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制冰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制冰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制冰方法

化学制冰方法范文1

一、态势语言帮助教学,点燃英语课堂

态势语言又被叫做体态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是指在英语课堂上,不仅要用有声语言来讲解知识,还要利用自己的表情、目光、姿态以及动作,来让知识变得更加有趣、生动,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过于单调,学生很容易走神,也易使他们对这种语言产生抵制心理。在传统课堂上我们可以加入说、唱、玩、看等多项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记住单词、句型等。例如,在学习jump(跳)、run(跑)swim(游泳)等单词时,就可以组织学生来用动作表述,并可以根据反应快慢来了解学生掌握单词的程度。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编写对话,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组织课堂游戏时,教师要把握好学习方向,游戏除了要调动课堂气氛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在课堂上多使用英语与学生对话,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营造语言环境,锻炼听力,也能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崇拜之情,从而激发自己努力上进。

二、巧妙引入英语语法,不强硬灌输

对于小学生而言,英语语法是比较难的,这也致使一些教师不敢在课堂上讲语法,害怕学生太小,难以接受语法知识,失去学习热情。但是若不讲解,也怕学生说出的英语错误太多,阻碍以后英语的学习。此时就要求教师要巧妙地将语法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显然,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但如果将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慢慢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从而总结与归纳出语言规则,这将更有利于他们掌握与学习。例如,为什么有的语句中用的是he,而有的地方则用的是him。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书中尽量多的找出这两种不同使用方法的句子,从而总结出一般动词前用主格,动词后用宾格,而he是主格,him是宾格。

除此之外,讲解语法时不应该贪多。有些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语言的准确性,会将很多语法都传授给学生,这也许会适得其反,致使学生“不敢说,怕说错”,渐渐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当课本中出现某种语法时,教师要归纳讲解,不要过分延伸,使问题复杂化。

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实现语言真用途

除了要记忆单词,掌握语法,还要会听、会说、会读、会写。首先是听,学习英语便是从这里起步的。学会了听,才能会说,学生要听清楚教师每次的示范发音,然后再模仿。我们缺乏英语的语言环境,这需要教师代为营造和训练,平时要多和学生用英语交流,多给他们听录音,锻炼他们集中注意力,理解录音内容。其次是“说”,学习语言是为了能够与他人顺利沟通交流,学习英语,便要敢说。小学生心理障碍较少,这正是锻炼说英语的好时机。教师可以优化教学方法,给学生锻炼说英语的机会,例如,组织学生竞赛,创立英语交流时间。在课堂上,可以请一位同学用英语描绘一件事情,然后请另一个同学依照他所叙述的事情提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听力,也锻炼了他“说”的能力。当他们说错时,不要生硬地指出,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要等到学生把要说的都讲出来,然后教师再指出其中不对的地方。因为学生的性格有很大差异,所以对于那些“羞于开口”的学生,教师要特别关注,给予鼓励。再次是读,启蒙教育至关重要,也许会影响人的一生,在英语读音方面也是一样,有的学生会铭记终身,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准确的读音。在领读过程中,可以配以手势,如升调、重音,这样能够让学生加深印象。最后是写,有时一些常用的单词学生会记住它的读法,但是并不能准确的拼写出来,这在考试中就会吃亏。记单词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单词的音标,也可以将单词归类,统一记,也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法。教师应该指导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实践、感悟,从而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要注意书写正确的大小写字母、标点符号等。

化学制冰方法范文2

1 病例介绍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28岁,孕8周,因“产检发现腹腔占位病变1 d”

入院。查体:腹饱满,右侧腹可触及巨大肿块。上缘达肝下,下缘达右侧髂窝,横径超过中线,质稍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压痛和反跳痛,右侧腹部叩诊呈浊音,左侧呈鼓音。肝区肾区无叩击痛。患者5年前曾在外院行人工流产术,否认外伤、输血史。

1.2 影像学资料

1.2.1 腹部彩超 宫内见一孕囊,大小约26 mm×21 mm×

21 mm,形态呈类圆形,宫内见一早期胚胎,大小、形状符合孕8周正常指标。右侧腹腔见一稍强回声团,范围约133 mm×

230 mm,与肝脏分界清,肝脏、门静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受压移位。

1.2.2 ECT(肾动态影像+GFR) (1)左肾位置、形态及大小大致正常,右肾受压移至左肾下方,右肾缩小。(2)双肾总GFR为67.1 ml/min,其中左分肾GFR为51.4 ml/min,右分肾GFR为15.7 ml/min。(3)双肾肾图曲线呈排泄缓慢型。

1.2.3 腹部CT 右侧腹膜后可见一巨大占位,最大层面约

19.1 cm×13.3 cm×31.5 cm,上缘达T10椎体水平,下缘达右侧髂窝,其内可见大量脂肪密度影,平扫CT值-81~-26 Hu,增强扫描病灶可见强化,呈逐渐强化,其内可见迂曲扩张血管影,病变与右肾实质相连,右侧肾脏受压推移,肠系膜上静脉受压推移,肾门于L3椎体左前方,病灶局部与右肾动、静脉及下腔静脉相贴;肝脏、胰腺明显受压移位,十二指肠受压变窄;余双肾皮质见多发直径2~11 mm低密度影,其内见脂肪密度影,密度尚均匀,右侧肾上腺显示不佳,左侧肾上腺未见明显异常;肝4、8段各见一直径约2 mm不强化低密度灶,其内可见脂肪密度,余肝内平扫与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意见:

(1)双肾血管多发平滑肌脂肪瘤,右肾病灶巨大病灶,其内增粗血管。(2)肝4、8段低密度影,考虑小囊肿。(3)考虑宫内妊娠囊。(4)考虑右侧卵巢囊肿。

1.2.4 腹部数字剪影数字造影(DSA) 肿块由右肾上段动脉参与供血,动脉期可见大量迂曲的小血管快速显影,实质期见明显肿瘤染色,右肾被肿块压迫至腹腔左下。

1.3 实验室检查

(1)肿瘤5项大致正常;(2)术前肌酐:59 μmol/L;(3)孕酮:15.04 ng/ml;β-hCG:41 066 IU/ml;(4)肝功、血糖、血脂、血浆蛋白大致正常。

1.4 手术治疗过程

患者于2017年11月5日在笔者所在医院行人工流产手术终止妊娠,2017年11月6日在DSA室行经皮腹腔动脉造影+右肾错构瘤栓塞术,并于2017年11月6日在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全麻下行右肾巨大错构瘤切除术,具体手术过程如下:取腹正中切口约30 cm长,打开腹腔于腹膜后探查见右肾有一巨大肿物将右肾部分包裹,色暗红,边缘尚清,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见输尿管无增粗变形,输尿管内未扪及肿物,遂充分暴露肾蒂,显露肾动、静脉,用哈巴狗钳同时阻断肾动静脉后,于距肿瘤1 cm处横断肾脏,肾创面缝合后开放哈巴狗钳,缝合肾包膜,并固定于右肾窝。术中出血约1 500 ml,输注新鲜冰冻血浆400 ml,红细胞2 U。

1.5 病理学检查

术后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右肾错构瘤。重约4.155 kg,镜下见脂肪、血管、平滑肌增生,免疫组化:SMA(+),Desmin(偶见+),S-100(-),CD34(血管+),CD99(-),Ki-67(2%+)。符合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1.6 结果

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恢复可,术后肌酐:51.6 μmol/L,于术后10 d痊愈出院。术后2个月的随访中没有发现复发迹象。

2 讨论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是肾脏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0.3%~3%[1]。现认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起源于血管周围上皮组织。近年来,克隆分析技术研究表明:RAML是单克隆增生形成的真性肿瘤,平滑肌是肿瘤成分,而脂肪是化生性的成分[2]。RAML可以发生在单侧或者双侧,单发或者多发,可伴或不伴结节性硬化症(TSC),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常见于20~40岁女性。据Fujii等[3]报道,RAML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男女比例为1∶4。20%~30%的RAML合并TSC,其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表现为大脑发育不全、癫痫、面颊部皮脂腺瘤症状;而约50%的TSC合并有RAML。2004年WHO肿瘤分类将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为经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认为前者为良性肿瘤,后者具有恶变潜能,后者临床上少见[4-5]。免疫组化可鉴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否有恶变倾向。Kimura等[6]报道抗人类黑色素相关抗原(HMB-45)为RAML的特征性肿瘤标记物,近年来发现抗黑色素-A(A103)、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蛋白、CD68等具有更高的特异性,现已常规应用于病理检测[7]。

妊娠期合并RAML的个例报道并不多见。国内姚天才等[8]报道了1例RAML患者因妊娠未能及时发现肿瘤而延误诊治,导致其在孕8个月时因子宫受到肿瘤压迫而流产,后因右肾形态严重破坏及功能丧失,故而同时行右肾切除的病例。L’Hostis等[9]通过研究发现25%以上病例的肿瘤组织中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这一发现解释了一些女性RAML患者肿瘤体积增长较男性快,以及在怀孕期间肿瘤增长会加速的原因。另外,刘东明等[10]指出妇女怀孕期间合并RAML易发现出血及自发性破裂,因此对于处于备孕期的RAML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预防性切除肿瘤。对于妊娠期才发现患有RAML的患者,或因肿瘤压迫子宫导致流产、或因检查手术等需要而实行人工流产,尚未有可以保全胎儿至出生的案例报道。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对无症状性RAML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常可在术前做出明确诊断。RAML在B超中多呈特征性强回声团;CT上则表现为斑片状或多房状低密度脂肪影,CT值为-20~-110 Hu,唐光健等[11]提出“杯口征”或“劈裂征”的特征性表现,二者的检出率分别为83.3%和73.3%,二者同时出现为56.7%,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RAML的生物学特性,可帮助RAML的诊断;MRI的表现则根据脂肪含量不同呈现出不同表现,但仍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12]。

RAML的治疗原则常根据肿瘤的大小及症状决定。大多数单纯性RAML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少数可因肿瘤生长过快、过大进而导致一系列并发症而就诊,这类患者可表现为肾区疼痛、肉眼血尿、贫血、高血压、肿瘤破裂出血休克甚至死亡。因绝大多数RAML为良性肿瘤,恶性少见,因此对于RAML的治疗主要在于通过采取选择性动脉栓塞术以控制肿瘤生长及其生长速度,进而减轻或消除肿瘤增长对局部组织器官的压迫而导致的临床症状,一定程度上防止肿瘤发生自发性破裂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其治疗目的并不在于切除肿瘤。Steiner等[13]根据肿瘤大小提出治疗原则:孤立且肿瘤直径<4 cm者可随访观察;肿瘤直径4 ~8 cm者可根据症状或者肿瘤增长速度决定是否随访观察或者采取手术治疗;肿瘤直径>4 cm者或有症状者,应选择手术治疗。但是,Dickinson等[14]等则认为肿瘤直径>8 cm者瘤体自发破裂的可能性大,故无论有无症状,一经发现均应积极行保肾手术。

本例患者右肾瘤体巨大,CT提示右侧瘤体最大层面大小约19.1 cm×13.3 cm×31.5 cm,DSA提示肿瘤内迂曲小血管丰富,为防止患者在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遂于术前行选择性右肾动脉栓塞术。选择性动脉栓塞作为治疗RAML的一种方法,可用于瘤体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目前疗效尚不确切。但对于巨大RAML,术前采取选择性动脉栓塞,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肿瘤切除时发生大出血进而导致出血性休克,为手术治疗提供可行条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存正常的肾组织,保护肾功能。

本例患者为年轻女性,右肾肿瘤具备手术指征,左肾为多发小病灶,遂行右肾肿瘤剜除术。目前,RAML的手术治疗包括原位肿瘤剜除术、肾部分切除术、楔形切除术或选择性动脉栓塞术等。Kessler等[15]则认为即使是很小的RAML也会引起症状和自发性破裂出血,或因轻微外伤而出血(15%~20%),因此建议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行预防性外科治疗。除此之外,腹腔镜下冷冻治疗RAML亦有报道[16]。此项技术肝肿瘤的治疗中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应用于RAML的治疗上仅有少数报道,或许可能成为RAML的一种新治疗手段。

化学制冰方法范文3

为保障在突发紧急情况下遇险人员安全逃生的需要,近年开发应用了长时自救器、补给站、应急广播、避灾路线指引系统等设施设备。长时压缩氧自救器采用循环式气路设计,呼吸阻力小,佩戴舒适,维护简单;前后封口带封装方式,安全可靠,开启方便快捷;质量不超过4.5kg,最长防护时间120min;可随身携带或固定放置。补给站布置在避灾路线上,采用硐室或可移动舱式结构,接入矿井压风、供水管路及通信系统,内部储存一定量氧气、长时自救器、饮用水及急救用品等,具备正压维持能力,为人员逃生过程中更换自救器、补给水及伤情临时处置等提供安全空间或临时避险场所。为保证突发紧急情况下能以最简捷、快速途径通知、指导人员安全撤离,应急广播系统得到推广,并在江苏等省作为强制性要求。一些单位开发了矿井避灾指引系统,利用现有监控系统平台,通过应急通信、广播、指示牌等方式,在灾变情况下为遇险人员提供声光信号、路标指示及避险路线指引,已用于上百处矿井。

2紧急避险技术与装备

为了在突发紧急情况下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险空间,紧急避险设施得到建设和发展,以避难硐室和可移动式救生舱为主体。由于我国确立了优先建设避难硐室的基本思路,救生舱在井下应用较少,总台数不超过1300台。为紧急避险设施的安全保障开发应用了一系列技术和装备。

2.1供氧技术与装备

在接入矿井压风管路的基础上,紧急避险设施的氧气供给主要有地面(或井下)专用钻孔、专用管路、自备氧等方式。永久避难硐室优先选择专用钻孔、专用管路供氧。随着钻进技术的发展,专用钻孔直径有逐步扩大趋势,最大680mm,可以利用该钻孔提升人员。为提高地面钻孔支持保障的及时性、有效性,应急救援车研究成功,具备空气及饮用水供给、应急电力供应、通信等功能,机动性能强、安装快捷方便。专用管路既可利用矿井现有压风系统,也可根据需要相对独立建造,但应保证抗灾变事故破坏能力,可以采用管路埋地、管路敷设保护或使用抗爆管材。有的矿井将供气、供水、通信、灾害感知管线功能集成,沿避灾路线敷设,既服务紧急避险设施,也支撑沿途设置的自救站、自救点。管线具备不低于0.5MPa的抗爆炸冲击能力,且与日常生产用系统相对独立,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避险设施自备氧源最初多采用高压氧气瓶。越来越多的矿井认识到其潜在危险性及维护管理诸多问题,化学氧源得到重视和应用,目前主要有再生氧和氧烛2种方式。再生氧装置在国外应用广泛,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军事和人防工程中装备,利用超氧化物(NaO2、KO2等)药板与空气中CO2和水反应产生氧气,借助自然对流促进空气循环。由于其反应熵与人体呼吸熵基本一致,能够满足封闭环境中人体的生存需要。突出特点是:无需外加动力,药板不燃不爆,安全可靠;存储时间长(不小于5a),免维护,使用简单;空气质量高,具有杀菌清洁作用。中煤能源集团大屯孔庄矿和山西阳煤集团新元矿分别利用再生氧装置,在永久避难硐室进行了100人、19h和100人、48h载人试验,取得理想效果。氧烛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美欧国家作为应急氧源得到普遍应用,在南非煤矿及我国人防工程中也有较长使用历史。其以氯酸盐(如MClO3等)为主体,添加少量催化剂、除氯剂和粘结剂,经机械混合加压成型,制成药柱,形似蜡烛。药柱上端中心装有启动剂,利用瞬间高温与启动剂接触引发分解产氧反应。随着产氧反应进行,反应面沿柱体轴向缓慢下移。由于分解产氧属放热反应,传统氧烛会产生超过300℃的表面高温,限制了其在井下的使用。新一代氧烛使用超级复合绝热技术,可将装置表面温度控制在50℃以下,为在井下使用创造了条件。具有产氧能力大,产氧平衡,不受环境温湿度影响;安全性好,无需安装,免维护;储存时限长(不小于5a)等显著特点。

2.2有害气体处理技术装备

避险设施有害气体处理可以采用通风排出或化学处理的方式。在利用钻孔、专用管路或矿井压风系统供风能够有效排出有害气体时可不另设有害处理设施。去除CO主要有贵金属催化剂、陶瓷金属整体催化剂等,低温纳米金催化剂、常温纳米金属钯催化剂的催化转化率可达98%以上。去除CO2主要有Ca(OH)2、KOH、LiOH等,可采用分散去除或集中处理的方式。分散去除是将装有化学药剂的幕帘分散悬挂在避险设施内人员集中的地点,自动高效地吸收CO2,无需动力,过滤效率高,环保效果好。使用时只需将幕帘从真空袋中取出,挂在挂架上,简单方便。集中处理是利用通风机强制空气流经装有药剂的净化箱而进行空气净化。目前开发的通风机有电动、气动或人工方式,相应需要电力、高压气源或利用人力,功率30~115W,风量55~580m3/h。

2.3温湿度调节技术装备

避险时人体、设备运行、有害气体去除等都会产生热量,外界也可能有热量导入,避险设施温湿度调节措施必不可少。需要以隔热设计为基础,与热负荷计算相匹配,对温湿度调节系统进行具体设计。在围岩温度不高,采用钻孔供风、专用管路供风能有效控制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可不另配降温系统及装备。近年紧急避险降温技术装备得到发展,蓄冰制冷、液态CO2制冷得到应用,相变制冷、压风制冷、化学制冷等也有试验、试用。蓄冰制冷是利用蓄冰融化吸热而降温。制冰设备主要采用电动方式,也有矿井采用压风系统驱动气动制冷机的方法。冷气排放多利用电动或气动风机强制风流通过冰柜中风道带走冷气;也有设备采用温差动力超导环流技术实现冰柜冷量与外界高效无动力循环,当外界需要冷量时打开控制装置,在超导作用下冰柜中冷量自动循环到超导散热器上,带动冷热交换。蓄冰制冷的优点是冰或水相对安全,不会带来次生灾害;缺点是冰柜体积大,平时耗能多,维护成本高。液态CO2制冷是利用CO2从液态变气态过程中大量吸热(1kg液态CO2汽化可吸收292kJ热量)而降温的方法。设备简单,工作时不需能源,防爆安全性较好,在国外煤矿井下得到较多应用。但需要储存的液态CO2量很大(1台10人救生舱需40L的CO2气瓶70个以上),可能发生泄露、次生灾害等问题,且当温度高于31.9℃时会失去制冷作用,限制其使用范围。相变制冷是一种新型的制冷技术,利用材料相变过程中吸热实现降温。近年研究的井下相变材料主要为无机材料,相变温度24~27℃可调,相变压力为常压,相变潜热大多为160~190kJ,个别达到240kJ。相变制冷的优点是设备简单,基本不需维护,工作不耗能;缺点是占用体积及需要的散热面积大,相变材料的时间特性需进一步克服,以防止长时间存储时相关性能衰减、丧失。压风制冷是使压缩空气在涡流管中高速旋转,分离出2股不同温度的空气,一股是冷空气(最低-20℃),另一股是热空气(最高110℃)。将冷空气引入井下紧急避险设施而降温。流量为15m3/min的压风经过涡流管后可产生10kW的冷量,相当于几台立式空调。压风制冷在中煤能源集团平朔井工一矿的避难硐室中已有成功应用,但要求矿井压风系统在灾变时期必须保持完好;耗气量较高。化学制冷是利用盐类物质溶解时吸热的特性。使用时需要不断更换新水,给灾变时期的使用带来困难;使用铵基材料的制冷剂时会不同程度地释放出氨气,给使用带来影响;长期存放会结块。化学制冷方式在井下应用还有待大量研究。

2.4大容量防爆后备电源

避险设施对能源的需求促进了大容量防爆后备电源的研究开发。GB3836—2010防爆标准明确规定:存在析氢危险的蓄电池不得在隔爆外壳内使用,目前开发的大容量防爆后备电源主要为锂离子蓄电池电源、锂-二氧化锰原电池电源和铅酸贮备电池电源。锂离子蓄电池具有比能量大、无记忆效应、放电电压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而受到关注,但在一些条件下可能发生内部爆炸、使用维护要求较高等特性制约其在井下使用。目前规定井下使用的大容量防爆锂离子蓄电池电源的单体电池最大容量不超过60A•h,采用串联方式联接,隔爆外壳可承受不小于1.5MPa的静压试验;电池管理系统应对电池电压、电流、表面温度、容量等进行监测和保护。锂-二氧化锰原电池无需在井下反复充电,安全性较高,存储寿命长(不低于3a)、维护工作量小等特点适于避险设施的工况要求。目前对大容量防爆锂-二氧化锰原电池电源的管理基本同于锂离子蓄电池电源,但由于无需充电,电池管理系统相对简单。铅酸贮备电池是将充好电的铅酸电池电解液抽出,存放在电池槽上方,待用时电池处于干荷状态。需要用电时通过启动装置将电解液重新输送到电池槽中而形成可使用的电池。由于无需在井下充电而不会析氢,可以制造成矿用隔爆型。其特点是安全性高,容量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安时,存储寿命长(不低于3a)、免维护,适于避险设施的工况要求。缺点是放电电压低、体积较大。

3紧急避险系统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