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灭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1
摘要:目的 探讨全血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和病毒灭活后血浆主要成分的变化。方法 留取未经白细胞滤除和病毒灭活的全血标本,经离心后取出血浆待用,然后留取经白细胞滤除和病毒灭活的血浆标本待用。使用START-4血凝仪测定血浆八因子(FⅧ)活性、纤维蛋白原(Fg)含量。结果 比较发现,经白细胞滤除和病毒灭活的血浆,其FⅧ和Fg的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然符合国家标准。结论 经白细胞滤除和病毒灭活的血浆,FⅧ和Fg的含量无显著影响,其质量可靠,能够确保临床输注安全有效。
关键词:血浆;白细胞;滤器;病毒灭活;血液成分
白细胞可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同种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及病毒感染等输血反应,用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可有效避免或降低这些输血反应的发生【1】;自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技术被逐步应用于血浆病毒的灭活以来,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证实。因此,制备病毒灭活血浆,是进一步降低传染病毒危险性的必要措施。为探讨全血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和病毒灭活后血浆主要成分的变化,随对白细胞滤除和病毒灭活前后血浆中主要成分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联袋常规采集血液(400ml/袋),随机抽取60袋全血按标准操作规程要求滤除白细胞,然后分离血浆并进行病毒灭活,留取未经白细胞滤除和病毒灭活处理的全血标本,经离心后取出血浆10ml速冻备用(A组),然后留取经白细胞滤除和病毒灭活的血浆标本10ml速冻备用(B组)。
1.2 材料 CR-7型大容量低温离心机,日本日立公司;HDME-1A型医用病毒灭活箱,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IMAGO-500型低温血浆速冻机,卢森堡Dometic公司;DKB-2型电热恒温水浴箱,上海精宏医疗仪器厂;START-4型血凝仪,日本倍肯公司; FⅧ、Fg含量测定试剂盒,法国STAGO公司;一次性使用去白血袋,山东威高集团;一次性使用病毒灭活血袋,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
1.3 方法 将留取的血浆样品在37℃水浴中完全融化,立即无菌留样,START-4血凝仪快速测定其FⅧ和Fg的含量。操作过程严格按仪器及试剂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未经白细胞滤除及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A组)和经白细胞滤除的病毒灭活血浆(B组)中FⅧ和Fg含量的测定结果见表1。
3 讨论
据资料显示,在临床输血反应中,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高达15%一37%,这主要是由于多次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产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同种免疫反应及粒细胞同种免疫反应所致” 【2】,输注含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其中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白细胞凝集素引起的发热反应,在多次输血的各种血液病患者中,白细胞凝集素阳性率较高,故输血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也较高;二是受血者产生的同种白细胞、HLA抗体引起的发热反应占大多数。不安全输血除了免疫因素外,主要来源于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特别是病毒的传播已对输血安全性构成了明确且后果严重的威胁,国内外研究报道均证实多数输血后病毒感染是由窗口期问题引起的。更由于新的可通过输血传染的病毒不断被发现,即使采用经目前最先进的核酸检测(NAT)技术检验呈阴性的血浆,也仍然不是绝对安全的。自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技术被逐步应用于血浆病毒的灭活以来,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证实。因此,制备经白细胞滤除的病毒灭活血浆,是进一步降低输注血浆引起不良反应和传染病毒危险性的必要措施。
从本实验结果显示,经白细胞滤除的病毒灭活血浆,FⅧ和Fg的含量均有—定程度的降低。分析其可能原因:一是在去白过程中白细胞过滤器有可能对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有一定的吸附【3】;二是病毒灭活延迟了血浆速冻的时间,使不稳定凝血因子FⅧ降低;三是血浆病毒灭活时用输血过滤器吸附过滤亚甲蓝过程中,会吸附一部分FⅧ和Fg,使其含量受损。再次证明在杀灭病毒的同时,会对血液有效成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其活力和功能受到一定损伤【4,5】。但由上述原因引起FⅧ和Fg的含量变化无显著性,仍然符合国家标准,不影响临床输注效果。因此,制备经白细胞滤除的病毒灭活血浆,虽然FⅧ和Fg的含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相对于输注血浆带来的风险而言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孙振秀,李秋华,许雷,等.白细胞滤除前后血浆多种成分变化研究.中国输血杂志,2008,21:35.
[2]张伟强,刘美芳.白细胞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临床输血与检验,2002,4:45-46.
[3]李小平,冯永生,段景斌,等.白细胞过滤器对凝血因子的影响.中围输血杂志,2003,16:388.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2
【关键词】 牙科手机;污染状况;消毒效果
儿童口腔门诊患者集中,治疗频繁,接触治疗手机机会多,特别是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患儿抵抗交叉感染的能力弱,因此儿童口腔门诊治疗手机的污染和消毒方法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儿童口腔门诊治疗手机的污染和消毒效果,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污染样本:本院临床应用的奥地利生产的TC-95RM型号的涡轮机手机20只。消毒制剂:2%戊二醛、75%乙醇、1‰苯扎溴铵、2%碘伏。高温消毒设备:德国产Vacuklav24-B 3次预真空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器。
1.2 方法
1.2.1 细菌检测取样方法 将当天刚使用过的15只涡轮手机用清水冲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打开机头,用无菌棉擦试机头轴承,用乙醇灯消毒试管口及管塞,将擦拭后棉球放入含培养基的试管送检。
1.2.2 病毒检测取样方法 采用PCR检测方式。
1.2.3 化学消毒方法 将消毒前取样的15只手机,先采用化学试剂消毒,2%戊二醛15 min,75%乙醇15 min,1‰苯扎溴铵30 min,2%碘伏15 min。取样检测灭菌效果和病毒失活效果。
1.2.4 消毒后取样方法 将化学消毒制剂和高压蒸汽消毒后的手机放在消毒盘上,戴消毒手套用消毒器械打开手机头盖,再用无菌棉拭蘸注射用水擦拭机头表面及轴承3次,然后用乙醇灯消毒试管口及管塞,再将无菌棉放入检测试管送检。
1.2.5 高压蒸汽消毒方法 将用化学消毒制剂浸泡过的15只手机,采用德国产-型高压蒸汽消毒15 min,然后取样进行病毒活性检测,评价高压蒸汽消毒的实际效果。
2 结果
2.1 化学消毒制剂灭菌效果评价 4种化学消毒制剂浸泡消毒效果显示:2%的戊二醛的消毒效果为98.9%,75%的乙醇消毒效果为91.6%,2%的碘伏消毒效果为84.7%,1‰苯扎溴铵的消毒效果仅为61.2%。见表1。
2.2 化学消毒制剂对病毒灭活效果评价 15只使用后的治疗手机经化学消毒制剂消毒浸泡后,利用PCR法检测其病毒污染程度,结果显示,其HbsAg抗原性以及HBV-DNA活性仍处于较高水平。HbsAg阳性检出率为12%,HbeAg的阳性检出率高达21.82%,HBV-DNA的阳性检出率为14.5%,可见,化学消毒制剂对手机病毒污染的灭活效果十分有限,见表2。
2.3 高压蒸汽对病毒灭活效果评价 为了进一步了解经化学消毒制剂浸泡的治疗手机在高压蒸汽炉中的病毒灭活情况,本研究将用化学消毒制剂浸泡过的5只手机,采用高压蒸汽消毒15 min,然后取样进行病毒活性检测,评价高压蒸汽消毒的实际效果。其消毒效果显示,5只治疗手机消毒前S/N值均>2.1(12~21.82),为阳性。消毒后其S/N值均<2.1(0.001~0.023),全部呈阴性反应。HBV-DNA定量PCR检测,消毒前全部阳性,消毒后全部阴性。可见高压蒸汽消毒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失活效果显著,见表3。
3 讨论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3
淋巴细胞的分离随机选择采集后6h内的ACD抗凝全血(200ml,上海市血液中心提供)并制备成浓缩白细胞,在无菌条件下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淋巴细胞,用PBS(含EDTA0.5mmol/L)洗涤2次,1640培养基洗涤1次,弃上清后重悬于1640完全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置5%CO237℃孵箱中培养过夜;次日离心收集悬浮细胞,加入自体血浆重悬至106个细胞/mL。对照组和实验组淋巴细胞样本的制备在避光条件下,取5ml细胞悬浮液,加入终浓度100μmol/L的核黄素,混合均匀后,注入PVC光照袋中,编入实验组;另取5ml细胞悬液加入上述核黄素等体积的PBS,混匀注入PVC袋,编入对照组。实验组置于420nm的可见光光源下进行双面照射,照射量为40J/cm2;对照组不接受光照。将各组淋巴细胞离心后,重悬于1640完全培养基(含10%胎牛血清)。各取2.5ml加入24孔板,每孔中加入终浓度0.5μg/mL的PHA;同时,以同等样本量的不加PHA的细胞悬液作为平行对照。于5%CO237℃孵箱中培养。淋巴细胞增殖检测对照组及实验组细胞培养48h后,分别取各组淋巴细胞100μl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加入BrdUlabelingreagent,混匀,置5%CO237℃孵箱中培养24h;用BrdU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内相关试剂处理后,于450nm处读取吸光度值。根据读数计算实验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实验组细胞增殖抑制率I=[1-(O.D.PHA+实验组–O.D.PHA-实验组)/(O.D.PHA+对照组–O.D.PHA-对照组)]×100%。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检测对照组及实验组细胞培养72h后,收集上述各组淋巴细胞各1ml,1600rpm离心5min,取上清,用细胞因子酶标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10、IL-12、IL-4的含量。AnnexinV-PE/7-AAD细胞凋亡检测收集培养24h的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各1ml,经1600rpm离心5min弃上清,用PBS洗涤2次,重悬于1×bindingbuffer中,加入3μlAnnexin-V:PE和3μl7-AAD,混匀,室温避光放置15min,加入400μl1×bindingbuffer,混匀,流式细胞仪检测。数据分析使用MicrosoftExcel软件,所有量值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作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核黄素光化学法对PHA诱导后的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如表1所示,对照组接受PHA刺激的淋巴细胞较未接受PHA刺激的细胞O.D.值显着升高,而实验组淋巴细胞接受PHA刺激后O.D.值没有明显变化,核黄素光化学处理对淋巴细的增殖抑制率为(94.49±7.61)%。核黄素光化学法对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因淋巴细胞样本来自不同的捐献者,对抗原刺激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不同淋巴细胞对同一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存在很大差异,导致SD值比较高,但对同一份淋巴细胞样本,接受PHA刺激后,对照组淋巴细胞和实验组淋巴细胞同一细胞因子分泌量的比较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HA刺激后,与对照组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相比较,实验组淋巴细胞IFN-γIL-10和IL-12的分泌量分别降低了(89.54±22.75)%、(77.83±22.3)%和(88.57±15)%。AnnexinV-PE/7-AAD细胞凋亡检测结果FSC-SSC散点图(图略)显示,核黄素光化学处理之后的淋巴细胞前向角散射减少,表明处理后细胞大小发生改变;从AnnexinV-PE/7-AAD双标图(图略)可以看出,实验组绝大多数淋巴细胞位于Annexin阳性的两个象限内,其中早期凋亡细胞和晚期凋亡或坏死细胞均高于对照组。,经核黄素处理后的实验组淋巴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或坏死率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
TA-GvHD的发生率与输入的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数量呈正相关,输入的供血者的淋巴细胞数量越多,发病的可能愈高,病情愈严重,死亡率也愈高。因此血液制品中淋巴细胞的灭活是预防TA-GvHD的最有效的办法。利用γ射线照射可以有效抑制血液制品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射线产生的电离辐射会对淋巴细胞的DNA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使其失去增殖和分化能力。因此,该方法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预防TA-GVHD的有效方法。由于辐照对红细胞的代谢及功能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需仪器设备昂贵,对操作人员存在辐射危害等原因,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10]。核黄素是一种自然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多环平面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可穿越细胞膜、病毒脂薄膜以及核膜与核酸结合,在接受了UVA或可见光提供的能量后,发生电子转移,使鸟嘌呤碱基氧化并形成共价加成化合物,阻止核酸的转录、复制,进一步的反应甚至可使核酸骨架链断裂,达到灭活淋巴细胞和病原体的目的。由于核黄素(即维生素B2),是人体必需的一种维生素,对人体无任何毒性,在这一点上核黄素光化学法明显优于其他血液病原体灭活方法[11]。核黄素光化学法成为近年来血液制品病原体灭活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证明该方法可以用于血浆、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的病原微生物的灭活[12]。为了研究核黄素光化学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灭活作用,本实验将淋巴细胞悬浮于自体血浆,所得结果能够真实反映血液中淋巴细胞的灭活效果。实验中使用PHA诱导实验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的增殖,观察核黄素光化学法对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和效果。结果显示,对照组淋巴细胞经PHA刺激后细胞增殖明显,而经核黄素光化学法处理的实验组淋巴细胞接受PHA刺激后几乎没有增殖,表明核黄素光化学法可有效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殖抑制率为(94.69±7.61)%。TA-GvHD发生的“细胞因子风暴学说”认为,活化的供者T细胞释放大量IFN-γ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又能够进一步活化供者T细胞使其扩增,这种逐级放大形成恶性循环的细胞因子网络系统能够促进TA-GvHD时的组织和细胞损伤[13];临床研究发现IL-12在临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中起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14];IL-10在aGvHD的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已得到证实[15,16];Mur-phy等研究发现以IL-4基因剔除小鼠作为骨髓移植供体,移植后aGvHD的发生率降低,提示供体来源的IL-4在aGvHD中可能起正调控作用[17]。鉴于细胞因子在GvH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核黄素光化学处理对供血者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能力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利用核黄素光化学法预防TA-GvHD的可行性。实验结果显示,在PHA刺激条件下,核黄素光化学处理的淋巴细胞IFN-γ、IL-10和IL-12的分泌量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对照组和实验组淋巴细胞分泌IL-4的量较少,2组分泌量无明显差异。这一结果表明,核黄素光化学法可明显抑制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IFN-γ、IL-10和IL-12的活性,这与我们之前将淋巴细胞悬浮于PBS中进行光化学处理的结果一致[18]。另外,由于TA-GvHD一般发生于输血后1~30d内[19],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核黄素光化学处理对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有必要延长培养时间进行继续检测。位于细胞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翻,是细胞凋亡早期的1项重要标志,而AnnexinV作为一种Ca2+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能与PS发生特异性结合。用荧光素PE标记An-nexinV作为荧光探针,利用流式细胞仪可以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而将AnnexinV与非侵入性染料7-氨基放线菌素D(7-Amino-ActinomytinD,7-AAD)联合使用则可以区分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经核黄素光化学处理24h之后,绝大多数细胞发生死亡,其中凋亡和坏死细胞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核黄素光化学处理可能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发生凋亡,达到灭活的目的,这一点还有待从其他方面进行验证。核黄素光化学法作为血液制品病原体灭活的新方法,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20,21],本次研究则表明核黄素光化学法可以有效灭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由此可以推测,核黄素光化学法可以在灭活血液制品中病原体的同时,达到灭活淋巴细胞,预防TA-GvHD的目的。这样可以简化血液安全处理的程序,降低因反复处理对血制品造成的影响,因此核黄素光化学法是1种非常有潜力的血液安全处理方法。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4
【关键词】 手术治疗;软骨瘤;内生性
选取医院2010年至今收治的内生性软骨瘤病例17例,行手术刮除,并采用碘伏灭活肿瘤髓腔壁,4例合并骨折患者采用交叉克氏针对填塞好的自体骨植骨进行固定,13例未合并骨折患者采用异种异体进行填塞[1]。经过2年的随访,患者关节功能基本恢复,骨折均已愈合,无复发病例。对17例内生性软骨瘤病例行早期手术刮除,并行植骨填塞治疗,疗效显著[2]。内生性软骨瘤应尽量在早期行手术刮除,同时进行碘伏灭活,植骨填塞等相应治疗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医院收治的患内生性软骨瘤患者17例,男6例,女11例。年龄19~40岁,全部患者均为手指单发内生软骨瘤。其中,合并骨折4例,7例中节指骨,10例中近节指骨。4例合并骨折没有明显移位,一侧骨皮质产生断裂。通过X片可以看出变薄、膨胀的骨皮质于骨干内。骨透亮区出现点状或间隔密度增高影,或伴有矿粒状颗粒,或呈现出云雾状。
12 方法 手指侧方背侧切口可在骨皮质隆起较薄或骨皮质断裂一侧。将皮下组织切开,同时注意将侧键束保护好,在骨皮质较薄侧或骨折部位开窗,将骨膜分离,将骨皮质用刀片切开,这时,可采用微型刮匙将软骨瘤组织取出,并使用碘伏灭活肿瘤髓腔壁,用交叉克氏针对合并骨折处进行固定。植骨填塞取自体髂骨。用异体骨植骨对未合并骨折进行填塞,最后原位复回窗盖。将皮肤、皮下组织、骨膜由里至外逐层缝合,固定功能铝板。经过2~3周后,可将外固定去除,恢复锻炼功能。
2 结果
17例内生性软骨瘤患者术后均愈合,且无复发病例。X线片未见骨质酥松,均显示骨折愈合。17例病例中,4例合并骨折患者屈曲80°,但不影响正常伸直。13例未合并骨折患者能够正常屈伸手指。
3 讨论
内生性软骨瘤多发于青年,是手部常见肿瘤之一,常以近节指骨为多发。发病原因目前不明,但可确定发生机制与软骨细胞错构有密切联系。因手部关节软骨面多,且手部小关节多,生长肿瘤后容易引起病理性骨折,而患处骨皮质多呈现膨胀或变薄。肿瘤主要成分为透明软骨,其呈现分叶状,并有纤维包膜,软骨在经过退化后,形成骨化或者钙化之软骨以及胶状假囊肿。内生性软骨瘤在早期较小,不易被察觉[3]。而X线片显示畸形、肿胀、疼痛局部为病理性骨折。内生软骨瘤能够长期无症状显示,因此,在受伤后,有些患者才因疼痛明显而进行治疗,而这时再进行检查,钙化区已呈现增多趋势。内生软骨其生长速度较缓慢,实际情况往往是肿瘤已经生出后,内生软骨瘤症状才会表现出来,并且大多数情况是在损伤之后,症状才会突显。若长管状骨的内生软骨瘤无明显的损伤,却在初期就发生疼痛,应注意恶性病变的发生。骨干一侧若存在病损时,可变薄皮质,并突显膨胀。而骨干中央存在病损时,骨皮质膨胀不显著。骨化病灶和钙化使内生性软骨瘤得到确诊。肿瘤对软组织的侵犯以及肿瘤内部的骨皮质有无穿破、病灶范围、非钙化软骨等症状可通过MRI进行显示。肿瘤内部骨皮质的不规则或不明确性可采用CT进行诊断。而软骨瘤一般可结合临床表现,采用X线片来进行病理诊断。通过X线诊断,手指近节指骨或者中节指骨存在病损,则可切确诊断为良性内生软骨瘤,因孤立性内生性软瘤发生部位主要在指骨。
综上所述,内生性软骨瘤患者应注意尽早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刮除软骨瘤组织,病采用碘伏灭活肿瘤髓腔壁,并进行反复灭活、冲洗,最终使肿瘤管壁组织脱落,填塞异种异体骨,该手术方法疗效显著,不易复发。
参 考 文 献
[1] 石卫东,何春年,王朝夫,赵焕芬,李萍,陈琛,Maffucci综合征伴右腓骨内生性软骨瘤恶变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27(2):198200.
[2] 刘飙,桑秋凌,许则民,等.手部内生性软骨瘤的非植骨手术治疗.实用手外科杂志,2010,24(3):178179.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5
文/ 李宏
畜禽疫苗接种动物后可使动物获得
针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抵抗力,防
止动物发病和感染。在动物传染病
防治中,用疫苗免疫动物是提高动
物机体免疫力、预防动物疫病发生
和流行的关键措施。好的疫苗免疫
保护率可达95%以上,当然疫苗保
护率还受到免疫时机、动物健康状
况、免疫方法、免疫剂量和免疫程
序等因素的影响。
1 疫苗的种类和特点
目前,市场上的疫苗可以分为活疫苗、
灭活疫苗、多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四大
类。
1.1 活疫苗即称弱毒疫苗,是利用从自然界
分离到的天然弱毒株或经过人工致弱的毒株
制造的疫苗,弱毒疫苗的毒力已经不能引起
动物发病,但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免疫原性,
并能在体内繁殖。因此,可用较少的免疫剂
量诱导动物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具有免疫期
长、不影响动物产品品质等优点。活疫苗需
要低温保存,为了延长保存期,常采取冻干
保存又称冻干疫苗。目前,我国用于预防重
大动物的活疫苗有猪瘟、新城疫、炭疽、布
鲁氏菌病等弱毒疫苗。
1.2 灭活疫苗是把病原微生物经理化方法灭
活后制造的疫苗,灭活后的病原微生物仍然
保持免疫原性,接种后使动物产生特异性免
疫力,这种疫苗又称为死疫苗。通常采用白
油佐剂,又称油佐剂疫苗。目前,我国用于
预防重大动物疫病的灭活疫苗有高致病性禽
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灭活疫
苗。
1.3 合成多肽疫苗是通过化学合成法人工合
成病原微生物的保护性多肽,再加入佐剂制
成的疫苗。
1.4 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是用分子生
物学技术对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改造,
以降低其致病性,提高其免疫原性,或者将
病原微生物基因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对预防疫
病有用的基因克隆到无毒的原核或真核表达
载体上制成的疫苗。
2 疫苗的保存和运输
2.1 疫苗的保存疫苗种类不同,要求的保存
条件也不一样。严格按照要求保存疫苗。活
疫苗在冷冻室-20℃以下保存,灭活疫苗在
冷藏室2~8℃保存。
2.2 冻干疫苗大量运输时应采用冷藏车运
输,少量运送时可以采用冷藏箱(包)或保
温桶加冰块。灭活疫苗大量运输时应采用恒
温车运输,冬季要防冻,夏季要防阳光照
射。少量运输时可以使用冷藏箱(包)。
3 免疫接种前的准备工作
3.1 免疫物品的准备:注射器、连续注射
器、针头、镊子、搪瓷盘、疫苗、疫苗稀
释液、疫苗冷藏箱、冰块、牛鼻钳、保定
架、免疫登记表、免疫户口册、耳标及耳标
钳等。消毒药品:75%酒精、2%~5%碘酊
等。
3.2 注射器、针头的清洗与消毒冲洗。灭菌
(即纱布包好的注射器、针头放入高压灭菌
器中,121℃高压灭菌15分钟)或煮沸消毒,
放入钢精锅或铝锅内,加水淹没物品2厘米以
上,煮沸15~30分钟,禁止使用化学药品消
毒。
4 疫苗的准备
4.1 检查疫苗,冻干疫苗凡发现疫苗瓶裂、
瓶盖松动、失真空、超过有效期或标签不完
整一律不得使用。油佐剂灭活疫苗除检查有
效期外,还需检查色泽是否正常,有无沉
淀、破乳等变化。
4.2 灭活疫苗的预温与震荡,使用前,从冰
箱中取出疫苗,置于室温(25℃左右)2小时左
右,平衡疫苗温度。使用前轻轻震摇。
4.3 吸取疫苗,轻轻震摇,使疫苗混合均
匀;用75%酒精棉球消毒疫苗瓶瓶塞;将注
射器针头刺入疫苗瓶,抽取疫苗;排除针管
中的空气,排气时用棉球包裹针头,以防疫
苗溢出,污染环境;使用连续注射器时,不
需抽取疫苗,把注射器软管连接的长针插至
疫苗瓶底即可,同时插入另一针头供通气
用。
5 免疫接种方法
为保证动物在接种疫苗后产生预期的免
疫效果,应在使用疫苗时,掌握疫苗的正确
接种方法。每种疫苗都有其特定免疫程序和
最佳的接种途径,如弱毒疫苗应尽量模仿自
然感染途径接种,灭活疫苗均应皮下或肌肉
注射接种。
5.1 家禽免疫接种方法,家禽接种的主要途
径有饮水、滴鼻点眼、气雾、刺种、涂肛、
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
饮水免疫法根据禽群的饮水量计算用水
量,将可供口服的疫苗3倍剂量溶于水中,装
入饮水器或供水桶内,供禽群自由饮用,2小
时内饮完。饮水免疫应注意:疫苗剂量要加
大,一般2~4倍为宜。因为禽类饮水时,会
损失一部分;稀释疫苗不能用金属容器,稀
释疫苗的饮水不能用自来水,自来水含有消
毒剂,会使疫苗失活,可用蒸馏水、无离子
水或深井水,为了保护疫苗,也可在饮水中
添加0.1%的脱脂奶粉;饮水器要充足,以保
证禽只在短时间内饮到足够的疫苗;服用疫
苗前应停止饮水2~4小时(时间长短视天气
而定)以便使禽只能尽快而又一致地饮用疫
苗,饮水时间应控制在2小时以内;稀释疫苗
的用水量要适当(约为饮水量的120%);免
疫前后3天内,饮水中不能用消毒药。滴鼻
点眼免疫法使疫苗从呼吸道进入体内,对于
幼雏禽可避免或减少疫苗病毒被母原抗体中
和,可刺激其产生局部免疫,效果好,是最
好的免疫方法之一,适用于新城疫Ⅱ系、Ⅳ
系、CL30疫苗等疫苗的免疫,新城疫首免一
般应用此法。皮下注射皮下注射宜在颈背部
后1/3处。肌肉注射家禽肌肉注射免疫一般
将疫苗注射到胸部、腿部肌肉或翅根肌肉。
5.2 家畜免疫接种方法家畜接种的途径有皮
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每种疫苗均有其最佳
的接种途径。
一是皮下注射法,宜选择皮薄、被毛
少、皮肤松弛、皮下血管少的部位。牛、羊
宜在颈侧中1/3部位,猪宜在耳根后或股内
侧,犬宜在股内侧。左手拇指与食指捏取颈
侧下或肩胛骨的后方皮肤,使其产生褶皱,
右手持注射器针管在褶皱底部倾斜、快速刺
入,缓缓推药,注射完毕,将针拔出,立即
以药棉揉擦,使药液散开。二是皮下注射
时,平行皱折插针,以防刺穿皮肤,注射到
皮外。三是肌肉注射法注射部位应选择肌肉
丰满,血管少,远离神经干的的部位。牛、
羊宜在颈部或臀部,猪宜在耳后颈部或臀
部,犬宜在颈部。肌肉注射时,进针方向要
与注射部位的皮肤。
参考文献
[1]王瑞松,纪同存,马德福,高兴波. 免疫接种应注
意的问题[J]. 山东畜牧兽医,2010,12:47-49
[2]武丽华. 畜禽疫(菌)苗接种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J]. 中国畜禽种业,2013,11:30-31
[3]陈华守,杨朝周,谢乐新,张煜坤,陈景娣. 使
用畜禽疫苗应注意的问题[J]. 广东畜牧兽医科
技,2008,03:31-32
化学灭活方法范文6
虽然血源性乙肝疫苗在控制乙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并非十全十美,应用之初,就显露了其本身的一些缺点。其一,来源有限,无法大规模稳定生产;其二,在HBsAg 阳性血浆采集、运输和加工过程中,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及乙肝病病毒传播;其三,尽管疫苗生产过程中采用三步灭活工艺,应用后至今未发展1人因注射疫苗而发病,但极难确保所有潜在性致病因子(特别是未知的致病因子)均被灭活;其四,生产中需要较高的纯化抗原技术及灭活要求,成本较高,并影响疫苗的免疫原性。有鉴于此,并影响疫苗的免疫原性。有鉴于此,血源性乙肝疫苗只能作为一种过度性疫苗,尚需开发新型疫苗。
70年代末期,在乙肝病毒的基因序列已基本弄清的基础上,不少国家开始研究基因工程疫苗。1986年,美国一家公司用酵母表达的HBsAg基因工程疫苗投产。此后,重组细胞疫苗、多肽疫苗等。也相继问世。上述疫苗的制备不需要合适的血浆,也不需要采取针对致病因子的灭活措施,因而可以高效稳定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且安全性更高,价格较便宜。从实际接种的效果看,基因工程疫苗的保护率与血源性疫苗相同,其抗体阳转率在95%以上,母婴传播阻断率在85%以上,能够显著降低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和携带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是安全而有效的免疫制剂。
与此同时,国内外对乙肝疫苗的接种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各国的接种方案就是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制定的。1991年我国颂布了乙肝免疫方案:
1. 接种对象:
对乙肝的深入研究证实,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越小,成为慢性持续性感染的可能性越大。如果在1岁以内感染,将导致70-90%的婴儿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在2-3岁感染,将有40-70%的儿童成为携带者;如果在4-6岁时感染,有10-40%的儿童成为携带者;如果在7岁以上感染,只有6-10%变成携带者。也就是说,新生儿时期预防乙肝效果最好。
因此,我国的乙肝免疫方案要求全体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扩大到学龄前儿童。
2. 免疫途径:
乙肝疫苗的接种途径包括肌肉、皮下和皮内注射数种;肌肉注射又分上臂三角肌和臀部两种。目前多采用肌肉注射方法,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为宜。
3. 免疫程序与剂量:
我国的乙肝免疫方案规定,接种程序为0、1、6月三针间隔接种。"0"指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的第一针,对其他儿童或成年人则为第一针起始时间;"1"为间隔1个月接种第三针;"6"指第一针后的6个月接种第三针。应当强调,三针疫苗必须按时注射,特别是第一针一定要及时注射,应用越早,效果越好;第二针如果因故未能按规定时间注射,略晚几天也可以,但不得超过8周;第三针为加强免疫,也应按时接种,因故提前1个月或延后1-2个月亦可,但最迟不能超过10个月。
4.加强接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