[7][8][9][12][美]Joseph A.Maxwell著.质性研究设计[M]. 陈浪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职业生涯规划
研究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高校育人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深化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体现。由于大学生在生源、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各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其在思想、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区别,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生价值与理想信念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1、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创新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注重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及创新情感等,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1]
2、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高校人力资源是推动高校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也是高校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高等教育源源不断的为社会输入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极大的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大学生作为高校中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积极因素,是人力资源开发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当代大学生能否成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2]
二、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偏差
随着国家、社会对于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视,高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在不断的提升,然而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扩大,大学生入学前生活、学习环境、以及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别,高校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在大学自由、社会化的环境中,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出现一定的错位。实践中,部分大学生往往过分注重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实现,将自我价值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对于社会的责任,责任感与事业心有待于进一步的实现与强化。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与优秀品质在部分大学生身上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展示。生活上缺乏独立意识,仍未从高中时期父母关怀的环境中走出来,做事总是优柔寡断,缺乏独立与自强的意识。
2、思想压力大,心理脆弱
现在大学生中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学校紧张的学业、就业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挫折面前应变能力较低,很容易出现各种思想、心理问题及障碍,甚至走向极端。如,一些大学生心中常常有无意义感、多余感或厌烦感等“世纪末心态”。遇到困难、挫折就怨天尤人,垂头丧气,满腹牢骚,悲观失望,甚至轻生。在劳动面前,有的学生害怕吃苦,畏缩不前,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缺乏自立、自强意识。道德伦理观念淡薄,精神文明素质较低。[3]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激励中目标激励不完善
目标激励是新时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激励大学生在刚步入大学校园时就树立自己的学习、奋斗目标;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职业规划,使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不再迷茫与无所事事。实践中,目标激励机制不完善,致使部分大一新生在自由的大学校园与环境中,丢掉了高中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迷失了自我。部分同学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爱情,将刚步入大学生的信念与梦想逐渐忘却,影响到了其长远的人生轨迹。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
1、坚持以人为本,将高校思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
强化对于大学生新生的入学培训教育,在培训与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机结合。由于新生都是从高中时期管理严格的环境中走出来,到了陌生、新鲜的大学生校园里,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都需要重新适应与构建。此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针对新生组织新老生交流会,老同学可以将丰富的学习经验、生活趣味等与新同学分享。同时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有意义的新生教育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理念。[4]
2、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与人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思想、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为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实现奠定必要的基础与保障。以网络媒体为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元化。以网络媒体为载体,实现教育手段的多元化是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解放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方法,树立新形象的重要体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多是一对多的面对面的课堂式教育。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随着大学生上网普及率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多样化。例如,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爱国教育题材的电影、使用PPT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同时还可以开展网上公益讲座、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互动、活动微信服务号推送等多种方式,这些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学及学习手段,为高校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活力与吸引力,为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5]
3、充分发挥辅导员服务育人的功能,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
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服务与育人的双重职责。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大学生就业选择、生活、学习等日常管理的服务者。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要对学生在职业规划、理想目标的树立、大学生活的计划等方面予以引导;在的指引下,考察、选拔优秀的预备党员人选,做好党员发展的基本工作;要重视班委、学生组织干部的选拔与培养。要举办好迎新晚会等活动。高校辅导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切实践行为学生和高校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服务的理念。
四、结语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有机结合,有利于使大学生尽早的明确自己奋斗目标,做好人生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将来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是高校深化教育事业改革,培养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体现。
作者:郭慧祥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注释】
[1]刘承波,陈厚丰.着力提高质量注重和谐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7(8).
[2]石书臣,田伯伏.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董晓峰.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兼论行政部门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4.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6
一、专题教学法。众所周知,“基础”课各章节之间并不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基于课本,又应当超越课本,专题教学方法是一个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在专题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方面,我们会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遵循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课时的安排。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我们重点讲述职业道德部分,尤其是结合市场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来谈,在诚信教育方面花大力气来进行教育和引导;在法律基础方面,法律意识的阐述放在重点,具体的法律制度将着重讲述民商法、经济法等方面的知识。我们的安排主要是让“基础”课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授课,摆脱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教学方法。事实上,经过这几年我们的实践,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在每个学期的学生评教中,担任“基础”课的老师在全院排名中都名列前茅。
二、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的具体教学中,不同专题的内容如何与市场营销专业相结合,必须找到一个契合点,即同样的内容如何展示该专业的特色,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案例教学法来落实。在选取案例方面,学院和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的老师给予大力支持,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世界各大名校商学院的相关教材,这样我们在备课之时便有充分的经典案例来供选择。在此,笔者有必要说明一下,我们选择世界各大名校商学院选取的营销案例的原因,首先,在于这些案例很经典,特别能说明营销策略和手段,同时也能说明营销行为背后的精神。比如,我们在讲述爱国这一主题,会援引日本索尼公司在1960年代拒绝美国企业要求放弃自己品牌这一案例,由此深入讲述企业营销过程中要有民族和国家振兴的担当,激励学生以后在以后事业中创造和坚守中国品牌。其次,经典案例能较大扩大学生的视野,打开他们是思维,从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层次来思考和实施营销行为,毋庸讳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这一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比如我们在讲理想之时,会引用海尔集团打进欧洲市场这一案例,引导学生怎么从高要求、高标准上来树立个人、团队和企业的理想。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的案例绝不仅仅来源于这些商学院教材之中,我们生活案例也时常进入课堂,用身边的人和事来支持教学内容。在这类案例的选取中,我们更愿意选择这两类案例,第一类为往届毕业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第二类是每一年我院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别市场营销大赛的例子。这两类案例主要来自于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和市场营销专业课教师的提供,“基础课”教师可以用这些案例来深入浅出地讲述理论,更有效地激励学生创业的理想和激情,让学生在内心中树立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我虽然来自一所民办本科院校,但我并不差,我的未来始终是由自己勤奋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因为我的学长和我的同学,他们就在创造事业的辉煌,我也可以的。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这样想,并脚踏实地地去做,比一整节课地灌输理论更有效果;从学生自身来看,这样是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接地气的,是他们实实在在的人生指引和价值领航。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激发起学生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动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着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学生或者以独立、或者以分组的方式来进行讨论、辩论、课件展示等,尽可能地把教学目标融入到学生的参与过程当中去。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要我学”模式,达到“我要学”的效果。在此,笔者须指出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院的思政课教学中,既创设社会类的主题,比如:理国、拒绝网络谣言、学习十精神等,更多的是结合学生专业来选定主题、创设场景,比如,思政课教师在市场营销专业进行营销战略与技巧策划、商务谈判、营销案例分析等,在这些课堂实践中,我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最贴近实际的方式,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提升。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更具有应用性与实效性,避免了学生因为思政课的主题过于宏大而无法把握所导致的兴趣倦怠。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果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