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范文1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串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注: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次版,第49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古已有之,它们是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延续到近代,二者的互动互进对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本文将以近代启蒙运动作为分水岭,就启蒙运动之后的发展状况对这两种精神进行相关论述。

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西方文化传统中理性思维的发展以及重视经验和自然的哲学传统是近代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温床。(注:韩文甫,赵红光,成月季:《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73页。)而所谓科学,是指在理性的指导下,用实验与逻辑等手段,不以主观愿望和价值选择为转移,实事求是地探索自然界的本来面貌,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并形成系统的知识。(注:李连科:《发动机与制衡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社会作用的不同互补》,《光明日报》,2002年4月23日,第4版。)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渊源以及科学所具有的这些属性使得贯串于其中的科学精神有着三个方面的特点:1、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为前提,以物为尺度,以客观世界为认识对象,追求客观世界中的真;2、推崇理性至上的原则,往往借助于逻辑的、数学的和试验的理性手段,以求达到对自然世界的严密把握;3、科学探索无禁区。科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真理性的认识,无论在哪个领域,科学研究都可以涉足其中并一直深究下去。从总体上讲,科学精神尊重科技的价值和作用,强调依靠科技来推动社会发展。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推崇物质力量和物质手段的强大作用,重视掌握科学方法、追求科学真理的意义。

就现实生活而言,科学精神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的精神动力。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地获得突破,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持续的进步。人类摆脱蒙昧状态和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都与科学精神的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足以证明,无论是在昨天、今天还是明天,科学精神都将是人类社会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所必不可少的思维指向。

人文精神是指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注:韩文甫,赵红光,成月季:《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73页。)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较注重非理性的因素,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尺度,追求善和美;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人文探索有禁区等。总体上讲,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生的真谛,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重视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

在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指导着人类文明的走向。如果说科学精神注重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人文精神的侧重点则在于研究“应该怎样”的问题。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科学技术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在某种意义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可以说是承载和导引人类社会前进的两条轨道,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条,社会就无法顺利前进。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

从历史上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宗教、神话与医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是共生于一个知识体系中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一开始呈现出的是相互交错、交相发展的融合态势。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科学虽然与神话、宗教渐渐分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但它总难以完全割舍同形而上思辩等人文观念的联系。就科学的现实形态而言,科学知识也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包含着人文的意蕴。即使从近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形成来看,它们也同是批判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人文精神首先呼吁人性的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科学精神紧随其后,提倡科学实验,反对迷信。科学精神的弘扬恢复了理性的权威,人文精神的倡导重新树立了人的尊严,二者的紧密结合为人们推翻宗教神学的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指向。实际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是人类精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子。有学者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成发动机与制衡器:如果将社会比作一辆行进的机车,科学精神及其在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则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如果没有发动机,机车就会停滞不前;但如果光有发动机而没有制衡器,动力系统非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极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人文精神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正是起到了这种制衡器的作用。正是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生互补中,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地走向灿烂和辉煌。

但自西方启蒙运动兴起以来,随着宗教神学统治的溃灭,自然科学的振兴,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以空前的速度在推进。这一时期,作为科学精神外在表现形态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变化越来越使人类感到极大地满足和折服。在巨量的物质财富面前,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学知识所带来的实惠,从而使得人们对科学知识推崇备至。于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离倾向便开始滋长。19世纪末,德国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严格对立起来的强大思潮。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更是把这种对立推向了极端。其结果是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而人文科学的阵地则逐步陷落。这种思潮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直到今天,许多国家仍在艰难地进行着人文学科的重建和弘扬工作。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公开对立,进而造成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单向度发展。确切地说,这种对立直接引发了两种极端思潮的产生:一是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一是人本主义。就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而言,它大致包含着以下内容:第一,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最精确、最可靠的知识,是其他科学的典范。第二,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是一切认识方法的楷模,应该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切研究领域。第三,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推广至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包括人生问题。(注: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第9页。)而就人本主义而言,它主要表现为以非理性主义观察问题:在人性问题上,以情感欲望、本能冲动、无意识等规定人的本质,认为“人是神秘的”;在认识上,以直觉、体验、信仰作为把握世界的途径,认为直接体验到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在本体论上,以意志、非理性的生命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是神秘的“实在”,等等。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割裂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补性和内在联系。科学主义推崇理性至上和科学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贬斥关于人的价值、尊严的所谓空洞口号,片面主张知识就是力量;而人本主义则鼓吹非理性主义,反对理性和科学进步,主张抽象的个人价值、个人理想、个人本位和个人中心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滋生无疑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近代科技革命以来,从科学主义延伸出来的对工具理性(科技理性)极端推崇的态度,使得人类在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中隐含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上的每一重大理论突破都导致了影响深远的技术发明和新产品的问世,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认识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个由科技打造的世界中,人们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进步的强大因素,并且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寄希望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与此同时,伴随着伟大的科技成就,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也悄然来临。工具理性(科技理性)所倡导的对自然缺少人文价值关怀的征服引发了一系列对人类命运产生不良甚至致命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比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失衡;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导致了贫富分化的悬殊,社会结构的失调,个人本位的膨胀等;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导致了拜金主义的盛行和道德滑坡、人性的扭曲等。

而与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相对立,人本主义基于人们对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失望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人本主义者将一切危机都归因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斗争的矛头指向理性和科学精神,大肆宣扬非理性主义,极度夸大人文精神的作用,并不加分析地将战争的残酷、机械文明的非人性、核武器的恐怖、环境的恶化等完全归罪于科技的发展。在人本主义的倡导下,甚至出现了一股反科学的极端思潮。人本主义的张扬无疑是片面和肤浅的,它宣扬“以人为本”,却恰恰没有看到隐藏于科学技术后面的真正主导因素是人。就历史的发展趋势而言,人本主义的倾向同样是不正确的,受其影响将会导致人的理性的缺失,科学技术的停滞不前,这样的后果也无疑会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分离所带来的人类普遍的价值危机已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实际上,现代科学危机或现代文明危机的实质是科学丧失了它的人文意义,是科学对人的存在的忽略,是科学对自己所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的遗忘,是科学观中人文精神的衰微、科学技术非人化应用和发展的结果。(注:辛继湘:《人文价值-科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教育评论》,1998年第2期,第34页。)因此,为了人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在发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弘扬人文精神。事实上,正如人类自身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一样,人类文化同时包括着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类精神同时也包括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补充,由此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方法和力量。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才能获得不断进步,从而也才能在物质上为人类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而科学技术只有在人的调控下,在高尚的人文精神的导引下,才会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积极正面的效应,缩减负面影响,从而真正造福于人类。因此,在科学精神中充分融入人文精神是决定科学命运和人类自身命运的关键。总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人类真正地认识世界,全面、合理地把握世界,并达到求真、向善、审美相统一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建设发展中,任何一种精神的缺失都将会造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失衡、失序。当前,我们已跨入了21世纪,审视上一世纪的不足之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新世纪相融合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不容置疑。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思想的两个维度,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这意味着,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意味着一种精神对另一种精神的消解,而应当是二者的协调互补,共同发展。要实现这样的融合,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充分把握好影响二者融合的种种因素,从而才能在实践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为二者的顺利融合创造条件。就现实情况而言,影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利因素

当前,人类社会已普遍意识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重要性。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话等,正是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具体表现。

现阶段,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进一步融合更有了令人乐观的前景。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时代的主题,这就在客观上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创造了条件。“知识经济”的实质不仅是经济的知识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识化。知识经济时代所追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它更意味着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等等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一个社会只有在拥有无数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并使得劳动者普遍知识化之后,才能实现国家的“知识经济”化。这里所说的知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了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实践的经验、技艺和能力等。可以这样说,知识经济时代所重视的不仅是“智商”,“情商”也应是这个时代的重点。其次,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随着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进行自由的交流与合作。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不仅可以丰富各自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促成崇尚科学精神的西方文化与崇尚人文精神的东方文化的有机结合,从而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拓宽了渠道。不仅如此,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还带来了大量的科研课题,这些课题提出了大量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推动着科技工作者自觉不自觉地关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人文问题,从而在科技活动中接受人文精神的指引,使得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在了一起。最后,知识经济时代从总体上讲倡导的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佐以合理和必要的人文关怀。可见,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成为可能,还将成为必然。

(二)不利因素

从历史的渊源来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不是从来就分离的。它们的分离抑或对立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为了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再度融合,我们应当找出影响二者融合的不利因素,以做到有的放矢,为二者的融合扫清障碍。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影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不利因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

1、科学主义仍然盛行。可以说,从启蒙运动至今,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一直是社会思潮的主流。尽管在20世纪的一段时间里人文主义的思潮也十分强劲,但无论是人文 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们对科学的理解不但没有超出科学主义的视野,反而从根 本上否定了科学的人文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的片面理解。这使得科学 主义更加巩固了自己的阵地。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将人类文化区分为两个对 立的世界: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科学主义者强调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方法的 独特性,否认人文学科的科学性并宣布其在认识上的无意义,这就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 神的融合设置了壁垒。

2、物质生活条件不够充裕。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尚未达到普遍富足的程度。尽管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但直到20世纪末,整个人类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依然在为解决吃、喝、穿、住等基本的生存问题而奋斗,许多人甚至远未脱离贫困。瞻前顾后,在科学精神指导下获取物质财富依然是人类首要的追逐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物质力量和物质手段作用的科学精神成为了人们首先推崇的对象。而看似只能带来“精神食粮”的人文知识及其精神则自然地被置于非常次要的地位。

3、社会制度存在弊病。现阶段,人类社会中的许多制度尚不完备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制度呈“单向度”的发展趋势,始终是围绕追逐和保护垄断阶层或资本家的利益来制定的。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人们所做的一切都以最大化实现资本家的利润为目标,一切都以利润的赚取为中心。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对物质利益的无限追逐成为了人们工作的唯一目标,能够比较立竿见影地引导科技进步并最终带来物质利益的科学精神无疑成为了人们追求的首要对象。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得比较含蓄的人文精神则被科学精神的大潮吞噬的了无踪影。现实生活中,社会制度存在着弊病,它导致了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的消解,并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被束之高阁。

4、教育学科设置、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资金投入的偏颇。近代以来,教育在其进程中深受科学主义的影响。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愈演愈烈的学科分化和扩张,人文学科的领地日渐狭窄,不仅在学科规模方面人文学科的地位越来越低,而且在教育资金投入方面,对人文学科的扶持力也越来越弱。此外,教学方式上,也多采用“唯理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偏重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较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较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这种“重理轻文”的现状使得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的鸿沟日益加深,最终导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走向了背离。

在新的世纪,对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而言,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对上一世纪科学危机的反思使人们认识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的必要性,从而为二者的再度融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而延续上一世纪的科技成就,人类社会迎来了倡导协调、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这就更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再度融合成为了可能。但另一方面,人类社会迄今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主、客观因素,这些因素在当前科技发展迈向纵深的时代背景下极有可能发挥越来越大的干扰作用。因此,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冷静分析问题,思考在机遇与挑战中怎样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创造条件就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任务。在当前的形势下,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的一项长期任务。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才能将人们从物质匮乏的窘境中解放出来,从而也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创造前提条件。毫无疑问,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就意味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但必须注意的是,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加强科技领域的研究,力求在更尖端的科技领域获得突破,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从中谋求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技术方案;另一方面,人类在加强科技领域的研究的同时,应吸取以往的教训,将人文精神介入到科学研究中,在实践中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为科学研究指引正确的方向。

(二)改革和完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和社会的“单向度”发展。只有改革现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将“单向度社会”纳入平衡发展的轨道,人们才有可能在合理社会制度的规范和指引下,充分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在具体措施方面,政府应该采取强有力的经济和行政手段,将宏观指导与微观调控相结合,对本国的发展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加以引导,完善监督机构,并以严格的行政执法为强制性保障,严厉打击和控制违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带有强制性的意味,但这至少是较为可行有效的方法。

(三)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学科设置和教育方式,加大人文学科的资金投入,倡导人的均衡发展

现有不合理的学科设置、教育方式和教育资金投入,使得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相对立,这是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相背离的重要因素。在已经意识到学科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努力调整学科配置,学科设置不仅要适应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还要顺应人的精神完善的需要。教育课程不应仅仅被当作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更应该被当成发展学生对伦理道德、文化精神和美学价值的认识,以及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手段。此外,在加大人文学科的教育份额的同时要加大人文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为人文学科缔造较好的学习条件。最后,在教育方式上,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素质教育。针对这个问题,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给世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和谐”,提倡“和谐”之道,这在今天看来,极具时代意义。美国著名科学家A.彭齐亚斯1995年出版的一本书就叫《和谐:信息时代的商业、技术和生活》,他认为目前人类正在由质量时代走向和谐时代,它所指的和谐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和谐”是一致的。在现代社会,素质教育提倡的正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因此,应该尽快实施素质教育,使教育成为连接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从而在人的思想根源上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4.

[2]邱耕田.发展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韩文甫,赵红光,成月季.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河南社会科学,2002(3).

[4]孟建伟.新世纪:实现科学的人文价值的前景[J].新视野,2001.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 体育 人文精神 体育科学精神 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

在现代社会,体育是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手段,并且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但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各领域,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我们的体育到底应该朝着什么样方向发展?这成为了众多学者讨论的热点。笔者将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角度出发,追寻正在渐渐流失的体育人文精神,思考并探求体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契合点。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释义

人文精神一词,一般认为发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强调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我们可以理解为“求善”。科学精神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的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的精髓在于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中,做到“求真”。

二、体育领域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体育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并和人类一直走到了今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育吸收并沉淀了人类几千年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运动。

(一)古希腊时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张扬

古希腊人民曾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并养育出了众多的诗人、艺术家、哲学家,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灿烂的体育文化。关于体育的起源,学者们在他们的学术著作中都会提到《荷马史诗》中许多的传说,提到许多的英雄,而这些英雄无一不是体育的能者,他们追求身体的健美与精神的解放,强调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热爱体育的古希腊人还创造了著名奥林匹亚赛事,近代众多学者将体育运动作为古希腊文化的象征。古希腊体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远比现代体育中的人文精神要真实,要高尚。他们强调运动员个人在赛场上的地位,认为人是现实社会的主宰。这种关注人,尊重人自身发展的人文精神在那个时代的体育活动中体现的很充分,特别是对体育比赛中获胜者的歌颂、赞美、尊重,他们歌颂的不仅是运动本身,还有运动员的优秀品质。

(二)现代竞技体育中科学精神的兴起,人文精神的失落

科技在体育中的利用已深入到每个环节,从运动员的选材、运动训练、训练中的膳食、运动员比赛到赛后的恢复调整;从心理上的到生物力学上的,都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竞技体育在很大程度上俨然已成为技术改造之物。与此同时,国家将其作为一种政治外交手段。政府在竞技体育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对于大众体育、全民健身的投入却寥寥无几,民间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社区专业体育指导人员极度缺乏;在农村根本谈不上有体育活动。竞技场上,许多运动员、教练员将最终的比赛成绩作为成败的唯一标准,同时,各种兴奋剂事件屡屡出现,与其说科技导致了人们忽视了伦理、道德价值,不如说人类自身的欲望造成了科技这一工具的滥用,从而导致部分人伦理,道德价值的丧失。科技被人们作为一种工具,被运用的活灵活现。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此呈现的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三)现代学校体育发展演变中的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弱化

改革开放后,学校体育出现了很多新的观念,像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生理、心理二维体育观,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等等。提出这些观念的初衷自然是利用体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人文与科学两者在学校体育各种思想提出的本源上是不分先后,同等重要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人文与科学,心理与生理,成为了摆在体育教师面前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建国初期,学校体育片面强调人的生物功能上得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心理上的发展。之后,有学者提出了影响我国多年的“快乐体育”思想,在基层学校贯彻的过程中出现的却是完全听任学生主导的“放羊式教学”,持续到近几年,阳光体育成为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其实施过程中,课堂强调创新性,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与形式上的创新,忽视了技术的学习,甚至抛弃了以往课堂中测量学生运动量的指标,缺乏科学精神,背离了体育人文精神发展的实质。

三、体育的发展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人文精神是科学思想正确发展的导航灯,而科学的发展则是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没有人文精神作支撑,体育科学精神便失去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灵魂,而离开科学的体育人文精神则只会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在体育正常的发展轨道上,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是两条并行不悖的发展向度。

参考文献:

[1] 聂莉娜,周金声.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互渗教育[J].教育探索.2006.12:38-39.

[2] 潘冬,冯菲,崔健.论体育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6):41-43.

[3] 王子丹.论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历史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6):17-18.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当代 人文精神 新内涵

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文精神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如果对人文和人文精神做一番历史的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人文精神也在不断的注入契合时代与社会的丰富内涵。

什么是“人文”?“人文”这个概念早见于《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唐朝李贤对此解注为:“人文尤人事也。”由此看来,所谓“人文”,就是与人有关的事情,具体而言,人文就是人怎样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的事情。人类存在于天地之间的自然环境,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会表现出不同的对待方式;人为了共同的利益、价值观和目标而联盟集合在特定的土地上,就形成了社会,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会表现出众多的相待方式,尤其中华民族礼数逢迎、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等,无不是对人与人之间能够更好的相处而总结出来的为人之道;而人自身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是否一致、身与心是否和谐,便是人类的自身关系的处理内涵。所以,人文就是与人有关的事情,人文精神就是指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肯定和注重人性,要求在个人文化领域里把人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是新兴资产阶级谋取自身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经过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人文精神已逐步渗透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什么关于人文精神、人道主义的讨论却又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如果考察最近几十年和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就会发现,人文精神内涵及其对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各方面的意义,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当前,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已不是指与人的自然性或者神性相对的人的社会、文化属性。它主要针对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文明以及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人和人性所造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失衡和对立。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同旧的人文精神有很大的关系。显然,对于在既往几百年中,与人类社会实践长足进步和目前困境密切相关的旧人文精神,需要加以深刻的反思,它已不足以解决人类面临的新问题。新的时代对人文精神已经又有了新的要求,当代人文精神已经又注入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

关于人与自然。旧的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征服”,而新人文精神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关系。人只有在自然提供的现有条件下才能生存,人自身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无法和自然分开。人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以自然为对象,也只有在和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才能体现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但是,人类必须也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为自身服务。所以,新的人文精神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将更有利于人类的长足发展与幸福生活。

关于人与社会。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人与社会的关系实际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旧的人文精神中,强调个人奋斗、个人成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其结果往往演变成为个人成功而不择手段,不惜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这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堕落甚至沦丧。新时代的人文精神更多强调社会责任感。现代工业越来越细的分工,要求人们必须精诚合作才能共赢,个人的道德发展也是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个体将失去道德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唯有“和谐”,才会使这种合作得以最好的实现。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范文4

【摘要】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要使医院真正为广大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就必须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将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结合,实现科技与人文的互补,方能满足广大患者多层次的需求,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医院可持续发展

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medical humanism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Zhang Qiande,Zhao Jianli.(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In modern society,the competition in health care market is becoming serious. In order to enable the hospital to provide high-quality medical services to the broad masses of people,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we must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medical humanism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Key Words】Medical human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现代社会,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发展不仅面临着宏观经济体制的变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冲击,还要面临现代医学模式的深化等挑战。一方面,医学高新技术的发展使诊疗手段日益高技术化;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缺失,医患关系紧张,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大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实现科技与人文的互补,增强医院的软实力,才能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爱生命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常译作humanism,意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己。

医学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关注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瑰丽多彩的生命现象、奥妙无穷的人体、复杂多变的疾病,既是医学永恒认知的对象,也是促使医学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医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由各种器官组织构成的有机实体,而且是具有各种复杂心理的社会成员,一切不良的精神刺激、不恰当的生活方式、行为与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有些疾病并不是细菌、病毒和各种理化因素引起的,而是根源于有害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的医学模式在更高的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来考察人类健康与疾病,认识医学的功用和潜能。因此,只有将现代医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满足患者躯体上、心理上的多层次需求。

2 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人文精神

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彰显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极为吻合。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深化过程中,其对医疗服务业的管理及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医院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种观点:①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观。医院可持续发展是指医疗服务达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的社会目标的程度。②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医疗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关注双重效益,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③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观。有学者从发展与增长内涵的角度,提出“合理增长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但是增长不等于发展,增长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增长仅仅是物质的扩大,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医务人员素质的提升、医疗服务的改善、医疗质量的提高、医院环境的美化等方面的相应发展,医院将会面临难以持续发展的境况。

医院是以诊治病人、照护病人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是通过医务人员的集体协作,备有一定数量的病床与设施,对特定人群或群众进行治病防病的场所。医院关注人的生存、人的生活和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人文精神重视人的生命,因此,医院可持续发展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医院服务的对象是人,要树立“以员工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以员工为本,就是要尊重员工的各项权利,重视员工的发展需求,把员工满意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其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弘扬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发展人的人文精神,不断提高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同时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形成合力,为医院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病人与医院是“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医院发展的基本矛盾。“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患者的能力和水平,认真分析患者的需求现状和变动趋势,提高患者的消费价值,进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是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最好体现。

3 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是强调从整体医学出发的综合医疗模式,既重视人的自然属性,又重视人的社会属性。这一医学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也是21世纪医院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医院的发展应从“重技术、轻服务”的倾向往“重技术和服务的整合”的方向转变,从“以医疗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强化医学人文关怀,更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能较好较快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对医务员工的人文精神传授:医学是爱人、救人、帮助人解除痛苦的科学,在发展中始终渗透着人文精神,始终关注着人的生活质量、生存意义,并且围绕人文价值去实现医学价值。若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真正实现高新科技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要让每位医护人员懂得,一个完整的医护职业形象应该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爱心浓烈和人文素养丰厚的完美组合。因此,既要学习医学业务知识,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又要扩大人文视野,加强人文知识的陶冶,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内化的修炼,提高综合性的人文素养。在医院组织的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中,强化人文学科教育,使医护人员不断吸取人文精神的营养,自觉地把人文关怀融合到医疗服务之中。通过对病人的细心体察、精心治疗、悉心关怀来施展医术,提高水平,锻炼提升自身的社会、心理、文化素质,达到真善美人格的融合。

3.2 确立“以人为本”的医院服务理念:所谓“以人为本”的医院服务理念,就是在医院活动中强调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幸福,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和利益,一切工作从“人”出发,一切工作为“人”服务。确立“以人为本”的医院服务理念,应包括两个方面:以病人为中心和以员工为主体。以病人为中心就是要为病人提供一切所需的服务,包括诊疗、生活、生理、心理、安全和精神等方面的服务,使患者有一种温馨感、亲情感和家庭感,以便早日康复。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在硬件上为病人提供优良的就医环境和人性化的设施装备。以员工为本就是把员工作为医院发展的主体,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通过对医院人力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最终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医院的组织目标达到和谐一致。

3.3 制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医院发展战略:医院的发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目标,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依托,以提高医疗质量为载体,以“科教兴院”为战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加强管理、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素质,走优质、低耗、高效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大力进行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全局、制约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探索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理念,打造以人为本的环境设施,实施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提高高新技术含量、先进医学人文精神分量和医疗服务质量。

3.4 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医院运行机制: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医院运行机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医院运行机制必须得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特别是医院院长和党委书记,应是人文精神的倡导者、推行者和身体力行者。要站在医护员工队伍的前列,带领员工忠实践行医院的使命,恪守人文精神的信条;其次,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医院运行机制必须与医疗业务工作相结合。医学蕴含人文精神,医疗业务工作过程体现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精神的导向作用,使医护人员对医学事业产生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好的服务患者,促进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再次,建立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医院运行机制必须讲究方式、选好载体。在推行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可通过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文化、教育、体育等载体对员工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同时也可以充分运用电视、录像、网络、报刊、杂志等现代传媒手段,营造医院人文精神氛围,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0~34.

[2] 杨耀防,汪力平,舒长兴.从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看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J].九江医学,2008,23(1):46~48.

[3] 胡登利,邓明然.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医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9):42~45.

[4] 徐婕,张前德.浅论医疗服务的人性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69~71.

[5] 常燕玲.医院“以人为本”医疗服务[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9(4):1485~1486.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人才培养

体育中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与生命价值的关怀,体现出的是以人文本的生命意识。所以,人文精神是新时期体育教学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将人文精神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必须结合学生与学校的实际状况,对体育教学进行科学设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对体育的兴趣,提升其身体素质,促进其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与锻炼,培养永久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实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加强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要求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持续深入与不断加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多领域改革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等的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地冲击着、影响着当代学生的思想,这使得辨别能力有限的学生很容易陷入迷途或者被诱导。所以,加强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辨别能力,提升我国人才的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现体育教学目的的根本要求

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对体育教学进行了全面性的改革,体育教学已从传统的只注重技术教学转化为了以人文本的科学教学。新时期的体育教学要求将健康知识与技能纳入到教学之中,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体育知识与能力,而且能够学会做人、做事与学习,促进学生在拥有强健体质的基础上,同时具备健康的思想、心理与健全的思想、品德,进而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全面化、高素养的现代化人才。

(三)满足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实际要求

体育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高人类的体质健康水平,而且可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以及促进社会发展。随着新时代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也愈来愈强,对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融入要求也愈来愈明显。所以,加强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实现体育运动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和人文精神相背离的现状

(一)落后的体育教学理念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理念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不但陈旧而且落后。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过于重视体育强身健体的教学功能。片面强调体育技能的理解、掌握以及负荷,而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发展等一系列人文因素,并未予以足够的关注。另一方面则是过于强调体育教学的社会属性,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与丰富性,通常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片面性的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范围与思维发散,尤其是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特长发挥。

(二)不合理的教学考评体系

我国体育教学考评体系主要以终结性考评为主,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体能达标等方面的考核,忽略了形成性考评,对学生的整体进步状态与努力程度等并未纳入到考核范围内。终结性考评标准过于单一化,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化与个性化发展。同时,这种以成绩为准的考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有效地进行反映。由此可以看出,终结性考评体系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长期采用这种考评方式,不但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而且会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缺乏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尽管体育教学模式可以跟随教学内容实施必要的变化,但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学校中的体育教学,基本上都是以课堂讲解、身体示范、操场练习等教学模式为主。这种长期的、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必然会极大地局限学生的思想,出现严重依赖教师动作讲解与示范的情况,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利于其创新精神的开发与应用,这与人文精神的本质要求是相背离的,同时也与体育教学的实质相脱节。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树立“以人文本”的体育教学观念

目前我国诸多学校体育教学依然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主,这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成效的发挥。而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树立以人文本的现代化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化特征。以人文本从本质上讲就是以人为核心,只有将以人文本列为教育的指导理念,才能够确保教育为人服务的宗旨与目的,也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融入。所以,体育教学应该将挖掘与发挥学生的潜能为出发点,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与知识,以培养学生健全的思想品格为根本,确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间关系。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状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学习中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丰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内容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仍未设置专门的体育人文教学课程,人文教育通常都是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或者体育课开展。因此,积极调整当前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兴趣特点出发,设置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以及公共课等,以此弥补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不足,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当然,体育人文教育内容的拓展必须以人文性为基础,且在确保教学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方向,尽量选用更为丰富多样的课程,突出体育的实用性、娱乐性、健身性以及全面性,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需求,强化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提升大学生吃苦耐劳、勇敢果断、敢于拼搏以及爱国爱民的人文意识。

(三)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培养人文精神等的关键环节,不但其教学能力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其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人才的引导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左右力量。所以,提高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与人文素养,对于学生体育能力的锻炼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具体而言,体育教师不但要对体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比赛技法等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与应用,而且还要掌握与体育学科联系比较紧密的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旁征博引,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与感染,促使学生自己对所掌握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够相应的提升其人文素养。

(四)构建复合型的体育考评体系

以往我国均是以应试教育教学方式为主,针对体育教学的考评体系极为单一,学生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就如同一个储存机器,这对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与体育运动技能等并没有实际效用。体育教学是系统化的过程,体育技能与体能锻炼只是组成体育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人文精神培养则是构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另一部分。所以,单纯使用简单的终结性考评体系,虽然能够促使体育教学考评的简单化,但却无法全面深入的反映体育教学的整体情况,尤其是人文精神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所以,要避免为考评而考评的现象出现,而应发挥考评的真正功能与价值,激励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同时,还要促进终结性考评与过程性考评的相互结合,以彰显考评的公平公正,体现考评体系中的人文精神。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的相互结合,是对我国体育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更是体育教学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根据实际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力度依然不够,涉及范围也不全面。所以,加强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得到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多方的支持与努力,积极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构建立体化的人文教学系统等,进而实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强化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人文意识,完善的、体制规范与教学考评体系。总之,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由上而下的全方位、整体性、深入化的改革与推进,更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与支持,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快的推进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实现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参考文献:

[1]徐鹏.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培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2]万磊.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人文精神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4).

[3]陈剑萍.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

[4]刘健,李勇.高校体育教学融入人文精神的思考与探索[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范文6

一、建构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意义

1.人文精神的内容。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对人的命运、幸福、需求、价值等关注的精神,它是整个人类文化基础之上提升、体现出来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

2.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图书馆人文精神是一个兼具人文精神特征与图书馆特质的综合性概念。从理念上看,图书馆人文精神应主要体现在人文性质、人文功能与人文目标上。从行为上看,图书馆人文精神应通过外在服务行为呈现出开放、平等、助人的特点来。即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开放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从环境上看,图书馆人文精神应体现在图书馆固有构成因素给读者感官留下的印象上。馆舍选址的人文考量,馆舍建筑的人文意蕴,图书馆环境的人文创设乃至于馆员提供的人文关怀都会为图书馆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

二、科学发展与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关系

1.科学发展与人文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科学使人明白过去做不出来的东西可以做出来了,但是做出来的东西能否造福于人类,还需要有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是人类发展的方向。人文精神的出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人文精神的深化,两者比翼齐飞。科学思想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人类社会,科学给人以力量,而人文精神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在人类精神世界当中,要提倡科学和人文的结合,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结合,这样人类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既有理性,又有感性,使人类得到更好的发展。

2.科学发展必然促进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构。图书馆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从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来看,从封建的藏书楼到近现代的图书馆,它的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的扩大,图书馆本质和功能也从“以藏为主”到“以用为主”。现在衡量一个图书馆的优劣不再是看它藏书的多少,而是看它的利用价值多大。要真正使图书馆得到发展,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就必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图书馆如果失去了人文精神,就必然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就必然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三、建构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思路

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保存地,它不仅是知识的集散地,同时也扮演着“社会大学”、“学校的第二课堂”、“知识的宝库”等不同角色。它既要向社会各层次的人群开放,又直接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它不能仅仅机械、呆板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更应该在建构图书馆人文精神方面有所作为。

1.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建构图书馆人文精神。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树立科学发展观,必将对建构图书馆人文精神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从而凸显人文精神在办馆中的重要作用,导引图书馆踏上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在管理上我们要以“馆员”为本,通过对图书馆员的人性化管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奠定良好的服务工作基础。

2.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建构图书馆人文精神。藏书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也是图书馆自身优势所在。正确处理好“藏”与“用”的关系,会使图书馆信息服务真正符合读者需要、真正体现人文精神。另外,图书馆要注重发挥馆藏的人文教育优势,通过开展人文知识方面的咨询服务,展示人文书刊资料呈现的优美风采。通过在图书馆营造温馨的人文环境,尽力为读者搭建温馨的读者乐园。

3.开展读者的借阅服务培训,建构图书馆人文精神。图书馆负有主动培训读者,教会他们怎样利用图书馆的义务。这种教育和培训的目的是普及图书馆学知识,让读者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获取情报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查全率与查准率,以便他们更好地利用和享有资讯服务。